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懺悔求安心 - 聖嚴法師《法鼓晨音》


拜佛懺悔求安心

■聖嚴法師

養成一位身心安穩的出家人約需十年的時間,但亦視各人的善根而定。善根深厚者,未出家前已經很穩定,業障少,住進僧團數年後就會很踏實;而身心不安穩,易生煩惱、魔障連連的人,落髮前必須養成多拜佛的習慣。已落髮的沙彌(尼),在未受比丘(尼)戒之前一樣要多拜佛;已受大戒者更應知慚愧,常拜佛。

有許多人認為頭髮一剃、衣服一換,煩惱就沒有了,那有這回事?頭髮是頭皮上的事,衣服是身體以外的事,在我們心內的問題尚未解決之前,即使砍掉了頭也是沒有用的。所以,一定要從內心生起大慚愧、大懺悔、大感恩的心,經常拜佛。

常存慚愧、懺悔、感恩心

當慚愧心、懺悔心、感恩心養成後,自然而然會懂得謙遜,煩惱也比較不容易染著,因為煩惱從心生起時,馬上就如同雪花遇到太陽或火焰一般,融化掉了。

曾有一位西方人告訴我:「我有病,要用意志力來抗拒、對付、拚命。」我說:「你不拚命,或許還可以活得久一點,一拚命就會活得很辛苦。」我們出家學佛的人也是一樣,當煩惱現前之際,不是和煩惱對抗,而是用慚愧、懺悔、感恩的心來融化它。

當我們的煩惱生起時,常常會覺得是外面的環境帶給我們的,而且感受非常的強烈。例如我們常會為了別人不經意或非故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件芝麻小事而消受不了,認為是別人給我們的煩惱。其實,這多半是你主觀心理上的認知或感受,事實未必如此。

煩惱是從我們自己內心產生的妄念,此「心」不是指心理學上的心,而是我們的意識心、八識心;而感覺才是針對外境而來的。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這些問題,那麼對外在的環境就有免疫作用。若缺乏這種免疫力,就很容易受到感染,任何細菌一沾身,煩惱病馬上就會現行。以拜佛來慚愧、懺悔、感恩,就是預防針,可以讓我們的心產生免疫作用,修行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化解煩惱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慚愧心、懺悔心、感恩心,那麼,在平常生活中就會很平穩、踏實。但是慚愧、懺悔不是要你打耳光、搥胸、頓足、磕響頭,這些都沒有用,因為煩惱不在耳光上,也不在胸部或頭上,而是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要用懇切的慚愧、懺悔心來拜佛;拜佛時,要感恩三寶,慶幸自己已經聞法學佛,心中便會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妥妥貼貼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情緒在內起伏、波盪了。

兩寸深的腳印

過去,虛雲老和尚為報母恩,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拜到五臺山。另外,我曾經在少林寺及九華山看到佛前有一塊磚頭,磚頭上有一對腳印約二寸多深,據說以前各有一位出家人每天站在那兒拜佛,久而久之,就現出兩寸多深的腳印。不知道五十年後,在我們的大殿上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腳印?

現在常住大部分的人都已比較能安心了,可是自覺安心的人,不要以為大概沒事了;心未動,或許是在孵「小公雞」(案:指好鬥爭寵的脾氣)也不一定,只是心粗未察覺而已。

暴風雨前,通常會有一段寧靜的時間,隨後,山洪就暴發了;尤其是心很剛強的人,煩惱不容易調伏,往往自認為已經調伏了,可是一旦跟人接觸,馬上就又像刺蝟一般到處螫人。所以現前沒有煩惱,並不表示永遠平安無事,反而要提醒自己,多拜佛、多懺悔、多消往昔的罪業。若等到煩惱來了,業障現前,才來拜佛求懺悔就來不及了。

我小時候出家,也是從拜佛當中得到了感應,開啟了智慧。但是,拜佛不是要求感應,而是為了要消自己的業障,替自己打預防針。

所以我們沒有煩惱時要拜佛,有煩惱時也要拜佛。佛曾經說過,要少欲、知足、知慚愧、懺悔,懺悔則安樂,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摘錄自《法鼓晨音》,圖/本刊資料)

拜佛懺悔求安心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