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願才能滿願
師:南方潮濕,你們好多人來自北方,沒問題吧?
眾:沒問題,挺好的。
東華寺雖然歷史悠久,但是毀於明清戰亂,這次是重新開山。老遺址在一公里之外的地方,被一村莊佔領,考慮到搬遷的麻煩和政府協調的艱難,我便放棄了老遺址,請政府同意我在這裡建寺。東華寺從初建至今,歷時十年,僅初期的準備工作——辦手續、做規劃、勘探、設計、籌集資金等,就花了五、六年的時間,真正投入建設也就兩、三年。目前大型土木工程已經可以告一段落了,下一步就是我剛說的,要開始「建人」了。剛才這位老菩薩說東華寺好,她只是看到表面的好。
眾:內心也好。
師:看任何問題都要看到實質,學佛也是這樣,你會學,就能把根本的東西學到手,否則你學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東西。比如有相當一部分人學佛,他誦經、拜佛、燒香,頭頭是道,一些規矩也很懂,但如何真正地生起慈悲心和願力,如何進入禪定,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學佛之人,如果不能深入禪定,想開智慧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了脫生死、成佛了。多數人學佛只是培養一點福報、種點善根而已。
我們凡夫學佛為什麼那麼慢、那麼艱難呢?大家都知道,我們凡夫的佛性和佛的佛性是一樣的,既然凡聖的佛性都是不多不少、不增不減,那為什麼人家是佛,我們還是凡夫呢?儘管你也承認自己的佛性和釋迦牟尼佛的佛性是一樣的,為什麼人家得大自在了,我們沒有呢?釋迦牟尼佛是因為發了大願、起了大悲心——菩提心,他才得以修行成就。至於說釋迦牟尼佛是再來人,我們在坐的每一位,今生能夠聞到佛法,說明我們也是再來人。所以你又怎麼知道你不是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這一世就是來成佛的呢?我們今生能夠六根具足,生在太平年代,聞到佛法,都說明我們成佛的功德、福報和種種資糧具足了,只要我們敢直下承擔,勇於去做,就能成佛。
俗話說「成功由細做」,凡是成功的人都是通過深耕細作取得成就的。富貴雖然由命,但這個命也不是由誰在主宰在給我們分配——誰該貧窮,誰該富貴,這個命是我們累生累世一點點修煉、累積下來的。命的確是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是這個命的結果往往不是這一生,這一世就能馬上開花結果的。就像栽棵樹苗,也得等兩三年後才能開花結果。只要我們發了菩提心、能堅持不懈地修下去,都會離佛越來越近,因為我們本身具足一切,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承擔,沒有發心,所以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指我們的菩提心,你有了這個菩提心之後,承擔啊、奉獻啊、一切都不是問題了。
學佛者的根本下手處,就是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說白了就是要勇於承擔,敢做敢為,不計個人得失,不考慮個人利益。你在家庭裡,就考慮家庭的利益;你在企業裡,就考慮企業的利益;你在國家機關,就考慮國家的利益。實際上,國家有利益、企業有利益、家庭有利益,你個人的利益就有了保障。但是,有幾個人能有這麼大的智慧和氣魄先考慮對方的利益呢?多數凡夫都比較自私,都是先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不顧及周邊的環境,結果你把一大塊利益拿到你自己手裡,周邊的人都沒有,你想想,你的利益你能夠拿得穩嗎?你把外部環境及其利益都考慮到了,使之有了保障,你自己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佛法講自利利他,這個自利,不是先考慮自己,而是先考慮他人,只有這樣,自己的利益才能保障,要想自利就先利他。
學佛的人不僅應該相信因果,相信命運,更應該相信一切事一切結果都是人為的。如果你不用心去努力、去作為,你想等待,在當今這個時代,任何事情都不是等來的,各行各業都有競爭,很多人都在做,你想在這個領域裡出類拔萃靠什麼呢?就靠深耕細作。不僅要用心做一件事,而且要持久用心去做。常人能做的,我們也能做,那我們還是常人;常人能夠做到的,我們要比他做得還要精、還要好,這樣你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人的生命有限,人人具足智慧,但是你不用,過了這個期限,就會衰老、死亡,你不及時發揮智慧的力量更待何時?一個人真正能夠做事的時間也就是三十至六十歲之間,你努力也是三十年,不努力也是三十年。你如果努力做事,就會功成名就功德圓滿,也不枉來世間一場,也不枉得此寶貴人身。我們凡夫來此娑婆世界,都想為這個世界做點貢獻,生而為人,能夠讓更多的人從我們身上受益,就沒有白活一場。
很多人整天說有煩惱,實際上大多煩惱來自於沒事幹——無事才會生非。如果事情一個接一個,根本就沒時間讓你胡思亂想,你哪來的煩惱?可是我們每天任憑頭腦胡思亂想,也不主動生起正知正念。當你主動生起正念後,就會有正確的行為,有了正確的行為,煩惱自然就生不起來了。我們的頭腦,或者說我們的心,每天都需要工作,你不給它樹立正確的理念,它自己就會主動找事情,它主動找的就會讓你生煩惱,你主動生起正見正念去佔領頭腦和心靈空間,你就沒有煩惱了。煩惱是怎麼來的?煩惱就是一些邪知邪見佔領了我們的心靈空間,就如同這個會議室,你不把好的家具搬進來,打掃乾淨,那些蟲子、雜物就會進來,心靈的空間也是這樣,需要經常打掃。
在座的有誰讀過六祖那首「菩提本無樹」的悟道偈?偈中說我們人人佛性具足,一切都是清淨圓滿的,六祖講的是果,而神秀講的是因,他說我們心靈的空間需要經常打掃,經常開窗透氣,我們要經常看住它,否則煩惱就會生起來。我們的惡習是怎麼產生的?就是因為你沒有天天看住你的心,沒有經常打掃,結果接收到的都是些不好的信息,於是就被這些壞信息轉變了。如果我們經常看住自己的行為,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讓那些不好的現象和理念左右我們,時刻保持一個清淨、正念的心,你不僅沒有煩惱,智慧也會隨之慢慢打開。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如果你會善加利用,它都是來成全我們的,讓我們的心更細,讓我們的心量更大,讓我們更有耐心和承受力。如果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件事你都迴避,或者說置之不理,那麼你到任何一個環境裡都會碰到同樣的人和事。如果你天天迴避,你的一生離開了人,離開了事,還剩下什麼呢?所謂豐富多彩、圓滿的人生,一旦離開了人與事,你又如何去豐富、去圓滿你的人生呢?
