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37冊
No.18 本生經(第14卷-第16卷) (3卷)
【悟醒譯】
第 16 卷

 

[P.276] 第十四篇

四八四 稻田本生譚

〔菩薩=鸚鵡王〕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養母比丘所作之談話。此一譚將在睒摩賢者本生譚(第五四〇)中再出。佛喚此比丘近前問曰:「比丘!汝真養在家者耶?」「是為真實,世尊!」「彼為何人?」「為予之父母,世尊!」佛言:「甚善,汝比丘!昔之賢者等為動物時,雖生為鸚鵡,使老父母居巢,以口銜餌奉養。」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摩揭陀王於王舍城治國時,都之東北方有名薩林提耶之婆羅門村,於此東北地方有摩揭陀之田,其處有一名克西亞哥達之婆羅門住於薩林提耶村,彼種植僅千伽利娑田之米。穀物熟時,建造堅固之垣牆,有者為五十伽利娑,有者為六十伽利娑,以五百伽利娑之田地,授與自己之僕役等輪班看守,餘五百伽利 [P.277] 娑之田地則以出資僱用一人看守,看守人建一小屋朝夕居於其處。

在田地東北方山上有一平地,生有絹綿樹之大樹林,樹上棲有數百隻鸚鵡。當時菩薩生為鸚鵡羣之王子,彼成長後,姿美力強,體如車轂之大小。彼之父王老時:「予已不能遠行,汝可護持此羣。」與支配權於其子。自翌日之後,彼不使父母往取食物,自率鸚鵡羣往雪山,於野生之稻叢中,食所喜之穀類,歸時取父母滿足之食物,以養父母。

某日鸚鵡等向彼談論:「往年今時,摩揭陀之田地稻熟,未知現已熟否?」「如此遣使往觀。」於是派遣二隻鸚鵡前往。鸚鵡翔往,降落於摩揭陀之田上。此田正為出資僱用之人看守之田。彼等食其穀後,銜一稻穗,歸至絹綿樹之林,落於摩訶薩之足下云:「彼處有如是之稻。」

翌日,鸚鵡王率鸚鵡羣往其處降落田上,看守人到處巡迴奔走,欲圖妨礙鸚鵡食穀,但皆無效。其他之鸚鵡食穀後空口而歸,惟鸚鵡王則持諸多稻穗一同銜歸,奉與父母。

[P.278] 鸚鵡等由翌日起續往其處食穀,看守人自思:「若此等之鳥,再食數日,穀物將一無所有。婆羅門以穀之評價為予之酬金,予必須向彼告知。」於是攜一握之穀及持應有之贈物往訪婆羅門,恭敬問候,立於一方。婆羅門問曰:「看守人!稻田熟否?」答云:「婆羅門君!稻已成熟。」於是唱次之二偈:

       稻田稔已熟     哥西雅!諸鸚鵡盜食
       婆羅門!特來向君告     予無能妨止

       其中有一鳥     彼為最美者
       飽食田中穀     口銜多稻去

婆羅門聞彼之語,對鸚鵡王生起愛慕之情,問守田人曰:「看守者!汝知掛網捕捉之事耶?」「唯然,予知此事。」於是〔婆羅門〕向彼語偈云:

       汝掛馬毛網     如法捉彼鳥
       必須生捕彼     我欲得此鳥

守田人聞此,心喜不負以穀之評價而為酬金之責,彼往編織馬毛之網,偵察鸚鵡王降落之場所:「彼今日將於此處降落。」翌日晨朝,作一如壺大之籠,掛於網上,以觀鸚鵡之接近。彼坐於小屋之中。

[P.279] 一方鸚鵡王由鸚鵡羣圍繞接近田地,彼因無貪欲,仍就昨日所食之場所,亦即掛網之處,其足恰落入其中。彼已知自己被捕,思:「若予立即舉聲為捕虜之哀鳴,則予之眷屬怖愕,將不食而逃。予須忍耐至彼等食餌終了。」彼知彼等飽食之後,愕然於死之恐怖,舉三度為捕虜之叫聲,於是鸚鵡等皆行逃散。

鸚鵡王嘆息:「只此予之眷屬竟無迴返探視我者,此概為予之宿世惡業耶?」彼唱偈曰:

       鳥等空飛去     彼等食而逃
       只我落捕網     我為何之咎?

守田人聞鸚鵡王被捕虜之叫聲及鸚鵡向空中逃散之音聲:「此究為何事?」彼由小屋降下,往掛網之所,見鸚鵡王大喜:「予為彼而掛網,今彼鳥正為我捕。」於是將鸚鵡王由網羅中解下,縛其雙足,往薩林提耶村,將年青之鸚鵡交婆羅門,婆羅門以強愛之態,緊捉摩訶薩之雙足,置於膝上,與彼交談,唱次之二偈:

       他者腹尚可     鸚鵡!汝之腹特大
       飽食吾之稻     口銜多穀去

       或欲滿穀倉     鸚鵡!或對我有怨
       友!我問請相告     何處汝蓄穀?

鸚鵡王聞此,以如蜜之人聲唱第七之偈:

[P.280]

       我對汝無怨     我亦無穀倉
       入絹綿樹林     與穀付負債
       彼處蓄財寶     哥西雅!如是汝當知

於是婆羅門問彼曰:

       何為汝負債     何為汝付債
       告我何蓄財     汝可脫羅網

如是鸚鵡王為婆羅門所問,為向彼說明唱次之四偈:

       我翼幼未伸     哥西雅!彼時我為雛
       彼等斯養我     負債與彼等

一〇

       我有老父母     耆耄英氣去
       運穀為彼等     先作付負債

一一

       彼處有他鳥     羽翼皆耗弱
       育彼為功德     此稱賢者寶

一二

       我斯與負債     我斯付負債
       我謂蓄財寶     哥西雅!如斯汝當知

聞摩訶薩之法語,婆羅門歡喜唱次之二偈:

一三

       此鳥實奇特     德高再生者
       人間有德者     如斯實不多

[P.281] 一四

       稻穀汝飽食     與諸眷屬共
       我等再相見     鸚鵡!見汝我心喜

如斯請向摩訶薩,如眺望自己之愛子,由足上解脫枷套,以煮百度之胡麻油塗脚,使坐幸運之座具,使食盛入黃金鉢之蜜與煎穀,飲以砂糖之水。

於是鸚鵡王云:「婆羅門!汝當勉勵。」為之說誡唱次之偈:

一五

       食飲於汝家     汝前且愉樂
       予友哥西雅     放棄諸武器
       應養老父母     多行布施事

婆羅門聞此,心甚滿足,發其感興唱次之偈:

一六

       今日於我起幸會     我見最優再生者
       我聞鸚鵡嘉言辭     數多功德我將積

摩訶薩拒受婆羅門贈與自己千伽利娑之田地,僅只受領其八伽利娑。婆羅門掘立石柱以為與彼田地之境界,向菩薩合掌云:「君可去矣,以慰悲嘆盼歸之生身父母。」於是將彼釋放。彼意滿足,銜稻穗而歸,置於父母之前云:「母、父親請起進 [P.282] 食。」於是雙親之淚顏,破涕為笑而起立。諸羣鸚鵡即刻集會問曰:「大君!如何而被解放耶?」彼向彼等詳細說明一切。而一方哥西雅實行鸚鵡王之教誡,由此以後,向正行之沙門婆羅門多行布施。

結分

佛為說明此意義,唱結語之偈:

一七

       歡喜愉悅哥西雅     多作食物與飲物
       食物飲物持虔施     滿足沙門婆羅門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汝比丘!奉養父母實賢者之慣習。」於是佛為說四諦之教——說四諦之法終了之同時,此比丘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鸚鵡羣是佛之教團,父母是大王之族,守田人是車匿,婆羅門是阿難,鸚鵡王實即是我。」

四八五 月緊那羅本生譚

〔菩薩=緊那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迦毘羅城之近郊尼拘律樹園時,對住於王宮之羅睺羅母所作之談話。原此本生譚應由遠因緣譚〔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四頁以下〕開始敘述,然此一因緣譚,於杖林之優樓頻羅迦葉作獅子吼之前,在無戲論本生譚(第一、漢譯南傳藏第三十一卷一四九頁以下)中已為敘述。由此以後,至往迦毘羅城之旅以前,將於毘輸安呾囉王子本生譚〔第五四七〕中出現。

當佛坐於父之王宮食事之間,大護法本生譚〔第四四七〕中,已有說明。佛於食事終了時,坐於羅睺羅母之住所,為述彼女之德而說本章月緊那羅本生譚。佛如是思考,於是使王執鉢,與二大弟子一同往羅睺羅母之住所。爾時彼女之下有四萬 [P.283] 舞妓,其中千九十人為剎帝利之女。彼女知如來之來,告彼女等皆著袈裟,於是皆依言而行。佛至近前,依指示之座就座。爾時彼女等齊舉大聲而悲嘆,羅睺羅母嘆已,憂愁之情掃去,禮佛並對王以應為之尊敬,恭敬而就座。王開始稱讚彼女之德:「尊者!予媳聞爾被袈裟,則己亦被袈裟;聞爾不用華鬘,彼亦棄華鬘等;聞爾臥地上亦臥地上。爾出家後,彼為寡婦,不受由他之諸王所贈之贈物,如是難抑之思,寄情於汝。」如是王讚彼女之德。佛言:「大王!此女於今我最後一生愛我,難抑思慕,不受他男之導引,實不足怪。彼女生於畜生之胎時,亦難抑對我之思慕,而不依他男之導引。」佛為應王之求,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摩訶薩於雪山地方生於緊那羅胎,彼之妻名為月姬,彼等二人住於以月為名之銀山。當時,波羅奈王委國政於大臣,身被二件袈裟,著五具之武器,只一人入於雪山。彼食鹿之肉,思往登一小山。

住於月山之緊那羅等,於雨季住於山中而不下,至夏期始行出山。爾時月緊那羅與自己之妻一同下山,於各處塗香,食花粉,纏花為上下衣,搖蔓草為戲,歌優美之歌聲。彼等來至小川,於灣曲處下水,於水中撒花游水,然後再纏以花之上下 [P.284] 衣,在銀板狀之白砂之上設花牀,執竹棒坐於牀上。然後月緊那羅擊竹為優美之歌聲,而月緊那羅女則曲纖手立於其傍且踊且歌。

此王聞彼等之聲,忍足音竊近其處,居於隱所觀彼緊那羅等,彼為緊那羅女而動心,彼思:「將彼緊那羅射死,與此女同棲。」於是向緊那樓射出一箭。彼痛極而泣,唱次之四偈:

       此事終接近     月姬!血溢使我狂
       我將失生命     月姬!我將止生息

       命沈我苦痛     胸燒氣已短
       月姬!是故汝悲痛     勿為他人悲

       我死如林草     如河之涸竭
       月姬!是故汝悲痛     勿為他人悲

       我之此淚流     如山麓之雨
       月姬!是故汝悲痛     勿為他人悲

摩訶薩以此四偈自嘆,倒於花牀,失氣反轉而臥;王則鵠立不動。今月姬一人 [P.285] 於摩訶薩自嘆時,自己正一心陶醉於樂中,不知彼被射之事,無意中見彼反轉倒臥,由傷口流出血液:「予夫起何痛苦?」大聲哭泣嘆息。

王思:「緊那羅概已死去。」於是彼前進現身,月姬見彼:「予之愛夫必為此匪賊所射。」彼女震動而逃,立於山頂,罵唱次之五偈:

       爾惡王子禍     可憐吾愛夫
       傷臥林樹根     射彼臥大地

       此事我心憂     王子!汝將常負母
       吾戀吾死夫     此事我心憂

       我胸憂此事     汝將常負后
       吾戀吾死夫     此事我心憂

       汝向予為戲     殺我無罪夫
       母亦失諸兒     王子!妻不得見夫

       汝向予為戲     殺我無罪夫
       妻失諸兒夫     王子!妻不得見夫

王為慰藉唱此五偈而悲嘆立於山頂之彼女,唱偈曰:

一〇

       月姬!勿泣亦勿愁     眼如森闇草(花)
       吾以汝為后     服侍於王宮

[P.286] 月姬聞彼之言曰:「汝何出此言?」彼女為獅子吼唱次之偈:

一一

       必也使我死     王子!決不為汝物
       汝對予為戲     殺我無罪夫

彼聞彼女之言,失去情慾,更唱一偈:

一二

       臆病者貪生     妖女雪山行
       食格香藥草     汝喜森林獸

彼如是言已,毫無留戀而去。彼女知彼已去,由山上降下,將摩訶薩抱起,持登山頂,使寢於臺地之上。使彼之頭載於自己膝上,非常悲嘆,唱十二之偈:

一三

       諸山有洞穴     亦有墓巖窟
       彼處不見汝     夫!予將如何持?

一四

       散敷此樹葉     猛獸彷徨樂
       彼處不見汝     予將如何持?

一五

       散敷此多花     猛獸彷徨樂
       彼處不見汝     予將如何持?

[P.287] 一六

       谷川流清水     流中充滿花
       彼處不見汝     使我如何持?

