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42] 第十七品
第一章 阿羅漢有福業積集論
今名阿羅漢有福業積集論。此處,見彼阿羅漢之施分配、禮拜支提之業,言「阿羅漢有福業之積集」,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阿羅漢有福業之積集耶?(他)然。(自)阿羅漢有非福業之積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無非福業之積集耶?(他)然。(自)阿羅漢無福業之積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阿羅漢有福業之積集耶?(他)然。(自)阿羅漢行福行,行不動行,引趣作業,引有作業,引自在作業,引增上作業,引大富作業,引大眷屬作業,引天之福樂作業,引人之福樂作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自)阿羅漢有福業之積集耶?(他)然。(自)阿羅漢增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捨耶?……乃至……執耶?……乃至……阿羅漢散耶?……乃至……阿羅漢集耶?……乃至……阿羅漢 [P.543] 燻耶?……乃至……阿羅漢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非不增、不減,減終而住者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不增、不減,減終而住者」,汝實不應言:「阿羅漢有福業之積集。」(自)阿羅漢非不捨不執,捨終而住、不散不集,散終而住、不燻不薰,燻終而住者耶?(他)然。(自)若「阿羅漢不燻不薰,燻終而住者」,汝實不應言:「阿羅漢有福業之積集。」
四
(自)阿羅漢無福業之積集耶?(自)然。(他)阿羅漢以施而施耶?(自)然。(他)若「阿羅漢以施而施」者,依此不應言:「阿羅漢無福業之積集。」(他)阿羅漢施衣……乃至……施食、施牀座、施病緣藥資具、施嚼食、施噉、食施飲水、禮支提、獻華鬘於支提、獻香、獻塗香……乃至……右繞支提耶?(自)然。(他)若「阿羅漢右繞支提」,依此不應言:「阿羅漢無福業之積集。」
第二章 阿羅漢無非時死論
今名阿羅漢無非時死論。此處,「諸比丘!我不說已作積集之故,不受思業異熟而滅」之經意於不如理作意,言「阿羅漢受一切之業異熟,終而涅槃,故阿羅漢無非時死」者,乃王山部及義成部之邪執。
一
(自)阿羅漢無非時死耶?(他)然。(自)無殺阿羅漢者耶?(他)實不應如 [P.544] 是言……乃至……。(自)有殺阿羅漢者耶?(他)然。(自)阿羅漢有非時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阿羅漢無非時死耶?(他)然。(自)奪阿羅漢命者是有命,有命之殘餘時而奪命耶?無命,無命之殘餘時奪命耶?(他)有命,有命之殘餘時而奪命。(自)若「有命,命之殘餘時而奪命」者,不應言:「阿羅漢無非時死。」(自)無命,無命之殘餘時而奪命耶?無殺阿羅漢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自)阿羅漢無非時死耶?(他)然。(自)對於阿羅漢之身,毒、武器、火乃無效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對於阿羅漢之身,毒、武器、火乃非效耶?(他)然。(自)若「對於阿羅漢之身,毒……乃至……火有效」者,依此不應言:「阿羅漢無非時死。」
四
(自)對於阿羅漢之身,毒……乃至……火無放耶?(他)然。(自)無殺阿羅漢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
(他)阿羅漢有非時死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諸比丘!我不說已作積集之故,不受思業之〔異熟〕而滅。其〔滅〕者於現法,或於次生,於 [P.545] 後次生應起。」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止,阿羅漢無非時死。
第三章 一切由業論
今稱一切由業論。此處,依止於言「依業而世間轉」之經,言「一切是此業、煩惱、異熟之轉而依業」者,乃王山部及義成部之邪執。
一
