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49冊
No.25 分別論(第1卷-第15卷) (15卷)
【郭哲彰譯】
第 1 卷

下一卷
 

[P.1] 分別論

歸命彼世尊     應供正覺者

  第一品 蘊分別

一 經分別

五蘊者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

此中,如何為色蘊耶?即諸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內、外、麤、細、劣、勝、遠、近,括此於一聚,總說為色蘊。

此中,如何為過去色耶?即所有色之過去、已滅、已離、已變易、已沒去,已離沒、生已離、令過去、過去分所攝——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是言過去之色。

此中,如何為未來之色耶?即所有色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現起、未現、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來、未來分所攝——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是言未來之色。

此中,如何為現在之色耶?即所有之色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現起、已現、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現在、現在分所攝——四大種及四 [P.2] 大種所造之色——是言現在之色。

此中,如何為內色耶?即所有色,彼彼之有情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是言內色。

此中,如何為外色耶?即所有色,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是言外色。

此中,如何為麤色耶?即眼處……乃至……觸處。是言麤色。

此中,如何為細色耶?即女根……乃至摶食。是言細色。

此中,如何為劣色耶?即所有之色,彼彼有情之輕、輕蔑、棄、毀、卑、劣、思劣、等思劣、不可愛、不可愛樂、不可意——色、聲、香、味、觸——是言劣色。

此中,如何為勝色耶?即所有之色,彼彼有情之非輕、非輕蔑、非棄、非毀、非卑、勝、思勝、等思勝、可愛、可愛樂、可意——色、聲、香、味、觸——是言勝色。

更亦望於各各之色,可見劣、勝之色。

此中,如何為遠色耶?即女根……乃至……摶食。此外,所有之色不達、不接、遠、不近,是言遠色。

[P.3] 此中,如何為近色耶?即眼處……乃至……觸處。此外,所有之色達、接、不遠、近,是言近色。

更亦望於各各之色,可見遠、近之色。

〔受蘊〕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即諸所有受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內、外、麤、細、劣、勝、遠、近,括此於一聚,總說為受蘊。

此中,如何為過去之受耶?即所有受之過去、已滅、已離、已變易、已沒去,已離沒去、生已離、令過去、過去分所攝——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言過去之受。

此中,如何為未來之受耶?即所有受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現起、未現、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來、未來分所攝——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言未來之受。

此中,如何為現在之受耶?即所有受之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現起、已現、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現在、現在分所攝——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言現在之受。

此中,如何為內受耶?即所有受,彼彼之有情者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言內受。

此中,如何為外受耶?即所有受,彼彼之他有情者他人之內、各自者、己身者、個人者、已取者——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言外受。

[P.4] 此中,如何為麤〔細〕之受耶?即不善之受是麤,善、無記之受是細;善、不善之受是麤,無記之受是細;苦之受是麤,樂與不苦不樂之受是細;樂、苦之受是麤,不苦不樂之受是細;非定中之受是麤,定中之受是細;有漏之受是麤,無漏之受是細。

更亦望於各各之受,可見麤、細之受。

此中,如何為劣〔勝〕受耶?即不善之受是劣,善、無記之受是勝;善、不善之受是劣,無記之受是勝;苦之受是劣,樂與不苦不樂之受是勝;樂、苦之受是劣,不苦不樂之受是勝;非定中之受是劣,定中之受是勝;有漏之受是劣,無漏之受是勝。

更亦望於各各之受,可見劣、勝之受。

此中,如何為遠受耶?即不善之受者比善、無記之受者遠,善、無記之受者比不善之受者遠;善之受者比不善、無記之受者遠,不善、無記之受者比善之受者遠;無記之受者比善、不善之受者遠,善、不善之受者比無記之受者遠;苦之受者比樂、不苦不樂之受者遠,樂、不苦不樂之受者比苦之受者遠;樂之受者比苦、不苦不樂之受者遠,苦、不苦不樂之受者比樂之受者遠;不苦不樂之受者比樂、苦之受者遠,樂、苦之受者比不苦不樂之受者遠;非定中之受者比定中之受者遠,定中之受者比非定中之受者遠;有漏之受者比無漏之受者遠,無漏之受者比有漏之受者遠。是言遠受。

此中,如何為近受耶?即不善之受者近於不善之受,善之受者近於善之受,無記之受者近於無記之受;苦之受者近於苦之受,樂之受者近於樂之受,不苦不樂之 [P.5] 受者近於不苦不樂之受;非定中之受者近於非定中之受,定中之受者近於定中之受;有漏之受者近於有漏之受,無漏之受者近於無漏之受。是言近受。

更亦望於各各之受,可見遠與近之受。

〔想蘊〕

此中,如何為想蘊耶?即諸所有想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內、外、麤、細、劣、勝、遠、近,括此於一聚,總說為想蘊。

此中,如何為過去之想耶?即所有想之過去、已滅、已離、已變易、已沒去、已離沒、生已離、令過去、過去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想、耳觸所生之想、鼻觸所生之想、舌觸所生之想、身觸所生之想、意觸所生之想——是為過去之想。

