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39冊
No.18 本生經(第19卷-第22卷) (4卷)
【悟醒譯】
第 21 卷

下一卷
 

[P.247] 第十九篇

五二九 須那迦辟支佛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出離波羅蜜所作之談話。爾時比丘等於法堂讚嘆佛之出離波羅蜜,世尊坐於中央言曰:「汝等比丘!如來非自今始,前生亦為大出離之事。」於是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王舍城,摩揭陀王治國,菩薩出生於第一妃之胎,命名之日,名之為阿林達瑪王子。與彼同日,司祭亦生一子,命名為須那迦童子。彼等二人,一同生長,達成年時,二人眉目甚美,一見之下,甚難分別彼此。彼等往得叉尸羅,修習種種技術,然後為作技術上一切實際之適用,往各處學習作法。二人巡歷諸方後,歸回波羅奈,宿於王苑,翌日,入往市中。當日一部人等為招待婆羅門,準備乳糜,設置座席,發現此二青年,招入自己等之家中,設席款待,於彼處為菩薩設置敷以純白布之座席,須那迦處則敷以毛布。須那迦見此情狀,彼知:「今日予之親 [P.248] 友阿林達瑪王子將為波羅奈之王,而予將授將軍之位。」二人食事終了,歸往王苑。

其日為波羅奈王駕崩之第七日,王家未有嗣子,大臣等由頭沐浴身體而集會。彼等云:「今往當為王者之前。」開放華車,車出市外,次第往王苑而行;於苑之入口,改變方向,然後準備能乘之車而停於苑前。菩薩頭被布帛寢於吉祥之平石上,須那迦青年坐於其前,彼聞樂器之音自思:「華車向阿林達瑪之處而來,今日彼將為王,將授予將軍之位。然榮譽等對予無用,彼往之後,予將離去而出家。」於是彼匿於人所不見之處。司祭往入王苑中,見大士寢居之處,命奏各種樂器。大士驚醒,轉身復臥,不久坐起,結跏坐於平石上。司祭合掌向彼云:「王位已臨於貴君。」「王家無嗣子耶?」「唯然,大王。」「如是,如所請命。」於是諸人當場使就王位,彼乘馬車,受大眾圍繞,入於市內。大士右繞市街,登上宮殿,彼醉心於優美之榮譽,而忘卻須那迦青年。

須那迦於入市之後,由隱匿之處出來,見此平石彼自思:「此如朽葉,自己之身體亦將衰落而老去。」彼住於有關無常等之內觀,達辟支佛之位。此一瞬間,彼所持在家者之特徵消失,而現出家者之特徵。「予將不再生來此世」,彼唱感激之語而向難陀姆羅山窟去。

[P.249] 大士經四十年之後,憶起須那迦之事,彼自思惟:「予之親友須那迦究往何處而去?」彼雖數度憶起,但不得見聞彼之通知。大士身美飾,於大廣間王座之上而坐,由樂人、俳優及舞蹈者等之圍繞,浸潤於心無不足之滿意中,彼謂:「如有由某處聞來:『須那加住此場所』,向予報告者,與以百金。自身親自見到而來通告者與以千金。」彼作此感激之語,並作歌歌唱,唱最初之偈:

       竹馬之友須那迦     來告予者其為誰
       能見彼者與千金     聞知彼者與百金

有一舞姬憶記此歌,彼女歌唱如由王口歌出,他之舞姬亦均效法歌唱:「此為予等之王愛誦之歌。」宮女皆來歌唱。不久市民及地方人等,均能唱此歌,王亦時時歌唱。經過五十年間,王有許多兒女,長子名為提迦渥王子。

