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47冊
No.23 小義釋 (19卷)
【悟醒譯】
第 15 卷

下一卷
 

[P.221] 第十四 布沙羅學童所問之義釋

尊者布沙羅曰:

     說示過去之所之     不動而為斷疑惑
     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來為欲問

(一一一二)

「說示過去之所之」〔之句中〕,「所之」者,是彼世尊、自存者、無師者、於未曾聞之諸法自正覺真諦者、其時得一切知者、力自在〔得者〕。此是「所之」。「說示過去」者,是世尊亦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亦說示未來,亦說示現在。

世尊說示自己之過去者云何?世尊對自己之過去,亦說示一生,亦說示二生,亦說示三生,亦說示四生,亦說示五生,亦說示十生,亦說示二十生,亦說示三十生,亦說示四十生,亦說示五十生,亦說示百生、千生、十萬生、諸多之壞劫、諸多之成劫、諸多之壞成劫。〔即〕「在我於某處已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 [P.222] 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其〔我〕由彼死而生於某處。於彼處我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其〔我〕由彼死而生於此〔人界〕」斯多說示宿住之樣相或素姓。

世尊說示他人之過去者云何?世尊對他人之過去亦說一生,亦說二生……乃至……亦說示諸多之壞成劫。〔即〕「〔彼〕於某處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彼由彼死而生於某處者。於彼處〔彼〕有斯名、斯姓、斯容貌、斯食物、斯苦樂之享受、斯壽量。彼由彼死而生於此人界」說示斯多之宿住之樣相或素姓。

世尊說五百本生談而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大本經而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大善見經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大典尊經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大天林經而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

[P.223] 又世尊已如斯說:「純陀!關於過去世如來有念隨念之識。只彼所望之物一切隨念。純陀!未來……乃至……純陀!關於現在世如來生起覺所生之智,『此是最後之生,今無再有』。」根上下智是如來之如來力。諸有情之意樂隨眠智是如來之如來力。雙變智是如來之如來力。大悲定智是如來之如來力。一切智是如來之如來力。無障智是如來之如來力。於一切處無著、無害、無障智是如來之如來力。如斯世尊亦說示自己及他人之過去,亦說示未來,亦說示現在,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說示過去之所之」。

「尊者布沙羅曰」〔之句中〕,「曰」(斯)者,是句之接續。尊者是敬語。「布沙羅」者,是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布沙羅曰」〔之義〕。

「不動而為斷疑惑」〔之句中〕,「動」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佛世尊捨斷彼之動、渴愛、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不動〔者〕。動之捨斷故是不動。世尊於利得亦不動,於不利得亦不動,於名聲亦不動,於不名聲亦不動,於賞讚亦不動,於毀 [P.224] 訾亦不動,於樂亦不動,於苦亦不動,不動、不怖動、不動搖、不震、不震動、不震駭。此是不動。「斷疑惑」〔之句中〕,疑惑者,〔即〕對苦猶豫……乃至(一〇五頁參照)……心之硬直意困惑。此之疑惑世尊已斷,斷絕、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故佛是斷疑惑。此是「不動斷疑惑」〔之義〕。

「一切諸法之到彼岸者」,佛世尊由知通是一切諸法之到彼岸者,由徧知是到彼岸者,由捨斷是到彼岸者,由修習是到彼岸者,由作證是到彼岸者,由等至(定)是到彼岸者。由一切法之知通是到彼岸者……乃至(二一四頁以下參照)……最後之生、老、死、輪迴,而彼無再有。此是「一切諸法之到彼岸」〔之義〕。

「我已前來為欲問」,我已前來為欲問……乃至(二一五頁參照)……說示,得語。如斯「我已前來為欲問」〔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布沙羅曰:

    「說示過去之所之     不動而為斷疑惑
     諸法到彼岸者〔佛〕     我已前來為欲問」

     無有色想事     捨斷一切身
     內外無何物     見者之觀處
      [P.225] 我問釋迦智〔佛〕     斯人如何導

(一一一三)

「無有色想事」〔之句中〕,色想者云何?色界定之入定者,〔於色界〕生起者,又於〔色界〕現法樂住者之想、想念、已想念,此是色想。「無有色想事」者,是得四無色定者之無有色想事,為非有、超、超越、離越。此是「無有色想事」〔之義〕。

