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48冊
No.24 法集論 (5卷)
【郭哲彰譯】
第 4 卷

下一卷
 

第三 概說品

第一章

一 三聚

[P.180] 九八一

云何為善法耶?即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其相應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其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善法。

九八二

云何為不善法耶?即三不善根——貪、瞋、癡——及於彼同一處之諸煩惱——其相應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其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不善法。

九八三

云何為無記法耶?即善不善法異熟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或亦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之所應作法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無記法。

九八四

云何為樂受相應法耶?即於欲纏、色纏、非所攝,除樂受而有相應於樂地之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樂受相應法。

九八五

云何為苦受相應法耶?即於欲纏,除苦受而有相應於苦地之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苦受相應法。

九八六

云何為不苦不樂受相應法耶?即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除不苦不樂受而有相應於不苦不樂地之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不苦不樂受相應法。

九八七

云何為異熟法耶?即善不善法異熟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異熟法。

[P.181] 九八八

云何為異熟法法之法耶?即善不善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異熟法法之法。

九八九

云何為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之法耶?即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所有之所應作法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之法。

九九〇

云何為已取順取法耶?即善不善法有漏異熟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色業之已作性——是為已取順取法。

九九一

云何為不已取順取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受蘊……乃至……識蘊及所有之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之所應作法與色業之非已作性——是等為不已取順取法。

九九二

云何為不已取順取法耶?即非所攝之道及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不已取不順取法。

九九三

云何為已雜染順雜染法?即三不善根——貪、瞋、癡及於彼同一處之諸煩惱,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其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已雜染順雜染法。

九九四

云何為不已雜染順雜染法耶?即善無記有漏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不已雜染順雜染法。

九九五

云何為不已雜染不順雜染法耶?即非所攝之道及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不已雜染不順雜染法。

[P.182] 九九六

云何為有尋有伺法耶?即於欲纏、色纏、非所攝,除尋伺而有相應於有尋有伺地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有尋有伺法。

九九七

云何為無尋唯伺法耶?即於色界、非所攝,除伺而有相應於無尋唯伺地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無尋唯伺法。

九九八

云何為無尋無伺法耶?即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而相應於無尋無伺地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無尋無伺法。

九九九

云何為喜俱行法耶?即於欲纏、色纏、非所攝,除喜而有相應於喜地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喜俱行法。

一〇〇〇

云何為樂俱行法耶?即於欲纏、色纏、非所攝,除喜而有相應於喜地之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樂俱行法。

一〇〇一

云何為捨俱行法耶?即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除捨而有相應於捨地之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捨俱行法。

一〇〇二

云何為見所斷法耶?即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

一〇〇三

此中,云何為有身見耶?即此處為無聞之異生——不見聖者、不知聖法,於聖法而不調順;不見善士、不知善士之法,於善士之法而不調順者——以色為我而等隨觀,或以我有色而〔等隨觀〕、或於我以色、或於色以我而〔等隨觀〕;以受為我而等隨觀,或我有受、或於我以受、或於受以我而〔等隨觀〕;以想為我而等隨觀,或以我有想、或於我以想、或於想以我而〔等隨觀〕;以行為我而等隨觀,或以 [P.183] 行為有行、或於我以行、或於行以我而〔等隨觀〕;以識為我而等隨觀,或我有識、或於我以識、或於識以我而〔等隨觀〕。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見、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有身見。」

一〇〇四

此中,云何為疑耶?即於佛、法、僧、學疑惑,於前邊、後邊、前邊後邊疑惑,或於相依性緣起法疑惑——如是所有之惑、疑惑、已疑惑性、猶豫、疑、二分、二路、躊躇、非一向執、懷疑、遲疑、不沒入、心之硬心、留心意——此言為「疑。」

一〇〇五

此中,云何為戒禁取耶?即依〔佛教〕以外諸沙門婆羅門之戒、淨禁、淨戒禁而為清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見、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戒禁取。」

一〇〇六

即是等三結及於彼同一處之諸煩惱——相應於彼之受蘊……乃至……識蘊,於彼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見所斷法。

一〇〇七

云何為修所斷法耶?即餘之貪、瞋、癡及於彼同一處之諸煩惱,相應於彼之受蘊……乃至……識蘊,於彼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修所斷法。

一〇〇八

云何為非見非修所斷法耶?即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 [P.184] 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見非修所斷法。

一〇〇九

云何為見所斷因法耶?即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此中云何為有身見耶?……乃至……是言為有身見。此中云何為疑耶?……乃至……是言為疑。此中云何為戒禁取耶?……乃至……是言為戒禁取。〕

一〇一〇(1

即是等三結及於彼同一處之諸煩惱,相應於彼之受蘊……乃至……識蘊,於彼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見所斷因法。

〔一〇一〇(2

三結——即有身見、疑、戒禁取。是等諸法即見所斷。於彼同一處有貪、瞋、癡,是等諸法即見所斷因也。——於彼同一處有諸煩惱——相應於彼之受蘊……乃至……識蘊,於彼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見所斷因法。〕

一〇一一

云何為修所斷因法耶?即餘之貪、瞋、癡——於彼同一處之諸煩惱,相應於彼之受蘊……乃至……識蘊,於彼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修所斷因法。

一〇一二

云何為非見非修所斷因法耶?即除〔上述〕彼之諸法,餘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及一切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見非修所斷因法。

一〇一三

云何為流轉法耶?即有漏善不善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流轉法。

一〇一四

云何為還滅法耶?即四道之非所攝——是等為還滅法。

一〇一五

云何為非流轉非還滅法耶?即善不善法異熟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之所應作法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流轉非還滅法。

一〇一六

云何為有學法耶?即四道之非所攝與下之三沙門果——是等為有學法。

[P.185] 一〇一七

云何為無學法耶?即最上之阿羅漢果——是為無學法。

一〇一八

云何為非有學非無學法耶?即除〔上述〕彼之諸法,其餘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有學非無學法。

一〇一九

云何為小法耶?即欲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小法。

一〇二〇

云何為大法耶?即色纏、無色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大法。

一〇二一

云何為無量法耶?即非所攝之道及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無量法。

一〇二二

云何為小所緣法?即依小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為小所緣法。

一〇二三

云何為大所緣法耶?即依大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為大所緣法。

一〇二四

云何為無量所緣法耶?即依無量法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為無量所緣法。

一〇二五

云何為劣法耶?即三不善根——貪、瞋、癡——於彼同一處之煩惱,相應於彼之受蘊……乃至……識蘊,於彼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劣法。

一〇二六

云何為中法耶?即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中法。

一〇二七

云何為勝法耶?即非所攝之道及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勝法。

[P.186] 一〇二八

云何為邪定法耶?即五無間業及邪見決定——是等為邪定法。

一〇二九

云何為正定法耶?即四道之非所攝——是等為正定法。

一〇三〇

云何為不定法耶?即除〔上述之〕諸法,其餘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不定法。

一〇三一

云何為道所緣法耶?即依聖道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為道所緣法。

一〇三二

云何為道因法耶?即聖道所有者,除道支而有於彼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道因法。

一〇三三

即以聖道所有者之道為因之正見——除正見而有於彼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道因法。聖道所有者之無貪、無瞋、無癡——是等為道因——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道因法。

一〇三四

云何為道增上法耶?即以聖道為增上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為道增上——聖道所有者依觀增上而修道,除觀而有於彼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道增上法。

一〇三五

云何為已生法耶?即諸所有之法為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轉生、已現轉生、已現起、已生起、已等生起、已起、已等起、攝於已生起及已生起部份之色、受、想、行、識——是等為已生法。

一〇三六

云何為不已生法耶?即諸所有之法為未已生、未已存在、未已等生、未已轉生、未已現轉生、未已現起、未已生起、未已等生起、未已起、未己等起、攝 [P.187] 於未已生起及未已生起部份之色、受、想、行、識——是等為不已生法。

一〇三七

云何為當生法耶?即諸善不善法之異熟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所有之色、業已作性當起者——是等為當生法。