此中,如何為未來之想耶?即所有之想為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現起、未現、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來、未來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是言未來之想。

此中,如何為現在之想耶?即所有之想為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現起、已現、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現在、現在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是言現在之想。

此中,如何為內想耶?即所有之想,彼彼之有情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是言內想。

此中,如何為外想耶?即所有之想,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是言外想。

[P.6] 此中,如何為麤〔細〕想耶?即瞋觸所生之想者是麤,增語觸所生之想者是細;不善之想者是麤,善、無記之想者是細;善、不善之想者是麤,無記之想者是細;與苦受相應之想者是麤,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想者是細;與樂、苦之受相應之想者是麤,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是細;非定中之想者是麤,定中之想者是細;有漏之想者是麤,無漏之想者是細。

更亦望於各各之想,可見麤、細之想。

此中,如何為劣〔勝〕想耶?即不善之想者是劣,善、無記之想者是勝;善、不善之想者是劣,無記之想者是勝;與苦受相應之想者是劣,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是勝;與樂、苦受相應之想者是劣,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是勝;非定中之想者是劣,定中之想者是勝;有漏之想者是劣,無漏之想者是勝。

更亦望於各各之想,可見劣、勝之想。

此中,如何為遠想耶?即不善之想者比善、無記之想遠,善、無記之想者比不善之想遠;善之想者比不善、無記之想遠,不善、無記之想者比善之想遠;無記之想者比善、不善之想遠,善、不善之想者比無記之想遠;與苦受相應之想者比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遠,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比與苦受相應之想遠;與樂受相應之想者比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遠,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比與樂受相應之想遠;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比與樂、苦受相應之想遠,與樂、苦受相應之想者比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遠;非定中之想者比定中之想遠,定中之想者 [P.7] 比非定中之想遠;有漏之想者比無漏之想遠;無漏之想者比有漏之想遠。是言遠想。

比中,如何為近想耶?即不善之想者近於不善之想,善之想者近於善之想,無記之想者近於無記之想;與苦受相應之想者近於與苦受相應之想,與樂受相應之想者近於與樂受相應之想,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者近於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想;非定中之想者近於非定中之想,定中之想者近於定中之想;有漏之想者近於有漏之想,無漏之想者近於無漏之想;是言近想。

更亦望於各各之想,可見遠、近之想。

〔行蘊〕

此中,如何為行蘊耶?即諸所有行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內、外、麤細、劣、勝、遠、近,括此於一聚,總說為行蘊。

此中,如何為過去之行耶?即所有行之過去、已滅、已離、已變易、已沒去、已離沒、生已離、令過去、過去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思、耳觸所生之思、鼻觸所生之思、舌觸所生之思、身觸所生之思、意觸所生之思——是言過去之行。

此中,如何為未來之行耶?即所有行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現起、未現、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來、未來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是言未來之行。

此中,如何為現在之行耶?即所有行之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現起、 [P.8] 已現、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現在、現在分所攝——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是言現在之行。

此中,如何為內行耶?即所有之行,彼彼之有情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是言內行。

此中,如何為外行耶?即所有之行,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是言外行。

此中,如何為麤〔細〕行耶?即不善之行是麤,善、無記之行是細;善、不善之行是麤,無記之行是細;與苦受相應之行是麤,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是細;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行是麤,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行是細;非定中之行是麤,定中之行是細;有漏之行是麤,無漏之行是細。

更亦望於各各之行,可見麤、細之行。

此中,如何為劣〔勝〕行耶?即不善之行是劣,善、無記之行是勝;善、不善之行是劣,無記之行是勝;與苦受相應之行是劣,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是勝;與樂、苦受相應之行是劣,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是勝;非定中之行是劣,定中之行是勝;有漏之行是劣,無漏之行是勝。

更亦望於各各之行,可見劣、勝之行。

此中,如何為遠行耶?即不善之行者比善、無記之行遠;善、無記之行者比不 [P.9] 善之行遠;善之行者比不善、無記之行遠,不善、無記之行者比善之行遠;無記之行者比善、不善之行遠,善、不善之行者比無記之行遠;與苦受相應之行者比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遠,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者比與苦受相應之行遠;與樂受想應之行者比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遠,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者比與樂受相應之行遠;與不苦不樂受想應之行者比與樂、苦受相應之行遠,與樂、苦受相應之行者比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遠;非定中之行者比定中之行遠,定中之行者比非定中之行遠;有漏之行者比無漏之行遠,無漏之行者比有漏之行遠;是言遠行。

此中,如何為近行耶?即不善之行者近於不善之行,善之行者近於善之行,無記之行者近於無記之行;與苦受相應之行者近於與苦受相應之行,與樂受相應之行者近於與樂受相應之行,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者近於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行;非定中之行者近於非定中之行,定中之行者近於定中之行;有漏之行者近於有漏之行,無漏之行者近於無漏之行;是言近行。

更亦望於各各之行,可見遠、近之行。

〔識蘊〕

此中,如何為識蘊耶?即諸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內、外、麤、細、劣、勝、遠、近,括此於一聚,總說為識蘊。

