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日常生活-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 聖嚴法師《禪與悟》
摘錄自《禪與悟》禪與日常生活-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文/聖嚴法師 圖/Joyce Yang
菩提達摩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是理入及行入,心如牆壁是理入,另外四種行是行入。四種行的內容是:(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一)報冤行
現在所有一切的結果,必然有其原因,而我們並無法一一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依佛教的觀點而言,乃是無始以來,多生多世以前就跟著生命帶來。然而,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過去生,也無法去證明它。同樣的,就此生而言,從我們出生開始到現在為止,也有很多自己無從記起的事。
因此,當我們遇到不幸的事、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如何才能夠讓自己想到:「此事必有它的原因」呢?我們可能不完全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但是也無須去理它。只須確認,果從因來,只有接受它了。如果,我們僅僅是逆來順受,在態度上,不也很消極嗎?事情既然已經有了前因,倘若再以另一項原因相加進去,事情所得的結果和情況就會更改。所以在態度上,第一,要接受事實;第二,要尋求解決的方法。
首先,遇事不要煩惱。譬如我們這間房子,現在突然失火了,該怎麼處理?房子失火,必然有原因。我們是先救火呢?或者是先跑出去呢?又或者是先坐在這裡研究原因呢?當然,事必有因由,先別管原因,我們現在是解決問題要緊,先當跑出火宅設法救火,然後追究火首是誰吧!能如此,方能解決種種的不如意事。凡事發生困擾時,我們便以這種態度來接受、來解決。
(二)隨緣行
任何幸運的事,任何好事,也都有其原因。遇到不幸的事,會感到痛苦,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遇到幸運的事卻並不快樂,反受其苦。我們常看到很多有地位的人,有財富、有權勢,他們都很快樂嗎?很多人認為,只要有錢、有地位、有權勢,就是幸福的。但是,事實上未必盡然。
男孩追上女朋友,一定是很幸運嗎?我說不一定,但也並非一定不愉快。這意思是指事情的進展中,可能會發生不愉快的現象。因此,任何事情的成功與幸運,不要太興奮,也無須驕傲。有些人在得意時,常會忘了自己是誰。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一則故事:一位剛剛知道已中了大獎(就像美國的樂透獎)的乞丐,因他的全部財產只擁有一根竹棍,他為了防止獎券遺失,便把它藏在竹棍裡。他心中一直為發財的事興奮!實在是太得意了,心想今後不用再當乞丐了,還要這根討飯的竹棍做什麼?這一高興便把竹棍扔到河裡,當他想起獎券還藏在竹棍裡的時候,不但錢已領不到,竹棍也弄丟了。本來,窮得只有一根竹棍,結果呢?得意忘形,連僅有的竹棍也失去了!
以禪的方法來生活,面對這類的事,修行者會認為,這只是一件平常的事;錢來了,只是來了。它來得必有原因,等於自己在銀行裡從自己的戶頭裡提了一大筆存款回家,又有什麼值得興奮的呢!
(三)無所求行
不論以東方或西方的觀點而言,假如人類什麼也不追求的話,那麼,人活在世上做什麼?
人類凡事追求,就是為了有一分希望。因為,有一分希望讓我們去追求,所以我們才會努力,這是正常的;有所追求,這也是正常的。然而,往往人類所追求的目標,不一定能實現。俗話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想請問你們,在幼稚園時代是不是說過:「我長大了以後要做……」,到了中學、大學之後,是不是又改變了觀念呢?我有一位信徒和學生,他原是哲學教授,後來又去學音樂,現在,既教佛學又兼職按摩師。他始終不清楚哪一項才是他最終的目標?也不知道他最初究竟是要學什麼?雖然他學了很多,但是這並不是問題。就好比一間房子,有很多門;這房子人人都想進來,你可以從東面進來,也可以從西面進來,你可以從地下室入口自樓下爬樓梯上來,也可以搭直昇機從屋頂上下來。假如,你認為進了一道門,不過癮,想多看幾道門,一探究竟,這是可以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能進到這間房子的核心處,不論你從那一道門進來,你所見的,將會是完全相同的。假設,在一開始,你已經有一個特定的門要進,那可能有問題。有的門,你想進去卻進不去,你看到其他人進去,你硬是進不去。其實,這也沒關係,你進不去,可以繞到其他的地方,從另一道門進入。門內的人,將會說:「怎麼你從這個門也進來了?」
因此,所說的「無所求」,是要我們不去追逐一個「求不到就不行」的目標。但是,我們凡事要努力;因為,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倘若是為了一種目的而修行,這件事本身就是白忙一場,就是一種執著、一種阻礙,阻礙你達成這個目標。什麼是阻礙?為了「有所求」,為了一個目的而去做任何事,這在普通、一般性的目的來說,是可以求得到的。但是,開悟這件事,卻不相同,雖然人人都可以開悟,也可發願開悟,若正在修行過程中,老是追求開悟,那麼開悟的可能便離你越來越遠。因為,開悟的意思是解脫;解脫種種被自己、被外在的環境所綁住的一切束縛。如果,我們去追逐一件事,這個你所追求的,就成了你所執著的。當然,你是被它綁住了,它就是你的障礙,也就是使你得到解脫的障礙。
(四)稱法行
四種方法,是有層次的,一層比一層高。
第四種方法,所謂稱法行,是教我們:「凡事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需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因為,說到無所求,很可能會落入消極的心理;以為我既然不求任何東西,那我也不應該做任何事囉?「稱法行」就是要我們很積極的去做事,很努力的去工作。我遇過一位年輕人,他立志要當律師。高中畢業後,連考了三年聯考,就是考不上法律系。最後考取了圖書館系。他感到很失望、很倒楣,想當律師,卻無法實現。但是,事隔多年後,他留學法國,深入研究圖書館管理學,取得圖書館管理學的博士學位。這類人才很難得,在他尚未返國之前,國內已安排好聘請他回來任職最新最大的圖書館,因為國內欠缺這樣的人才。當初,他考取圖書館系,就有人告訴他:「上了賊船,就要跟賊跑,你既然考取圖書館系,便該好好把圖書館的學問研究好。」這就是說,我們在任何地位、任何崗位或任何情況之中,就要在這個情況所容許的範圍內,盡你所能地做到最好。
如果,遇到環境改變、條件也改變,當你置身在另外一個情境之中,在不同的情況下,你也要用同樣的態度來努力。倘能秉持這種態度,我們在一生當中,一定是非常的順利,而不會有太多的煩惱。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