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45冊
No.22 大義釋(第1卷-第10卷) (10卷)
【悟醒譯】
第 3 卷

下一卷
 

[P.62] 第三 瞋怒八偈經之義釋

     一部之人人     實有瞋怒意
     以言〔誹謗〕語     他人〔妄信彼〕
     意彼為真實     以言〔誹謗〕語
     牟尼不接近     所生〔誹謗〕語
     故牟尼何處     亦無有〔心〕栽

(七八〇)

「一部之人人!實有瞋怒意,以言〔誹謗〕語」者,彼等之外學是有瞋怒之意、瞋惡之意、違背之意、違逆之意、害惡之意、惱害之意、瞋害之意、瞋恨之意而語不實誹謗世尊與比丘眾。此是「一部之人人,實有瞋怒意,以言誹謗語」〔之義〕。

「他人〔妄信彼〕,意彼為真實,以言〔誹謗〕語」者,某處之人人信解、信賴、信彼等之外學,思彼意真實,想為真實,意為事實,想為事實,意為如實,想為如實,意為如真,想為如真,意為不顛倒,想為不顛倒而語不實〔誹謗〕世尊與比丘眾。此是「他人〔妄信彼〕,思彼意真實,以言〔誹謗〕語」〔之義〕。

「牟尼不接近,所生〔誹謗〕語」〔之句中所生之語〕者,雖是不實而對世尊與比丘眾「所生」、發生、起、生起,現前作彼〔誹謗〕語,於他處而起怒罵〔誹謗〕之聲。此是「牟尼不接近,所生〔誹謗〕語」〔之義〕。

[P.63] 「牟尼」者,以智云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五一頁以下參照)……不癡、擇法、正見。具備彼智,達到牟那者是牟尼……乃至(六五頁以下參照)……超越著與網,此是牟尼。

近於〔誹謗〕語者,依於二原因近於〔誹謗之〕語。〔即過惡之〕作者,依作者之事而近於〔誹謗〕語。或又被〔謗〕語,有常受誹謗者,〔云:〕「我非過惡之作者」而怒,瞋恚、反抗、現怒、瞋與不愉快。近於〔誹謗〕語者,依此等二原因而近於〔誹謗之〕語。牟尼依二原因而不近於誹〔謗語〕。〔即過惡之〕不作者,依不作者之事而不近於〔誹謗〕語。或又受謗語,續被誹謗,〔云:〕「我非過惡之作者」而不現怒,不瞋恚、不反抗、不怒、瞋及不愉快。牟尼依此等二原因不近於〔誹謗〕語,不接近、不執、不執取、不住著。此是「牟尼不接近,所生〔誹謗〕語」〔之義〕。

「故牟尼何處,於無有〔心〕栽」〔之句中〕,「故」者,是是「故」,以依其理由、其因、其緣、其因緣。於牟尼心之被害,無有「心栽」(頑迷)之生。〔即〕亦無五心栽,亦無貪栽、瞋栽、癡栽之三栽,不存、不存在、不得、捨斷之、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而燃燒。「於何處」者,乃亦於何處、於何、於內、於外、又於內外亦〔之義〕。此是「故牟尼何處,亦無有心栽」〔之義〕。故世尊宣示:

     一部之人人     實有瞋怒意
     以言〔誹謗〕語     他人〔妄信彼〕
     意彼為真實     以言〔誹謗〕語
     牟尼不接近     所生〔誹謗〕語
     故牟尼何處     亦無有〔心〕栽

     為諸欲所牽     住著意欲者
     己見為如何     將可以超越
     〔彼〕已自完成     繼續為〔思〕做
     儘如其所知     應成如其言

(七八一)

[P.64] 「己見為如何,將可以超越」者,乃「如斯我將奪回為〔釋子所奪〕此利得、名聲、恭敬、尊敬」,諸外學有如是見、有如是忍(思)、有如是意欲、有如是意見、有如是意樂、有如是意趣、以殺害孫陀利女普行者而讒謗諸沙門釋子〔所殺〕,彼等不能超〔離〕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己意樂、己意趣也。如是對彼等惡名聲能還來彼自身。如是「己見為如何,將可以超越」〔之義〕。

