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靜心


春節期間,好多信徒和居士問我打坐的姿勢問題,今天晚上我再重複一遍打坐的「三調」。

你們是否注意過一種現象:一些高僧大德即便過了百歲,也是耳聰目明。而一般世俗的人過了七八十歲就耳聾眼花,思維遲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要瞭解這個道理,首先要瞭解我們生理的結構及其運行規律。

有一點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我們人體大約有四公斤血,腰部以下就佔了大約五分之三。我們工作的時候,腰部以上的部位用得最多,可是血卻供應得最少。因為血下行容易,上行難。血下行之後靠什麼力量反彈上來呢?靠心臟泵的力量。為什麼我們一跑步就氣喘吁吁,心怦怦跳呢?因為心臟加速跳動就會不斷地泵血,血的流速加快了就會產生氧氣。我們身體的氧氣是因血流動而產生的,血流快了,產生的氧氣就多,血流慢了,產生的氧氣就少。而運動需要大量氧氣,就需要加快血的流速,所以我們的心臟就會加速跳動。

懂得調呼吸的人,當他的心臟加速跳動,氣喘吁吁的時候,就會使勁往外呼氣。呼氣的時候,肚子一定要呼癟。肚子癟就相當於把氣從裡面往外推,肚子越癟,推的力量越大,推得越乾淨,當吸氣的時候,也就吸得越多,沉得越深。丹田裡的氣越多,沉得越深,就會透過尾閭穴往後背的督脈反彈。我們身體的能量是前面降,後面升。也就是從任脈下降,從督脈上升。因為身體的氣血是循環的,只有前面沉得多,後面上升的才多,頭腦的供氧才足。頭腦的氧氣足了,視覺、聽覺才會好,思維才會敏捷,不至於一過七十歲就耳聾眼花,思維遲鈍。

在調呼吸之前,調姿勢尤為重要。因為姿勢坐得是否端正,決定了呼吸是否順暢。如果你不會盤腿,就隨便地坐著,讓身體放鬆也可以。我們今天主要講的是盤腿靜坐。是單盤還是雙盤,是右腿放在上面,還是左腿放在上面,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腿盤好之後,身體要往前傾,讓臀部懸空,也就是尾巴骨要懸空。如果直挺挺地坐著,重量就落到了尾巴骨上。身體的重量長期落在尾巴骨上,前面的氣血就降不下去。就算降下去了,也沒辦法通過尾巴骨往上升。身體往前傾,肚子自然就往裡收,當氣往下一沉,就從尾巴骨轉到後背的督脈去了。而且由於身體往前傾,身體的重量就落在膝蓋上,而不是臀部。

人體有幾條主要的經脈:任脈和督脈、左脈和右脈。當腿盤好了,就把肩膀有意識地往下沉,讓脖子稍稍往上伸,臀部微微往後翹。為什麼在禪堂裡靜坐,每坐完一支香都要跑香?跑香的時候,兩條胳膊前後非常輕鬆地甩動,就把肩膀甩開了,肩膀就會塌下去。只有肩膀塌下去,中脈裡的氣才會往上走。肩膀一抬,中氣就下陷。肩膀一塌,中氣就上升,你說話就很有底氣,說話的聲音就在頭頂上嗡嗡地響。一般人說話,聲音都從嘴巴裡,或者喉腔裡,或者丹田裡發出來。但是一個修行好的人,他的聲音是從頭頂上發出來的。就像一個喇叭一樣,喇叭口朝天,聲音就往上走;喇叭口對著地,聲音就往下走。有一定禪定功夫的人,他的中脈通了,一用力說話,因為他的「喇叭口」是朝上的,聲音就在頭頂上響。