[P.10] 此中,如何為過去之識耶?即所有識之過去,已滅、已離、已變易、已沒去、已離沒、生已離、令過去、過去分所攝——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言過去之識。

此中,如何為未來之識耶?即所有識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現起、未現、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來、未來分所攝——眼識……乃至……意識——是言未來之識。

此中,如何為現在之識耶?即所有識之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現起、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現在、現在分所攝——眼識……乃至……意識——是言現在之識。

此中,如何為內識耶?即所有之識,彼彼有情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識……乃至……意識——是言內識。

此中,如何為外識耶?即所有之識,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內、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識……乃至……意識——是言外識。

此中,如何為麤〔細〕識耶?即不善之識是麤,善、無記之識是細;善、不善之識是麤,無記之識是細;與苦受相應之識是麤,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細;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是麤,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細;非定中之識是麤,定中之識是細;有漏之識是麤,無漏之識是細。

更亦望於各各之識,可見麤、細之識。

[P.11] 此中,如何為劣〔勝〕識耶?即不善之識是劣,善、無記之識是勝;善、不善之識是劣,無記之識是勝;與苦受相應之識是劣,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勝;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是劣,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勝;非定中之識是劣,定中之識是勝;有漏之識是劣,無漏之識是勝。

更亦望於各各之識,可見劣、勝之識。

此中,如何為遠識耶?即不善之識者比善、無記之識遠,善、無記之識者比不善之識遠;善之識者比不善、無記之識遠,不善、無記之識者比善之識遠;無記之識者比善、不善之識遠,善、不善之識者比無記之識遠;與苦受相應之識者比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識遠,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者比與苦受相應之識遠;與樂受相應之識者比與苦、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遠,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識者比與樂受相應之識遠;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者比與樂、苦受相應之識遠,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者比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遠;非定中之識者比定中之識遠,定中之識者比非定中之識遠;有漏之識者比無漏之識遠,無漏之識者比有漏之識遠;是言遠識。

[P.12] 此中,如何為近識耶?即不善識者近於不善識,善識者近於善識,無記識者近於無記識;與苦受相應識者近於與苦受相應識,與樂受相應識者近於與樂受相應識,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識者近於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識;非定中識者近於非定中識,定中識者近於定中識;有漏識者近於有漏識,無漏識者近於無漏識;是言近識。

更亦望於各各之識,可見遠、近之識。

二 對法分別

五蘊者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

此中,如何為色蘊耶?

一種色蘊——是一切之色者為非因、無因、因不相應、有緣、有為、應變壞、世間、有漏、順結、順繫、順暴流、順軛、順蓋、已異取、順取、雜染、無記、無所緣、非心所、心不相應、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不有雜染雜染、非有尋有伺、非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非喜俱行、非樂俱行、非捨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學、非無學、小、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所屬、非無所屬、不決定、不出離、已生、六識所識,無常、勝於老死——如是為一種色蘊。

[P.13] 二種色蘊——是為能取之色、非能取之色;已取之色、不已取之色;已取順取之色、不已取順取之色;有見之色、無見之色;有對之色、無對之色;根之色、非根之色;大種之色、非大種之色;表色、非表色;心等起之色、非心等起之色;心俱有之色、非心俱有之色;心隨轉之色、非心隨轉之色;內色、外色;麤色、細色;遠色、近色……乃至……摶食之色、非摶食之色——如是為二種色蘊。

三種色蘊——是所有之內色者是能取,所有之外色者是能取、非能取;所有之內色者是已取,所有之外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之內色者是已取順取,所有之外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乃至……所有之內色者是非摶食,所有之外色者是摶食、非摶食——如是為三種色蘊。

四種色蘊——是所有能取之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能取之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所有能取之色者是有對、無對,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有對、無對;所 [P.14] 有能取之色者是麤、是細,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麤、是細;所有能取之色者是遠,是近,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遠、是近……乃至……見、聞、覺、知之色——如是為四種色蘊。

五種色蘊——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及所有能取之色——如是為五種色蘊。

六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色,鼻所識之色、舌所識之色、身所識之色、意所識之色——如是為六種色蘊。

七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乃至……意界所識之色、意識界所識之色——如是為七種色蘊。

八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乃至……身所識之色有樂觸與苦觸——意界所識之色、意識界所識之色——如是為八種色蘊。

九種色蘊——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及非根之色——如是為九種色蘊。

十種色蘊——是眼根……乃至……命根及非根色之有對、無對——如是為十種色蘊。

十一種色蘊——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及無見無對法處所攝之色——如是為十一種色蘊。

是言色蘊。

[P.15] 〔受蘊〕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

(一)

一種受蘊——是觸相應。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受蘊——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受蘊——是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六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六種受蘊。

七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如是為七種受蘊。

八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有樂與苦——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八種受蘊。

九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善、不善、無記——如是為九種受蘊。

十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有樂與苦——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受蘊。

(〔關於受蘊之對法分別者即更反複二十七次,其二十七次各各之中,與(一)出現不同者唯二種與三 [P.16] 種之分別而已。一種、四種、五種、六種、七種、八種、九種、十種等八類之分別者皆與(一)相同。故以下唯詳細分別二種分別與三種分別,其他從略。(原本出版者記)〕)

