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治心病 - 聖嚴法師《禪與悟》


摘錄自《禪與悟》佛法治心病
文/聖嚴法師 圖/常器

佛教原先在印度出現,釋迦牟尼佛開始就是為了替人類治病。人類的病,應該說是與生俱來,生出來就已經開始害病。沒有害病的人還沒有生出來,如果他出生以後,一定死了以後才沒有病。所以,在人生的過程中,不管是身體的或是心理的,都是會有病痛的。佛說,身體的病,應該找醫生看;心理的病,應該用佛法來治療。

不過,人的心理越健康,身體的病也會越少,對於身體病痛的感受,也會減少。所以,佛的救世、救人的心比救人的身體問題更重要。

若能把心理的病,全部治好的話,就叫作解脫。如果身體健康而心理不健康,這種人比身體有病更痛苦。所以佛說的苦,是指生理與心理兩種,但是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苦。如果身體有病而心理很健康的話,身體的病是可以忍受的。

身體的病應該叫痛,心理的病才叫作苦。佛法不是用來除痛的,因為那不是麻醉針,而是用來救苦的。

如何用禪佛教的方法治療心理的病苦?

(一)用觀念的方法,可以試舉三種:

1. 因果的觀念

因果觀念是宗教的信仰,也是事實如此。所謂事實,是在現實的生活裡面,我們做任何事,都會有反應,有結果。如果通過宗教的信仰,就相信這一生之前還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有無量無數的前生。此生之後還有來生,若不解脫,會有無量無數的來生。我們現在所得到的結果,也許會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不公平的事,這應該是從過去生所得到的結果。如果我們具足這個信心或這種觀念的話,遇到任何不平的事而又無能克服、無法解決、無法抗拒之時,也可以泰然自若地面對它、接受它了。

2. 因緣的觀念

一切的現象都是由於不同因素的聚合而產生,也由不同的因緣關係而消失。當我們知道任何事的成功之時,不需要那麼興奮,也不需要那麼高傲,因為完成一件事絕不僅是出於個人的力量,而是來自天時、地利、人和,眾多的因緣共同的力量。如果遇到逆境,遇到壞的情況發生之時,也用不著太難過,因為有一位西方哲學家說過:「當黑夜非常黑的時候,就知道離開天亮已經近了。」所以任何現象的出現或消失,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那裡用得著去為之難過或興奮呢?如能心理平靜,就會健康長壽。

3. 慈悲的觀念

普通人總是希望人家慈悲自己,自己則不必慈悲人家。很多人自己做錯事的時候,常希望人家能夠原諒自己,而說:「請你們不要用聖人的尺度來要求我嘛!」但是看到人家有錯誤的時候,就要得理不饒人了:「你是應該做對的,你為什麼做錯了?」這就是不慈悲。

慈悲可有四個原則:(1)要調和自心的矛盾,(2)要憐憫他人的愚蠢,(3)要原諒他人的錯誤,(4)要關懷他人的苦難。其中第一個要調和自心的矛盾,特別重要。要想自己的心裡安定平穩,必須先要有因果觀念和因緣觀念。自心平和,然後才可能有真慈悲心來關懷他人。你若能夠憐憫他人、原諒他人和關懷他人,就可保證你的心理已經是相當健康了。

(二)用修行的方法,可以試舉兩類:

1. 念佛

念佛有兩種作用:(1)念佛求生佛國淨土,他就能夠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永遠的未來,而把現在的麻煩,放下不管。(2)可以轉變心理的問題。當心理不平衡時,把心念轉向持名念佛,專注佛菩薩的聖號上去,就能暫時擱下不平衡的問題。所以我常勸人家說:「當你發脾氣要罵人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等於是說:你生氣的時候,把問題交給阿彌陀佛。

2. 靜坐

靜坐的功能可以把散亂的心集中,把不平衡的心安定,然後散念消失,正念相繼,便叫作入定。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會使你煩惱了。然後從定的程度,進一步親證無我的智慧,那便是叫作開悟。悟境出現的時候,心理一定是相當健康的了。不過悟有大小,如屬小悟,在悟的那段時間,心理沒有問題,悟境過後也可能又有問題。但是,有過開悟經驗的,已經知道如何去解決那些問題了。所以,縱然是小悟,也比沒悟的好。

佛法治心病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