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22冊
No.7 增支部經典(第6卷-第7卷) (2卷)
【郭哲彰譯】
第 7 卷
[P.1] 歸命彼世尊 應供正覺者
七 集
第一之五十
第一 財品
一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諸比丘應諾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為七耶?
三
諸比丘!此處,比丘欲利養、欲尊敬、欲名譽、無慚、無愧而有惡意、邪見。
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四
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為七耶?
[P.2] 五
諸比丘!此處,比丘不欲利養、不欲尊敬、不欲名譽、有慚、有愧、少欲而有正見。
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二
一
「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此處,比丘欲利養、欲尊敬、欲名譽、無慚、無愧而有嫉妒、有慳吝。
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不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三
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為七耶?
四
諸比丘!此處,比丘不欲利養、不欲尊敬、不欲名譽、有慚、有愧而不嫉妒,不慳吝。
諸比丘!具足是等七法之比丘,為同梵行者所愛、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P.3] 三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力。以何為七耶?
二
即: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三昧力、慧力。此等是七力。」
信力精進力 慚力與愧力
念力及定力 第七是慧力
此等力比丘 賢者快樂活
如理檢尋法 慧觀察義利
燈火是滅熄 得心之解脫
四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力。以何為七耶?
二
即: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三昧力、慧力。諸比丘!以何為信力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具信之聖弟子,信如來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御、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此為信力。諸比丘!又,以何為精進力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發勤精進之聖弟子,為斷諸不善法,又,為具足諸善法而住,努力、勇猛堅固、荷負善法而不捨。諸比丘!此為精進力。諸比丘!又,以何為慚力耶?
五
諸比丘!此處有具慚之聖弟子,慚身之惡行、語之惡行、意之惡行,慚惡不善 [P.4] 之諸法。諸比丘!此為慚力。諸比丘!又,以何為慚力耶?
六
諸比丘!此處有具愧之聖弟子,愧身之惡行、語之惡行、意之惡行,愧惡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此為愧力。諸比丘!又,以何為念力耶?
七
諸比丘!此處有具念之聖弟子,具足最勝之念慧,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亦憶念隨念〕久遠以前之所說。諸比丘!此為念力。諸比丘!又,以何為三昧力耶?
八
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離欲……乃至……具足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為三昧力。諸比丘!又,以何為慧力耶?
九
諸比丘!此處有具慧之聖弟子,通達〔五蘊之〕生滅,善能決擇,成就導正苦盡之慧。諸比丘!此為慧力。
諸比丘!此等是七力。」
信力精進力 慚力與愧力
念力及定力 第七是慧力
此等力比丘 賢者快樂活
如理檢尋法 慧觀察義利
燈火是滅熄 得心之解脫
五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財。以何為七耶?
二
即: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
[P.5] 諸比丘!此等是七財。」
信財與戒財 慚財與愧財
聞財與捨財 第七是慧財
此等之有財 男子或女人
稱彼不貧窮 其生為不空
是故信與戒 清淨與見法
是為諸佛教 賢者憶念行
六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財。以何為七耶?
二
即: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諸比丘!以何為信財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具信之聖弟子,信如來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乃至……覺者、世尊。諸比丘!此為信財。諸比丘!又,以何為戒財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離殺生……乃至……遠離穀酒、木酒、酒精之放逸處。諸比丘!此為戒財。諸比丘!又,以何為慚財耶?
五
諸比丘!此處有具慚之聖弟子,慚身之惡行、語之惡行、意之惡行,慚惡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此為慚財。諸比丘!又,以何為愧財耶?
六
諸比丘!此處有具愧之聖弟子,愧身之惡行、語之惡行、意之惡行,愧惡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此為愧財。諸比丘!又,以何為聞財耶?
[P.6] 七
諸比丘!此處有多聞之聖弟子,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彼說初善、中善、後善及有義、有文之教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之宣示,彼多聞受持如是之諸法,於語熟達,於意思惟,於見善通達。諸比丘!此為聞財。諸比丘!又,以何為捨財耶?
八
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以心離慳吝垢而住家、放捨、伸手而施、欣於棄捨、任其行乞、欣給施物。諸比丘!此為捨財。諸比丘!又,以何為慧財耶?
九
諸比丘!此處有具慧之聖弟子……乃至……〔成就〕導正苦盡之〔慧〕。諸比丘!此云為慧財。
諸比丘!此等是七財。」
信財與戒財 慚財及愧財
聞財並捨財 第七是慧財
有此等之財 男子或女人
稱彼不貧窮 其生為不空
是故信與戒 清淨與見法
是為諸佛教 賢者憶念行
七
一
時,郁伽大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郁伽大臣白世尊言:「稀有,大德!未曾有,大德!此彌伽羅長者有如是之富、如是之大 [P.7] 財、如是之大受用。」「郁伽!彌伽羅長者有如何之富、如何之大財、如何之大受用耶?」「大德!有金百百千,何況銀耶?」「郁伽!實為財耶?我不云此為非存在之財,郁伽!然而,所云財者,與火、水、王、賊、怨敵、相續者之共〔容〕通。郁伽!此等七財,不與火、水、王、賊、怨敵、相續者共通,何等為七耶?即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郁伽!此等七財,不與火、水、王、賊、怨敵、相續者共通。」
信財與戒財 慚財及愧財
聞財並捨財 第七是慧財
有此等之財 男子或女人
彼者有大財 天界不征服
是故信與戒 清淨與見法
是為諸佛教 賢者憶念行
八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結。以何為七耶?
二
即:隨貪結、瞋結、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結。
諸比丘!此等是七結。」
九
一
「諸比丘!為斷七結,為斷而修梵行。以何為七耶?