(二)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 [P.17] 學;小、大、無量;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劣、中、勝;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道所緣、道因、道增上;已生、未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內、外、內外;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三)

二種受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世間、出世間;少 [P.18] 分可識、少分不可識;有漏、無漏。漏相應、漏不相應;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順結、不順結;結相應、結不相應;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有關順繫、順暴流、順軛、順蓋之部分與順結相同從略)。已異取、不已異取;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已取、不已取;順取、不順取;取相應、取不相應;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雜染、不雜染;有雜染、不有雜染;染相應、染不相應;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有關見 [P.19] 所斷、修所斷、見及修所斷因者亦同)。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欲纏、非欲纏;(色纏及無色纏者亦同)。所屬、無所屬;出離、不出離;決定、不決定;有上、無上;有諍、無諍。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四)

二種受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受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

以上二根本

[P.20] (五)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六)

二種受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七)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

[P.21] (八)

二種受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受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十)

二種受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P.22] 三種受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乃至……如是……

(十一)

二種受蘊——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乃至……如是……

(十二)

二種受蘊——是世間、出世間。

三種受蘊——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

……乃至……如是……

(十三)

二種受蘊——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三種受蘊——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乃至……如是……

(十四)

二種受蘊——是有漏、無漏。

[P.23] 三種受蘊——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

……乃至……如是……

(十五)

二種受蘊——是漏相應、漏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

……乃至……如是……

(十六)

二種受蘊——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

三種受蘊——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

(十七)

二種受蘊——是順結、不順結。

三種受蘊——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乃至……如是……

(十八)

二種受蘊——是結相應、結不相應。

[P.24] 三種受蘊——是小、大、無量。

……乃至……如是……

(十九)

二種受蘊——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

三種受蘊——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乃至……如是……

(二十)

二種受蘊——是順繫、不順繫。

三種受蘊——是劣、中、勝。

……乃至……如是……

(廿一)

二種受蘊——是繫相應、繫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

……乃至……如是……

(廿二)

二種受蘊——是繫不相應順繫、繫不相應不順繫。

[P.25] 三種受蘊——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

(廿三)

二種受蘊——是順暴流、不順暴流。

三種受蘊——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

(廿四)

二種受蘊——是暴流相應、暴流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過去、未來、現在。

……乃至……如是……

(廿五)

二種受蘊——是暴流不相應順暴流、暴流不相應不順暴流。

三種受蘊——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乃至……如是……

(廿六)

二種受蘊——是順軛、不順軛。

[P.26] 三種受蘊——是內、外、內外。

……乃至……如是……

(廿七)

二種受蘊——是軛相應、軛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以上兩種增上

七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受蘊。

又他之七種受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受蘊。

二十四種受蘊——是以眼觸為緣,受蘊之善、不善、無記;以耳觸為緣,受蘊之……乃至……以鼻觸為緣,受蘊之……乃至……以舌觸為緣,受蘊之……乃至……以身觸為緣,受蘊之……乃至……以意觸為緣,受蘊之善、不善、無記;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二十四種受蘊。

[P.27] 又他之二十四種受蘊——是以眼觸為緣,於受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以耳觸為緣,於受蘊……乃至……以鼻觸為緣,於受蘊……乃至……以舌觸為緣,於受蘊……乃至……以身觸為緣,於受蘊……乃至……以意觸所緣,於受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二十四種受蘊。

三十種受蘊——是以眼觸為緣,於受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於受蘊……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受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三十種受蘊。

多種受蘊——是以眼觸為緣,於受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受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多種受蘊。

又他之多種受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受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受蘊有內所緣、 [P.28] 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塵、無所屬;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多種受蘊。是言受蘊。

〔想蘊〕

此中,如何為想蘊耶?

(一)

一種想蘊——是觸相應。

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想蘊——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想蘊——是樂根相應、苦根相應、喜根相應、憂根相應、捨根相應。

六種想蘊——是眼觸所生之想、耳觸所生之想、鼻觸所生之想、舌觸所生之想、身觸所生之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六種想蘊。

七種想蘊——是眼觸所生之想……乃至……身觸所生之想、意界觸所生之想、意識界觸所生之想——如是為七種想蘊。

八種想蘊——是眼觸所生之想……乃至……身觸所生之想——樂俱行、苦俱行——意界觸所生之想、意識界觸所生之想——如是為八種想蘊。

九種想蘊——是眼觸所生之想……乃至……身觸所生之想、意界觸所生之想、意識界觸所生之想——善、不善、無記——如是為九種想蘊。

十種想蘊——是眼觸所生之想……乃至……身觸所生之想——樂俱行、苦俱行意界觸所生之想、意識界觸所生之想——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想蘊。

[P.29] (〔同於色蘊之分別,以下唯二種與三種之分別不同而已,其他者同(一)。故唯將異者列出,其他從略。(原本出版者記)〕)

(二)

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與樂受相應、與苦受相應、與不苦不樂相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乃至……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三)

