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者與成功者 - 聖嚴法師《禪門》


摘錄自《禪門》夢想者與成功者
文/聖嚴法師 圖/Joyce Yang

(一)不切實際皆是夢想

凡是人,不論是在夜間和白天,都會做夢。許多人,從小就開始夢想,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個某種榜樣的人物。

我曾問一個五歲的小男孩:「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小孩說:「想做衛兵。」他覺得站在軍事機關門口的衛兵,威風凜凜,很有權威,所以羨慕。當那小男孩升上初中後,我再度問他:「長大後想做什麼?」他改口說:「想做老師。」原因是他的老師在課堂上不僅有權威,也很有學問。當他進了高中,他的願望卻是想當一位將軍,因為將軍不但有學問,也擁有權威,對國家更是有大貢獻,還能青史留名。然而兩年前他在大學畢業後,竟然不曉得該做什麼了,考進的大學不是第一志願,出了大學,不知志願為何。顯然他念大學,僅圖一紙文憑,但求畢業,反而忽略了將來該做什麼而需做一通盤計畫。

夢想與現實,有很大的差別,人雖應該有夢想,但僅憑夢想,是不能成功的。

(二)因緣際會便能成功

「因」是主觀的條件,「緣」是客觀的條件,有了正確的因,又有足夠的緣,就會成功。每人皆可依各自的努力,來培養主觀的條件,但仍需要有客觀形勢的助「緣」來配合,才能成功。個人的才能和努力是絕對需要的,但不是只憑個人的才能和努力就夠的,例如:紅花需要綠葉來映襯一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又如:有些人才能很高,人品也不錯,但是命運多舛,眼見升遷的機運來臨,偏偏又碰上個「程咬金」,或出現了意外的情況,陰錯陽差,那個機運,便讓他人捷足先登。也許那個人的才幹和人品,遠不如己,也是無可奈何,於是憤恨、不平、牢騷滿腹,埋怨「老天無眼」。而新上任的長官,明知你心有不服,卻又對你說:「對不起,我沒有想要搶你的位子,而是奉命;我的才能也許不如你,只是我的命運比你好,所以委屈你了。」

就佛教的觀點而言:一切都是主觀的條件,並不另有客觀的條件,這是通過過去世,乃至通過過去無量世,來看現實生命中的客觀條件,都是來自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和惡業,所培植出來的。過去生中跟很多的人廣結善緣,現生就有貴人支助,再加上這一生的努力,便得好運的結果;過去生中跟很多的人結仇結怨,此一生中便會遇到逆境折磨。換句話說,命運好壞,不只出於神助天罰,主要是仰賴自身的努力之外,尚須助緣的配合,因緣際會,方有能成功的可能。因緣不能配合,表示時機尚未成熟,不要失望,應當繼續努力。

(三)腳踏實地步步成功

我們都知道有句諺語:「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可是,有時辛勤地耕耘,其結果未必會有好的收成,例如颱風、乾旱、蟲災、戰亂等。收穫卻是要從耕耘而來,縱然是沒有收穫的耕耘,也是一種經驗的獲得,乃是另一種的成功;反之,若不耕耘,何來收穫?因此,老在做夢而不及時耕耘的人,總是在原地踏步,徒有幻想、期求、企盼、等待,卻不會得到收割成功的果實。除非付諸行動,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步步踏實,勇往邁進,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四)經驗歷練都是成功

什麼是經驗呢?而人生在世,何時何處不是在接受訓練呢?除非是在迷失了自己的情況下,否則時時處處都在受訓,按照既定的計畫向前走,是求取經驗的接受訓練,例如:在父母及長輩的照顧中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的學習,也要付出意志力和向上心的磨練。至於逆境中的挫折、打擊、困擾等種種不如意的遭遇,只要歷事用心,便可獲得寶貴的經驗。

其實在人的一生之中,本來就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用消極悲觀來看人生,則人生不但悲慘且處處充滿荊棘、陷阱,放眼看去,人人都是惡人,事事都是壞事;假使真是如此,你就失去信心,也提不起勇氣往前走了。若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則不如意事既然是十常八九,那麼,在任何一個過程的立足點上,時時都該準備著,在跨出去的下一步,可能會有不如意的事即將發生;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遇事順利當然好,若不順利,正好已如意料中事,所以,不如意事,也就變成如意的事了。如此一來,若是成功,乃是所期待的,萬一失敗,也是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你豈不是事事如意,時時如意的人嗎?

夢想者與成功者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