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7] 第四 彌多求學童所問之義釋
一
尊者彌多求曰:
「世尊!我向尊師問 尊師以彼請語我
尊師吠陀之達人 我思自己修習者
世間所有多種苦 果由何處興起者」
(一〇四九)
「世尊我向尊師問,尊師以彼請語我」〔之句中〕,「問」者,(一)為欲明解未見之問(二)為欲向他合流已見之問(三)為欲斷疑念之問為三問。
(一)為欲明解未見之問者云何?原來〔某者之〕特相未知、未見、未考量、未度知、於未為明暸時,為欲知、欲見、欲考量、欲度知、欲辨知、欲為明暸而問。此是「為欲明暸未見之問」。
(二)為欲向他合流已見之問者云何?原來〔某者之〕特相已知、見、考量、度知、辨知、於明暸之時,為欲與其他諸賢者之(說)合流而問於彼。此是「為合流已見之問」。
(三)為欲斷疑之問者云何?原來〔就於某事〕「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為此疑所襲,為疑念所襲,於生迷惑之時,彼為斷彼疑念而問。此是「欲斷疑念之問」。有此等之三問。
[P.68] 更有(一)人問、(二)非人問、(三)化人問之三問。
(一)人問者云何?是人接近於佛世尊而問。〔即〕比丘問、比丘尼問、優婆塞問、優婆夷問、王問、剎帝利問、婆羅門問、毘舍問、首陀問、在家者問、出家者問。此是「人問」。
(二)非人問者云何?非人接近於佛世尊而問。〔即〕龍問、金翅鳥問、夜叉問、阿修羅問、犍闥婆問、大王問、帝釋問、梵天問、天神問。此是「非人問」。
(三)化人問者云何?世尊〔自〕有四肢五體,化作諸根完具意所成之色(身),彼之化人接近佛世尊而問,世尊對彼回答。此是「化人問」。有此等之三問。
更有(一)自義問、(二)他義問、(三)兩義問之三問。
[P.69] 更有(一)現世義問、(二)來世義問、(三)第一義問之三問。
更有(一)無罪義問、(二)無煩惱義問、(三)淨白義問之三問。
更有(一)過去問、(二)未來問、(三)現在問之三問。
更有(一)內問、(二)外問、(三)內外問之三問。
更有(一)善問、(二)不善問、(三)無記問之三問。
更有(一)蘊問、(二)界問、(三)處問之三問。
更有(一)念處問、(二)正勤問、(三)神足問之三問。
更有(一)根問、(二)力問、(三)覺支問之三問。
更有(一)道問、(二)果問、(三)涅槃問之三問。
「我向尊師問」者,〔我〕問於尊師,乞於尊師,求於尊師,信樂於尊師,請向我說。此是「向尊師問」〔之義〕。「世尊」,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此謂世尊〔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請以彼語我,〔以彼請向我〕語、言、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說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師問,世尊以彼請語我」〔之義〕。
「尊者彌多求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是此句之接續……乃至(一一頁參照)……此是「尊者彌多求曰」〔之義〕。
[P.70] 「尊師吠陀之達人,我思自己修習者」,我思尊師是吠陀之達人,我思尊師是自己修習者。吠陀之達人、自己修習者我如斯思,如斯了知、如斯識知、如斯別知、如斯通達。
然世尊是吠陀之達人者云何?吠陀者,是於四〔沙門〕道智、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觀慧、觀(毘鉢舍那)、正見。世尊由其等吠陀而到生老死之終邊、達於終邊、到於終點、達於終點、到於究竟、達於究竟、到於最終、達於最終、到於救護所、達於求護所、到於避難所、達於避難所、到於歸依所、達於歸依所、到於無畏、達於無畏、到於無死、達於無死、到於不死(甘露)、達於不死、到於涅槃、達於涅槃。又到於吠陀(諸受)之終邊故是吠陀之達人。又由吠陀(諸受)到於終邊故是吠陀之達人。又知七法故是吠陀之達人。〔即〕知有身見、知疑、知戒禁取、知貪、瞋、癡、慢。於彼雜染齎再有不安有苦根,已知可齎未來之生老死之諸惡不善法。
世尊宣示:「薩毘耶!