或又,謂「世間是常,只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妄」,如是之說者是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己意樂、己意趣如何而越、超、超越、離越耶?因何而然耶?彼於其見如是取著、正受、把取、執取、住著、縛著,信解也。如是乃「如何將可以超越己見耶」〔之義〕。謂「世間是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與身是同一……命與身是相異……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且不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如是之說者,如何將可以越、超、超越、離越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己意樂、己意趣耶?因何而然耶?彼於其見,如是取著、正受、把取、執取、住著、縛著、被信解也。如是乃「己見為如何,將可以超越?」〔之義〕。

「為諸欲所牽,住著意欲者」〔之句中〕,為欲所牽者,是依己見、己忍、己意欲、 [P.65] 己意見而行,〔即〕被導、被運、被帶去也。譬如乘象,或乘車,或乘馬,或乘牛,或乘山羊,或乘羊,或乘駱駝,或乘驢馬而行,而被導、被運、被帶去,如是依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而行,〔即〕被導、被運、被帶去也。此為欲所牽〔之義〕。

「住著意欲者」者,是住著、住立、貪著、近著、縛著於己見、己忍、己意欲、己意見而令信解者。此是「為〔諸〕欲所牽,住著意欲者」〔之義〕。

「〔彼〕已自完成,繼續為思做」者,是為自完成,為圓滿,為成高貴,為成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也。〔即〕「此〔我〕師是一切智者」,是自完成、為圓滿、為最貴、為最高、最勝、最殊勝、秀逸、最上、勝妙也。〔云:〕「此法是善說。此眾是善行道。此見是賢善。此行道是善施設。此道是令出(三界)者」,而為自己完成、為圓滿、為高貴、為最高、最勝、最殊勝、透逸、最上、勝妙,如是〔思〕令生、令發生、令起、令生起也。此是「彼已自完成,繼續為〔思〕做」〔之義〕。

「儘如其所知,應成如其言」者,是儘如其所知而應儘其言、語、說明、言說也。〔即〕「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妄」如其所知而應儘言、語、話、說明、言說也。「世間是無常……乃至(七七頁參照)……如來死後非存在非非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是虛妄」如其所知而應儘言、語、話、說明、言說也。此「儘如其所知,應成如其言」〔之義〕。故世尊宣示:

      [P.66] 為諸欲所牽     住著意欲者
     己見為如何     將可以超越
     〔彼〕已自完成     繼續為〔思〕做
     儘如其所知     應成如其言

     他之人人言     為不被質問
     於所言之人     自己之戒務〔者〕
     以〔及〕於自己     若有自言者
     彼諸善巧者     言為非聖法

(七八二)

「於〔言〕所之人,自己之戒務」〔之句中〕,於者,是亦有剎帝利,亦有婆羅門,亦有毘舍,亦有首陀,亦有天,亦有人,如何容貌,如何業務,如何職分,如何階級,如何地位,亦於如何法之具備者〔之義〕。戒與務者,(一)於戒且為務,(二)務者而有非戒。

(一)於戒且有為務者云何?於此有具戒之比丘,防護於別解脫律儀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雖於微少罪亦起怖畏,受持諸學處而學。彼其時之所抑制、律儀、不犯者此是戒。所有受持此為務。依律儀之義是戒,依受持之義是務也。此云「於戒且為務」。

(二)務者而有非戒者云何?阿練若、住支、常乞食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時後不食支、常坐不臥支、隨處住支之八頭陀支,此云為務而非戒。精進之受持亦云為務而非戒。〔即〕「寧使皮、腱、骨乾盡,身中之肉、血令涸竭,依丈夫力勢,依丈夫力,依丈夫精進,依丈夫勇猛不得應得之物者,不得令精進停止。」以策勵、精 [P.67] 勤此心。如是精進之受持云務而非戒。「無取而由諸漏至我心解脫止,我不解此結跏趺坐。」以策勵、精勤此心。如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

