泰國林居傳統導師
開示選譯
[編譯]良稹
阿姜索-堪塔西羅 (1861-1941) 阿姜索與弟子阿姜曼一起振興了二十世紀泰國林居修行傳統。阿姜索原籍烏汶,出家後專意於禪修。早年曾指導阿姜曼嚴格持戒,如法修持。乾季與阿姜曼結伴遊方數年,在野外林間梵行。他告訴阿姜曼,遵照經典,這條林居修行之道雖不能保障證果,但大方向是正確的。阿姜索心性平穩、靜谧、寡言,定力深厚,是一位真正的森林隱者,未留下教導的文字記錄。
阿姜普的回憶
阿姜曼-布裏達陀 (1870-1949) 尊者阿姜曼1870年1月20日出生於泰國東北部烏汶府空建區班堪蓬村,15歲入本村寺院作沙彌,好學強記,活躍、大膽、廣能。兩年後從父命還俗,22歲決意再次出家,1893年6月在烏汶城邊的裏亞寺受具足戒,入阿姜索在該寺的禪堂修佛隨念、不淨觀、身念處。曾與阿姜索結伴行頭陀行數年,之後獨自在泰東北與北部、寮國、緬甸山林間長期遊方梵行,探索滅苦之道。修成深度定力、調服自心之後,下行到中部(約1915年),在曼谷巴吞旺寺度雨安居,其間多次走訪一位同鄉上座——波羅曼尼瓦寺住持、著名學者優波離長老 (1856-1932),印證體驗並探討進一步密集觀禪理論。雨安居完畢後他來到中部山區的幾處洞穴靜修,特別是在那空那育府傳說中惡靈出沒的薩裏迦山洞獨修三年,成就不凡。其時他想到早年遊方時曾遇見衆多頭陀僧在泰東北各處修行,又回想自己過去缺乏善知識指點、修行步伐的遲緩,升起了慈悲之心。他於是下山回到東北(約1919年),把自己重新開啓的修證之道先傳給了他的老師阿姜索,不久弟子與護持者接踵而來。他與阿姜索不僅傳授禪定法門,而且爲使弟子瞄準最高目標,對他們的個人習慣、價值觀與觀察力,作徹底的重新教育。阿姜曼在東北指點了一批弟子,自知未完成最後一步,必須再次加速。機緣成熟時他隻身離去 (約1928年),在巴吞旺寺再度雨安居,又與優波離長老共讀經書,深受這位學者的推崇。雨安居結束後他來到北部的清邁,獨自在山裡日夜修行,不久成就。他在清邁地區遊方教化11年,1940年被烏汶弟子請回原籍。阿姜曼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各處遊方,直到生命的最後五年,才定居班農伏寺,1949年圓寂。由阿姜索與阿姜曼振興的泰國林居禪修傳統,不僅傳遍了整個泰國,如今已立足海外。
阿姜宛-蘇近諾(1883-1985) 阿姜宛1883年出生於泰東北黎府一戶鄉村鐵匠之家。五歲喪母,九歲從母遺願出家爲沙彌,21歲在烏汶一家寺院受具足戒。師從多位導師,其中阿姜曼曾指點他修習禪定;曼谷波羅曼尼瓦寺的優婆離長老曾教導他研習經典數年,之後他在清邁重新受戒。此後阿姜宛在泰東北、北部、及至緬甸、印度常年獨自覓地行頭陀行,高度成就。他一生不識紙幣。1955年阿姜宛在清邁府的多美蓬寺定居,1985年圓寂。
阿姜敦-阿圖羅(1888-1983) 阿姜敦1888年10月4日出生於素輦府鄉村。早年曾是府城劇院主要演員,22歲出家。六年後對於無知見的城市比丘生活感到失望,便前往烏汶一所研經寺院修學數年,在烏汶結交了阿姜辛-堪提迦摩,於是在法宗派重新受戒。不久兩人遇見了阿姜曼。當時阿姜曼多年遊方之後剛回泰東北,在附近一所寺院裡度雨安居。兩人前去聽他說法,深受其教導與舉止的影響,於是放下經典研習,成了阿姜曼最早的兩位弟子,在他指點下遊方梵行。在泰國與高棉的山林間行脚19年後,阿姜敦接到僧團上座的指示,領導素輦府一座研經與禪修並重的寺院。因爲當時他已極其有名,很多人去拜見他,請教他,但他雨安居留住的偏僻寺院往往交通不便。因此他在1934年接受了這個座落於市中心的布拉帕寺住持職務。他在那裏直到1983年圓寂。
