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是產生智慧的根源 - 聖嚴法師《禪與悟》


摘錄自《禪與悟》煩惱是產生智慧的根源
文/聖嚴法師 圖/常豫

《六祖壇經》云:「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學佛就是要除卻煩惱、求得智慧。但是,不要討厭煩惱。沒有煩惱,則不需要有智慧,也不知智慧是什麼。發覺當下的煩惱是煩惱時,就已不是煩惱。修行時才能發現有煩惱,修行者隨時警覺有煩惱的暗流在心中時起時滅,而注意不為煩惱所轉。

有人向我說:「打坐時,頭腦裡,時常有妄念,妄念中,時常有壞念頭出現,而在念經、念佛時也會產生妄念及壞念頭,這樣子,罪過豈不是越大了?」

我對他說:「你的業正在消,你的煩惱正在減少,你的智慧漸漸增長,所以你能在念經、念佛中,發現起了妄想。」

有清淨的正念,才能發現自己有煩惱的邪念。修行的人,不要怕有煩惱、妄念或邪念。有一自我中心做主宰,當自己發現有邪念時,這邪念已不存在。煩惱,必定有對象,不是「你」就是「他」,不論「你」、「他」是物或人,如果沒有「你」、「他」,便不可能有煩惱。因此,當自己發現起煩惱時,要感謝使你產生煩惱的人、事、物,因為,他們是在幫助你修行。

所謂「煩惱即是禪」,是就已經在修行或已經產生智慧者而言。因智慧而知有煩惱,便是禪。如果沒有修行,不知有煩惱,智慧不生,則煩惱依然是煩惱。

《六祖壇經》云:「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這是悟後的境界。若是以世間禪定的工夫,修行到身心統一、內外統一的無「你、我、他」的分別,這是屬於世間定的境界。雖然,煩惱心不現前,可是「我」仍存在於「有」與「無」之間。當感覺「無」時,事實上,在「無」之外,還有「有」;當感覺全體統一時,在「我」之外,還有一個「無」。

佛法的禪悟與世間的禪定不同,對於「你、我、他」了然於心,而不是視而不見。但是,沒有相對的執著心。

求智慧或除煩惱,是增加煩惱的原因,因為有一個「我」要求智慧,有一個「我」要除煩惱。禪宗的方法,就是將這個「我」通底打得乾淨,才是智慧顯現。所以,不論起清淨心或煩惱心,皆是妄心。

因此,修行的人,不要討厭煩惱心,煩惱心便會漸漸減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句,是教示修行的人,不要追求菩提,也不要討厭煩惱,知道有煩惱即是正在修行,煩惱本身是產生菩提的原因。

煩惱是產生智慧的根源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