存知沙門婆羅門 辨知一切之吠陀〔智〕
離貪一切之諸受 超一切受吠陀人」
[P.71] 世尊是自己修習者云何?世尊是修習身、修習戒、修習心、修習慧、修習念處、修習正勤、修習神足、修習根、修習力、修習覺支、修習道、捨斷煩惱、通達不動、作證滅。於彼已徧知苦、能捨斷集、能修習道、能作證滅、能知通應知通、能徧知應徧知、能捨斷應捨斷、能修習應修習、能作證應作證。不成小、成為大、為甚深、無量之、難沈替、為多寶、如海洋、具備六支捨。〔即〕以眼見色亦不喜不憂,為捨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知法亦不喜不憂,捨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眼見適意之色亦不貪求、不希望、不生貪,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能善解脫。又以眼見不適意之色亦無悄心,無反抗心,無壞亂之意,無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善解脫。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身觸所,以意識適意法亦無貪求、無 [P.72] 希望、不生貪。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善解脫。又以意識不適意之法亦無悄心,無反抗心,無壞亂之意,無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已善解脫。以眼見色亦對適意不適意之諸色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識法,對適意不適意之諸法,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於內善安住、善解脫。以眼見色亦不貪所貪、不瞋於所瞋、不昏於所癡、不怒於所怒、不染於所染、不憍於所憍。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嚐味、以身觸所觸、以意識法亦不貪所貪、不瞋所瞋、不昏所癡、不怒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見者儘所見、聞者儘所聞、覺儘所覺、所識儘所識、不著於所見、不著於所聞、不著於所覺、不著於所識。不近著於所見,不依止,不結縛,〔由彼〕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不近著於 [P.73] 所聞、所覺、所識者,不依止、不結縛,〔由彼〕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於世尊有眼,世尊以眼見色,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耳,世尊以耳聞聲,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鼻,世尊以鼻嗅香,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舌,世尊以舌嚐味,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身,世尊以身觸所觸,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於世尊有意,世尊以意識法,於世尊無有欲貪,世尊心善解脫。眼樂色、喜色、喜悅色。世尊調御彼〔眼〕,守、護、防護,且彼〔眼〕之防護而說示法。耳樂聲、鼻樂香、舌樂味、喜味、喜悅味。世尊調御彼〔舌〕,守、護、防護,且彼〔舌〕之防護而說示法。身樂所觸、意樂法、喜法、喜悅。世尊調御彼〔意〕,守、護、防護,且彼〔意〕之防護而說示法。
〔人人〕使調御 連出合戰象
王乘調御象 〔馳驅於戰塲〕
[P.74] 自行為週御 堪忍誹謗者
彼於人人中 成為最勝者
所被調御者 皆為良騾馬
信度產良馬 大象亦良象
自己使調御 成為更良者
此等〔騾馬象〕 蓋由為駕獸
善調御〔自己〕 自己為〔駕獸〕
由於自調御 如至〔涅槃域〕
涅槃之〔聖〕域 不能不可至
對種種〔煩惱〕 〔心能〕不動搖
由再有解脫 到達調御地
彼等於世間 成為征服者
於內外世間 修習調諸根
此世與他世 〔一切為〕洞察
修習待時者 此成調御者
如斯世尊是自己修習者。此是「尊師吠陀之達人,我思自己修習者」〔之義〕。
「世間所有多種苦,果由何處興起者」〔之句中〕,果由何處者,是「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迷惑之質問。此是「果由何處」〔之義〕。「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地獄之苦、畜生界之苦、餓鬼界之苦、人界之苦、入胎為原因之苦、在胎為原因之苦、出胎為原因之苦、隨結為生者之苦、被他支配為生者之苦、使自苦之苦、使他苦之苦、苦苦、 [P.75] 行苦、壞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外耳病、口腔病、齒病、咳、喘息、外鼻病、熱病、老腹病、氣絕、赤痢、腹痛、虎列剌、癩、癰、疱瘡、肺病、癲癇、輪癬、疥癬、風癬、抓傷、皸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潰瘍、膽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風等起病、〔膽汁痰風〕集合病、氣候變化所生病、不等姿勢所生病、傷害所生病、業報所生病、寒、暑、飢、渴、大便、小便、虻、蚊、風、炎熱、與爬行類(蛇)接觸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親子死之苦、親女死之苦、失親戚之苦、失財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失〔正〕見之苦。在其等諸法於初有故認為興起,有滅沒故認為滅。有依止於業之異熟(報),有依止於異熟之業,有依止於名之色,有依止於色之名,〔彼〕從於生,瀰漫於老,被病所打勝,被死所攻擊,住立於苦中,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無可歸依者。云此等為苦。「此等之苦由何處興起者耶」?由何處生,由何處發生,由何處起,由何處生起,由何處現前,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以何為 [P.76] 發生〔因〕者耶?問此等苦之根本,問因、問因緣、問生成、問發生、問等起、問食、問所緣、問緣、問集,質問、乞、求、信樂。此是「世間所有多種苦,果由何處興起者」〔之義〕。
「世間所有多種」〔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於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多種」者,是多樣者,多種類之苦。此是「世間所有多種」〔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尊者彌多求曰:
「世尊!我向尊師問 尊師以彼請語我
尊師吠陀之達人 我思自己修習者
世間所有多種苦 果由何處生起者」
二
世尊宣示:「彌多求!
