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三無」


各位居士、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安排我來給大家講,我今天想來給大家講一個題目,這個題目叫《禪心「三無」》。

《禪心「三無」》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說我們按禪的精神去生活,按祖師的教導去生活,以一顆禪心去生活所應該具備的三種品質。當然一個體悟了禪的境界的人,心態究竟是怎樣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我們根據祖師的教導,根據佛法的精神去描述這顆心,也可以從很多方面去描述,有些機鋒、棒喝也是在展示展現他們的這顆禪心,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討論的這個「禪心」「三無」也只是從某一個方面、某一個角度來討論。通過這個角度,我們雖然可能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完全悟得這個禪心,但是我們可以現前、當下的去操作,去把握我們的心態。

禪心「三無」的第一個無叫「無憂」。佛教對於人道眾生的心態,有一個描述說人道眾生是憂喜參半,在憂這方面有時又叫憂悲、苦惱。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經常會有憂愁,俗話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西方的哲學家也從哲學方面探索人類心態裡的憂愁。人類心態裡憂愁的這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這種憂愁的普遍性有的哲學家說那是因為每個人只要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他都會面對死亡。從出生那一天開始,就同時面對了死亡,而死亡對普通人來講是難以把握的,同時又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不用教他就知道的,這是我們潛意識裡的。從佛法來看,生活裡的憂愁來源於我們的得與失,患得患失。也來源於我們對自己未來命運感覺到不可把握,前途難以預料。不知你們是否注意過,有一種學問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不管是有文化的人還是沒有文化的人都特別有興趣,就是關於算命、命相的學問。西方有西方的一套,通過星相、血型、星座等等這些特徵預測命運。東方有東方的,在我們中國就很豐富,我們知道有占卜,有用人的生辰八字叫四柱去預測還有其他的種種方法,奇門遁甲等等。在我們的文明裡面,這類學問的發達說明我們人有一種想把握自己的未來,把握自己命運的這種慾望或者說叫渴望。當然,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人類整體上,有一個潛在的憂患意識,希望通過種種預測命運、把握未來的方法來化解、沖淡內心對不可知的未來的這種擔憂。還有像看日子;取吉利的名字等做法都反映出人們心中的憂。一顆禪心是徹底地放下了憂愁的。雲門文偃禪師說:日日是好日,這是禪者無憂的生活態度。日常生活裡,我們要擺脫憂愁從哪裡做起呢?我覺得首先從放下對未來的牽掛,對未來種種猜測、擔心,對某件事情得與失的計較,從這方面擺脫出來。一切未來的結果都是從現在、從當下我們的言行延伸出去的,而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很多因素是我們沒有辦法把握的,我們能把握的是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思想,所以我們只能從可以把握的地方下手,從眼前下手,由此來把握未來,這樣真正把對未來的擔憂變成現實的力量,可以感知,可以把握,可以確定的力量。很多禪師,在他們的語錄裡不太容易看到說關於死後要生到什麼世界,生到哪一個佛國的開示,原因是他已經全力以赴,已經能夠完全把握住了當下,生命的一切活動他已經做主了。他把握了當下,那麼未來怎麼樣就已經不是問題,要問未來怎麼樣,問他現在正在進行的,正在進行的、正在實現的每時每刻變成現實的心念語言和行為怎麼樣,我們就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我們的未來不會因為一個不可知的神靈的操縱發生奇蹟。不會有奇蹟發生的,如果有奇蹟,奇蹟就在當下。如果我們把握了當下的一切,在未來也不會出現完全不可預料的事情,所以禪心`三無'第一就是我們要生活在無憂之中,要有無憂之心。無憂是指我們心裡面沒有對未來的牽掛。我們在生活裡每時每刻包括在打坐的時候可以關照一下,我們的心裡面是不是隱隱約約有些不安?像要考大學的學生,在高考前甚至前半年內心就開始有壓力,不一定在腦子裡每天都在想這件事,其實在心裡面已經有很多負擔出現了,那就是來源於對未來的牽掛、罣礙。我們要時常覺察我們內心的這種負擔,覺察它,然後放下它。怎麼放下呢?放不下主要還是在得失利害方面放不下,我們總是希望在未來出現合乎我們意願的結果。希望未來按照我們的設計,按照我們的理想來到,那麼把這些都放下,如果你希望未來按照你的意願來到的話,那麼你應該從當前的準備工作開始,去創造這個未來!不要光只是去擔憂它,等待它。擔憂和等待對於你所期待的那個未來根本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是障礙,你越在意它,可能它越不會來,你要做的只是現在不斷地去準備,最後它就來了,所謂不期而至,不期然而來到,這是我講的禪心`三無'的第一個無憂之心。無憂的心是很輕鬆的,沒有壓力的。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病很普遍,象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得病的人特別多,而且年齡越來越提前。前不久我接待一個年輕人,28歲,事業很成功,是一個企業家,可謂「少年得志」,他得了糖尿病。關於這些病,我也和大夫們討論過,他們說這些病和心裡壓力大,憂愁多,心裡不夠輕鬆有關係。我自己也有體會,心理有憂愁時,人的精力,反應力都差了,工作效率也差了,一件事不會因為我們擔憂它就變好,相反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禪心「三無」的第二個無叫「無悔」,悔是關於我們對過去的態度。