(自)一切者是依業耶?(他)然。(自)業亦依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切者依業耶?(他)然。(自)一切者因宿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一切者依業耶?(他)然。(自)一切者依業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切者依業異熟耶?(他)然。(自)依業異熟而殺生耶?(他)然。(自)殺生為有果耶?(他)然。(自)業異熟是有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業異熟是無果耶?(他)然。(自)殺生是無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自)依業異熟而不與取……乃至……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破牆、竊盜、襲掠一家、持伏於路邊、趣於他妻、掠奪城邑、掠奪聚落;依業異熟而以施 [P.546] 而施、施衣、施食、施牀座、施病緣藥資具耶?(他)然。(自)病緣藥資具有果耶?(他)然。(自)業異熟有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業異熟無果耶?(他)然。(自)病緣藥資具無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四
(他)不應言:「一切者依業。」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
「世間依業轉,
眾生依業轉,
有情束縛業,
如車軸之轄。
依業名讚歎,
依業生死縛,
知業種種用,
何言無世業。」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一切依於業。
第四章 根縛論
今稱根縛論。此處,有二種苦,是根縛與非根縛。根縛是依苦事為苦。非根縛是自認為「依生死逼迫之義是無常,其事為苦」而苦。不執此之分別而言「世尊為邊知彼而住於梵行」,是唯根縛之苦而無他,如說因部之邪執。
[P.547] 一
(自)唯根縛是苦耶?(他)然。(自)唯根縛是無常、有為、緣起、盡法、壞法、離貪法、滅法、變易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非根縛非無常……乃至……變易法耶?(他)然。(自)若「非根縛是無常……乃至……變易法」者,汝不應言:「唯根縛是苦。」
二
(自)非根縛是無常……乃至……變易法而不是苦耶?(他)然。(自)根縛是無常……乃至……變易法而不是苦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根縛是無常……乃至……變易法而苦耶?(他)然。(自)非根縛是無常……乃至……變易法而苦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自)唯根縛是苦耶?(他)然。(自)世尊言:「無常是苦」,無常不是非根縛耶?(他)然。(自)若「世尊言『無常是苦』,無常非根縛」者,汝不應言:「唯根縛是苦。」
四
(他)不應言:「唯根縛是苦。」耶?(自)然。(他)如世尊是邊知根縛之苦而住於梵行,如是世尊是邊知非根縛之苦而住於梵行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548] ……。(他)如根縛之苦是邊知耶?如不再生,如是非根縛之苦是邊知耶?不再生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唯根縛是苦。
第五章 除聖道論
今名「除聖道論」。此處,言「聖道是至苦滅之道」,故言「除聖道而餘之諸行是苦」,乃說因部之邪執。
一
(自)除聖道而餘諸行是苦耶?(他)然。(自)苦集亦是苦耶?(他)然。(自)苦集亦是苦耶?(他)然。(自)聖諦唯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聖諦唯三耶?(他)然。(自)四聖諦,即苦、苦集、苦滅、苦滅道,非依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四聖諦,即苦、苦集、苦滅、苦滅道、依世尊所言」者,故不應言:「聖諦唯三。」
二
(自)苦集亦是苦耶?(他)然。(自)依何義耶?(他)依無常義。(自)聖 [P.549] 道是無常耶?(他)然。(自)聖道是苦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聖道是無常,其又不是苦耶?(他)然。(自)苦集是無常,其又不是苦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苦集是無常,其又是苦耶?(他)然。(自)聖道是無常,其又是苦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他)不應言:「除聖道而餘之諸行是苦。」耶?(自)然。(他)其不是至苦滅之道耶?(自)然。(他)若「其是至苦滅之道」者,汝應言:「除聖道而餘之諸行是苦。」
第六章 不應言「僧伽受供物」之論
今稱「不應言『僧伽受供物』之論」。此處,依勝義而唯道果為僧伽,而道果以外不名為僧伽,道果即何物亦不受,是故不應言「僧伽受供物」者,乃名為現在大空宗——方廣部之邪執。
一
(自)不應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僧伽非應請、極應請、可接待、應供施、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僧伽是應請……乃至……世間無上福田」者,汝應言:「僧伽受供物。」
