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緣作基礎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習佛是如何覺悟的。佛就是覺,《六祖壇經》上講,迷即眾生,覺即佛,一念迷即眾生,一念覺即佛。生佛之間,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簡單,可是真要覺,卻不是那麼容易,這中間要克服種種困難,種種障礙。這種種困難、種種障礙,就是我昨天講的禪病。禪有病嗎?禪沒有病。只是因為我們修行人在用功的過程中,對身心的調理不得法,或者因為福德因緣不具足,所以才會出現身心等病。
一般說來,業病的產生與我們的福德因緣不夠有關。福德因緣越薄,修行遇到的障礙也就越大。修行包括修福與修慧兩個方面。在禪堂裡參禪打坐修定,偏重於修慧。修慧必須有深厚的福德因緣作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修慧就會遇到障礙。所以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特別強調要「福慧雙修」。修福就是要廣結善緣,多行善事,以便借大眾的力量來成就自己的修行。
修福的範圍很廣,它可以貫穿於我們整個日常生活。比如,打掃衛生,端茶倒水,佛前供花,幫助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就是修福。看到別人有困難,幫他一把,這也是修福。看到路中間有石塊,為防止別人被絆倒,把它搬走,這就是修福。廁所髒了,順便掃一掃,沖一衝,這也是修福。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機會可以修福,關鍵看我們是不是能夠發心。
修福有很多好處,它可以使你擁有一個清淨的道場,在大眾的加持下,你的修行會少一些障礙,進步快些。修福並不是說你必須花錢,有時不花錢你也能修福,比如與人為善,和顏悅色,關心別人,愛護環境,珍惜物命等等,這都是修福。又比如,大家在這裡打七,齋堂裡吃飯的人比較多,有時人手少,忙不過來,這時你會看到有些出家人自動出來幫忙給大眾添飯添菜。雖然這頓飯不是他們供養的,實際上也等於是他們供養的;他們這樣做就是在修供養,就是在修布施,因為他們的供養,你們才得以安心地用餐。用齋也是佛事,也是修行,用齋用得好,不起念頭,心平氣和,心存感恩,下一坐必定會有好的效果。所以別看這是小事,其實也是在修福,其功德也是很大的。
再比如,大家用完齋之後,有不少居士主動留下來洗碗,這也是修福。洗碗的時候認認真真地洗碗,安住當下,明明白白,不要想「我這是修福」,不要存這個心,更不要計較,「為什麼他人不洗碗」,等等。總之,做這些事時,不要著相,不著相而去做好事,那你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否則,若著相而求,那功德就會很小,《金剛經》講「無住相布施」,就是要我們做好事而不望回報,心裡沒有「我」字,這樣的布施才是清淨的,若有我執,望回報,則說明這布施是染污的。所謂「三輪體空」也是這個意思。三輪就是能施之人,被施之對像,所施之物。「三輪體空」就是說要斷除一切執著相,一切以平常心對待,無得失心。我們修福的時候,應當以這種無住心去做,千萬不要分別計較,不要著相。
當然,有財的時候,也可以用財來布施。財布施是我們日常修福的一個重要途徑。比如,有了錢可以從事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幫助失學兒童,救濟孤寡老人,支援受災地區群眾重建家園等。也可以用來發展佛教事業,從而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莊嚴國土做貢獻。說起來,我們柏林禪寺今天有這個樣子,大家能坐在禪堂裡安靜地打坐,這是由十方施主,包括在座的各位,用財布施來成就的。如果不是各位來成就這個道場,我們今天能安安穩穩地坐在這兒修行嗎?決不可能。我記得九一年打佛七,就是在現在的會賢堂那個地方,當時還是又破又舊的平房,與廚房連在一起。坐在那個地方,廚房那邊的炒菜聲也聽到了,那邊在悄悄說話也聽到了,齋堂裡擺碗擺筷也聽到了,那個時候就想:哎呀!明年我們把大殿修好了,在大殿裡面打七,那該多好啊!九二年大殿修好了,我們就在大殿裡打了第一個禪七。
但是那個時候,整個寺院都是空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外面汽車一響動,什麼聲音都聽到了。因為大殿的位置很高,外面又沒有一點遮擋,噪音非常的大。後來我們想:哎呀!我們要是把禪堂修起來了就好了,禪堂修起來了,我們就可以在禪堂裡面打七了。就這樣,我們在大殿裡打了兩年的禪七,在觀音殿裡打了一年的禪七,從去年起,我們有了禪堂,在禪堂裡打了兩次禪七。回顧起來,我們這個道場的每一個變化,都同十方施主的財布施分不開,仰仗於他們的成就,我們才有今天這個環境。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安安穩穩地打坐,我們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十方施主,讓他們能夠同我們一起來分享修行的功德,這是應當的。當然修福還有種種方法,種種形式,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有了深厚的福德因緣,修行就有了根基,好比做房子有了牢固的基礎一樣,那時,用起功來,就會覺得順暢些,少一些障礙。當然,修福並不是修行的全部,不能代替修慧,所以我們不能說有了福德修行就沒有了障礙,修行肯定會有障礙。我們修福是為了更好地突破這些障礙。障道的因緣有很多,昨天就如何克服這些障道因緣,我們講了三個字:調、歇、懺。今天還要加一條,就是勤修福德。自己擁有了深厚的福德,就可以減少障道因緣,至少可以減輕一些。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你得到了大眾的護念,得到了諸佛菩薩的護念,你因此而有了足夠的力量來戰勝種種魔障。
所以我們大家,無論僧俗,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福慧雙修,缺一不可。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的人,即便成了羅漢,化飯的時候也沒有人給,托空缽。相反地,「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在東南亞一些地方,每逢有重要儀式的時候,都要把大象打扮得非常莊嚴。象掛瓔珞,意思是說,畜生的福報再大,也只是一個畜生,它並不懂得修行。一個愚癡的人他再有福,也是一個愚癡的人,他不懂得修行,所以很難解脫。從因地上講,要福慧雙修,在果地上講則是悲智雙運。悲是由福德因緣積聚而成就的,智是由甚深禪定智慧而成就的。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的。各位在修行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因地上只有福慧雙修,果位才能悲智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