人的心靈很有意思,在《藥師經》裡講到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俱生神,它隨時都在記錄我們的言行,記錄我們的心念。儒家說每個人心靈在最深層面都有一種功能,這種功能叫什麼呢?叫良知,有時簡單就說叫「良心」。在道教裡,把每一個人心靈裡面這個非常客觀,非常全面記錄我們身口意三業活動的這種能力,人格化,神化為在地獄裡閻王爺殿裡的一位官員,主宰我們命運的帳房先生,他是一個「會計師」,把所有人每天的每時每刻的活動都能記下來,輸入到他的帳簿裡,他那裡有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好像一四天下所有眾生的心態和言行他都能記載下來。人死了以後,都要從他那兒過一下,「會計師」就把每一個人的帳都翻出來,提供給判官,判官再作相應的判斷,你該怎麼樣,或者是上刀山、下油鍋,或者是投生到人間亦或上升到天堂。佛教這樣描述人內心的這種能力:人的心識分成八個層面,最深的這個層面叫第八識也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三個意思,第一叫能藏,阿賴耶識又叫藏識,它是一個大倉庫,它能夠把我們身口意三業種種的活動收藏起來,叫能藏。從它的能力,主動性方面叫能藏;第二個叫所藏,它所收集的這些信息,這些內容方面叫所藏;第三叫執藏,它不僅能收藏,而且對自己所收藏的還有一個執持,不丟失的功能所以叫執藏。講這麼多的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從一生下來,恐怕生下來之前也在其內,種種的活動、行動、語言和心念的活動不用別人來關照,我們每個人自己心裡都知道。我們內心深處都有這種能力,不管當時我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想了什麼,不管我們是主動地做、主動地說、主動地想,還是被動地做、被動地說、被動地想,種種情狀,我們心裡面有一個攝影機都會攝下來。攝下來以後,形成影響我們未來身口意三業活動的很重要的資料、很重要的因緣。我們自己內心所收集的這些信息,反過來又會薰習我們,這個薰習通俗講就是影響。一個人內心覺照力很強的時候,做了一件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時,雖然可能忘了曾做了這件事情,但內心並沒有忘,內心會不安,自己會覺得奇怪,怎麼我的心裡會不安呢?後來想一想有一件事做錯了,這就是剛才講的我們內心良知的監督作用。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在逐漸地轉化、變化之中。自己改變自己,自己薰習自己。跟外在活動形成一個不斷的互動,不斷地互相反饋的關係。所以「悔」是指的對我們過去的所做,過去的所說,過去的所想或者是一個錯誤(這種錯誤總是首先會傷害別人,再傷害自己),對這些東西放不下、後悔,後悔的味道很難受。我也有體會。我看幾乎每個人都有體會。多多少少輕重都會有,但有句俗話:世上沒有後悔藥可賣。經常我們也聽別人說,某件事從頭來一次就好了,再給我一次機會,但是不可能。後悔也是使我們內心不自在,堵塞在對過去一件事、對過去自己錯誤的執著裡面,我們的心在這一點上梗塞住了,拴住了。那麼禪心呢?它是無悔的!禪心是怎樣做到無悔的呢?因為它離執,它是空的,象竹籃打水,留不住。我們說過去不犯錯誤的人可能是沒有的或者說很少有。那麼我們怎麼樣從對過去的執著從這個悔心裡擺脫出來、解脫出來呢?怎麼樣在今後不再有悔心呢?要想今後不再有悔心,那麼從現在做起。我們體驗了悔也不錯,我們體驗了悔就知道當下怎麼把握,當下怎麼樣珍惜。禪心能夠看到所謂的過去其實是不可得的,所謂的錯誤,所謂的罪業也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所謂的福和罪是以我們內心的執著,而對我們產生作用。所以我們的內心,這個內心不是一般的大腦的記憶力層面,是指我剛才講的良知良能這一塊,在這深處這個執持能放下,能夠知道了那一切是不可得的,這個心的結解開了,那麼悔就沒有了,心就形成象牆壁那樣,什麼東西都沾不住了。禪心就有這種特質。我們從祖師的語錄裡能夠看到:禪心從來不會停留在對過去的執著、對過去的後悔裡面,當然了,對我們大家來說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樣不再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新的後悔,這個最重要!怎麼做到這一點呢?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要把握身口意三業,使我們的生活符合佛法,符合戒律的要求。然後呢?能夠把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責任都能盡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義務都能完成,能夠把我們所遇到的種種寶貴因緣充分利用。比如說很多上過大學的人都會有後悔;那時上學記憶又好,又年輕,圖書館又很方便,看書卻看的太少了,我自己就有這種後悔:把很多的時間都浪費了。那就是我身在其中的時候,當時沒有珍惜那種因緣。我們今天能學佛,得到人身、值遇佛法,有好的道場,能聽聞經法,遇到佛經,遇到師父,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因緣,非常寶貴的機會。如果我們沒有充分利用、錯過了,我們就會不斷地增加我們的後悔。我們在每天的生活裡,要珍惜。通過珍惜,通過奉獻,不斷地創造歡喜,不再創造後悔,而是創造無悔。每一個因緣你都珍惜了,每一個人你都認真對待了,沒傷害他,每一件事你都認真對待了。現在認真的對待一件事叫敬業精神,每一個工作你都認真地去做,兢兢業業地去完成。生活中你遇到的每一個人,你的老師,你的父母,你的妻子,你的丈夫,你的學生,你有沒有認真的對待他們呢?如果沒有認真對待的,趕緊去好好認真地對待。這個認真對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跟據我們所承擔的角色,我們應該去做什麼?用心去做,認真去做。如果我們不用心去做,最後只能收穫後悔,總是在不斷地錯過機會,不斷地增加後悔。這樣,人的一生,最後結果,就是會越來越沉重,負擔會越來越重,不是越活越輕鬆,而是越活越累。這是講的禪心`三無'的第二無,無悔之心。

