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用得純熟的人沒有妄想

所以講我們之所以有生死在身上,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如果沒有分別心的話,像《金剛經》上講的:「何謂須陀洹?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到這一步。

 read more »

九華山百歲宮後面有個老虎洞,洞裡住著一位宏開老和尚

宏開老和尚平時拜《華嚴經》,他站在那個閣子樓上面拜《華嚴經》,一個字一拜,用個大銅錢蓋在字上做記號,拜一拜,往底下拖一下,「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一拜拜下去;他拜了十七年,他站在一塊板上面,那塊板有一寸多厚,他赤腳站在上面,兩個腳印深陷進去有半寸深。

 read more »

覓心了不可得

參禪人,不信參禪之人開悟,不信自有佛心,更不信心是誰個。自疑曰:若我有心,究在身外,還是身內,還是身中?若有一個身,另有一個心,豈不分成兩個!

 read more »

地下入定七八年,但生死還未了

有些人呢,他不察覺這些是自己的毛病,還以為有人故意找他麻煩,留難他。所以說,真正用功的人,在對治自己的習氣毛病上要好好下番工夫,否則很難消盡。

 read more »

心念不清淨想入定是不可能的

講這個事呢,是有歷史考證的。所以這個佛教界啊,真正講行持,講修行的人吶,他對名利看得十分淡薄。他只有淡薄名利,不搞貪瞋癡,他的心念才能清淨,心念不清淨他想入定不可能啊!

 read more »

修行應從心性的觀照下手

總之,希望大家對這個道理要非常地清楚,不要把這些輔助的、世間的、外在形式的種種方便性的肯定與鼓勵當作真實,認為已屬究竟,而是要從根本上去掌握自己學習的進展,然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向菩提之道。

 read more »

世間人為什麼懷疑善惡因果的存在

這就來探討世間人為什麼懷疑這種善惡因果報應規律存在的兩個現象。在世間確實有行善積德的人,往往各種災禍、災殃還集中在他身上;有一種很兇惡的小人、惡人反而得到了好的結果。那這個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如果你在一世因果裡面討論,是說不清楚的;但是這個事情放在三世因果來看,是能解釋通的。

 read more »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

所以我們看到的老是碰到跟你過不去的人,這就是對了,符合生命的法則。你老是看不到的話,那這個因果關係怎麼聯繫起來啊?所以碰到這些冤家對頭你要有平等的心,做還債想。我前輩子誹謗他,他現在誹謗我了,正好拉平,你可不能再去誹謗他。我被他騙了筆錢,他欠了三萬塊錢不還我,你上輩子欠了他三萬塊錢嘛,你做還債想嘛,心裡就平衡了。

 read more »

念佛行人不能希冀的念想

若其未生淨土之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與徐福賢女士書》

 read more »

為什麼古代禪師一句話就能令人開悟

你很餓就叫包子來吃,吃一個不飽,吃兩個不飽,吃三個不飽,吃到第九個,吃了一半就飽了,你說:「我要知道就不要花前面八個冤枉錢了,我就買那第九個包子就好了!」天下有這回事的嗎?就買第九個包子你就能吃飽了?

 read more »

都是因為心思不正,才能引出這些事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見性成佛,一代傳一代。雖然說在我們這個時代,叫話頭禪,這也就是叫我們勿走錯路。只要你抱住話頭參,一個是,沒有功夫是做不上去的。另一個是,不會出任何岔子的。可是啊,師父們呀,也要注意這個問題。噢!尤其是有些師父,功夫還沒有見一點哩,就要去住山,住洞,最後都出了毛病。因此上這個用功啊,就在大眾會下,互相熏修,互相促進,那絕對能得好處。不過還是希望師父們,如果有了境界,就趕快到我們首座和尚或者西堂師父跟前,請開示。還是提起話頭———參!

 read more »