一〇三八

云何為過去法耶?即諸所有之法為過去、已滅、已變易、已沒、已去、生已離去、攝於過去以及過去部份之色、受、想、行、識——是等為過去法。

一〇三九

云何為未來法耶?即諸所有之法為未已生、未已存在、未已等生、未已轉生、未已現轉生、未已現起、未已生起、未已等生起、未已起、未已等起、未來、攝於未來部分之色、受、想、行、識——是等為未來法。

一〇四〇

云何為現在法耶?即諸所有之法為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轉生、已現轉生、已現起、已生起、已等生起、已起、已等起、現在、攝於現在部份之色、受、想、行、識——是等為現在法。

一〇四一

云何為過去所緣法耶?即依諸過去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為過去所緣法。

一〇四二

云何為未來所緣法耶?即依諸未來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為未來所緣法。

一〇四三

云何為現在所緣法耶?即依諸現在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生——是等為現在所緣法。

[P.188] 一〇四四

云何為內法耶?即諸所有法為彼彼有情、為內、各自、自身、各人、已取之色、受、想、行、識——是等為內法。

一〇四五

云何為外法耶?即諸所有法為彼彼之他有情、他人、內、各自、自身、各人之……乃至……識——是等為外法。

一〇四六

云何為內外法耶?即彼之兩者〔一〇四四、一〇四五〕——是等為內外法。

一〇四七

云何為內所緣法耶?即依內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為內所緣法。

一〇四八

云何為外所緣法耶?即依外法而生起之所有心心所法——是等為外所緣法。

一〇四九

云何為內外所緣法耶?即依內外法而……乃至……法——是等為內外所緣法。

一〇五〇

云何為有見有對法耶?即色處——是等為有見有對法。

一〇五一

云何為無見有對法耶?即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是等為無見有對法。

一〇五二

云何為無見無對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及所有色之無見無對法處所攝者與無為界——是等為無見無對法。

二 因聚

一〇五三

云何為因法耶?即三善因、三不善因、三無記因、九欲纏因、六色纏因、六無色纏因、六非所攝因。

一〇五四

此中云何為三善因耶?即無貪、無瞋、無癡。

一〇五五

此中云何為無貪耶?即所有之無貪、無貪著、無已貪著性、無徧貪、無戀著、無已戀著性、無貪欲、無貪、善根——此言為無貪。

[P.189] 一〇五六

此中云何為無瞋耶?即所有之無瞋、無污辱、無已污辱性、慈、慈性、已慈性、哀愍、哀愍性、已哀愍性、哀憐、悲愍、無瞋恚、無惱、害、無瞋、善根——此言為無瞋。

一〇五七

此中云何為無癡耶?即於苦之慧、於苦集之慧、於苦滅之慧、趣苦滅道之慧、於前邊之慧、於後邊之慧、於前邊後邊之慧、於相依性緣起法之慧——如是所有之慧、智慧、擇、思擇、擇法、解了、近察、各察、聰叡、善巧、審悉、審察、思、近解、叡智、怜利、徧察、觀、正知、導慧、慧、慧根、慧力、慧武器、慧宮殿、慧明、慧現、慧光、慧寶、無癡、擇法之正見——此言為無癡。此等為三善因。

一〇五八

此中云何為三不善因耶?即貪、瞋、癡。

一〇五九

此中云何為貪耶?即所有之貪、等貪、隨貪、親、喜、喜貪、心之等貪、欲求、迷悶、耽著、饕、貪著、結、淤泥、誘惑、諂、母、產出、縫著、綱著、河、渴愛、絲、漫、齷齪者、伴侶、大望、有導者、林、下生、親交、愛著、願望、連結、希望、豫期、豫期性、色希望、聲希望、香希望、味希望、觸希望、利得希望、財希望、兒希望、活命希望、思望、欲望、熱望、渴望、渴望性、貪望、貪婪、貪婪性、動搖、欲好性、非法貪、背理貪、志願、願望、欲願、羨望、切願、欲愛、有愛、無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暴流、軛、繫、取、覆、障、蓋、欲、縛、隨煩惱、隨眠、纏、蔓草、悋慳、苦根、苦緣、苦生、魔羂索、魔鉤、魔境、愛、喜中貪、欲綱、欲革紐、海、欲貪、貪之不善根——此言為貪。

[P.190] 一〇六〇

此中云何為瞋耶?即已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現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當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已為損害於我之可愛者、可意者之嫌恨生……乃至……為損害之嫌恨生,已為利益於我之不可愛者、不可意者……乃至……為利益於〔……〕之嫌恨生、或於非處嫌恨生——如是所有心之嫌恨、憤發、憤恚、逆意、怒、極怒、等極怒、瞋恚、極瞋恚、等極瞋恚、心之害惡、意極瞋害、忿、忿怒、忿怒性、瞋恚之污穢、已污穢性、害惡、恚害、恚害性、違、逆、暴惡、心之非悅性——此言為瞋。

一〇六一

此中云何為癡耶?即於苦無智、於苦集無智、於苦滅無智、於趣苦滅之道無智、或於前邊無智、於後邊無智、於前邊後邊無智、於相依性緣起法無智——如是所有之無智、無見、非現觀、非隨覺、非等覺、不通達、不領解、不洞察、不等觀、不妙觀察、不現前業、不淨明、童癡、不正知、癡、極癡、等癡、無明、無明暴流、無明軛、無明隨眠、無明纏、無明棚、癡之不善根——此言為癡。是等為三不善因。

一〇六二

此中云何為三無記因耶?即於諸善法異熟之所應作無記法之無貪、無瞋、無癡——是為三無記因。

一〇六三

此中云何為九欲纏因耶?即三善因、三不善因、三無記因——是為九欲纏因。

一〇六四

此中云何為六色纏因耶?即三善因、三無記因——是為六色纏因。

[P.191] 一〇六五

此中云何為六無色纏因耶?即三善因、三無記因——是為六無色纏因。

一〇六六

此中云何為六非所攝因耶?即三善因、三無記因——是為六非所攝因。

一〇六七

此中云何為三善因耶?即無貪、無瞋、無癡。

一〇六八

此中云何為無貪……乃至……〔所有之無貪……乃至……此言為無貪。〕

一〇六九

此中云何為無瞋耶?即不污穢性、不已污穢、不瞋、不瞋恚、無瞋、善根——此言為無瞋。

一〇七〇

此中云何為無癡耶?即於苦智……乃至……如是所有之慧、智慧、擇、思擇、擇法、解了、近察、各察、聰叡、善巧、審悉、審察、思、近解、叡智、怜利……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菩提分、道分、道所攝——此言為無癡。是等為三善因。

一〇七一

此中云何為三無記因耶?即由諸善法異熟之無貪、無瞋、無癡——是為三無記因——是為六非所攝因。是等為因法。

一〇七二

云何為非因法耶?即除彼〔上述〕之諸法,其餘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因法。

一〇七三

云何為有因法耶?即依彼〔上述〕之諸法,所有之法有因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有因法。

一〇七四

云何為無因法耶?即依彼〔上述〕之諸法,所有之法無因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色與無為界——是等為無因法。

[P.192] 一〇七五

云何為因相應法耶?即諸所有之法為相應於彼〔上述〕諸法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因相應法。

一〇七六

云何為因不相應法耶?即諸所有之法為不相應於彼諸法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因不相應法。

一〇七七

云何為「以因法為有因」耶?即依貪之癡而以因為有因、依癡之貪而以因為有因、依瞋之癡而以因為有因、依癡之瞋而以因為有因——無貪、無瞋、無癡——是等相互以因為有因——是等為「以因法為有因。」

一〇七八

云何為「以有因法為非因」耶?即依彼〔上述〕之諸法,所有之法為有因——除其諸法〔自身〕——受蘊……乃至……識蘊……乃至……是等為「以有因法為非因。」

一〇七九

云何為「以因法為因相應」耶?即依貪之癡而以因為因相應、依癡之貪而以因為因相應、依瞋之癡而以因為因相應、依癡之瞋以因為因相應——無貪、無瞋、無癡——此等相互以因為因相應——是等為「以因法為因相應。」

一〇八〇

云何為「以因相應法為非因」耶?即依彼〔上述〕之諸法,所有法為相應——〔除彼之諸法〕——受蘊……乃至……識蘊——是等「……乃至……為非因。」

一〇八一

云何為「以非因法為有因」?即依彼〔上述〕之諸法,諸所有法以非因為有因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非因法為有因。」