禪心「三無」,第三個叫無怨。前面的無憂,是指我們對未來的執著,對得失利害的放不下,產生的這種心裡的結。悔是因為我們對過去放不下,對過去自己的錯誤、失誤放不下,產生的心裡的結。無怨是指對於現在落在自己頭上的一切,這個一切就很多了:包括他人如何對待我們,包括社會如何對待我們,甚至包括了大自然如何對待我們。怎麼說到大自然呢?比如有時我們出門,希望是晴天,結果下起雨來,有時也要罵兩句。古人講叫呵風罵雨呀,也會怨恨天和地,包括了對自己所不能夠完全把握的這個色身所出現的種種情況,比如象生病、意外事故,生活裡的種種落到你頭上的。總而言之簡單地說就是對我們的命運、對我們在人生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都能夠歡喜接受,沒有怨也沒有恨,就是指這種心態。不僅歡喜接受,而且還應該心有感恩。如果有人以非理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要對他心存感恩,這個是需要慢慢訓練培養的,可能一下子做不到,但是慢慢地做,是可以做到的。對非理對待我們的人能心存感恩,把他當成老師,訓練我們忍辱力的老師。對我們遇到的不符合我們意願的,不管是大自然的情況還是生活中自己身心的種種情況,也能夠認識到這一切因緣就是自己所有,就是屬於自己的。接受它,面對它,不要排斥它,我們能夠正面面對我們生活裡、我們命運裡不符合我們意願的這些負面的東西。我們什麼時候正面的面對它,那什麼時候它就開始轉化。我們要是背對它,逃避它或者怨恨它,可能它永遠都不會轉化。我們平時只是在等運氣,等待好運來到,那些壞的東西過去。所以轉身面對,正面接受,是生活中一種很重要的藝術,很重要的一種能力。現代心理學我在報紙上看到的也是道聽途說的,說有一個新的名詞叫逆商。我們知道有智商,就是一個人智力高低。後來心理學家,說用智商去估量一個人,太單一了。因為有人智商很高,但生活的並不幸福,事業並不成功,原因在哪裡呢?後來研究發現人們還有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情感,怎麼樣跟其他人配合,怎麼樣適應環境,怎麼樣訓練自己的意志力,所以後來又有叫情商。現在說情商還不夠,又出現了逆商。逆商是指一個人在面對不如意的環境,不如意的情景的時候,他的反映能力、適應能力和轉化能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會一帆風順,有時會有逆風,遇到逆風的時候怎麼轉化它,怎麼面對它,怎麼利用它,這種能力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在順風裡成長的很好,但是遇到一點挫折,一點批評,一點困難,馬上就蔫了。這種人我們通常說他是「溫室裡的花」,沒有經過風雨。所以孟子講「生於憂患」,意思是說那些經過種種的困難考驗過的人,他的逆商比常人要高。「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