「捨斷一切身」者,彼一切之結生,色身由彼分〔捨斷〕、超越〔捨斷〕、鎮伏捨斷而捨斷。彼之色身是捨斷故為「捨斷一切身」。

「內外無何物,見者之觀處」〔之句中〕,無何物者,是無所有處定。由何無何物是無所有處定耶?於識無邊處定有念而入定,由彼出定而其識是無,非有,觀消滅亦無何物。由此無何物者,是無所有處定。此是「內外無何物,見者之觀處」。

「我問釋迦智」〔之句中〕,釋迦!是釋迦〔族〕。世尊由釋迦族出家,故是釋迦……乃至(一一七頁參照)……是怖畏恐怖之捨斷者、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是釋迦。 [P.226] 「我問釋迦智」,我問者,是彼於如何,如何之住立,如何類之,欲如何智耶?此是「我問釋迦智」〔之義〕。

「斯人如何導」?彼應如何導耶?應調伏耶?應指導耶?應令知耶?應令省思耶?應令觀察耶?應令信樂耶?如何令彼生起上級智耶?「斯人」者,如斯,如彼,令住立彼,為彼之類、彼部類之人。即得彼無所有處定者。此是「斯人如何導」〔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無有色想事     捨斷一切身
     內外無何物     見者之觀處
     我問釋迦智〔佛〕     斯人如何導

世尊宣示:「布沙羅!

     一切之識住     知通如來言
     知〔有情〕止住     解脫與趣至」(一一一四)

「一切之識住」者,世尊是(一)知由行四識住,(二)知由結生七識住。

[P.227] (一)知由行四識住者云何?即世尊已如斯說:「諸比丘!近著於色識是續存立而住,以色為所緣,住立於色,受用喜,〔自〕增大、生長而為廣大。諸比丘!或近著於受……乃至……諸比丘!或近著於想……乃至……諸比丘!或近著於行,識乃續存立而住,以行為所緣,住立於行,受用喜,〔自〕增大、生長而廣大」。如斯,世尊知由行四識住。

(二)世尊知由結生七識住者云何?即世尊如斯說:「諸比丘!有此等之七識住。七者云何?諸比丘!有種種身、種種想之諸有情,所謂一部之人與一部之天是〔一切之〕墮處(惡趣),此是第一識住。諸比丘!種種身同一想之諸有情,所謂最初生記為梵眾天(初禪天),此是第二識住。諸比丘!同一身種種想之諸有情,所謂光音天(第二禪天),此是第三識住。諸比丘!同一身同一想之諸有情,所謂徧淨天(第三禪天),此是第四識住。諸比丘!普超越色想,滅沒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虛空是無邊』至空無邊處諸有情,此是第五識住。諸比丘!普超空無邊處,『識是無邊』至識無邊處諸有情,此是第六識住。諸比丘!普超識無邊處,『已無何物』至無所有 [P.228] 處諸有情,此是第七識住。」如斯,世尊知由結生七識住。此是「一切之識住」〔之義〕。

「世尊宣:布沙羅!」〔之句中〕,「布沙羅」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布沙羅!」〔之義〕。

「知通如來」〔之句中〕,「知通」者,是知通、別知、通達。「如來」者,即世尊〔關於如來〕如斯說:「純陀!若過去之〔事〕,不實不真〔其說〕不伴利益者,如來〔即〕不解說此。純陀!若過去〔之事〕如實、如真〔其說〕不伴利益,如來亦不解說此。純陀!若過去〔之事〕如實、如真〔其說〕如伴利益,如來其時知其質問應為解說之時。純陀!若未來〔之事〕……乃至……純陀!若現在〔之事〕而不實、不真,〔其說彼亦〕不伴利益,如來不解說此。純陀!若現在〔之事〕而如實、如真〔其說〕不伴利益,如來亦不解說此。純陀!若現在〔之事〕而如實、如真〔其說〕伴利益,如來其時知其質問應解說之時。如斯純陀!對過去、未來、現在之諸法如來是時說者、如實說者、義說者、法說者、律說者。故言如來。純陀!於含天、含魔、含梵天世界〔之人人〕,於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見、聞、覺、識、 [P.229] 得、徧求,以意所尋求之一切,此由如來所現之正覺,故言如來。又純陀!如來現正覺無上正等覺之夜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於夜之中間說、話、說示一切之物如而不異,故言如來。純陀!如來如說而行,如行而說,如斯說而行,行如說故言如來。於含天、含魔、含梵天之世界,於含沙門、婆羅門,含天、人之人人之間,而如來自勝,不他所勝,見所有之物而得自在,故言如來」。此是「知通如來」〔之義〕。