一〇八二

云何為「以非因法為無因」?即依彼〔上述〕之諸法,諸所有法為非因無因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以非因法為無因。」

三 小中雙

[P.193] 一〇八三

云何為有緣法耶?即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有緣法。

一〇八四

云何為無緣法耶?即無為界——是等為無緣法。

一〇八五

云何為有為法耶?即諸所有之法為有緣,是為有為法。

一〇八六

云何為無為法耶?即諸所有之法為無緣,是為無為法。

一〇八七

云何為有見法耶?即色處——是等為有見法。

一〇八八

云何為無見法耶?即眼處……乃至……觸處、受蘊……乃至……識蘊,及所有色之無見無對法處所攝與無為界——是等為無見法。

一〇八九

云何為有對法耶?即眼處……乃至……觸處——是等為有對法。

一〇九〇

云何為無對法耶?即受蘊……乃至……識蘊,及所有色之無見無對法處所攝與無為界——是為無對法。

一〇九一

云何為有色法耶?即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是等為有色法。

一〇九二

云何為無色法耶?即受蘊……乃至……識蘊及無為界——是等為無色法。

一〇九三

云何為世間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世間法。

一〇九四

云何為出世間法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出世間法。

[P.194] 一〇九五

云何為所識非所識法耶?即諸所有法為眼所識者非耳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耳所識者非眼所識。諸所有之法為眼所識者非鼻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鼻所識者非眼所識。諸所有之法為眼所識者非舌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舌所識者非眼所識。諸所有之法為眼所識者非身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身所識者非眼所識。

諸所有之法為耳所識者非鼻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鼻所識者非耳所識。諸所有之法為耳所識者非舌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舌所識者非耳所識。諸所有之法為耳所識者非身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身所識者非耳所識。諸所有之法為耳所識者非眼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眼所識者非耳所識。

諸所有之法為鼻所識者非舌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舌所識者非鼻所識。諸所有之法為鼻所識者非身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身所識者非鼻所識。諸所有之法為鼻所識者非眼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眼所識者非鼻所識。諸所有之法為鼻所識者非耳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耳所識者非鼻所識。

諸所有之法為舌所識者非身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身所識者非舌所識。諸所有之法為舌所識者非眼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眼所識者非舌所識。諸所有之法為舌所識者非耳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耳所識者非舌所識。諸所有之法為舌所識者非鼻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鼻所識者非舌所識。

[P.195] 諸所有之法為身所識者非眼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眼所識者非身所識。諸所有之法為身所識者非耳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耳所識者非身所識。諸所有之法為身所識者非鼻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鼻所識者非身所識。諸所有之法為身所識者非舌所識,或又諸所有之法為舌所識者非身所識。——是等為所識非所識法。

四 漏聚

一〇九六

云何為漏法耶?即四漏——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一〇九七

此中云何為欲漏耶?即於所有諸欲之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親、欲悶、欲渴、欲惱、欲著——此言為欲漏。

一〇九八

此中云何為有漏耶?即於所有諸有之有欲、有貪、有喜、有愛、有親、有渴、有惱、有著——此言為有漏。

一〇九九

此中云何為見漏耶?即世間是常住、或世間是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即身、命與身異、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著、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見漏——一切之邪見亦為見漏。

一一〇〇

此中云何為無明漏耶?即於苦無智、於苦集無智、於苦滅無智、於趣苦滅之道無智、於前邊無智、於後邊無智、於前邊後邊無智、於相依性緣起法無智,如是所有之無智、無見、非現觀、非隨覺、非等覺、不通達、不領解、不洞察、不 [P.196] 等觀、不妙觀察、不現前業、不淨明、童癡、不正知、癡、極癡、等癡、無明、無明暴流、無明軛、無明隨眠、無明纏、無明柵、癡、不善根——此言為無明漏。是等為漏法。

一一〇一

云何為無漏法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無漏法。

一一〇二

云何為非漏法耶?即除彼〔上述〕之諸法,餘善無記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漏法。

一一〇三

云何為有漏法耶?即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有漏法。

一一〇四

云何為無漏法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無漏法。

一一〇五

云何為漏相應法耶?即依彼諸法而相應於諸所有法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漏相應法。

一一〇六

云何為漏不相應法耶?即不相應於彼〔上述〕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漏不相應法。

一一〇七

云何為「以漏法為有漏」耶?即彼之諸漏為「以漏法為有漏。」

一一〇八

云何為「以有漏法為非漏」耶?即依彼之諸法為諸所有法之有漏——除彼之諸法——餘為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有漏法為非漏。」

一一〇九

云何為「以漏法為漏相應」耶?即由欲漏之無明漏以漏為漏相應,因無明 [P.197] 漏之欲漏以漏為漏相應,因有漏之無明漏以漏為漏相應,因無明漏之有漏以漏為漏相應,因見漏之無明漏以漏為漏相應,因無明漏之見漏以漏為漏相應——是等為「以漏法為漏相應。」

一一一〇

云何為「以漏相應法為非漏」耶?即依彼諸法而相應於諸所有之法——除彼之諸法——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漏相應法為非漏。」

一一一一

云何為「以漏不相應法為有漏」耶?即彼諸法與諸所有法之不相應為有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漏不相應法為有漏。」

一一一二

云何為「以漏不相應法為無漏」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以漏不相應法為無漏。」

五 結聚

一一一三

云何為結法耶?即十結——欲貪結、恚結、慢結、見結、疑結、戒禁取結、有貪結、嫉結、慳結、無明結。

一一一四

此中云何為欲貪結耶?即於所有諸欲之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親、欲悶、欲渴、欲惱、欲著——此言為欲貪結。

一一一五

此中云何為恚結耶?即已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現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當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已為損害於我之可愛者、可意者……乃至……現為損害……乃至……當為損害之嫌恨生,已為利益於我之不可愛者、不可意者……乃至……現為利益……乃至……當為利益之嫌恨生,若於非處嫌恨生——如是所有心之嫌恨、憤發、憤恚、逆意、怒、極怒、等極怒、瞋恚、極瞋恚、等極瞋恚、心之害惡、意極瞋恚、忿、忿怒、忿怒性、瞋恚、污穢、已污穢性、害惡、恚害、恚害性、違、逆、暴惡、心之非悅性——此言為恚結。

一一一六

此中云何為慢結耶?即我為勝之慢、我為等之慢、我為劣之慢——如是 [P.198] 所有之慢、自慢、自慢性、慢心、高慢、自取、心之尊大性——此言為慢結。

一一一七

此中云何為見結耶?即世間是常住、或世間是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即身、命與身異、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見、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見結。除戒禁取結,一切之邪見者為見結。

一一一八

此中云何為疑結耶?即於佛疑惑、於法疑惑、於僧疑惑、於學疑惑、於前邊疑惑、於後邊疑惑、於前邊後邊疑惑、於相依性緣起法疑惑——如是所有之惑、疑惑、已疑惑性、猶豫、疑、二分、二路、躊躇、非一向執、懷疑、遲疑、不沒入、心之硬心、留心意——此言為疑結。

一一一九

此中云何為戒禁取結耶?即依〔佛教〕以外之諸沙門婆羅門之戒、淨禁、淨戒禁而為清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見、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戒禁取結。

一一二〇

此中云何為有貪結耶?即於所有諸有之有欲、有貪、有喜、有愛、有親、有悶、有渴、有惱、有著——此言為有貪結。

一一二一

此中云何為嫉結耶?即所有他之利養、恭敬、敬重、尊崇、禮拜、於供 [P.199] 養之嫉、嫉妒、嫉性、妒、妒羨、妒性——此言為嫉結。

一一二二

此中云何為慳結耶?即五慳——住處慳、家慳、利養慳、色慳、法慳——如是所有之慳、慳悋、慳悋性、貪悋、悋、悋嗇、心之悋惜性——此言為慳結。

一一二三

此中云何為無明結耶?即於苦無智……乃至……於趣苦滅之道無智、於前邊無智、於後邊無智、於前邊後邊無智、於相依性緣起法無智——如是所有之無智、無見、非現觀、非隨覺、非等覺、不通達、不領解、不洞察、不等觀、不妙觀察、不現前業、不淨明、童癡、不正知、癡、極癡、等癡、無明、無明暴流、無明軛、無明隨眠、無明纏、無明柵、癡、不善根——此言為無明結。是等為結法。