[P.8] 二
即:為斷隨貪結,為斷而修梵行;為斷瞋結……乃至……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結,為斷而修梵行。
諸比丘!為斷此等七結,為斷而修梵行。諸比丘!從此,比丘之隨貪結斷,根斷如切多羅〔樹〕頭,不能再存,未來不生。瞋結……乃至……斷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結,根斷如截多羅〔樹〕頭,不能再存,未來不生。諸比丘!此比丘謂斷渴愛、離結、正現觀慢、作苦邊。」
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結。以何為七耶?
二
即:隨貪結、瞋結、見結、疑結、慢結、嫉結、慳結。
諸比丘!此等是七結。」
攝句:
[P.9] 二愛、力、財之略與廣等二
郁伽、結、斷、慳等為十結
第二 隨眠品
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隨眠。以何為七耶?
二
即:欲貪隨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
諸比丘!此等是七隨眠。」
十二
一
「諸比丘!為斷七隨眠,為斷而修梵行。以何為七耶?
二
即:為斷欲貪隨眠,為斷而修梵行;為斷瞋隨眠……乃至……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為斷而修梵行。
諸比丘!為斷此等七隨眠,為斷而修梵行。諸比丘!從此,比丘之欲貪隨眠斷,斷根如截多羅〔樹〕頭,不能再存,未來不生。斷瞋隨眠……乃至……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斷根如截多羅〔樹〕頭,不能再存,未來不生。諸比丘!謂:此比丘斷渴愛、退結、正現觀慢、作苦邊。」
[P.10] 十三
一
「諸比丘!具足七支之家族,未訪時則不適訪,或訪已而不適坐。以何為七耶?
二
即:不喜迎,不喜問訊,不喜與座,彼秘藏真實,與多中之少,與優中之劣,以不尊敬給與而不以尊敬。
諸比丘!具足此等七支之家族,未訪時則不適訪,或訪已而不適坐。
三
諸比丘!具足七支之家族,未訪時則適訪,或訪已而適坐。以何為七耶?
四
即:喜迎,喜問訊,喜與座,彼不秘真實,與多中之多,與優中之優,以尊敬給與而不以不尊敬。
諸比丘!具足此等七支之家族,未訪時則適訪,或訪已而適坐。」
十四
一
「諸比丘!此等七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二
即:俱分解脫、慧解脫、身證、見至、信解、隨法〔行〕、隨信〔行〕。
[P.11] 諸比丘!此等七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十五
一
「諸比丘!譬如此等七種於水中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一次沈於水,則沈下。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再〕沈下。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住立。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觀察省察。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前進。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達淺灘。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渡達彼岸,為住立陸上之婆羅門。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一次沈於〔水〕,則沈下耶?
三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一向具足黑之不善法,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一次沈於〔水〕,則沈下。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再〕沈下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其信於彼不住立,不增唯減。其慚於彼……乃至……其愧於彼……其精進於彼……其慧於彼不住立,不增唯減。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是〔再〕沈下。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而住立耶?
[P.12] 五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其信於彼不減不增而住立。其慚於彼……乃至……其愧於彼……其精進於彼……其慧於彼不減不增而住立。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浮出而住立。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觀察省察耶?
六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彼盡三結而為預流者、不退墮者、決定者、趣向菩提者。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觀察省察。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前進耶?
七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彼盡三結,滅貪、瞋、癡為一來者,一次來此世而盡苦邊。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出已而前進。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達淺灘耶?
八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彼盡五順下分結而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自其世為不退轉者。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而達淺灘。諸比丘!如何為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度達彼岸,為住立於陸上之婆羅門耶?
[P.13] 九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謂:『善哉!於諸善法有信。善哉!……有慚。善哉!……有愧。善哉!……有精進。善哉!於諸善法有慧。』〔從水〕浮出,彼盡諸漏,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了知、證、具足已而住。諸比丘!如是之補特伽羅,〔從水〕浮出已,度達彼岸,為住立於陸上之婆羅門。
諸比丘!譬如是等七種水中之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
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無常,考想無常,知覺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盡諸漏,……乃至……作證,具足已而住。
三
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無常,考想無常,知覺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漏長盡時即命長盡時,非前非後。諸比丘!此為第二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四
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無常,考想無常,知覺無 [P.14] 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盡五順下分結,而有中間般涅槃……乃至……有損害般涅槃……有無行般涅槃……有有行般涅槃……為上流,趣向色究竟者。諸比丘!此為第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十七
一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一切行觀察苦而住,……乃至……於一切法觀察無我而住,……於涅槃觀察樂,考想於樂,知覺於樂,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盡諸漏,……乃至……作證,具足已而住。諸比丘!此為第一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三