一七

       寶石濃藍輝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一八

       黃金耀金色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一九

       砒石輝銅赤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二〇

       聳立峰險峻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二一

       白銀白妙輝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二二

       七寶諸光輝     雪山之頂麗
       彼處……乃至……如何持?

二三

       香醉山藥草     夜叉蔽羣棲
       彼處……乃至……如何持?

二四

       香醉山藥草     妖怪蔽羣棲
       彼處……乃至……如何持?

如是彼女悲嘆唱十二偈,以手撫摩訶薩之胸,知尚有溫暖,彼女思慮:「月尚有生命,予當先向諸神激昂求願,使彼甦生。」彼女激昂告曰:「抑此世界已無守護神 [P.288] 耶?抑或出旅而不在耶?不然則死去耶?是故對予之愛君而不為守護耶?」

因彼女悲嘆之力,使帝釋天之產下熾熱,彼觀察而知其原因,為婆羅門裝而近其前,由水壺汲水向摩訶薩注撒,忽然毒消,出來生氣,箭創均已不見。摩訶薩歡喜而起,月姬見自己愛主健在,浸泌愉悅之情,向帝釋足下頂禮唱次之偈:

二五

       爾尊者!恭禮婆羅門     憫女救愛夫
       注撒甘露水     會得無上樂

帝釋忠告彼等:「自此以後,勿由雪山降下,往人間所,只宜住於此處。」帝釋如是言已,回還自己之住所。月姬云:「夫君!予等處此危險場所,一無所是,予等仍歸月山。」於是唱最後之偈:

二六

       嗟予共諸彷徨行     美谷川邊流滿花
       種種諸樹私語處     形影相見交睦言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女對我既難抑思慕,不為他男所導引。」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那律,月姬是羅睺羅母,緊那羅實即是我。」

四八六 大鶚本生譚

〔菩薩=獅子〕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友結優婆塞所作之談話。彼實為舍 [P.289] 衛城中衰落家庭之子,彼遣友向良家之女求婚,但被問曰:「一旦有事,有無可以信賴之朋友與伴侶?」答曰:「無有。」「如是先應交友。」彼依忠言相告,先與四守門人為友,然後次第與警察官、司曆官、大臣等為友,更與將軍、副王相交往;而與彼等一同來往後,與王亦交往;爾後與八十人大上座,特別是與阿難上座結交,最後與如來亦為友。

於是佛使彼歸依及安立於五戒,王亦與彼權力,於是友結之名為人所知。爾後王與彼以大家,使舉行華燭之典禮,諸王及大眾皆有贈物。彼妻以王之贈物與副王,而副王與將軍,如此之風習方法,使全市民均對彼傾心。至第七日,彼懇切恭敬招十力者佛,以佛為主向五百人僧團行大布施,食事終了,聞佛之感謝言辭,夫妻共同安立至預流果。

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友結優婆塞,信賴其妻,從彼女之言,與一切之人結為友,由王得大尊敬,與佛交往,夫妻均至安立於預流果。」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佛言:「汝等比丘!彼因其女博大名聲,非自今始,前生彼為動物時,彼從女之言,與多動物結交為友,免於子故之悲。」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邊地之住民數人,只為能得多數之肉,於 [P.290] 任何處皆設部落,彷徨於森林,殺鹿等取肉,來養妻子。距彼等之村不遠之處,有大天然湖,池之南側一隻之雄鷹,西側雌鷹,北側獸王獅子,東側鳥王之鶚棲息於四處。一方湖之中有一高堆(島)之處,棲息一龜。

爾時雄鷹向雌鷹求婚:「請為我妻。」於是雌鷹向彼云:「貴君有無友人?」「予無友人,麗人!」雌鷹曰:「一旦危險之事或痛苦之事於我等發生時,須得能除彼拂彼之伴侶。先請汝得友。」「予與何人為友耶?麗人!」「請與東側住之鶚王,北側之獅子與湖中之龜為友。」彼容納彼女之言,依如其言而行。於是彼等兩鳥同棲——於同湖之一島上有佳蘭芭樹一株,四方亦為水所圍——彼等於其樹上築巢而棲。

自此以後,彼等生有二雛。彼等之羽,尚未生長完備時,某日之事,田舍人等一日中於森林中巡迴奔跑,無何獲物:「予等不能空手歸家,須捕魚或龜。」進入湖中向彼島而行。於佳蘭芭樹下寢處,為蚊等所嚙,為驅逐蚊等,旋鑽火磨木使之發火起煙,煙霧上昇使鳥痛苦,鶵鳥鳴揚泣聲,田舍人聞之:「此鷹鶵之聲,起立預備火炬,予等不能空腹就寢,食鳥肉後再為寢處。」於是燃火準備火炬。

雌鷹聞彼等之聲自思:「此等諸人欲食我等之雛,我等為拂除此種危險,須得友 [P.291] 人之救助,遣夫往鶚王之所。」於是雌鷹謂其夫曰:「君速往報知鶚王,予等之雛遭遇危險。」遂唱第一之偈:

       鄙人燃火炬     希欲食我子
       我夫告朋友     眷屬再生者

雄鷹急往鶚王之住所,揚鳴聲使知自己之來,得許可入時,近前敬禮。鶚王問曰:「緣何而來?」雄鷹被問,唱第二之偈:

       鳥中之優鳥     鶚王!我來求庇護
       卑鄙之獵人     希欲食我子

鶚王安慰雄鷹:「請勿恐怖。」唱第三之偈:

       賢者交友朋     善惡時求幸
       汝鷹!為汝行義利     當為盡義務

[P.292] 於是向彼問曰:「友!田舍人攀登樹耶?」「尚未登上,僅備火炬。」「如是君速行,慰我女友,告予來事。」彼依言而行。

鶚王隨即翔往,於距佳蘭芭樹不遠處,下望田舍人正向上攀登。鶚王止於一樹之頂,而於一田舍人攀登近巢時,彼使兩翼浸入湖水:口中銜水運來注於火炬之上,使火炬消滅。田舍人等曰:「誓將食此鷹及雛。」於是由樹降下,再燃火炬攀登,又被鶚王消滅。

如是行法,數度消滅火炬,已至夜半,鶚王非常疲困,下腹之皮已薄,眼呈赤色。雌鷹見之向夫云:「君,鰐王非常疲困,為使彼暫休,請向龜王一談。」雄鷹問彼女之言,先近鶚前,以偈告之云:

       有憐憫心者     汝已盡義務
       汝為尊貴人     已盡貴人事
       應守自己身     勿使皆耗盡
       我等可保雛     汝之命有限

鶚王聞雄鷹之言,作獅子吼唱第五之偈:

       為汝力守護     身滅我不懼
       我此為朋友     朋友所當為
       善者之習慣     彼等棄生命

[P.293] 而第六之偈,為佛成等正覺者讚鶚王之德所唱:

       卵生天翔鳥     實為最難業
       夜半未來間     鶚為雛盡力

鷹云:「鶚王!暫時充分休息,友!」語畢往龜之所,龜起問曰:「友!為何事而來?」雄鷹被問:「實有如是如是之危險,鶚王由初更直行奮鬥已疲,是故予來君所。」於是唱第七之偈:

       己依諸惡業     墜墮諸人欺
       依友之憐愍     今尚得安立
       我子蒙困厄     我來求庇護
       水中之隱者     望求行義利

龜聞此,唱答之偈:

       己身持財穀     賢者保朋友
       鷹王!我行此義利     為汝盡義務
       貴者為貴者     要在行義利

爾時龜之子寢睡於傍,彼聞父言,自思:「不可使予父疲勞,予當接受父之工作。」於是唱第九之偈:

       父!使爾坐安樂     子為父利行
        [P.294] 為爾行義利     鷹雛可獲救

於是父以偈告子曰:

一〇

       子!子為父利行     善人之慣習
       我身長且大     當無害鷹雛

大龜如是言曰:「友勿恐,君請先行,予今立往。」龜送彼出後,降入水中,掘集泥土,然後持往島處,以其泥消滅火種,臥於彼處。田舍人云:「我等食鷹雛何能滿足,將此污穢之黑龜翻轉殺之,彼可充分使我等飽食。」於是拔取蔓草,以蔓草縛之。更脫自己纏身布條於各處捆縛,但均不能翻轉龜身,龜反曳引諸人前進,落入深水之中。

彼等因對龜起貪慾,結果與龜一同落水,腹中滿吞污水,疲弊不堪,爬至岸上。「前為一鶚,於夜半之前,使我等之火炬消滅;今為一龜使我等落入水中,吞水滿腹;今當再製火種,待日初昇,燒此鷹雛而食。」於是又開始作火。

[P.295] 雌鷹聞彼等之言,曰:「此等諸人,終將於某時食我等之雛而去。請往我等之友人獅子之前求援。」雄鷹於瞬間即飛往獅子之所,雄鷹被問:「緣何於此時刻,格外前來?」於是告以事之始末,唱第十一偈:

一一

       野獸最雄者     人畜皆罕見
       畏怖煩惱時     前求最勝者
       子等受苦困     我來求庇獲
       汝為我等王     使我得安樂

獅子聞此唱偈曰:

一二

       鷹!為汝行義利     為汝誅眾敵
       智者強慮深     努力保朋友

獅王如此唱後云:「汝行,安慰子等。」遣彼之後,獅子踏破寶玉色之水向前突進。田舍人等見彼接近:「鶚先消滅我等之火炬,龜又奪去我等之布條,今次最後,獅子將滅我等之命。」諸人為死之恐怖所擊,各處四散奔逃。

[P.296] 獅子來至樹之根元,不見何物,於是鶚、龜、與鷹近前為禮。獅子向彼等說友情之功德:「以後不破友法,多事勤勉。」彼於教訓之後離去,彼等亦自歸住所。雌鷹見自己之雛自思:「賴朋友等之蔭,得保我等之子。」在此幸福之時,與雄鷹共同續語,為宣示友法,唱次之六偈:

一三

       汝能交友家多朋     汝交貴友齎幸福
       如纏甲冑可碎矢     依友保子我等樂

一四

       因朋得救援     我等不逃避
       雛鳴心愉快     鳴應親鳥聲

一五

       賢者得朋友     諸兒樂財畜
       予與子夫共     團圓依友愍

一六

       王者勇者為友者     友情圓滿得利益
       博得名聲擅榮達     慾願多者現世樂

一七

       友為赤貧人     夫!此亦應交際
       汝見!我等依友愍     諸子得安全

一八

       強力之勇者     鳥為造友垣
       夫!如予之與汝     彼施如此惠

[P.297] 如此以六偈述友法之德,彼等諸友皆不犯友法,度此一生,從其業而死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依妻得安樂非自今始,前生既已得安樂。」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彼時之雄鷹與雌鷹是此夫婦,子龜是羅睺羅,大龜是目犍連,鶚王是舍利弗,獅子實即是我。」

四八七 鬱陀羅迦苦行者本生譚

〔菩薩=司祭〕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詐欺漢所作之談話。即彼出家於導向解脫之教,而為得四資具行三種之詐欺。比丘等述彼之不德,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某比丘出家,入於如此導向解脫之佛教,而依詐欺以立生計。」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實即如是如是之言。」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即為詐欺漢。」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298]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為王之司祭,賢明能達。彼某日往公園遊,見一美女,為彼魅惑,與彼女同棲,彼女為彼而妊娠,彼女知之向彼云:「貴君!予已身重有孕,若生子命名,應付彼祖父之名。」彼思:「遊女之腹所生者,不能命以家名。」彼云:「善女人!此防風樹名鬱陀羅,以此授與,汝可對彼命名為『鬱陀羅迦』。」於是與以附有印形之指環,繼謂:「若為女子,可於此養之。若為男子,達丁年後,自行看顧。」

彼女後生一男,名「鬱陀羅迦」,彼長大問其母曰:「母親!予父為何人?」「子!汝父為王之司祭。」「如此,予將學諸吠陀。」彼由母之手接過附以印形之指環及向教師持禮往得叉尸羅,於世間名高師尊之前,學習學術。彼見一羣之苦行者,彼思:「此等諸人之前,將有殊勝之學術,予將學之。」於是為得學術而出家。彼為彼等為各種之勤務,向彼等云:「諸位師尊!請教予貴君等所知之學術。」彼等依各自之知識,教授於彼。於是彼為五百苦行者中無比彼偉大之知者,彼實於彼等之中為智慧第一。於是彼等集會,讓師尊之地位與彼。

於是彼向彼等云:「諸位尊者!貴君等常食森林之草根樹果住於森林,何故不往世人之住處耶?」「尊者!世人行布施,為使感謝而語法語,為種種質問,予等恐懼不往其處。」「諸位尊者!汝等護持於我,即使轉輪王為質問,可使我負說教之重荷, [P.299] 貴君等應請勿怖。」彼與彼等共同遊行,次第來至波羅奈,住於王苑,翌日一同往城外之村行乞,眾人為諸多布施。苦行者等次日入城內,眾人亦為諸多布施。苦行者鬱陀羅迦感謝祝福,並答質問。眾人精神和睦,布施諸多之資具。

