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不思惡 - 聖嚴法師《拈花微笑》
摘錄自《拈花微笑》不思善.不思惡
文/聖嚴法師 圖/Jane Wu
這就是禪的修行法,所著重的是盡己之力,精進不懈的修行。不為目的、不求悟境、不期待解脫、不為出三界、不為成佛,到經常不思善、不思惡的程度,不僅沒有善惡二法的對立,連一法也不成立。思善、思惡,有善、有惡,最多只能成為小乘羅漢,多半是生到天上去。如果修到不思善、不思惡的程度,就沒有分別心的存在,只感受到「處處都是華藏界,無處不是佛淨土」。禪的修行方法是從「思善、思惡」下手,然後漸漸地達到「不思善、不思惡」的境地。
曹洞宗宏智正覺禪師主張默照禪,也就是用「不思善、不思惡」的方法。
善與惡可以解釋為好與壞、內與外、長與短、你與我、多與少、大與小、有與無等等,這些都是善與惡的同一個意義,和不同的代名詞。只要離開一切相對的分別境界,便能達到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但是對沒有修行的人,或已修行但還沒有真實體驗的人來說,還是應從有善、有惡的分別心開始修起。
進入定境,是純粹的善心;尚有一念妄想心在,便不算純善心。普通人修行從散亂心開始,而後進入定境;這時並不究竟,因為他還沒有離開善惡的分別。
禪宗教人修行,既不可有散亂、昏沈的不善心,也不能進入定境的善心,甚至到了阿羅漢的出世間定,尚非離開善的層次。所以禪法教我們從散亂心到統一心;由統一心進入禪定心;再用話頭將禪定心粉碎,才是定慧不二、即慧即定的禪的悟境出現,這時才是真正達到不思善、不思惡的程度。如果不修禪定,只要根器夠利,不必經過漸次禪定的階段,也可以直接用不思善、不思惡的方法,把攀緣心擺脫之際,頓時便是晴空萬里的悟境現前。
禪的悟境,不是在定中,也不是在昏散心中。因此有人問我:「禪是不是定呢?」我說:「是定,而且不僅是定。」為什麼呢?因為大多數的禪者,要經過次第定的階段,禪宗則不然。又因為禪宗的目標是般若的空慧,而不僅是端坐的定境。所以《六祖壇經》「禪定」的詮釋是:「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又說:「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如果禪的悟境越高,相當於禪定的力量越強,智慧的功能也越顯著。
禪悟者的定中是有境、有念的,此定就是平常生活;而在一般的禪定中是身心不動的。禪宗對境而能心不散亂,所以不需枯坐,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無一不是定的妙用。於念念中都能自見本性清淨,便是禪宗六祖所說的禪定。因此定的意思有二層:下焉者是身心均不動者謂之定;上焉者是不離一切境界而心不散亂。把定境融於日常生活之中,便是中國禪宗徹悟者的生活形態。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