所謂的功成名就,那也是歷盡人事滄桑,不迴避、真心面對的結果。我們只有面對它,處理它,才能超越它。人之一生,任何時候都是面對、處理、超越,最後就是成就。可是我們受錯誤理念的指導,很多人把放下理解為迴避、不管,於是任何事都採取迴避和放下的態度。古人說放下,是處理完後才放下,不再留於心,不再惦記。事情不處理完就放下是不負責任,你是放不下的,只有處理完了,你才能放下,處理它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它。
擁有人身需要具足種種因緣。人是有記憶的,因此做任何一件事都會留下痕跡——你做了好事,會留下好的記憶;做了壞事,會留下壞的記憶。壞事做多了,就對壞事回憶的多,好事做多了,就對好事回憶的多。回憶壞事時,你的心靈就會受到譴責,就會不安,回憶好事時,你的心靈就會平靜、喜悅。
每個人聞到佛法的因緣不同,有的人年紀輕輕就聞到了佛法,有的人步入老年才遇佛法。如果你很幸運,你早早的就聞到了佛法,那麼在你的一生當中,你都會受益於佛法,佛法包羅萬象,會告訴你怎麼為人,如何處事,怎樣看待社會和這些自然現象。如果你在老年才聞到佛法也不晚,你現在就可以把佛法作為為人處事的理念。學佛不分先後,也不分老少,只要你的悟性好,人家學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也許你一念間就可以趕上,並非誰學得久,功夫就深。佛法講究悟性,如果大家不理解這個「悟」,我們就拿記憶做個不恰當的比喻,比如說自己三十年前做的事情,現在都忘掉了,怎麼想也想不起來,那麼你和過去的信息就是短路狀態,但是你一旦想起來,一念之間就可以和三十年前的信息接通了。這個悟和記憶很相似,儘管這個比喻不太恰當,但能說明一個道理——你學佛三十年不開悟,就是你和過去的信息依然未接通。開悟是在一念間達成的,就像電線一接通燈就亮,否則再怎麼弄,燈也不會亮。你三十年都沒接通是枉自徒勞,人家一分鐘就接通了。所以,學佛不是你學得久功德就大,也不是你學的時間短就沒功德,或者說就沒有功夫。就如同回憶往事、接通電源,你接了三十年,苦思冥想了三十年,我只能說你很辛苦,很用功,很努力,但是做事是要有結果的,沒有結果,那只能說很遺憾,很可憐。你有慧根,一念之間就回憶起來了,就接通了。所以在坐的老菩薩們,你們不用著急,一念之間,你就趕上我們這些年輕菩薩了。
老年人學佛有老年人學佛的好處,心態比較穩定,年輕時大家都是為了家庭、為別人而活,大半生都給了丈夫、給了老伴、給了孩子,到了中老年,責任義務都盡得差不多了,孩子也成家立業了,剩餘的時間——晚年這一、二十年,你就應該理直氣壯地說,這晚年的時間就留給我自己用了!幹什麼呢?好好地學佛,好好修行,為回家做準備,回到源頭,回到佛的國土,與佛同一體。如果到了晚年,你還繼續為你的兒孫忙活,那麼返回我們源頭的時間恐怕就不夠了,就沒有保障了。孩子已經成家立業,你還抓住不放,你所謂的關心,實際上是在干涉他們的生活,他們也會煩惱。他們聽你的吧,又覺得父母的思想落伍了;不聽老爹老媽的話吧,傳出去,人家說不孝。所以說孩子孝與不孝,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你給孩子出的點子太多,孩子要是不聽,就是不孝。你不要給孩子提那麼多要求,他已成人,怎樣生活,如何生存,由他自己來決定,這樣孩子在你心中、在外人眼裡自然也就孝順了。
既然我們聞到了佛法,就要從內心深處去改變,要完全地接受佛的思想,用佛的思想來武裝自己。只有思想改變了,你才能脫胎換骨;只有轉變了思想和心態,我們的整個人生才能改變。凡夫與聖人的區別就在於思想境界、觀念和心態的差異。我們說一個人很俗,是不是從他的為人處事上看呢?指導並支配他為人處事的,難道不是他的思想觀念嗎?假如他的思想觀念超凡脫俗,那他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當然不會落俗。為什麼我們都崇敬佛?大家知道嗎?
答:因為他開悟了。
師:開悟是個什麼樣子啊?是個什麼東西呢?怎麼表現呢?佛開悟了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崇拜他什麼呢?人家發財了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呀?我們崇拜一個發財的人幹嘛呢?
答:因為他至高無上,無私奉獻。
師:這個老菩薩說對了。他思想崇高和我們沒關係,他開悟了也和我們沒關係,我們是崇拜他的行為,他的行為讓社會、讓民族、讓三界內外的眾生都受益了。我們認可一個人首先是認可了他的思想和行為。你說他開悟了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一個人發財了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一個人的人格崇高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他之所以和我們有關係,是因為他做的很多事情和我們有關係,他的行為和我們有關係。如果他的行為不表現出來,他再開悟、再成佛、再有人格魅力,也和我們人類沒有關係,只有他做出來了才和我們有關係。
我們追隨一個人、推崇一個人、認可一個人,就看他的行為,不是聽他口頭上講思想。誰都有思想,誰都會說,但是不去做,不讓眾生從你這裡受益,眾生怎麼會認可你呢?所以,你想成佛,也要從行為上下手,想要社會認可你,讓你的家庭認可你,也要從行為上下手。來到東華寺,想叫萬行認可你,也是從行為上下手。你說你有智慧,有思想,人品好,你開悟了,那都是你的東西,和我沒關係,和這個單位沒關係。錢財揣在你口袋裡,和我有什麼關係呢?你把錢財拿出來讓眾生用才和眾生有關係,眾生才會認可你。所以我曾講過一個觀點,大悲大智大願,沒有大行,前面的三大都是空話,都是唱高調的,只有一個是真傢伙——大行。你們說是不是?光耍嘴皮子有什麼用呢?一切都建立在大行上:行願成就第一功德,行願成就一切。改革開放也不是吹出來的,都是每一屆領導實實在在地帶領人民群眾幹出來的,是大行出來的!
