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49冊
No.25 分別論(第1卷-第15卷) (15卷)
【郭哲彰譯】
第 8 卷

下一卷
 

[P.208] 第八品 正勤分別

一 經分別

四正勤者,於世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如何「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

此中,如何為「未生之惡不善法」耶?是三不善根。貪、瞋、癡此為一類之煩惱與此等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相應,是所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言「未生之惡不善法」。如斯,為令此等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此中,如何為欲耶?是所有之欲,求趣、希望、善法欲。是言為欲。為令此欲生、等生、起、等起、生起、現起。依此言「生欲」。

[P.209] 「策勵」者,此中,如何為策勵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策勵。依此策勵而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策勵」。

「發勤」者,此中,如何為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為勤。精勤此勤、等精勤、習、修、多所作。依此言「發勤」。

「策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令策此心、等策、堅固、把持。依此言「策心」。

「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持心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持心」。此持心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持心」。

如何「有比丘,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

此中,如何「已生之惡不善法」耶?是三不善根與貪、瞋、癡此為一類之煩惱。與此等相應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所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已生之惡不善法」。如斯,為令是等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乃至……「策勵」者……乃至……「發勤」者……乃至……「策心」者……乃至……「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持心」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持心。此持心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持心」。

如何「有比丘,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

[P.210] 此中,如何為「未生之善法」耶?是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是與相應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所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此等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如斯,為令是等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乃至……「策勵」者……乃至……「發勤」者……乃至……「策心」者……乃至……「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持心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持心。此持心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持心」。

如何「有比丘,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

此中,如何「已生之善法」耶?是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是與相應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所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言「已生之善法」。如斯,為令是等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堅住」者,堅住即不忘,不忘即倍增,令倍增即廣大,令廣大即修習,修習即圓滿。

「生欲」者……乃至……「策勵」者……乃至……「發勤」者……乃至……「策心」者……乃至……「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持心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持心。此持心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持心」。

[P.211] 二 對法分別

四正勤者,於世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如何「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此中,如何為欲耶?是所有之欲、求趣、希望、善法欲。是言為欲。令生此欲、等生、起、等起、生起、現趣。依此言「生欲」。

「策勵」者,此中,如何為策勵耶?是所有心之發勤、盡力、勇勤、專心、精進、勤、喜、勢、固持、不息勵意、不棄志欲、不棄勤愛、勤愛努力、進、進根、進力、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策勵。此策勵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策勵」。

[P.212] 「發勤」者,此中,如何為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為勤。此勤之精勤、等精勤、習、修、多所作。依此言「發勤」。

「策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令此心之策、等策、堅固、把持。依此言「策心」。

「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勤,餘之諸法是正勤相應。

如何「有比丘,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生欲」者……乃至……「策勵」者……乃至……「發勤」者……乃至……「策心」者……乃至……「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勤。餘之諸法者是正勤相應。

如何「有比丘,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P.213] 「生欲」者……乃至……「策勵」者……乃至……「發勤」者……乃至……「策心」者……乃至……「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勤。餘之諸法者是正勤相應。

如何「有比丘,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

「堅住」者,堅住即不忘。不忘即倍增,令倍增即廣大,令廣大即修習,修習即圓滿。

「生欲」者,此中,如何為欲耶?是所有之欲、求趣、希望、善法欲。是言為欲。令生此欲、等生、起、等起、生起、現起。依此言「生欲」。

「策勵」者,此中,如何為策勵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策勵。此策勵者有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策勵」。

「發勤」者,此中,如何為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 [P.214] 支、道支、道所屬。是言為勤。此勤之精勤、等精勤、習、修、多所作。依此言「發勤」。

「策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令此心之策、等策、堅固、把持。依此言「策心」。

「持心」者,此中,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勤。餘之諸法者是正勤相應。

此中,如何為正勤耶?於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禪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捨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禪定而住;其時,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勤。餘之諸法者是正勤相應。

三 問分

四正勤者,於世有比丘,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捨離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為令已生之善法堅住、不忘、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故,生欲、策勵、發勤、策心、持心。四正勤者幾何為善耶?幾何為不善耶?幾何為無記耶?……乃至……幾何為有諍耶?幾何為無諍耶?

[P.215] 唯善。有樂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異熟法法。不已取不順取。不有雜染不雜染。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分散。有學。無量。無量所緣。勝。正性決定。非道所緣。道因。為道增上,不可言道增上。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過去、未來、現在。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有內、外、內外。外所緣。無見無對。

非因。有因。因相應。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非因、有因。有緣。有為。無見。無對。無色。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非漏、無漏。漏不相應。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無漏。非結……乃至……非繫……乃至……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非蓋……乃至……非異取……乃至……有所緣。非心、心所。心相應。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隨轉。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隨轉。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非染。非見所斷、非修所斷。非見所斷因、非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非樂俱行。捨俱行、非捨俱行。非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無所屬。出離。決定。無上。無諍。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9 冊 No. 0025 分別論(第1卷-第15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