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涅槃不絕觀察於樂,考想於樂,知覺於樂,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漏長盡時即命長盡時,非前非後。諸比丘!是為第二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四
諸比丘!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涅槃觀察樂,考想於樂,知覺於樂,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檢察而住。彼盡五順下分結,而有中間般涅槃……乃至 [P.15] ……有損害般涅槃……有無行般涅槃……有有行般涅槃,為上流,趣向色究竟。諸比丘!此為第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諸比丘!此等七補特伽羅,是應請……乃至……世間之無上福田。」
十八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種無十事。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受學有強欲,又,未來於受學不捨愛樂;於法察忍有強欲,又,未來於法察忍不捨愛樂;於欲調伏有強欲,又,未來於欲調伏不捨愛樂;於宴默有強欲,又,未來於宴默不捨愛樂;於發勤精進有強欲,又,未來於發勤精進不捨愛樂;於念慧有強欲,又,未來於念慧不捨愛樂;於見決擇有強欲,又,未來於見決擇不捨愛樂。
諸比丘!此等是七種無十之事。」
攝句:
二之隨眠、族、補特伽羅、水之譬喻
作無常、苦、無我、涅槃與無十事
[P.16] 第三 跋耆品
十九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毘舍離之薩蘭達制多(塔)。爾時,諸多之離車人詣世尊之住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彼等離車人作如是言:「離車人!我示汝等七不衰法,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彼等離車人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
二
「離車人!何等為七不衰法耶?離車人!跋耆人再三聚集,多次聚集;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離車人!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跋耆人和合而盡其所作;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離車人!跋耆人不施設未施設者,不斷已施設者,僅就前所施設跋耆之法,而盡其所行;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離車人!跋耆之任何人,對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予供養,又盡其所思,聞彼等之言;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離車人!跋耆之任何人,不強將良家婦女與良家童女帶離,亦不以暴力抑留;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 [P.17] 衰滅。離車人!跋耆人對於凡跋耆之塔廟,不論是境內,或是境外皆予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對彼等以前所給予者,給予如法之供物,不盡其損滅;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離車人!跋耆人對於諸阿羅漢,不論是未來之諸阿羅漢欲來領土內,或是已來之諸阿羅漢於領土內安樂而住,皆盡其完備如法庇護;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離車人!此等七不衰法,跋耆人現在〔所有〕;又,跋耆人對此等七不衰法遵從;離車人!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
二十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闍崛山。爾時,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欲襲擊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擊破彼等跋耆人,當滅亡跋耆人,可令跋耆人至於不幸之滅亡。」其時,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向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羅門言:「來!汝婆羅門!當詣世尊之處。至已,作如是言問:『頂禮世尊〔兩〕足,為少病少惱、健康、強壯、安樂而住耶?大德!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奉問:「頂禮世尊〔兩〕足,為少病少惱、健康、強壯、安樂而住耶?」』而且,又如是言:『大德!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欲襲擊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擊破彼等跋耆人,當滅亡跋耆人,可 [P.18] 令跋耆人至於不幸之滅亡。」』世尊所說示,完全如實攝受而告我,諸如來決不語不實。」
「尊王!唯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羅門,答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互相慶慰,交談歡喜感銘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羅門向世尊如斯言:「尊者瞿曇!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奉問:『頂禮尊者瞿曇兩足,為少病少惱、健康、強壯、安樂而住耶?』又如斯言:『尊者瞿曇!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欲襲擊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擊破彼等跋耆人,當滅亡跋耆人,可令跋耆人至於不幸之滅亡。」』」
二
爾時,復次,具壽阿難於世尊之後,搧風世尊而立。時,世尊對具壽阿難而言:
「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再三聚集,有多次聚集?」「大德!我已聞,跋耆人再三聚集,有多次聚集。」「阿難!跋耆人再三聚集,多次聚集;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作跋耆之所作?」「大德!我已聞,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作跋耆之所作。」 [P.19] 「阿難!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盡其跋耆之所作;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不施設未施設者,不斷已施設者,就前所施設跋耆之法如實而行?」「大德!我已聞。跋耆人不施設未施設者,不斷已施設者,就前所施設之法如實而行。」「阿難!跋耆人不施設未施設者,不斷已施設者,就前所施設跋耆之法如實盡其所行;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之任何人對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思惟當聞彼等之言?」「大德!我已聞。跋耆之任何人對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思惟當聞彼等之言。」「阿難!跋耆之任何人對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盡其所思當聞彼等之言;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之任何人不強將良家婦女與良家童女帶離,亦不以暴力抑留?」「大德!我已聞。跋耆之任何人不強將良家婦女與良家童女帶離,亦不以暴力抑留。」「阿難!跋耆之任何人不強將良家婦女與良家童女帶離,亦不以暴力抑留;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對於凡跋耆之塔廟,不論於境內或境外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對彼等以前所給予者,所給予如法之 [P.20] 供物皆不損減?」「大德!我已聞。跋耆人對於凡跋耆之跋耆制多,不論於內部,或外部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對彼等以前所給予者,給予如法之供物皆不損減。」「阿難!跋耆人對於凡跋耆之塔廟,不論於境內或境外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對彼等以前所給予者,給予如法之供物皆不損減;阿難!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如何,阿難!汝聞耶:跋耆人對於諸阿羅漢,不管於未來之諸阿羅漢欲來領土內,或已來之諸阿羅漢於領土內安樂而住,皆盡其完備如法庇護?」「大德!我已聞。跋耆人對諸阿羅漢,不論於未來之諸阿羅漢欲來領土內,或已來之諸阿羅漢於領土內安樂而住,皆盡其完備如法庇護。」「又,阿難!跋耆人對諸阿羅漢,不論於未來之諸阿羅漢欲來領土內,或已來之諸阿羅漢於領土內安樂而住,皆盡其完備如法庇護;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滅。」
