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6] 第十三品
第一章 劫住論
今稱劫住論。此處,言「破和合僧者一劫煮於地獄」,即破和合僧者一劫間完全住於地獄,乃王山部之邪執。
一
(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時〕佛陀生於世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時〕僧伽破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時〕劫住者作劫住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之初耶?〔同時〕劫住之人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住於過去之劫耶?住於未來之劫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住二劫之間耶?住三劫之間耶?住四劫之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得住一劫耶?(他)然。(自)劫住者於劫燒盡時趣何耶?(他)趣於他世界。(自)死而趣耶?趣空中耶?(他)死而趣。(自)劫住之業順次生異熟耶?(他)實不應 [P.477] 如是言……乃至……。(自)趣於空中耶?(他)然。(自)劫住者具神通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劫住者具神通者耶?(他)然。(自)依劫住者而修欲神足、修進神足、修心神足、修思惟神足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他)不應言:「劫住者得住一劫。」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墮惡生人、墮地獄人、劫住者、破僧伽者、
樂黨派者、非法住者由瑜伽安穩而隨,
破和合僧,一劫間煮於地獄。」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故,劫住者得住一劫。
第二章 得善心論
今稱得善心論。於自宗,劫住者唯得欲界善,然而依此不得所捨其生之大或出世間〔心〕。然不區別此,言彼〔劫住者〕於一律不得善心,乃為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耶?(他)然。(自)劫住者可能行布施耶?(他)然。(自)若劫住者可能布施者,汝實不應言:「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自)劫住 [P.478] 者不可能得善心耶?(他)然。(自)劫住者施衣、施食、施牀座、施病緣藥資具、施嚼食、施噉食、施飲水、禮拜支提、獻華鬘於支提、獻香、獻塗香、右繞支提而得耶?(他)然。(自)若「劫住者右繞支提」者,汝實不應言:「劫住者不可能得善心。」
二
(他)劫住者可能得善心耶?(自)然。(他)可能由此所出得善心耶?(自)然。(他)可能得色界……乃至……無色界……乃至……出世間之善心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三章 無間〔業〕計劃者論
今稱無間〔業〕計劃者論。此處,言「無間〔業〕計劃者」。為蘊破壞(死)與異熟於無間之所命殺母等無間之業,其時依其決定性之命令以作其業,彼〔與命令之人〕生遂行之思,故邪性決定,不得入於正性決定。〔然而〕依非決定性之命令而所命作其業,彼〔命令者〕不生遂行之思,故不為邪性決定,得入正性決定。此乃自宗(自論師)之定說。然而,依彼非決定性之命令,言同樣不得入正性決定,乃北道派之邪執。
一
(他)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得入正性決定耶?(自)然。(他)得入邪性決定及正性決定之兩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得入正性決定耶?(自)然。(他)此計劃之業非生惡作、追悔耶?(自)然。(他)若此計劃之業生惡作、追悔,汝實不應言:「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得入正性決定。」。
[P.479] 二
(自)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不可能入正性決定耶?(他)然。(自)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害心出世尊之血、破僧伽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不可能避其業、除惡作、除追悔而入正性決定耶?(他)然。(自)殺母……乃至……破僧伽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不可能避其業、除惡作、除追悔而入正性決定耶?(他)然。(自)非避其業、除惡作、除追悔耶?(他)然。(自)若避其業、除惡作、除追悔,汝實不應言:「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不可能避其業、除惡作、除追悔而入正性決定。」
三
(他)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得入正性決定耶?(自)然。(他)非有彼業之計劃耶?(自)然。(他)若有彼業之計劃,汝實不應言:「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可入正性決定。」
[P.480] 第四章 決定者入決定論
今稱決定者入決定論。此處,有二種之決定。邪性決定即無間業與正性決定即聖道。除此二決定而外不名為決定。一切餘三地之法名不決定。成就是等亦不決定。然而,佛依自身之智力,記別「此有情於未來得菩提」之菩薩者多功德故,而言「決定者」。以上唯執此之〔所言決言〕語,最後有之菩薩「依其生而現觀其法」之意思,言「決定是入決定」,乃東山住部、西山住部之邪執。
一
(自)決定者入決定耶?(他)然。(自)邪性決定者入正性決定,正性決定者入邪性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決定者入決定耶?(他)然。(自)前修道而後入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前修預流道而後入預流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前修一來道……乃至……修阿羅漢道而後入阿羅漢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前修念住……乃至……正勤……乃至……神足……乃至……根……乃至……力……乃至……覺支而後入決定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他)不應言:「決定者入決定。」耶?(自)然。(他)菩薩依其生而不得現觀其法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依此,實是決定者入決定。