爾時須那迦辟支佛自思:「阿林達瑪王欲與予相會,予且出發前往,予使王聞,王受愛欲浸潤,將有惡果,出離諸欲,將有善果,使彼為一出家者之狀。」於是以神足飛來,坐於王苑之中。爾時有一髮結五髻之七歲男童,受母親之吩咐來至王苑之庭中收集木片,而歌此歌。須那迦呼童子問曰:「童子!汝不歌他歌,只歌此歌,不知他之歌耶?」「叔!予知。然予等之王,甚喜此歌,故予幾次幾次為此歌唱。」「然則汝見有何人歌此歌之返歌者?」「不也,予未見之。」「如是予將教汝,汝往王所,歌此返歌。」「予能,請歌。」於是教童子返歌,使善記憶,送彼出去云:「童子!汝 [P.250] 往王所,與王一同歌唱,王必與汝優厚之褒美。此等木片可以棄置,汝其速往。」童子允諾,善記返歌之後為禮曰:「叔!予伴王來此前,請止居於此處。」於是彼急往母親之處,謂母曰:「母!至急為予沐浴,請著美飾,今日可救吾母長久貧乏。」童子浴後,著美飾,向王宮之門出發而去,向門衛曰:「門衛先生!請向王申告:『一少年欲與大王一同歌唱,前來宮門謁王。』」門衛急往轉報,王云:「伴彼前來。」將童子喚入:「汝欲與予一同歌唱?」「唯然,大王。」「然則請歌。」「大王!予此處不歌,王請向市中以大鼓巡迴宣告,集合大眾人等,予於眾人之中歌唱。」王依其言而為,於美飾之曼陀婆中座席之中央而坐,與彼童子以適當之席位,王云:「汝試歌唱一觀。」「大王!請王先歌,然後予將歌以返歌。」於是王先而唱偈:

       竹馬之友須那迦     能告予者其為誰
       能見彼者予千金     能知彼者予百金

如是對王先歌感嘆之歌,五髻少年歌以返歌,正覺者佛為說明此事,述次之二句:

       此處五髻之少年     青年婆羅門返歌
       竹馬之友須那迦     惟吾童子能告爾
       與吾千金汝見彼     與吾百金汝得聞

[P.251] 〔次之說明應須了解為正覺者佛說之偈:〕

       汝於何地方     何國何街村
       何處汝見彼     我問汝語我

       大王!彼於爾之國     實即汝苑中
       直幹娑羅樹     綠輝心爽快

       快美如大雲     枝根錯綜生
       茂密樹蔭下     禪定斷繫縛
       人執皆燒熱     獨彼滅清涼

       如斯王行進     親率四種軍
       道路使作平     須那迦前行

       到著王苑地     如行深森中
       彼見須那迦     滅焰入禪定

〔王向須那迦亦不問候,坐於一方,彼由自己煩惱之執迷,思彼須那迦為一生活慘淒者,而唱偈曰:〕

       爾實慘出家     剃頭纏破衣
       父母皆失去     樹下為禪定

       彼聞此言語     須那迦作答
       大王!予生非為慘     予已體得法

[P.252] 一〇

       拒斥正法者     從事非法者
       王!如是實為慘     自損亦損他

須那迦如是非難菩薩,菩薩故作不知自己之被非難,告彼自己之姓名,與彼親自相互問候而唱偈曰:

一一

       阿林達瑪為予名     迦尸王為世界知
       須那迦!汝今親自到此處     汝身今後增安定

於是此辟支佛云:「大王!予住此處或住他處,無稍不愉快之事。」彼為王說沙門之幸福而唱偈曰:

一二

       無財亦無家     比丘常有幸
       彼等倉壺籠     不入諸財寶
       滿足往求家     支身有德行

一三

       無財亦無家     比丘第二幸
       無難之團食     亦無妨害者

一四

       無財亦無家     比丘第三幸
       無欲之團食     亦無妨害者

一五

       無財亦無家     比丘第四幸
       無縛巡彼國     更無何繫縛

一六

       無財亦無家     比丘第五幸
       何處市被燒     彼無被燒物

[P.253] 一七

       無財亦無家     比丘第六幸
       國家有掠奪     彼無被奪物

一八

       無財亦無家     比丘第七幸
       有賊擁塞路     或有他障敵
       有德得安穩     通過持衣鉢

一九

       無財亦無家     比丘第八幸
       何方彼出行     彼行如無求

[P.254] 如是須那迦辟支佛說八種沙門之幸福,更於其上彼說百千無數沙門之幸,然王為樂愛欲之人,遮彼之語云:「沙門之幸,對予何用?」彼為示自己浸潤愛欲之事曰:

二〇

       比丘!汝為此讚語     其幸實數多
       然予貪諸欲     於予竟如何

二一

       人界天界欲     此予所愛者
       應有何方途     兩界均可得

[P.255] 於是辟支佛向王曰:

二二

       貪求諸欲樂     浸潤諸欲者
       重積諸惡行     生變入惡趣

二三

       捨棄諸欲者     無怖於何方
       心得統御者     無墮惡趣事

二四

       吾為爾譬喻     阿林達瑪!傾耳汝諦聽
       賢者以譬喻     得知真實義

二五

       水滿溢恒伽     象屍見流行
       一鴉尠智慧     內心自思忖

二六

       實吾為此乘     吾得豐富食
       晝夜居彼處     心應有愉快

二七

       飢時彼食象之肉     渴飲巴基拉提水
       眺望森林與祠堂     翱翔空中彼不去

二八

       癡醉喜死屍     恒伽流彼去
       伴入海當中     彼處鳥不行

二九

       空翔彼食象     食盡欲飛去
       或西或向東     或北或向南

三〇

       海島不得到     彼處鳥不行
       恰如力盡者     當場落海中

三一

       宮毘羅絲絲     摩竭海諸魚
       此鳥身戰顫     奔來共嚙食

三二

       王!然爾實貪欲     他人共快樂
       若不捨貪愛     無異鴉智慧

三三

       此等示真實     吾為爾譬喻
       應為或不然     以此爾判斷

[P.257] 如是彼為王以此譬喻,與以忠告,又為確守其忠告而唱偈:

三四

       更為一語與二語     慈愍之人應與語
       然若更為其餘語     貴人之前如奴婢

次之偈為正覺者之偈:

三五

       無量覺者須那伽     語此終了出行去
       彼對此王垂教後     消失蹤跡虛空中

菩薩於其視界限度之內,盡力眺望於空中行去之彼,至眼不見其姿,深切感動而自思:「彼婆羅門生為卑賤之身,竟於生時,連綿繼續於此予之頭上,撒落自己之 [P.258] 足塵,昇往空中而去。予亦將由今日出離而出家。」彼希欲出家讓國唱次之二偈:

三六

       經營國者歸何處     乃至賢明讚歌者
       今予應讓此王國     予今秉國已無益

三七

       明日死誰知     今日應出家
       勿如鴉愚癡     死於求諸欲

如是大臣等聞王欲棄國,皆曰:

三八

       王有青年之長子     提迦渥能增國威
       彼今可即吾王位     吾等擁戴彼為王

於是王更述偈,說明事之次第,可了解如下:

三九

       急伴王子來     吾子增國威
       彼善即王位     可為汝等王

四〇

       王子被伴來     增威提迦渥
       心愛之一子     見彼王與語

四一

       其數約六萬     村村並皆滿
       王子!汝善統御之     予今讓此國

四二

       明日死誰知     今日應出家
       如鴉之愚癡     不能成諸欲

四三

       六萬象之羣     並皆有輝飾
       黃金之頭飾     雪白之裝具

四四

       槍鉤持在手     象師跨其上
       王子!汝善統御之     予今讓此國

[P.259] 四五

       明日死誰知     今日應出家
       勿如鴉愚癡     死於求諸欲

四六

       六萬馬之羣     並皆有輝飾
       駿馬生信度     疾疾為馳驅

四七

       劍弓持在握     馬師跨其上
       王子!汝善統御之     予今讓此國

四八

       明日死誰知     今日應出家
       勿如鴉愚癡     死於求諸欲

四九

       六萬數之車     豎幢結裝具
       覆以虎豹皮     並皆有輝飾

五〇

       持弓著甲冑     車師乘車上
       王子!汝善統御之     予今讓此國

五一

       明日死誰知     今日應出家
       勿如鴉愚癡     死於求諸欲

五二

       六萬乳牛羣     赤色牡牛羣
       王子!汝善統御之     予今讓此國

五三

       明日死誰知     今日應出家
       勿愚癡如鴉     死於求諸欲

五四

       十六千婦女     並皆有輝飾
       手飾其色美     耳環著摩尼
       王子!汝善統御之     予今讓此國

五五

       明日死誰知     今日應出家
       勿如鴉愚癡     死於求諸欲

五六

       母於吾幼日     父!吾聞彼死去
       吾今若無父     吾不耐久存

五七

       恰如森林象     幼子相追隨
       坦途與險途     巡歷諸山路

五八

       然今父持鉢     吾亦追蹤行
       減輕父負擔     勿使父加重

五九

       商賈等求財     乘船渡大海
       彼處魔魚襲     商賈等破滅

六〇

       然實此罪子     對予致障礙
       速伴王子去     愉樂豐宮殿

[P.260] 六一

       婦女飾黃金     如天之仙女
       彼處使彼樂     彼樂諸婦女

〔大士如是語畢,當場使王子即位,送歸市內,自己唯一人出王苑入雪山而去,於心情爽快之場所作葉庵為出家仙人,食草根樹實以生活。諸多人等伴王子入波羅奈,王子右繞市內,登上宮殿。佛為說明此事,作如次之言:〕

六二

       王子被伴去     愉樂豐宮殿
       增威提迦渥     婦女見彼言

六三

       爾為乾闥婆     富蘭陀羅神
       名何誰人子     如何知予等

六四

       予非乾闥婆     亦非天帝釋
       迦尸王嗣子     增威提迦渥

六五

       汝等有幸福     予為汝等主
       增威提迦渥     婦女向彼語
       先王何處行     先王何處去

六六

       王離泥土去     王今立乾地
       無茨亦無叢     步行入大道

六七

       予今行步者     難通之道路
       生茨亦有叢     予行此難道

六八

       吾王今善來     獅子來山窟
       王!汝善為統御     統御吾等主

[P.261] 如此,所有諸人,執樂器演奏,為種種舞蹈與歌誦,受優美之榮譽,彼醉心於榮譽,不思其父之事,然彼正當治國,依業於死後生於應生之處;而菩薩得通力與禪定,死後生梵天界中。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如來非只今生,於前生亦為大出離之事。」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辟支佛已入涅槃,王子是羅睺羅,阿林達瑪即是我。」

五三〇 珊乞闍仙本生譚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耆婆菴羅園時,對阿闍世殺害父王所作之談話。阿闍 [P.262] 世信任提婆達多,聽其言殺害父王;然而提婆達多分裂僧團,究竟之果,自己之徒眾分裂,患得疾病,最後為向如來請恕,乘駕赴舍衛城,於祇園之入口,被吞入地中。王聞大起恐怖:「提婆達多為向等正覺者敵對,被吞入地中,墮入阿鼻地獄,自己信任於彼,殺害正直之父王,自己亦必被吞入地中無疑。」彼雖居於王位,但心不得安樂。彼思暫眠而入睡,忽覺墜入九由旬厚之鐵板地上,為鐵槍所擊,為諸犬所裂食,身感苦痛,舉恐怖之聲而坐起。