全市人民云:「此一團之賢師,德高之苦行者來。」於是湧起傳聞,此事入於王耳。王問:「彼等住於何處?」答曰:「住於御苑。」王云:「甚善,今日為見彼等前往。」有人前往告鬱陀羅迦:「王為見貴君等前來。」彼呼隱者之羣集會云:「諸師!王將來此,而一旦為主權者合意,予等之生涯將得平安。」「尊師!然我等應為何事?」彼如是云:「汝等之中或為蝙蝠行者,或為蹲行,或臥茨牀,或行五熱苦行,或為浴行,或於此處彼處誦念真言。」彼等各依其言而行。而鬱陀羅迦則由八人至十人之賢善辯論家引伴,置精美之書籍於華麗之桌上,由弟子等圍繞,坐於特設有靠背之椅上。

爾時王由司祭及諸多之侍從相隨,來至御苑,見彼等錯誤之苦行,王思:「彼等將離惡趣之恐怖。」心中喜悅,往鬱陀羅迦之處,恭敬問候,坐於一方。王心甚滿足與司祭共語,唱第一之偈:

       結髮者齒污     著粗羚羊皮
       顏容不修飾     彼等誦真言
       人間生業中     如何能如此
       知彼離惡趣     將成解脫者

[P.300] 司祭聞此自思:「此王錯喜場所,予不可沉默。」於是唱第二之偈:

       大王!若人作惡業     多聞不行法
       雖學千吠陀     不行不免苦

鬱陀羅迦聞此言自思:「王對隱者等尚持和睦之氣氛,然此婆羅門言行太過,擊打牛鼻,向他人所盛食物,投擲污物,予將與彼對話。」彼為與婆羅門對談唱第三之偈:

       學千吠陀人     不行不免苦
       吠陀終無益     自制為真諦

[P.301] 於是司祭唱第四之偈:

       吠陀非無益     自制非真諦
       若人學吠陀     可以得聲譽
       能為自制者     實行到靜寂

鬱陀羅迦聞此自思:「予不能與此人為敵,予如云予為貴君之子,則不能無愛,予將語彼予為其子之事。」於是唱第五之偈:

       母只草囊子屬父     子實生父之自體
       鬱陀羅迦我卿子     我為學者之族出

彼云:「汝確為鬱陀羅迦耶?」答云:「唯然。」「予曾與汝母以標章,此物現在何處?」子云:「婆羅門!彼在於此。」於是將附印形之指環,交與彼手。婆羅門見印形指環識之,謂其子曰:「汝確為婆羅門,然婆羅門法汝知之耶?」菩薩為問婆羅門法唱第六偈:

[P.302]

       如何得為婆羅門     如何得為獨存者
       更又如何至圓寂     如何被稱住法者

鬱陀羅迦向彼說明唱第七偈:

       不絕持火婆羅門     灌水建柱供犧牲
       婆羅門為靜和者     是故稱彼住法者

司祭聞此,非難彼所說之婆羅門法,唱第八偈:

       灌水非清淨     亦非獨存者
       忍辱與柔和     彼可至圓寂

於是鬱陀羅迦云:「若謂斯者非婆羅門,如何始得為婆羅門?」為問彼而唱第九偈:

       如何得為婆羅門     如何得為獨存者
       如何始可至圓寂     如何人稱住法者

[P.303] 司祭欲為彼說,更唱偈曰:

一〇

       無有田地無親緣     無我所執無欲望
       無欲盡老無邪貪     斯行者為婆羅門
       婆羅門為靜和者     是故稱彼住法者

於是鬱陀羅迦唱偈:

一一

       剎帝利與婆羅門     吠舍首陀旃陀羅
       此外尚有補羯娑     一切並且有柔和
       寂靜者有優劣耶     有節制皆圓寂耶

於是向彼示以「到達阿羅漢位,無高下之分」,婆羅門為之唱偈:

一二

       剎帝利與婆羅門     吠舍首陀旃陀羅
       此外尚有補羯娑     一切並且有柔和
       寂靜者中無優劣     若有節制皆圓寂

於是鬱陀羅迦非難彼唱次之一偈:

一三

       剎帝利與婆羅門     吠舍首陀旃陀羅
       此外尚有補羯娑     一切並且有柔和
       若有節制皆圓寂     寂靜者無優劣耶
       婆羅門位為學者     彼無家系之生耶

[P.304] 於是司祭為以譬喻教彼唱次之二偈:

一四

       種種染色布     宮殿被掩蔽
       然此非布蔭     其色求不得

一五

       於人亦如是     青年若淨者
       善人知彼德     不問其生處

此時鬱陀羅迦不能應答,於是不言而坐。於是婆羅門向王曰:「大王!所有此等之詐欺漢等,將以詐欺滅全閻浮提;可使鬱陀羅迦由教團退出,以為副司祭,其餘諸人亦由教團退出,與以楯及武器,使為從者。」王云:「甚善,師尊!」王依其言,使彼等隨侍王而生活。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此男非只於今,前生已為詐欺漢。」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鬱陀羅迦是欺瞞比丘,王是阿難,司祭實即是我。」

四八八 蓮根本生譚

〔菩薩=婆羅門之長子〕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持煩惱之某比丘所作之談話。此一本 [P.305] 生譚將在姑尸王本生譚(第五三一)中再出。爾時佛問:「比丘!汝持煩惱為真實耶?」「是為真實,世尊!」「緣何而來?」「依自己之煩惱,世尊!」佛言:「於如此導至解脫之教出家,如何惱於煩惱?昔之賢者等於佛未出世時,出家為外道,發誓遠離物欲煩惱,除去惹起此等之思想。」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為有八十俱胝財產之婆羅門大家之子,命名為金太童子。當彼能步行之時,次子誕生,雙親命名為金次童子,如此順次出生七子,而最末者為一女子,彼為雙親命名為金子姬。

金太童子於年長後,由得叉尸羅修習一切學術歸來,然其父母欲以傳宗接代縛彼,向彼云:「我等為汝尋得一與自己素性相近之女以接續世代。」彼云:「母親!父親!予不望接續世代,予思三有如火燃之可怖,如牢屋窮屈,如糞山之可嫌,婬欲之事,至今夢亦無緣,予有其他之兄弟諸人,可呼彼等,以承繼世代。」彼幾度請求,並遣友使友為之請求,不望繼承。友等問曰:「吾友!然君有何望,不欲享諸欲耶?」彼告彼等有出家之意向,彼之父母聞之,呼其他諸子至,彼等亦均不望,而金子姬亦不希望。

其後父母死去,金太賢者對父母應作之葬式終了,以八十俱胝之財產向可哀之人及流浪之旅人為諸多之布施,彼與六人之弟、一人之妹及一奴僕、一婢女、一友 [P.306] 人,為出家之計劃入於雪山。彼等於其處,在蓮池之邊美麗之場所結庵,為出家之生活,食野生之草根與樹果。

彼等往森林之時,皆一同前往,如有一人發現一實一葉,則呼其他諸人,相互語其所見所聞之事,更集合拾物,恰如村之市場。爾時師尊金太苦行者自思:「棄八十俱胝財產而出家之我等,今仍為此貪欲所支配,巡迴尋求種種之果實,實所不宜。自今日起,只由自己採來種種果實。」於歸庵後,於黃昏集合弟妹,就其事告曰:「君等於此處須為沙門之行法,由予採集種種果實。」於是金次等向彼云:「師尊!我等依貴君而出家,請貴君只於此處為沙門之行法,使我等之妹亦請留於此處,婢女居於彼女之側。我等男子八人輪班採集果實,只有貴君等三人請為班外。」於是得彼之同意。

自此以後,八人之中,每人輪班採集種種果實,他人各取自分,往己住居,僅住於己之草庵,無理由不能共居一處。當班者採來種種果實——其處為一圓形之圍地——於其石板之上,分為十一部分,以鐘為號令,各持自己之分,入於住居,有殘餘者,依鐘之號令出來,不可喧吵,以尊重恭敬之態度而行,各取自己應取之分,持往住居而食,行沙門行法之風。彼等其後採蓮根而食,如是行熾熱之苦行,可懼之苦行,絕滅感官之作用,為修十徧處之預備修行而住於其處。

[P.307] 爾時彼等戒德之熾熱,震動帝釋天之宮殿,帝釋天尋思:「此等隱者真正離欲與否?」彼思:「先向隱者等為一試驗。」於是依自己之威力,使摩訶薩三日間之食分消失不見。摩訶薩於第一日不見其食分,自思:「彼等遺忘予之食分。」第二日彼思:「自己必有罪過,惟以對予過於尊敬,而不置予之食分。」第三日彼思:「是何緣故彼等不置予之食分,若自己獲有罪過,應請赦免。」於是於黃昏時,彼為鐘之號令。

一眾皆集問曰:「何人為鐘之號令?」「諸君!乃予為之。」「緣何鳴鐘?師尊!」「諸君!三日前,何人採來各種果實?」一人起立敬禮云:「乃予為之,師尊!」「君作分配時,為作予之食分耶?」「唯然,師尊!予已為作長老之食分。」「昨日何人採集而來?」他之一人起立:「乃予為之,師尊!」彼敬禮而立。「分配之時,曾否思及於予?」「予為貴君,依例放置長老之食分。」「今日為何人採來耶?」他之一人起立:「乃予為之。」敬禮而立。「分配之時,曾思及予之事耶?」「予為貴君曾作長老之食分。」

菩薩云:「諸君!今日予由未得予之食分已第三日矣。第一日未見予之食分,予思於分配之時,將予忘記;第二日予思予或有某種罪過;然於今日予思予若有罪過,乞求赦免,故以鐘之號令,集合諸君。諸君雖云為予作蓮根之食分,然予未得,故必須知盜食此者。向捨欲愛出家者盜蓮根之事,實為不適。」彼等聞彼之言,皆激昂憤慨云:「此為野蠻之行為。」

[P.308] 於庵之近處森林中,有居於最古樹之神降臨,坐於彼等之傍。又有一象,於受不動調教之際,不能忍受其苦,折斷木樁走出,入於森林,時時向隱者之羣表示敬意,彼亦來此,立止於一方。又有一弄蛇之猿,由弄蛇者之手逃入森林,恰亦住於其庵,彼於是日向隱者之羣表示敬意,坐於一方。帝釋天為試探隱者之羣,於彼等之傍,隱身而立。

恰於其時,菩薩之弟金次由座起立,向菩薩敬禮,向餘者亦表敬意,而後問曰:「尊師!予使其他諸人除外,只予自己可否作一自清?」「汝言甚善。」彼立於隱者等之正中曰:「若予食貴君之蓮根,即將真正成為此物。」彼為立咒咀唱第一之偈:

       馬牛白銀與黃金     心魅妻者欲得之
       彼具諸子與其婦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隱者等聞此,皆掩耳云:「君莫作是言,君之誓過矣。」菩薩亦向彼曰:「親愛之弟!汝誓過重其言,汝未食彼,汝著蓆座。」彼立誓而坐時,其次弟起立,向摩訶薩恭敬,為以誓自清,唱第二之偈:

[P.309]

       華鬘迦尸旃檀香     彼欲著者有多子
       渴望深者對諸欲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彼坐之時,其餘諸人,從各自之意趣,各唱一偈:

       穀物耕地與名譽     諸子財寶一切欲
       住家觀老家住者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彼振權力剎帝利     王上之王強高譽
       彼治大地四方端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星宿之道為國師     不離貪欲婆羅門
       國主敬彼有榮譽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完成吠陀研究者     世間思為苦行者
       人民對彼一致敬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具四長所最上村     彼之享受如帝釋
       不離貪欲遭死報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P.310]

       圍諸伴侶為村長     聲歌妙舞多歡娛
       由王不受何災難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最上王土被征服     有女冊立為上首
       結分髮女最優者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一〇

       並集婢女之中坐     彼女飲酒不戰慄
       誇示所得徒步行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一一

       羯朱嗢祇羅市中     住僧大寺再建者
       彼只每日造一窗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P.311] 一二

       數百桎梏縛六處     由樂森林導王都
       被打兩刺十鈷棒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一三

       頭掛阿拉伽華鬘     耳插錫製之耳飾
       以棒擊打近蛇口     被縛恭敬走路邊
       我今發此咒詛誓     婆羅門!彼持爾之蓮藕去

[P.312] 如是彼等十三人以咒詛為誓時,摩訶薩自思:「或此諸人實並無失而語其失,對予發生嫌疑。予自己亦須咒詛為誓。」於是彼唱第十四偈:

一四

       實以無失語有失     彼獲諸欲且享樂
       居於家中直到死     諸師!懷疑之人亦如是

然隱者等為誓時,帝釋天自思:「汝等勿畏,我為試驗諸人使蓮根失去。此等諸人非難欲愛如吐痰塊而為咒詛之誓,予須問彼等非難欲愛之理由。」於是現姿禮菩薩為問,唱次之一偈:

一五

       此世彷徨人人求     多為欲者與愛者
       渴愛愉快生此世     何故隱者無欲愛?