逆商的教育和訓練在佛教裡面非常豐富,我們知道「六度」中有一度叫忍辱波羅蜜,就是提高我們的逆商的。哪一個人能忍,那麼那一個人的逆商就高。真正的忍是如如不動,心都沒有動過,是忍無可忍,你怎麼都動搖不了他。他一往直前,堅持不捨,這樣的人的逆商可能是一百分。在佛教裡很多教育方法也是提高這種逆商的,特別是禪宗的祖師,你要問德山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他會當頭給你一棒。在中國南宋時期,日本有一個禪師弁圓到浙江來參學無准師範,冒冒失失地去問問題,他的師父一陣棒子打過來,把他打暈了而且打瞎了一隻眼睛,醒過來之後,他開悟了。當然我們就會有疑問,開悟有這麼重要嗎?難道比他的一隻眼睛都珍貴嗎?那開悟了的人就知道,這是他生命里根本的問題得到瞭解決,不要說一隻眼睛,兩隻眼睛都值得。所以他開悟了以後還給師父頂禮磕頭。回到日本以後,把他師父的像供養起來。如果你要問臨濟禪師問題,也要小心些,他會突然一喝,象獅子吼一樣,都是不容分說的,不跟你解釋的。不是跟你講道理,像我這樣嚕哩叭嗦,一二三四講的,上來就好似霹靂一聲大喝,把你弄的魂飛魄散。我們萬佛樓開光以前,我們請雲門寺的佛源老和尚來,在山門口給他接駕,很多人接他,他不跟我們走,到指月樓南邊的時候,自己拐到西邊去了,他不管你!後來有人要給他磕頭,因為他老人家歲數大了,拿著一根拄杖,他就用拄杖打:搞什麼!現代人說來有點可惜,不太適應這種教學,也就是講現代人根器不行。別說棒喝,批評他兩句就吃不消跑掉了,不等你拿起棒子他已經跑了,而這些都是培養逆商的。現在我們講到說無怨,我們在人生路上遇到的種種的逆著我們願望的境界能夠正面對待,能夠以感恩的心對待,這並不是做作的,不是故意做作這種感恩的心,它是來源於對因緣法的體認。什麼叫因緣呢?我們每個人人生中的一切都是因緣法,無可避免的落在我們的頭上的每一件事,可以說都是最適合我們的,我們要這樣去認識。如果你遇到一個脾氣很壞、很糟糕的妻子也要知道這正是你的,這個正適合你。經常我們覺得這個不適合我,你遇到了她,肯定是你適合她。再比如說我們現在生在娑婆世界、地球上,現在我們的地球很不安寧,經常有戰爭,有恐怖事件發生,我們地球的環境也越來越糟糕。那麼我們要知道,生在這個世界,生在這個國度,生在這個時代一定有它的因緣,這一切適合我們。我們看這個地球上的戰爭,再想想我們的內心就知道了,原來就是我們內心的戰爭投射出去的,我們內心戰爭的根源就是是和非,各種分別。有分別就有爭論,有爭論就有爭鬥,所以我們就會生在有戰爭的地方。我們內心有瞋恨,會有忿怒,會排斥一個人,把自己的一切看的最重要,那麼我們就會生在有戰爭的地方。如果我們的內心完全沒有瞋恨,沒有排他,沒有自我為中心,沒有是非爭論,我們就會生活在一個和睦的環境裡,生在一個和平的時代,生在一個和平的世界上,甚至也可能會生在天堂,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在地球上,也有國家沒有戰爭,比如說歐洲的瑞士,根據我瞭解,瑞士在最近三四百年內沒有發生過戰爭。我想生在那個國家的人應該是有他的因緣的。那你們會講:我們可以移民到瑞士去啊。可以啊!要能移民的話,我們都隨喜。就怕沒有那樣的因緣移民到瑞士。我們與其移民,還不如把我們生活的環境變成沒有爭鬥、沒有爭論、沒有戰爭的地方,我們不用再往好地方搬遷。那麼以無怨的心去生活,心裡永遠是存有感恩的,面對的一切都感恩它,感激它,感謝它,無論人還是事。不如意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老師,就是剛才我講的德山禪師、臨濟禪師,給我們當頭一棒喝,逼我們進步,逼我們覺悟。