三
時,世尊對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羅門曰:
「婆羅門!我一時住毘舍離之薩蘭達制多(塔)。於是,我對跋耆人說此等七不衰法。又,婆羅門!此等七不衰法乃現在於跋耆人;又,只要跋耆人乃盡其遵從此等七不衰法。婆羅門!跋耆人期待繁榮,非衰減。」
四
如是聞已,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羅門白世尊言:
「尊者瞿曇!只有成就任何一不衰法之跋耆人皆期待繁榮,非衰滅,況於〔具足〕七不衰法耶?尊者瞿曇!確實,於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闍世,不能破跋耆。又,除 [P.21] 〔自〕破者外,戰者無法成功。如今,尊者瞿曇!我等將行,我等多事務,為多所作。」「婆羅門!如汝所思惟,今是其時。」時,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羅門歡喜世尊之所說,隨喜從座起而去。
二十一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闍崛山。於其處,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我教示七不衰法,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言:「唯然,大德!」世尊曰:
二
「諸比丘!如何為七不衰法耶?諸比丘!諸比丘再三聚集,多次聚集;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盡其僧伽之所作;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又,不施設未施設者,不斷已施設者,就所施設之學處,而盡其所行;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任何比丘對於長老、久出家者、僧伽之長老、僧伽領導之比丘皆恭敬、尊重、尊敬、供養;又,盡其所思當聞彼等之言;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若生起引生後有之渴愛,不被其所支配;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 [P.22] 非衰減。諸比丘!諸比丘於阿蘭若之牀座,不貪著顧念;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對於未來之美好同梵行者欲來,或於已來之美好同梵行者欲安樂而住,其盡顧念;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減。
諸比丘!是等之七不衰法,存立於諸比丘;又,諸比丘盡其遵從是等之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減。」
二十二
一
「諸比丘!我當示七不衰法於汝等……乃至……
二
諸比丘!如何為七不衰法耶?諸比丘!諸比丘不以世俗事為喜,不以世俗事為快,不以世俗之快盡其所貪;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不以談話盡其所好……不以睡眠盡其所好……不以雜眾盡其所好……無惡意,不以惡意盡其征服。……無惡友,無惡同僚,不盡其惡交際……僅證得殊勝,不半途而捨。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諸比丘!是等之七不衰法,乃現於諸比丘;又,諸比丘盡其遵從是等之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二十三
一
「諸比丘!我當示七不衰法於汝等……乃至……
[P.23]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七不衰法耶?諸比丘!諸比丘盡其有信;諸比丘!諸比丘之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盡其有慚……盡其有愧……盡其多聞……盡其發勤精進……盡其具念……盡其具慧;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現於諸比丘;又,諸比丘盡其遵從此等之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二十四
一
「諸比丘!我當示七不衰法於汝等……乃至……
二
諸比丘!何等為七不衰法耶?諸比丘!諸比丘盡其修習念覺支;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諸比丘!諸比丘盡其修習擇法覺支……盡其修習精進覺支……盡其修習喜覺支……盡其修習輕安覺支……盡其修習定覺支……盡其修習捨覺支;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現於諸比丘;又,諸比丘盡其遵從此等之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減。」
[P.24] 二十五
一
「諸比丘!我當示七不衰法於汝等……乃至……
二
諸比丘!如何為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盡其修習無常想;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減。諸比丘!諸比丘盡其修習無我想……盡其修習不淨想……盡其修習過患想……盡其修習斷想……盡其修習離貪想……盡其修習滅想;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現於諸比丘;又,諸比丘盡其遵從此等之七不衰法;諸比丘!諸比丘期待繁榮,非衰滅。」
二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有學比丘之衰滅。以何為七耶?
二
即:好世俗事,好言說,好睡眠,好雜眾,不守護諸根門,食不知量,又,於僧伽有僧伽作務時,有學之比丘不如是思惟:『於僧伽實則有出家既久之諸上座、長老,彼等當務其職責』,而自行其事。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有學比丘之衰滅。
三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有學比丘之不衰滅。以何為七耶?
[P.25] 四
即:不好世俗事,不好言說,不好睡眠,不好雜眾,守護諸根門,食知量,又,於僧伽有僧伽作務時,有學之比丘如是思惟:『於僧伽實則有出家既久之諸上座、長老,彼等當務其職責』,不自行其事。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有學比丘之不衰滅。」
二十七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優婆塞之衰滅。以何為七耶?
二
即:止見比丘,怠聞正法,不學增上戒,於長老及新比丘多不歡喜,有難詰心求法之缺點,追求供養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以彼為先。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優婆塞之衰滅。
三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優婆塞之不衰減。以何為七耶?
四
即:不止見比丘,不怠聞正法,修學增上戒,於長老或新比丘多歡喜,無難詰心、不求法之缺點,不求供養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不以彼為先。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將導優婆塞之不衰減。」
[P.26] 優婆塞止見 於自修習人
又止聞聖法 不學增上戒
於諸比丘中 則越發無信
難詰心求法 乃欲想聽聞
又追求供養 〔佛之教〕外者
而且優婆塞 故以彼為先
所示此等者 於七衰滅法
行之優婆塞 令衰滅正法
優婆塞不止 自見修習人
不止聞聖法 修學增上戒
於諸比丘中 彼越發增信
無詰心求法 乃欲想聽聞
不追求供養 〔佛之教〕外者
因此優婆塞 不以彼為先
所示之此等 於七不衰法
行之優婆塞 不衰滅正法
二十八~三十
一
「諸比丘!是等為優婆塞之七種不幸……諸比丘!此等為優婆塞之七種幸……諸比丘!是等為優婆塞之七種破壞……諸比丘!此等為優婆塞之七種生起。以何為七耶?