於是為答彼之問,摩訶薩唱次之二偈:

一六

       欲愛之故受笞縛     欲愛之故苦畏生
       上主!人人醉心為欲愛     諸般惡業癡者為

一七

       由惡性格生惡故     身形崩時赴地獄
        [P.313] 然見五欲過失故     是故隱者不稱欲

帝釋天聞摩訶薩之語而感動,唱次之偈:

一八

       為試汝等諸隱者     取去蓮藕埋岸岡
       清淨離惡隱者住     梵行者!此為汝之蓮藕食

菩薩聞此唱偈曰:

一九

       我等非汝玩弄者     汝非伴侶非緣者
       千眼者!汝緣何事來依止     天王!與我隱者汝為戲

爾時帝釋天向彼乞赦唱第二十偈:

二〇

       汝為我師實我父     婆羅門!傾躓之人我救護
       博學者!唯一罪過請赦我     賢者不以怒為力

[P.314] 摩訶薩赦諸天王帝釋,並為帝釋向諸隱者之羣乞赦而唱偈曰:

二一

       萬物之主我等見     此夜幸福諸隱者
       師等一切心和合     予婆羅門藕再得

帝釋天向隱者羣敬禮,歸天界而去。隱者羣亦心生四禪及六神通,成達梵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汝等比丘!古之賢者立誓拋棄煩惱。」於是宣明四諦,宣明四諦終了,持惱比丘得預流果,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而唱三偈:

二二

       我與舍利弗     目犍連迦葉
       阿難阿那律     尚有富樓那
       爾時共七人     彼此為兄弟

二三

       蓮華色女為吾妹     久壽多羅爾時婢
       家長質多為奴僕     夜叉婆多智利是

二四

       波陀乃為爾時象     猿為摩頭婆私吒
       迦留陀夷為帝釋     如斯本生汝覺知

四八九 善喜王本生譚

〔菩薩=帝釋天〕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住於近舍衛城之彌迦羅母高樓(鹿母講堂)對大優婆夷毘舍佉之得八願所作之談話。某日彼女於祇園精舍聞法後,謂將於翌日晨旦供養招 [P.315] 待世尊與比丘僧伽,後彼離去。然當夜過半,四洲降下綿延大雨。世尊告比丘等:「汝等比丘!如祇園之降雨狀,四洲皆降。汝等比丘!使身體濡雨,此為我於四洲所降最後之大雨。」於是佛與比丘等皆依神通力由祇園消失而現身於毘舍佉之邸宅。

優婆夷見之叫曰:「諸友!實甚奇妙,諸友!不可思議。如來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洪水起而達於膝,洪水起而達於腰,然即皆無使一人比丘之濡足與衣者。」使彼女身毛豎立,心揚喜氣。於是以佛為上首,招待比丘僧伽。食事之行事完畢,向佛作如次之告白:「世尊!實予願向世尊乞願。」「毘舍佉!諸佛如來實為超越諸願者。」「世尊!此乃適當之願,不能非難者。」「如是汝說,毘舍佉!」

「世尊!予平生對比丘僧伽發願布施雨季用之外衣、來客之食物、出行者之衣物,病人之食物、看病人之食物,病人之藥及日常之粥。又平生發願向比丘尼布施浴衣。」佛繼問曰:「然則,毘舍佉!汝望得如何之利益向如來乞八願耶?」彼女語所願之利益,佛言:「善哉,善哉!毘舍佉!汝毘舍佉!汝望此利益向如來乞求八願,實為甚善。」佛許毘舍佉之八願。聽許八願後,述禮出發而去。

某日佛住於東園時,法堂中開始如此議論:「諸友!大優婆夷毘舍佉雖為女人,然由十力者〔佛〕許可得八願。」佛出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毘舍佉由我許可諸願,非自今始,前生即已許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彌絺羅善喜王治國時,生得一男子,名善喜王子。彼成長後,思欲往得叉尸羅學習學術;彼往彼處,坐於城入口之堂前。時波羅奈王之子名梵與 [P.316] 王子亦往彼處,恰亦坐於善喜王子所坐之凳上。彼等相互詢問,彼此相親,一同往師尊前,付教授金,修習學術。不久學術修了,向師尊乞暇,歸路時一同稍行,立於歧路時互相擁抱,為守友情,彼此約束:「若予生男子,君生女子;或君生男子,予生女子,我等彼此互通婚姻。」

彼等治世時,善喜大王生一男子,命名彼為善喜王子;梵與王生一女子,命名彼女為善慧公主。善喜王子成長後,往得叉尸羅學習學術歸來。爾時,父王為彼灌頂,思欲使即王位,王思:「予友波羅奈王有女,以彼女為彼第一之妃。」於是為彼女多以贈物,遣大臣等前往。

彼等前往未到著時,波羅奈王既已問其妃:「貴妃!為女人最大之苦為何?」「共有一夫之女,由怒而來之苦,陛下!」「如是貴妃!為使我等唯一之女善慧公主免受其苦,我等只與娶一人之人婚配。」彼等大臣到來,就彼女問名時,王云:「諸卿!予確曾於前就予女與予友約束,然予等不願將予女投入羣女之中,予欲嫁予女只一人得彼之人。」

彼等大臣向自己等之王前遣送信息,王聞之不悅:「我等為大國,彌絺羅城周圍有七由旬,國境亙三百由旬,宮中至少須持一萬六千之女人。」然善喜王子聞善慧公 [P.317] 主具備美容,只聞而未見,心已為所虜:「予只欲得彼一人,予不欲一羣之女。唯請迎彼女一人前來。」彼遣使告其父母,彼等不能打破其意志,送付諸多之財物,使眾多之從者迎彼女前來,為王子第一之妃,一同灌頂即位。彼善喜大王以正法治世,與彼女相愛而同棲。

然彼女住於王家一萬年,不能生男育女,市民集於王庭毀謗。王云:「此為何事?」眾云:「無他缺點,唯王無守王統之男子。王只夫人一人,而我等之王家至少須有一萬六千之女。王持一羣之女,其中有一福德之女,亦將得一男子。」王云:「卿等是何言哉?予守不持他女之約束,不能出為謊言,予不欲一羣之女。」於是彼等為王拒絕而去。

善慧夫人聞彼之言自思:「王概為真實之言故,而不使他之女等前來。然予自將為彼選來。」於是彼女為妻之同時亦兼立於王母之地位,依自之所好,選剎帝利之女千人,大臣等之女千人,家長等之女千人,以任何人為對相之歌女千人,共為四千人帶進宮中。彼女等住於王家一萬年,亦未生男育女。依同等之方法,別又各三度帶來,彼女等亦不得男子與女子。如此先後共帶來一萬六千人,經四萬年與彼女一人度過之一萬年,共五萬年。

於是市民再度集會毀謗。王云:「此究為何事?」市民云:「大王!請王命令諸女 [P.318] 願生男子。」王云:「甚善。」王依言謂彼女等:「貴女等!今後乞願得生男子。」自此以後,彼女等不斷求願,敬拜種種之神,行種種之誓行,但仍不生男子。於是王向善慧夫人云:「貴妃!汝應求願願生男子。」彼女云:「諾!」彼女於十五日之布薩日行八支具足之布薩,於寢殿猶續思八戒,愉快坐於寢牀。他之女等為山羊之誓、牛誓,於公園行之。

依善慧夫人之戒力使帝釋天之宮殿震動。帝釋天巡迴善思:「善慧夫人乞願求生男子,應授與一男。然不能任意授與一男,須與彼女適當之子。」於是探求,見有籠作天子,彼即為具足福德之人。彼於前生住波羅奈,彼於播種時,往田地途中見一辟支佛,彼向農奴等云:「汝等播種。」彼自己回返,引導辟支佛至於家中饗餐。彼與其子同以烏曇跋羅樹造有壁之土臺,以蘆草造壁,結草庵、安置門戶,造經行臺,使辟支佛止住於彼處三閱月;於雨安居終了時,父子二人施彼三衣而去。於是先後使七人辟支佛住此草庵,皆布施三衣。父子二人為作籠者,於恒河之岸採竹時見辟支佛,皆如是為之。彼等於死後,生於三十三天,往返上下於六欲天之間,不斷逍遙享受天之榮耀快樂。彼等於爾時轉生,發願欲生上方之天界。

[P.319] 帝釋天認知其中一人將成如來,到彼等天宮之門口,問候而向彼云:「祝君平安!君須往人間界一行。」「大王!人間界實甚可厭,使人不愉快。住於彼處諸人,植諸布施等之福德,望生天界。予往彼處,將欲何為?」「友!貴君於天界能享樂之幸福,可於人間界亦享樂之;可住於二十五由旬高之寶玉瑤臺,望汝應允。」彼於是承諾。

帝釋天得彼之受諾,為隱者之裝,往王之宮園,於彼女等頭上之虛空逍遙而現姿云:「予向任一女人授男子之願,何人欲得男子之願?」「尊者!請授與予,請授與予!」彼女等伸出數千隻手。於是帝釋天云:「予向戒行正當之女等授子,汝等之戒如何,行又如何?」彼女等將上伸之手放下云:「若授與戒行正當者,請向善慧夫人之前出之。」彼翔行於虛空,立於彼女寢室之窗前。彼女以非常畏敬近前開格子之窗云:「尊者!貴君授男子之願與戒行正當之女,果為真實?」帝釋云:「唯然,予授。」「如是請授與予。」「然汝之守戒為何,請試言以觀,若合予意,願授與汝。」彼女聞彼之言云:「如是請聞。」為述自己之戒德,唱十五之偈:

       喜妻為大后     最初被導來
       善喜與予婚     經過一萬年

       婆羅門!予之身語意     皆為持正覺
       毘提訶國王     建都彌絺羅
       吾敬善喜王     於前亦於後

[P.320]

       此等真實語     隱者!為生男子故
       予言如詐偽     予頭裂七處

       夫父與我姑     夫母與我翁
       彼等生限內     婆羅門!為我教導此

       喜法之行者     予悅不傷害
       晝衣侍彼等     曾無疲倦容

此等真實語故……乃至……

       一萬六千女     與予共為妻,婆羅門!
       然而從未有     彼此起妬忿

       予喜彼女等利益     任何之女予無憎
       予憐彼等為側室     常與比並如自己

此等真實語故……乃至……

一〇

       奴隸奴僕與使者     以及其他之從者
       使用彼等常依法     顏容柔和不動怒

一一

此等真實語故……乃至……

一二

       沙門婆羅門     他之乞食者
       常以清淨手     飲食為饗餐

一三

此等真實語故……乃至……

一四

       十四十五夜     半月第八夜
       神變分之際     具足八支齋
       予為行布薩     身常守持戒

一五

       此等真實語     為生男子故
       予言如詐偽     予頭裂七處

[P.321] 如是彼女以百偈千偈述德,實則其德亦無限際。彼女以十五偈述起自己之德時,帝釋天雖然自己有諸多應為之事,但仍不遮彼女之談話而聆聽:「汝之德實為眾多且未曾有。」彼稱讚彼女唱次二偈:

一六

       一切汝正德     王女!國中徧名聲
       善女人!汝德汝存知     汝自讚汝德

一七

       正生剎帝利     高生有榮譽
       毘提訶之主     彼為正義王
       今生為汝子     汝須善教養

彼女聞彼之言,心意歡喜,為向彼詢問,唱次之二偈:

[P.322] 一八

       汝身不塗油     不為塵垢障
       立於虛空中     快言徹我胸

一九

       汝為天神耶     隱者大神通
       緣何來此處     告予汝為誰?