第五章 有覆論
今名有覆論。此處,若清淨者,淨化作用不〔餘留〕者,言「覆蓋、障、覆者為斷蓋」者,乃北道派之邪執。
一
(自)有覆者是斷蓋耶?(他)然。(自)有染者是斷貪,瞋者是斷瞋,愚者是 [P.481] 捨癡,有煩惱是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貪而斷貪,依瞋而捨瞋,依癡而斷癡,依煩惱而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貪是心相應,道是心相應耶?(自)然。(他)二觸……乃至……二心是俱起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貪是不善而道是善耶?(自)然。(他)善不善、有罪無罪、劣勝、黑白之相對法〔同時〕現前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四者極遠而遠,何等為四?諸比丘!天與地是第一極遠而遠……乃至……因此,不善之人與善士之法是相隔。」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不應言:「善不善……乃至……現前。」
二
(自)有覆是斷蓋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乃入定、淨、清淨、無垢、離染、柔軟、堪任、安住,達不動之時,顧心於諸漏之盡智。」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有覆者斷蓋。」
[P.482] 三
(他)不應言:「有覆者斷蓋。」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知、如是見之人,心由欲漏而解脫……乃至……由無明漏而心解脫。」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有覆者斷蓋。
第六章 現前論
今稱現前論。現前者乃結之現前。即具足是等之煩惱者。
一
(自)現前者是斷結耶?(他)然。(自)有染者斷貪,瞋者斷瞋,愚者捨癡,有煩惱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貪而斷貪,依瞋而捨瞋,依癡而斷癡,依煩惱而斷煩惱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貪是心相應,道是心相應耶?(自)然。(他)二觸……乃至……二心是俱起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貪是不善,道是善耶?(自)然。(他)善不善、有罪無罪、劣勝、黑白之相對法〔同時〕現前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善不善、有罪無罪、劣勝、黑白之相對法〔同時〕現前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四者極遠而遠,何等為四?諸比丘!天與地是第一之極遠而遠……乃至……因此,不善之人與善士之法者相隔。」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不應言:「善不善……乃至……現前。」
[P.483] 二
(自)現前者斷結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乃入定、淨、清淨、無垢、離染、柔軟、堪任、安住,達不動之時,顧心於諸漏之盡智。」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依此,不應言:「現前者斷結。」
三
(他)不應言:「現前者斷結。」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知、如是見人之心是由欲漏而解脫……乃至……由無明漏而心解脫。」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依此,現前者斷結。
第七章 入定者味樂論
今稱入定者味樂論。此處,依止「圓具初禪而住,彼味樂之」等語,而入定者味樂〔其禪〕,彼所言禪欲與禪有所緣,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入定者味樂〔其禪〕,以禪欲、禪為所緣耶?(他)然。(自)其禪是其禪之所緣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其禪是其禪之所緣耶?(他)然。(自)依其觸而觸其觸,依其受而感受其受,依其想而想其想,依其思而思其思,依其心而思惟其心,依其尋而尋求其尋,依其伺而伺察其伺,依其喜而喜其喜,依其念而憶其念,依其慧而知其慧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484] 二
(自)禪欲是心相應,禪是心相應耶?(他)然。(自)二觸……乃至……二心俱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禪欲是不善,禪是善耶?(他)然。(自)善惡、有罪無罪、劣勝、黑白之相對法〔同時〕現前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有罪無罪、劣勝、黑白之相對法〔同時〕現前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等之四者極遠而遠,何等為四?諸比丘!天與地者第一之極遠而遠……乃至……因此,不善之人與善士之法相隔。」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善惡……乃至……現前。」
三
(他)不應言:「入定者味樂〔其禪〕,以禪欲、禪為所緣。」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離欲惡不善法,圓具初禪而住,彼味樂之,味樂而依彼生喜。尋伺寂定之故……乃至……圓具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禪而住,彼味樂之,味樂而依彼生喜。」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入定者味樂〔其禪〕,以禪欲、禪為所緣。
[P.485] 第八章 不快貪論
今稱不快貪論。此處,於「以如何受、樂、苦、非苦非樂受、彼歡、讚、貪著此受而住」之經,言依歡所見。〔然而〕,依止所言「歡」之語而言「對苦受亦貪著之故有歡喜。故有不快貪」者,乃北道派之邪執。指彼等言「有不快貪耶?」是自論師。此處,言「不快貪」,即於不悅之苦受而希望「嗚呼於我有」此!「然依邪執而肯定是他論師」。其餘此處唯明義。
一
(自)有不快貪耶?(他)然。(自)有歡苦之有情,以如何於望苦、希、願、求、探、於苦貪者而安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歡樂之有情,非如何之樂於望、希、願、求、探、樂貪者而安住耶?(他)然。(自)若「有歡樂……乃至……而安住」,汝不應言:「有不快貪。」