二
即:不止見比丘,不怠聞正法,修學增上戒,於長老及新比丘中多歡喜,無難詰心、不求法之缺點,不求供養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不以彼為先。
諸比丘!是等七者,為優婆塞之生起。」
[P.27] 優婆塞止見 於自修習人
又止聞聖法 不學增上戒
於諸比丘中 則越發無信
難詰心求法 乃欲想聽聞
又追求供養 〔佛之教〕外者
而且優婆塞 故以彼為先
所示此等者 於七衰中法
行之優婆塞 令衰減正法
優婆塞不止 自見修習人
不止聞聖法 修學增上戒
於諸比丘之中 彼越發增信
無詰心求法 乃欲想聽聞
不追求供養 〔佛之教〕外者
因此優婆塞 不以彼為先
所示之此等 於七不衰法
行之優婆塞 不衰滅正法
攝句:
薩蘭達、禹舍、比丘、世俗事、信
覺想、有學、衰不衰、不幸、破壞
第四 天品
三十一
一
時,有天人於後夜以絕妙之容色,徧照祇多林已,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 [P.28] 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以何為七耶?即:尊敬師、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尊敬不放逸、尊敬承迎。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彼天如斯言已,大師讚可。其時,彼天思:「大師讚可我。」乃問訊世尊,右繞而消失。
二
爾時,世尊於其夜過後,向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此夜,有天人於後夜以絕妙之容色,徧照祇多林已,來詣我所。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對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不衰退。以何為七耶?即:尊敬師、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尊敬不放逸、尊敬承迎。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問訊我,右繞隨而消失。」
尊敬師與法 深尊敬僧伽
尊敬三摩地 熱心尊敬學
尊敬不放逸 尊敬於承迎
比丘近涅槃 則為無衰退
三十二
一
「諸比丘!於此夜,有天人於後夜以絕妙之容色,徧照祇多林已,來詣我所, [P.29] 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對我作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不衰退。以何為七耶?即:尊敬師、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尊敬慚、尊敬愧。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不衰退。』諸比丘!彼天如斯而言,如斯言已,乃問訊我,右繞隨而消失。」
尊敬師與法 深尊敬僧伽
尊敬三摩地 熱心尊敬學
具足慚與愧 從順尊敬者
比丘近涅槃 則為無衰退
三十三
一
「諸比丘!於此夜,有天人……乃至……對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不衰退。以何為七耶?即:尊敬師、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問訊我,右繞隨而消失。」
尊敬師與法 深尊敬僧伽
尊敬三摩地 熱心尊敬學
善友與善言 從順尊敬者
比丘近涅槃 則為無衰退
[P.30] 三十四
一
「諸比丘!於此夜,有天人……乃至……對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以何為七耶?即:尊敬師、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大德!此等七法,將導比丘之不衰退。』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問訊我,右繞隨而消失。」
二
如是而聞,具壽舍利弗向世尊作如斯言:
三
「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說,方能如是廣知此義。大德!世有比丘自尊敬師;又,讚歎、尊敬師,而且勸導凡不尊敬師之其他諸比丘要尊敬師;又,對於凡尊敬師之諸比丘作真實適時之讚歎;又,自尊敬法……乃至……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又,為善友之讚歎者,而且勸導凡非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令為善友;又,對於凡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作真實適時之讚歎。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說,方能如是廣知此義。」
四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依我所略說,能如是廣知此義。舍利弗!世間有比丘自尊敬師;又,讚歎、尊敬師,而且勸導凡不尊敬師之其他諸比丘 [P.31] 尊敬師;又,對於凡尊敬師之諸比丘作真實適時之讚歎;又,自尊敬法……乃至……尊敬僧伽……尊敬學……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又,為善友之讚歎者,而且勸導凡非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令為善友;又,對於凡為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作真實適時之讚歎。舍利弗!依我所略說,此義應可如是廣見。」
三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七支之比丘,可作道友交際。以何為七耶?
二
即:難與而與,難作而作,難忍而忍,告白秘密於彼,守護彼之秘密,於不幸而不捨,即使〔財〕盡皆不輕蔑。
諸比丘!成就是等七支之比丘,可作道友交往。」
友難與而與 又難作而作
又對彼難忍 亦忍受惡言
告白彼秘密 守彼之秘密
於不幸不捨 財盡不輕蔑
此有是等理 凡補特伽羅
彼友情為友 如斯可交往
[P.32] 三十六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雖被拒絕亦應作道友應待、交往、尊敬。
二
即:為可愛、可意、尊重而有教養、有德、為語柔輭、作甚深之談者;又,不引入不合理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雖被拒絕亦應交為友,應尊敬。」
可愛尊重教養 有德與語柔輭
作甚深之談話 不引不合理事
此有是等之理 一切補特伽羅
彼如是而為友 哀愍義利之欲
即使蒙受損失 應以友情交際
三十七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不久而自知四無礙解,證已具足而住。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知此心不動;於內有昏沈心,如實知於內有昏沈心;於外有散心,如實知於外有散心;彼知受生,知住,知滅;知想生,知住,知滅; [P.33] 知尋生,知住,知滅;而且,彼於適不適、劣勝、黑白相雜之諸法,依慧而善攝取,善作意,善思惟,善知得。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久而自知四無礙解,證已具足而住。
三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舍利弗,自知四無礙解,證已具足而住。以何為七耶?
四
諸比丘!於舍利弗如實知此心不動;於內有昏沈心,我如實知於內有昏沈心;於外有散心,我如實知於外有散心;彼知受生,知〔受〕住,知〔受〕滅;知想生,知〔想〕住,知〔想〕滅;知尋生,知〔尋〕住,知〔尋〕滅;而且彼於適不適、劣勝、黑白相雜之諸法,依慧而善攝取,善作意,善思惟,善知得。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舍利弗,自知四無礙解,證已具足而住。」
[P.34] 三十八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心欲則如意而轉,而比丘心不欲則如實不轉。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善巧三摩地,善巧得三摩地,善巧住三摩地,善巧出三摩地,善巧三摩地之喜悅,善巧三摩地之境,善巧三摩地之引發。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心欲則如意而轉,而比丘心不欲則如實不轉。
三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舍利弗,心欲則如意而轉,而舍利弗心不欲則如實不轉。以何為七耶?