彼為告彼女,唱次之六偈:

二〇

       諸神尊帝釋     集於善法堂
       我具有千眼     為汝來此處

二一

       生類之世界     有女住安靜
       德高思慮深     崇姑忠實妻

二二

       聰明且智慧     行純之婦女
       非人之諸神     欲來見人女

二三

       貴妃!汝依善所行     又因宿世善
       今生於王家     充滿一切愛

二四

       王女!此即汝之德     得獲兩種彩
       死後生天界     今生有榮譽

二五

       聰明之妃     善自守法
       尚得永安     往我天界
       三十三天     我喜見汝

[P.323] 帝釋續云:「天界我應為之工作尚多,我將去矣,汝勿怠。」於是與彼女教誡而去。

於是籠作天子於天曉之時,由天降入彼女之腹,再生人界。彼女知此而告王,王行護胎之式;經十閱月,彼女生下一男,雙親為彼命名摩訶波羅那。兩國之住民皆來:「主君!我等贈王子之乳料。」於是每人各投一枚金幣,於王庭成一堆積。王雖拒絕,但住民等曰:「主君!此將為王子長大時之費用。」終不再取而去。

王子以大尊敬而養育之,成長至十六歲時,於一切之學術,已達圓熟。王思考王子之年齡,向王妃云:「貴妃!我子灌頂之時,應為彼造一精神愉快之瑤臺,舉行灌頂儀式。」彼女云:「甚佳甚佳,大王!」妃亦承諾。王召家相師等:「諸卿!選一工匠,於距我住居不遠處,為我子建一瑤臺,我將為彼行王位之灌頂。」彼等:「謹遵王命。」為之檢察地點。

恰於此時,帝釋天之座示現熱相。帝釋天知其緣由,呼毘首羯摩:「卿!汝行,為摩訶波羅那王子建造縱橫各半由旬,高二十五由旬之寶玉瑤臺。」派遣前往。彼以天工匠之服裝,往工匠等之處,謂工匠曰:「汝等且往,朝食再來。」彼遣去工匠後,以棒敲地,即時建起如前述之七層瑤臺。

王為摩訶波羅那王子一同舉行瑤臺祭禮、天蓋祭禮、成婚祭禮之三種祭禮,於祭禮之場所,兩國之住民齋來參集。祭禮經過七年之久,而王不召還彼等,彼等之衣服、裝飾、硬軟之食物等,一切為王家之物。

[P.324] 彼等經過七年之時,開始發出非難,善喜大王問:「此為何故?」彼等云:「大王!我等樂於祭禮之間已過七年,何時祭禮始行終了?」於是王云:「予諸親愛者!我子前此無有笑容,彼如發笑,汝等可歸。」於是大眾巡迴鳴擊大鼓,集聚演藝者千人,分為七組舞踊,而不能使王發笑。何以故?彼已見天之演藝,而對此等之舞踊不感愉快。

爾時有禿耳與黃耳二人,為善巧之演藝者,二人誓言:「我等將使王笑。」於是禿耳於王宮之門前建起奇大命名無雙之菴羅樹,以粗繩上拋,掛於樹枝,然後循繩攀登無雙之菴羅樹。此無雙之菴羅樹實為毘沙門天之菴羅樹,於是毘沙門天之奴僕等將彼擒拿,切落大小肢節拋下,而其餘之演藝人等將其肢節結合注水,而前之演藝者則被花之上衣與下衣,起立歌踊;但摩訶波羅那見此決無笑容。黃耳演藝者於王庭堆積木材,彼與自己伙伴一同入於火中,火消之時,向積木注水,彼與伙伴皆被花之上下下衣,起立歌誦;王見此亦不見笑容。

[P.325] 如是彼等不能使彼發笑,頗感困惑。帝釋天見其事,遣天之演藝者:「親愛者!汝行,使摩訶波羅那發笑。」於是彼來此處,立於王庭空中,使見其半身之舞踊。即隻手、隻足、隻眼、半邊之齒列之舞踊,搖擺震動,而其餘之半邊則完全不動。摩訶波羅那見此,面現微笑;然而觀者大眾則哄笑不能抑制,心念不能保持鎮靜,手足搖幌,跌倒在王庭之上。爾時祭禮到此告終。殘餘之話,由以下:

       王名波羅那
       宮殿有黃金

依摩訶波羅那王本生譚(第二六四、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六一頁以下)與以說明。摩訶波羅那王作布施等之福德,盡壽命實往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如是,汝等比丘!毘舍佉前生亦由我得願。」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摩訶波羅那是跋陀羅,善慧夫人是毘舍佉,毘首羯羅是阿難,帝釋實即是我。」

四九〇 五者布薩會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入於布薩會之五百優婆塞所作之談話。爾時佛於法堂,坐於四眾中央之莊嚴佛座之上,心境慈愛,觀見諸人自思:「今日將為優婆塞關聯之說法。」而向優婆塞等言曰:「汝等優婆塞!汝等於此處入布薩會耶?」優婆塞白佛:「唯然,世尊!」佛言:「汝等為此,實為善舉。實則布薩會乃為昔日賢者等之習慣,昔日賢者等為制御貪欲等煩惱,而住止於布薩會中。」佛應彼等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摩揭陀國等三國之間,有一森林。菩薩生於摩揭陀國婆羅門之優良家世,成人後捨愛慾而出家,入彼森林,結庵而住。距其庵不遠處有一深竹林, [P.326] 其處有一鳩與自己之妻一同居住,一蟻穴有蛇,某一茂林有豺,某一茂林有熊居住;此四物時時往仙人之處聞法。

某日,鳩與其妻一同出巢,為探尋食物而出發。雌鳩行於其後,為一鷹捉去,雄鳩聞妻之悲鳴,返回觀望,見鷹運妻而去。鷹殺泣叫之雌鳩,予以吞食。鳩與妻別,由愛情燃起之悲哀而痛心,彼思:「愛情使予非常苦惱,在不能制御之內,實不欲探食。」彼絕食而往苦行者之近處,為制御愛情而加入布薩會中。一方蛇亦欲探求食物由住處出來,於前村牛之往來處覓食;爾時村長之全身純白美麗之牛,因取食物,在蟻穴上面用膝行步,用角突土為戲,蛇懼牛之足音,入往蟻穴之中,爾時牛用足踏來,是故蛇怒嚙彼,牛於是殞命。村民聞牛死去,皆一同出來,對牛哭泣,用花環供養,掘穴埋葬而歸。蛇於彼等去後出來,彼思:「予為怒而殺生物,使諸人之心悲哀。今於不能制御此怒之內,不欲探求食物。」而歸來往庵中,為制御此怒,入布薩會,坐於一方。同時豺亦為探求食物而行,彼發現一匹死象:「予得一大食物。」彼心歡喜,往近前嚙象之鼻,恰如嚙柱時之狀,且味亦不美;彼往嚙牙,如同嚙石 [P.327] 時之狀;嚙腹如同嚙籠時之狀;嚙尾如嚙鐵皿時之狀;嚙尻如同嚙乾酪菓子之狀。彼因貪食,進入內腹之中,於是餓時食肉,渴時飲血,橫臥時,有內側與肺為遮蔽,彼如是思想:「此處為予整備飲食與寢牀,更何須有往他處行之必要?」於是彼喜而不出,住於象腹之內側。而其中漸為風與熱使象之死體乾枯,肛門之出口緊閉,豺於腹中痛苦,肉血漸少,身呈黃色,彼尋覓不得外出之方法。某日不時生雲降雨,肛門柔濕,現出隙縫。豺見有穴,思由此穴逃出,以頭觸擊肛門,但通路狹窄,急往出口之處鑽動,使身體受傷,因肛門之阻塞,豺之身毛皆拔,如同棕櫚之樹幹,無毛而出。於是彼思:「予為貪欲而受此苦惱,今於不能制御之內,不欲往求食物。」於是彼往庵行,為制御貪欲入布薩會,坐於一方。

熊由森林出來,彼為激烈欲望之捕虜,往末羅國之前村,村民等見熊來大叫:「熊來!」手持弓棒,包圍熊入茂密之處;彼知已被多人包圍,奔出逃竄,彼於逃竄 [P.328] 之時,為弓棒所擊打,頭部負傷滴血,歸還自己之住居。彼思:「此苦乃為我之激烈貪欲所致,今在未能制御之內,不去選擇食物。」於是往庵而行,為抑制激烈之貪欲,入布薩會,坐於一方。

苦行者以自己之出生尊貴,起高慢之心,不能入於禪定,爾時有一辟支佛,知其高慢,自思:「此非卑者,彼乃成佛之人物,於此劫即將成為一切智者。予將使其高慢得以制御,到達禪定。」於是彼由自己所坐之草庵出來,自北部雪山而下,坐於彼苦行者石板之上。苦行者出,見他人坐自己之座席,彼因高慢不能自制,來至近前,彈指鳴聲云:「汝應識相,卑下者!汝非人之和尚沙門,為何坐予之座位?」於是彼曰:「善男子!何故爾為高慢?予為辟支佛智慧之知達者。爾於此劫將為一切知之覺者,乃為成佛之人物,滿諸波羅蜜,經如是如是之劫而成佛,成佛時將名悉達多。」於是將名、姓、族及第一弟子等悉皆告之,並云:「爾何故高慢粗暴?於爾實不相應。」彼與以教誡。苦行者雖受如是言後,並未向彼敬禮,亦未問及何時成佛,於是辟支佛云:「爾應知爾之生不如予之德之價值偉大,若爾能修行,亦將如予之飛行於虛空。」於是昇至虛空,以自己之足塵,於彼之結髮之上,撒一圓圈,往北部雪山而去。

苦行者於彼行時,為悲痛所襲,彼思:「此沙門以如此沉重之身體,而如木桶之狀,懸空而步行。予自請生身尊貴,而向如是之辟支佛不與敬禮,亦未問予何時成 [P.329] 佛,此予之出生又有何益?此世惟有戒行,最為偉大,予之高慢增上,必將墮入地獄。在此未能抑制高慢之內,將不往探求樹實。」於是入草庵,為制御高慢入布薩會,坐於筵席之上。此賢善男子制御高慢終了,行十徧處,實現神通與禪定,於是往經行臺之一端,坐於座席之上。

爾時鳩等近前飛來,敬禮坐於一方。大士問鳩曰:「汝等前日此時未曾來此,而往探求食物,今日入布薩會耶?」「唯然,尊者!」於是彼問:「是緣何故?」而唱最初之偈:

       鳩!今爾滿足少     爾不欲食物
       忍耐飢與渴     鳩!何故取布薩?

鳩聞之唱次之二偈:

       吾與雌鳩滿貪欲     兩者皆樂居此地
       爾時鷹捉雌鳩去     予無彼女失愛欲

       數多之姿別彼女     由心起苦吾煩惱
       是故吾入布薩會     貪愛於吾不再起

[P.330] 鳩自己說明參加布薩會時,大士又向蛇等各各問之,彼等亦說明原委。以下為問答之偈:

       曲行逼行者!     有二叉舌者
       牙裝有劇毒     忍耐飢與渴
       爾長身之蛇!     何故入布薩?

       村長牛有力     肉隆且震奮
       行近來我方     心恐吾嚙彼
       牛痛心苦悶     毒發而身亡

       是故村人出     泣叫來近前
       故吾入布薩     吾怒不再起

       腐肉墓地多     食物心不喜
       忍耐飢與渴     豺!何故入布薩?

       吾入大象腹     樂貪象屍肉
       暑風激日光     肛門出口乾

       尊者!吾瘦為黃色     吾無出行路
       大雲突降雨     肛門出口濕

一〇

       尊者!吾由肛門出     月現羅睺口
        [P.331] 故吾入布薩     貪欲不再起

一一

       蟻穴之塔蟻     前此爾殺食
       忍耐飢與渴     熊!何故入布薩?

一二

       蔑視自己家     激望末羅村
       諸人由村出     弩弓將吾傷

一三

       頭傷足出血     再歸自家來
       故吾入布薩     不再起激望

如此四者說明自己之參加布薩會而立,向大士敬禮,問曰:「尊者!由先日此時,尊者皆前往探尋樹實,今日未往,何故入布薩會?」於是唱次之偈:

一四

       尊者!我等答爾問     凡從智慧說
       尊者!我等重問爾     婆羅門!何故入布薩?

[P.332] 於是彼向彼等說明:

一五

       無污辟支佛來庵     暫坐之時彼語我
       爾時語我未來事     名姓與行一切語

一六

       我向彼足不敬禮     高慢所縛不問彼
       是故我入布薩會     我願高慢不再起

大士如斯自語入布薩會之原因,教示彼等,告別而入草庵,彼等亦往各各自己之場所。大士不捨禪定,成應生梵天界之身,而他之諸物亦依彼之教訓而安立,得成應生天界之身。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優婆塞!此實為昔之賢者等之習慣,汝等應住於布薩會。」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鳩是阿那律,熊是迦葉,豺是目連,蛇是舍利弗,苦行者即是我。」

四九一 大孔雀王本生譚

〔菩薩=孔雀〕

[P.333]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持惱心之一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問:「汝之煩惱是真實耶?」比丘白佛:「是為真實,世尊!」佛言:「比丘!此歡樂之欲望,如汝者能不為所迷耶?能吹壞須彌山之大風,竟對一枯樹之葉而無可奈何。前生心地清淨之眾生,七百年間住於制御內心煩惱之行,而為欲望所迷。」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菩薩再生於鄰國雌孔雀之胎內。彼於胎內成長時,其母於尋求食物之土地產卵落下而去。因母體健康,亦無其他蛇等之害,此卵無損,因此,此一如迦尼迦羅樹芽狀之金色之卵,時期成熟,以自己之力破卵,生出一金色孔雀之雛。其雙眼如軍迦之赤實,嘴呈珊瑚色,迴繞頸部有三赤線,達於背之中央。彼成長後,身體大如隊商之車而甚美麗,青孔雀等皆來集合圍繞,以彼為王。

某日,彼由池上飲水,見自己姿容之美,彼思:「予於所有孔雀之中,姿容最為優美,若予與彼等住於人交往之處,予將發生危險。予將往雪山之處,安心居住。」於是彼於夜間孔雀等休息之時,無人知曉,入於雪山,越三山脈,達第四層。彼處在一森林中,有一為蓮華遮蔽之大自然湖,由此距離不遠之處,近於丘崗聳立一株大尼拘律樹,彼止於枝上。於此山之中央有一愉快之洞窟,而彼思欲住於其處,於是由山之入口平地處降落。

[P.334] 彼之場所均不能由下方登臨或由上方降下,乃一脫離鳥貓蛇人恐怖之處。於是彼思:「此處為我安居之處。」彼即日住於彼處,次日由山洞出,於山頂向東方而坐,見日輪東昇,彼為求日之守護,稱念救護咒曰:「此一切眼唯一之王昇」,為求食物,則下至地上尋求。入夜歸來,於山頂向西而坐,見日輪西沉,為求夜之守護,稱救護咒:「此一切眼唯一之王沉」,彼如是而住。某日,一獵人彷徨於森林,見坐於山頂之孔雀,彼歸自己之住家,於死時告其子曰:「吾子!第四層山脈之森林中住一金色之孔雀,若王欲求之,汝可告之。」

