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化度人難」 - 良因法師


佛說四十二章經(三十七)

第十二章
之十三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良因曰:

  前面所說的的十七難,都是屬於基礎,並自利方面的修行。接著十八、十九、二十這三難,強調利他的修行,也就是如何饒益眾生,乃至圓滿菩提。

  十八、「隨化度人難」:學習佛法有了心得,能夠隨緣的度化眾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度化眾生,除了自証的功德外,還必須有善巧方便,才能與眾生粗重的身心相接觸。

  如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外道婆羅門,找周利槃陀伽辯論。他來到尊者面前挑釁的問:「你敢不敢和我辯論?」。尊者回答:「我連你們的祖父大梵天王,都敢與他辯論了,何況你這盲而無目的後輩!」外道抓到了語病,就問他:「你說我盲而無目,那好!我問你『盲』與『無目』有什麼差別?」

槃陀伽雖然是已經斷煩惱的大阿羅漢,但是世間的善巧並不具足,因此愣在那裏無言以對。因此只能以神通力,將身體懸浮在虛空中,保持默然。外道看了,雖然讚歎他的神通力,但是心仍不服氣。

  這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以天眼遙知此事,便用神通將槃陀伽移開,而自己變成槃陀伽的模樣從空而降,回答外道:「不知一切法真諦理就是『盲』;不了知法的俗諦的道理,就是『無目』。」外道此時聽了,真正的心服口服,就此歸依三寶,成一名佛弟子。

  因此度眾生,不只要有修行、或者福報就好,還必須有種種善巧方便。否則面對形形色色的眾生,根器無量的差別,很難善巧方便的應病與藥了。所以《八大人覺經》開示:「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因此要為一名菩薩行者,應當廣學種種善巧方便,方能利益一切眾生。

  除了自証功德、福報力、方便善巧就可以度眾生嗎?還不夠!還必須有一點最重要的心態,就是慈悲心。沒有慈悲,是很難入眾生心的。因為沒有慈悲心,很容易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給眾生甚麼。而有慈悲心的人,會先看到眾生的苦,然後思維眾生需要甚麼。同時眾生的我執、法執大多很重,如果沒有慈悲來軟化他的心,即使有再好的辯才、與善巧方便,也無法使對方接受,因為彼此的心沒有交流。所以慈悲無障礙!因此利他以慈悲為體,再配合種種自証功德,才能圓滿地利樂一切有情。

  在《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善財童子為了圓滿成就「上求、下化」的菩提願,於是次第的向五十三位大善知識參學,這五十三位大德各自有其殊勝的功德。所以在參學中除了成就自證的功德外,同時也學習他們度眾生的善巧,為以後的菩提道積累資本,以上說明「隨化度人難」。

「隨化度人難」

轉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