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47冊
No.23 小義釋 (19卷)
【悟醒譯】
第 13 卷

下一卷
 

[P.197] 第十二 跋陀羅浮陀學童所問之義釋

尊者跋陀羅浮陀曰:

    「窟宅之捨者     渴愛之斷者
     〔一切〕不動者     喜之捨斷者
     暴流之度者     〔一切〕解脫者
     計度之捨者     請問善慧者
     聞龍象〔人人〕     由茲而將去」

(一一〇一)

「窟宅之捨者,渴愛之斷者不動者」〔之句中〕,「窟宅之捨者」者,於色界所有欲、所有貪、所有喜、所有渴愛、所有近著、取著、心之攝持、執著、隨眠,此一切於佛世尊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窟宅之捨者。於受界、想界、行界、識界,所有欲、所有貪、所有喜、所有渴愛、所有近著、取著、心之攝持、執著、隨眠,此一切於佛世尊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窟宅之捨者。「渴愛之斷者」〔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其渴愛於佛世尊所斷、斷絕、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故佛是「渴愛之斷者」。「一切不動者」〔之句中〕,「動」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 [P.198] 善根。此動是渴愛,於佛世尊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一切不動者。動之捨斷故是不動者。世尊於利得亦不動,於不利得亦不動,於名聲亦不動,於不名聲亦不動,於賞讚亦不動,於毀訾亦不動,於樂亦不動,於苦亦不動,不動、不動搖、不震、不震動、不震駭。故佛是一切不動者。此是「窟宅之捨者、渴愛之斷者、一切不動者」〔之義〕。

「尊者跋陀羅浮陀曰」〔之句中〕,「曰」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是句之次第。「尊者」,此是敬語、敬重語、尊敬語、尊重語。「跋陀羅浮陀」者,彼婆羅門之名……乃至(一〇頁參照)……稱呼。此是「尊者跋陀羅浮陀曰」〔之義〕。

「喜之捨斷者、暴流之度者、解脫者」〔之句中〕,「喜」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此喜渴愛,於佛世尊所捨斷、根絕,如截頂之多羅樹成為滅無,於未來不生起者。故佛是喜之捨斷者。「暴流之度者」者,是世尊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度一切輪迴路,越度、超度、超越、已離越。彼已成〔梵行〕,〔所作〕已辨……乃至(一〇二頁以下參照)…… [P.199] 為〔最後之〕生、老、死、輪迴、於彼無再有。此是「喜之捨斷者、暴流之度者」。「解脫者」者,是世尊之心由貪脫、解脫、善解脫,〔彼之〕心由瞋脫、解脫、善解脫,〔彼之〕心由癡脫、解脫、善解脫,忿恨……乃至(三九頁參照)……〔彼之〕心由一切不善行脫、解脫、善解脫。此是「喜之捨斷者、暴流之度者、解脫者」〔之義〕。

「計度之捨者,請問善慧者」〔之句中〕,計度者,見愛計度與見計度之二計度……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計度……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計度。於佛世尊愛計度已捨斷,見計度為已捨遣。愛計度之捨斷故,見計度之捨遣故,佛是計度之捨者。「請問」者,請、請向、求、信樂、冀求、希望、熱望。「善慧者」〔之句中〕,「慧」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是不癡擇法正見。世尊具此之慧般若,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故佛是善慧者。此是「計度之捨者,請問善慧者」〔之義〕。

「聞龍象由茲而去」〔之句中〕,「龍象」者,是龍象。佛不行罪惡故是龍象。不行(惡趣)故是龍象。不來煩惱故是龍象……乃至(一〇〇頁以下參照)……如斯,「不來故是龍象」。「聞龍象由茲而去」者,是聞聽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 [P.200] 訓,把持、保持,觀察「由茲而去」發足,往諸方行。此是「聞龍象由茲而去」〔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跋陀羅浮陀曰:

    「窟宅之捨者     渴愛之斷者
     〔一切〕不動者     喜之捨斷者
     暴流之度者     〔一切〕解脫者
     計度之捨者     請問善慧者
     聞龍象〔人人〕     由茲而將去」

     雄者!尊師之說     〔繼續〕為期待
     諸多之人人     由諸地方來
     〔請〕願於尊師     解說於彼等
     尊師〔善慧者〕     此法如實知

(一一〇二)

「諸多之人人由諸地方來集」〔之句中〕,「諸多之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由諸地方來集」者,是由鴦伽、摩竭陀、迦尸、憍薩羅、跋耆、末羅、支提、沙竭羅、般遮羅、阿槃提、臾那、劍蒲闍來集者、來會者、入來者、集會者。此是「諸多之人人由諸地方來集」〔之義〕。

「雄者!尊師之言說,繼續為期待」〔之句中〕,「雄者」是雄者(英雄)。世尊是 [P.201] 具精進者故是雄者。有能者故是雄者……乃至(一九二頁參照)……身毛豎立之離去者故是雄者。