二種想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世間、出世間。少 [P.30] 分可識、少分不可識。有漏、無漏。漏相應、漏不相應。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順結……。順繫……。順暴流……。順軛……。順蓋……。已異取、不已異取。已取、不已取。順取、不順取。取相應、取不相應。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雜染、不雜染。有雜染、不有雜染。染相應、染不相應。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見所斷、非見所斷。修所斷……。見所斷因……。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 [P.31] ……。欲纏……。色纏……。無色纏……。所屬、無所屬。出離……。決定……。有上、無上。有諍、無諍。

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四)

二種想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想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P.32] (六)

二種想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七)

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

(八)

二種想蘊——是有諍、無諍。

[P.33] 三種想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種想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十)

二種想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乃至……如是為……

(十一)

二種想蘊——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三種想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乃至……如是為……

[P.34] (十二)

二種想蘊——是世間、出世間。

三種想蘊——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乃至……如是為……

(十三)

二種想蘊——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三種想蘊——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

……乃至……如是為……

(十四)

二種想蘊——是有漏、無漏。

三種想蘊——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乃至……如是為……

(十五)

二種想蘊——是漏相應、漏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

……乃至……如是為……

[P.35] (十六)

二種想蘊——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

三種想蘊——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

……乃至……如是為……

(十七)

二種想蘊——是順結、不順結。

三種想蘊——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

……乃至……如是為……

(十八)

二種想蘊——是結相應、結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為……

(十九)

二種想蘊——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

[P.36] 三種想蘊——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乃至……如是為……

(二十)

二種想蘊——是順繫、不順繫。

三種想蘊——是小、大、無量。

……乃至……如是為……

(廿一)

二種想蘊——是繫相應、繫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乃至……如是為……

(廿二)

二種想蘊——是繫不相應、繫不相應不順繫。

三種想蘊——是劣、中、勝。

……乃至……如是為……

(廿三)

二種想蘊——是順暴流、不順暴流。

[P.37] 三種想蘊——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

……乃至……如是為……

(廿四)

二種想蘊——是暴流相應、暴流不相應。

三種想蘊——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為……

(廿五)

二種想蘊——是暴流不相應順暴流、暴流不相應不順暴流。

三種想蘊——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為……

(廿六)

二種想蘊——是順軛、不順軛。

三種想蘊——是過去、未來、現在。

……乃至……如是為……

(廿七)

二種想蘊——是軛相應、軛不相應。

[P.38] 三種想蘊——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乃至……如是為……

(廿八)

二種想蘊——是軛不相應順軛、軛不相應不順軛。

三種想蘊——即內、行、內外。

……乃至……如是為……

(廿九)

二種想蘊——是順蓋、不順蓋。

三種想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以上兩種增上

七種想蘊——是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想蘊。

又他之七種想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想蘊。

[P.39] 二十四種想蘊——是以眼觸為緣,於想蘊有善、不善、無記;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想蘊有善、不善、無記;眼觸所生之想、耳觸所生之想、鼻觸所生之想、舌觸所生之想、身觸所生之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二十四種想蘊。

又其他之二十四種想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想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所緣,於想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二十四種想蘊。

三十種想蘊——是以眼觸為緣,於想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想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三十種想蘊。

多種想蘊——是以眼觸為緣,於想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想蘊之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 [P.40] 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多種想蘊。

又其他之多種想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想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想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想……乃至……意觸所生之想——如是為多種想蘊。是言想蘊。

〔行蘊〕

此中,如何為行蘊耶?

(一)

一種行蘊——是心相應。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行蘊——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行蘊——是樂根相應、苦根相應、喜根相應、憂根相應、捨根相應。

六種行蘊——是眼觸所生之思、耳觸所生之思、鼻觸所生之思、舌觸所生之思、身觸所生之思、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六種行蘊。

七種行蘊——是眼觸所生之思……乃至……身觸所生之思、意界觸所生之思、 [P.41] 意識界觸所生之思——如是為七種行蘊。

八種行蘊——是眼觸所生之思……乃至……身觸所生之思中,樂俱行、苦俱行,意界觸所生之思、意識界觸所生之思——如是為八種行蘊。

九種行蘊——是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界觸所生之思、意識界觸所生之思有善、不善、無記——如是為九種行蘊。

十種行蘊——即眼觸所生之思……乃至……身觸所生之思有樂俱行、苦俱行;意界觸所生之思、意識界觸所生之思有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行蘊。

(〔同於色蘊之分別,以下唯二種與三種之分別不同而已,其他者同(一)。故唯將異者列出,其他從略。(原本出版者記)〕)

(二)

二種行蘊——即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應。

……乃至……如是為十種行蘊。

[P.42] (三)