現在的家庭裡都擺著沙發,往沙發上一坐一靠,力量就落在了尾巴骨上。剛開始半坐半躺的感覺很舒服,坐上一二十分鐘後,人就發困了。為什麼越坐越困呢?尾巴骨壓住了,氣血不往腦袋上升了,腦袋就缺氧,人就昏沉了。你就納悶:怎麼躺在床上睡不著,往沙發上一坐就睡著了?什麼原因呢?就是這個原因。在沙發上睡著了,回到床上卻睡不著了。因為你一回到床上,臀部沒有壓力,氣血就供應到頭部,頭腦就清醒了,你也就睡不著了。

古人強調「正襟危坐」,也就是端端正正地坐著,臀部微微地往後翹,前面的氣自然就往下沉,後面的氣自然就往上升。七步蓮花功裡的第三個動作——河住江翻,就是前面的能量往下降,後面的能量往上升,供應給大腦,大腦就不會缺氧。

當身體的姿勢調好以後,有一個檢測的標準,就是脖子挨著衣領,視線落在前面一米五左右的地方。遠了,頭就昂起來了;近了,頭又低下去了。我們脖子兩邊的大動脈是往上供血的,如果大動脈出問題,頭部的血管就會淤滯堵塞。如果靜坐的時候,脖子仰起來,兩條動脈的血液運行速度就會加快,腦供血足了,腦細胞就活躍了,頭腦就會興奮。

有一個方法治頸椎病,就是讓你仰著脖子數星星。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得頸椎病呢?因為大家都是低著頭幹活,看電腦,看書,打鍵盤。頭低多了,腦供血就慢了,不足了。有專家跟蹤過,我們每天的活動,低頭的時間多於仰頭的二十三倍。所以要保護頸椎,就要經常仰著頭數星星。

姿勢調好之後,舌頭要怎麼放呢?有的人說要舌頂上顎,有的人說不要。其實法無定法,每一種法都是為了對治一種現象,當這種現象消失了,這個法也就不需要了。每一個法就相當於一味藥,病治好了,藥也就不需要了。年輕人靜坐的時候,不需要也不允許舌頂上顎。因為年輕人的生理機能非常旺盛,再舌頂上顎,腦上腺就會分泌,生理的慾望就會產生。舌頂上顎是針對過了更年期的人,這時候舌頂上顎,腦上腺就會分泌,腦細胞就會活躍、興奮,人就會變得年輕。所以更年期之前的人,打坐不需要舌頂上顎。所謂的舌頂上顎是有訣竅的,舌頭要往後卷,用舌背頂著上顎。這是為下一步開頂打基礎。

接下來是調呼吸。吸氣的時候,肚子要吸鼓。呼氣的時候,肚子要呼癟。當舌頭回頭頂著上顎的時候,吸進來的氣是直接到丹田的。用鼻子往外呼氣的時候,氣從丹田到胸腔,到咽喉,但不是從鼻子呼出去,而是到頭頂,再從頭頂降下來,從鼻孔呼出去。吸氣的時候也是從鼻子吸到頭頂,從頭頂降到肺部,然後再降到丹田。所以氣無論是吸進還是呼出,都要經過頭部,讓頭腦保持清醒和通暢。就這麼一點點訣竅,就決定了你會不會開智慧,你的腦袋會不會缺氧,腦細胞會不會提前死亡。這個訣竅在過去是從不外傳的。

接下來是調意念。我們的頭腦是有事想個不停,沒事也胡思亂想。想了幾十年,現在我告訴你:要靜坐了,不要胡思亂想啊。其實這恰恰暗示了你,導致你更胡思亂想了。如果我不說這句話,可能你還不會胡思亂想,我一告訴你這句話,你的頭腦反而比往常更活躍,想得更多,更亂。既然頭腦喜歡想問題,想了幾十年,停不下來,乾脆我們主動找一件事情給它想,讓它定在這件事情上。也就是所謂的以一念吃掉萬念,它就不胡思亂想了。你想讓頭腦停止思想是不可能的,一個活人永遠都會想,只有死人不會想。既然都會想,我們可以讓它不想一百、一千、一萬,而是把它收回來落在一個點上,專注在一個點上,想一。當他能專注在一個點上了,再把這個「一」推翻掉,這時候真的說不想就不想了。這時候所謂的不想,並不是不知、不

覺。把這個「一」推翻了,你們說還剩下什麼?