很多人喜歡用心說、用心想,但他不用心付諸行動,那都是妄想,說的好聽一點是理想。理想也好,妄想也罷,沒有行動,不落實又有什麼用呢?儘管釋迦牟尼佛六年苦行開悟了,他如果沒有後來四十九年的行願,到處奔波,到處遊說,到處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他怎麼能成就無上功德呢?弘揚佛法不就是做思想工作嗎?不就是遊說嗎?不就是與人溝通嗎?不就是為人處事嗎?是不是啊?與其說你在弘揚佛法,不如說你是為人處事。當我對你的為人處事不認可時,你推銷佛法給我,我會接受嗎?我為什麼接受你的佛法,不接受他的佛法,那是因為我對你的人認可了,我才會接受你的思想——你手中的佛法。
所以說你要推銷你的佛法,首先要推銷的是你自己。你把自己的人品、人格、能力推銷出去了,人家認可你了,才買你的東西。同樣一個產品,兩個推銷員都在推銷,為什麼我買這個推銷員的,不買另一個的呢?因為我首先接受了這個人,我才會買他的產品。所以與其說傳播佛法,不如說推銷自己,傳播自己。只有把自己完善了,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人家才會接受你手中拿的這個東西。
為什麼我們有時會接受一個壞人及其思想理念?會接受他派給你的某項工作呢?那就是因為他很會推銷自己,你先接受了這個壞人,然後你才會接受他的「產品」。有很多好人,拿著好的東西,推銷好的思想,為什麼不被別人接受呢?因為他自己首先做的不到位,沒能把自己推銷給你。你明明知道他手裡拿的是個好東西,但你看這個人不順眼,所以就不買這個人的東西,而買另外一個人的同樣的產品。所以萬事萬物都建立在人的基礎上,離開了人,你什麼都做不起來。所謂的人,就是你的人品、人格、人性。如果這三點你做的不到位,你手裡就是拿著黃金給人,人家也不要,還以為你的黃金是糖衣炮彈呢!所以大家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完善自己,把自己武裝起來。自己的人品過硬,能力過硬,加上你手裡又有好產品,哪有推銷不出去的道理!
當今社會有一種現象,產品包裝得很好,但裡面的東西卻名不符實,他只能讓我們上當一次。好產品不僅裡面的內容要好,外面的包裝也要好。佛法到了我們手裡,佛法就是產品,我們的人品、人格、人性就是包裝,我們就是佛法的包裝袋子、包裝盒。可是現在我們手裡拿的產品——佛法,本來是很好的,為什麼推銷不出去呢?就是你的人品、人格、人性不被對方接受,所以再好的真理人家還是不要。
我們學佛受益之後都會生起慈悲心,都想把佛法傳播給我們身邊的人,讓我們的親朋好友也都受益,由於我們自身不夠完善,手裡拿著再好的東西想與人分享,人家還是不要。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為眾生服務,即我們所做的事能讓眾生受益。所謂受益,是指導並引領眾生朝好的方向發展,讓他的靈魂得到提升,讓他活得越來越開心,越來越陽光、越來越灑脫。做任何事情,首先你的身子骨要硬朗,這樣你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就學佛而言,為什麼有的人學佛以後變得輕鬆、自在、開心,而有的人卻煩惱不減?因為後者還是在用自己的思想觀念學佛。既然你學佛,就要內學佛的思想、境界、心態、觀念,外學佛的行為舉止,只有內外同時下手,我們才能真正地脫胎換骨,只有把佛的思想學到手,以佛的行為來要求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地學好佛。我們是先學佛的人,就應該讓後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在我們身上看到佛的影子。他不信佛是因為不瞭解佛,只能先通過瞭解我們來瞭解佛。我們是佛的化身、佛的工具、佛的代表。你們想想,我們現在的這個樣子,就是佛的化身,就是佛的樣子,就是佛的代表,就是佛的工具,你說老佛爺看到我們這樣,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呢?難道老佛爺就是這樣的嗎?
我們傳播的不是佛的思想,是我們個人的觀點,在我們身上所體現的,也不是他的形象,而是我們個人的形象。因此,眾生不僅不能從我們身上受益,反而由於我們所傳播的一些錯誤的理念和自己的不好的形象,給他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我們聞到佛法,學到佛法,並傳播佛法時,我們做的好與壞,對與錯,的確代表了老佛爺。所以,事情做得越多,法講得越多,就越不敢做,不敢講了,越是用心學佛,越瞭解佛,再反觀自己,就發現自己離佛太遠了,自己的心念無法與佛同步,自己的觀念和心態也無法與佛相吻合,外在的行為舉止也無法達到佛的標準。我們現在只是憑著一股熱情,當然也很難得,這個熱情還在!既然我們這個熱情是有增無減,作為佛的代表、佛的工具,我們就要系統地去閱讀,去學習佛的思想。
現代人學佛的確比古人方便多了,也容易多了,古人拜訪一個明師都是走路,可能要走好幾年,而現在要拜訪一個明師,天南海北當天就到了。現在條件好了,聞到佛法的人也多了,成佛的人應該越來越多才是。
剛才講到我們凡夫的佛性和佛的佛性是一樣的,不增不減,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苦苦修行呢,我們究竟修什麼呢?既然佛性是一樣的,本來面目是一樣的,或者說靈魂是一樣的,那大家還要修什麼呢?