四
諸比丘!此舍利弗是善巧三摩地,善巧得三摩地,善巧住三摩地,善巧出三摩地,善巧三摩地之喜悅,善巧三摩地之境,善巧三摩地之引發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舍利弗,心欲則如意而轉,而心不欲則如實不轉。」
三十九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具壽舍利弗於日前時分,著內衣,取鉢披衣,為〔乞〕食而入舍衛〔城〕。其時,具壽舍利弗如是思惟:「至舍衛 [P.35] 〔城〕乞食過早,因此我應往外道普行者之園。」其時,具壽舍利弗乃往外道普行者之園,至已,與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已,坐於一面。
二
而於其時,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談話:「任何之具壽滿十二年之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實則可稱之為無十之比丘。」其時,具壽舍利弗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則從座而起,謂至世尊之處,當可了知彼等所言之義。
三
爾時,具壽舍利弗於舍衛〔城〕乞食已,從乞食而歸,食後,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於此,我於日前時分,著內衣,取鉢披衣,為乞食而入舍衛〔城〕。大德!此時我如是思惟:『至舍衛〔城〕乞食過早,因此,我應往外道普行者園。』大德!爾時,我往外道普行者園,至已,與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已,坐於一面。大德!爾時,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談話:『任何之具壽滿十 [P.36] 二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實則可稱之為無十之比丘。』大德!爾時,我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則從座而起離去,謂至世尊之處,當可了知此所義。大德!於此法律,單依年之算數,得認為無十之比丘耶?」「舍利弗!於此法律,單依年之算數,不能認作無十之比丘。舍利弗!我自了知此等七種無十之事,證已而宣說。以何為七耶?
四
舍利弗!世間有比丘,於學有強欲,又,未來於學不捨愛樂;於法察忍而有強欲,又,未來於法察忍而不捨愛樂;於欲調伏而有強欲,又,未來於欲調伏而不捨愛樂;於宴默有強欲,又,未來於宴默不捨愛樂;於發勤精進而有強欲,又,未來於發勤精進不捨愛樂;於念慧有強欲,又,未來於念慧不捨愛樂;於見決擇有強欲,又,未來於見決擇不捨愛樂。
舍利弗!我自了知此等七種無十之事,證已而宣說。
五
舍利弗!成就此等七種無十事之比丘,既已滿十二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既已滿二十四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 [P.37] 既已滿三十六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既已滿四十八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
四十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憍賞彌之瞿私多園。爾時,具壽阿難於日前時分,著內衣,取鉢披衣,為乞食而入憍賞彌。爾時,具壽阿難如是思惟:「至憍賞彌乞食過早,因此,我應往外道普行者園。」爾時,具壽阿難往外道普行者園。至已,與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已,坐於一面。
二
而於其時,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談話:「任何之具壽滿十二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實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其時,具壽阿難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乃從座而起,謂至世尊之處,當可了知此所言之義。
三
爾時,具壽阿難於憍賞彌乞食已,從乞食而歸,食後,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於此,我於日前 [P.38] 時分,著內衣,取鉢披衣,為乞食入舍衛〔城〕。大德!此時,我如是思惟:『至憍賞彌乞食過早,因此,我應往外道普行者園。』大德!爾時,我往外道普行者園,至已,與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已,坐於一面。大德!爾時,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談話:『任何之具壽滿十二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實則可稱之為無十比丘。』大德!爾時,我不喜亦不咎於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乃從座而起,謂至世尊之處,當可了知此所言之義。大德!於此之法律,單依年之算數,得認作無十比丘耶?」「阿難!於此法律,單依年算數,不能認作無十比丘。阿難!我自了知此等七種無十之事,證已而宣說。以何為七耶?
四
阿難!世間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發動精進、具念、具慧。阿難!我自了知此等七種無十之事,證已而宣說。
[P.39] 五
阿難!成就此等七種無十之事比丘,既已滿十二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為無十比丘。既已滿二十四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為無十比丘。既已滿三十六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為無十比丘。既已滿四十八年間,若行清淨之梵行,則可稱為無十比丘。」
攝句:
第五 大供犧品
四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識住。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有有情是身異、想異。譬如人、一分天、一分惡趣,是第一之識住。
[P.40] 三
諸比丘!有有情是身異、想異。譬如梵眾天初起,是第二之識住。
四
諸比丘!有有情是身一、想異。譬如極光淨天,是第三之識住。
五
諸比丘!有有情是身一、想一。譬如徧淨天,是第四之識住。
六
諸比丘!有有情是超越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入無邊空之空無邊處,是第五之識住。
七
諸比丘!有有情超越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之識無邊處,是第六之識住。
八
諸比丘!有有情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之無所有處,是第七之識住。
諸比丘!此等為七識住。」
四十二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定之資糧。以何為七耶?
二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諸比丘!依此等七支,而培養心一境性,諸比丘!稱為有依或有資糧之聖正定。」
[P.41] 四十三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七火。以何為七耶?
二
即:貪火、瞋火、癡火、應請火、長者火、應施火、薪火。
諸比丘!此等為七火。」
四十四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為大祭祀而獻供,五百之牡牛為犧牲而祭祀,五百牡犢為犧牲而祭祀,五百牝犢為犧牲而祭祀,五百之牡羊為犧牲而祭祀,五百之牡山羊為犧牲而祭祀。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慶慰,歡喜感銘,交談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優竭提舍利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曇!我聞:點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稱讚。」「婆羅門!我亦聞:點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稱讚。」再者,……三度,優竭提舍利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曇!我亦聞:點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稱讚。」「婆羅門!我亦聞:點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 [P.42] 大加稱讚。」「尊者瞿曇!實則尊者瞿曇與我等即完全一致。」
二
如是聞之具壽阿難,對優竭提舍利婆羅門如是言:「婆羅門!向諸如來非應如是問:『尊者瞿曇!我聞:點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稱讚。』婆羅門!諸如來實可如是問:『大德!我欲點火,欲建柱,大德世尊!請教示我。大德世尊!請教示我,即長時為我之義利安樂。』」
三
爾時,優竭提舍利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曇!我欲點火,欲建柱,尊者瞿曇!請教示我。尊者瞿曇!請教示我,即長時為我之義利安樂。」「婆羅門!令點火,令建柱,且於祭祀之前,為不善而生苦,則為苦異熟而建立三刀。以何為三耶?