答:覺知。

師:對了,剩下靈明的覺知,整個人變成了一面鏡子。一個人沒有了念頭,按常規的思維,是不是頭腦傻乎乎的,裡面像關了燈一樣,變黑暗了?恰恰相反,當這一念推翻了,裡面是一片光亮。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無論哪個方向有聲音、有信息,都會往裡面投射,以視覺效果顯現出來。正因為我們有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念頭,外面的聲音和有形有相的東西才投射不進來。當我們什麼都不想的時候,什麼都不會丟失,全都投射進來了。

這是屬於靈明覺知的狀態,還不算入定,是入定的前奏。入定的層次很多,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定境。不同的教派、不同的法門,在調姿勢、調呼吸方面基本上都沒有區別。但是在第三步調意念的時候就開始分道揚鑣,有區別了。無論信什麼教,只要打坐,都是這個姿勢。調呼吸也不會有分別。因為無論你信什麼教,練什麼功,你的生理不會改變。打坐的姿勢不能違背生理的結構和運行規律。

至於調意念,每個師父的看法都不一樣。有的師父告訴你專心唸佛;有的叫你專心觀想,也就是形象思維,比如你與觀音菩薩有緣,他就讓你在心裡觀想觀音菩薩的模樣,或者觀想你自己就是觀音菩薩坐在這裡;有的叫你固定一個姿勢,結一個手印;有的叫你背誦經文;有的一上來就叫就你不要胡思亂想,把這一念也推翻掉,就守住一個空,保持這個空的畫面不散亂,不破壞,一旦破壞,馬上警覺,再回覆到空的狀態,保持空的畫面……

無論哪種方法,都是讓你保持一念。這一念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變成覺照。真正的覺照(指高層次的覺照,而不是剛開始用功所謂的覺照)是感覺不到有一個刻意的用功者,也就是所謂的用功而沒有用功者,唸佛而沒有唸佛者,打坐而沒有打坐者。如果你還有一個:我在用功,我在打坐,我在唸佛……那說明你用的是初級功法。那麼你會說:我沒有用功,坐在這裡什麼都不知道。那你又錯了。正確的應該是沒有用功者,但又不散亂,還保持清醒靈明的覺知。真正的入定並非什麼都不知道。因為入定後,用現在科學的語言來講,你的能量場就瀰漫出去了。你定得越深,你的磁場就瀰漫得越遠,範圍越大。比如我的磁場、信息場瀰漫在整個東華寺,你們來到東華寺,就等於進入了我的磁場範圍,我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有些人認為所謂的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這種情況的確存在,但那不是究竟的定,只是禪定的初級階段。確實有個階段入定了,什麼都不知道,沒有用功者,也不知道自己在哪裡,裡面沒有了消息,外面的消息進不來,也不知道外面有消息,這叫做「內外無音訊」。但這絕不是正定,不是我們修行真正要的定。真正的定是內外融為一體,分不清哪是內,哪是外,你和大家、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了。這時候你的感覺感知是非常靈敏的。身心越清淨的人,感覺越敏銳。

為什麼身心都要清淨呢?有的人心理上很清淨,但生理上不清淨,身體有病,不健康,氣血瘀滯,有風寒風濕,皮膚肌肉硬邦邦的,感知力不夠。有的人很健康,生理上很清淨,但是頭腦反應遲鈍。

當我們的心能專注在一個點上時,身心的能量、磁場就不往外釋放了。你的心一定,周圍的力量就會向你聚攏。向你聚攏的力量越多,一旦你需要往外釋放的時候,你的力量也會越多。收的越多,釋放的就越多。那麼,如何讓周圍的能量向你聚攏呢?通過唸佛、打坐、觀想、數呼吸、結手印等等,有很多方法。但是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方法是把你的意念集中在眉間,透過眉間往外看。也就是關閉兩隻肉眼,打開中間那隻無形的眼往外看。所謂的「有眼無珠」指的就是中間的這隻眼——天眼、佛眼、法眼、慧眼。