爾時,某日波羅奈王之妃懺摩,天曉時入夢,彼之夢如是:即見一金色孔雀王說法,彼女頷而聞法;孔雀王說法後,起立離去,彼女云:「孔雀王行,速與捕獲。」於是驚醒,醒後始知是夢。彼女自思:「若予云夢,王不介意,若云有孕之女人所望者,王必留心。」於是裝作有孕之女著牀。爾時王來彼女近前問曰:「妃!汝感何處心意不快?」「予有願望。」「妃!汝有何欲願?」「予欲聞金色孔雀說法。」「妃!如何能得此種孔雀?」「大王!若不能得,予將死矣。」「妃!汝勿憂煩,若某處住有此物,則必能得之。」

[P.335] 王慰彼女而出,坐於王座問大臣曰:「諸君!吾妃欲聞金色孔雀之法,世有金色之孔雀耶?」答曰:「婆羅門知之。」王問婆羅門等,婆羅門等如是答之:「大王!水之生物魚龜蟹,陸之生物鹿鵠孔雀鷓等,此等動物與人,皆有金色者。此為我等之相好咒中所云。」

王將自己國中之獵師集於一堂,問曰:「汝等嘗見金色之孔雀耶?」答云:「未嘗見之。」唯其中一人,其父曾見,彼謂:「予雖未嘗見之,然予父云某處有金色之孔雀。」王向彼云:「甚善,如是予將能與妃生命,汝往捕捉前來。」王與以諸多之財物使往。

於是彼以財產與妻子,向彼處出發而去。彼為見大士而張網,彼思:「今日我將捕得,今日我將捕得。」如是在未能捕得之中而死去,王妃亦因願望未適而死去。王怒含恨:「為彼孔雀使予之愛妻死去。」王於金板留書,將板入於美好之木函中,上書:「雪山第四層山脈住有金色孔雀,食其肉者得不老不死。」其後國王死去,他王見彼所書之金板文字,自思:「得不老不死。」於是派遣獵師一人,彼亦死於其處。

如是六人之王承繼王位,六人之獵師死於雪山。第七代之王所遣第七次之獵師自思:「予今日捕得,予今日捕得。」如是七年之間,未能捕得。獵師自思:「何以此 [P.336] 孔雀之足,不於任何網中來食?」於是在彼處看守,見彼朝夕誦救護咒,獵人最後推定:「在此場所,無他孔雀,此鳥必為修梵行者,彼依梵行之力與救護咒之力而不為網捕。」於是往近處捕一雌孔雀,以拍手之音,使之鳴舉叫聲,拍手使之舞踊,馴熟之後,攜往山處,於菩薩稱誦救護咒間,於近處張網,彈指出音,使雌孔雀揚起叫聲。孔雀聞彼女之鳴聲,於是七百年間靜止之煩惱,如蛇被擊打時昂起鎌首,而彼為煩惱所惱,不能稱念救護之咒,急往彼女之近前,由空中降下,足踏入網。七百年間未能捕捉之網,瞬間捕捉其足而縛之。

獵師自思:「此孔雀王經六人之獵師均未能捕得,予亦於七年之間未能捕得,今日彼為此雌孔雀而惱於煩惱,不能稱誦救護之咒,飛來為網所捕而低頭。為我所苦之物,乃如此之高德。如將此物持往為他人之贈物,實不相應,而王與我之名譽,又有何益?我將使彼逃走。」彼又尋思:「此鳥有象之力,具有威力,予若接近,彼思:『彼來殺予』,為死之恐怖而戰慄,將傷及其足翼,予隱不近彼而立,以矢切斷彼網。如是彼依自己之望可行。」於是彼立於隱處,以矢搭弓待發。

[P.337] 一方,孔雀亦思:「此獵師知予惱於煩惱,使予成為被捕之身,彼未介意而坐,彼現在何處?」於是四處巡迴觀察,彼見獵人張弓而立:「彼將殺我而攜行。」彼思被殺之恐怖而戰慄,願求助命而唱最初之偈:

       若爾欲財寶     捕我勿殺我
       友!伴我至王前     汝得多財寶

獵師聞此自思:「孔雀王見予搭弓欲射,予應安慰於彼。」於是唱第二之偈:

       今我矢搭弓     不為欲殺汝
       孔雀王!我思壞此網     任爾喜應行

於是孔雀唱次之二偈:

       獵者!晝夜耐飢渴     追我七歲間
       捕我入網中     何故欲脫縛?

       今日離殺生     與眾生無畏
       爾捕我入網     又欲我脫縛

[P.338] 獵師更又云:

       誓離殺生人     與眾生無畏
       去世何幸福     孔雀王!我此今問爾

孔雀王答曰:

       誓離殺生者     與眾生無畏
       現在得稱讚     身滅而昇天

獵師又云:

       或云神不在     現生趣斷滅
       善惡報亦然     布施為愚
       阿羅漢等言     是故吾捕鳥

大士聞此,為說明他方世界之狀態,於網棒之前低頭唱次之偈:

       月日兩善見     光輝行虛空
       下界與他界     何只人間界

[P.339] 獵師唱偈云:

       月日兩善見     光輝行虛空
       他界非下界     神與人間界

於是大士向彼云:

一〇

       否認善惡報     業果亦否認
       以施為愚     卑說無因論

大士說此時,獵師善思,唱次之二偈:

一一

       爾言實真實     如何施無報
       善惡報亦然     如何說為愚

一二

       為何如何為     如何為行為
       苦行如何修     修何等苦行
       孔雀王!其義汝語吾     為不墮地獄

[P.340] 大士聞此之時自思:「若予答此問說時,人間世界將成空寂;予將為說信法沙門婆羅門之狀態。」為唱次之二偈:

一三

       地上沙門人間少     不住家內纏袈裟
       正時托鉢行四方     非時止行為善人

一四

       近斯善人爾應問     彼能使爾心歡喜
       從自智慧彼語爾     此世彼世說明白

大士如是云,使獵師恐懼地獄。實則彼已成就為辟支菩薩之波羅蜜,如一成熟之蓮華尚在尋求觸及太陽之光線,彼已得完全智而生活。彼聞其法語立即領解諸行,知悉三法印,證得辟支佛智。此一知解與大士之由網解脫為同一瞬間。彼辟支佛滅一切煩惱,立於有生之終端,而為感興之詩唱偈曰:

[P.341] 一五

       如蛇之捨古破皮     如綠樹之捨黃葉
       今日我捨獵生活     獵師生活我捨棄

彼歌此感興詩後自思:「予今由一切煩惱之繫縛解脫,然家中尚有諸多之鳥被縛而生,予將如何解放彼等?」於是向大士問曰:「孔雀王!予之家尚縛有諸多之鳥,彼等應如何與以解放?」

菩薩具有較辟支佛為大之知方便攝取一切智慧,於是菩薩向彼云:「尊身依道而破煩惱,已證辟支佛智,應為有關此之誓言,則全閻浮提中被繫縛之眾生,皆被解脫。」於是彼入於依菩薩所與之門而為誓言:

一六

       為數幾百鳥     被縛於我家
       彼等之生命     我今與解放
       今日使彼等     各歸自己家

[P.342] 彼唱此偈,於是依彼之誓言,彼眾鳥立即由一切之繫縛中解放,彼等揚溢喜聲,各往自己之家而去。於此瞬間,全閻浮提各各之家,自貓以下,一切被繫縛眾生,皆不存在。辟支佛舉手觸頭,於是家居之標示消失,出家之標示出現,彼如六十歲長老之狀,著衣持八種之必須品,向孔雀王合掌云:「尊身為予偉大之救主。」於是右繞為禮,昇至虛空,向難陀姆羅山頂而去。孔雀王則由棒之先端飛起,取食物往自己之家而行。

結分

獵師於此處七年之間,以手結網而住,依孔雀王而得解脫,佛述說此事唱結語之偈:

一七

       獵師住森林     親手為結網
       光榮孔雀王     終被彼捕獲
       彼由苦解脫     如我之解脫

佛為此法語後,說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持惱心之比丘得阿羅漢——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孔雀王即是我。」

四九二 木工養豬本生譚

〔菩薩=樹神〕

[P.343]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二年老之長老所作之談話。摩訶拘薩羅王將其女與頻婆娑羅王時,並與以迦尸村為其女作沐浴之用,後波斯匿王於阿闍世王弒其父頻婆娑羅王時,破壞此村,為此發生戰鬥。開始時,阿闍世王勝利,拘薩羅王敗績,彼問大臣:「以如何方法,可生擒阿闍世王?」「大王!比丘善巧於咒文,王遣使者赴精舍聽取比丘等之意見。」王曰:「甚善。」王與同意,於是命大臣等云:「汝等前往,可隱身聽取尊者等之意見。」

在祇園精舍中有多數王者之眷屬出家,彼等中有二年老長老於精舍附近之草庵居住。一為弓術師帝須長老、一為曼提達陀長老。彼等於夜間睡眠,次晨醒覺,彼等之中,帝須長老點火云:「尊者達陀長老!」達陀云:「尊者!何事?」帝須:「貴君善眠耶?」達陀:「予未成眠,將如之何?」帝須:「尊者!此拘薩羅王實為愚者,彼不過只知食盛入食器之食物而已,是故為阿闍世王所敗。」達陀:「尊者!汝言如何?」帝須:「彼竟被不過如自己腹中小蟲之阿闍世所敗。」達陀:「尊者!然則如之何則可?」帝須:「尊者達陀長老!戰者實有輜重軍、戰車軍及蓮華軍三種,於此等之中,以輜重軍可捕阿闍世王。於某山頂之兩側配置勇士,前面顯示軍勢,俟了解其進入中間後,由兩側之勇士叫囂而躍上,則彼如魚之入網,如魚之入於筌中,即可成擒。」

王所派遣諸人,將此語聞告於王,王率大軍,依言而捕阿闍世王,鎖縛數日懲處之後,對彼教誡曰:「爾以後不可再為此事。」將彼解放,交付其母金剛女,為大行列之行軍而歸。

「拘薩羅王以弓術師帝須長老之計劃擒阿闍世王。」比丘等之間開始宣揚,法堂中亦同樣開始議論,佛出於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之事,前生弓術師帝須即巧於戰爭之配備。」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344]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城近於城門之村,住一木工。彼往林中伐木,見一幼豬落入穴中,將其帶回,命名為「木工養豬」加以養育。豬受彼之召使,以鼻轉木推來,以牙牽引墨繩,以口銜斧、鑿、木槌運來供用。

彼成長後,力強身大,木工愛彼如子,木工以住於此處,恐人傷害,將彼逃放於森林。於是豬思:「予於此森林之中,不能單獨居住,將求得親類,為彼等圍繞而居。」於是彼往森林茂密之處探索,發現甚多豬隻,彼滿足而唱次之三偈:

       我往山與林     探求為步履
       求得我親族     今我得成遂

       樹根與實多     食物亦不少
       覩此山川樂     居住可平安

       一切親類等     共住於此處
       恬淡無慾惱     何處亦無懼

彼等聞此語,唱第四之偈:

       汝求其隱家     此處有敵人
       「木工」!彼來此處時     殺我最上者

       誰為我等敵     親族!汝等善來集
       尚未被殺者     我問請答我

[P.345]

       獸王有條紋     有力具銳齒
       木工!彼來此處時     殺我最上豬

       我等非無牙     身體具有力
       我等共一團     合力將戰勝

       我等聞爾言     心喜耳亦樂
       戰時如逃去     我等命將斷

於是「木工養豬」使豬等成為一心,然後問曰:「虎何時將至?」「今日晨朝捕一隻而去,明日晨朝彼將再至。」彼於戰爭巧為佈置,彼云:「立於此之場所,必能勝利。」彼知便利之地形,於是檢查各處場所。夜間使豬等取用食物,晨朝起時,彼說明戰時有輜重軍等三種,設蓮華軍於中央之所,安置飲乳之仔豬,而以彼之母親等圍繞彼等,其外再圍以不產仔之牝豬,其次為幼豬,其次為將出牙之幼豬,其次為有大牙之豬,其次為年老之豬;如是於各處作十組二十組三十組之分隊,配置有力之軍隊。彼為自己掘一大穴,為虎之陷落掘一簸籠式之穴,二穴之間為自己作一立足休息之地。於是攜同有力之戰士豬等往各處激勵士氣而行。

[P.346] 如是作為之間,太陽昇起,於是虎王由偽行者之庵出來,立於山頂。豬等見虎告彼曰:「貴君!敵來。」彼云:「勿恐,一切皆如彼而行。」虎搖擺身體,如欲出發而放尿,豬等亦如彼之狀;虎見豬等,出大吼聲,彼等亦如彼而為之。於是虎見彼等之動作而自思:「此非以前之狀,今日向予敵對,分組而立,彼等有軍師而為此配列,今日予不近彼等而歸去。」彼恐戰死而歸,往偽行者之傍。彼偽行者見虎空手而來,唱第九之偈:

       汝於今日離殺生     對諸生物與無畏
       見羣歸來如乞食     虎!實有齒爪無勇氣

於是虎唱次之三偈:

一〇

       予之齒爪非不利     予之身體具有力
       彼親族等為一團     是故彷徨我獨步

一一

       嘗見懼戰者     逃散求隱家
       今共為一羣     吟聲作哼語
       今彼立原地     我恐敗彼難

[P.347] 一二

       彼等有軍師     言說皆一致
       成團欲殺我     是故我不欲

偽行者聞此唱次之偈:

一三

       帝釋戰勝阿修羅     一隻之鷹殺羣鳥
       一頭之虎見羣獸     殺最上者有此力

於是虎唱偈曰:

一四

       不論帝釋鷹     雖云獸王虎
       親族結一團     虎力不得動

偽行者再行對彼激勵,唱次之二偈:

一五

       迦陵頻伽鳥     為集作羣飛
       彼等喜一處     飛翔空中去

一六

       彼等之飛行     唯一離羣飛
       是故為鷹襲     虎亦當如是

[P.348] 而彼如是云:「虎王!汝不知自己之力耶?汝勿恐,汝唯一度大吼,即飛撲上去,彼兩隻不能一同奔逃。」彼再激勵,虎依其言而為。

為說明此意義,佛為唱偈:

一七

       偽行者所勵     狂持貪欲眼
       彼思仍如前     躍向有牙者

於是虎又歸往,暫立於山頂。豬等又告木工:「盜賊又復前來。」彼激勵彼等:「勿恐。」彼起立至兩穴之間暫作休息之處,虎出速力近木工養豬之前,飛撲上來,木工養豬向後迴轉,落入第一穴內;虎不能制止其速力前進,落入簸籠之形穴內,彼如同土塊所作之物,立於其中。木工養豬忽然飛出,以牙齒突入其內股,刺破心 [P.349] 臟,食其肉而以口嚙之,落於外穴,彼云:「予已捕此奴隸矣。」最初往者,食滿其口,最後往者云:「虎肉究為何味?」木工養豬由穴中上來,見豬等曰:「汝等不滿足耶?」「大王!貴君殺一隻虎,尚有其他惡於十虎者在。」「彼為何人?」「彼為虎常運肉與彼食之偽行者。」「如是皆來,捕彼惡漢。」彼等共同意急行前往。偽行者以為虎將立即歸來,然見豬等由路上奔來,彼思:「此等豬已殺虎,此似為前來殺予。」於是急馳攀登烏曇跋羅樹上。「汝等勿憂,彼將立即被捕。」於是呼幼豬由樹根刨土,牝豬用口滿含水來,大樹直立而露根,於是命其餘之豬等:「汝等可往彼處咬斷其根。」於是倒退膝行,以牙切斷樹根,牙利如斧,大樹斷根,猛然翻轉倒下,偽行者落下,分裂碎斷,肉均被食。樹神見此不可思議,而唱偈曰:

一八

       如樹生森林     親族善團結
       豬等為一團     一度虎被殺

彼等之中,人與虎被殺,佛為說明此事,唱他之偈:

一九

       婆羅門與虎     兩者終被殺
       豬等皆歡喜     齊為大聲吼

[P.350] 於是木工養豬問曰:「尚有其他之敵否?」豬云:「大王!已無矣。」豬等皆曰:「吾等為彼灌頂作我等之王。」於是求水,見偽行者飲水使用之法螺貝,以此右旋法螺貝之寶,滿盛以水運來,使木工養豬於烏曇跋羅樹根之下灌頂,於是以灌頂之水灌撒一牝豬為彼之妃。由此以來,坐於烏曇跋羅之吉祥賀喜凳上,用右旋法螺貝水灌頂成為後世灌頂大典之慣習,乃即由此時開始。

結分

佛為說明其意義唱結語之偈:

二〇

       烏曇跋羅樹根元     於此豬等齊來聚
       木工養豬受灌頂     爾為吾等主君王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弓術師帝須即巧於戰爭之計劃。」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偽行者是提婆達多,木工養豬是弓術師帝須,樹神即是我。」

四九三 大商人本生譚

〔菩薩=隊商之長〕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住舍衛城之商人等所作之談話。彼等為經商而出發時,向佛為大布施,立足於歸依處與戒律向世尊言曰:「若我等健全歸來,唯一即為向世尊之足頂禮。」於是彼等與五百之車共同出發,達曠野處,迷失道路,無水無食,於森林中左轉右轉,見一龍住之尼拘律樹,解車坐於樹根。彼等見水濕充滿之樹葉與充滿水分之樹枝,自思:「此樹通水,切其東枝,將見我等之飲水。」 [P.351] 於是一人登樹切枝,由多羅之幹,涌出水流,於是大眾浴水飲水;然後斷其向南出之枝,由其中出來種種食物,大眾食之;然後向西切枝,由其處出來著飾之女人,大眾與彼女等同樂;然後斷其向北之枝,其中充滿七寶,裝入五百車中;於是返回舍衛城,守其財寶。彼等手執香及花環等往祇園精舍,向佛敬禮供養,坐於一方,敬聞法語,而於次日施大布施。彼等云:「世尊!予等以此布施功德,讓給與我等財寶之樹神。」於是商人等皆讓與功德。佛於食事終了後問曰:「功德讓與如何之樹神?」商人等語如來由尼拘律樹受得財寶之事,佛言:「汝等知量,不住欲望,故得財寶。前生有諸人不知量,住於欲望,故失財寶與生命。」佛應彼等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城近處有荒野之土地,生有尼拘律樹,商人等迷失道路,見尼拘律樹。

佛為等正覺說明其意義:

       商人等為集     乃由諸國來
       一人為隊長     出往得財寶

       彼等行曠野     少食又無水
       見大尼拘律     蔭涼心歡喜

       於此樹之蔭     彼等坐其處
       愚為愚癡蔽     商人等尋思

       此樹有濕氣     而且涌水流
       商人!我等斷其枝     先切東向者

       彼等切其枝     無污得清水
       滿足商人望     既浴且飲用

       愚為愚癡蔽     二度彼等思
       商人!我等斷其枝     今切南向者

[P.352]

       彼等切其枝     米肉少水粥
       生薑與豆汁     多得枝中流

       商人遂其望     彼處食且飲
       愚為愚癡蔽     三度彼等思

       商人!吾等斷其枝     今切西向者
       彼等切其枝     得諸女著飾

一〇

       身被種種衣     寶玉與耳環
       一人得一女     二十五人居

一一

       於此樹蔭中     女等所包圍
       商人遂其望     四方侍為樂

一二

       愚為愚癡蔽     四度彼等思
       商人!吾等斷其枝     今切北向者

一三

       彼等切其枝     金銀珠琉璃
       價尊白毛布     多得枝中流

一四

       又有迦尸布     北方之毛布
       商人遂其望     捆縛入車中

一五

       愚為愚癡蔽     五度彼等思
       吾等斷此根     將得更佳物

一六

       隊商之長立     合掌為乞願
       商人!彼樹何所逆     幸福與爾等

一七

       東枝與爾水     南枝與飲食
       西枝與女人     北枝遂欲望
       商人!彼樹何所逆     幸福與爾等

一八

       於此樹蔭中     坐而且發誓
       不得傷其根     害友為惡人

一九

       勢多不納一人言     彼等對彼不介意
       手持銳斧由根斷     尼拘律遭彼等襲

[P.353] 於是龍王見彼等欲斷樹根,自思:「予對此等諸人欲飲時與水,更與天食、臥榻、侍女及滿載五百車之諸寶,而今又欲由根伐斷吾樹,彼等過分貪慾,除隊商之長外,其他諸人,悉數格殺。」於是彼召集:「如是如是之武裝兵士,如是如是執弓箭者,如是如是著甲冑者」前來。

佛為說明此事唱偈:

二〇

       由此二十五條蛇     堅固之身出臨陣
       又執弓者有三百     著甲冑者六百多

於是龍王唱偈云:

[P.354] 二一

       此等諸人皆縛打     勿使生命得救助
       其中除去商隊長     一切諸人為灰燼

龍等依言而行,將以上覆蓋之物使乘於五百車中,而使商隊長載入自己車內運往波羅奈,將一切財寶置彼家中,遣彼歸自己龍宮而去。

結分

佛為教訓,使知其意,唱次之二偈:

二二

       是故古賢人     得見自利益
       不為貪欲制     解除敵之心

二三

       愛慾苦之源     應知其危險
       離執去愛欲     出家作比丘

而述此法語後,佛言:「汝優婆塞等!如是前生住於貪欲之諸商人等至大破滅,是故不可住於貪欲。」於是佛為說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此商人等到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龍王是舍利弗,隊商之長即是我。」

[P.355] 四九四 娑提那王本生譚

〔菩薩=王〕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入布薩會之優婆塞所作之談話。爾時佛言:「汝等優婆塞!昔之賢人等依自己之布薩業,以人間之身體往天界長期居住。」佛應彼等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彌絺羅城有名娑提那王者,從正法以治國。彼在城之四門,城之中央及宮殿之門前,造六布施堂,於全閻浮提休假日行大布施,每日行六十萬之消費。彼守五戒,入布薩會。王國之住民,立足於彼之教誡之上,積布施之功德,死後生於天之城市,於帝釋天之善法講堂,天子充滿而坐,稱讚娑提那王戒行等之德。其他諸神聞之,起欲見王之望,諸神之王帝釋天知彼等之心,云:「諸位欲見娑提那王耶?」答曰:「唯然,天王!」於是彼命摩兜麗曰:「汝往,付馬駕超勝車,伴娑提那王前來。」於是彼云:「謹遵王命。」同意付馬駕車向毘提訶王國而行。

爾時為滿月之日,摩兜麗於諸人夜食,坐於門前笑語之時,與月輪一同驅車前進,諸人望天云:「有兩月出現於空中。」彼等見車通過月輪向前行進乃曰:「此非月乃車,此天子出現。此究為何人結此如意所向之辛頭馬驅天車而行耶?除吾王之外,將無他人,我等之王實為信心甚深之法王。」諸人十分歡喜,合掌而立,唱第一之偈:

       歡喜豎毛髮     此世不思議
       天車現虛空     吾王有光榮

[P.356] 摩兜麗驅車,由諸人供養香及花環等物崇拜,彼右繞城三周,往王之宮門之所停車,立於西方窗之下端,準備登門而立。

是日,王往巡視諸布施堂,並與指示:「以如此方法與布施為宜。」於是入布薩會過此一日。而彼時由大臣等圍繞,坐於裝飾之宮殿屋頂華麗之露臺之上,向東窗說有關正法之話。爾時摩兜麗招手向彼為乘車狀,而於招手後即伴之而行:

佛為說明此意義唱偈:

       神力偉大之天子     天之御者摩兜麗
       彼招彌絺羅城主     毘提訶王受招待

       王中最優王     乘此天車來
       帝釋希見爾     三十三天上
       諸天皆憶爾     共坐善法堂

       娑提那王見     迴面乘天車
       天車軛千馬     馳往諸神前

       見此王到著     諸神喜相近
       大王!爾善來相伴     相伴爾善來
       大王!諸神之王座     王可坐其傍

       帝釋喜相迎     毘提訶之王
       婆娑婆招待     座席與欲樂

       強力諸神之住居     王來居住誠善事
       大王!一切欲樂悉成就     諸神望汝與共住
       三十三天皆共有     所享欲樂非人間

[P.357] 諸神之王帝釋分與廣一萬由旬天城市之半,一俱胝天女之半及天宮之半與彼。於是彼歡樂於所與之幸福,依人間之數,已過七百年間。彼如是居住之內,於天界自己之功德已盡,心中感不滿足,為此彼與帝釋天如是相語,唱次之偈:

       舞踊歌謠與史話     皆云生天有快樂
       今我在天已不樂     壽命將盡近死期
       汝為諸王最上者     是否予將作愚人?