“我要你們大家仔細審查喜樂,看一看究竟什麽時候是你一生當中最喜樂的。你真正對著它看的時候,就會知道,它不過如此,跟你經曆過的其它東西相比,沒多大差別。爲什麽沒多大差別? 因爲世間本身不過如此。它能給的就是那麽多——一次次重複,就是這些東西。生、老、病、死,一次又一次。怎麽也得有一種喜樂,比它更超越、比它更殊勝、比它更安穩。這就是爲什麽聖弟子放棄了有限的喜樂,尋找一種來自身寂止、心寂止、雜染寂止的喜樂。那是安穩的喜樂,無可相比。” ——《法語微言》
阿姜考-安那臘育(1888-1983) 阿姜考1888年出生於泰東北烏汶府鄉村。爲人端正、熱心、多友。二十歲由父母作主婚配,育有子女七人。某次外出做工,回村時目睹其妻不忠。舉刀在手幾欲殺人,終爲理智所制,決定成全其妻,自行出家,發誓找到滅苦之道。他於1919年受具足戒,時年三十一歲。阿姜考在寺院學習經律六年後,出走遊方,尋找當時已負盛名的阿姜曼。在廊開見到一次,旋即失去蹤迹。幾年後聽說阿姜曼在清邁,再次步行出發,一年多後遇見阿姜宛,與之結伴而行,終於找到。此後两人聽從阿姜曼的指點,全力禪修。傳說他在林間坐禪時,常常夜半易地,因爲意識到自己一旦熟悉了環境,警覺與念住即隨之鬆懈。阿姜考在清邁修行多年,成就卓著。1936年左右他回到東北,1958年烏汶密林裏的午鼓洞寺定居。1975年正值泰國武裝動亂四起,國王親往午鼓洞寺拜見87歲的阿姜考時,曾請教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他答:貪婪與腐敗。阿姜考於1983年圓寂。
缺
阿姜康地-帕跋挲(1902-1984) 阿姜康地1902年出生於泰東北坤敬府一戶農家。二十二歲從泰風俗在本地寺院出家,然於鄉村寺院慣常習法有所不滿。於是1928年在法宗派重新受戒,次年師從阿姜曼的高年資弟子阿姜辛-堪提迦摩,作了遊方頭陀,在泰東北四處尋找僻靜處修行。1955年來到泰寮邊境的黎府太父崖洞,以該洞穴爲理想所在,在其中度過餘生大部分時間。年邁不力登高時,遷至洞下的山腳。尊者作爲一位導師,以品德高嚴,心性溫和著稱,吸引了大批在家與出家的弟子。圓寂前太父石崖腳下他的住地周圍已發展出一座規模可觀的寺院。
“不過多數人,無論生在哪個國家,都對身體方面的事更感興趣。他們對照料自己的心意並不那麼有興趣。他們不照料自己的心與意。當心受苦時,他們不去察看它爲什麼苦。他們更多地投入在照顧自己的身體上。身體有一點小痛,他們就趕著找醫生、去醫院。不過,當他們的心意受苦時,他們卻不怎麼注意去找一找原因。”——阿姜康地
阿姜帖-德沙蘭西 (1902-1994) 阿姜帖於1902年4月26日出生於泰東北烏汶府鄉村,年少時在本村寺院接受初級教育,心性溫和。1916年阿姜曼的弟子阿姜辛與阿姜堪遊方路過停留數月,由於行止與其他僧侣大不相同,少年帖親近供養,深受影響。隨後他由阿姜辛引薦,在烏汶城素塔寺受沙彌戒,開始了長達六年的經文學習。他於20歲受比丘具足戒後,決定遊方梵行。當時有位住持邀他協助管理寺院,被他謝絕,理由是:"禪修僧極其稀少,學問僧到處都是,他可以找別人。"以後的年月裏,他時常自往林中洞穴墓地修習禪定,又與其它高年資林居僧共度雨安居。他的老師除了阿姜辛外,還有阿姜索與阿姜曼。後來他本人也成爲深受尊敬的禪修導師,定居普吉島。1957年阿姜帖與阿姜辛、阿姜李同時被泰王室尊封爲昭昆,這是阿姜曼承傳下的禪僧第一次受封。不久他又被僧團任命爲三府僧伽行政官。1964年阿姜帖離開普吉島覓地隱居,1965年定居於泰寮邊境森林裏的欣瑪蓬,後來成爲欣瑪蓬寺。阿姜帖於1994年圓寂。