所以下次你們要遇到很麻煩的人或者是討厭的事,你就把它想成:噢,這是德山禪師,這是臨濟禪師,是來訓練我們、提高我們逆商的老師。你這樣去看其實就是你的老師啊!老師有時候不一定以老師的面貌來出現,而且這樣的老師你還不用給他交學費,不用給他發工資。我們要善於學習,很多環境都可以變成老師,這一點,也是我跟著我們師父學到的。他經常講,要以感恩的心去面對。我也經常冷眼旁觀,看師父他做的怎麼樣,師父他做的很好。我們最難感恩的就是跟我們過不去的人,給你我找麻煩的人,誹謗你的人。我看到師父確實是真心的,不是嘴上講或者做作的,真心的去容忍他,包容他,感謝他。有時候,我們也在一起討論,師父經常說:你身邊的人跟你過不去你要感謝他。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你工作會更加謹慎,做人做事會更加認真,你會更少犯錯誤。對不對?跟你過不去的人每天肯定都會挑你的毛病,每天監督你,你要感謝他。如果一個人長年累月的監督你,觀察你,找你的毛病,我建議你真的給他發一份工資。因為那是需要耐心的呀,要請一個人這麼長時間的觀察你,挑你的毛病,如果你請我,起碼我是不會幹的。一是沒有那個時間,另外也很累呀。但是我們在生活裡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老是長時間注意你,挑你的毛病,如果長此以往,就能培養我們長時間的不放逸,那有多好啊!你長時間的認真,長時間的不放逸,如果他還是長時間的不放過你的話,我覺得你應該跟他交個朋友。因為他的這種韌性,比你的這個長時間還要有韌性的話,那他真是個了不起的人,所以那時就是朋友了嘛!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呢?事實上真正有煩惱,跟我們過不去的人都不太容易長時間,他就是煩惱現前的時候,才會跟我們過不去,如果他能長時間,他真的是在幫助你。這是講無怨之心,沒有怨恨,沒有怨言,沒有怨念去生活,去對待一切。但做到這一點很困難。如果我曾經在一段時間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規矩,一條戒:我要從現在開始不對任何人、任何事發牢騷,結果只堅持了一兩天,很快就犯戒了。我覺得堅持了一兩天都不錯,堅持一兩天還是很有水平的呢。當然你們可能堅持時間要長。容易發牢騷的人一般都是比較注意索取,不太注意奉獻,多奉獻的人他牢騷少。經常對別人不滿意,總是在要求別人你牢騷就多。總是要求別人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卻沒有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多奉獻就不太容易有牢騷,不太容易有怨言。所以今天我借這個機會給大家出個題目,希望你們每個人給自己制定一條戒律:我發誓在任何情況下,對於任何人關於任何事我不發牢騷。心裡不發,嘴上也不發,可以試一試嗎?我沒有問你們做得到做不到。顯然是很難做到的,試一試,通過試能夠瞭解自己的心,瞭解自己平時的生活。如果我們平時牢騷很少,那麼可以說生活的質量很高,如果平時怨言很多,說明我們生活的質量很低。這個與我們是否有錢,社會地位高低,與我們是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沒有關係。我們牢騷少,怨言少,沒有怨恨,那我們就生活在淨土裡面,生活在快樂裡。如果我們牢騷多,怨言多,怨恨多,我們就是生活在不快樂裡,有時甚至可以說是生活在地獄裡。而強烈的仇恨一個人是很痛苦的,被仇恨的人沒有受到傷害,自己先受到了傷害。所以這是今天我供養大家也是提出來跟大家共勉的。