二
(自)不應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四雙八輩是應供施」者非世 [P.550] 尊所仰耶?(他)然。(自)若「『四雙八輩是應供施』者是世尊所言」,汝應言:「僧伽受供養。」
三
(自)不應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對於僧伽非有施而施物耶?(他)然。若「對於僧伽有施而施物」者,汝應言:「僧伽受供物。」(自)對於僧伽非有施衣、施食、施牀座、施病緣藥資具、施嚼食、施噉食……乃至……施飲水之物耶?(他)然。(自)若「對於僧伽……有施衣、施食、施牀座、施病緣藥資具、施嚼食、施噉食……乃至……施飲水之物」者,汝應言:「僧伽受供物。」
四
(自)不應言:「僧伽受供物。」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
「如〔祭祠之〕火以供物,〔如受〕大地大雲,
成就三昧之僧伽受供物。」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僧伽受供物。
五
(他)僧伽受供物耶?(自)然。(他)道受果受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551] 第七章 不應言「僧伽淨化供物」之論
今稱「不應言『僧伽淨化供物』之論」。此處,唯道果名僧伽故,其等〔道果〕淨化供物事為不可能。故「不應言『僧伽淨化供物』」,乃同彼〔方廣部〕之邪執。
一
(自)不應言:「僧伽淨化供物。」耶?(他)然。(自)僧伽非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僧伽是應請……乃至……無上福田」者,汝應言:「僧伽淨化供物。」
二
(自)不應言:「僧伽淨化供物。」耶?(他)然。(自)「四雙八輩是應供施」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四雙八輩是應供施」者是世尊所仰,汝應言:「僧伽淨化供物。」
三
(自)不應言:「僧伽淨化供物。」耶?(他)然。(自)對於僧伽非有施之施而終、令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耶?(他)然。(自)若「對於僧伽有施之施而終、令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者,汝應言:「僧伽淨化供物。」(自)對於僧伽非有施衣……施食……乃至……施牀座……乃至……施病緣藥資具……乃至……施嚼食……乃至……施噉食……乃至……施飲水、令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耶?(他)然。(自)若「對於僧伽有施飲水、令為供物、令有效果之物」者,汝應言:「僧伽淨化供物。」
[P.552] 四
(他)僧伽淨化供物耶?(自)然。(他)道是淨化耶?果是淨化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八章 不應言「僧伽受用」之論
今稱「不應言『僧伽受用』之論」。於此處,亦唯道果名僧伽故何物亦不受用,是故「不應言『僧伽受用而飲、嚙、味』」者,即亦彼等〔方廣部〕之邪執。
一
(自)不應言:「僧伽而受用飲嚙味。」耶?(他)然。(自)僧伽非有作食、作別請食、作粥飲物耶?(他)然。(自)若「僧伽有作食、作別請食、作粥飲物」者,汝應言:「僧伽而受用飲嚙味。」
二
(自)不應言:「僧伽而受用飲嚙味。」耶?(他)然。(自)「眾食、展轉食、殘食、非殘食」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眾食……乃至……非殘食』者是世尊所仰」者,汝應言:「僧伽而受用飲嚙味。」
三
(自)不應言:「僧伽而受用飲嚙味。」耶?(他)然。(自)八種飲物,即菴摩羅汁、閻浮汁、蕉汁、芭蕉汁、蜜汁、葡萄汁、水百合根汁、波婁沙迦(三色花)汁 [P.553] 者非世尊所說耶?(他)然。(自)若「八種飲物,即菴摩羅汁……乃至……波婁沙迦(三色花)汁為世尊所說」者,汝應言:「僧伽而受用飲嚙味。」
四
(他)僧伽而受用飲嚙味耶?(自)然。(他)道而受用飲嚙味,果而受用飲嚙味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九章 不應言「施於僧伽而有大果」之論
今稱「不應言『施於僧伽有大果』之論」。依此處,亦唯道果名僧伽。何物亦不能施於彼等,不依於彼等而受,依施於彼等,無望任何之利益,是故「不應言『施於僧伽有大果』」,亦同彼等〔方廣部〕之邪執。
一
(自)不應言:「施於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僧伽非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僧伽是應請……乃至……無上福田」者,汝應言:「施於僧伽有大果。」
二