如是彼於某季節祭之滿月日,受多數諸臣之圍繞,自望自己之榮譽,而自思:「予父王之榮譽較予更為優越,如此正直之王,因予信任提婆達多而被殺害。」彼作如是思惟,身體發熱,全身為汗所濡濕,彼自思:「究有何人能為予除去恐怖?」「十力佛之外更無他人。」「然予對如來犯有大罪,然而有何人能伴予前往拜會如來?」「除耆婆之外,別無他者。」彼如此思惟,於是以耆婆為伴,作為出發前往拜佛之方便。「此實為心地澄明輕快之夜」,彼宣洩感興之語:「予今日思欲向沙門婆羅門表示敬意。」彼作是言,有富蘭那之弟子及其他之人稱讚富蘭那之德,然彼對彼等之言,不入於耳。彼問耆婆,耆婆語如來之德,答曰:「大王!應向世尊表示敬意。」於是王準備象之乘物,向耆婆菴羅園出發而來,近如來前而為敬禮,為親切問候之交談後,對沙門生活現世之果報,加以詢問。彼聞如來有關沙門生活果報爽快之法語,於聞經終了時,王宣稱欲為優婆塞,向如來乞求恕罪而離去。爾來,王行布施守戒,與如來結為親密之交,聽聞心情愉快之法語,如此,彼因與善友親交,心無恐怖,亦無驚懼身毛豎立之事,心得安樂,使四威儀皆能安整。

某日,比丘等於法堂中為如次之談話:「諸位法友!阿闍世王曾殺害其父,為恐怖所驅,雖居輝煌之王位,而不得心之安樂,對一切威儀動作,感受苦惱。今來如來之所,為善友之親交,無有恐怖,享受為王之幸福。」佛適出於彼處問曰:「汝等 [P.263] 比丘!集於此處,為何語耶?」答曰:「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彼於前生殺父,因我而得安樂之生活。」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梵與王有一子名梵與王子,爾時菩薩出生於司祭之家,名曰珊乞闍。彼等二人於王宮一同生長,互為親友,達成年赴得叉尸羅,修一切技術歸來。於是王與王子副王之位,菩薩則仍居於副王之所。

某日之事,副王與其父王前往遊園,見其華美之榮譽,彼因榮譽而發貪欲,彼思:「予父年少,與予如同兄弟,若待父死,予如不至年老,不能得此王位。彼時縱得王位,又有何益?勿寧殺父以即王位。」彼以此事,對菩薩言之。菩薩加以阻止,「副王!殺父之事,將墮入可怖之地獄道。」副王反復言說,菩薩三度阻止,於是彼與侍者等商談,彼等同意,謀議殺王之方法。菩薩知其始末,自思:「自己與此等人不能居於一處。」彼不告雙親,由前門出走,入雪山出家為仙人,修禪定與神通,食草根與樹實為生。王子於彼去後殺其父王,享受華美之榮譽,然彼聞珊乞闍出家為仙人,多數良家子等出走,至彼之前出家。如此菩薩受多數仙人之圍繞,住於彼處,彼等皆得等至之禪定。

王於殺父後,暫得享王者之幸福,其後為恐怖所驅,不能得心之安樂,恰如墮地獄受業報之狀。王憶起菩薩之事自思:「彼云:『殺父乃極可恐怖之事。』彼曾對予阻止。彼之主張,不能為予採納,彼為自己脫罪而逃避。若彼居於此處,殺父之 [P.264] 事,予將不為,且可除去予之恐怖。然彼究竟住於何處?若知彼之住處,予當喚其前來。竟無何人知彼之住處者耶?」自此以來,彼無論於宮中於王廷,經常讚歎菩薩。

如是經長期歲月,菩薩自思:「王今憶起予事,予往彼處說法,必須為王除去恐怖。」彼住雪山經五十年之時間,有五百之行者等隨行,翱翔於空中,至達耶拔薩王苑中降落,由仙人圍繞坐於平石之上。園丁見此問曰:「尊者!諸位師尊皆係何名?」「珊乞闍賢者。」園丁聞之,自己亦如是留意,彼云:「予伴王前來之前,請居於此處,吾王甚願會晤貴師。」彼向菩薩敬禮,至急前往王宮,向王申告彼來之事,王急來王苑之處,慇勤款待後而發問。