苦之發生汝問我 隨依知解彼語汝
所有種種於世間 苦依因緣而發生」
(一〇五〇)
「苦之發生汝問我」〔之句中〕,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此是「苦」。「汝問我發生」者,汝問我苦之根本,問因、問因緣、問生成、問 [P.77] 發生、問等起、問食、問所緣、問緣、問集,質問、乞、求、信樂。此是「苦之發生汝問我」〔之義〕。
「彌多求!」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謂世尊之語……是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彌多求!」〔之義〕。
「隨依知解彼語汝」〔之句中〕,「彼語汝」,將語汝彼苦之根本、語汝因、語因緣、語生成、語發生、語等起、語食、語所緣、語緣、語集、告、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彼語汝」〔之義〕。「隨知解」者,是〔我〕知解、了知、識知、別知、隨所通達,不為使聞,不依傳說,不依傳承,不依藏經之說,不依思擇,不依推論,不依行相之審思,不依見省思、忍,自己自知通,說自現見之法。此是「隨知解」。
「苦依因緣而發生」〔之句中〕,依有十依。〔即〕(一)渴愛依,(二)見依,(三)煩惱依,(四)業依,(五)惡行依,(六)食依,(七)瞋恚依,(八)四取界依,(九)六內處依,(十)六識身依。 [P.78] 一切之苦亦由苦義為依。言此等為十依。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乃至(七七頁以下參照)……由病所打勝,由死所攻擊,於苦中住立,無救護所,無避難所,無歸依所,不可歸依者。此等謂之苦。此等之苦以依為因緣,以依為因,以依為緣,有依為原因。〔以依為因緣〕而生成,發生、生、合生、起、生起、現前。此是「苦依因緣而發生」〔之義〕。
「所有種種於世間」〔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無殘、無餘。「於世間」者,是於惡起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種種」者,是多樣多種之苦。此是「所有種種於世間」〔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彌多求!
苦之發生汝問我 隨依知解彼語汝
所有種種於世間 苦依因緣而發生」
三
不知而所作依之 愚鈍者屢屢近苦
苦之發生隨觀者 〔如實〕知而不作依
(一〇五一)
[P.79] 「而不知所作依之」(之句中),「所」者,是無論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家者、天、人、雖然任何容貌、任何業務、任何職分、任何階級、任何地位、任何法之具備者〔之義〕。「不知」者,乃不知、至無明、無智、無辨知、有惡慧。「作依」者,是作渴愛依、作見依、作煩惱依、作業依、作惡行依、作食依、作瞋恚依、作四取界依、作六內處依、作六識身依、令生、令發生、起。此是「而不知所作依之」〔之義〕。
「愚鈍者屢屢近苦」〔之句中〕,「屢屢近苦」者,是屢屢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接近、近寄、執、執取、住著。此是「屢屢近苦」〔之義〕。「愚鈍者」者,是愚鈍者、蒙昧者、無知者、至無明者、無智者、無辨知者、惡慧者。此是「愚鈍者屢屢近苦」〔之義〕。
「故〔如實知〕不作依」〔之句中〕,「故」者,乃是故,是彼理由,彼因,彼緣,彼因緣,於依正觀此之過患,此乃是「故」〔之義〕。「知」者,是知、了知、識知、別 [P.80] 知、通達,〔即〕知「一切行是無常」,了知、識知、別知、通達,「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是無我」……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了知、識知、別知、通達。「不作依」,不可作愛依、不可作見依、不可作煩惱依、不可作業依、不可作惡行依、不可作食依、不可作瞋恚依、不可作四取界依、不可作六內處依、不可作六識身依、令生、令發生、不可起。此是「故如實知不作依」〔之義〕。
「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苦之〕發生隨觀者」,是隨觀根本者,隨觀因者,隨觀因緣者,隨觀生成者,隨觀發生者,隨觀等起者,隨觀食者,隨觀所緣者,隨觀緣者,隨觀集者。「隨觀」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參照)……是不疑、擇法、正見。此之隨觀、具慧、正具、達、正達、成、正成、所具備者言為隨觀者。此是「隨親苦之生起發者」〔之義〕。故世尊宣示:
而不知所作依之 愚鈍者屢屢近苦
[P.81] 苦之發生隨觀者 〔如實〕知而不作依
四
我等問尊師 〔尊師〕告我等
我〔更〕問其他 冀師請語彼
如何諸賢者 暴流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得為超度耶
我乞願牟尼 願請為解說
此之一切法 尊師如實知
(一〇五二)
「我等問尊師,〔尊師〕告我等」〔之句中,「我等所問尊師」〕,乃我等向尊師問、乞、求、所信樂。「尊師告我等」者是請尊師告我等,請述彼、請示、請設施、請確立、請開顯、請分別、請顯示、請說明。此是「我等問尊師,尊師告我等」〔之義〕。
「我更問其他,冀師請語彼」。「如何諸賢者,暴流生與老」及「愁苦與悲泣,得為超度耶?」〔之句中〕,「如何」是「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質問、疑念之質問、迷惑之質問。「諸賢者」者,是諸之賢者、學者、有慧者、有覺者、辨別者、具慧者。暴流者,是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生」是於彼彼之有情之 [P.82] 彼彼之有情聚而生、發生、入來、生起、諸蘊之現前、(內六)處之獲得。「老」者,是於彼彼之有情之彼彼之有情聚而老、老耄、齒落、白髮、皺皮、壽之損耗、諸根之毀熟。「愁」者,是失親戚、失財富、因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愁、憂愁、愁心、內愁、內徧愁、內熱、內熱惱、心之燒熱、憂、愁箭。「悲泣」者,是失親戚、失財富、因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歎、悲歡、泣言、涕泣、號泣、哭泣、慟哭。