印度所有的神像在眉間畫的都是一隻豎著的眼睛。到了我們中國,無論是瑜伽士還是佛像,畫的都是一顆紅痣。好在二郎神的額頭上畫的是一隻眼睛,證明了佛的觀點是對的。所謂的「一目瞭然」指的就是這只沒有眼珠的眼睛。有眼珠的兩隻眼睛看的是娑婆世界,是三界以內的東西。而這只沒有眼珠卻能一目瞭然的眼睛,看的是四維、五維空間以外的事情,天以外的事情。一個是先天的功能,一個是後天的功能。既然我們先天有這個功能,這兩個後天的功能就要少用,要拿出一定的時間把它們關掉,把這個先天的功能打開。

所以靜坐的時候,先把心集中在慧眼這個地方往外看,我們身體的能量就會聚集到這裡。當能量蓄滿的時候,就會從頂門衝出去。你們會問:那我乾脆直接把意念守在頂門上,讓它從這裡出去,不是更快?這樣做容易出問題。你必須把基礎打好了,力量才會往上走。基礎沒有打好,直接往上走,容易出問題。古人確實有這樣做的,但首先要看你是不是修到了一定階段。剛開始在基礎修煉階段,要從眉心開始。當你修到一定階段,師父看你差不多了,就會對你說:「今天你跟我一起打坐吧,我帶你坐一炷香。」這時候他就會告訴你直接從頂門修,從頂門出去。你再結合剛才所說的舌頂上顎,唸咒語才真正有用,那個東西才會從頂門出去。如果現在我叫你唸咒語,直接從上面開頂出去,你根本出不去。你回去一唸咒語,沒有感應,就說這個法不究竟,沒有力量,萬行上師也沒有力量。不是這個法沒有力量,也不是萬行沒有力量,而是你自己沒有力量。

很多人問我怎麼修行,我一看他那麼散亂,心想:我把這個法傳給你,你沒有感應,還說我這個法是假的,我不能給你傳法。所以我就告訴他:「好好唸佛,好好拜佛,好好誦經。」我不是糊弄他,而是先給他一個小法,讓他把散亂的心收回來,修上一年半載、幾個月。當他能把心收回來唸佛、拜佛、誦經了,有基礎了,我再教他怎麼調姿勢、調呼吸、調意念、開頂。一個太散亂的人,我就是把方法告訴了他,他修了以後也是不會有感應的。

在靜坐的過程中,無論是胸悶,還是上焦上火,比如,眼睛紅腫、鼻腔乾燥、耳鳴、長青春痘等,都是上焦上火了,有一個對治的方法,就是往外呼氣,把肚子呼癟,把熱氣從嘴巴裡呼出去,洩掉。這樣它就不會憋在頭部,從臉上、五官上表現出來。如果你的中焦有問題,胸悶、打嗝、煩躁等,也是通過這個方法往外呼氣。或者你的下焦有問題,比如肚子脹,或者生理慾望強,也是往外呼氣。這一個方法能治百病。實際上上焦、中焦、下焦出現的禪病並不是病,而是修行過程中出現的生理現象。這個方法也可以用來對治日常生活中三焦出現的這些問題。因為所有的病都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裡面淤滯不通,堵住了,我們往外呼氣就是給身體騰出空間,當氣血有了循環空間時,這些所謂的病或者現象就消失了。

無論大家是否靜坐,早晨起來洗漱後,在吃飯之前,要養成站在空氣流通的地方往外呼幾口氣的習慣。越呼氣,身體裡面越空,氣血的循環就越好。氣血分佈均勻了,才不會淤滯。

問:請問腰痠痛怎麼調理?