答:修無始劫以來的這些臭毛病和壞習氣。
答:我們原本的面目被遺忘了,找不回來了。
師:為什麼我們遺忘的東西找不回來了呢?
答:遺忘的東西被壓得太深了。
師:被什麼壓得太深了?
答:被一些舊的習氣壓得太深了,打個比喻,就是灰塵堆積的太厚了——其實是慾望……。
師:大家回答的都非常好!說得非常好!我們的習氣太深了、想法太多了、慾望太多了。你想想我們的腦袋,是不是被塞得滿滿的?誰能十年、二十年,或者說三十年就保持一個理想、一個願望、一個想法,恐怕這樣的人很少。
答:這樣的人沒有,只有傻子。只有先學傻,才能悟道。
師:不過,當一個人修到某個階段,從外表看是有點木訥、呆滯,因為修到這個階段後,頭腦比較簡單、比較單純了,外面的雜念進不去,他會處在一種狀態裡。到了這個階段,修行才有希望,因為他已經忘我了。如果我們能讓自己身上的習氣減少一點,我們就會活得輕鬆一些,就會表現的比較有智慧、比較脫俗。所謂的「俗」,就是你內心裝的俗事太多,世俗觀念太重,所以你就「俗」。如果你內心充滿高尚的理念,一心為了你的家人、你的單位、你的民族,那麼你就是一個高雅脫俗的人,一個能代表佛的人。佛處處體現的是無我,無我就是不計個人得失,不考慮個人的利益和榮辱。凡夫做任何事都是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這就是我執,這就是自私,這就叫庸俗。
頭腦裡裝的東西太多、想法太多的人,就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人。如果你用單純心執著於一念不放,就一個想法、一種理念、一個願望,那麼你自然就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四分五裂、力量分散的人,他怎麼能有力量做人做事呢?比如說我既當和尚,又想陞官發財,還想擁有愛情,那你說我是不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人呢?既然我當了和尚,就不再想愛情,也不想陞官發財,就想成佛,那你說我是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眾:是。
師:我就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心只想成佛,所以自身的力量也是全然的。
眾:是!您就是一塊大磁鐵,把我們都吸引過來了。
師:如果我什麼都想,我就不是一個整體了。有的人為什麼會說:「我沒力氣,幹活累得要死!」,答案就在這裡——他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還有一種人,壯的像頭牛,從來不知疲勞,的確也不會疲勞,因為他是一個全然的、完整的力量,他裡面就一個念頭、一個想法,或者說就一個慾望:要成佛!陞官發財我不感興趣,也不聞不問,至於說愛情,我更沒興趣聽,就一個念頭、一樁事,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哪有不成就的?就是不成就,只要能保持一股全然的力量,他的能量場就會很大,因為他的心單純、單一,或者說很單調,就一根筋,所以他的身體壯的像頭牛。而一個四分五裂的人哪來的力氣呢?——被成佛的心分一股力量走了,被陞官的心分一股力量走了,被發財的心分一股力量走了,他哪裡還有力氣做事?一件事也成不了!
我時常「孤芳自賞「:十六歲出家一次,三個月就被父母親找回去。十七歲再次出家,一個月又被父母找回去。十八歲出家,終於一舉成功,從湖北跑到南方福建,父母親不再找了,他們知道即使把我找回去,我還會跑,所以乾脆不找了。出家後還是一根筋,傻呼呼的就知道讀書,佛學院期間經常被同學罵,說我是個傻子、白痴。當時我心裡想,你才是個白痴!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文化,沒有知識,於是我就一門心思讀書,別的事一概不感興趣。對別的事,我不僅耳朵遲鈍,頭腦遲鈍,眼睛也遲鈍,我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裡,除了讀書,就是思考書裡的問題。上完四年佛學院,我就把自己關進山洞,一關就是七年,也是一根筋,就知道閉關,書基本上不讀了,只是偶爾遇到一些境界、身體上有些反應不知何因需要找答案時,才翻一翻書,查一下資料,以解心中之疑惑,閉關期間幾乎是不看書的。七年閉關結束後,再也不想閉關了,不去考慮它了。
2000年,在當地政府和信徒的大力說服和挽留下,我開始著手恢復東華寺,那年我30歲。十六、七歲出家,之後讀書、閉關,我從來沒做過事,30歲出來要做事,真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僅就前期準備工作,我足足用了六年時間,從兩千年開始著手辦前期手續——規劃、設計、勘探、籌集資金,一直到零六年九月,東華寺的復建才正式破土動工,零八年主體工程告一段落,舉行了落成慶典。從06年至今,東華寺的工程幾乎沒有停止過,但都是一些配套工程,只是落成慶典後,由於我累得快趴下了,就停工休息了一年半,接著才又開始陸續興建養正堂、兜率天、執事樓,最近三年一直都在搞建設,建寺期間我仍然是一根筋,就是一門心思地建寺廟。現在寺廟的建設全面完工了,我又開始一根筋的轉到閱讀大藏經上,我計畫用十年時間在兜率天閱藏。無論做什麼,我都是一根筋,因為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個笨人,我不敢啥都想,啥都做,我沒有能力前後左右上下都兼顧,我只能兼顧一面,所以只能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至於十年以後幹什麼,也許弘揚佛法,也許包個農莊做莊主,都有可能,連我都不知道十年後幹什麼(眾笑)。你們別笑,我說的是真的,我的確沒有計畫十年後幹什麼,但是這個十年,我會一根筋地活在當下——閱藏,研究大藏經。一個人如果活在未來的世界裡,必然會錯過當下,總是回憶過去就意味著你活在過去,落在過去,就會錯過當下。你計畫未來,渴望未來,你就活在未來。如果你認為自己很有本事,你把力量一分為三,讓它均勻地分佈、幅射——同時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有沒有這種人呢?我想,這種人很多,但是他什麼都做不好。