四
即:身刀、語刀、意刀。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令建柱,如是心起: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牛,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犢,為祭祀而殺此等牝犢,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羊,為祭祀而殺此等牡山羊。彼謂: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惡趣之道。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此為第 [P.43] 一之不善而生苦,則建立為苦異熟之意刀。
五
復次,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且如是語: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牛,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犢,為祭祀而殺此等牝犢,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羊,為祭祀而殺此等牡山羊。彼謂: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惡趣之道。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此為第二之不善而生苦,則建立為苦異熟之語刀。
六
復次,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自己由始,為祭祀而殺此等牡牛;自己由始,為祭祀而殺牡犢;自己由始,為祭祀而殺牝犢;自己由始,為祭祀而殺牡羊;自己由始,為祭祀而殺牡山羊。彼謂: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惡趣之道。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此為第三之不善而生苦,則建立為苦異熟之身刀。
婆羅門!於祭祀之前,令點火、建柱,為此等不善而生苦,則建立以苦為異熟之三刀。
七
婆羅門!此等之三火應斷、應避、不可用。以何等為三耶?
[P.44] 八
即:貪火、瞋火、癡火。婆羅門!何故此之貪火應斷、應避、不可用耶?
九
婆羅門!因貪而愛染、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婆羅門!是故此之貪火應斷、應避、不可用。又,婆羅門!何故此之瞋火應斷、應避、不可用耶?
一〇
婆羅門!因瞋而有怒、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婆羅門!是故此之瞋火應斷、應避、不可用。又,婆羅門!何故此之癡火應斷、應避、不可用耶?
一一
婆羅門!因癡為愚癡、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婆羅門!是故此之癡火應斷、應避、不可用。
婆羅門!此等之三火應斷、應避、不可用。
一二
婆羅門!此等之三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養已,容易預告其幸福。以何為三耶?
[P.45] 一三
即應請火、長者火、應施火。婆羅門!以何為應請火耶?
一四
婆羅門!此處有人有母或父,婆羅門!是稱為應請火。何以故耶?
婆羅門!從彼等而請。是故,此應請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養已,容易預告其幸福。又,婆羅門!以何為長者火耶?
一五
婆羅門!此處有人有兒子,或妻子,或奴僕,或遣使,或僱工,婆羅門!此稱為長者火。是故,此長者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養已,容易預告其幸福。又,婆羅門!何者為應施火耶?
一六
婆羅門!此處凡沙門、婆羅門遠離憍放逸,於忍辱、柔和而堅固,獨自調御,獨自寂靜,獨自般涅槃,婆羅門!此稱為應施火。是故,此應施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養已,容易預告其幸福。
婆羅門!此等之三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養已,容易預告其幸福。
又,婆羅門!此之薪火,常令燃燒,常令惜護,常令消滅,常令投置。」
一七
如是聞之優竭提舍利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曇!是明白。尊者瞿曇! [P.46] 是明白。尊者瞿曇從今以後,我存念盡形壽歸依而為優婆塞。尊者瞿曇!此時我欲放五百之牡牛與命,放五百之牡犢與命,放五百之牝犢與命,放五百之牡羊與命,放五百之牡山羊與命,食青草,飲冷水,冷風吹與彼等。」
四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七想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以何為七耶?
二
即:不淨想、死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諸比丘!此等七想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
四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七想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以何為七耶?
二
即:不淨想、死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三
諸比丘!不淨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四
諸比丘!充滿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婬欲而不著,厭離轉出而 [P.47] 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諸比丘!如是,充滿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婬欲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若充滿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婬欲而貪著,不厭離而持續,則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不淨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又,若充滿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於行婬欲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不淨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不淨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五
諸比丘!死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 [P.48] 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六
諸比丘!充滿死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活命之希望,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諸比丘!如是充滿死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活命之希望,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若充滿死想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貪著於活命之希望,持續不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死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又,若充滿死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活命之希望,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死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 [P.49] 是,方生正智。諸比丘!死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七
諸比丘!食不淨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八
諸比丘!充滿食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貪著於味渴愛,……乃至……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而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諸比丘!如是,充滿食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味渴愛,……乃至……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若充滿食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貪著於味渴愛,或持續不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食不淨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又,若充滿不淨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味渴愛,……乃至……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食不淨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 [P.50] 是,方生正智。諸比丘!食不淨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九
諸比丘!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一〇
諸比丘!充滿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世間,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諸比丘!如是,充滿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世間,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若充滿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貪著於世間,持續不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又,若充滿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貪 [P.51] 著於世間,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一一
諸比丘!無常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一二
諸比丘!充滿無常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利養尊敬名聲,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不著,厭離轉出而不進。諸比丘!如是,充滿無常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利養尊敬名聲,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若充滿無常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貪著於利養尊敬名聲,或持續不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無常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 [P.52] 若又充滿無常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利養尊敬名聲,厭離轉出而不進,持續捨或排拒,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無常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無常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一三
諸比丘!無常苦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一四
諸比丘!充滿無常苦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懶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觀察,譬如於拔刀之殺人者,激烈之怖畏想現前。諸比丘!若充滿無常苦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著於懶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觀察,譬如拔刀之殺人者,激烈之怖畏想不現前,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無常苦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若充滿無常苦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於懶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觀察,譬如拔刀之殺人者,激烈之怖畏想現前,諸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無常苦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 [P.53] 智。諸比丘!無常苦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一五
諸比丘!苦無我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於何者而言耶?