「如何諸賢者,暴流生與死,愁苦與悲泣,得為超度耶」?如何諸賢者得度暴流、生、老、愁與悲泣,越度、度過、超越、離越耶?此是「如何諸賢者,暴流、生與老,愁苦與悲泣,得為超度耶」〔之義〕。
「我乞願牟尼,願請為解說」〔之句中〕,「彼」者,是我所問、我所乞、我所求、我所信樂。「牟尼」,言智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頁以下參照)…… [P.83] 不癡、擇法、正見。世尊具備彼智,牟尼而達於牟那。有(一)身牟尼、(二)語牟尼、(三)意牟尼之三牟尼。
(一)身牟尼者云何?捨斷〔殺生、偷盜、邪欲行之〕三種身惡行是身牟尼,三種身善行是牟尼,以身為所緣智是身牟尼,身之徧知是身牟尼,伴徧知道是身牟尼,對身欲貪之捨斷是身牟尼。身行(出入息)滅之第四禪定是身牟尼。此是「身牟尼」。
(二)語牟尼者云何?捨斷〔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之〕四種語惡行是語牟尼,四種之語善行是語牟尼。以語為所緣智是語牟尼,語徧知是語牟尼,伴徧知道是語牟尼,對語欲貪之捨斷是語牟尼,語行(尋伺)滅之第二禪定是語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捨斷〔貪欲、瞋恚、邪見之〕三種意惡行是意牟尼,三種之意善行是意牟尼,以心為所緣智為意牟尼,心之徧知是意牟尼,伴徧知道是意牟尼, [P.84] 對心捨斷欲貪是意牟尼,心行滅之想受滅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
無漏身乃是 身語意牟尼
具足此牟尼 一切捨斷者
無漏身乃是 身語意牟尼
具足此牟尼 惡之洗除者
具足此等之三牟尼者有六牟尼。〔即〕是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學牟尼、無學牟尼、辟支牟尼、牟尼牟尼。(一)在家牟尼者云何?為在家者而見〔涅槃〕句,能識教之人人此是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者云何?為出家者而見涅槃句,能識教之人人此是非家牟尼。(三)七有學是有學牟尼。(四)阿羅漢是無學牟尼。(五)辟支佛是辟支牟尼。(六)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言為牟尼牟尼。
無明智者為愚昧 由寂默而非牟尼
〔如取捨〕而但用秤 牟尼只取優秀業
迴避諸惡諸賢者 由彼而彼為牟尼
〔內外〕兩世間測者 〔由彼而〕彼言牟尼
一切世間於內外 知不善與善之法
[P.85] 值由天人之供養 超著與網是牟尼
「願請為解說」者,是願請述、請示、請施設、請確立、請開顯、請分別、請顯示、請說明。此是「願請為解說」〔之義〕。
「此之一切法,尊師如實知」者,此法尊師如實知、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此之一切法,尊師如實知」〔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我等問尊師 〔尊師〕告我等
我〔更〕問其 他尊師請語彼
如何諸賢者 暴流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得為超度耶
我乞願牟尼 我請為解說
此之一切法 尊師如實知」
五
世尊宣示:「彌多求!
有關現世非傳聞 〔至涅槃〕法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一〇五三)
[P.86] 「〔至涅槃〕法我告汝」者,我將告、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而完全圓滿徧淨之梵行、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涅槃、至涅槃之行道。此是「〔至涅槃〕法我告汝」〔之義〕。
「彌多求」者,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
「有關現世非傳聞」〔之句中〕,關現世者,是現世(能見法)、能知法、能考量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能明暸法。〔即〕「一切行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而能見法、能知法、能考量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能明暸法。如斯有關現世(能見法)我將說。或又關於能見苦我將說之,關於能見集將語集,關於能見道將語道,關於能見滅將語滅。如斯有關能見法我將說。或又自見、無時的,可謂來見!〔聖道〕導引、〔我將語〕關於能見法諸,識者各自知者。如斯我將語能見之法。此是「有關現世(能見法)」〔之義〕。「非傳聞者」,不〔由他之〕傳聞,不依傳說,不依傳承,不依藏〔經〕之說,不依思擇,不依推論,不依行相之審思,不依見、省思、忍、自知通,自現見說法。此是「有關現世非傳聞」〔之義〕。
[P.87]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量、度知、辨知、而為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不斷、維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義〕。
「可度世間之愛著」〔之句中〕,愛著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以下參照)……是貪慾、貪不善根。愛著者,由何之義而為愛著耶?擴大故而為愛著,廣大故而為愛著,染著故而為愛著,冒險故而為愛著,奪取故而為愛著,欺語者故而為愛著,毒根故而為愛著,毒果故而為愛著,毒受用故而為愛著,或又彼渴受廣大而為色、聲、香、味、觸、施主家、眾、住居、利得、名聲、賞讚、安樂、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過去、未來、現在、見聞覺識於諸法中擴大擴展。此是「愛著」〔之義〕。「世間」者,是在於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
[P.88] 「可度世間之愛著」者,是世間所有愛著有念其愛著而可度、可越度、可度過、可超越、可離越。此是「可度世間之愛著」〔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彌多求!