為說明此事,佛述偈如下:

       彼見梵與王     調御者之主
       園丁來申告     垂慈愍者到

       珊乞闍仙人     諸仙敬崇者
       王出不猶豫     疾往會大仙

       戰車王繫乘     王出不猶豫
       諸臣朋友侍     調御主出行

       拂子王冠履     佩劍白傘蓋
       迦尸增威者     取除五王標

       王由車降下     去其頭面覆
       達耶拔薩園     珊乞闍仙坐

       王近仙者前     親自為問候
       曾為憶言辭     王坐於一隅

       坐一隅之彼     已知應言時
       就所犯罪業     出應問之語

       諸仙羣之前     達耶拔薩坐
       予問珊乞闍     諸仙崇敬者

[P.265]

       背法諸人人     死後往何處
       予亦行背法     請語被問者

佛為說明此事,又如次述之:

一〇

       達耶拔薩坐     珊乞闍言彼
       增威迦尸國     王!吾語請諦聽

一一

       行道邪惡者     教之以正道
       隨善人之言     彼不見荊棘

一二

       行道非法者     教之以正道
       隨善人之言     彼不墮惡趣

[P.266] 珊乞闍仙如是教王後,更說法曰:

一三

       王!正法為正道     非法為非道
       非法導地獄     正法至善趣

一四

       王!諸人行非法     生活為不正
       死後墮其所     善聽語地獄

一五

       等活黑繩兩地獄     眾合地獄二叫喚
       此外尚有大阿鼻     熱炙極熱兩地獄

一六

       如斯此等八地獄     曾如所示不得逃
       慘忍者等滿其中     各有十六小地獄

一七

       可畏被燒貪婪者     烈焰輝騰大恐怖
       身毛豎立可怖畏     生大苦痛催恐怖

一八

       四隅有四門     各部有區劃
       鐵繞諸城壁     其上有鐵覆

一九

       鐵造此等地     高熱起燃燒
       一百由旬中     眾生常充滿

二〇

       自制正苦行     罵此諸仙士
       頭下足向上     彼等墮地獄

二一

       彼等殺生者     寸斷如魚苦
       諸人犯非行     歲月囚無量

二二

       身之內外側     常為火焰燒
       希欲出地獄     近門皆不得

二三

       疾走向東方     又馳向西方
       奔向北方去     更逃向南方
       欲往任何門     諸神皆閉塞

[P.267] 二四

       諸人墮地獄     其間幾千年
       受苦實不少     展腕空泣叫

二五

       恰如怒毒蛇     其毒能致命
       勿傷害善者     自制苦行者

二六

       大力引強弓     克伽伽國主
       阿諸那大王     彼多行惡法
       因害瞿曇仙     千臂被切斷

二七

       丹達吉王害     吉薩瓦伽仙
       全國陷破滅     如樹連根除

二八

       命高摩登伽     梅伽王害命
       諸臣皆破滅     其國成森林

二九

       安達伽因哈國王     彼有諸子為惡行
       堪哈提巴耶那仙     為彼諸子所殺害
       諸子以棒互相殺     死後墮入閻魔處

三〇

       且洽王行惡     彼為仙詛咒
       彼曾有神通     飛翔於虛空
       時到身歸滅     墮入地獄中

三一

       依情而動者     賢者所不讚
       其言適真理     可語無惡意

三二

       聖者觀諸事     具足明與行
       若人含怒意     必將墮地獄

三三

       惡待耆宿人     罵詈誹謗者
       後裔嗣子絕     多羅樹無果

三四

       大仙作行整     出家為苦行
       殺此諸仙人     地獄墮黑繩
       長夜受苦痛     千劫不得生

三五

       非法行暗愚     愚王亡其國
       人民受苦痛     死入熱炙獄

三六

       獄中十萬歲     其間不得出
