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放鬆能夠化干戈為玉帛 - 聖嚴法師《禪的世界》


摘錄自《禪的世界》理性與感性-放鬆能夠化干戈為玉帛
文/聖嚴法師 圖/常豫

很多人在觀念上和理論上都非常地清楚明白,可是在生活中和他們相處時,就發現他們沒有辦法把握自己、教育自己,能對他人教訓、指責、批評,就是無法教訓、管理、訓練他們自己。練習方法是從拋開自己的執著之後,再來體驗世間是什麼。拋開自己的執著,是指放下身心世界,當我們能把自我身心世界全都放下以後,再認識和再投入我們的身心世界,作進一步的認識和改善之時,就會使你覺察到淨土離開我們並不太遠。

我經常在演講之前,勸導聽眾們練習三分鐘的靜坐法,以三分鐘到五分鐘的時間將身心放下,放下以後將會感覺到世界突然改變了,跟自己原來所接觸到的就有一點不一樣了。各位是否想學呢?

那麼,請坐好,背脊靠在椅背上,將眼睛微微閉上,身體的肌肉、神經放鬆,小腹的肌肉也要放輕鬆,胃部沒有負擔,再將手、臂、肩、臉上的肌肉放鬆,頭腦放鬆而有空靈之感,眼球不用力,頭腦不想任何東西,將身體的重量感或一切的負擔,全移交給自己所坐的椅子,然後不管身體、頭腦,總之什麼也不管,就是讓自己充分地休息、安靜。(三分鐘後)請將眼睛張開。請問大家,剛剛練習的這段時間裡,已能放鬆也感覺到身體、頭腦很輕鬆又舒服,有這種體驗的人請舉手。好,可見一半以上的人都體驗到了,但僅以三分半鐘的時間練習是不夠的,要時常練習。

當你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滿腔的忿恨不平,身心緊張、語無倫次、情緒激動難以控制,這是感性急於抬頭求表現的時刻,也是跟別人起大爭執的先兆,此時如果你處理事情,必不中肯也不得當。或者自己受委屈、被罵、被指責又無處申辯,血壓可能上升,此刻不妨告訴自己試著將頭腦放鬆,全身肌肉、小腹、神經都放鬆,若能放鬆,定可化干戈為玉帛,將會平安無事。

在今天這個時代裡,社會上處處充滿緊張的氣息。為何緊張?不外乎是感性和理性不調而起的。譬如:有些人為了追求個人的名利、權勢、地位,窮年累月地緊張;許多具有悲天憫人的人也是很緊張;更莫名其妙的是,還有一群人,自己什麼也沒有,也不追求什麼,卻鎮日緊張兮兮,深怕自己走在馬路上隨時會被車子撞上。像這樣的社會、這樣的處境,使得人們無時無刻不是在緊張之中,擔心著自己,也擔心著他人。

理性的人,會為這一代或下一代、自己和他人、社會及國家乃至世界全人類而擔憂;屬於「杞人憂天」的近代人,時時刻刻都在沒事時擔心著有事會發生。

而在我們的社會中,時常有人強調理性,也有許多人在理性的背後表現出感性來,這是人間的悲哀和不幸。然而在不幸之中還是有幸,因為我們尚有機會和時間來共同討論這個問題,既然有機會來研討,就不必對我們的世界和社會失望,我們的前途還是充滿著光明和希望,正在明日等待著我們。這也是我們今天還需要在此時此地,討論理性和感性問題的原因。

理性是透過邏輯的思辨、科學的分析而認識事物;感性是起於個人的情緒、情感、私利而考量事物。理性是從客觀的角度處理事物;感性是從主觀的立場對待事物。

純粹的理性會使人被現實的世界拒絕;純粹的感性會使人被現實的世界淹沒。如果時時處處講理,而又得理不饒人,步步緊逼人,是很可怕的事,當然會被人拒絕;經常是情緒化的人,必然是糊塗人,也不能同情人,雖然也可能會站在自以為是的立場和觀點來愛人,卻不是以他人的角度來同情人。因為這樣的緣故,有人便會覺得被愛是痛苦的事。曾經有位女居士來見我說:「師父,『愛』不是好事,我被愛得沒有自由,也很苦惱,我的先生非常地愛我,以致於不准我出門,也不許我見人。」所以,感性的愛,可能演變成佔有、控制又否定他人的自由,這種愛不但否定他人,同時也會被人否定。

理性與感性的調和,使人安和樂利。促使人間社會的安和樂利,需靠理性和感性的調和,所以兩者不可能單獨存在,必須交互地進行。當理性抬頭時,需用感性來配合,感性太強時,又需用理性加以疏導,若能如此,世間才有溫馨和莊嚴。

理性與感性的超越,便是解脫自在。站在佛法的立場講,超越了理性與感性,才是解脫自在。也許諸位會產生誤解,認為「超越」大概是逃避現實或厭世,其實,超越得越深、越高則對世間的肯定越清楚、越實在。因此,超越是指消融自我,而以他人的立場為立場,自己不設立場;以公眾的利益為利益,沒有為自我追求利益。超越的本身,沒有一定的道理或情感可說,而是就他人需要某種情感或理性而恰如其分地施之於所需要的人。

理性與感性-放鬆能夠化干戈為玉帛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