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與自在 - 聖嚴法師《禪鑰》


摘錄自《禪鑰》隨緣與自在
文/聖嚴法師 圖/常器

因果必須配合因緣。對於任何情況,如果能夠改善它,當即予以改善,若不能改善,便面對它接受它,絕不逃避,但是要盡力改善。逃避責任,逃避果報,是不合算的,改善情況才是最聰明的。例如,本來我欠人家一個頭,這次人家要我的頭了,那我跟他商量:「你不要取我的頭,這對你一點也沒有用處,如我幫你更多的忙,對你才有用處。」這就可以把應受的果報,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補償取代。所以講到因果,一定要配合因緣的道理。

「隨緣行」的主要意思,就是教我們在得到好的果報時,遇到如意的環境時,也不要太歡喜,因為這原來是自己所作所為而得到的一個報酬,有什麼值得好高興的。好比自己去銀行提自己的薪水,並非來自天外的橫財,不必狂喜。同時也要想到,你取用存款的時候,仍得繼續努力來增加你的存款。

報冤行,隨緣行,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有積極的作用,能讓我們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努力提昇生命的品質,改進生活的狀況。所以菩提達摩從「行入」所講的禪境,乃是普通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既不逃避責任,也不放棄任何一個有利的機會,那不是一個積極的人生嗎?

「無所求行」是心無所求而修禪法。在西方社會,養兒育女不為防老,但為盡一份父母的責任,如果不帶情執,好像便是無所求行。禪修者若想開悟,唯有不斷地努力修行而不是等待悟境現前,方有開悟的可能。若有求,為求開悟,便成執著,豈能開悟。所謂開悟,便是離開自我、親證無我。如果有了我求開悟的念頭,便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基本道理相違。若是有個拚命追求開悟的人開了悟,我們或可以承認他是開了悟,但這一定不是禪悟。若能遵循無所求行,努力修行,你的自我中心,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淡、越來越小,乃至於無。這個時候你對是不是開悟的問題已不在乎,對於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成佛也不執著了。到了這個地步,你已經開悟了,這是真的見到了佛性。

隨緣與自在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