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65冊
No.32 島王統史 (22卷)
【悟醒譯】
第 12 卷

下一卷
 

[P.62] 第十二章 摩哂陀之來島

拂子、冠、劍、傘、、頭巾、沙羅、量尺、黃金瓶〔頻伽〕吉祥金器、(一)擔牀、螺、恒河水、不觸水布、黃金鉢、匙、高價之手巾、(二)一擔之阿耨達水、最勝之青栴檀、曙光色粘土、龍王將來之點眼藥、(三)阿梨勒果、菴羅果、大珍貴之甘露藥、鸚鵡之將來芳香百六十擔米,〔以上〕福業之賜物〔此等〕謂阿育贈〔王天愛帝須〕。(四)〔尚〕公言:「余歸依佛、法、僧伽,於釋子之教為優婆塞。(五)卿亦於此等三事,最上勝者之教起信心歸依於師。」〔添彼文書〕(六)大名聲之法阿育為此恭敬,為天愛帝須而遣〔使者〕。

彼等使者之去與否(七)有大神通力多數之長老等,於最勝之阿育園,對楞伽之地哀愍,如是告摩哂陀。(八)「時已〔來〕。卿於楞伽島樹立教〔法〕。大功德之人!卿行令改宗最勝之〔楞伽之〕島。」(一〇)賢者聞具足島之燈明者摩哂陀,聞僧伽之言,與眾俱諾。(一一)作一肩衣而合掌,稽首禮拜,「我往最勝之島。」(一二)摩哂陀〔王子〕,彼時已為僧伽之長老。壹帝臾、長老鬱帝臾、拔陀婆羅、參婆 [P.63] 樓及具六神通有大通力沙彌須摩那此等具六神通有大通力五人之大長老,與眾俱離去阿育園而遊行,(一三)次第遊行達卑提寫山〔之精舍〕,隨意住於卑提寫山,(一四)摩哂陀歸依於母,教了戒、布薩以正法〔正〕教洲之住民等堅固而住。(一五)

大師長老摩哂陀於時燕坐,獨處沈思〔楞伽改宗〕時之適與不適。(一六)諸天之主帝釋,知長老之所念,現於長老之前,於面前〔如是〕告曰。(一七)「大雄!卿〔來〕楞伽島改宗之時。為有情之哀愍立即最勝島之行。(一八)在往最勝之楞伽島向有情說法。使知四諦。令眾生由縛解脫。(一九)於楞伽島光輝最勝佛陀之教〔法〕。〔卿之來〕,是龍象所懸記,比丘僧伽選卿。(二〇)我為奉事〔卿之〕來到楞伽島,應為一切應作之事。〔今〕卿應去之時已〔來〕。」(二一)島之燈明者摩哂陀聞帝釋之語:「世尊正確懸記,由比丘之僧伽所選,(二二)帝釋向我乞求,我樹立教〔法〕。我往丹巴般尼。丹巴般尼之人人雖聰明,(二三)彼等未聞善說趣於一切苦之滅道。我令彼等知。我往最勝島。」(二四)知時與期阿育之子摩哂陀,告伴隨者考慮前往之事。於眾中之上首摩哂陀已有四人同等之親教師。(二五)沙彌須摩那、優婆塞盤頭迦。有大通力〔摩哂陀、彼等〕具六神通之六人者,已知彼之 [P.64] 所思。(二六)「我等今往宏大最勝之楞伽島。我等令多數之眾生改宗,令樹立教〔法〕。」(二七)「善哉」彼等一同歡喜回答:「大德!是時矣!往眉沙迦山。彼〔天愛帝須〕王為狩獵已由市而出。」(二八)

婆娑婆因陀羅帝釋滿足而退燕座於長老摩哂陀之傍而述此語:(二九)「友!卿由正世尊當來世摩哂陀比丘為島改宗。彼弘布勝者之教。彼轉法輪。彼濟度大苦眾生,令多數人人利益住於果,為多數人人之幸福,為世間之哀愍,為利益,為人天之利益〔與〕為幸福而精進與懸記。(三〇)如是依世尊所指示,今,現在長老與比丘等,楞伽島之改宗已托付於〔卿〕。大雄!為島改宗之時。大雄!應島改宗之期。卿於此時節到來。應荷此重擔。改宗丹巴般尼,定能弘布勝者之教〔法〕。我較卿早起為卿之弟子,為步行卿背後之僕從。」(三一)〔摩哂陀答〕:「〔我〕奉受世尊師之言,濟度丹巴般尼,示現光輝於〔此島〕,可增大正勝者之光輝。〔在丹巴般尼〕無智與有翳膜所包蔽,由嫉與慳所制,隨逐於愚鈍惡法之顛倒,行於惡道,踐入於餘道。如絲之縺,如織物師之織絲,〔恰〕如文奢草與博刺博奢草已成亂脈。丹巴般尼無智與黑闇,為無明之闇〔所閉〕完全由蓋與煩惱所征服。〔彼〕大黑暗,由無智之黑闇所包蔽,被閉覆,被蔽絡。(三二)我破無明之闇而示光輝。我光輝全丹巴般尼勝者之教〔法〕。」

[P.65] 如是由諸天之王婆娑婆因陀羅而如是言語勉勵,〔摩哂陀〕由燕座起,起精進〔心〕,眺望比丘之僧伽。(三三)「我等往丹巴般尼。丹巴般尼之人人聰明。彼等未聞善說〔趣〕一切苦之滅道。我等使彼等知〔此〕。我等往最勝之島。」(三四)