一一二四

云何為非結法耶?即除彼〔上述〕之諸法,餘為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結法。

一一二五

云何為順結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順結法。

一一二六

云何為不順結法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不順結法。

一一二七

云何為結相應法耶?即彼〔上述〕之諸法與諸所有法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結相應法。

一一二八

云何為結不相應法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不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結不相應法。

[P.200] 一一二九

云何為「以結法為順結」耶?彼之諸結為「以結法為順結。」

一一三〇

云何為「以順結法為非結」耶?即彼之諸法與所有之法為結——除彼之諸法——餘為有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順結法為非結。」

一一三一

云何為「以結法為結相應」耶?即因欲貪結之無明結以結相應,因無明結之欲貪結以結為結相應,因瞋結之無明結以結為結相應,因無明結之瞋結以結為結相應,因慢結之無明結以結為相應,因無明結之慢結以結為結相應;因見結之無明結以結為結相應,因無明結之見結以結為結相應;因疑結之無明結以結為結相應,因無明結之疑結以結為結相應;因戒禁取結之無明結以結為結相應,因無明結之戒禁取結以結為結相應;因有貪結之無明結而以結為結相應,因無明結之有貪結以結為結相應;因嫉結之無明結以結為結相應,因無明結之嫉結以結為結相應;因慳結之無明結以結為結相應,因無明結之慳結以結為結相應——是等為「以結法為結相應。」

[P.201] 一一三二

云何為「以結相應法為非結」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相應——除彼之諸法——為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結相應法為非結。」

一一三三

云何為「以結不相應法為順結」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不相應之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結不相應為順結。」

一一三四

云何為「以結不相應法為不順結」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以結不相應法為不順結。」

六 繫聚

一一三五

云何為繫法耶?即四繫——貪身繫、瞋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

一一三六

此中云何為貪身繫耶?所有之貪、等貪、隨貪、親、喜、喜貪、心之等貪、欲求、迷悶、耽著、饕、貪著、結、淤泥、誘惑、諂、母、產生、縫著、綱著、河、渴愛、絲、漫、齷齪者、伴侶、大望、有導者、林、下生、親交、愛著、願望、連絡、希望、豫期、豫期性、色希望、聲希望、香希望、味希望、觸希望、利得希望、財希望、兒希望、活命希望、思望、欲望、熱望、渴望、渴望性、貪望、貪婪、貪婪性、動搖、欲好性、非法貪、背理貪、志願、願望、欲願、羨望、切願、欲愛、有愛、無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暴流、軛、繫、取、障、蓋、欲、縛、隨煩惱、隨眠、纏、蔓草、悋慳、苦根、苦緣、苦生、魔羂索、魔鉤、魔境、愛、喜中貪、欲、欲革紐、海、欲貪、貪、不善根——此言為貪身繫。

[P.202] 一一三七

此中何為瞋身繫耶?即已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現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當為損害於我之嫌怛生,已為損害於我之可愛者、可意者……乃至……為損害……乃至……為損害之嫌恨生,已為利益於我之不可愛、不可意者……乃至……為利益之嫌恨生、若於非處而嫌恨生——如是所有心之嫌恨、憤發、憤恚、逆意、怒、極怒、等極怒、瞋恚、極瞋恚、等極瞋恚、心之害惡、意極瞋恚忿、忿怒、忿怒性、瞋恚、污穢、已污穢性、害惡、恚害、恚害性、違逆、暴惡、心之非悅性——此言為瞋身繫。

一一三八

此中云何為戒禁取身繫耶?即依〔佛教〕以外之諸沙門婆羅門之戒、淨禁、淨戒禁而為清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見、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戒禁取身繫。

一一三九

此中云何為此實執取身繫耶?即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餘為癡妄;或世間是無常,唯此為真實其餘為癡妄;或世間是有邊,唯此為真實其餘為癡妄;或世間是無邊,唯此為真實其餘為癡妄;或命即身,唯此為真實其餘為癡妄;或命與身異,唯此為真實其餘為癡妄;若如來死後存在,唯此為真實其餘為癡妄;若如來死後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餘為癡妄;若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餘為癡妄;若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餘為癡妄——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見、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此實執取身繫。除戒禁取身繫,一切之邪見者為此實執取身繫。此等為繫法。

[P.203] 一一四〇

云何為非繫法耶?即除彼〔上述〕之諸法,餘為善不善無記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繫法。

一一四一

云何為順繫法耶?即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順繫法。

一一四二

云何為不順繫法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不順繫法。

一一四三

云何為繫相應法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繫相應法。

一一四四

云何為繫不相應法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不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繫不相應法。

一一四五

云何為「以繫法為順繫」耶?即彼之諸繫為「以繫法為順繫。」

一一四六

云何為「以順繫法為非繫」耶?即依彼之諸法而為所有法之被繫——除彼之諸法——其餘為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順繫法為非繫。」

一一四七

云何為「以繫法為繫相應」耶?即因戒禁取身繫之瞋身繫以繫為繫相應,因瞋身繫之戒禁取身繫以繫為繫相應;此因實執取身繫之瞋身繫以繫為繫相應,因瞋身繫之此實執取身繫以繫為繫相應——是等為「以繫法為繫相應。」

[P.204] 一一四八

云何為「以繫相應法為非繫」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之相應——除彼之諸法——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繫相應法為非繫。」

一一四九

云何為「以繫不相應法為順繫」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不相應之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繫不相應法為順繫。」

一一五〇

云何為「以繫不相應法為不順繫」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以繫不相應法為不順繫。」

七 暴流聚

一一五一(1

云何為暴流法……乃至……。

八 軛聚

一一五一(2

云何為軛法……乃至……。

九 蓋聚

一一五二

云何為蓋法耶?即六蓋——欲欲蓋、瞋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無明蓋。

一一五三

云何為欲欲蓋耶?即於諸欲所有之欲欲、欲貪、欲喜、欲愛、欲親、欲悶、欲渴、欲惱、欲著——此言為欲欲蓋。

一一五四

云何為瞋蓋耶?即已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現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當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已為損害於我之可愛者、可意者……乃至……為損害……乃至……為損害之嫌恨生,已為利益於我之不可愛者、不可意者……乃至……為利益之嫌恨生,若於非處嫌恨生——如是所有心之嫌恨、憤發、憤恚、逆意、怒、極怒、等極怒、瞋恚、極瞋恚、等極瞋恚、心之害惡、意極瞋恚、忿、忿怒、忿怒性、瞋恚、污穢、已污穢性、害惡、恚害、恚害性、違逆、暴惡、心之非悅性——此言為瞋蓋。

一一五五

此中云何為惛沈睡眠蓋耶?即惛沈、睡眠。

一一五六

此中云何為惛沈耶?所有心之重性、不堪忍性、下劣、等劣、昧劣、劣、 [P.205] 劣性、惛沈、惛、心之惛沈性——是謂為惛沈。

一一五七

此中云何為睡眠耶?所有身之重性、不堪忍性、妨礙、內防、睡眠、眠、假眠、眠夢、夢性——此言為睡眠。以上是為惛沈與睡眠。此言為惛沈睡眠蓋。

一一五八

云何為掉舉惡作蓋耶?即掉舉、惡作。

一一五九

此中云何為掉舉耶?即心之掉舉、不寂、心之不靜、心之騷亂性——此言為掉舉。

一一六〇

此中云何為惡作耶?即許非許之想性、非許許之想性、罪無罪之想性、無罪罪之想性,如是所有之惡作、悔、悔性、心之後悔、留心意——是謂為惡作。以上是為掉舉與惡作。此言為掉舉惡作蓋。

一一六一

此中云何為疑蓋耶?即於佛疑惑,於法疑惑,於僧疑惑,於學疑惑,於前邊疑惑,於後邊惑,於前邊疑惑,於相依性緣起法疑惑——如是所有之惑、疑惑、已疑惑性、猶豫、疑、二分、二路、躊躇、非一向執、懷疑、遲疑、不沒入、心之硬心、留心意——此言為疑蓋。