(自)不應言:「施於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四雙八輩是應供施」者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四雙八輩是應供施」為世尊所言者,汝應言:「施於僧伽有大果。」
三
(自)不應言:「施於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瞿曇彌女!施於僧伽! [P.554] 若施於僧伽者,我與僧伽俱受供養」者非世尊所言耶?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應言:「施於僧伽有大果。」
四
(自)不應言:「施於僧伽有大果。」耶?(他)然。(自)天帝釋對世尊非如是言耶?曰:
「供犧諸人求福有情等,
為來世作福(善根),若施於何處有大果耶?」
「住於四向與四果,
此正僧伽而得慧戒定,
供犧諸人求福有情等,
為來世作福若施於僧伽有大果。」
「此之僧伽者實廣且大,
此乃如無量大海〔無量之〕大洋,
彼等實最勝人中雄者之聲聞,
說齎光之法。」
「向僧伽布施諸人之〔施〕者,
為正施正供正而獻,
確立行僧伽之供施,
有大果稱讚世間解。
隨念如是之供犧,
充滿歡喜住世之諸人,
調伏慳垢之根本,
無所非難住天處。」
[P.555]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施於僧伽有大果。
第十章 不應言「施佛有大果」之論
今稱「不應言『施佛有大果』之論」。此處,世尊亦不受用何者,然為共世間隨順而受用,如示現自己,是故以無益,言「不應言『施佛有大果』」,乃同彼等〔方廣部〕之邪執。
一
(自)不應言:「施於佛有大果。」耶?(他)然。(自)世尊非兩足中之第一、兩足中之最勝、兩足中之上首、兩足中之最上、兩足中之最尊、無等、無等等、無比等、無比類、無比人耶?(他)然。(自)若「世尊是兩足中之第一、兩足中之最勝……乃至……無比人」者,汝應言:「施佛有大果。」
二
(自)不應言:「施佛有大果。」耶?(他)然。(自)於戒定慧有與佛等等者耶?(他)然。(自)若「於戒定慧無與佛等等者」,汝應言:「施佛有大果。」
[P.556] 三
(自)不應言:「施佛有大果。」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此世界與他世界皆取欲功德之大果,至應請者中之最上,無有比佛陀更勝者、相等者。」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施佛有大果。
第十一章 供物淨化論
今名供物淨化論。此處,若為依受者供物所淨化有大果,依施者而施所施,依受者異熟現,他應為他作者,苦樂應為他作,作者與受者應異,是故言「施依施者所淨化,非依受者,唯施者之心清淨與異熟者」,乃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唯施者淨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受者非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耶?(他)然。(自)若「受者是……乃至……福田」者,汝不應言:「唯施者淨化施而非受者。」
二
(自)唯施者淨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四雙八輩是應供施」者非世尊所仰耶?(他)然。(自)若「『四雙八輩是應供施』為世尊所仰」,汝不應言:「唯施者淨化施而非受者。」
[P.557] 三
(自)唯施者淨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以施物施於預流者非有效果耶?(他)然。(自)若「以施物施於預流者有其效果」者,汝不應言:「唯施者淨化施而非受者。」(自)以施物施於一來果者……乃至……不還者……乃至……阿羅漢非有效果耶?(他)然。(自)若「以施物施於一來者……乃至……不還者……乃至……阿羅漢有效果」者,汝不應言:「唯施者淨化施而非受者。」
四
(自)受者淨化施耶?(自)然。(他)他是他之作者,苦樂是他作,作者與受者異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施者淨化施而非受者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阿難!此等四種之清淨施物,何等為四?阿難!有施物,由施者而淨,非由受者。阿難!有施物,依受者而淨,非依施者。阿難!有施物,依施者亦依受者而淨。阿難!非依施者亦非依受者而淨。」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布施唯依施者而淨化,非受者。」
[P.558] 〔攝頌曰〕:
阿羅漢有福業之積集,阿羅漢無非時死,
一切物依業,唯根縛是苦,
除聖道其餘諸行是苦,
僧伽受其供物,僧伽淨化供物,
僧伽而受用飲嚙味,施於僧伽有大果,
〔施佛有大果〕,施為淨化。
第十七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