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35] 第七品
第一章 攝論
今名攝論。如牛等依繩而〔結〕,某法不攝於某法(性質),故無所謂「某法攝於某法」。是故,言「依一種而攝色是無意義」者,如王山部、義成部之邪執。
一
(自)某法非攝於某法耶?(他)然。(自)某法非依某法而令集、表示、繫屬耶?(他)然。(自)若「某法依某法而令集、表示、繫屬」者,汝不應言:「某法非攝於某法。」
二
(自)眼處如何入蘊集耶?(他)入色蘊之集。(自)若「入色蘊之集」者,汝應言:「眼處攝於色蘊。」(自)耳處……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處入何蘊之集耶?(他)入色蘊之集。(自)若「身處入色蘊之集」,汝應言:「身處攝於色蘊。」
三
(自)色處……乃至……聲處……乃至……香處……乃至……味處……乃至……所觸處入何蘊之集耶?(他)入色蘊之集。(自)若「所觸處入色蘊之集」,汝應言:「所觸處攝於色蘊。」
四
(自)樂受入何蘊之集耶?(他)入受蘊之集。(自)若「樂受入受蘊之集」,汝 [P.336] 應言:「樂受攝於受蘊。」(自)苦受……乃至……不苦不樂受入何蘊之集耶?(他)入受蘊之集。(自)若「不苦不樂受入受蘊之集」,汝應言:「不苦不樂受攝於受蘊。」
五
(自)眼觸所生想入何蘊之集耶?(他)入想蘊之集。(自)若「眼觸所生想入想蘊之集」,汝應言:「眼觸所生想攝於想蘊。」(自)耳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入何蘊之集耶?(他)入想蘊之集。(自)若「意觸所生想入想蘊之集」,汝應言:「意觸所生想攝於想蘊。」
六
(自)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入何蘊之集耶?(他)入行蘊之集。(自)若「意觸所生思入行蘊之集」,汝應言:「意觸所生思攝於行蘊。」
七
(自)眼識……乃至……意識入何蘊之集耶?(他)入識蘊之集。(自)若「意識入識蘊之集」,汝應言:「意識攝於識蘊。」
[P.337] 八
(他)如二頭牛依繩與紐而集結於梨柄,如鉢依絲而集結,犬依革紐而集結,諸法攝於諸法耶?(自)然。(自)若「如二頭牛依繩與紐而集結,鉢依絲而集結,犬依革紐而集結,諸法攝於諸法」者,汝應言:「某法攝於某法。」
第二章 相應論
今名相應論。如彼胡麻中,有〔含〕胡麻油,受等不入於想等故,某法與某法不相應,是故,「智相應等是無意味」者,乃王山部、義成部之邪執。
一
(自)某法與某法不相應耶?(他)然。(自)某法與某法非俱行、俱生、相雜、一生、一滅、一所依、一所緣耶?(他)然。(自)若「某法與某法俱行、俱生、相雜、一生、一滅、一所依、一所緣」者,汝不應言:「某法與某法不相應。」
二
(自)受蘊與想蘊俱生耶?(他)然。(自)若「受蘊與想蘊俱生」,乃應言:「受蘊與想蘊相應。」(自)受蘊與行蘊、識蘊俱生耶?(他)然。(自)若「受蘊與識蘊俱生」,汝應言:「受蘊與識蘊相應。」(自)想蘊、行蘊、識蘊與受蘊、想蘊、行蘊 [P.338] 俱生耶?(他)然。(自)若「識蘊與行蘊俱生」,汝應言:「識蘊與行蘊相應。」(他)如胡麻油隨伴入胡麻中,如砂糖隨伴入於甘蔗中,諸法與諸法隨伴而入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三章 心所法論
今稱心所法論。此處,言「無稱為觸所等者。是故,心所亦不應有,無心所法」者,乃王山部、義成部之邪執。
一
(自)心所法無有耶?(他)然。(自)某法與心俱行、俱生、相雜、相應、一生、一滅、一所依、一所緣者無有耶?(他)然。(自)若「某法與心俱行、俱生、相雜、相應、一生、一滅、一所依、一所緣者在」,汝不應言:「心所法無有。」
二
(自)觸與心俱生耶?(他)然。(自)若「觸與心俱生」,是故汝應言:「觸是心所法。」(自)受……乃至……想……乃至……思……乃至……信、進、念、定、慧、貪、瞋、癡……乃至……無愧與心俱生耶?(他)然。(自)若「無愧與心俱生」者,是故汝應言:「無愧是心所法。」
三
(他)若「與心俱生」者,是心所法耶?(自)然。(他)若「與觸俱生」,是觸所法耶?(自)然。(他)若「與心俱生」者,是心所法耶?(自)然。(他)「與受…… [P.339] 乃至……想、思……乃至……信、進、念、定、慧、貪、瞋、癡……乃至……無愧俱生」者,是「無愧所法」耶?(自)然。
四
(自)心所法無有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有心所法。
五
(自)心所法無有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枳跋多!比丘示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心、示心所、示尋求、示伺察:『如是乃汝之意,此汝之意,如是為汝之心。』」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有心所法。
第四章 施論
今名施論。此處名施有三種,乃捨思、離、所施法。「信、漸、善施……」,出〔於本文〕時,為捨思施。「施無畏」,出〔於本文〕時為離。「施飲水」,出〔於本文〕時為所施法。此處,言「捨思」者是施所施法(施物),或言「依彼而施所施法」之施。「離」是「依破壞之義或依切斷之義」之施,彼生起怖畏等,言「破壞惡戒之思或切斷」之施。所施法言「施」之施。如是此等三種亦依義為心所法與所施法二種。此處言「唯心所法是施而所施法不然」者,乃王山部、養成部之邪執。
[P.340] 一
(自)施是心所法耶?(他)然。(自)心所法於施他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心所法於施他可得耶?(他)然。(自)觸於施他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受……想、思、信、進、念、定……乃至……慧於施他可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他)不應言:「施是心所法。」耶?(自)然。(他)施是非可愛果、非親果、非妙果、厭果、苦根、苦異熟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施非可愛果、親果、妙果、好果、樂根、樂異熟耶?(自)然。(他)若「施是可愛果、親果、妙果、樂根、樂異熟」者,是故應言:「施是心所法。」