一一六二

此中云何為無明蓋耶?即於苦無智……乃至……於前邊無智、於後邊無智、於前邊後邊無智、於後邊無智、於前邊後邊無智、於相依性緣起法無智——如是所有無智、無見、非現觀、非隨覺、非等覺、不通達、不領解、不洞察、不等觀、不妙觀察、不現前業、不淨明、童癡、不正知、癡、極癡、等癡、無明、無明暴流、無明軛、無明隨眠、無明纏、無明柵、癡、不善根——此言為無明蓋。是等為蓋法。

[P.206] 一一六三

云何為非蓋法耶?即除彼之諸法,其餘為善不善無記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蓋法。

一一六四

云何為順蓋法耶?即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順蓋法。

一一六五

云何為不順蓋法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不順蓋法。

一一六六

云何為蓋相應法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蓋相應法。

一一六七

云何為蓋不相應法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不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蓋不相應法。

一一六八

云何為「以蓋法為順蓋」耶?即彼之諸蓋為「以蓋法為順蓋。」

一一六九

云何為「以順蓋法為非蓋」耶?即依彼之諸法而為諸所有法之被蓋——除彼之諸法——其餘為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順蓋法為非蓋。」

一一七〇

云何為「以蓋法為蓋相應」耶?即因欲欲蓋之無明蓋以蓋為蓋相應,因無明蓋之欲欲蓋以蓋為蓋相應;因瞋蓋之無明蓋以蓋為蓋相應,因無明蓋之瞋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惛沈睡眠蓋之無明蓋以蓋為蓋相應,因無明蓋之惛沈睡眠蓋以蓋為蓋 [P.207] 相應;因掉舉蓋之無明蓋以蓋為蓋相應,因無明蓋之掉舉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惡作蓋之無明蓋以蓋為蓋相應,因無明蓋之惡作蓋以蓋為蓋相應;因疑蓋之無明蓋以蓋為蓋相應,因無明蓋之疑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欲欲蓋之掉舉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掉舉蓋之欲欲蓋以蓋為蓋相應;因瞋蓋之掉舉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掉舉蓋之瞋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惛沈睡眠蓋之掉舉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掉舉蓋之惛沈睡眠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惡作蓋之掉舉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掉舉蓋之惡作蓋而蓋為蓋相應;因疑蓋之掉舉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掉舉蓋之疑蓋以蓋為蓋相應;因無明蓋之掉舉蓋以蓋為蓋相應,因掉舉蓋之無明蓋而以蓋為蓋相應——是等為「以蓋法為蓋相應。」

一一七一

云何為「以蓋相應法為非蓋」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之相應——除彼之諸法——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蓋相應法為非蓋。」

一一七二

云何為「以蓋不相應法為順蓋」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不相應之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蓋不相應法為順蓋。」

一一七三

云何為「以蓋不相應法為不順蓋」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以蓋不相應法為不順蓋。」

一〇 取著聚

[P.208] 一一七四

云何為取著法耶?即見取著。

一一七五

云何為見取著耶?即世間是常住,或世間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命即身、命與身異、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見、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見取著——一切之邪見亦為見取著——是等為取著法。

一一七六

云何為非取著法耶?即除彼〔上述〕之諸法,其餘為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取著法。

一一七七

云何為已取著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已取著法。

一一七八

云何為不已取著法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不已取著法。

一一七九

云何為取著相應法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取著相應法。

一一八〇

云何為取著不相應法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不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取著不相應法。

一一八一

云何為「以取著法為已取著」耶?即彼之取著是「以取著法為已取著。」

[P.209] 一一八二

云何為「以已取著法為非取著」耶?即依彼之諸法而為諸所有法之取著——除彼之諸法——其餘為有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已取著法為非取著。」

一一八三

云何為「以取著不相應法為已取著」耶?即彼之諸法與諸所有法不相應之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取著不相應法為已取著。」

一一八四

云何為「以取著不相應法為不已取著」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以取著不相應法為不已取著。」

一一 大中雙

一一八五

云何為所有緣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有所緣法。

一一八六

云何為非所緣法耶?即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所緣法。

一一八七

云何為心法耶?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界、意識界——是等為心法。

一一八八

云何為非心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心法。

一一八九

云何為心所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是等為心所法。

一一九〇

云何為非心所法耶?即心與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心所法。

一一九一

云何為心相應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是等為心相應法。

[P.210] 一一九二

云何為心不相應法耶?即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心不相應法。心者雖與心相應但不可言與心不相應。

一一九三

云何為心相雜染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是等為心相雜法。

一一九四

云何為心不相雜染法耶?即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心不相雜法。心者雖與心相雜但不可言與心不相雜。

一一九五

云何為心等起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身表、語表,其他更亦有心所生、心所因、心等起之色,或為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空界、水界、色輕性、色軟性、色增廣、色相續、摶食——是等為心等起法。

一一九六

云何為非心等起法耶?即心與餘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心等起法。

一一九七

云何為心俱生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身表、語表——是等為心俱生法。

一一九八

云何為非心俱生法耶?即心與餘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心俱生法。

一一九九

云何為心隨轉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身表、語表——是等為心隨轉法。

一二〇〇

云何為非心隨轉法耶?即心與餘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心隨轉法。

一二〇一

云何為心相雜等起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是等為心相雜等起法。

[P.211] 一二〇二

云何為非心相雜等起法耶?即心與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心相雜等起法。

一二〇三

云何為心相雜等起俱在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是等為心相雜等起俱在法。

一二〇四

云何為非心相雜等起俱在法耶?即心與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心相雜等起俱在法。

一二〇五

云何為心相雜等起隨轉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是等為心相雜等起隨轉法。

一二〇六

云何為非相雜等起隨轉法耶?即心與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心相雜等起隨轉法。

一二〇七

云何為內法耶?即眼處……乃至……意處——是等為內法。

一二〇八

云何為外法耶?即色處……乃至……法處——是等為外法。

一二〇九

云何為所造法耶?即眼處……乃至……摶食——是等為所造法。

一二一〇

云何為非所造法耶?即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四大種、無為界——是等為非所造法。

一二一一

云何為已取法耶?即有漏善不善法異熟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受蘊……乃至……識蘊,及所有色之業已作性——是等為已取法。

[P.212] 一二一二

云何為不已取法耶?即有漏善不善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受蘊……乃至……識蘊,及諸所有所應作法之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非由所有色之業所作,與不繫之道、道果、無為界——是等為不已取法。

一二 取聚

一二一三

云何為取法耶?即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一二一四

此中云何為欲取耶?即於所有諸欲之欲欲、欲貪、欲善、欲愛、欲親、欲悶、欲渴、欲惱、欲著——此言為欲取。

一二一五

此中云何為見取耶?即無施與、無獻供祀、無燒供、無善作與惡作之業果異熟、無母無父、無化生之有情,無自覺世中之此世及他世、無能作證說示正行之沙門婆羅門——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著、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見取。除戒禁取及我語取,一切之邪見亦為見取。

一二一六

云何為戒禁取耶?即依〔佛教〕以外之諸沙門婆羅門之戒、淨禁、淨禁而為清淨,如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見、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戒禁取。

一二一七

此中云何為我語取耶?即此處為無聞之異生——即不見聖者不知聖法,於聖法而不調順;不見善士不知善士之法,於善士之法而不調順者——即以色為我而等隨觀,或我有色而〔等隨觀〕、或於我以色、或於色以我;〔或〕以受……乃至 [P.213] ……想……乃至……行……乃至……以識為我而等隨觀,或我有識、或於我以識、或於識以我為〔等隨觀〕;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見、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我語取——是等為取法。

一二一八

云何為非取法耶?即除彼之諸法,其餘為善不善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取法。

一二一九

云何為順取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無記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順取法。

一二二〇

云何為不順取法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不順取法。

一二二一

云何為取相應法耶?即所有之法與彼之諸法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取相應法。

一二二二

云何為取不相應法耶?即所有之法與彼之諸法不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取不相應法。

一二二三

云何為「以取法為順取」耶?即彼之諸取為「以取法為順取。」

一二二四

云何為「以順取法為非取」耶?即依彼〔上述〕之諸法而為諸所有法之順取——除彼之諸法——其餘為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順取法為非取。」