有關現世非傳聞 〔至涅槃〕法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六
大仙!彼之最上法 〔聞而〕我乃歡喜〔彼〕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一〇五四)
「我歡喜彼」〔之句中〕,「彼」者,是尊師之語、語路、說示、教訓。「歡喜」者,是歡、歡喜、喜、隨喜、欲、樂、冀求、希望、熱望。此是「我歡喜彼」〔之義〕。
「大仙!以最上法」〔之句中〕,大仙者,由何義為大仙耶?世尊求大戒蘊,覓求,徧求故為大仙(大求者)。是大定蘊、大慧蘊、大解脫蘊、求,覓求,徧求大解脫智見蘊故是大仙。又求,覓求,徧求大闇身之摧破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顛倒之破壞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愛箭之拔除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見 [P.89] 葛藤之開解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慢幢之撤去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行作之寂滅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成為大暴流之度越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重擔之放下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輪迴、輪轉之斷絕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熱苦之消滅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熱惱之安息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法幢之舉揚故是大仙。求,覓求,徧求大念處、大正勤、大神足、大根、大力、大覺支、大八支聖道、第一義、不死、涅槃故是大仙。又由有大權勢之有情「佛何處耶」?「世尊是何處耶」?「天中天是何處耶」?「人牛王是何處耶」?求,覓求,徧求故是大仙。「最上之法」者,是不死、涅槃言為「最上之法」。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最上」者,是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之法。此是「大仙!最上法」〔之義〕。
[P.90] 「知彼有念為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即〕「一切行是無常」……乃至(一九頁以下參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於身修習身隨觀念處而有念……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動作、活動、護持、持續、不斷維持。此是「知彼有念為行作」〔之義〕。
「可度世間之愛著」〔之句中〕,渴愛言為愛著。即所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愛著是由何義而為愛著耶……乃至(八九頁參照)……為擴大擴展。此是「愛著」〔之義〕。「世間」者,是惡趣世間……乃至(八九頁參照)……於處世間。
「可度世間之愛著」者,是世間所有愛著有念彼愛著而可度、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可度世間之愛著」〔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大仙!彼之最上法 (聞而)我乃歡喜彼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間之愛著」
七
世尊宣示:「彌多求!
上下與橫及於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對於此等喜執著 除棄識不住立有」
(一〇五五)
「汝善知解所有物」者,是汝知解、了知、識知、辨知、通達所有之物。此是「汝善知解所有物」。
[P.91] 「彌多求」!是世尊呼彼婆羅門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語……乃至(一二頁以下參照)……言此世尊之「語」……與作證共同施設者。此是「世尊宣示:彌多求!」〔之義〕。
「上、下橫及於中」〔之句中〕,上者是言未來,下是過去,橫及中是現在。上者,是天世間,下是地獄世間,橫及中是人世間。上者,是善法,下是不善法,橫及中是無記法。上者,是無色界,下是欲界,橫及中是色界。上者,是樂受,下是苦受,橫及中是不苦不樂受。上者,是由足蹠以上,下者,是由頂端以下,橫及中是胴體。此是「上下橫及於中」〔之義〕。
「對於此等喜執著,除棄識不住立有」〔之句中〕,「對於此等」者,是對於既述、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者。「喜」者,是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不善根。「執著」者,是愛執著與見執著之二執著。愛執著者云何?由渴愛物而……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執著。見 [P.92] 執著者云何?有二十事有身見……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執著。「除棄識」〔之句中識〕者,是與福行俱起識、與非福行俱起識、與不動行俱起識。除對此等喜、執著、於行俱起識,除棄、斥、除斥、捨、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對於此等除去喜、執、識」〔之義〕。
「不住立有」〔之句中〕,有者,是業有與結生為再有。業有者云何?是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此是業有。結生為再有者云何?是結生色、受、想、行、識,此是結生為再有。「不住立有」者,是捨斷喜、執著、於行俱起識、業有與結生再有,除去、滅除、令之滅無而不住立於業有,不住立結生為再有,不可止住。此是「除去識不住立有」〔之義〕。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彌多求!