    「不能拔去愛箭     我不食亦不飲
     不外出於精舍     亦不橫脇而臥」

然以策勵、精勤此心。如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無取而由諸漏我心至解脫止,我不由此座起,不下經行處,不外出精舍,不外出偏屋頂家,不外出臺觀,不外出平屋,不外出山窟,不外出洞穴,不外出小屋,不外出重閣,不外出樓房,不外出圓屋,不外出寶庫,不外出集會所,不外出假屋,不外出樹下」,以策勵、精勤此心。如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然「於此之晨朝時,我將取得聖法,將正得,將證達,將觸達,將作證」,以策勵、精勤此心。如是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然「於此正午時、於夕刻時、於初夜、於中夜、於後夜、於新月、於滿月、於雨期、於冬 [P.68] 期、於夏期、於青年期、於中年期、於老年期我將取得聖法,將正得,將證達,將觸達,將作證」,以策勵、精勤此心。如是為精進之受持亦云務而非戒。

「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是「於所〔言〕之人,務自己之戒」〔之義〕。

「他之人人言,為不被質問」〔之句中〕,「他之人人」者,是諸他之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為不被質問」者,是不問、不尋、不乞,不求,不信樂也。「言」者,乃「我是住具足戒」,「住具足而務」,又「戒與務具足」,說自己之戒、或務或戒與務。又「〔我〕之生、姓、家世、麗容、財、〔吠陀之〕誦學、事業、技術、學術、博識、辯舌、又〔具足〕任何之根據」,又「〔我〕由高貴家之出家」,「由大家之出家」,「由大財產家之出家」,「由大富豪家之出家」,「〔我〕之親戚之在家者出家者皆甚有名」,又「我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我〕是經師」,「是持律師」,「是說法師(論師)」,又「〔我〕是住阿練若者」,「是常乞食者」,「是糞掃衣者」,「是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時後不食者」,「是常坐不臥者」,「是隨處住者」。又說語、話、說明、言說:「我得初禪」、「得第二禪」、「得第三禪」、「得第四禪」、「得空無邊處定」、「得識無邊處定」、「得無所有處定」、「得非想非非想處定」。此是「他之人人言,為不被質問」〔之義〕。

[P.69] 「彼諸善巧者,言為非聖法」〔之句中〕,諸善巧者,是所有蘊善巧者、界善巧者、處善巧者、緣起善巧者、念處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覺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也。彼等善巧者,如次「言」斯言、斯語、斯話、斯說明、斯言說。〔即〕「此是非聖法,此非聖者之法」;「此是愚者之法,此非賢者之法」;「此是不善人之法,此非善人之法」。此乃言:「彼諸善巧者,言為非聖法」〔之義〕。

「以〔及〕於自己,若有自言者」〔之句中〕,我云自己。「自言」者,是自己言自己也。〔即〕「我住具足戒」,「具足住務」,「戒與務具足」,又「〔我〕之生、姓、家世、麗容、財、〔吠陀之〕誦學、事業、技術、學術、博學、辯舌又我〔有具足〕任何之根據」,又「〔我〕是由高貴之家出家」、「由大家之出家」、「由大財產家之出家」、「由大富豪家之出家」,「〔我〕親戚之在家者出家者皆是甚有名」,又「我已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我是經師」,「是持律師」,「是說法師」,又「〔我〕是住阿蘭若者」,「是常乞食者」,「是糞掃衣者」,「是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時後不食者」,「是常坐不臥者」,「是隨處住者」,又如是說、語、話、說明、言說:「我是得初禪」、「得第二禪」、「得第三禪」、「得第四禪」、「得空無邊處定」、「得識無邊 [P.70] 處定」、「得無所有處定」、「得非想非非想處定。」此是「以〔及〕於自己,若有自言者」〔之義〕。故世尊宣示:

     他之人人言     為不被質問
     於所言之人     務自己之戒
     以〔及〕於自己     若有自言者
     彼諸善巧者     言為非聖法

     又為靜寂故     比丘自寂滅
     我之為如是     無以誇諸戒
     世間任何處     彼無〔煩惱〕增
     彼諸善巧者     乃言〔諸〕聖法

(七八三)

「又為靜寂故,比丘自寂滅」〔之句中〕,「寂」者,乃貪之寂故為寂,乃瞋之寂故為寂,乃癡之寂故為寂。於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靜故,燒盡故,消滅故,離去故,安息故,於寂、寂靜、消滅、安息也。此為寂。

比丘者,七法之破壞故是為比丘。〔即〕:(一)破壞有身見,(二)破壞疑,(三)破壞戒禁取,(四)破壞貪,(五)破壞瞋,(六)破壞癡,(七)破壞慢。彼破壞雜染齎再有、有不安、有苦報、齎未來之生老死之諸惡不善法。

[P.71] 世尊宣示:

    「薩毘耶!     依自〔修習〕道
     汝至般涅槃     度過諸疑惑
     捨斷有非有     梵行已達成
     滅盡再有者     〔此乃是比丘〕」

「又為靜寂故,比丘自寂滅」〔之句中自寂滅〕者,乃貪之消滅故、瞋之消滅故、癡之消滅故,於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之消滅故而自寂滅。此是「又為靜寂故,比丘自寂滅」〔之義〕。

「我之為如是,無誇於諸戒」〔之句中〕,「我之為如是」謂〔字之用法〕乃此句之接續、句之相合、句之圓滿、字之合體、文之接著、句之次第。此「我乃如是」〔之義〕。「無誇於諸戒」者,此處一類者乃誇、誇言。〔即〕彼誇、誇言:「我住具足戒」,「我乃具足而務」,「我具足戒與務」。又誇、誇言:「我之生、姓、家世、麗容……乃至(八二頁參照)……得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不誇、不誇言、以遠誇、離、離去、出離、棄遣、離脫、離縛,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我之為如是,無誇於諸戒」〔之義〕。

[P.72] 「彼諸善巧者,乃言〔諸〕聖法」〔之句中〕,諸善巧者者,是所有蘊善巧者、界善巧者、處善巧者、緣起善巧者、念處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覺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也。彼等諸善巧者如次「言」。〔即〕如是言、斯語、斯說明、斯言說:「此是聖者之法,此非非聖者之法」。「此是賢者之法,此非愚者之法」,「此是善人之法,此非不善人之法」。此是「彼諸善巧者,乃言〔諸〕聖法」〔之義〕。

「世間任何處,彼無〔煩惱〕增」〔之句中〕,「彼」者,是阿羅漢、漏盡者。「增盛」者,是貪增盛、瞋增盛、癡增盛、慢增盛、見增盛、煩惱增盛、業增盛之七增盛也。於彼無此等之增盛,不存、不存在、不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依智火而燒之。「任何處」者,是無論何處、何、任何、內、外、又內外。「世間」者,乃於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此是「世間任何處,彼無〔煩惱〕增」〔之義〕。故世尊宣示:

     又為靜寂故     比丘自寂滅
     我之為如是     無以誇諸戒
     世間任何處     彼無〔煩惱〕增
     彼諸善巧者     乃言〔諸〕聖法

     不淨白諸法     〔有此〕為徧計
     造作且重視     〔如是〕處之人
     彼自己〔之見〕     以見於功德
     緣彼動(妄見)     依止於〔虛〕寂

(七八四)

「〔不淨白〕諸法,〔以此〕為徧計,造作且重視,〔如是〕處之人」〔之句中〕,徧計者是愛徧計與見徧計之二徧計……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徧計……乃 [P.73] 至(五六頁參照)……此是見徧計。造作者,是造作種種之造作、行作、設立,此是造作。或者是為無常〔法〕、有為〔法〕、緣生法、盡滅法、衰滅法、離貪法、滅法也。此亦為造作(有為)。「處之人」者是惡見者。「諸法」乃云六十二見。此是〔云〕「不淨白諸法,有此為徧計,造作且重視,〔如是〕處之人」〔之義〕。