二種行蘊——是有因、無因。因相應、因不相應。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漏、非漏。有漏、無漏。漏相應、漏不相應。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結、非結。順結、不順結。結相應、結不相應。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繫、非繫。順繫、不順繫。繫相應、繫不相應。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 [P.43] 繫不相應順繫、繫不相應不順繫。暴流、非暴流。順暴流、不順暴流。暴流相應、暴流不相應,以暴流為順暴流、以順暴流為非暴流。以暴流為暴流相應、以暴流相應為非暴流。暴流不相應順暴流、暴流不相應不順暴流。軛、非軛。順軛、不順軛。軛相應、軛不相應。以軛為順軛、以順軛為非軛。以軛為軛相應、以軛相應為非軛。軛不相應順軛、軛不相應不順軛。蓋、非蓋。順蓋、不順蓋。蓋相應、蓋不相應。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蓋不相應順蓋、蓋不相應不順蓋。異取、非異取。已異取、不已異取。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以異 [P.44] 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已取、不已取。取、非取。順取、不順取。取相應、取不相應。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染、非染。雜染、不雜染。有雜染、不有雜染。染相應、染不相應。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見所斷、非見所斷。修所斷、非修所斷。見所斷因、非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 [P.45] 非喜俱行。樂俱行、非樂俱行。捨俱行、非捨俱行。欲纏、非欲纏。色纏、非色纏。無色纏、非無色纏。所屬、無所屬。出離、不出離。決定、不決定。有上、無上。有諍、無諍。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四)

二種行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行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行蘊。

以上二根本

[P.46] (五)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六)

二種行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七)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

(八)

二種行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行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想蘊。

以上三根本

[P.47] (九)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十)

二種行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行蘊——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乃至……如是為……

(十一)

二種行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三種行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乃至……如是為……

(十二)

二種行蘊——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

三種行蘊——是已取順取、不己取順取、不己取不順取。

……乃至……如是為……

[P.48] (十三)

二種行蘊——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

三種想蘊——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

……乃至……如是為……

(十四)

二種行蘊——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三種行蘊——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乃至……如是為……

(十五)

二種行蘊——是世間、出世間。

三種行蘊——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

……乃至……如是為……

(十六)

二種行蘊——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三種行蘊——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

……乃至……如是為……

[P.49] (十七)

二種行蘊——是有漏、無漏。

三種行蘊——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為……

(十八)

二種行蘊——是漏相應、漏不相應。

三種行蘊——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乃至……如是為……

(十九)

二種行蘊——是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

三種行蘊——是小、大、無量。

……乃至……如是為……

(二十)

二種行蘊——是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

三種行蘊——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乃至……如是為……

[P.50] (廿一)

二種行蘊——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

三種行蘊——是劣、中、勝。

……乃至……如是為……

(廿二)

二種行蘊——是結、非結。

三種行蘊——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

……乃至……如是為……

(廿三)

二種行蘊——是順結、不順結。

三種行蘊——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為……

(廿四)

二種行蘊——是結相應、結不相應。

三種行蘊——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為……

[P.51] (廿五)

二種行蘊——是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

三種行蘊——是過去、未來、現在。

……乃至……如是為……

(廿六)

二種行蘊——是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

三種行蘊——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乃至……如是為……

(廿七)

二種行蘊——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

三種行蘊——是內、外、內外。

……乃至……如是為……

(廿八)

二種行蘊——是繫、非繫。

三種行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行蘊。

以上兩增上

[P.52] 七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行蘊。

又其他之七種行蘊者——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行蘊。

二十四種行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行蘊有善、不善、無記;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行蘊有善、不善、無記;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二十四種行蘊。

又其他之二十四種行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行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所緣,於行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二十四種行蘊。

三十種行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行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 [P.53] 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行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三十種行蘊。

多種行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行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行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多種行蘊。

又其他之多種行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行蘊有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乃至……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行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觸所生之思……乃至……意觸所生之思——如是為多種行蘊。是言行蘊。

〔識蘊〕

此中,如何為識蘊耶?

(一)

一種識蘊——是觸相應。

[P.54] 二種識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識蘊——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識蘊——是樂根相應、苦根相應、喜根相應、憂根相應、捨根相應。

六種識蘊——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如是為六種識蘊。

七種識蘊——是眼識……乃至……身識、意界意識界——如是為七種識蘊。

八種識蘊——是眼識……乃至……於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意界、意識界——如是為八種識蘊。

九種識蘊——是眼識……乃至……於身識、意界、意識界有善、不善、無記——如是為九種識蘊。

十種識蘊——即眼識……乃至……於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於意界、意識界有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識蘊。

(〔同於色蘊之分別,以下唯二種與三種之分別不同而已,其他者同(一)。故唯將異者列出,其他從略。(原本出版者記)〕)

(二)

二種識蘊——是有因、無因。

[P.55] 三種識蘊——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相應。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乃至……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識蘊。

(三)

二種識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有漏、無漏。漏相應、漏不相應。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順結、不順結。結相應、結不相應。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順繫 [P.56] ……順暴流……順軛……。順蓋……。已異取、不已異取。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已取、不已取、取相應、取不相應。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雜染、不雜染。有雜染、不有雜染。染相應、染不相應。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見所斷、非見所斷。修所斷……。見所斷因……。修所斷因……。有尋、無尋。有伺……。有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欲纏、非欲纏。色纏……。無色纏。所屬、無所屬。出離……。不決定……。有上……。有諍……。

[P.57] 三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四)

二種識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識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種識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六)

二種識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P.58] (七)

