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的疑情 - 聖嚴法師《拈花微笑》


摘錄自《拈花微笑》禪修的疑情
文/聖嚴法師 圖/常器

「疑情」與「疑心」不一樣。對修行者來講,信心非常重要,在疑情尚未發生之前,必須具備完全的信心,不能有絲毫懷疑心,有了疑心就不能夠修行。所以皈依成為三寶弟子,首先要信三寶,百分之百地信三寶,以三寶為舟航,為我們終身的皈依處。再來要信自己的佛性,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然而為什麼至今我們仍是眾生,為何自己未見本來佛性?佛性究竟是什麼?如此反覆追問,便是疑情的開始;也是禪修者用來親見佛性的一種方法。

禪門所講的疑情,是用一句話頭或一則公案,叫你愣頭愣腦地問,又稱「參話頭」或「參公案」,又名為「參禪」。參禪的人,必須百分之百地相信佛說,百分之百地相信自己有開悟的可能,百分之百地相信師父的指導。譬如說:「泥牛海底啣月走」、「東山下雨西山濕」,這些話看起來不合邏輯,互相矛盾,但你卻不能懷疑其正確性。不但信,而且要百分之百地照著他的話去追問,也就是「參」,繼續不斷地,夜以繼日地,廢寢忘食地參、參、參以後,你才會產生疑情。所以,疑情與信心不僅不違背,而且是相應的;越是信得深切的人,才越會產生疑情,若是信得不深切的人或是修行上毫無體驗的人,便不容易產生疑情。

另外,不得讓參禪的人,用自己既有的知識、觀念及經驗去解答、解釋、分析那個所參的話頭或公案的意思。否則,疑情不起,或者因為心念一動,使疑情立即消失。疑情是想要知道你所參的話頭或公案的內容是什麼?並相信話頭或公案本身,能在你窮參不捨地追問之下,自然會給你答案,答案出現時,我們稱之為「開悟」。不過,尚須經過高明的師父來鑑定,你是不是得到正確的答案。

因此,參禪的目的在製造疑情,製造疑情可以很快地破除我們的無明殼、煩惱障,而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如果用平常的修行方法,則要經過較長的時間來慢慢消業。

禪修的疑情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