三
(自)「施是可愛果」為世尊所言,衣是施耶?(他)然。(自)衣是可愛果、親果、妙果、好果、樂根、樂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施是可愛果」為世尊所言,施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是施耶?(他)然。(自)病緣藥資具是可愛果、親果、妙果、好果、樂根、樂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他)不應言:「施是心所法。」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P.341] 「〔諸佛〕所說:信、慚、善施者
善人追隨法
是為天之道
依此至天界。」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施是心所法。
五
(他)不應言:「施是心所法。」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五施是大施,知最上,知永行,知傳承,古來之物,未雜亂,古來不雜亂,〔現〕不雜亂,當無雜亂,依沙門婆羅門智者而無非難。何等為五?諸比丘!世有聖聲聞,捨棄殺生,禁止殺生。諸比丘!禁止殺生之聖聲聞於無量有情施無畏、施無惱害、施無瞋恚;於無量有情施無畏終、施無惱害終、施無瞋恚終而為無畏無惱害無瞋恚之享受者。諸比丘!此為第一之施,為大施而知最上,知永行,知傳承,古來之物,未雜亂,古來不雜亂,〔現〕不雜亂,當無雜亂,依沙門婆羅門智者而無有非難。又,諸比丘!聖聲聞捨棄不與取……乃至……捨棄欲邪行……乃至……捨棄妄語……乃至……捨棄飲酒,禁止飲酒。諸比丘!禁止酒飲之聖聲聞者於無量有情施無畏、施無惱害、施無瞋恚;於無量有情施無畏終、施無惱害終、施無瞋恚終而為無畏、無 [P.342] 惱害、無瞋恚之享受者。諸比丘!此是第五之施,為大施而知最上,知永行,知傳承,古來之物,未雜亂,古來不雜亂,〔現〕不雜亂,當不雜亂,依沙門婆羅門智者而無有非難。諸比丘!此等之五施是大施,知最上,知永行,知傳承,古來之物,未雜亂,古來不雜亂,〔現〕不雜亂,當不雜亂,依沙門婆羅門智者而無有非難。」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施是心所法。
六
(自)不應言:「所施法是施。」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此處有人施食、施飲水、施衣物、施乘物、施花環、施香、施塗香、施床、施住處、施燈具。」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所施法是施。
七
(他)所施法是施耶?(自)然。(他)所施法是有可愛果、親果、妙果、好果、樂果、樂異熟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世尊所言:「施有可愛果。」衣是施耶?(自)然。(他)衣是有可愛果、親果、妙果、好果、樂根、樂異熟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世尊所言:「施有可愛果。」施食是施,床座是施,病緣藥資具是施耶?(自)然。(他)病緣藥資具是有可愛果、親果、妙 [P.343] 果、好果、樂根、樂異熟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他)是故,不應言:「所施法是施。」……乃至……
第五章 受用所成福論
今名受用所成福論。此處,彼等執「日夜常長養其福」及「諸比丘!比丘受用其衣」,如是等之諸經為不如理,言「名彼受用所成有福」者,乃王山部、養成部、正量部之邪執。
一
(自)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他)然。(自)受用所成觸是長養、受足長養、想是長養、思是長養、心是長養、信是長養、進是長養、念是長養、定是長養、慧是長養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他)然。(自)如葡草之長養、如蔓之長養、如木之長養、如草之長養、如叢林之長養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自)受用所成之福是長養耶?(他)然。(自)施者施之施終而不存念、〔然時〕有福耶?(他)然。(自)於不運心、不觀念、不存念、不作意、不思惟、不希望、不願是有〔福〕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非於運心、觀念、 [P.344] 存念、作意、思惟、希望、願是有福耶?(他)然。(自)若「於運心、觀念、存念、作意、思惟、希望、願是有福」,汝不應言:「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三
(自)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他)然。(自)施者之施終而起欲尋、起恚尋、起害尋而有福耶?(他)然。(自)二觸……乃至……二心俱起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二觸……乃至……二心俱起耶?(他)然。(自)善惡、有呵嘖無呵嘖、劣勝、黑白之法乃〔同時〕現前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惡、有呵嘖無呵嘖、劣勝、黑白之法現前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等四者極遠,何等為四?諸比丘!天與地是第一極遠而遠。諸比丘!大海之此岸與彼岸是第二極遠而遠。諸比丘!日之昇處與沒處是第三極遠而遠。諸比丘!善士之法與不善士之法是第四極遠而遠。諸比丘!此等四者極遠。」又言:
「天遠地亦遠
名遠海之岸
[P.345] 照日出沒處
由此善人及
不善人法更遠
人人實如是言
善士伴者無變
經幾時如實地
不善伴忽破盡
於是不善人與善士法分離。」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善惡、有呵嘖無呵嘖、劣勝、黑白之法現前。」
四