上下與橫及於中 汝善知解一切物
對於此等喜執著 除去識不住立有」
八
如斯〔無執著〕 住念不放逸
[P.93] 行作之比丘 捨〔愛見〕我執
〔捨棄〕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茲知如斯者 應以捨斷苦
(一〇五六)
「如斯而住,有念不放逸」〔之句中〕,「如斯而住」者,是捨所喜與執著、於行俱起之識、業有、結生再有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如斯而住」〔之義〕。「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對於身而修習身隨觀念處……乃至(三〇頁參照)……言彼為有念。「不放逸」者,是恭敬作諸善法,常作、堅住作、不萎縮而行、不放棄(行之)欲、不放棄責任。「我某時之日未圓滿戒蘊令圓滿耶?」又「我既已令圓滿之戒蘊於彼時時以慧助長。」對諸善法彼有所有之欲、精進、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熱心、精勤、決意、勤勵、不放逸。「我某時之日,未圓滿之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令圓滿耶?」又「我既圓滿之解脫智見蘊,彼時時以慧令助長。」對諸善法,於彼處所有欲、精進、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熱心、精勤、 [P.94] 決意、勤勵、不放逸。又「我某時之日可徧知未徧知之苦耶?可捨斷未捨斷之煩惱耶?可修習未修習之道耶?可作證未作證之滅耶?」於彼處所有欲、精進、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熱心、精勤、決意、勤勵、不放逸。此是「如斯而住,有念不放逸」〔之義〕。
「行作之比丘,捨我執」〔之句中〕,比丘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學比丘。「行」者,是有行、行作、動作、活動、獲持、持續、維持不斷。「我執」,是愛我執與見我執之二我執……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愛我執……乃至(四〇頁參照)……此是見我執。捨斷愛我執、捨遣見我執、捨我執、是徧捨、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行作之比丘,捨我執」〔之義〕。
「〔捨〕棄生老愁悲泣,茲知如斯者,應為捨斷苦」〔之句中〕,「生」者,是彼彼之有情於彼彼之有情眾生、發生、入來、生起、諸蘊之現前、〔內六〕處之獲得。「老」者,是彼彼之有情於彼彼之有情聚老、老耄、齒落、白髮、皺皮、壽之損耗、諸根之毀熟。「愁」者,是失親戚、失財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見、又失 [P.95] 任何者,又於遭遇任何不幸者之愁苦、憂愁、愁心、內愁、內徧愁、內熱、內熱惱、心之燒熱、憂、愁箭。「悲泣」者,是失親戚、失財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正〕見、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嘆、泣言、涕泣、號泣、慟哭。「茲」者,是於此之見……乃至(二六頁參照)……於此之人世間。「知者」,是智者、明達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苦」者,是生苦……乃至(七七頁參照)……是愁悲苦、憂惱苦。
「〔捨〕棄生、老愁悲泣,茲知如斯者,應捨斷苦」者,是知者、明達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於茲捨斷生、老愁悲泣,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捨棄生老愁悲泣,茲知如斯者,應捨斷苦」〔之義〕。故世尊宣示:
如斯〔無執著〕 有念不放逸
行作之比丘 捨〔愛見〕我執
捨棄生與老 愁苦與悲泣
茲知如斯者 應為捨斷苦
[P.96] 九
大仙此語我歡喜 瞿曇善告無依〔涅槃〕
世尊確已捨斷苦 此法尊師如實知
(一〇五七)
「大仙此語我歡喜」〔之句中〕,「此」者,是尊師之語、語路、說示、示教、教訓。「我歡喜」者,是我歡、歡喜、喜、隨喜、欲、樂、冀求、希望、熱望。「大仙」者,是世尊求大戒蘊,覓求,徧求故是大仙(大求者)……乃至(九〇頁參照)……「人牛王於何處耶」?被求,覓求,徧求故是大仙。此是「大仙此語我歡喜」〔之義〕。
「瞿曇善告無依〔涅槃〕」〔之句中〕,「善告」者,是善告、善言、善示、善施設、善確立、善開顯、善分別、善顯示、善說明。此是「善告」〔之義〕。「瞿曇!無依」〔之句中〕,「依」者,是煩惱、蘊、行。「無依」者,是依之捨斷、依之寂滅、依之捨遣、依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瞿曇!無依為善告」〔之義〕。
「世尊確已捨斷苦」〔之句中〕,「確」者,是此一向之語、無疑語、無疑惑語、不二之語、確實之語、嚴密之語、純粹之語、確立之語。「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義 [P.97] 語……乃至……此言世尊〔語〕……與作證共同之施設。「已捨斷苦」者,是捨斷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世尊確已捨斷苦」〔之義〕。
「此法尊師如實知」者,此法如實尊師知,識、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此法尊師如實知」〔之義〕。故彼婆羅門言:
大仙此語我歡喜 瞿曇善告無依〔涅槃〕
世尊確已捨斷苦 此法尊師如實知
一〇
牟尼!尊師懇切所教誡 人人亦應捨斷苦
龍象〔佛〕近至禮拜尊師 世尊懇切教誡我
(一〇五八)
「人人亦應捨斷苦否?」〔之句中〕,「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亦捨斷耶,若〔捨斷〕?是捨斷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憂惱苦、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人人亦捨斷苦否?」〔之義〕。
[P.98] 「尊師懇切所教誡」〔之句中〕,「所」者,是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尊師」者,是言世尊。「牟尼」者,言智為牟那……乃至(八四頁以下參照)……超越著、網此是牟尼。「懇切教誡」者,是殷勤教誡、反復教誡、再三教誡、教訓。此是「尊師懇切所教誡」〔之義〕。
「近至禮拜尊師」〔之句中〕,「尊師」是言世尊。「禮拜」是由身而禮拜、由語而亦禮拜、由意而亦禮拜、由隨義之行道而亦禮拜、由法隨法之行道而亦禮拜,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也。「近至」者,是至近、真至近、相會、謁見、面前而禮拜尊師。
「龍象」者,是龍象。世尊(一)不行罪惡故是龍象,(二)不行故是龍象,(三)不來故是龍象。
(一)不行罪惡故是龍象者云何?罪惡者有雜染、有齎再有之苦報,是齎未來生老死惡不善法。
世尊宣示:「薩毘耶!