禪心,要修禪,要有一顆禪心,首先我們要做到第一無憂,第二無悔,第三無怨。希望你們記住這禪心`三無'。在平時經常反觀內照,現在心裡是不是有憂了?是不是有悔了?是不是有怨了?經常反照,經常的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不斷的反照,不斷地把自己心裡面憂、悔、怨淨化,轉化,放下。今天就講到這裡,下面大家可以提問。

提問之一:要做到無憂、無怨、無悔,豈不是生活得太消極了嗎?

師答:能夠無憂無怨無悔你認為活得太消極,我卻認為是活得積極。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無憂,無悔、無怨的心把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罣礙都放下了,全力以赴於每一個當下,全力以赴於自己當下的每一件事,所以它是最現實的,最真實的,也是最積極的。前面講到,關於未來,我們去憂,憂也不能給我們的未來添分,增加成功的可能,關於過去的悔更不會給我們的成功、我們的快樂添分,只會減分。所以以無憂、無怨的心去生活,那是生活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當下的心是非常輕鬆的,既是非常輕鬆的,也是全力以赴的。我注意觀察那些修行好的長老大德,有一些特點,就是說他們首先是禪心`三無',無憂、無悔、無怨。另外他們總是生活在當下,因此他們的精力都較常人多出很多倍,精力過人。精力超過常人不一定是說他的健康超過常人,是心力超過常人,心可以多用,可以管很多事,成辦很多事,但一點都不累,原因就在這裡。總是全力以赴地安住在當下。前幾天我見到一個比丘尼師父,江西撫州有個金山寺,她在那裡修行。她的師父印空法師,萬佛樓開光時來過。八十多歲的比丘尼師父,我看到她肅然起敬。八十多歲了,精神非常的好。她那個寺院在山上,每天要爬山,上下爬山。她也在修廟,那裡有三百多個師父跟著她一塊修行。我聽這個年輕的師父講:說她們年輕人的精力都不如她,不如這個八十多歲的比丘尼師父,我說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有沒有想過?她說:我注意了,她總是當下的事當下辦,活得特別簡單,總是非常簡單、單純,心態也是非常簡單的,所以她的精力總是很好。因為憂也好,悔也好,怨也好,都是消耗我們的心力,消耗我們的能量的。消耗能量最快的是這些,不是別的。她做很多事,休息時間特別短,一天只睡兩三個鐘頭,但是精力還是很好,因為原來我就聽說過,她那個地方很艱苦,山很高,還要往返,我想八十多歲的人每天爬山多辛苦呀,那麼這次我見到她,很是自在。

提問之二:對社會上一些弊端,比如造假,怎麼做到無怨呢?