只有當你的觀念轉變了,你才能超越,才能提升,才能轉變,才能脫胎換骨。就像我那個侍者,他說「我爺爺很好」,我問:「你爺爺好在哪裡?他是對你的家庭好了?還是對單位好了?還是對老百姓好了?還是對國家好了?他說:「他啥也沒做,他也沒對我們家庭做貢獻,也沒對單位做貢獻,也沒對國家做貢獻。」我說:「他啥都沒做,你怎麼說你爺爺很好呢?」他說:「反正我爺爺在我們心目當中、在我們世俗的觀念當中,一個人不做壞事就是好人。」我說:「廢話,人本來就不應該做壞事,不做壞事是我們的天職,是我們本性,是我們應該做的」。難道一個人不做壞事就是好人嗎?好人是因為做了很多好事才是好人,壞人也是因為做了很多壞事才是壞人,是不是這樣啊?你從來沒做過壞事,我憑什麼說你是個壞人;你從來沒做過好事,我又怎麼能說你是個好人呢。他說他爺爺是好人,我說你爺爺做了哪些好事,是不是給生產隊幹活不要工分了、不要糧食,不要錢財了?他說沒有。我說是不是你爺爺不吃飯,都給你們吃了?他說也沒有。我說是不是你爺爺為了挽救國家的損失奮不顧身,流血流汗了?他說也沒有。我說你爺爺從來一件好事都沒做過,怎麼能說他是個好人呢?他說那我爺爺是個什麼人?我說,只能說你爺爺是個人,不能說他是好人,也不能說他是壞人,是個普普通通的人
他說:「怎麼我過去所有的觀唸到你這裡就都被推翻了,都被否認了?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說這就是你的觀念和理念出了問題。你說萬行壞,萬行壞在哪裡?他從來沒做過一件壞事,你怎麼能說萬行壞呢?你說萬行好,萬行一件好事也沒做過,你又怎麼能說他好呢?所以,如果你們想做好人,就先做好事,如果沒有好事這個載體襯托你,想當好人是不可能的。你說你能幹,也得把事情做好了擺在這裡才算數。如果東華寺你建了三、五十年還沒建好,你說你能幹,傻瓜才會相信。因此,給一個人定性全看他的行為。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叫器世間,器表示工具,也是物質的意思。既然此娑婆世界是由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組成,那麼評論一個人,給一個人定性,也要通過他做出的事情——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來定性。什麼時候你修行好了,通過禪定到達色界、無色界的時空裡(四維、五維、六維空間),那個地方評論一個人,評價一件事,就是根據起心動念來下結論,來給人定性。他不需要看你的行為結果,只看你的起心動念,因為在五維、六維空間裡,即無色界的空間裡,你只要動個念頭,就會轉變成一種力量,就我們的肉眼而論,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你能通過禪定上升到五維、六維、七維空間裡,用靈眼就看得到,這個力量也是一種物質,可以轉移,可以給予,可以拿來,也可以送出去。你再繼續修行,就會和整體融為一體——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萬事萬物、我們大家都是一體的。真的就如佛所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聖位上沒有增加,在凡位上也沒有減少,不來,也不去。只要回到我們的源頭,就是不增不減。你要是越往下走,分別心就越重,越往下走,就意味著往外走,往外走就是四分五裂。只有往內走,才會越來越單一,單一到最後就只是一個整體,一個全然的力量。大家都回到這個整體的力量上後,我們就像這個大堂裡的幾百個燈泡,都連接到一根主線上,不管有多少條分線,用的都是同一個電源。所以我們回到源頭,就意味著融為一體了,只有往外分裂時才會千差萬別,才會產生無數個個體,往內走就只有一個整體。
修行就是要暫停我們的頭腦,改變頭腦以往的觀念,把它們都刪除掉,把佛的理念輸入進來,用佛的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和我們的心。佛法今生能夠讓我們聞到,退一萬步來講,你就是不成佛,成個菩薩應該可以吧!菩薩成不了,成個羅漢應該沒問題吧!有沒有這個信心呢?
眾:有。
師:哎呀!好得很!(眾笑)。反正我是要成佛的!因為不僅我自己想了脫生死,等我成佛了,我還想度眾生,所以我必須成佛。至於說來世成佛,我沒有興趣,來世是否還能聞到佛法、得到人身,是沒有保障的。我從來不把希望寄託在來生,就這一世!如果你還把希望寄託在來生,我敢肯定,來生你也不會成就,因為你是一個凡事寄託在明天的人,你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明天、明天……一旦你學佛,也會把成佛的願望推到來世、來來世。由於你是這種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明天的人,所以到了明天你也不會有成就,也不會有收穫的,來世到了,你還會把願望推到來世。一個在世間法上功成名就的人,絕不會把他的理想推到明天,今天的必須在今天實現,到了明天,還有明天的事要完成。只有持這種理念學佛,你今生、乃至今天才會成就。
下面我把大家寫的問題解答一下。有人問,具備什麼條件,上師帶領我們修行三年才能開悟成佛?
剛才說過,成佛不能用時間來衡量,你的心念轉變了,你過去的記憶喚醒了,就是佛經說的「十地頓超,不歷僧祇」。何謂不歷僧劫?佛教裡講,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你的思想觀念轉變了,你過去的記憶喚醒了,就如同電接通了,燈一開,黑暗了千年、萬年的屋子霎那間就亮了,黑暗即刻便消失了,開悟就是這樣的。你沒有找到開關,你就是找三大阿僧祗劫,屋子裡還是黑的,如果你找到開關一按,叭噠一聲燈亮了,三大阿僧祗劫的黑暗瞬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哪裡還要經過一步功開悟、二步功開悟,三步、四步最後才究竟開悟啊。開悟不是這樣的,開悟是一開徹底開,一悟究竟悟,沒有次第,沒有階梯。如果有人說開悟是今天開一點,明天開一點,那都是外行,就像開燈,難道還要今天開一點、明天開一點的嗎?
問:不是說開三千小悟才有一次大悟嗎?大悟還要三回嗎?