不行罪惡於世間 捨離一切結結縛
解脫染著一切處 斯者其故言龍象」
[P.99] 如斯「不行罪惡故是龍象」。
(二)不行故是龍象者云何?不行於欲趣、不行於瞋趣、不行於癡趣、不行於怖畏趣,由於貪而不行、由於瞋而不行、由於癡而不行、由於慢而不行、由於見而不行、由於掉舉而不行、由於疑而不行、由於隨眠而不行、由於違和之諸法而不趣、不導、不運、不將來。如是「不行故是龍象」。
(三)不來故是龍象者云何?由須陀洹道捨斷所有之煩惱,一切於此〔彼〕不再來、不返、不還。由斯陀含道、阿那含道捨斷所有之煩惱,一切於此不再來、不返、不還。由阿羅漢道捨斷所有之煩惱,一切於此不再來、不返、不還。如是「不來故是龍象」。此是「龍象!近至禮拜尊師」〔之義〕。
「世尊懇切教誡我」者,是世尊懇切、殷勤教誡、反復教誡、再三教誡、教訓。故彼婆羅門言:
牟尼!尊師懇切所教誡 人人亦應捨斷苦
[P.100] 龍象!近至禮拜尊師 世尊懇切教誡我
一一
婆羅門吠陀達人 乃是無所有者也
向欲有之無著者 為〔汝〕所知通之
彼確度此之暴流 度彼無〔心〕栽猶豫(一〇五九)
「婆羅門吠陀之達人所汝知通」〔之句中〕,婆羅門者,是拒外七法故是婆羅門,〔即〕是拒外有身見,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貪、拒外瞋、拒外癡、拒外慢彼是雜染齎再有有不安、苦報,於未來拒外齎生老死諸惡不善法。
世尊宣示:「薩毘耶!
離垢一切斥諸惡 等持善〔心〕自住立
超越輪迴有〔功德〕 無依止者婆羅門」
「吠陀之達人」〔之句中〕,吠陀者,是於四(沙門)道智……乃至(七二頁參照)……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達人。知通者,是知通、了知、識知、別知、通達。此是「汝所知通婆羅門、吠陀之達人」〔之義〕。
[P.101] 「向欲有無著者,是無所有者」〔之句中〕,無所有者……〔所有〕者,是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慢所有、見所有、煩惱所有、惡行所有……捨斷此等諸所有、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所燒之人言為無所有者。「欲」者,概言之是事欲與煩惱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事欲……乃至(二七頁參照)……此等言為煩惱欲。「有」者,是業有與結生再有之二有……乃至(九三頁參照)……此是業有……乃至(九三頁參照)……此是結生再有。「向欲有無著者,是無所有者」,無所有而不懸於欲有、不懸者、是不礙著者。此是「向欲有無著者,是無所有者」。
「彼確度此暴流」〔之句中〕,「彼確」者,此是一向之語……乃至(九八頁參照)……是確立之語。「暴流」者,是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度」者,是度、越度、度過、超越、離越。此是「彼確度此暴流」〔之義〕。
「度彼無栽無猶豫」〔之句中〕,「度」者,是度欲流、度有流、度見流、度無明流、是越度、度過、超越、離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過去〔輪迴〕道、到〔涅槃之〕方域、到終點、護梵行、達最上之見、修習道、捨斷煩惱、通達不動之阿羅漢果,已作證滅(涅槃)。於彼能徧知苦、捨斷集、修習道、作證滅、已知通 [P.102] 可知通、能徧知可徧知、能捨斷可捨斷、能修習可修習、能作證可作證。彼放捨障礙,埋沒〔輪迴之〕濠、拔除門柱(渴愛)、無有關鑰(五下分結)、而為聖、卸〔慢〕幢、卸重擔、離繫、捨斷五支〔蓋〕、具備六支〔捨〕、守護一〔念〕、〔由慧而有習行、迴避、除去、捨斷〕四依、除去獨一諦(徧見)、完全遣求覓、有不混濁之思惟、有安息身行、有善解脫心、有善解脫慧。而為獨存(完全)、已住〔於梵行〕而為最上人第一人,得達第一之得達。彼無積〔善惡之報〕、無除去、已除而住立。無捨斷(煩惱)無執取、已捨斷而住立。無由離〔煩惱〕、〔無由慢〕而高亢、已離而住立。令具備無學之戒蘊故而住立、具備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運、無學之解脫蘊、無學之解脫智見蘊故已住立。體得〔真〕諦而住立,超越動搖而住立,消盡煩惱火而住立,不迴行輪迴而住立,取達運而住立,由解脫習行而住立。依徧淨慈而住立,依徧淨悲、喜、捨而住立,依究竟清淨而住立,依徧淨無煩惱性而住立,解脫故而住立,知足故而住立。於蘊之終邊而住立,於界之終邊而住立,於處之終邊而住立,於趣之終邊而住立,於結生之終邊而住立,於有之終邊而住立,於輪迴之終邊而住 [P.103] 立,於輪轉之終邊而住立,於最後之終邊而住立,於最後之人界而住立。最後之持身者,是阿羅漢。
此是彼之最後有 此是最後之身體
成為〔最後〕生老死 彼無再有輪迴事
此是「度」。「彼岸」者是不死(甘露)、涅槃。〔即〕是彼一切行之止寂、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滅盡、離貪、滅、涅槃。彼已到於彼岸、達於彼岸、到於終邊、達於終邊、到於終點、達於終點、到於究竟、達於究竟、到於最終、達於最終、到於救護所、達於求護所、到於避難所、達於避難所、到於歸依所、達於歸依所、到於無畏、達於無畏、到於無死、達於無死、到於不死(甘露)、達於不死、到於涅槃、達於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一〇二頁以下參照)……是〔最後之〕生、老、死輪迴,於彼無再有。此是「又度彼岸」〔之義〕。