「有不淨白〔諸法〕而要重視〔彼〕〔之句中〕,重視者,是愛重視與見重視之二重視……」……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重視……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重視。彼不捨斷愛重視,不捨遣見重視。彼不捨斷愛重視,不捨遣見重視故,彼乃重視行渴愛與(惡)見。以渴愛為幢幡,以渴愛為旗幟,以渴愛為主,以(惡)見為幢幡,以見為旗幟,以見為主,亦隨行渴愛與(惡)見。此是「重視」〔之義〕。「有」者,是有、存在、所得。不淨白者,是不淨白、不淨潔、不徧淨、已雜染、能雜染也。此是「不淨白諸法有而重視彼」〔之義〕。

「彼自己之見,以見於功德」〔之句中〕,彼自己〔之見〕者,乃於彼自己之中。云惡見為自己。於自己之見以見(一)現世之功德與見(二)來世功德之二功德。

(一)見於現世之功德者云何?或若有有見師者,有諸弟子奉彼見。諸弟子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有斯見之師。依其因緣〔彼等依信者等〕得衣服、食物、臥坐所、病者之資具藥品。此是「見於現世之功德」。

(二)見於來世之功德者云何?此見確〔人人〕至龍界、金翅鳥界、夜叉界、阿修羅界、犍闥婆界、大王界、帝釋界、梵天界或天界。此見確〔人人〕至淨、清淨、 [P.74] 徧淨、脫、解脫、徧脫。依此見成〔人人〕為淨、為清淨、為徧淨、為脫、解脫、徧脫。依此見我為淨、為清淨、為徧淨、脫、解脫、徧解脫期待未來之果。此是見於來世之功德。

於自己之見〔彼〕見、觀、眺、省思、普觀此等之二功德,此是「彼自己之〔見〕,以見於功德」〔之義〕。

「緣彼動(妄見),依止於虛寂」〔之句中於寂者〕(一)究竟寂,(二)彼分寂,(三)世俗寂之三寂。

(一)究竟寂者云何?乃云究竟寂是不死(甘露)、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捨遣、渴愛之盡滅、離貪、滅、涅槃。此是究竟寂。

(二)彼分寂者云何?於初禪入定者乃諸蓋寂,於第二禪入定者乃尋、伺寂,於第三禪入定者乃喜寂,於第四禪入定者乃樂、苦寂,於空無邊處入定者乃色想、有對想、種種想寂,於識無邊處入定者乃空無邊處想寂,於無所有處入定者是識無邊處想寂,於非想非非想處入定者乃無所有處想寂。此是彼分寂。

(三)世俗寂者云何?云世俗寂是六十二之惡見、見寂。而於此〔本偈之〕義意味,寂是世俗寂。

[P.75] 「緣彼動(妄見),依止於虛寂」者,是動寂、散動寂、搖寂、動轉寂、衝繫寂、計寂、徧計寂、無常、有為、緣生〔法〕、盡滅法、衰滅法、離貪法、滅法、寂,依止於著、繫著、近著、縛著,信解。此是「緣彼動,依止於虛寂」〔之義〕。故世尊宣示:

     不淨白諸法     〔有此〕為徧計
     造作且重視     如是處之人
     彼自己之〔見〕     以見於功德
     緣於彼之動     依止於虛寂

     取著對諸法     確知為〔取著〕
     離越見住著     實屬為不易
     故諸〔有情〕人     彼等在住著
     〔正〕法為放棄     〔諸法〕又取著

(七八五)

「離越見住著,實屬為不易」〔之句中〕,見住著者,以「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之住著執取是見住著。以「世間是無常」,「世間是有邊」,「世間是無邊」,「命與身是同一」,「命與身是相異」,「如來死後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存在,且不存在」,「如來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妄」之住著執取是見住著。此是「見住著」。「離越實屬為不易」者,乃越過難、度難、越度難、超 [P.76] 越難、離越難。此是「離越見住著,實屬為不易」〔之義〕。