正道修行
阿姜李-達摩達羅 (1907-1961) 阿姜李於1907年1月31日出生於泰國烏汶府鄉村。十一歲喪母,十二至十七歲上學,十八歲外出作工,二十歲決意出家,開始了佛學教義與僧侶戒律的學習。他悶悶不樂地發現,自己所在寺院的生活,與佛陀教導的梵行之道相距甚遠,於是在第二個雨安居之初,發願找一位如法修行的導師。不久他遇見一位師承阿姜索與阿姜曼的頭陀僧,對這位比丘的說法與生活方式印象深刻,於是步行出發找到阿姜曼,拜他爲師,於1927年5月重新受戒。他跟隨阿姜曼度過了兩段密集禪修時期,頭一次在烏汶密林,第二次是四年後在清邁徹地倫寺。此後經阿姜曼指點去泰國北部叢林自行遊方,至終走遍了泰國,及至緬甸、高棉、印度。1935年他在尖竹汶府一處墓地建立了克朗孔森林寺,1955年在曼谷郊外湄南河口的沼澤地帶建立了阿育王寺。在阿姜曼的弟子當中,阿姜李是第一位把林居傳統的禪修教導傳授給泰國中部主流社會的頭陀僧。一生短暫多彩,心性敏捷靈活,他以傳授呼吸禪定著名,也以能識著名。阿姜李於1961年圓寂。
阿姜摩訶布瓦-年那桑槃諾 (1913-2011 ) 尊者摩訶布瓦1913年8月12日出生於泰國東北烏隆府邦塔村,從小正直、果決、理性,21歲從父母意願、依當地傳統出家。原本無意永久爲僧,但成爲比丘後,在學習世尊與聖弟子傳記時,深受影響,升起了修證道果的强烈信念與信心。他在研習佛教經典七年後離開寺院,邊遊方行頭陀行,邊尋訪阿姜曼的蹤迹,於1942年找到這位禪修大師,被接納爲弟子。阿姜曼對他說,你鑽研經書,已獲摩訶稱號,現在要把書本放在一邊,集中精力修習禪定,經典以後會對你有用。他跟隨阿姜曼度過每一個雨安居,直到1949年師尊圓寂。此後他獨自在叢林裏全力修行,成就卓著。1955年尊者在自己出生的村子附近一座森林裏定居下來,建立了帕邦塔寺。阿姜摩訶布瓦的佛法開示以流暢善巧、直接有力著稱,體現了他本人的個性與修行風格。五十年來尊者安於簡樸的林居生活,言傳身教,廣受尊敬,爲保存林居傳統的修行模式與言教作出了寶貴貢獻。
阿姜放-育提可 (1915-1985) 阿姜放1915年出生於泰國東南部尖竹汶府的一戶農家。十一歲成爲孤兒,輾轉在寺院長大,二十歲受具足戒。隨著戒學知識的增長,眼見周圍僧侶對佛陀教言奉行不足,他渴望有一位老師按照經典上的方式教導自己。受戒第二年,機緣來臨,阿姜李在尖竹汶城外的舊墓地建起一座寺院,於是阿姜放在法宗派重新受戒,加入該寺院,成爲阿姜李的大弟子。二戰時期他曾在泰國北部森林中獨自修行五年。1957年阿姜李在曼谷附近建立阿育王寺後,他再次加入。1965年起阿姜放應邀在曼谷法宗派主寺之一的瑪古寺傳授呼吸禪定,在該寺度過三個雨安居,乾季則在鄉間遊方,覓地隱居。1968年阿姜放定居於羅勇府偏僻簡陋的達摩薩地寺,直到1986年圓寂。
阿姜查-蘇拔多 (1918-1992) 尊者阿姜查1918年6月17日出生於泰國東北部烏汶城附近的小村。完成小學教育後,13歲入寺爲沙彌三年,後還俗助父母務農。二十歲時,決意再次出家。他的早期僧侶生活以研習經典爲主。受戒第五年,父親病逝一事令他深思人生真諦,自己雖已泛讀巴利經典,卻未趨近滅苦之道。他於1946年離開研經寺院,遊方修行,就學於幾位禪修大師,其中阿姜曼曾爲他指明修心之道。此後阿姜查獨自在林間墓地苦修頭陀行,高度成就。1954年他應邀回家鄉定居,在附近一座熱病孳生、鬼怪出沒的森林裏建立了巴蓬寺。前來求教者越來越多,其中不乏西方人。阿姜查於1975年建立國際森林寺,1977年在英國建立第一所西方比丘主持的林居傳統寺院。阿姜查於1992年圓寂。