師:那是理論,是思想觀點,是心態轉變的過程,今天我的心態轉變一點,明天轉變一點,那是指概念上的開悟。概念上的開悟是有時間、分步驟的。而功夫上的開悟——明心見性的開悟,就如同開燈,一開永開,一悟永悟。而思想上、理論上的悟,即是明白的開悟、文字的開悟,也稱之為知見開悟,它是有區別、有台階、有步驟的。而功夫上的開悟就如同燈泡,打開就打開了,打不開,那就慢慢地熬吧——在黑暗的屋子裡找開關,永遠找,直到找到開關。所以我說你們老菩薩和我一模一樣,我們現在是一個等級,你們不要認為自己老了,時間不夠了,這些都不存在!我找了三十年,也才找到了開頭(屋子),你找三天,也許比我還先找到開關,你先找到開關,我也沾個光。我們心靈這個按鈕,找到了,當下一按,霎那間就亮了,找不到,慢慢找,不要著急,沒關係。
我們現在有佛經,生在太平年代,可以隨時拜訪明師,這個開關我們隨時可以找到,所以說我們今生當下成佛,是絕對有把握、有希望的。今生要想有希望開悟成佛,平時我們就要盡力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讓眾生受益得越多,我們的善緣就越多,我們的功德、資糧、福報就越多。何為福報,什麼叫資糧?福報資糧是哪來的呢?就是我們平時行善行出來的。就像我那個徒弟說他爺爺很好,被我一問,他說他爺爺從來沒做過好事。我說既然如此,他肯定不是個好人,他就沒有大福報,沒有資糧。他如果做了很多好事,他才是個好人,才能累積很多的福報和資糧,將來他做事時,就會有很多善緣,有很多貴人來幫助他。那麼他學佛的時候,就會有很多護法神擁護他,為他護法。為什麼有人做生意,隨便就賺到錢了,發財了,而我們做生意反而還賠錢呢?就是我們的福報、資糧不夠,沒有護法,缺乏善緣。人家碰到都是善緣,我們碰到的都是惡緣。佛教講未成佛,先結眾生緣。你拿什麼結眾生緣呢?我們現在聞到的佛法,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你就拿佛法和眾生廣結善緣。佛法能引導你的靈魂和思想往上走,使你生生世世不會偏離前方的那盞燈塔,生生世世你會聞到正法,會跟隨明師,會追隨佛陀,不會落入迷途。你能做這樣的工作才是最大的功德,最大的福報,這樣你才是修到了,做到了。佛法是真理,令眾生受益最大的莫過於讓他在真理上受益。給他一點錢財,他會花光,給他真理等於給他智慧,給他了一個工具,他手裡有了這個工具,他要賺錢就能賺到錢,要賺官也能賺到官,他要「賺」佛還能「賺」到佛,是不是呢。在世間做任何事我們都在賺,你鍛鍊身體也是為了賺個健康,所以,我們既然想賺(笑)那就來賺個大的,是不是啊?
問:說有人找師父看病,我怎麼理解師父?
師:既然人家信任我們這些出家人,找到我們,無論我們會不會做,還是能做到多少,我們都會盡力而為。因為我們深知,離開了眾生,離開了人,你什麼都不會有。你的功德、你的智慧、你的福報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包括你想在世間法上有所成就,你想陞官發財,也不能離開人。脫離了人,別說你當不了官,發不了財,就是當了官,發了財,手下沒有兵,沒有人讓你服務,當官又有什麼意義,手裡的錢又有什麼價值呢?只有為眾生服務,你的存在才有價值,才有意義。所以,人家找到我們了,儘管我們不會看病,但我們會用心力,會在內心為他黙黙祈禱,靜靜觀想——觀想宇宙的能量飛到他的身上,觀想佛光降到他的身上加持他了,讓他更健康,更有智慧。這是一種觀想的力量。你越單純、越單一、越專注,你觀想的力量就越大。比如人家拿個佛珠來讓我們開光,我們會捂在手裡觀想佛的能量全部過來,到了這個佛珠上,從此他的這個佛珠就會有佛的信息和能量。
過去的聖人開光,只要動個念頭,宇宙的能量馬上就附在木頭佛像、石頭佛像上,它就不再是個簡單的東西了,它就被賦予了靈性和生命力。開光就是把宇宙的大靈和信息通過觀想接通過來,附在木頭佛像上,他就「活」了。只有真正能和宇宙大力量接通的人,才能把宇宙的能量拿過來,放在這個佛像上。而現在有好多人開光,他連基本的程序都糊裡糊塗的,更別說觀想的力量了。懂一點的行家還知道要觀想,能否把宇宙的力量觀想過來,要會觀想才行。過去的祖師爺開光,他動個念頭就把宇宙的力量拿過來了,這才是真開光、真灌頂。現在的人功夫達不到了,只能把程序變得越來越複雜,時間越來越久,這種開光,時間再長也沒用。開光就像開關,你找到了開關,開光就一秒鐘,找不到開關,開光三十年都沒用,所以說開光和找開關的道理是一樣的。你們來到東華寺,我也觀想給你們開光,至於能不能開到光,我想和你們結善緣,我黙黙地觀想宇宙的大力量——佛光降臨到你們身上,讓你們健康長壽,能夠早一天與佛同一體(眾掌聲),這也叫廣結善緣。
我們在座的都是佛子了,如果我們碰到一個頑固的眾生,他不學佛,甚至和你對抗,你怎麼辦呢?你就不要和他的頭腦理論,不要當面和他辯論想擊敗他,頭腦是說服不了頭腦的。所以你們出去弘法,當別人不接受你這個人,不接受你的思想觀點時,你不要煩惱,不要生氣,你還要讚歎他。之後,你轉個身背對著他,或者晚上回到家裡,你從內心用靈魂跟他說話,你誇獎他,你讚歎他,你說我手裡拿著佛的書,這是好東西啊!你咋不接受呢?你就看一看嘛,過兩天,他真的要找你要書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方法。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系統,一個是頭腦,即肉身繫統。還有一個是靈魂系統,佛教不說靈魂,說本來面目,說自性或者佛性。為了讓世俗人懂,我就用世俗的專用名詞。如果當你和對方的頭腦系統不能溝通時,你就不要和他溝通了,你就打坐,用你的本來面目和他的本來面目溝通,用你的佛性和他的佛性溝通,因為你、我、大家的佛性都是一體的,很容易溝通。當我們用佛性在私下、背後溝通了,明天你再和他的頭腦系統溝通時就容易多了。所以回到家裡,吵架時,千萬不要吵了。他要和你吵,你就讚歎他,你就說你愛他,然後私下裡,你想叫他做什麼,你就在打坐的時候告訴他——你給我洗衣服、做飯吧。他明天真的會給你做飯、洗衣服。頭腦固執得很,所以你就不要和他的頭腦溝通,因為只有開悟的人才能把兩個極端合而為一、變成一個整體——你和我的頭腦溝通就是和我的靈體溝通,和我的靈體溝通也是和我的頭腦溝通,他已經不再是兩個系統,而是一個系統——一個全然的力量。所以,無論信徒找到我們出家人求什麼,我們做不到,就用心為他禱告、為他祈福、和他結善緣,一旦和他結了善緣,再見面時,他就很容易接受我們,無論我們說什麼,他很容易就相信了,就會去做,一做他就受益了。
下面這個問題是:六祖壇經裡講,六祖到五祖那裡求法,拿到衣砵後就跑了,五祖的好多弟子都在追殺六祖。佛門裡怎麼也會這樣呢?難道佛門裡野心還這麼大?都想拿衣缽當六祖嗎?六祖慧能已經開悟了,幹嘛還要去爭奪這個衣缽呢?