「取著對諸法,確知為取著」〔之句中〕。所謂「對於諸法」者,是對於六十二惡見。「確知」者,是確知、決擇、思擇、考量、度知、辨知、明暸也。「取著」者,對於諸住著之制限取、一分取、勝妙取、部分取、綜合取。〔即諸住著見〕者,「此是真實、如理、如實、事實、如真、不顛倒」而取、執取、住著、縛著、令信解。此是「取著對諸法,確知為取著」〔之義〕。

「故諸〔有情〕人,彼等在住著」〔之句中〕,「故」者,是故也於彼之理由、其因、其緣、其因緣。「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補特伽羅、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彼等在住著」者,是彼等於見住著〔之義〕。此是「故諸〔有情〕人,彼等在住著」〔之義〕。

「〔正〕法為放棄,諸法又取著」〔之句中〕,放棄者,依二理由而放棄,〔即〕(一)依他之中傷而放棄。又(二)為不能〔成就〕而放棄。

(一)依他之中傷而放棄者云何?他人:「彼之師不是一切知者,〔彼之〕法是不善說、〔彼之〕眾是不善行道;〔彼之〕見非是賢善,〔彼之〕行道非善施設,〔彼之〕道無能出三界。於彼處無有淨、清淨、徧淨、脫、解脫、或徧脫。於其處無有淨、為清淨、為徧淨、脫、解脫、徧脫。〔此教〕是劣、劣賤、下劣、卑賤、劣小、是小 [P.77] 也。」如是他為中傷。如是受中傷而放棄師,放棄法說,放棄眾,放棄見,放棄行道,放棄道者。如乃「依他之中傷而放棄」。

(二)不能〔成就〕而放棄者云何?乃不能〔成就〕戒而放棄戒,不能〔成就〕務而放棄務,不能〔成就〕戒與務而放棄戒、務。如是乃為「不能〔成就〕而放棄」。

又「取著法」者,乃執師、執法說、執眾、執見、執行道、執著、執果、執取、住著也。此是「放棄正法,又取著諸法」〔之義〕。故世尊宣示:

     取著對諸法     確知為取著
     離越見住著     實屬為不易
     故諸〔有情〕人     彼等在住著
     〔正〕法為放棄     〔諸法〕又取著

     何處之世間     實有除遣者
     對種種之有     無徧計之見
     〔身為〕除遣者     捨斷諂與慢
     彼既無近著     何將赴〔輪迴〕

(七八六)

「何處之世間,實有除遣者,對種種之有,無徧計之見」〔之句中〕,「除遣者」,乃云慧是除遣。即所有慧是知解、思擇、簡擇、擇法、觀察、思察、省察、賢明、善巧、巧妙、辨別、思念、普觀、廣〔慧〕、慧、導者、觀(毘鉢舍那)、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燈、慧寶、不癡、擇法、正見也。

[P.78] 由何而云慧是除遣耶?由彼慧而除遣身惡行、洗、洗掃、洗除;除遣語惡行、洗、洗掃、洗除;除遣意惡行、洗、洗掃、洗除;除遣貪、洗、洗掃、洗除;除遣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洗、洗掃、洗除也;由此云慧是除遣。或又由正見而除遣邪見、洗、洗掃、洗除;由正思惟而除遣邪思惟、洗、洗掃、洗除;由正語而除遣邪語、洗、洗掃、洗除;由正業而除遣邪業、洗、洗掃、洗除;由正命而除遣邪命、洗、洗掃、洗除;由正精進而除遣邪精進、洗、洗掃、洗除;由正定而除遣邪定、洗、洗掃、洗除;由正智而除遣邪智、洗、洗掃、洗除;由正解脫而除遣邪解脫、洗、洗掃、洗除;或又由八支聖道而除遣一切煩惱、一切惡行、一切不安、一切熱惱、一切熱苦、一切不善行、洗、洗掃、洗除也。