     離此世一切諸惡     越地獄苦精進者
     有精進有精勤者     斯人其故言雄者

「雄者!尊師之言說,繼續為期待」〔之句中,尊師之言說〕,是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期待」者,是待,期待、欲、樂、冀求、希望、熱望。此是「雄者!尊師之言說為期待」〔之義〕。

「請願於尊師,解說於彼等」〔之句中〕,「彼等」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尊師」者,言世尊。「願尊師解說」者,願者,是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願尊師解說」〔之義〕。

「尊師是如實知法」者,是尊師如實知此法,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尊師如實知法」〔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雄者!尊師之說     〔繼續〕為期待
     諸多之人人     由諸地方來
     請願於尊師     解說於彼等
      [P.202] 尊師〔善慧者〕     此法如實知

世尊宣示:「跋陀羅浮陀!

     上與下橫及於中     一切取愛須調伏
     所有取著於世間     由物而魔從於人」

(一一〇三)

「一切取愛須調伏」〔之句中〕,取愛者,是色愛。因何色愛言為取愛耶?由彼〔之取愛〕而人人取色,取著、熱、熱取、住著。取受、想、行、識、趣、生起、結生、有、輪迴、輪轉,取著、執、執取、住著。因此而言色愛為取愛。「一切取愛須調伏」者,須調伏一切之取愛,折伏、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一切取愛須調伏」〔之義〕。

「世尊宣示:跋陀羅浮陀!」〔之句中〕,「跋陀羅浮陀」!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跋陀羅浮陀!」〔之義〕。

「上下橫及於中」〔之句中〕,「上」者,是未來,「下」者,是過去,「橫及於中」者,是現在。「上」者,是善法,「下」者,是不善法,「橫及中」者,是無記法。「上」者, [P.203] 是天世間,「下」者,是惡趣世間,「橫及中」者,是人世間。「上」者,是樂受,「下」者,是苦受,「橫及中」者,是不苦不樂受。「上」者,是無色界,「下」者,是欲界,「橫及中」者,是色界。「上」者,是由足蹠以上,「下」者,是由髮之頂端以下,「橫及中」者,是同體。此是「上下橫及中」〔之義〕。

「所有取著於世間」者,是取,取著、執、執取、住著所有色、受、想、行、識。「於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乃至(一八頁參照)……於處世間。此是「所有取著於世間」〔之義〕。

「由物而魔從於人」者,由彼業行而結生從、扈從蘊魔、界魔、處魔、趣魔、生起魔、結生魔、有魔、輪迴魔、輪轉魔。「從於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是「由物而魔從於人」〔之義〕。

世尊宣示:「跋陀羅浮陀!

     上與下橫及於中     一切取愛須調伏
     所有取著於世間     由物而魔從於人」

[P.204]

     比丘有念諸世間     故且知解不取著
     死之領域使愛著     有取有情斯且觀

(一一〇四)

「故且知解不取著」〔之句中〕,「故」者,故是彼理由,而於其因,於其緣,於其因緣。「且知解」者,是且知、知解、了知、識知、別知、通達。〔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知解、了知、識知、別知、通達。「不取著」者,不是取色,不取著,不執,不執取,不住著。不取受、想、行、識、趣、生起、結生、有輪迴、輪轉,不取著,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此是「故且知解不取著」〔之義〕。

「比丘有念於諸世間以何物」〔之句中〕,「比丘」者,是凡夫比丘又有學比丘。此為比丘。「有念」者,是由四原因而有念。〔即〕對身修習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彼言為有念,此是「比丘有念」。「何物」者,是任何之色、受、想、 [P.205] 行、識。「於諸世間」者,是一切惡趣世間、一切天世間、一切人世間、一切蘊世間、一切界世間、一切處世間。此是「比丘有念諸世間」〔之義〕。

「有取有情斯且觀」〔之句中〕,「有取有情」者,是色取,取著、執、執取、住著、取受、想、行、識、生起、結生、有、輪迴、輪轉,取著、執、執取、所住著之人人。「斯」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〇頁參照)……是句之次第。「且觀」者,是見、覩、觀、眺、省思、普觀。此是「有取有情斯且觀」〔之義〕。

「死之領域使愛著此人人」〔之句中〕,人人者是有情之同義語。「死之領域」者,是煩惱、蘊、行言為死之領域。人人固著、止著、懸、懸著、礙著於死〔神〕之領域、魔之領域、死之領域。譬如壁釘於吊鉤品物是著、固著、取著、懸、懸著、礙著、如斯之人人於死〔神〕之領域,魔之領域,死之領域固著、止著、懸、懸著、礙著。此是「死之領域使愛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P.206] 比丘有念諸世間     故且知解不取著
     死之領域使愛著     有取有情斯且觀

偈終否……乃至(三二頁參照)……「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跋陀羅浮陀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十二〔畢〕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7 冊 No. 0023 小義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