佛門裡是有這種情況,但它僅限於沒有開悟的人會這樣,開悟的佛弟子就不會為爭奪衣缽打打殺殺了。學佛的人沒有開悟,就會拉幫結派。開悟的人,我肚子吃飽了,我還要叫你印證,叫你證明我肚子吃飽了嗎?你怎麼能證明我吃飽了?同樣,我肚子餓,你怎麼證明我肚子餓呢?只有我自己知道吃飽沒有。所以說,凡是去追殺六祖,奪衣缽的人,都是沒有開悟的人。開悟的人已經回到整體裡,他的心靈已經飽和,不再向外追求,他怎麼還會去奪衣缽呢?
所以,看我們的行為,就知道我們內在的境界有多高,就知道我們證果證到哪個層次了。如果你一心想著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那你當下就是菩薩,你心中只有眾生,你就是菩薩。佛門裡說,存菩薩心,做菩薩做的事,你就是菩薩。如果你不存佛菩薩的心,你也不做佛菩薩做的工作,你就是凡夫,即使你有了神通,開悟了,那也是魔!佛和魔,他們的力量是一樣的。你不要小看魔,魔也是到達一定境界才是魔,佛也是到達這個層次才是佛啊。他們倆個都可以挑起100斤,只不過一個是光做好事,我們說他是佛,另一個是光做壞事,我們就說他是魔。所以佛和魔是一個境界、一個層次(能量級),很難區別他們誰高誰低,他們同時都擁有了全然的力量,都和整體融為一體了。只是因地上,無量劫以前,發心不正而導致佛魔有別:魔獲得了宇宙的大力量後就去損害眾生;悉達多獲得宇宙的大力量後是利益眾生。悉達多在無量劫前,在因地發了願——我得到全然的力量後,我要普度眾生,讓眾生從我這兒受益。而魔在因地上發願時說——我獲得宇宙的力量,我就要當皇帝,我就要陞官發財,我要摧毀這個地球,破壞這個宇宙。所以,當這個魔果然獲得了宇宙的大力量後,他就會破壞這個宇宙。而佛要保護宇宙,保護眾生,所以才引起了佛魔大戰。只有等這個魔什麼時候從他的靈魂裡把這段不好的記憶,即因地上發的願播放光了,釋放掉了,他也會回到佛位上來,他也會棄魔從佛。他必須把這個階段的信息播放掉,播放光了他就好了。比如說我們身邊就有一種人,總喜歡打打殺殺,可是到了某個年齡段,他就不再打打殺殺,而是棄惡從善了。所以他必須通過打打殺殺把他過去某一世儲存的信息釋放掉,佛教稱之為種子現形,即種子曝發。
如何消業障?你讓這個種子現形、爆發,業障就消了。你不讓種子現形,不讓它爆發,封在密封罐裡,埋在土裡,它是消不掉的。消業障,先讓業障爆發,讓它現形,業障現形了,爆發了,才消掉了。所以有些人生病,開悟的人會說:「他不是在生病,是在消業障。」外行會說,明明這個人在生病,幹嘛說人家在消業障。沒錯,開悟的人看到他生病的確是在消業障,因為他看到的是生病的本質,而你們看到的是他在生病的現象。實際上,他生病就是在把他過去的信息消掉,就像手機消磁一樣,這就是消業障。你要消業障就要讓業障現形,業障不現形怎麼消呢?但是你如果碰到了開悟的明師,他就有力量把你的業障在夢中消掉,不讓它發生在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問:請問師父,請您解釋一下金剛經裡破四相。
師:金剛經中講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你只管一相,前面的三相不管自破。之所以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因為你還有我執、我相。如果無我了,哪來的人者相、壽者相、眾生相呢?先無我就是金剛經講的如何破四相。任何人,無論他是做世間之事還是出世間的事,要想成就,必須忘我,無我,否則,你做的事情要麼做不成,要麼即便做成了,你也很俗!因為你是為自己在做,不是為眾生而做,所以你很俗。世間和出世間的事業之所以獲得成功,都是因為建立在無我的基礎上。一個人,如果沒有我執、沒有私心地做事,他的護法自然就多,擁護的人也多,善緣就多,成功的機率就高,或者說肯定會成功。你是為眾生做的,眾生怎麼會阻攔你呢?學佛首先要學無我。
眾:師父,金剛經裡前幾句總說的四句偈,究竟指哪四句?