師:凡是腰酸、腿酸、脖子酸等,都是身體虛,氣血虧損。而痛是因為氣血淤滯,不暢通。酸和痛是兩個概念。酸,說明氣血還是通的,只是氣血虛,就像水管裡的水不足,只有五分之一在流水,五分之四是空的,所以就腰酸、腿酸、背酸。如果水管裡面是滿的,淤滯、堵塞了,就會痛。如何對治呢?剛才教的調姿勢、調呼吸以及我教的七步蓮花操就能解決酸和痛的問題。

問:打禪七的時候,我不能全身放鬆,一放鬆,人就會倒。是不是需要堅持一段時間?

師:打坐一次最少要坐四十分鐘。因為我們的氣血一般是四十分鐘循環一圈,走完一個過程。低於四十分鐘沒有多大效果,或者根本不會產生效果。

問:關於法、財、侶、地中「地」的問題,修行是不是需要專門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修?在紅塵中,在我們自己家裡修可以嗎?

師:可以,以你的實際情況來決定你的修行方式。比如你家人不允許你到寺廟裡來,或者不允許你到山上去修行,你就在家裡修,以家為寺廟也一樣啊。

問:當打坐衝刺的時候,也就是能量往上走的時候,以及能量往下走的時候,是不是都有一個大病的過程?

師: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你修得不猛,比較慢,不是一天修十幾二十個小時,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有些閉關的人一天坐十幾二十個小時,力量產生得比較猛,當他的身體還沒有產生質的變化時,因為承載不起,就會生病。所以禪堂裡打禪七,一般坐一個小時,最長一個半小時,就要起來跑香。而那些住茅蓬、住山洞閉關的,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不動,除非要上衛生間。就像我閉關的時候,早晨吃完飯後,雙腿一盤就開始打坐,一直坐到中午十二點、一點。只有當肚子餓了,或者想上洗手間,或者這一段的境界走完了,就像電影放映完一樣,才出定,把腿放下來走一走,活動活動。有時候坐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還沒有來境界,煩了,坐不住了,也會下座走一走。有時候坐得好,一坐就好幾個小時,就像盤著腿看電視劇一樣,如果劇情很精彩,一集四十五分鐘感覺就像幾分鐘一樣過去了,一連看了好幾集,盤著腿也不知道痛。如果不精彩,腿就盤不住了。所以打坐的境界對於初學者還是比較重要的。

問:師父,我帶著三個小孩子學習,當我帶著他們讀書的時候,讀著讀著,經常把自己讀進去了。這時候我是守住這個境界,還是跳出來繼續給他們讀呢?

師:你讀進去了,就繼續在裡面讀吧。

問:那就不管孩子了?

師:你能夠進去,你的磁場就會輻射、感染這些孩子。磁場、能量場就像細菌一樣,是會感染的,會穿透每一個人。比如東華寺思道的和尚多,每個人散發出來的都是思道的磁場,沒有思官、思財、思色,假和尚來了是住不下的,他就是住下了,住上一百天,他不思道也變得思道了。人家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不是一家人,進了一家門,只要住上一白天,也變成了一家人。因為大家的磁場交換了,我的磁場、你的磁場,變成了一個磁場。所以你來到東華寺,東華寺的人思不思道,你不用問,來感受感受這裡的氣氛、氛圍就知道了。

大到一個國家,中到一個團體、一個企業,小到一個家庭,磁場都是一樣的。我們說:「哎呀,這一家怎麼都是當官的?這一家怎麼都是做生意的?」因為這一家的磁場是一樣的,就是一個磁場。但是,如果兄弟姐妹分開一段時間,彼此的磁場就開始變化了。因為人是受地氣影響的,而地氣又決定了人的思維、觀念、價值觀和磁場。所以當我們待的地方變了,我們的磁場也就改變了。