二種識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

(八)

二種識蘊——是有諍、無諍。

三種識蘊——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種識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

[P.59] (十)

二種識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三種識蘊——即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

……乃至……如是為……

(十一)

二種識蘊——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三種識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乃至……如是為……

(十二)

二種識蘊——是世間、出世間。

三種識蘊——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乃至……如是為……

(如想蘊之兩增上,識之時亦可廣說)。

以上兩增上

[P.60] 七種識蘊——是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識蘊。

又其他之七種識蘊者——是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如是為七種識蘊。

二十四種識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識蘊有善、不善、無記;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識蘊有善、不善、無記;眼識……乃至……意識——如是為二十四種識蘊。

又其他之二十四種識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識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識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眼識……乃至……意識——如是為二十四種識蘊。

三十種識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識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識蘊有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識……乃至 [P.61] ……意識——如是為三十種識蘊。

多種識蘊——是以眼觸為緣,於識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識蘊有善、不善、無記、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識……乃至……意識——如是為多種識蘊。

又其他之多種識蘊者——是以眼觸為緣,於識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以耳觸為緣……乃至……以鼻觸為緣……乃至……以舌觸為緣……乃至……以身觸為緣……乃至……以意觸為緣,於識蘊有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眼識……乃至……意識——如是為多種識蘊。

是言識蘊。

三 問分

所謂五蘊者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者幾何善?幾何不善?幾何無記?幾何樂受相應?……乃至……幾何有諍?幾何無諍?

[P.62] 色蘊者是無記,四蘊者即善、不善、無記。二蘊者是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三蘊者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色蘊者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四蘊者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色蘊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四蘊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色蘊者是不有雜染雜染,四蘊者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色蘊者是無尋無伺,三蘊者即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行蘊者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色蘊者是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受蘊者是喜俱行而非樂俱行非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三蘊者是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捨俱行。色蘊者是非見非修所斷,四蘊者即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色蘊者是非見非修所斷因,四蘊者即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色蘊者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四蘊者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色蘊者是非有學非無學,四蘊者即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色蘊者是小,四蘊者是小、大、無量。色蘊者是無所 [P.63] 緣,四蘊者即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不可言小所緣或大所緣或無量所緣。色蘊者是中,四蘊者是劣、中、勝。色蘊者是不決定,四蘊者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色蘊者是無所緣,四蘊者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緣或道因或道增上。〔五蘊者〕即已生、不已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色蘊者是無所緣,四蘊者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不可言過去所緣或未來所緣或現在所緣。內、外、內外。色蘊者是無所緣,四蘊者即內所緣、外所緣、內外所緣,不可言內所緣或外所緣或內外所緣。四蘊者是無見無對,色蘊者是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

四蘊者是非因,行蘊者是因、非因。色蘊者是無因,四蘊者是有因、無因。色蘊者是因不相應,四蘊者是因相應、因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三蘊者是不可言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有因為非因。行蘊者是以因為有因、以有因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為有因或以有因為非因。色蘊者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三蘊者是不可言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言以因相應為非因,行蘊者是以因為因相應、以因相應為非因,不可 [P.64] 言以因為因相應或以因相應為非因。色蘊者是非因、無因,三蘊者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行蘊者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無因。

〔五蘊〕者是有緣、有為。四蘊者是無見,色蘊者是有見、無見。四蘊者是無對,色蘊者是有對、無對。色蘊者是色,四蘊者是無色。色蘊者是世間,四蘊者是世間、非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四蘊者是非漏,行蘊者是漏、非漏。色蘊者是有漏,四蘊者是有漏、無漏。色蘊者是漏不相應,四蘊者是漏相應、漏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三蘊者是不可言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為非漏;行蘊者是以漏為有漏,以有漏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有漏或以有漏為非漏。色蘊者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三蘊者是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相應為非漏;行蘊者是以漏為漏相應、以漏相應為非漏,不可言以漏為漏相應或以漏相應為非漏。色蘊者是漏不相應有漏,四蘊者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不可言漏不相應有漏或漏不相應無漏。

四蘊者是非結,行蘊者是結、非結。色蘊者是順結,四蘊者是順結、不順結。 [P.65] 色蘊者是結不相應,四蘊者是結相應、結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三蘊者是不可言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順結為非結;行蘊者是以結為順結、以順結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順結或以順結為非結。色蘊者是以結為結相應,不可言以結相應為非結;三蘊者即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相應為非結;行蘊者是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不可言以結為結相應、以結相應為非結。色蘊者是結不相應順結,四蘊者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不可言結不相應順結或結不相應不順結。

四蘊者是非繫,行蘊者是繫、非繫。色蘊者是順繫,四蘊者是順繫、不順繫。色蘊者是繫不相應,四蘊者是繫相應、繫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三蘊者是不可言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不可言以順繫為非繫;行蘊者是以繫為順繫、以順繫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為順繫或以順繫為非繫。色蘊者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三蘊者是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相應為非繫;行蘊者是以繫為繫相應、以繫相應為非繫,不可言以繫為繫相應或以繫相應為非繫。色蘊者是繫不相應順繫,四蘊者是繫不相應順繫、繫不相應不順繫,不可言繫不相應順繫或繫不相應不順繫。

