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 聖嚴法師《禪的世界》


摘錄自《禪的世界》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文/聖嚴法師 圖/常器

(一)要把去惡行善的心提起,要把爭名奪利的心放下

作為一個正常人,最基本的是要認識到行善是自己分內的家事,止惡是自己該盡的責任,何況是一個佛教徒,一個修行的人!「止惡」是不做對己對人有害無益的事;「行善」是須做對己對人有益有利的事。若以菩薩的立場,不會考慮自身的利害,心中只有眾生的利益。在佛經中的止惡行善有四句話,稱為「四正勤」:「已作之惡令斷除,未作之惡令不起;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這可用作判定一個人的善惡標準的依據。通常的人,也可說絕對多數的人,都會認為他們是沒有問題的好人。但是,如果連善與惡的標準是什麼都無法分辨,就應該好好考慮一下所謂「好人」的定義是什麼了。起碼要知道止惡行善的定義,並不是那麼簡單。知道不該做的事不會做,應該做的事一定做。那又根據什麼而認為該做與不該做呢?不以個人的判斷來取捨,當以公益作衡量,以佛法因果為準則。

很多人批評他人爭名奪利,卻不知道自己也是一個爭名奪利的人。所謂名是什麼?名有大名、小名,還有出鋒頭的事。當別人獲得益處或光榮的時候,自己的反應究竟是讚歎、歡喜、欣賞?或者是嘲笑、妒嫉、破壞呢?夫婦、父子之間也常會有爭風吃醋、看不慣、放不下的時刻。假若太太比丈夫更有名氣,有些做先生的往往會感到難受。至於兄弟之間,是否能夠做到會為了手足獲得殊榮而備覺高興呢?多半是會的,有時則不然。

我認識一對夫婦,太太榮獲獎狀,新聞被報章報導,太太滿懷高興地拿著報紙展示給她的先生閱讀。先生接到手上一看,竟然非常不屑地把報紙擲於地上說:「什麼玩意?妳也得獎,那裡還有天理!」身為丈夫的,不但不因妻子得獎而感到光榮,反而認為太太獲獎顯得比他傑出是件豈有此理的事。

(二)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要把成敗得失的心放下

成就自己目的是為成就他人;若要幫助廣大的人群,必須先要充實自己。在充實自己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做著成就他人的工作。正在做著利益他人的工作之時,必然已在促進了自己的成長。然在成己成人的過程之中,難免會遇到障礙,所謂道高魔更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要能經常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成敗得失的心放下,才能堅定信心,鞏固毅力。走在成功的道路上,失敗乃是過程之一,失敗的本身,也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一般人只能享受成功的歡樂,卻經不起失敗的歷練,那樣的成功是福報,遇到了失敗便動搖。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麼一般的凡夫好不容易成為偉人的最大原因。其實偉大的人格,是從成功與失敗的交替過程中培養出來的。

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剛選好博士論文的主題,請到了論文的指導教授,進行不久,指導教授突然過世,同學們知道後,便說我完蛋了!不久我又找到了另一位指導教授,我把論文送去,指示要我重寫,又有同學以為我糟糕了!當時的我,雖感到麻煩,但卻認為正好可給自己歷練的機會,沒有成功,也並未失敗。由於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的經驗,才會使我珍惜留學因緣,鼓起勇氣,重寫第三遍,最後我的論文終獲順利通過。由於我相信好事多磨的道理,既已有了心理準備,遇到困難,便不覺得是失敗,也不考慮能否成功,只是繼續努力,做我能做而當做的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過一天日子吃一天飯,凡事盡心盡力,放下成敗得失。

(三)要把眾人的幸福提起,要把自我的成就放下

信佛必須學佛,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只有成全眾生的的悲願。凡是能讓眾生得益的事,便不考慮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凡是眾生需要救助,菩薩便會適時適地出現於眾生面前,菩薩不為他們自己做任何事,並非為了他們自己要成佛而度眾生。

普通人若要學習菩薩的精神,首先得把自己放下來,不論個人的成功與否,必須先把其他的人照顧好。對於家庭,首先要把家人的事辦好;對於團體,則以共同的利益為前題;對於社會,乃以大眾的福祉為著眼。你如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必可獲得他人的歡迎,看在眾人眼中,你便是菩薩的化身。

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