這時顯現出來才叫真正業障重

我跟他夫人說:「你跟你的子女這樣做。」她說:「不行,社會的壓力啊!」因為他的同事公司一定要這樣做,財富在公司裡大家掌握,不給家屬掌握,公司要給他這樣做,這叫業。我們經常說罪業重、罪業重,這叫罪業重。這叫業不由己。在哪兒表現?在這地方表現,這類事情很多。

 read more »

功夫到了程度,啥東西他都清清楚楚

你看一看,他這個功夫啊,遠近都是清清楚楚的。可是禪堂裡還有二三十人啊,但是禪堂裡的師父,沒有一個能聽到山門放焰口的。放了三晚上焰口,他都知道,因為這聖境都是功夫上頭的,你功夫要到了時候,那就這樣。這用功人啊,也會出境界,但是他還是在功夫上頭行。

 read more »

章太炎夢中做判官的奇異經歷

我平時為人處世多見不平之事,這幾年來,身遭患苦,而京師那些老相識,除了七八位學生以外,其他人都趨炎附勢,不再登門。再加上去年國體變更的問題,我內心的瞋恚就更加熾盛了,由這種業力感應做閻羅王的境界,原本就是相應的……(《章太炎全集·書信集·與黃宗仰七》)

 read more »

在「眷屬愛」與正見之間做出抉擇

在佛法修學上,有一樣我們必會受到影響的,就是對身邊人的貪念,這在佛法裡叫做「眷屬愛」。有的人很喜歡跟大眾在一起,有的人只喜歡三三兩兩的幾個人在一起。還有些人,雖然很孤僻,可是心中有崇拜的偶像,因而還是有執著、貪戀的眾生,這也是眷屬愛。

 read more »

為什麼走上修行之路

面對外在的逆境,我們要自問:自己有沒有過失?自己生命的依著處在什麼地方?更要常常反省:為什麼走上這條路?動機為何?要依靠什麼東西而繼續走下去?我們能常常這樣反省的話,就知道該怎麼去抉擇了。

 read more »

雲門寺明醒首座:沒有修行好苦哦

有一次,我想幫他做事,結果,他把我帶到屋頂平台上,指著排水溝說:「這些排水溝經常被樹葉雜物堵住,很多年一直是我在清理,這件事你幫常住做了,就是幫我做了」。

 read more »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緣作基礎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習佛是如何覺悟的。佛就是覺,《六祖壇經》上講,迷即眾生,覺即佛,一念迷即眾生,一念覺即佛。生佛之間,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簡單,可是真要覺,卻不是那麼容易,這中間要克服種種困難,種種障礙。這種種困難、種種障礙,就是我昨天講的禪病。禪有病嗎?禪沒有病。只是因為我們修行人在用功的過程中,對身心的調理不得法,或者因為福德因緣不具足,所以才會出現身心等病。

 read more »

起心動念是善,那你所感的果一切吉祥

我們在藏地有很多住山、住洞的,那些野獸不但不傷害你,還保護你。所以你的心善,你對它愛護,它對你也愛護,一切動物都有情感的。因此,我們講因果嘛,你生起的善心,起心動念是善,那你所感的果一切吉祥。

 read more »

參禪人最重要是的細行 - 來果老和尚

參禪人,最關重要是細行。缺細行,難入那伽。全細行,動行即定。我人由一念不覺,才有無明,無明只行細行,未入名色。今既複本細行,是知心源不遠。初學行人,不知細行為何物,粗心膽大,語重情傷,皆無細行所致。

 read more »

七天報恩的故事

今天講的這則公案是釋迦牟尼佛過去一世修行中,和他成佛以後無量劫的從因到果的一個相續。宿世做菩薩,在修行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修這個慈悲,他做為一個菩薩在山裡邊打坐,就一心一意想了生脫死,想突破這種輪迴的牢獄。

 read more »

魔障出現的原因及對治 - 明海法師

昨天我們講了修行中會出現的魔障。所謂的魔就是障礙,使我們的修行停滯不前。以佛法的正知見來看,本來是沒有魔的。因為在佛菩薩的境界裡一切平等無二,再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障礙他了,所以魔是對我們眾生而言的。

 read more »