(他)不應言:「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植園林以架橋,
施水井住宅諸人
常於日夜長養彼等福,
如法住具戒其人等至天。」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P.346] 五
(他)不應言:「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此等四以生福,生善,引樂,與勝妙物,有樂之異熟,能令生於天國,能令得可愛、可欣、可善、利益、安樂。何等為四?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彼衣服,具足無量心解脫住時,彼生無量福,生善,引樂,與勝妙物,有樂之異熟,能生於天國,能得可愛、可欣、可喜、利益、安樂。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彼飲食……得安樂。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床座……得安樂。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彼病緣藥具……具足無量心解脫住時,彼生無量之福,生善,樂,與勝妙物,有樂之異熟,能生於天國,能得可愛、可欣、可喜、利益、安樂。」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六
(自)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他)然。(自)施者施施,受者受終而不受用,捨離亦有福耶?(他)然。(自)若「施者施施,受者受終而不受用,捨離亦有福」者,汝不應言:「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七
(他)受用所成福是長養耶?(他)然。(自)施者施施,受者已受時,王奪,賊奪,火燒,水流,不可愛之相續者所奪亦是福耶?(他)然。(自)若「施者施施,受者已受時,王奪,賊奪,火燒,水流,不可愛之相續者所奪亦是福」者,汝不應言: [P.347] 「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第六章 此處施論
今稱此處施論。此處,依止「依自此處所施而死之餓鬼生於彼處」之語,言「由此處所施衣等,唯依彼而生」者,乃王山部、義成部之邪執。
一
(自)依由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耶?(他)然。(自)由此處施衣,其衣於彼處受用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由此處施施食,由此處施牀座,由此處施病緣藥資具,由此處施嚼食,由此處施噉食,由此處施飲水而受用於彼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依由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耶?(他)然。(自)他是他之作者,樂苦是他所作,作者與受者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二
(他)不應言:「依由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耶?(自)然。(他)餓鬼非為己隨喜施之所施,信樂其心,生喜,得滿足耶?(自)然。(他)若,「餓鬼為己隨喜施之所施,信樂其心,生喜,得滿足」者,是故,汝應言:「依由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
三
(他)不應言:「依由此處施而生於彼處。」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如降於高地之水向低流,
如是此處施利益於餓鬼。
[P.348] 如河滿充入海,
如是此處施利益於餓鬼。
彼處無耕作彼處無牧牛,
金貨依商之買賣無如是者,
依此處施死者餓鬼生於彼處。」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依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
四
(他)不應言:「依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諸比丘!父母見是等五處欲於族中生子,何等為五?或所養者當養我等,或當作我等之公務,或血統當久續,或當相續遺產,或又當獻供物於先亡之靈。」諸比丘!父母見是等之五處欲於族中生子。曰:
「智欲五處子 受養育人者
或當養我等 或作我公務
血統當永續 當相續財產
[P.349] 或當獻供物 於先亡之靈
智者是等處 思惟求子者
然而真善人 感恩而知恩
隨念昔之恩 以扶養父母
全彼等義務 昔所受恩惠
守護養育教 養家系不斷
有信亦有戒 子等受稱讚。」
有如是之經耶?(自)然。(他)是故,依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
第七章 地業異熟論
今稱地業異熟論。此處,言「有引自在業、引支配之業」,此中,以自在者之性稱自在,支配者之性稱支配,言導土地自在支配業,是故,言「地是業異熟」者,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地是業異熟耶?(他)然。(自)乃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觸相應、受相應、想相應、思相應、心相應,有所緣,而有其運心、觀念、存念、作意、思、希望、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P.350] ……乃至……。(自)乃不順樂受、不順苦受、不順不苦不樂受、樂受不相應、苦受不相應、不苦不樂受不相應、觸不相應、受不相應、想不相應、思不相應、心不相應,是無所緣,其非無運心、觀念、存念、作意、思、希望、願耶?(他)然。(自)若「不順樂受……乃至……是無所緣,其無運心、觀念、存念、作意、思、希望、願」者,汝不應言:「地是業異熟。」
二