比如我創建東華寺,把東華寺定位為禪宗道場,不是經懺道場。所謂的經懺道場,是做佛事,給活人唸經消災,給死人唸經超度,商業味很濃的道場。如果大家都不做佛事,怎麼滿足信徒的需求呢?比如我們韶關好多寺廟都定位為禪宗道場,以修禪、打坐、冥想為主。而有些寺廟因為環境的需要,人口多,就定位為經懺道場。每個道場都有自己的定位,就像每個人都扮演某個特定的角色一樣。有些信徒到了東華寺,說:「怎麼萬行上師不是個商業和尚,一行大師是個商業和尚呢?」我說:「他是菩薩,才敢扮演商業和尚。我是個羅漢,不敢扮演商業和尚。如果他不扮演商業和尚,我就得扮演商業和尚。既然他扮演了商業和尚,我就扮演修行和尚。」就像東華寺的管理一樣,有的人考慮經濟問題,有的人考慮管理,有的人考慮文化,有的人考慮思想,有的人考慮綠化……每個人的分工不同,都有一個扮演的角色,都在發揮自己的長項。如果大家都唱紅臉,就沒有人唱黑臉。但是在管理上必須有人唱黑臉,扮演惡人的角色。所以我經常告訴大家:你們都去做好人,我來做壞人。可是,如果大家都扮演黑臉,這個道場就沒有人情味了。大家都唱紅臉,都做好人,出現問題沒有人站出來說話也不行。

只有菩薩才敢唱黑臉,扮演壞人、惡人的角色。而凡夫俗子整天把自己裝得像菩薩一樣,文質彬彬的,很和藹、親切,說話很柔和,一看,就是一個迂腐的人。寺廟門口的四大金剛、四大天王都是菩薩扮演的。凡夫不敢扮演這樣的角色。聖人的想法是:只要眾生需要,大家好,犧牲我個人的形象算得了什麼?但是凡夫不這麼想,不管你們死活,不管你們是不是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只管我個人的形象不被破壞,我的形象大於一切。菩薩的思維跟我們恰恰相反。為什麼菩薩是無我的呢?他不考慮個人的形象,只要能把事情做好,達到好的效果就行。所以做菩薩不容易,往往都是被人誤解,只有菩薩才瞭解菩薩。佛教說判斷一個人不要從他的行為上,而要從他的起心動念和動機來判斷。可是又有幾個人能看透別人的起心動念和動機呢?往往都是通過表面現象來判斷一個人。

問:師父,請慈悲開示在家居士應該如何有智慧地孝敬父母,謝謝!

師:孝敬父母的方法很多,途徑也很多,總體說來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從物質上孝敬他們,一個是從精神上孝敬他們。如果目前你的父母在物質上還沒有保障,你就從物質上去孝敬他們。如果你的父母在物質上已經有保障了,你就從精神上去孝敬他們。就拿我個人來說,我父母現在物質上基本上有保障了,他們只希望我們兄弟幾個能經常回去看看他們。其實每次我回去看他們,還把他們忙得不亦樂乎,給我做飯,做小時候吃的烙餅,把我母親累得夠嗆。但是,雖然她累,但她覺得幸福啊。我說:「好吃!好吃!」每次吃完都把我脹得不行。為了讓母親高興,吃完了我還要帶一些回來。帶回來後我想:這給誰呢?這都是我小時候在農村吃的東西,現在的人都不吃了。但是孝敬父母就得這樣。大家千萬不要想著:我學佛了,把功德回向給父母就是孝敬他們了。實際上那是你的需要,你要考慮的是你父母的需要。他們可能根本就不認可你所做的,覺得你還不如給他們一些實用的東西來得實惠。既然談的是如何孝敬父母,就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投其所好。

問: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感覺有一股氣從後尾巴骨上到脊樑骨,再上到頭頂門,頂門呼扇呼扇地跳動。但是這股氣出不去,又反到胸口,心口疼了四年,有時疼得嗷嗷直哭,上大夫那兒去治也治不好,最後是到了東華寺才好的,而且人也變得有勁了。那種滋味真的不好受,請上師為我開示。

