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法
[编者] 约翰-布列特[中译]良稹
Dhamma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5-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次第训练
法——即佛陀教导的真理——渐次展开。佛陀多次阐明,觉醒非如闪电,在未经修练与准备的心里突然出现。反之,它历经漫长修行的诸多阶段方至顶点。 [1]
这套渐次培育的概念渗透于佛陀的教导之中。以种种形式出现在无数部经文之中的“次第演教”法(anupubbi-katha, 演教初阶),总是循照同样的轨迹: 引导新学者从初级原理出发,推向渐次高深的教导,直到四圣谛的圆满实现与涅槃的圆满成就。
行者在这“次第训练”的每一阶段,会发现因果法则——即作为正见构造基石的业的原理——有一个重要的新维度。因此,这是用来综观佛陀教说的一个极其有益的组织构架。
该训练过程起始于布施的修持,如此有助于尚未觉悟的行者启动一个削弱其执取——对诸种见、感官之欲、非善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等的执取——的习惯性倾向的漫长过程。接下来是戒德的修持,即基本层次的感官约束,有助于行者培养起健康可靠的自我感。由此自尊层次升起的心平静,为修道的一切未来进展铺设了基础。行者这时理解了,某些种类的喜乐较之任何感官满足提供的更为深刻、可靠;由布施与戒德引生的喜乐甚至还能在真实或象征意义上,导致重生天界。不过行者最后开始认识到,即使这类喜乐也有其内在过患:重生善趣固然好,它所带来的喜乐却并非真实长久,因为它所依赖的条件[依缘]是他/她最终不能控制的。当行者理解了,真正的喜乐永远不能在物质与感官世界里找到时,这就标志著修练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趋向一种非缘起之乐的唯一可行之道,在于出离,藉著放弃熟悉、低等的喜乐形式,代之以某种远为有益、远为尊贵的喜乐,借此脱离感官域界。最后,行者成熟起来,可以接受四圣谛了,该教导阐明的是成就终极喜乐即涅槃所必要的修心过程。
不少西方人是在密集禅修班里初次接触佛陀教导的,这样的禅修班通常一开始便传授正念与正定的培养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素质固然重要,佛陀把它们置于次第修练的后期步骤。其中之意是很清楚的:为了从禅定中获得最大善益,为了使觉醒所必须的一切素质皆尽成熟,基本功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无捷径可走。
以下对佛陀的六步次第修练作较为详细的解说:
分部 | 圣道八道支 |
---|---|
明辨 [慧] | |
戒德 [戒] | |
奢摩他 [定] |
[1] | “觉醒是顿悟还是渐悟?” 多少世纪以来无数学子投入了时间精力争执这个问题。此处的段落及巴利经典中的其它段落相当清楚地表明了佛陀自己对该问题的观点: 心逐渐地发展成熟,完成觉醒的顿然一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