心愉快於卑提寫山渡過三十夜,「今成旅行之時。我等往最上之島。」(三五)恰如白鳥王之〔飛翔〕於空中而由閻浮洲飛去。長老等如是飛於〔空中〕,已降臨於山中最〔眉沙迦山〕。(三六)彼等停於如雲之山上最上都〔阿[少/兔]羅陀市〕之前。恰如白鳥〔停〕於山頂、停於眉沙迦〔山〕之頂。(三七)時謂摩哂陀〔王子〕為僧伽之長老,壹帝臾、長老鬱帝臾、拔陀娑羅及參婆樓、(三八)沙彌須摩那、優婆塞盤頭迦,此等為一切有大神通力丹巴般尼之改宗者。(三九)於彼處恰如白鳥王飛翔空中,長老等於如雲之山上最勝之都前,(四〇)如山頂之白鳥停於眉沙迦之山頂。彼時彼聞荼私婆之子天愛帝須,是丹巴般尼之主而為王。由阿育之灌頂經十八年,(四一、四二)帝須之灌頂後滿七個月,摩哂陀〔法臘〕十二年,由閻浮洲來到此處。(四三)夏之最終月,於逝瑟吒月之布薩之阿[少/兔]羅陀與逝瑟吒月星宿之下,眾之上首摩哂陀已來至眉沙迦山。(四四)〔恰於彼時〕王出狩獵,已來近於眉沙迦山。 [P.66] 天現麋之姿,現於王〔前〕。(四五)王見麋立即追趕,附隨於背後,而入於山間。(四六)彼於彼處夜叉由長老之前消失,見長老之坐。彼時王甚驚恐。(四七)〔長老〕:「王如一人心有恐怖懸念,只使見我。於軍隊來集時,彼時令見彼比丘等。」(四八)〔摩哂陀〕於彼處見剎帝如地上之守護者惡人之姿而行狩獵,呼彼剎帝利之名。彼於彼時云:「帝須!可來此。」(四九)〔帝須〕:「以非人之言語呼余,此唯一無二之著袈裟纏僧伽梨禿頭者是誰?」(五〇)「剎帝利!地上之守護者!卿不斷尋找沙門人界之我,大王!我等為法王之弟子沙門,對卿哀愍由閻浮洲而來此處。」(五一)〔王〕捨武器而坐於一面,王坐以含多數義利之〔言語〕問候。(五二)聞長老語,捨武器接近長老禮敬而坐。(五三)次第四萬之大臣與軍隊來集,圍繞〔王與長老〕而立。(五四)軍隊來集之時,見〔王〕供長老等坐,尋問:「有無其他多數等正覺者之聲比丘等耶?」(五五)「有通三明,得神通力,熟達於心差別漏盡阿羅漢之多數佛之聲聞等。」(五六)

由菴羅之譬喻而知此伏敵者之賢者,於其處說無上之象跡〔喻經〕。(五七)聽彼最勝之法,如賢人之〔心〕生信仰,彼等四萬人已歸依於佛。(五八)於彼處王心歡欣滿足喜悅告比丘僧伽曰:「往我都之城市。」(五九)如是〔摩哂陀〕速行令所 [P.67] 率軍隊敬虔又具足賢智天愛〔帝須〕王改宗。(六〇)摩哂陀聞王之言如是云:「大王!卿來甚善。我等住於此處。」(六一)使王行後,島之燈明者摩哂陀言比丘僧伽:「我等令盤頭迦出家。」(六二)聞長老之言,一同立即心向〔其事〕,檢查村境,令盤頭迦出家,〔盤頭迦〕受具足戒而於彼處得阿羅漢果。(六三)

〔翌日〕長老立於山頂言馭者:「乘物不適於〔我等〕。為如來所斥者。」(六四)馭者還,制御心有大通力長老等如白鳥之王〔飛翔〕於空中由虛空去,由空中降於地上而立。(六五)馭者著內衣、纏衣,見〔彼等〕歡喜〔往〕告王。(六六)王遣馭者告大臣等曰:「於府內準備廷堂。(六七)王子王女妻妾王紀等而欲願會〔彼等〕者等,可逢長老等之到來。」(六八)良家出生諸大臣聞王之言,於宮廷中央張帛布造廷堂。(六九)長掛純白清淨無垢之帛布天蓋,以幢或螺圍繞,以白布嚴飾,(七〇)被撒布混白華之白砂,〔竣成〕譬如雪胎純白莊嚴之廷堂。(七一)一切以純白之布莊嚴廷堂,內部平坦而告王:(七二)「大王!善造美麗之廷堂落成。 [P.68] 陛下!此令知於出家相應之座。」(七三)彼知剎帝利王馭者到來:「陛下!乘物不適坐於比丘僧伽。(七四)陛下!噢稀有。有大神通力長老等一切初遣我等,彼等居於後〔然由我〕先到。(七五)高廣之牀座不適於比丘等。彼等長老等接近被命令敷物之事。」(七六)聞御者之語,王意甚滿足,赴迎長老等禮拜。(七七)剎帝利取長老等之鉢,供養以芳香之華鬘,與長老等俱達宮門。(七八)長老入王宮內之廷堂,見以撒散於地上之帛布遮蔽牀座(七九)坐於以帛布遮蔽所設之座。坐已王與水與粥、堅食,(八〇)王親手勸進甘食。長老食畢,由手離鉢,(八一)王與後宮之人人俱喚王妃阿[少/兔]羅:「王妃!應知時。應恭敬彼等之時。」(八二)由五百之侍女等,圍繞名阿[少/兔]羅之王妃禮拜長老等,隨欲供養,(八三)接近長老等禮拜而坐。大師向彼女等說法,恐怖餓鬼等事(八四)令知天宮〔事四〕諦相應。聽彼最勝之法,賢者於心生信仰,彼時王妃阿[少/兔]羅、五百侍女等得須陀洹。〔此於楞伽〕為最初之得悟。(八五、八六)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5 冊 No. 0032 島王統史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