二
(自)有不快貪耶?(他)然。(自)對苦受,貪隨眠者附隨;對樂受,恚隨眠者附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非對樂受,貪隨眠者附隨;非對苦受,恚隨眠者附隨耶?(他)然。(自)若「對樂受,貪隨眠者附隨,對苦受,恚隨眠者附隨」,汝不應言:「有不快貪。」
三
(他)不應言:「有不快貪。」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彼如是順逆於入定,以如何之受,受樂、苦、非樂非苦。彼歡、讚、貪著此受而住。」。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有不快貪。
[P.486] 第九章 法渴愛無記論
今稱法渴愛無記論。此處,所言色渴愛……乃至……法渴愛,此等六渴愛中,最後之渴愛言法渴愛故,是故言「此為無記」,乃東山住部之邪執。
一
(自)法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是異熟無記、作無記、色、涅槃、眼處……乃至……所觸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法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色渴愛是無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法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聲渴愛……乃至……香渴愛……乃至……味渴愛……乃至……觸渴愛是無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渴愛是不善耶?(他)然。(自)法渴愛是不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是不善耶?(他)然。(自)法渴愛是不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渴愛是不善」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渴愛是不善」者為世尊言,汝不應言:「法渴愛是無記。」(自)法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貪愛是不善」為世尊所言,法渴愛非貪愛耶?(他)然。(自)若「貪愛是不善」為世尊所言,法渴愛是貪愛,汝不應言:「法渴愛是無記。」
[P.487] 三
(自)法渴愛是貪愛而無記耶?(他)然。(自)色渴愛是貪愛而無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法渴愛是貪愛而無記耶?(他)然。(自)聲渴愛……乃至……香渴愛……乃至……味渴愛……乃至……觸渴愛是貪愛而無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渴愛是貪愛而不善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貪愛而不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是貪愛而不善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貪愛而不善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法渴愛是無記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之欲渴愛、有渴愛、無有渴愛者,是渴愛之再生,與喜貪俱行,歡彼此之處。」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法渴愛是無記。」
五
(他)不應言:「法渴愛是無記。」耶?(自)然。(他)其非法之渴愛耶?(自)然。(他)若「其是法渴愛」,是故汝應言:「法渴愛是無記。」
[P.488] 第十章 法渴愛非苦集論
今稱法渴愛非苦集論。此處,言「其是法之渴愛」故,不為苦集因,乃東山住部之邪執。
一
(自)法渴愛非苦集耶?(他)然。(自)色渴愛非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法渴愛非苦集耶?(他)然。(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非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渴愛是苦集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是苦集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法渴愛非苦集耶?(他)然。(自)「渴愛是苦集」非世尊所〔言〕耶?(他)然。(自)若「渴愛是苦集」為世尊所言,汝不應言:「法渴愛非苦集。」(自)法渴愛非苦集耶?(他)然。(自)「貪愛是苦集」為世尊所言,法渴愛非貪愛耶?(他)然。(自)若「貪愛是苦集」為世尊所言,法渴愛是貪愛,汝不應言:「法渴愛是苦集。」
三
(自)法渴愛是貪愛而不是苦集耶?(他)然。(自)色渴愛是貪愛而不是苦集 [P.489] 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法渴愛是貪愛而不是苦集耶?(他)然。(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是貪愛而非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渴愛是貪愛而苦集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貪愛而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聲渴愛……乃至……觸渴愛是貪愛而苦集耶?(他)然。(自)法渴愛是貪愛而苦集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法渴愛非苦集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如是之欲渴愛、有渴愛、無有渴愛,是渴愛之再生,與喜貪俱行,歡彼此之處。」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法渴愛非苦集。」
五
(他)不應言:「法渴愛非苦集。」耶?(自)然。(他)其法非渴愛耶?(自)然。(他)若「其法是渴愛」,是故汝應言:「法渴愛非苦集。」
[P.490] 〔攝頌曰〕:
劫住者得一劫住,劫住不可能得善心,
計劃無間業之補特伽羅得入正性決定,
決定者入決定,有覆者斷蓋,現前者斷結,
入定者、不快貪、法渴愛是無記,法渴愛非苦集。
第十三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