       身為焰團包     激烈苦痛嚐

[P.268] 三七

       火鋒刺身體     焰滿放輝光
       身為火焰食     毛髮爪與共

三八

       身之內外側     常為火焰燒
       難耐苦叫號     如象被鞭打

三九

       貪欲又瞋恚     殺父極惡者
       墮入黑繩獄     長夜受苦痛

四〇

       受苦銅釜中     刃殺剝其皮
       盲目食糞尿     投入熱灰中

四一

       熾槍開其口     鉤綱裂其舌
       赤熱溶鐵丸     鬼卒投口中

四二

       黑犬及兀鷹     巴拉鳥鴉羣
       鐵口諸鳥類     來集食悶身
       或食滴血肉     或食裂舌根

四三

       身如裂棗樹     鬼卒撕裂巡
       彼等喜為此     痛苦加罪人
       此世殺父者     住此地獄中

四四

       子若殺其母     墮入閻魔界
       激烈受苦痛     由己業果生

四五

       大力獄卒等     加刑殺母人
       鐵製熾燃槍     多次行突刺

[P.269] 四六

       血流為己物     由己體中滴
       溶如赤銅熱     殺母者飲之

四七

       糞泥強惡臭     覺飢食腐屍
       曾似血流池     浸彼立其中

四八

       巨大之蛆蟲     鐵口吮彼體
       貪蟲破皮膚     食肉與血流

四九

       彼處之地獄     陷入百人深
       周圍百由旬     腐屍臭氣滿

五〇

       有眼如無眼     眼為臭氣失
       王!殺母之業報     受此諸苦痛

五一

       墮入刀山獄     尖銳為刃穿
       灰河之難路     墮胎女陷入

五二

       鐵睒婆梨樹     刺長十六指
       灰河之難路     垂下兩岸邊

五三

       罪人立望輝     遙見如火聚
       盛燃為大火     上昇一由旬

五四

       尖刺為火燒     放出於地獄
       男女通姦者     墮入此獄中

五五

       各各擊轉落     彼等頭下墮
       橫貫諸肢體     長夜不得眠

五六

       如斯過夜後     擬似巨大山
       火燃似水滿     進往銅釜中

五七

       如是無晝夜     惡行為癡覆
       曾自犯惡業     今得受其果

五八

       妻為金錢買     對夫不賢淑
       翁姑夫兄妹     一總為輕賤
       鬼鉤彼女舌     與紐同拔出

[P.270] 五九

       女舌一尋大     舌為蛆蟲蔽
       死後不能言     苦入熱炙獄

六〇

       屠豬屠牛羊     漁夫捕鹿者
       獵師盜賊等     稱讚諸惡者

六一

       以劍與銅斧     或依刀與劍
       彼等被殺傷     頭下墮灰河

六二

       朝夕作斧人     彼為鐵斧殺
       食貧窮他者     其之吐瀉物

六三

       鐵口之烏豺     兀鷹與大鴉
       惡犯諸人人     悶身為其食

六四

       以鹿殺鹿者     以鳥殺鳥者
       彼等穢不善     下墮入地獄

[P.276] 如是大士示諸地獄後,更向王開示諸神之世界曰:

六五

       行善於此世     善者皆昇天
       王觀!善行之果報     帝釋與梵天

六六

       王!今再欲語者     國主應行法
       善行於死後     如法行不悔

[P.277] 王聞大士之法語,自此以後,得大安心,菩薩暫行滯在於彼處後,往自己之住處歸去。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非只於今日,阿闍世王於前生亦因我使彼得安心之生活。」於是為作本生譚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闍世,仙人之羣是佛隨從者,珊乞闍賢者即是我。」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39 冊 No. 0018 本生經(第19卷-第22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