[P.66] 四蘊者是非暴流……乃至……非軛……乃至……四蘊者是非蓋,行蘊者是蓋、非蓋。色蘊者是順蓋,四蘊者是順蓋、不順蓋。色蘊者是蓋不相應,四蘊者是蓋相應、蓋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三蘊者是不可言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不可言以順蓋為非蓋;行蘊者是以蓋為順蓋、以順蓋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為順蓋或以順蓋為非蓋。色蘊者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三蘊者是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相應為非蓋;行蘊者是以蓋為蓋相應,以蓋相應為非蓋,不可言以蓋為蓋相應或以蓋相應為非蓋。色蘊者是蓋不相應順蓋,四蘊者是蓋不相應順蓋、蓋不相應不順蓋,不可言蓋不相應順蓋或蓋不相應不順蓋。

四蘊者是非異取,行蘊者是異取、非異取。色蘊者是已異取,四蘊者是已異取、不已異取。色蘊者是異取不相應;三蘊者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行蘊者是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不可言異取相應或異取不相應。色蘊者是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三蘊者是不可言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以已異取為非異取;行蘊者是以異取為已異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不可言以異取為 [P.67] 已異取,或以已異取為非異取。色蘊者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四蘊者是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不可言異取不相應已異取或異取不相應不己異取。

色蘊者是無所緣,四蘊者是有所緣。四蘊者是非心,識蘊者是心。三蘊者是心所,二蘊者是非心所。三蘊者是心相應,色蘊者是心不相應,識蘊者是不可言與心相應或與心不相應。三蘊者是心俱住,色蘊者是心不俱住,識蘊者是不可言與心俱住或與心不俱住。三蘊者是心等起,識蘊者即非心等起,色蘊者是心等起、非心等起。三蘊者是心俱有,識蘊者是非心俱有,色蘊者是心俱有、非心俱有。三蘊者是心隨轉,識蘊者是非心隨轉,色蘊者是心隨轉、非心隨轉。三蘊者是心俱住等起,二蘊者是非心俱住等起。三蘊者是心俱住等起俱有,二蘊者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三蘊者是心俱住等起隨轉,二蘊者是非心俱住等起隨轉。三蘊者是外,識蘊者是內,色蘊者是內、外。四蘊者是能取,色蘊者是能取、非能取。已取、不已取。

四蘊者是非取,行蘊者是取、非取。色蘊者是順取,四蘊者是順取、不順取。色蘊者是取不相應,四蘊者是取相應、取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三蘊者是不可言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不可言以順取為非取;行蘊者是以取為順取、以順取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為順取或以順取為非取。色蘊者 [P.68] 即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三蘊者是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相應為非取;行蘊者是以取為取相應、以取相應為非取,不可言以取為取相應或以取相應為非取。色蘊者是取不相應順取,四蘊者是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不可言取不相應順取或取不相應不順取。

四蘊者是非染,行蘊者是染、非染。色蘊者是雜染,四蘊者是雜染、不雜染。色蘊者是有雜染,四蘊者是有雜染、不有雜染。色蘊者是染不相應,四蘊者是染相應、染不相應。色蘊者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三蘊者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雜染為非染;行蘊者是以染為雜染、以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雜染或以雜染為非染。色蘊者是不可言以染為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三蘊者是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有雜染為非染;行蘊者是以染為有雜染、以有雜染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為有雜染或以有雜染為非染。色蘊者是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三蘊者即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以染相應為非染,不可言以染相應為非染;行蘊者是以染為染應相、以染相應為非 [P.69] 染,不可言以染為染相應或以染相應為非染。色蘊者是染不相應雜染;四蘊者是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不可言染不相應雜染或染不相應不雜染。

色蘊者是非見所斷,四蘊者是見所斷、非見所斷。色蘊是非修所斷,四蘊者是修所斷、非修所斷。色蘊者是非見所斷因,四蘊者是見所斷因、非見所斷因。色蘊者是非修所斷因,四蘊者是修所斷因、非修所斷因。色蘊者是無尋,四蘊者是有尋、無尋。色蘊者是無伺,四蘊者是有伺、無伺。色蘊者是有喜,四蘊者是有喜、無喜。色蘊者是非喜俱行,四蘊者是喜俱行、非喜俱行。二蘊者是非樂俱行,三蘊者是樂俱行、非樂俱行。二蘊者是非捨俱行,三蘊者是捨俱行、非捨俱行。色蘊者是欲纏,四蘊者是欲纏、非欲纏。色蘊者是非色纏,四蘊者是色纏、非色纏。色蘊者是非無色纏,四蘊者是無色纏、非無色纏。色蘊者是所屬,四蘊者是所屬、無所屬。色蘊者是不出離,四蘊者是出離、不出離。色蘊者是不決定,四蘊者是決定、不決定。色蘊者是有上,四蘊者是有上、無上。色蘊者是無諍,四蘊者是有諍、無諍。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9 冊 No. 0025 分別論(第1卷-第15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