(自)觸是業異熟,觸是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樂受相應、苦受……乃至……不苦不樂受相應、觸相應、受相應、想相應、思相應、心相應,是有所緣,其有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地是業異熟,地是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樂受相應、苦受……乃至……不苦不樂受相應、觸相應、受相應、想相應、思相應、心相應,是有所緣,其有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地是業異熟,地是不順樂受、不順苦受……乃至……是無所緣,其無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觸是業異熟,觸是不順樂受、不順苦受……乃至……是無所緣,其無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351] 三
(自)地是業異熟耶?(他)然。(自)地是無伸縮而得,無切斷破壞而得耶?(他)然。(自)業異熟是無伸縮而得,無切斷破壞而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地是買、賣、設置,集合、探索而得耶?(自)然。(他)業異熟是買、賣、設置、集合、探索而得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地是與他人共同耶?(他)然。(自)業異熟是與他人共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業異熟是與他人共同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
「此財他之任何人不共有,
不為盜賊之所奪,
當死(人)善作福〔業〕,
彼若欲行善行。」
有如是之經耶?(他)然。(自)是故,不應言:「業異熟是與他人共。」
四
(自)地是業異熟耶?(他)然。(自)初地確立,於後有情生耶?(他)然。(自)初異熟生,於後得異熟作為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352] 五
(自)地是一切有情之業異熟耶?(他)然。(自)一切有情受用地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切有情受用地耶?(他)然。(自)誰能不受用地而般涅槃耶?(他)然。(自)誰能不盡業之異熟而般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六
(自)地是輪轉有情之業異熟耶?(他)然。(自)他之有情以受用地耶?(他)然。(自)他之有情受用輪轉有情之業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他之有情受用輪轉有情之業異熟耶?(他)然。(自)他之有情受用輪轉有情之受、想、思、心、信、進、念、定、慧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七
(他)不應言:「地是業異熟。」耶?(自)然。(他)無有引自在業、引支配業耶?(自)然。(他)若「有引自在業、引支配業」者,是故汝應言:「地是業異熟。」
[P.353] 第八章 老死異熟論
今稱老死異熟論。於此處「有引醜惡之業、引短命之業」之此中,稱醜惡是老,稱短命是死,有引此業,是故「老死是異熟」,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老死是異熟耶?(他)然。(自)即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觸相應、受相應、想相應、思相應、心相應,有所緣,而其有運心、觀念、存念、作意、思、希望、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乃不順樂受……乃至……無所緣,其非無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若「不順樂受……乃至……無所緣,其無運心……乃至……無願」者,汝不應言:「老死是異熟。」
二
(自)觸是異熟,而觸是順樂受……乃至……為有所緣,而其有運心……乃至……願耶?(他)然。(自)老死是異熟,老死是順樂受……乃至……有所緣,而其有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老死是異熟,老死是不順樂受……乃至……是無所緣,而無運心……乃至……無願耶?(他)然。(自)觸是異熟,觸是不順樂受……乃至……是無所緣,而其無運心……乃至……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354] 三
(自)不善法之老死是不善法之異熟耶?(他)然。(自)善法之老死是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法之老死是不應言:「善法之異熟。」耶?(他)然。(自)不善法之老死不應言:「不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善法之老死是不善法之異熟耶?(他)然。(自)不善法之老死是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不善法之老死是不應言:「善法之異熟。」耶?(他)然。(自)善法之老死是不應言:「不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
(自)善與不善法之老死是不善法之異熟耶?(他)然。(自)善與不善法之老死是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善與不善法之老死是不應言:「善法之異熟。」耶?(他)然。(自)善與不善法之老死是不應言:「不善法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六
(他)不應言:「老死是異熟。」耶?(自)然。(他)非有引醜惡之業、引短命 [P.355] 之業耶?(自)然。(他)若「有引醜惡之業、引短命之業」者,是故汝應言:「老死是異熟。」
第九章 聖法異熟論