「知其止助」者,是世尊由〔有情之〕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有情之)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畜生界」,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餓鬼界」,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人中」,而知此之狀態。世尊由業行,「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善趣天界」,而知此之狀態。

[P.230] 即世尊如斯說:「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而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畜生界,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斯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餓鬼界,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人中,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身壞死後,應生於善趣天界,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又舍利弗!茲我以〔自己之〕 [P.231] 心悉知某者之心,『如此者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世,自知通作證具足而住,如其行道,如其動作,以進斯道』。」此是「知彼之止住」〔之義〕。

「解脫與趣至」〔之句中〕,「解脫」者,是於無所有處而解脫,信解此,以此為主。又或世尊知「此者信解色,信解聲,信解香,信解味,信解觸。信解施主家,信解眾,信解住居,信解利得,信解名聲,信解賞讚,信解樂,信解衣服,信解食物,信解臥坐所,信解病者之資具醫藥。信解經,信解律,信解論,信解糞掃衣支,信解但三衣支,信解常乞食支,信解次第乞食支,信解一坐食支,信解一鉢食支,信解食後不食支,信解阿練若住支,信解樹下住支,信解露地住支,信解塚間住支,信解隨處住支,信解常坐不臥支,信解初禪,信解第二禪,信解第三禪,信解第四禪,信解空無邊處定,信解識無邊處定,信解無所有處定,信解非想非非處定」。此是「解脫」者。「其趣至」,是無所有處所成之其趣至。〔即無所有處所成之〕業趣至、異熟 [P.232] (報)之趣至、應重業,應重結生。又或世尊知「此者以色為趣至(依據)……乃至(前方參照)……以非想非非想為趣至」。此是「解脫與趣至」〔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布沙羅!

     一切之識住     知通如來〔言〕
     知彼之止住     解脫與趣至」

     無所有〔處〕發生     喜結為障礙
     及斯已知通     然後觀其處
     彼有如實智     住梵婆羅門

(一一一五)

「知無所有之發生」〔之句中〕,「無所有之發生〔因〕」者,是至無所有處之業行。至無所有處業行知無所有之發生,知懸著、知結縛、知礙著、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知無所有之發生」〔之義〕。

「喜結為障礙」〔之句中〕,「喜結」者,是無色貪。由無色貪而其業是懸、懸著、 [P.233] 礙著。知喜結是無色貪,知懸著,知結縛,知礙著、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及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句之次第也。此是「喜結為障礙」〔之義〕。

「斯此已知通」者,是如斯此已知通、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如是斯此已知通」〔之義〕。

「然後觀其處」者,於無所有處入定,由其處出定而觀於其處所生之心心所法無常,觀苦,病……乃至(三〇頁參照)……觀無歸依所、見、眺、省思、普觀。此是「然後觀其處」〔之義〕。

「彼有此如實智」者,彼有此之如理、事實、如真、不顛倒智。此是「彼有此如實智」〔之義〕。

「住者婆羅門」〔之句中〕,婆羅門者,是拒外七法故為婆羅門……乃至(一〇一頁參照)……無依止者此言婆羅門。此是「婆羅門」。「住者」,是善凡夫及七有學為得未得,為得達未得達,為作證未作證而住、止住、徧住。阿羅漢已住〔梵行〕,所作已,卸下重擔,隨得妙義,徧盡有結,有完全智、解脫,彼〔梵行〕已成,所 [P.234] 作已……乃至(一〇二頁參照)……為〔最後之〕生、老、死輪迴,於彼無再有。此是「住者婆羅門」〔之義〕。故世尊宣示:

     無所有發生     喜結為〔障礙〕
     及斯已知通     然後觀其處
     彼有如實智     住者婆羅門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布沙羅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四〔畢〕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7 冊 No. 0023 小義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