解脫之鑰
阿姜潘那維多 (1925-2004) 師承泰系林居傳統的西方籍僧伽中,先驅者當屬尊者潘那維多。原名彼得-摩根,1925年10月19日出生於南印度一個英籍工程師家庭。七歲回國受教育,二戰結束時畢業於倫敦法拉第電機工程學院。先後在印度、英國任電機工程師,此間大量閱讀東方哲學,對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升起信心。他於1955年10月在倫頓受沙彌戒,後往泰國受具足戒,1956年7月回國,住錫於英國僧伽信托會的小佛寺。慢慢地,其他三位英籍比丘各自還俗,潘那維多比丘獨自照料寺院,克盡職責,獨力宣法。儘管如此,他感到自己的禪定經驗尚不足祛疑,深知無可靠善知識的缺憾。五年後另一位西方籍比丘來到倫敦,於是他移交寺院,隻身於1961年11月回到泰國。當時他認識一位做地質普查工作的泰國居士,於是請他協助查訪全國最優秀的禪定導師。最後這位友人爲他引薦了阿姜摩訶布瓦。數次面見之後,潘那維多比丘請求以他爲師。他於1963年2月加入了偏僻的帕邦塔寺,1965年4月重新受戒,從此潛心修練,直到2004年圓寂,在帕邦塔寺定居41年。尊者潘那維多心性精細、平穩、多智,生前爲帕邦塔寺副住持,常在染棚爲來訪者答疑,深受尊敬。
"人們應該想一想,如果此生不修禪定,他們的生命軌迹將會如何。下一生有多好,只看你這一生修行有多努力。也許你不再有這麽好的機會了……儘管佛陀的教導如此殊勝,很少有人花氣力去了解它。當人們把才智完全用於物質目的時,他們對真正實質性的事情繼續無知。靈性上他們是很愚蠢的……世間的聰明,根本不能與佛法的智慧相比。我樂見聰明人出離世間,把注意力轉向佛教修行。"——尊者潘那維多
坦尼沙羅尊者 (1949-) 原名傑弗裏-德格拉夫,美籍,1971年奧柏林學院畢業,主修歐洲思想史。大學期間曾參加佛教禪修班,如魚得水。畢業後來到泰國,邊教書邊尋找可靠的禪修導師,1976年隨阿姜李的大弟子阿姜放出家,親侍十年至師圓寂,一直隱修於羅勇府偏僻簡陋的達摩薩地寺。他的第二位導師是阿姜蘇瓦特。1991年他應邀來到加州,協助阿姜蘇瓦特建立了慈林寺,並於1993年被任命爲該寺住持,自此時起擔教。他是西方籍僧伽當中的優秀行者之一,也是當代一位巴利英譯名家。2005年被泰王室尊封爲禪僧類的昭昆。同年被泰國摩訶瑪庫僧伽大學授予榮譽博士。著名出版物包括英譯阿姜李的《念住呼吸》等林居導師開示錄、經文解讀《掌中之葉I-V》、《覺醒之翼》等、論著集《聖道修行》等、開示集《禪定1-10》。其中《佛教比丘戒律》(Buddhist Monastic Code)在西方爲各派佛教的參考書。他的論著以原典為根本,直接了當、有穿透力、發人省思; 有關禪定的論談則體現了林居傳統的實修承傳,字裏行間值得細讀。
論著
"對於佛陀覺醒的信念,始終指回你個人行動[業]的力量: 你是否有足夠的力量,控制自己的動機令其無害? 無害的動機是否給予你完全放下動機的自由? 你能解答這些問題的唯一方式,是對個人的動機有嚴謹慎密的誠實,去探測哪怕最細微的傷害、甚至於探測動機本身最細微的動態"——《信仰與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