於是帝釋天向彼云:

       爾之死尚遠     壽命亦未盡
       有力最上者     爾尚不成愚
       然爾功德少     異熟果未盡

一〇

       依我天之力     使汝住天上
       最上王!三十三天內     享非人間樂

[P.358] 爾時大士拒絕云:

一一

       如借他車乘     如借他財寶
       由他得布施     如此享幸福

一二

       由他得布施     此非我所望
       自為之功德     財寶我特有

一三

       是故我將行     布施住寂靜
       攝制又自制     多為諸善行
       為時為幸福     無感後悔事

爾時帝釋聞彼之言,命摩兜麗:「汝往,汝伴娑提那王往彌絺羅城,置於王之遊園之上。」於是彼依言而為。王巡迴步行於遊園之中,遊園之管理人見彼詢問後,往那羅陀王之所告稟。於是聞王之到來:「汝先行為彼王與予準備二席置之。」王遣遊園管理人先行,於是彼依命而行。爾時娑提那王問彼曰:「何故設二座席之位?」答曰:「一為貴王,一為我王而設。」於是王云:「他為如何之人,將坐於予面前之席上?」王坐一席,而置足於另一席上。那羅陀王出發前往,向彼之足敬禮,坐於一方。彼乃娑提那王第七代之後裔,爾時之人壽為百歲之時,而大士依功德之力,過如此之時光。彼執那羅陀王之手,於遊園巡迴散步,唱次之三偈:

一四

       此處有旱田     有水流溝渠
       此等諸小川     為此綠草蔽

[P.359] 一五

       此有蓮池樂     鴛鴦鳴聲滿
       曼陀羅之華     白蓮青蓮蔽
       與我共居人     今往何處去

一六

       此等旱田為地面     彼處樂園有森林
       相知之人何不見     那羅陀!予見此如空漠所

爾時那羅陀向彼云:「大王!貴王因往天界,經七百年,予乃貴王第七代之後裔。貴王之臣下,均已墮入死域,然此為貴王自己之王國,請受取之。」王曰:「那羅陀!予非為王而來此處,予為行功德而來,予只為欲作功德。」於是唱次之四偈:

一七

       我見天宮殿     光輝耀四方
       面向諸天王     亦見諸天子

一八

       予住天之居     予享天欲樂
       三十三天內     一切欲樂遂

一九

       我見為如斯     來此為功德
       我只為行法     王位我不望

[P.360] 二〇

       勿導罪咎道     等正覺者說
       有德人進道     我亦欲踏進

如是大士為此等偈,以智慧集唱,盡知一切。爾時那羅陀更向彼云:「大王!請與指導王國。」彼答:「王子!予不望王位,望與我七日間行七百年間之布施。」那羅陀云:「甚善。」接受彼之言行大布施。王行布施七日間,至第七日娑提那王死,生入三十三天。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布薩業應真誠住之始為相應。」於是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優婆塞之中,有者入預流果,有者入一來果——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那羅陀王是阿難,帝釋天是阿那律,娑提那王即是我。」

四九五 十婆羅門本生譚

〔菩薩=賢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無比之布施所作之談話,此於第八篇蘇企羅本生譚中將被詳說。王當與此布施時,對以佛為上首之五百比丘,加以考察,對滅煩惱之比丘則與之。於是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說王之功德:「諸位法友!王與不等之布施,當布施時,考察而施與有大果者。」佛出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等比丘!拘薩羅王 [P.361] 為如我佛之弟子,考察而與布施,實無不可思議,昔之賢者等於佛未出世時,即與考察之布施。」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拘樓國之因陀羅波羅薩多城之優第提羅系之高羅婆王治國時,有彼之大臣毘樓指導俗事與聖事。王行動搖全閻浮提之大布施,而受布施之食者中,守五戒者全無一人,皆為破戒者,因而布施使王不能滿足。於是王思:「如行考察之布施,其果甚大。」於是彼望與守戒律人以布施,彼思:「與賢人毘樓互相商談。」於是於彼侍奉來時,使坐於座席,向彼諮問。

佛為說明此意,唱次之半偈,其他半偈以下為王與毘樓之問答。

       愛法優第提羅王     彼向毘樓云考察
       毘樓!凡來我前求施者     護戒有學婆羅門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大王!護戒有學識     遠離不淨行
       難見婆羅門     食爾供養食

       大王!婆羅門種類     實則有十種
       彼等詳區別     我說請聽聞

       或者背負袋     堅縛如根滿
       集合諸藥草     入浴口誦咒

       大王!醫師與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P.362] 高羅婆王云: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或者車附鈴     前行使錚鳴
       彼常為行使     馴馬能御車

一〇

       大王!與使者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一一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一二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一三

       更有婆羅門     持水甕曲杖
       城村與街市     王之近處行

一四

       城村與森林     不施我不走
       大王!壓制者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一五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一六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一七

       爪髮長如草     齒污體垢穢
       塵埃塗滿身     彼等乞食行

一八

       大王!樹樵亦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P.363] 高羅婆王云:

一九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二〇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二一

       阿梨勒果阿摩勒     菴羅果與閻浮果
       威比他佳麥粉果     齒楊子與橡樹板

二二

       羅闍那樹糖果籠     煙管蜂蜜軟膏等
       大王!聲高四處為叫賣     彼為商賈到處行

二三

       大王!與商人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二四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二五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二六

       經營農商業     畜養山羊羊
       得金與子女     使之論嫁娶

二七

       阿摩晝之種     吠舍種同等
       彼等為混血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二八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二九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P.364] 三〇

       諸村為司祭     出行享乞食
       多求為諸獸     去勢並付印

三一

       牛豚與山羊     屠殺家畜者
       大王!屠牛者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三二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三三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三四

       或有婆羅門     手持刀劍盾
       立於通路上     引導隊商行

三五

       彼等牧獸者     盜賊與同等
       強取並索要     亦稱婆羅門
       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三六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三七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三八

       森林造小屋     張網為獵戶
       兔貓並蜥蜴     魚龜皆遭捕

三九

       大王!彼等為獵師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四〇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P.365] 四一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四二

       財寶之欲所驅使     橫入牀下為竊賊
       蘇摩酒祭行犧牲     王於其上得入浴

四三

       大王!理髮師同等     亦稱婆羅門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高羅婆王云:

四四

       彼等婆羅門相遠     不可云彼婆羅門
       毘樓!汝語他之婆羅門     尋求護戒有學者

[P.367] 四五

       離不淨行者     食我供養食
       施彼果甚大     斯者我施與

如是說明普通一般具有虛名之婆羅門等,以下為說明最上之婆羅門等,唱次之二偈:

四六

       大王!護戒有學識     遠離不淨行
       此等婆羅門     可享食供養

四七

       一食食米食     並且不飲酒
       大王!彼等語資格     斯可伴來否?

王聞其語問曰:「友!毘樓!如是可尊敬之第一婆羅門等住於何處?」「大王!彼等居於北部雪山之難陀姆羅洞窟之中。」「賢者!如是以爾之力,為予將此婆羅門等伴來此處。」王心滿足唱次之偈:

四八

       毘樓!此等婆羅門     護戒有學識
       毘樓!汝速索彼等     可招彼等來

大士云:「善哉。」接受王言,向王曰:「如是,大王!裝飾城市,一切城中住民,皆行布施,入布薩會,守持戒律,擊大鼓布告,王與臣下共行布薩。」而菩薩自己於 [P.368] 晨早為食事,行布薩會,日暮取出肉豆蔻色之箱,與王共同五體投地平伏其身,憶諸辟支佛之羣而敬禮祝告曰:「北部雪山難陀姆羅洞窟所住五百辟支佛等!明日受我等之供養,前來受食。」於是向虛空八度散撒滿握於拳中之花,爾時五百辟支佛之處,華往落於其上。彼等思忖,知其理由:「諸卿!我等將受毘樓尊者招待,彼實非卑劣眾生,彼為成佛人物,此劫即將作佛。我等應寄以善意。」於是承諾其招待。大士見華未歸來,已知彼等承諾。菩薩云:「大王!明日辟支佛等將來,請施以尊敬與尊崇。」

王於翌日為大尊崇,於大露臺之最淨之所設席。於無熱惱湖之辟支佛,思惟其身體要求已生時,凌虛空而前來,於王庭落下。王與菩薩深具信心,由彼等之手受鉢,使坐於宮殿露臺之上,捧獻供養之水後,準備硬軟之食以為供養。食事終時,為次日而作招待,如是七日間招待,行大布施。第七日時,與彼等必要之物品,爾時彼等感謝,昇於虛空,歸往彼處,必要物品亦與彼等同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拘薩羅王為予之弟子,行考察布施,實非不可思議,昔之賢者於佛未出世時,亦同行布施。」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毘樓賢者即是我。」

[P.369] 四九六 次第供養本生譚

〔菩薩=苦行者〕

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地主所作之談話。彼為善良而信心甚深之人,向如來及僧團常為大崇敬,某日彼作如是思考:「予對佛寶僧寶供養食與柔衣,常為大崇敬,今將向法寶為之。其所為崇敬,將應如何為之?」

於是彼取諸多之香與花環等往祇園精舍敬禮世尊,問曰:「世尊!予欲為法寶之崇敬,其崇敬應如何為之?」佛對彼言曰:「若欲為崇敬法寶,當向法寶之保持者阿難以為崇敬。」於是彼云:「謹如尊命。」同意而為對長老之招待。次日對長老大為崇敬,引導至家中,使坐於極為安靜之座席,敬獻香與花環等物,施種種優味之食,食後並施與作比丘三衣之十分高價布料。長老自思:「此崇敬乃對法寶之所為,對自己頗不相應,應與第一之法將為最相應。」於是將供養食物入於鉢內,連同衣料運往精舍,交與舍利弗。然彼亦自思:「此崇敬為對法寶,應徧及法主等正覺者為相應。」於是彼施與十力尊。佛見無比自己至上者,於是受入鉢供養之食,並受取衣之布施。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論:「諸位法友!某地主為崇敬法寶而思惟,向法寶保持者長老阿難而為布施。長老謂:『施予為不相應。』而施與法將;彼亦謂:『此對予亦不相應。』而奉獻與如來。如來不能發現其他之至上者,依自己為法主故:『彼於我相應。』於是食彼鉢之供養食,受衣之布料。如是彼鉢之供養食,相應如法次第至其主之足前。」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鉢之供養食如法次第至予之所,非自今始,前生佛未出世時亦有相同之事。」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P.370]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止惡行,不亂十種王法,以正法治國,如是行之,彼之法庭成空。王為發現自己有無不德,由住於近處住者開始,於任何人問之,如宮內之婦人等,城內之人,城門近處之村,均未發現自己之不德者。於是彼思:「予往地方探討。」於是使大臣等任王國之事,彼與司祭變裝,徧歷迦尸國境,然亦未發現任何人語王之不德。

彼等來至國境之某市,坐於無門戶之講堂。爾時有市中居住有八十俱胝財產之富豪地主,作大行列之入浴而來,見坐於講堂中金色優雅風姿之王,心生愛慕之情,入於講堂云:「請貴君稍待。」彼歸家製造種種非常美味之食物,為大行列持食事之器皿而來。

爾時有住雪山持五神通力之苦行者前來坐於彼處,而由難陀姆羅洞窟之辟支佛亦來坐於其處。地主與王以洗手水後,以種種美味之咖哩食物,調入食器,運送王前;王受之與司祭之婆羅門,婆羅門受之與苦行者,苦行者行辟支佛之面前,以左手按食器,右手取水甕,與布施之水後,將食物入於鉢中,於是彼辟支佛不對任何人招待,不乞求許可而自食。在彼為食事終了時,地主自思:「予與王食物,王與婆羅門,婆羅門與苦行者,苦行者與辟支佛,而辟支佛不向任何人乞許而食。此等布 [P.371] 施之理由為何?」「此不向他人乞許而食之理由為何?予將依次詢問。」於是彼向每人各各敬禮發問,而彼等亦向彼說明。

       我見姿優人     王國荒野來
       彼住優高閣     大牀彼橫臥

       我此有愛慕     優煮米之食
       清淨去黑米     覆肉與米飯

       爾受此食物     緣何不自食
       布施婆羅門     此爾為何法?

       我師婆羅門     熱心諸義務
       尊貴應招待     與彼食相應

       王之崇信者     我問婆羅門
       清淨覆肉食     何故王與爾?

       爾今受此食     不知爾目的
       施食與仙士     此爾為何法?

       我為家所縛     養育我妻子
       人間樂愛慾     以法教我王

       仙士住森林     年老積修行
       我向苦行者     與食甚相應

       皮下筋脈見     爪髮長如草
       齒污體覆塵     我問瘦仙士

一〇

       一人爾住林     人生不持望
       爾與比丘食     彼有何處優?

一一

       球根與草根     我掘球狀物
       搖落黍稻粒     壓輾為乾粉

一二

       野菜蓮根蜜     肉棗阿摩勒
       運來為我食     亦為我財產

[P.372] 一三

       我為廚役故     與非廚役人
       我為所有故     與無所有人
       我為取得故     與未取得人
       是故我與食     與食我相應

一四

       我今默然坐     問高德比丘
       清淨肉覆飯     仙士與爾食

一五

       爾取彼之食     獨自默然食
       他人不勸請     爾取為何法?

一六

       我不為廚役     亦不使廚役
       我不為切割     亦不使切割
       知我無所有     遠離一切惡

一七

       左手供養食     右手取水甕
       仙士與我者     清淨覆肉食

一八

       所有財產者     彼等施相應
       勸請布施物     我思為反對

[P.373] 地主聞此言,唱次之二結偈:

一九

       戰車之主來此處     此誠對我有幸福
       布施之果大無比     由今以前我不知

二〇

       王對王國有貪欲     婆羅門有諸義務
       仙士貪求根與果     而比丘等得解脫

辟支佛向彼說法,往自己之住所,苦行者亦復如是。王尚住於彼之近處數日,歸回波羅奈。

[P.374]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汝等比丘!此鉢如法相應往彼處者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行之。」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欲為崇敬法寶之地主是此地主,王是阿難,司祭是舍利弗,住雪山之苦行者即是我。」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37 冊 No. 0018 本生經(第14卷-第16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