師:四句偈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關於四句偈在佛教裡是有爭論的,還有人說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還有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四句偈,所以金剛經裡佛究竟指的是哪四句,祖師們眾說紛紜,有的說是這一句,有的說是那這一句,實際上不管這三句的哪一句,都是金剛經的核心。在這裡,萬行和尚又加了一句——「善護念」,就不是四句了,而變成五句了。我個人認為,金剛經的核心就是「善護念」三個字。「善護念」就是時刻護住自己的身口意,護住自己的念頭,如果你不能時時刻刻提起覺照,看住自己的念頭,護住自己的身口意,你學什麼都學不好,做什麼都做不成。一個功成名就的人,一個能把握住自己的人,就是一個時時刻刻都能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並能善護自己的行為舉止的人,這種人就是值得信賴的人。所以我說金剛經的核心,應該是「善護念」三個字,而且我個人也是得益於「善護念」三個字,時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行為舉止。
問:感恩上師,佛法如燈塔,做善事如航行,漸修漸行,這是很關鍵的。看您的三次閉關紀實,上面談到接收頻道、密碼,還有接收的設備與裝置,這個接收密碼需不需要明師指點?我們每個人在修行過程中,就像摸開關,做善事是需要我們去摸索,去積累。但是找開關的過程,是否需要師父指點?
師:非常需要!為何說遇不到明師就很難把佛法修正確,或者說很難成就。何謂明師?明師是過來人,是曾經按過開關的人。所以在修行佛法的路上,成就不是你想像的,也不是你的悟性好就可以成就的。悟性好是當你到了某個階段,你一想就對,如果你低於這個階段,你一想就錯,悟到的也都是邪知邪見。只有到了那個層次,你悟到的才都是正知正見。所以,想像與悟到必須達到一定層次,你才能夠想像,才可以悟道,若低於這個層次,你想的、悟的,全是偏離方向的。明師就是從這個層次把你送到那個層次的人,而後你就再也用不上明師了,就得獨自完成了,明師只能送你到此。佛門講的「無師智」就是指從這個層次到那個層次後就不需要老師了,因為你自己的智慧打開了,證到無師智了。一旦證得無師智,你就自修、自悟、自證、自圓滿了,但是要達到這個層次全靠老師帶你,就如同幼兒園啟蒙離不開老師一樣,而當你到了某個年級之後,你就可以自學成才了。明師是非常必要的,包括釋迦牟尼佛,之前他也拜了很多明師,即當時印度很有代表性的幾大教派,佛門裡稱六師外道。外道是指不究竟之道,這個外道不是我們說的青面獠牙、吐著大舌,這不是外道,這叫魔道。外道是指偏離了主道的教派。外道並非教人做壞事,有很多外道教人做好事、與人為善,也勸人做功德,修福報,只是就了脫生死而言,它偏離了方向,走得不夠正確,不夠圓滿。
金剛經講,一切賢聖,如果和無為法(究竟法)相比,他們都不究竟、不圓滿,都有差別。如果不和究竟法比,可以說他們也是圓滿的。所以說,和究竟法比,「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果不拿無為法比,就沒有差別。比方說我們在坐的,可以說都發財了,但要看和誰比,和比爾蓋茨比我們都是窮光蛋,和乞丐比我們都發財了。每個月都有幾千塊錢的收入,能夠養家餬口,還有房子住,有個小車開,那不都是發財了嗎?所以說和窮人比我們都發財了,和富人比咱們還都是窮人。因此,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這樣理解就不會錯。不見到佛,你不知道你不圓滿,只有見到佛,你才知道,哎喲!我不圓滿!
問:我們在家修行,還要上班,我一直很羨慕您閉關的過程和修行的層次。那我們可不可以效仿?用閉關方式在家修行?
師:完全可以。
問:在家修行要注意哪些事情。
師:我一直主張,我的弟子——跟我學佛的人,在家裡學佛,每天最低不能少於一個小時的禪坐,最好保持兩個小時,就像燒水,你每天兩個小時打坐就能保持鍋裡的水不會涼,如果少於一個小時,剛燒熱,不燒了,又涼了,你明天還得從涼燒到熱。如果你天天保持兩個小時,鍋裡的水永遠不會涼,這個道就永遠不會間斷,而低於一個小時,這個道就斷掉了,剛接上又斷了,剛接上,又斷了(我們的心鏈又斷掉了),實在不能保持兩個小時靜坐,就一個小時。你誦經也好、打坐也好、持咒、冥想都好,都是為了對治我們的散亂心,你只要是坐禪,那一刻你的心念與道是接通的。一天24個小時,你坐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你就在道中,還有22個小時不在道中,但是由於你每天能夠堅持兩個小時的靜坐,就可以保持鍋裡的水不涼,你天天坐,就會離道越來越近。
問:我們在禪坐的過程中能不能出現您閉關時出現的那種狀態?我們在家,很難把握和控制這種狀態,比如說身體的不適。我們怎麼樣能夠順利地度過這種現象。比如說我們上班,我今天坐的身體都不行了,都工作不了了,怎麼能不影響工作呢?
師:坐禪修道不會影響工作,我一貫主張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借事煉心,借人檢心。一個修行人離開了人,放棄了工作,把自己關起來,固然修行到了某個階段需要這樣,但不是整個修行過程都這樣。閉關——迴避人、迴避事,只是階段性的。如果是說修行100步為圓滿的話,那麼迴避人,迴避事,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它只是99步修行方法中的一步,閉關只佔了一步,還有99步是通過其他的多種形式達成的。比如說,出去和人吵架也是一種修煉,鍛鍊自己的心態,人家挖苦我們正好看我們的承受力,我就經常挖苦身邊的徒弟們。在我身邊我不挖苦他,他出去以後別人會挖苦他,我比別人的力量大,我用100斤的力量挖苦他,他能夠承受,到了外面,別人80斤的力量挖苦他,他肯定無所謂了,就像撓癢癢一樣,是不是呀!(笑)所以,在我身邊的弟子,我經常跟他們開玩笑說,我的「酷刑」你都能受得了,在外面那都是撓癢癢了(笑)!
轉錄來源: 行愿才能满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