阿羅漢具此等之除遣法,正具、達、正達、成、正成、具備。故阿羅漢是除遣者。彼乃除遣貪,除遣惡,除遣煩惱,除遣熱惱,故是除遣者。

「何處之」者,是何處也,何(哪),何之(哪一個)〔之義〕。「亦世間」者,乃惡趣世間、〔人世間、天世間、蘊世間、界世間〕、處世間也是〔世間〕。「徧計」者,是 [P.79] 愛徧計與見徧計之二徧計……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徧計……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徧計。「對種種之有」者,對於種種之有是業有、再有〔之義〕。〔即〕是於欲有對業有,於欲有對再有,於色有對業有,於色有對再有,於無色有對業有,於無色有對再有〔之義〕,是對於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結生、再三身體發生〔之義〕。

「何處之世間,實有除遣者,對種種之有,無徧計之見」者,於除遣者雖於任何處之世間,對於種種之有計,無徧計、行作、設立之見,〔如是〕不存、不存在、不能得、捨斷、正斷、寂滅、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此是「何處之世間,實有除遣者,對種種之有,無徧計之見」〔之義〕。

「除遣者,是捨斷諂與慢」〔之句中〕,以欺瞞行為言諂,於此某者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以惡欲之為隱蔽此。〔即〕願「勿知我〔惡〕事」,思惟「勿知我惡事」,以隱蔽手段之語而語「勿知我〔惡〕事」,以身努力「勿知我惡事」。如是所有諂、諂曲、誇大、欺瞞、偽善、虛偽、蔽惡、詭詐、詐欺、隱匿、隱蔽、不明示、不顯示、隱閉、惡行為,此是言諂。

「慢」者,(一)有一種之慢,〔即〕所有心之高貢。(二)有二種之慢,〔即〕稱揚自己 [P.80] 之慢與貶下其他之慢。(三)有三種之慢,〔即〕我是殊勝之慢,我是等之慢,我是劣之慢。(四)有四種之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名聲而生慢,由稱讚而生慢,由樂而生慢。(五)有五種之慢,〔即〕我乃得可意之色而生慢,我得可意之聲、香、味、觸而生慢。(六)有六種之慢,〔即〕由眼之具足而生慢,由耳之具足、鼻之具足、舌之具足、身之具足、意之具足而生慢。(七)有七種之慢,〔即〕是慢、過慢、慢過慢、卑慢、增上慢、我慢、邪慢。(八)有八種之慢,〔即〕由利得而生慢,由不利得而生卑慢,由名聲而生慢,由不名聲而生卑慢,由稱讚而生慢,由譏訾而生卑慢,〔由樂而生慢,由苦而生卑慢〕。(九)有九種之慢,〔即〕勝者之「我勝」之慢,勝者之「我等」之慢,勝者之「我劣」之慢,等者之「我勝」之慢,等者之「我等」之慢,等者之「我劣」之慢,劣者之「我勝」之慢,劣者之「我等」之慢,劣者之「我劣」之慢。(十)有十種之慢,〔即〕於此某者之生、姓、家世、麗容、財、〔吠陀之〕誦學、事業、技術、學術、博識、辯舌又依任何之根據而生慢。如是所有慢、慢心、高慢、高貢、高舉、〔心之〕幢幡、傲慢、心之旗幟,此是言慢。

「〔身為〕除遣者,捨斷諂與慢」者,乃除遣者捨斷諂與慢,捨棄、除去、滅除、使之滅無。此是「〔身為〕除遣者,捨斷諂與慢」〔之義〕。

「彼既無近著,何將赴〔輪迴〕」〔之句中〕,近著者,是愛近著與見近著之二近 [P.81] 著……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近著……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近著。彼捨斷愛近著,捨遣見近著也。捨斷愛近著,捨遣見近著故,無近著之彼,何有貪可行所染!何有瞋可行怒!何有癡可行昏迷!何有慢可行結縛!何有見可行執取!何有掉舉可行散亂!何有疑可行不決定!何有隨眠可行強力!彼等是捨斷諸行。諸行之捨斷故何有行〔諸〕趣!何有可成地獄有情、畜生、餓鬼、人、天、有色者、無色者、有想者、無想者又非想非非想者!彼無因、無緣、無原因何有可行於〔輪迴〕?此是「彼既無近著,何將赴輪迴」〔之義〕。故世尊宣示:

     何處之世間     實有除遣者
     對種種之有     無徧計之見
     〔身為〕除遣者     捨斷諂與慢
     彼既無見著     何將赴〔輪迴〕

     諸〔煩惱〕法語     近著者受之
     若不近著者     豈可云何〔語〕
     蓋〔如是〕於彼     無有我非我
     彼今於此處     捨遣一切見

(七八七)

「近著者是受,諸〔煩惱〕法語」〔之句中〕,近著者,是愛近著與見近著之二近著……乃至(五六頁參照)……此是愛近著……乃至(五六頁以下參照)……此是見近著。彼不捨斷愛近著,不捨遣見近著,不捨斷愛近著,不捨遣見近著故,〔彼〕以受諸〔煩惱〕法之語。〔即〕「為〔貪〕所染」,「〔以瞋〕而怒」,「〔以癡〕而昏迷」,「為〔慢〕所結縛」,「〔以見〕而執取」,「〔以掉舉〕而散亂」,「〔以疑〕而不決定」, [P.82] 又「〔以隨眠〕成強力」,〔受如所說種種之語〕。〔又彼〕不捨斷諸行,不捨斷諸行故受〔諸〕趣之語:〔即〕「〔彼〕是成地獄有情」、「成畜生」、「成餓鬼」、「成人」、「成天」、「成有色者」、「成無色者」、「成有想者」、「成無想者」、又「成為非想非非想者」〔受如說諸趣之語〕,近於〔語〕,執〔語〕、執取、住著。此是「近著者是受諸〔煩惱〕法語」〔之義〕。

「若不近著者,豈可云何〔語〕」〔之句中〕,近著者,是愛近著與見近著之二近著……乃至……此是愛近著……乃至……此是見近著。彼捨斷愛近著,捨遣見近著,捨斷愛近著,捨遣見近著故,〔彼是不近著者〕。〔其〕不近著者者豈可說有何貪所染!豈可說有何瞋所怒!豈可說有何疑所昏迷!豈可說有慢所結縛!豈可說有何見之執取!豈可說有何掉舉之散亂!豈可說有何疑之不決定!又豈可說有何隨眠之強力!〔彼〕捨斷彼等諸行。捨斷諸行故豈可說有何諸趣之語!〔即〕「彼是地獄有情」……乃至(前面參照)……又「成非想非非想者」〔焉可說有如說語〕?彼無因、無緣、無原因焉可說有伺,焉何可話、焉何可說明,焉何可言說〔彼煩惱諸趣〕!此是「若不近著者,豈可云何語」〔之義〕。

「蓋〔如是〕於彼,無有我非我」者,〔於彼〕無謂「我」之常見,無謂「非我」之斷見。無謂我之已取,無謂非我之當脫。於有已取者有當脫,於有當脫者有已取。阿羅漢超越取、脫,離越增、滅。彼已成〔梵行〕,〔所作〕已辨……乃至……於彼無再有。此是「蓋〔如是〕於彼,無有我非我」〔之義〕。

[P.83] 「彼今於此處,捨遣一切見」者,彼捨斷六十二惡見、斷絕、令寂滅、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燒之。彼於此遣一切之惡見、除遣、棄遣、捨斷、除去、滅除、令之滅無。此是「彼今於此處,捨遣一切見」〔之義〕。故世尊宣示:

     諸煩惱法語     近著者是受
     若不近著者     豈可云何語
     蓋〔如是〕於彼     無有我非我
     彼今於此處     捨遣一切見

第三 瞋怒八偈經之義釋畢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5 冊 No. 0022 大義釋(第1卷-第10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