師:你的這種現象從修行角度來說是好事,也是正常現象、正常反應。如果你修行的時間比較多,修得比較猛的話,這種情況還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

答:我沒有修過。

師:你們一定要把修行的概念放開、放大,千萬不要認為你穿著宗教的衣服才是修行,我穿著西裝、旗袍就不是修行了。錯了,你穿什麼衣服,是什麼身份並不重要,入什麼教也不重要,關鍵是你的心態重要。你的心態調好了才是修行。心態沒有調好,你信什麼教,穿什麼服裝,都不能證明你在修行。你們是否注意過一種現象?社會上有很多人沒有信任何教,沒有參加過任何宗教儀式,從來不去寺廟,但是他們的靈敏度、直覺力比我們修行人還要高,還要強。甚至我們偶爾談談我們打坐的境界、睡覺的境界、思維的境界,他說:「你說的這些我都有。」我們一聽都蒙了,都要吐血了(眾笑)!我們修了二十年才有的境界,人家不信教,但這些境界都有!你怎麼解釋這種情況?你能說他們沒有在修行嗎?

比如萬行當了二十六年和尚才遇事不驚。可是人家毛澤東、鄧小平不信教,沒有打過坐,遇到任何事情,就是天塌下來也不會驚,中國的十大元帥也是如此,你們信不信?你說人家有沒有修行?人家沒有通過任何形式上的修行,但是人家在紅塵中歷事修心,借事修心。我們盤腿打坐、誦經是在歷事修心、借事修心。人家在戰場上打仗,或者在商場上用智慧與同行競爭,是不是在歷事修心、借事修心?歷事多了,人才會成長。歷事越多,修行的境界越高。一個人只要想修行,想成長,離開了人,離開了事,沒有任何人生經歷,一切都免談,他是不可能成長的,也不可能有什麼感悟、收穫。凡是成功的人、成就的人,或者開悟的人,都經歷了很多事。人生成長靠的是經歷,而不是靠年齡的增長。

所以我經常感嘆:我一年接觸幾十萬人,要說多少話,考慮多少問題,簡直就成了一個機器人了!但是,我想進步,想開悟,想有自己的思想,就需要大家來碰撞我。大家不來碰撞我,我就拿書本來碰撞自己,一年要讀很多書,看很多「百家講壇」的節目。因為看「百家講壇」比看書掌握知識更快。所以我主張東華寺的和尚多看「百家講壇」這類好節目,多看好的書籍,多去經歷,我們的心靈、我們的人生才會充實、豐富,我們的感悟和體驗才多,否則我們的人生就會變得貧乏、蒼白,甚至虛度了。人生沒有經歷就沒有內容。有一種學佛人自以為聰明,什麼事都交給別人做,自己什麼都不做。他沒有閱歷,怎麼會有感悟?怎麼會有幸福感?怎麼可能領悟到真理?怎麼可能成長呢?沒有經歷就沒有充實、豐富的人生,就不會有圓滿的智慧。

問:師父,我練「觀音請聖」時,暈倒了幾次,這是怎麼回事呢?

師:是氣憋太久了,囟門堵住了。練功的時候,不能用力憋太久,只要有憋氣的意念就行了。不要聽人家說憋五秒、八秒、十秒,你也跟著做,每個人的肺活量不一樣。剛開始我教大家念六字真言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我師父告訴我吸一口氣要憋多久,我就告訴你們要憋多久。現在想起來,我錯了,我把我師父告訴我的方法原原本本地告訴你們是不對的。所以現在我教大家念三字明、六字真言,不談氣要憋多久,停留多久。告訴了你們,你們就會拿我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樣是會出問題的。但是當我們面對面的時候,我聽你講話就知道你講多久要換一次呼吸,我就可以告訴你練功的時候氣要憋多久。一般停一至二秒就好了。


轉錄來源: 如何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