[P.214] 一二二五

云何為「以取法為取相應」耶?即因見取之欲取以取為取相應,因欲取之見取以取為取相應;因戒禁取之欲取以取為相應,因欲取之戒禁取以取為取相應;因我語取之欲取以取為相應,因欲取之我語取以取為取相應——是等為「以取法為取相應。」

一二二六

云何為「以取相應法為非取」耶?即所有之法與彼之諸法相應——除彼之諸法——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取相應法為非取。」

一二二七

云何為「以取不相應法為順取」耶?即所有之法與彼之諸法不相應之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取不相應法為順取。」

一二二八

云何為「以取不相應法為不順取」?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以取不相應為不順取。」

一三 煩惱聚

一二二九

云何為煩惱法耶?即十煩惱事——貪、瞋、癡、慢、見、疑、惛沈、掉舉、無慚、無愧

一二三〇

此中云何為貪耶?所有之貪、等貪、隨貪、親、喜、喜貪、心之等貪、欲求、迷悶、耽著、饕、貪著、結、淤泥、誘惑、諂、母、產出、縫著、綱著、河、渴愛、絲、漫、齷齪者、伴侶、大望、有導師、林、下生、親交、愛著、願望、連絡、希望、豫期、豫期性、色希望、聲希望、香希望、味希望、觸希望、利得希望、財希望、兒希望、活命希望、思望、欲望、熱望、渴望、渴望性、貪望、貪婪、貪婪性、動搖、欲好性、非法貪、背理貪、志願、願望、欲願、羨望、切願、欲愛、 [P.215] 有愛、無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暴流、軛、繫、取、障、蓋、欲、縛、隨煩惱、隨眠、纏、蔓草、悋慳、苦根、苦緣、苦生、魔羂索、魔鉤、魔境、愛、喜中貪、欲綱、欲革紐、海、欲貪、貪、不善根——此言為貪。

一二三一

此中云何為瞋耶?即已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現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當為損害於我之嫌恨生;已為損害於我之可愛者、可意者……乃至……為損害……乃至……為損害之嫌恨生;已為利益於我之不可愛者、不可意者……乃至……為利益之嫌恨生,若於非處嫌恨生——如是所有心之嫌恨、憤發、憤恚、逆意、怒、極怒、等極怒、瞋恚、極瞋恚、等極瞋恚、心之害惡、意極瞋恚、忿、忿怒、忿怒性、瞋恚、污穢、已污穢性、害惡、恚害、恚害性、違逆、暴惡、心之非悅性——此言為瞋。

一二三二

此中云何為癡耶?即於苦無智……乃至……於前邊無智、於後邊無智、於前邊後邊無智、於相依性緣起法無智——如是所有之無智、無見、非現觀、非等覺、不通達、不領解、不洞察、不等觀、不妙觀察、不現前業、不淨明、童癡、不正知、癡、極癡、等癡、無明、無明暴流、無明軛、無明隨眠、無明纏、無明柵、癡、不善根——是謂為癡。

一二三三

此中云何為慢耶?即我勝之慢、我等之慢、我劣之慢——如是所有之慢、自慢、自慢性、慢心、高慢、自取、心之尊大性——此言為慢。

一二三四

此中云何為見耶?即世間是常住、或世間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 [P.216] 命即身、命與身異、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見稠林、見曠野、見諍、見惱、見結、取、執取、現貪、取見、惡道、邪路、邪性、外道處、顛倒執——此言為見。一切之邪見亦為見。

一二三五

此中云何為疑耶?即於佛疑惑、於法疑惑、於僧疑惑、於學疑惑、於前邊疑惑、於後邊疑惑、於前邊後邊疑惑、於相依性緣起法疑惑——如是所有之惑、疑惑、已疑惑性、猶豫、疑、二分、二路、躊躇、非一向執、懷疑、遲疑、不沒入、心之硬心、留心意——此言為疑。

一二三六

此中云何為惛沈耶?所有心之重性、不堪忍性、下劣、等劣、昧劣、劣、劣性、惛沈、惛、心之惛沈性——此言為惛沈。

一二三七

此中云何為掉舉耶?即心之掉舉、不寂、心之不靜、心之騷亂性——此言為掉舉。

一二三八

此中云何為無慚耶?即不慚應慚之事、不慚惡不善法之成就——此言為無慚。

一二三九

此中云何為無愧耶?即不愧應愧之事、不愧惡不善法之成就——此言為無愧。

[P.217] 一二四〇

云何為非煩惱法耶?即除彼之諸法,其餘為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煩惱法。

一二四一

云何為順雜染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順雜染法。

一二四二

云何為不順雜染法耶?即非所攝之道與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不順雜染法。

一二四三(1

云何為已雜染法耶?即三不善之貪、瞋、癡及括其煩惱與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與其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已雜染法。

一二四三(2

云何為不已雜染法耶?即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不已雜染法。

一二四四

云何為煩惱相應法耶?即諸所有之法與彼之諸法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煩惱相應法。

一二四五

云何為煩惱不相應法耶?即諸所有之法與彼之諸法不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煩惱不相應法。

一二四六

云何為「以煩惱法為順雜染」耶?即彼之煩惱是「以煩惱為順雜染。」

一二四七

云何為「以順雜染法為非煩惱」耶?即諸所有之法依彼之諸法而為順雜染——除彼之諸法——其餘為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以順雜染法為非煩惱。」

一二四八

云何為「以煩惱法為已雜染」耶?即彼之諸煩惱是「以煩惱為已雜染。」

一二四九

云何為「以已雜染法為非煩惱」耶?即諸所有之法依彼之諸法而為已雜染——除彼之諸法——受蘊……乃至……識蘊——是等乃「以已雜染法為非煩惱。」

[P.218] 一二五〇

云何為「以煩惱法為煩惱相應」耶?即貪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貪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瞋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瞋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慢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慢以煩惱為煩惱相應;見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見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疑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疑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惛沈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惛沈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掉舉以煩惱而為煩惱相應;無慚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貪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貪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瞋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瞋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慢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慢以煩惱為煩惱相應;見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見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疑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疑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惛沈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惛沈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慚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貪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慚因貪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瞋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慚因瞋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慚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慢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 [P.219] 無慚因慢以煩惱為煩惱相應;見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慚因見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疑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慚因疑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惛沈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慚因惛沈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慚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慚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貪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貪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瞋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瞋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癡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癡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慢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慢以煩惱為煩惱相應;見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見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疑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疑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惛沈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惛沈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掉舉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掉舉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慚因無愧以煩惱為煩惱相應,無愧因無慚以煩惱為煩惱相應——是等為「以煩惱法為煩惱相應。」

一二五一

云何為「以煩惱相應法為非煩惱」耶?即所有之法與彼諸法相應,除彼之諸法——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煩惱相應法為非煩惱。」

一二五二

云何為「以煩惱不相應法為順雜染」耶?即所有之法與彼諸法不相應之有漏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以煩惱不相應法為順雜染。」

[P.220] 一二五三

云何為「以煩惱不相應法為不順雜染」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與無為界——是等為「以煩惱不相應法為不順雜染。」

一四 殘餘二法

一二五四

云何為見所斷法耶?即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

一二五五

此中云何為有身見耶?即此處無聞之異生——不見聖者,不知聖法,於聖法而不調順;不見善士,不知善士之法,於善士之法而不調順者——以色為我而等隨觀,或我有色,則或於我以色,或於色以我〔等隨觀〕,以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以識為我而等隨觀,或我有識,則或於我以識,或於識以我而〔等隨觀〕。如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有身見。

一二五六

此中云何為疑耶?即於佛疑惑……乃至……心之硬心、留心意——是言為疑。

一二五七

此中云何為戒禁取耶?即依〔佛教〕以外之諸沙門婆羅門之戒、淨禁、淨戒禁而為清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戒禁取。

是等三結及其同一處之煩惱——與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與其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見所斷法。