今稱聖法異熟論。此處,言「彼唯捨煩惱為沙門果而非心心所法」者,如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無聖法之異熟耶?(他)然。(自)沙門是大果,婆羅門非大果耶?(他)然。(自)若「沙門是大果,婆羅門非大果」,汝不應言:「無聖法之異熟。」
二
(自)無聖法之異熟耶?(他)然。(自)非有預流果耶?(他)然。(自)若「有預流果」者,汝不應言:「無聖法之異熟。」(自)非有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阿羅漢耶?(他)然。(自)若「有阿羅漢」者,汝不應言:「無聖法之異熟。」
三
(自)預流果非異熟耶?(他)然。(自)施果非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預流果非異熟耶?(他)然。(自)戒果……乃至……修果非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阿羅漢果非異 [P.356] 熟耶?(他)然。(自)施果非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阿羅漢果非異熟耶?(他)然。(自)戒果……乃至……修習果非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施果是異熟耶?(他)然。(自)預流果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施果是異熟耶?(他)然。(自)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阿羅漢果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戒果……乃至……修習果是異熟耶?(他)然。(自)預流果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修習果是異熟耶?(他)然。(自)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阿羅漢果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
(自)欲界善是異熟耶?(他)然。(自)出世間善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界善……乃至……無色界善是異熟耶?(他)然。(自)出世間善是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出世間善是無異熟耶?(他)然。(自)欲界善是無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出世間善是無異熟 [P.357] 耶?(他)然。(自)色界善……乃至……無色界善是無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六
(他)欲界善是有異熟而至於累積者(流轉)耶?(自)然。(他)出世間善是異熟而至於累積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色界善……乃至……無色界善是異熟而至於累積者耶?(自)然。(他)出世間善是異熟而至於累積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出世間善是有異熟而至於損減者(還滅)耶?(自)然。(他)欲界善是異熟而至於損減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出世間善是異熟而至於損減者耶?(自)然。(他)色界善……乃至……無色界善是異熟而至於損減者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第十章 異熟法法論
今稱異熟異熟法法論。此處,異熟是依〔其他〕異熟之相互緣等為緣,是故異熟亦是異熟法法者,乃安達派之邪執。
一
(自)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其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其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如是〕無苦之終,無輪迴之斷絕,無無取涅槃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P.358] 二
(自)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言異熟或言異熟法法亦言異熟法法或言異熟者,亦是前者即後者,而為一義、平等、同分、等類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三
(自)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異熟與異熟法法、異熟法法與異熟是俱行、俱生、相離、相應、一生、一滅、一所依、一所緣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四
(自)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不善即是不善之異熟耶?善即是善之異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異熟是異熟法法耶?(他)然。(自)依其心而殺害生物,以其心於地獄煎;依其心而布施,以其心於天歡喜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五
(他)不應言:「異熟是異熟法法。」耶?(自)然。(他)異熟無色之四蘊非是互相緣耶?(自)然。(他)若「異熟無色之四蘊是相互緣」,是故汝應言:「異熟是異熟法法。」
[P.359] 〔攝頌曰〕:
攝、相應、心所法
施是心所、受用所成福是長養
依此處所施而生於彼處、地是業異熟
老死是異熟、無聖法之異熟
異熟是異熟法法
第七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