師答:這個無怨是指我們對待他們的心態。包括前面我講的,並不意味著我們去縱容它。為什麼有假貨,為什麼有假冒偽劣?去觀察一下它的因緣,就知道絕非偶然。它與我們這個時候的社會風氣、人們的道德水準、信仰的失落以及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沒有規範,與種種的因緣都有關係。有這麼多複雜的因緣,促成了假冒偽劣的出現,單單你去怨恨它,它就會消失嗎?不會的。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我們遇到任何一個負面的東西,要想到我現在能做什麼,就把你現在能做的去做就行了。你開始做的時候,它就開始轉變了。你開始做一分,它就開始改變一分。誰能保證我們在座的各位沒有推銷商品的,沒有在工礦企業製造產品的,在座的沒準就有做這個工作的。但是做這個工作的人到寺院來學佛,我們一起來交流心得,慢慢地他就改變了。原來賣假貨的,從此他不賣了,佛法是最現實的,絕對的現實主義。

提問之三:如何用一個詞概括無怨無悔無憂之心?

師答:沒有詞了,無言了。像我這樣說法,應該說都是為了幫助大家一方面去瞭解禪師們提倡的修行意味著什麼,另一方面通過這些思想能夠幫助大家在生活中實際地體驗,體證,進入一下禪心的境界。嚴格來講這也是扯葛藤,也可以說是一種方便,方便說。要是簡單地說,我剛才也講到過禪心永遠都是單純地安住在當下,單純地處理當下的一切。所以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倒覺得可以用《金剛經》裡的那個詞就是「無住」,就是無住之心。用什麼詞無關緊要,主要是你們要能有些體會,我為了讓你們比較直接地體會一點,所以我就說的很生活化,什麼憂呀,悔呀,怨呀,因為這些你們都能理解,你們也會有體會。你們也曾有過憂、悔、怨,從這裡你們再來體會什麼是禪心,就容易一些。如果我直接說「無住」「無念」「無相」就稍微顯得抽象了一點。

提問之四:人是有七情六慾的,有時表現出來憤怒,也許會有好的結果。

師答:很多時候會假戲真做,一開始的時候是這樣,最後變了,一開始的時候想假裝生氣一下,結果最後真的生氣了。所以你說的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這個無住的心,這顆禪心能做到無憂、無悔、無怨,我們這顆心得到了自在,為了利益眾生的方便,可以有憤怒,可以有憂愁。你們看有的高僧的照片,也是滿面憂愁,你們看虛雲老和尚,不是為自己憂,是為眾生憂,為佛法憂啊。那麼這個憂就成了他的障礙了嗎?沒有。這個憂是他老人家的一個表法,這個憂是教化眾生的方便,所以我們的心能夠「無住」了,那就怎麼都可以。但這個不是嘴上講的,這需要功夫,這需要我們的心和氣自在。除了心自在,氣還要自在。氣是指我們的身體。現在我要示現非常憤怒,可能剛開始我是假裝,最後變成真的了,因為我的氣不自在。首先是心不自在,心沒有真正自在。因此說菩薩有方便善巧,那個方便善巧都是來源於心已經自在了,心氣都很自在了。所以他權現,可以慈悲(慈眉善目)也可以金剛怒目。總而言之,他的心很好用,他的氣也很好用。他的心可以硬,也可以很軟。前面我講的佛源老和尚,那天我們接駕,在他的房間有人要拜他,他就拿著拄杖說:「出去」!那真是氣勢洶洶的,不是做作的。反正那會兒誰給他頂禮,都會挨罵。後來又進來一個內蒙的居士,旁邊的人怕他生氣,攔著這位居士,這時老和尚卻說:「來,過來」,態度突然變了。這就是說他的心和氣都很自在,他的那種憤怒不是我們一般人的憤怒,有去無回,只有放沒有收的。他是收放自如的,後來他又把原先那個年輕人叫到跟前來問:「是做什麼的?」很慈祥。最後教育了他幾句,說的那個年輕人痛哭流涕,特別受用,後來走了。老和尚他就是這樣,心自在了。好!今天就交流到這裡,時間也不早了,我講的僅供大家參考。阿彌陀佛!

(2003年10月4日晚於柏林禪寺普賢閣)

轉錄來源: 柏林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