一二五八

云何為見所斷法耶?即除彼之諸法,其餘為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見所斷法。

一二五九

云何為修所斷法耶?即其餘之貪、瞋、癡及其同一處之煩惱,與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與其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修所斷法。

[P.221] 一二六〇

云何為非修所斷法耶?即除彼之諸法,其餘為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修所斷法。

一二六一

云何為見所斷因法耶?即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

一二六二

此中云何為有身見耶?即此處無聞之異生——不見聖者,不知聖法,於聖法而不調順;不見善士,不知善士之法,於善士之法而不調順者——以色我而等隨觀,或我有色,則或於我以色,或於色以我而〔等隨觀〕,以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以識為我而等隨觀,或我有識,或於我以識,或於以識我而〔等隨觀〕——如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有身見。

一二六三

此中云何為疑耶?即於佛疑惑……乃至……心之硬心。留心意——是言為疑。

一二六四

云何為戒禁取耶?即依〔佛教〕以外之諸沙門婆羅門之戒、淨禁、淨戒禁而為清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戒禁取。

是等三結及其同處之煩惱,與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與其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見所斷因法。

三結即有身見,疑、戒禁取。是等為見所斷因法。與其同一處之貪、瞋、癡,是等為所斷因法、與其同一處之煩惱,與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與其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見所斷因法。

一二六五

云何為非見所斷因耶?即除彼之諸法,其餘為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 [P.222] 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見所斷因法。

一二六六

云何為修所斷因法耶?即其餘之貪、瞋、癡——是等為修所斷因法,及其同一處之煩惱,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與其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修所斷因法。

一二六七

云何為非修所斷因法耶?即除彼之諸法,其餘為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修所斷因法。

一二六八

云何為有尋法耶?即有尋地——於欲纏、色纏、非所攝——除尋為與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有尋法。

一二六九

云何為無尋法耶?即無尋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為受蘊……乃至……識蘊及尋、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無尋法。

一二七〇

云何為有伺法耶?即有伺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除伺而其相應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有伺法。

一二七一

云何為無伺法耶?即無伺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受蘊……乃至……識蘊及伺、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無伺法。

[P.223] 一二七二

云何為有喜法耶?即有喜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除喜而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有喜法。

一二七三

云何為無喜法耶?即無喜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受蘊……乃至……識蘊及喜、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無喜法。

一二七四

云何為喜俱行法耶?即喜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除喜而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是等為喜俱行法。

一二七五

云何為非喜俱行法耶?即非喜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受蘊……乃至……識蘊及喜、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喜俱行法。

一二七六

云何為樂俱行法耶?即樂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除樂為與其相應之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樂俱行法。

一二七七

云何為非樂俱行法耶?即非樂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於受蘊……乃至……識蘊及樂、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樂俱行法。

一二七八

云何為捨俱行法耶?即捨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除捨而其相應之想蘊、行蘊、識蘊——是等為捨俱行法。

一二七九

云何為非捨俱行法耶?即非捨地——於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於受蘊……乃至……識蘊,及捨與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非捨俱行法。

[P.224] 一二八〇

云何為欲纏法耶?即下以無間地獄為界限而上以他化自在天為終所有於其中間〔此處〕之纏、所攝之蘊、界、處、色、受、想、行、識——是等為欲纏法。

一二八一

云何為非欲纏法耶?即色纏、無色纏、非所攝——是等為非欲纏法。

一二八二

云何為色纏法耶?即下以梵世為界限而上以色究竟天為終所有於其中間〔此處〕之纏、所攝者、所至者、所生者,或現法樂住者之心心所法——是等為色纏法。

一二八三

云何為非色纏法耶?即欲纏、無色纏、非所攝——是等為非色纏法。

一二八四

云何為無色纏法耶?即下以虛空無邊處天為界限而上以非想非非想處天為終所有於其中間〔此處〕之纏、所攝者、所至者、所生者,或現法樂住者之心心所法——是等為無色纏法。

一二八五

云何為非無色纏法耶?即欲纏、色纏、非所攝——是等為非無色纏法。

一二八六

云何為所攝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所攝法。

一二八七

云何為非所攝法耶?即道、道果、無為界——是等為非所攝法。

一二八八

云何為出法耶?即非所攝之四道——是等為出法。

一二八九

云何為不出法耶?除彼之諸法〔即出法〕,其餘為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不出法。

[P.225] 一二九〇

云何為定法耶?即五無間業及所有邪見之定與非所攝之四道——是等為定法。

一二九一

云何為不定法耶?除彼之諸法〔即定法〕,其餘為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不定法。

一二九二

云何為有上法耶?即有漏之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之色蘊……乃至……識蘊——是等為有上法。

一二九三

云何為無上法耶?即非所攝之道、道果及無為界——是等為無上法。

一二九四

云何為有諍法耶?即三不善根之貪、瞋、癡及其同一處之煩惱——而其相應之受蘊……乃至……識蘊,與其等起之身業、語業、意業——是等為有諍法。

一二九五

云何為無諍法耶?即善不善無記法之欲纏、色纏、無色纏、非所攝之受蘊……乃至……識蘊及一切之色與無為界——是等為無諍法。

第二章

經二法

一二九六

云何為明分法耶?即明相應法——是等為明分法。

一二九七

云何為無明分法耶?即無明相應法——是等為無明分法。

一二九八

云何為電光喻法耶?即於下之三聖道慧——是等為電光喻法。

[P.226] 一二九九

云何為金剛喻法耶?即於上之阿羅漢道慧——是等為金剛喻法。

一三〇〇

云何為愚法耶?即無慚及無愧——是等為愚法。一切之不善亦為愚法。

一三〇一

云何為賢法耶?即慚及愧——是等為賢法。一切之善亦為賢法。

一三〇二

云何為黑法耶?即無慚及無愧——是等為黑法。一切不善亦為黑法。

一三〇三

云何為白法耶?即慚及愧——是等為白法。一切之善亦為白法。

一三〇四

云何為苦行法耶?即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等為苦行法。一切之不善亦為苦行法。

一三〇五

云何為非苦行法耶?即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是等為非苦行法。一切之善亦為非苦行法。

一三〇六

云何為增語法耶?即彼等法諸所有之名目、約束之言語、施設、言語、名、名稱、立名、詞、文、立論言——是等為增語法。一切法即增語路。

一三〇七

云何為詞法耶?即彼等法諸所有之名目、約束之言語、施設、言語、名、名稱、立名、詞、文、立論言——是等為詞法。一切法即詞路。

一三〇八

云何為施設法耶?即彼等法諸所有之名目、約束之言語、施設、言語、名、名稱、立名、詞、文、立論言——是等為施設法。一切法即施設路。

一三〇九

云何為名耶?即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及無為界——是言為名。

[P.227] 一三一〇

此處云何為色耶?即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是言為色。

一三一一

此處云何為無明耶?所有之無智、無見……乃至……無明柵、癡之不善根——是言為無明。

一三一二

此處云何為有愛耶?所有於諸欲之欲欲……乃至……欲著——是言為有愛。

一三一三

此處云何為有見耶?即我及世間存在,如是所有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有見。

一三一四

此處云何為無有見耶?即我及世間不存在,如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無有見。

一三一五

此處云何為常見耶?即我及世間為常,如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常見。

一三一六

此處云何為斷見耶?即我及世間為斷,如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斷見。

一三一七

此處云何為有邊見耶?即我及世間為有邊,如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有邊見。

一三一八

此處云何為無邊見耶?即我及世間為無邊,如是所有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無邊見。

一三一九

此處云何為隨前邊見耶?即關聯於前邊而生起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隨前邊見。

一三二〇

此處云何為隨後邊見耶?即關聯於後邊而生起之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隨後邊見。

一三二一

此處云何為無慚耶?即無慚應慚之事、無慚惡不善法之成就——是言為無慚。

[P.228] 一三二二

此處何為無愧耶?即無愧應愧之事、無愧惡不善法之成就——是言為無愧。

一三二三

此處云何為慚耶?即慚應慚之事、慚惡不善法之成就——是言為慚。

一三二四

此處云何為愧耶?即愧應愧之事、愧惡不善法之成就——是言為愧。

一三二五

此處云何為惡言耶?即同法者告言之時,不順從、不順從性、惡言、逆取、喜反對、不恭敬、不敬心、不作敬、不隨順——是言為惡言。

一三二六

此處云何為惡友耶?即依附、倚賴、倚、親近、等親近、親敬、等親敬、親交於彼諸所有之不信、破戒、寡聞而有慳惡慧之人——是言為惡友。

一三二七

此處云何為善言耶?即同法者告言之時,從順、從順性、善言、不逆取、不喜反對、恭敬、敬心、具敬而隨順——是言為善言。

一三二八

此處云何為善友耶?即依附、倚賴、倚親近、等親近、親敬、等親敬、親交於彼諸所有之有信、持戒、多聞而有捨有慧之人——是言為善友。

一三二九

此處云何為入罪善巧耶?即五罪蘊之罪及七罪蘊之罪。諸所有其罪為入罪善巧、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入罪善巧。