「無有栽」〔之句中〕,栽(頑迷)者,貪是栽、瞋是栽、癡是栽、忿是栽、恨是栽……乃至(四一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栽。捨斷此等諸栽,為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栽者。「無猶豫」〔之句中〕,「猶豫」者,是對苦猶豫(疑)、對苦集猶豫、對苦滅猶豫、對苦滅之道猶豫、對前際猶豫、對後 [P.104] 際猶豫、對前後際猶豫、對此緣性之諸緣起法猶豫,是所有如斯猶豫、疑問、猶豫性、疑念、疑、迷惑、二路、疑惑、多岐取、不決定、不確定、不沈潛、心之硬直、意困惑。捨斷此等之猶豫、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使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猶豫」者。此是「無有(心)栽無猶豫」〔之義〕。故世尊宣示:
婆羅門吠陀達人 乃是無所有者也
向欲有之無著者 為〔汝〕所知通之
彼確度此之暴流 彼度無(心)栽猶豫
一二
彼人知者達吠陀 對種種有遣去著
彼離愛無苦無求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一〇六〇)
「彼人知者達吠陀」〔之句中〕,知者,是知者、明達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彼」者〔無論剎帝利〕……無論人、如何容貌……乃至(八一頁參照)……〔任何法之具備者〕。「達吠陀」〔之句中〕,吠陀者,是四〔沙門〕道智……乃至(七二頁參照)……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達人。「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自在行者)、摩奴所生者。「茲」於此之見 [P.105] ……乃至(二六頁參照)……於此人世間。此是「彼人知者達吠陀」〔之義〕。
「對種種有遣去著」〔之句中〕,「對種種有」者,是對於種種有之業有、再有。〔即〕於欲有對業有、於欲有對再有、於色有對業有、於色有對再有、於無色有對業有、於無色有對再有。是對再三之有、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結生、再三身體之發生。「著」者,是貪著、瞋著、癡著、慢著、見著、煩惱著、惡行者之七著。「遣去」者,是棄遣去諸著。或脫而遣去諸著、結、結縛、懸、懸著、礙著、縛。譬如著〔載〕於〔馬象等〕之乘物、車、貨車、戰車之物離著(放下)推落、如是棄遣、遣去彼等諸著,又脫、遣去諸著、結、結縛、懸、懸著、礙著、縛。此是「對種種諸有遣去著」〔之義〕。
「彼離渴愛無苦無求、我言彼已度生老」〔之句中〕,渴愛者,是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言捨斷此愛、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 [P.106] 火所燒者是「離渴愛」者,捨渴愛者、唾棄渴愛者、脫渴愛者、捨斷渴愛者、捨遣渴愛者、離貪者、捨貪者、唾棄貪者、脫貪者、捨斷貪者、捨遣貪者,〔彼〕無愛、〔煩惱〕消滅,是清涼、覺受樂,自為梵而住。此是「彼離渴愛」〔之義〕。「無苦」者,貪是苦、瞋是苦、癡是苦、忿是苦、恨是苦……乃至(三九頁參照)……一切不善行是苦。言捨斷此苦、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使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為「無苦」〔者〕。「無求」者,言〔無〕求渴愛。即所有貪、染貪……乃至(一三頁參照)……貪欲、貪、是不善根。捨斷此之求、正斷、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燒者言為無求〔者〕。「生」者,於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生、發生、入來、生起、諸蘊之現前、〔六內〕處之獲得。「老」者,是於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老、老耄、齒落、白髮、皮、壽之損耗,是諸根之毀熟。「死」者,於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死沒、死亡、破壞、滅失、死滅、死、命終、〔五蘊〕之破壞、屍骸之投棄、是命根之斷絕。
「彼離愛無苦無求,我言彼已度生老」者,是離渴愛,無苦無求之彼,度生、老、 [P.107] 死、越度、度過、超越、令離越,我言、語、示、施設、確立、開顯、分別、顯示、說明。此是「彼離渴愛無苦無求,我言彼已度生老」〔之義〕。故世尊宣示:
彼人知者達吠陀 對種種有遣去著
彼離愛無苦無求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世尊之說法終……乃至(三二頁參照)……合掌禮拜世尊,說:「尊師!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而坐。
彌多求學童所問之義釋第四〔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