參禪的入門方便

很多學佛的人,想通過參禪的方法衝破凡聖關,了脫生死累,轉凡成聖,成為無掛無礙的見道人,證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脫。但是對於參禪怎樣用心、怎樣體會、怎樣實踐、怎樣參究、怎樣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經祖語裡去找現成的答案是很難的。即使有所闡發,也大都是些否定的話。真是承言者喪,逐句者迷,向上一著沒有你插嘴處,問者給三十棒。

 read more »

當從善者,與淨相應

佛陀進一步告誡弟子們:「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眾生都有相類似的根性,行惡之人與惡人相親近;行善之人與善人在一起,過去、未來的眾生的根性也都是如此,所謂同類相聚,就猶如淨與淨相應,不淨者就與不淨相應;因此,比丘們!應當要學習與淨法相應,依淨法捨離不淨法,你們應當要如是學習。」

 read more »

想要做大事,既要任勞更要能任怨

最難的是「勞而不怨」。大家常說,做事要任怨,經驗告訴我們任勞易,任怨難,多做點事累一點沒有關係,做了事還挨罵,這就吃不消了。但做一件事,一做上就要準備挨罵,「勞而不怨」,我覺得難在任怨。

 read more »

投生到施主家 - 大安法師

這裡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些修行人有一定的功夫,但是他是宗門下的,然而他雖然有悟,但是見思惑沒有斷。沒有斷,他必然要投生。他就容易到施主家去投生。為什麼?他在接受人家布施的過程當中,他就有感恩的,就結上了一個很深的因緣關係,容易投到那去。

 read more »

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的事蹟點滴

本人想借著這次因緣,向香港佛教界人士簡略地介紹一下,上虛下云老和尚在雲居山的事蹟及其生活特點,希望以他老人家的種種嘉言懿行,作為我們後人學佛的榜樣。

 read more »

經行有六點好處

在古代印度不論是在家俗人還是出家修道人都有經行的習慣,午時前後在寂靜的地方沿著一條直來直去的道路來回經行。

 read more »

莊嚴自己,也要莊嚴世界

由此可見,所謂莊嚴自己和世界,也就是體悟無常,珍惜積善修福的因緣,修養身心。《法句經》這兩段話,指示得很清楚,莊嚴的實踐基礎,在於清淨心、精進心、無懈怠心、惜緣惜福的心。凡是學佛的人,必須從這個基礎做起;不止追求外在的莊嚴,而更重要的是內在的莊嚴。

 read more »

對在家居士的一番苦口忠言

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做修,然後才明白在實修時用手機是背道而馳的顛倒行為。什麼是修呢?就是要讓心持續安住在善所緣上,綿密地護持,不讓它間斷,這個就是真正的修。如果我們相續當中沒有顛倒心,那也用不著修行。修行就是要把顛倒的心轉成不顛倒,這要用很大的功夫才能真正奏效。這個顛倒心是指我們是不自在的,我們是隨著自己的心轉動,而心又是跟著煩惱等的障礙發起罪惡,修就是要讓心隨自己自在,能按自己所想那樣,安住在善所緣當中。

 read more »

學佛應重視威儀的訓練

一個修道者的風姿,在行立坐臥、言談舉止中皆可表露無遺。佛門中其實不只四種威儀,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威儀不僅能調攝修道者的身心,尤其可以行無言的教化,例如昔日舍利弗為馬勝比丘進止有方,端正的威儀攝受而歸投佛陀座下,威儀的重要,由此可知。所以學佛修行必須重視威儀的訓練。

 read more »

放下的氣度:秤錘法師出家的啟示 - 夢參老和尚

刀子就往桌上一擺,他說:「我這個妻子以前想把她休掉,怕沒人照顧,現在你照顧得很好,也不讓你白照顧,我所有的家業都歸你。」完了就給姦夫磕了三個頭,他說:「好了!從現在起,這個家就是你們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