一三三〇

此處云何為出罪善巧耶?即自諸所有彼罪而出之善巧、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出罪善巧。

[P.229] 一三三一

此處云何為入定善巧耶?即有尋有伺之定、無尋唯伺之定、無尋無伺之定。諸所有此定為入定善巧、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入定善巧。

一三三二

此處云何為出定善巧耶?即自諸所有彼定而出之善巧、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出定善巧。

一三三三

此處云何為界善巧耶?即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諸所有是等之界為界善巧、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界善巧。

一三三四

此處云何為作意善巧耶?即諸所有彼界為作意善巧、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作意善巧。

一三三五

此處云何為處善巧耶?即十二處——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諸所有是等處之處作意、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處作意。

一三三六

此處云何為緣起善巧耶?即因無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識,因識而名色,因名色而有六處,因六處而有觸,因觸而有受,因受而有愛,因愛而有取,因取而有有,因有而有生,因生而有老死、憂、悲、苦、惱——如是此為純苦蘊之集。此處諸所有之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緣起善巧。

[P.230] 一三三七

此處云何為處善巧耶?即所有之法自彼等法之因緣而生起,故彼等有處,其處所有之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處善巧。

一三三八

此處云何為非處善巧耶?即所有之法由彼彼法之非因非緣而生起,故彼彼有非處,其處所有之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非處善巧。

一三三九

此處云何為質直耶?即質直性、不歪性、不曲性、正直性——是言為質直。

一三四〇

此處云何為柔和耶?所有之軟性、柔和性、不硬性、不堅性、心之謙讓性——是言為柔和。

一三四一

此處云何為堪忍耶?所有之堪忍、忍耐性、受容性、不逆性、非暴惡性、心之喜悅性——是言為堪忍。

一三四二

此處云何為可樂耶?所有身之不過、語之不過、身語之不過——是言為可樂。

一三四三

此處云何為和順耶?所有之捨離以麤惡、麤暴之語而苦他、怒他,與忿怒其而不益於定語,如斯則有溫順而順耳、可樂、徹心、可愛、愛於多人、樂於多人之語。其處有優雅之語、親密之語、柔和之語——是言為和順。

一三四四

此處云何為供養耶?即二種供之養——食供養與法供養。此處或有供養者。即依食供養或依法供養,是為供養。

[P.231] 一三四五

此處云何為不護根門耶?此處有人。由於眼見色已,取相、隨好,不防眼根而住,故貪、憂、惡不善法之流入。為防彼故不行、不守護眼根,於眼根而不防護;由耳而聞聲已……乃至……由鼻而嗅香已……乃至……由舌而味味已……乃至……由身而觸所觸已……乃至……由意而識法已,取相、隨好,不防意根而住,故貪、憂、惡不善法之流入。為防彼故不行、不守護意根,於意根而不防護。是等不護、不守護、不擁護、不防護六根者——是言為不護根門。

一三四六

此處云何為食不知量耶?此處有〔人〕。為遊戲、為傲逸、為裝飾、為嚴飾而不思擇不如理攝食。其處於食有不知足之性、不知量之性、不思擇者——是言為食不知量。

一三四七

此處云何為能護根門耶?此處有〔人〕。由於眼見色已,不取相、隨好、不防眼根而住,故貪、憂、惡不善法之流入。為防彼故行、守護眼根,於眼根而防護;由耳而聞聲已……乃至……由鼻而嗅香已……乃至……由舌而味味已……乃至……由身而觸所觸已……乃至……由意而識法已,不取相、隨好,不防意根而住,故貪、憂、惡不善法之流入。為防彼故行、守護意根,於意根而防護。是等護、守護、擁護、防護六根者——是言為能護根門。

一三四八

此處云何於食知量耶?此處有〔人〕。非為遊戲、傲逸、裝飾、嚴飾乃至 [P.232] 唯為此身之住、為活、為害之息、為修梵行而思擇如理攝食,如斯我舊受亡而新愛不生。我亦可生存、無罪、住於安穩,其處於食有知足性、知量性、思擇者——是言為於食知量。

一三四九

此處云何為失念耶?所有之不念、不隨念、不專念、不憶念、不憶持、浮遊性、忘性——是言為失念。

一三五〇

此處云何為不正知耶?所有之無智、無見……乃至……無明柵、癡之不善根——是言為不正知。

一三五一

此處云何為正念耶?所有之念、隨念、專念、憶念、憶持、不浮遊性、不忘性——是言為正念。

一三五二

此處云何為正知耶?所有之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正知。

一三五三

此處云何為思擇力耶?所有之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思擇力。

一三五四

此處云何為修習力耶?所有諸善法之練習、修習、多所作——是言為修習力。

一三五五

此處云何為止耶?所有心之住……乃至……正見——是言為止。

一三五六

此處云何為觀耶?所有之慧、慧智……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觀。

一三五七

此處云何為止相耶?所有心之住……乃至……正見——是言為止相。

一三五八

此處云何為勤勵相耶?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為勤勵相。

[P.233] 一三五九

此處云何為勤勵耶?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是言為勤勵。

一三六〇

此處云何為不散亂耶?所有心之住……乃至……正見——是言為不散亂。

一三六一

此處云何為破戒耶?所有身之過失〔或錯誤〕、語之過失、身語之過失——是言為破戒。一切之惡戒亦為破戒。

一三六二

此處云何為破見耶?即無惠施、親愛、祠祀,無妙行、惡行之業果異熟,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化生之有情;於世間無自通達此世、彼世,作證教他正至正行之沙門婆羅門,如斯見、成見……乃至……顛倒執——是言為破見。一切之邪見亦言為破見。

一三六三

此處云何為具戒耶?即身之無過失〔或無錯誤〕、語之無過失、身語之無過失——是言為具戒。一切之戒律儀亦為具戒。

一三六四

此處云何為具見耶?即有惠施、親愛、祠祀,有妙行、惡行之業果異熟,有此世、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於世間有自通達此世、彼世,作證教他正至正行之沙門婆羅門,如斯有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具見。

一三六五

此處云何為淨戒耶?即身無過失〔或無錯誤〕、語無過失、身語無過失——是言為淨戒。

一三六六

此處云何為淨見耶?即業所作之慧、諦隨順之慧、道具足之慧、果具足之慧。

[P.234] 所謂見清淨者即所有之慧、智慧……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所謂如見精進者即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

所謂厭者即生畏、老畏、病畏、死畏。所謂順厭處者即生、老、病、死。

所謂厭者之如理精勤者即此處有比丘,為未生惡不善法之不生,故起欲發勤、持策精進心。

為已生惡不善法之斷,故起欲發勤、持策精進心。

為未生善法之生,故起欲發勤、持策精進心。

為已生善法之住、不忘、倍增、廣大、修、滿,故起欲發勤、持策精進心。

一三六七

所謂於善法不喜足者即諸善法於修習之不喜足多欲。

所謂於精勤不被遮止者即諸善法於修習之恭敬所作性、常所作性、堅住所作性、不耽溺性、不棄志欲性、不棄精進性、練習、修習、多所作。

所謂明者即三明——宿住隨念智明、有情生死智明、漏盡智明。

所謂解脫者即二解脫——心與勝解等之涅槃。

所謂盡智者即道具足智。

所謂無生智者即果具足智。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8 冊 No. 0024 法集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