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皆是修行


大家能抽出時間,到禪堂裡來體驗打坐、修正自我,說明大家有福報、有善根,否則是不可能來參加禪修班的。過去禪堂是不允許女眾進去打坐的,但是佛教中的護法反而是女教徒居多,菩薩多數也是以女性的形象出現。既然如此,憑什麼不讓女眾進禪堂呢?我認為不應該有這個分別心。當然,不是一定要進禪堂打坐才是修行、才能成就,你只要達到心物一元,心和你所做的事情融為一體,天下無處不是道場,處處都可以修行,事事都是修行。

那麼修行到底修什麼呢?簡單來講就是修慈悲心。西方的宗教講愛心,東方的宗教講慈悲心,其實慈悲與愛是來自同一個源頭,本來就是一個東西。只有置身於慈悲和博愛之中,你才能回到源頭,你內在沉睡的靈性世界才會醒來。

我們能生活在這個太平盛世是非常幸運、非常有福報的。在社會動盪、物質匱乏的年代,人人都為衣食住行奔波操勞,哪裡顧得上考慮自己在精神和靈性層面的需求呢?既然我們有幸出生在這個和平時代,說明我們與這個時代有特殊的因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看到,乃至夢到的,都與我們有緣。

剛才有幾個人說夢到過萬行上師,我不知道你之前是否聽說過萬行,或者看過他的書,如果你既沒有聽說過他也沒有看過他的書,那說明你跟萬行在無量劫以前就有緣,也許在一起修行過、共事過,阿賴耶識裡儲存過這個信息。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很常見,就像我沒出家之前,第一次到寺廟看到觀音菩薩時我非常驚訝:哎呀,幾年前我夢到過這個像,原來這就是觀音菩薩!這說明我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早已經和菩薩有了感應,也說明我和佛教有很深的因緣。

如果是因為聽說過萬行或者看過萬行的書而夢到他,說明你有把他放在心裡,所以才能和他產生感應。其實這也是修行的一個訣竅,你要先把這件事情、這個事物裝到心裡,才能與它融為一體。有些人到寺廟裡請經書,請回之後先把經書在額頭上放一放,然後再讀,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任何物體都帶著信息和能量,你把經書先放在額頭上冥想幾秒鐘,是把書中的信息、能量觀想到你身上,然後再讀,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對人也一樣,如果你和對方溝通或者談判時出現了問題,鬧得很僵,建議你先放一放,晚上回去打坐時,你在心裡和他溝通,在內心接受他、讚歎他、認可他,明天早晨你再和他溝通,你會發現他變得友善了。因為人是受信息、能量主宰的,你從內心接納他的信息場、能量場,他在不知不覺中會感應到,並心生歡喜。以後大家可以把這種方法用於生活中,非常有效。

只有單純的人才容易入道,因為修行是不能用理智來分析、判斷的,可以說修行是一件感性的事情。只有你信了、空了,道才會進來;你不信、不空,心裡裝得滿滿噹噹的,根本不可能有空間讓道進來。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任何事物和現象,你只要去面對就好了,不要去分析、判斷、分別。因為你一分別,就有所住,就會停留在上面,你停留在一個地方,不就意味著你不再前進了嗎?

在座的法師們,他們所講的思想、觀點都是與道相通的,你們只要把心空掉跟隨他們,你們也會與道相應。明師就是一個通道,是人與佛之間的一個媒介,就像你們家中的自來水管,通過水管就可以把水接到家中,同樣,通過明師,也可以把佛菩薩的力量接到你們身上。在佛教中,佛、法、僧構成了三寶,僧人就代表了道、代表了佛,就是佛的化身、佛的侍者。等到你們修成之後,你們也是佛的化身、佛的侍者,也是佛與眾生之間的一個管道。

你們和法師們之間若想產生感應,彼此都要空掉。法師們若不空掉,就像堵塞的水管,水流不會通暢;你們若不空掉,就像已經裝得滿滿噹噹的盆,也無法再裝水。也許你會說,我也想空掉啊,可是腦子裡滿滿的都是念頭,怎麼辦呢?沒關係,你就看住其中的一個念頭,靜靜地看著它,不恐懼不追隨,慢慢地你會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已經消失了,而你早已進入空的狀態。

修行最終的目的是修境界,而不是修法門。法門不是道,它是通向道的一個梯子,你要到樹上摘果子,不通過梯子你爬不上去,摘不到果子。但梯子不是果子,當修到某個階段時,你會發現連梯子也要放下。因為到了那個階段,你就是果子,果子就是你,如果你還執著梯子,你就無法與果子融為一體。

所以修行分三步:第一步找到梯子(方法),第二步學會使用梯子,第三步把梯子放下。但是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先老老實實地走完第一步、第二步。要走好第一步,首先在禪堂裡你要能與鐘板同步。有些人不喜歡規矩,殊不知規矩也是道的化身,規矩就代表了道。你能適應規矩,與規矩同步,就意味著你已經入道了,你不喜歡規矩,說明你還在道外。入了道的人是感覺不到規矩的存在的,就像一個守法的人,是不會感覺到被法律束縛的。

雖然這七天你們暫時放下了一切來寺院禪修,但是放下不是放棄,是因為這七天你們要加速跑步,必須輕裝上陣,所以身上的包袱必須先放下。但回去之後,該承擔的還是要承擔起來,佛法的智慧和價值最終還是要在家庭和工作中體現。

我一直主張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借事煉心,借人驗心。不能說儘管我學佛了,但佛法歸佛法,生活歸生活,工作歸工作。把它們看成幾樣不同的東西,那你就學錯了。你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與佛法都是分不開的,都應該用佛法的理念來面對。掌握了道的人,或者說掌握了佛法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是沒有死角的,也就是說遇到事情他是一定能找到方法解決的。如果你學了佛,生活中還有死角,那說明你還是沒有真正掌握佛法的智慧。記住,這句話非常重要!

真正的專注是一心多用,如果你只能一對一地專注,那說明你心的力量還沒有真正激活,還不是處於最佳狀態,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可以同時使用的,我看到你的同時,也能聽到你在說話,我的嘴巴還可以一邊嗑瓜子感受瓜子的味道,我的皮膚照樣可以感受到現在的溫度是冷是熱……這就是我說的一心多用。

只有當你放鬆的時候,宇宙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才會沒有阻礙地流向你,你才能全然地與它合二為一。你們是不是有一種共識,當你和你的孩子一本正經地講道理的時候,他往往會排斥,反而在嬉笑、玩耍、講故事的時候教育他,他更容易接受你講的道理?(答:是)佛陀每次講法之前也都是先講故事,就是為了更好地把信眾帶入一種狀態。過去的法師在傳道時,會請你喝茶,帶著你種菜養花,你以為自己整天在勞動沒有學法,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師父已經把道傳授給你了。

一個人如果把心專注在物質層面,是不是就與道背離呢?也不一定。一個人衣服穿得很整齊,生活很有規律,他也是在道中。因為在紅塵中,道更多是體現在物質生活上,你平時的言行、舉止、穿戴,包括你房間的擺設、佈局都是道呈現的一種方式、一個載體。道是協調的、寧靜的、整齊的,如果你的穿戴不協調,房間很凌亂,說明你也脫離了道。所以,在物質世界很成功的人,如果轉到精神世界,他的進步也會非常快,因為他本來就離道不遠,甚至可以說他已經在道中。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天下無處不是道場,只要你能安住在當下,事事都是修行。


轉錄來源: 事事皆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