一六
諸比丘!充滿苦無我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於此有識之身及於外部之一切相,遠離我我所慢,超越偏見,寂靜而有妙解脫。諸比丘!若充滿苦無我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於此有識之身及於外部之一切相,不離我我所慢,不超越偏見,不為寂靜,無有妙解脫,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非修習苦無我想,我於以前或爾後無區別,我不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若充滿苦無我想所積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於此有識之身及於外部之一切相,遠離我我所慢,超越偏見,寂靜而有妙解脫,諸比丘!比丘應如是知:我有修習苦無我想,我於以前或爾後有區別,我可得證修習果。如是,方生正智。諸比丘!苦無我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於此而言。
諸比丘!此等七想之修習,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稱讚,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
[P.54] 四十七
一
爾時,生聞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俱相互慶慰……乃至……白世尊言:「實則大德瞿曇宣說梵行者之事耶?」「婆羅門!凡正語之人,彼若欲語:行無缺、無隙、無染污、無穢、圓滿,是清淨之梵行,婆羅門!於我方應予正語。婆羅門!我則行無缺、無隙、無染污、無穢、圓滿,是清淨之梵行。」「尊者瞿曇!何者為梵行之缺、隙、染污、穢耶?」
二
「婆羅門!世間有一類之沙門或婆羅門,一面宣稱是正梵行者,一面與婦女俱為兩兩之遇合,又味樂於婦女之摩擦、揉磨、洗浴、拭磨。彼味樂之,希望之,依彼而生喜。婆羅門!是為梵行之缺、隙、染污、穢者。婆羅門!此稱之為行不淨之梵行,行婬欲之偶合。故我云:生、老死、憂悲苦愁惱不得解脫,依苦不得解脫。
[P.55] 三
婆羅門!復次,世間有一類之沙門或婆羅門,宣稱是正梵行者,且不與婦女為兩兩之遇合,亦不味樂婦女之摩擦、揉摩、洗浴、拭磨;然與婦女俱嬉戲,遊戲,自娛……乃至……亦不與婦女共嬉戲,不遊戲,不自娛;然觀察、瞻視婦女之眼……亦不觀察、不瞻視婦女之眼;然越壁越垣,聽聞談笑唱泣某婦女之聲……不越壁越垣而聽聞談笑唱泣某婦女之聲;然隨憶念凡前與婦女共談笑嬉戲之事……不隨意念凡前與婦女俱談笑嬉戲之事;然見具備具有五妙欲而令樂之居士或居士子……不見具備具有五妙欲而令樂之居士或居士子;然願某天眾行梵行,我依此戒、或禁、或苦行、或梵行而成為天、或天之隨一。彼味樂之,希欲之,依彼而生喜。婆羅門! [P.56] 此為梵行之缺、隙、染污、穢者。婆羅門!此稱之為行不淨梵行,行婬欲之偶合。故我云:生、老死、憂、悲、苦、愁惱者不得解脫,依苦不得解脫。婆羅門!又,我觀察不斷此等七婬欲偶合之各各婬欲偶合之間,婆羅門!我與天、魔、梵天俱於世間,與沙門、婆羅門、天人俱於眾中,不公言正自覺無上正等覺。婆羅門!然而,我觀察自斷此等七婬欲偶合之各各婬欲偶合之時,婆羅門!我與天、魔、梵天俱於世間,與沙門、婆羅門、天人俱於眾中,公言正自覺無上等正覺。復次,我之智、見生,我之心解脫不動,此最後之生,不受後有。」
如是聞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是明白,尊者瞿曇!……乃至……尊者瞿曇從今以後,存念我為終生歸依之優婆塞!」
[P.57] 四十八
一
「諸比丘!我示汝等繫、離繫法門,聞之……乃至……諸比丘!如何為繫、離繫法門耶?
二
諸比丘!婦女內則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類、女欲、女聲、女飾,彼女於是歡喜,於是喜悅;於是歡喜、喜悅之彼女,外則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類、男欲、男聲、男飾,彼女於是歡喜,喜悅。於是歡喜、喜悅之彼女,外則希望偶合。彼女偶合故,希望令起所樂、喜之偶合。諸比丘!於婦女性喜悅而著,於男子有繫。諸比丘!如是之婦女不征伏婦女性。
三
諸比丘!男子內則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類、男欲、男聲、男飾,彼於是歡喜,於是喜悅;於是歡喜、喜悅之彼,外則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類、女欲、女聲、女飾,彼於是歡喜、喜悅。於是歡喜、喜悅之彼,外則希望偶合。彼偶合故,希望令起所樂、喜之偶合。諸比丘!於男子性喜悅而著,於婦女有繫。諸 [P.58] 比丘!如是之男子不征伏男子性。諸比丘!繫者如是。諸比丘!如何為離繫耶?
四
諸比丘!婦女內則不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類、女欲、女聲、女飾,彼女於是不歡喜,不喜悅;於是不歡喜、不喜悅之彼女,外則不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類、男欲、男聲、男飾,彼女於是不歡喜、不喜悅。於是不歡喜、不喜悅之彼女,外則不希望偶合。彼女不偶合故,不希望令生所樂、喜之偶合。諸比丘!於婦女性不喜悅而不著者,於男子得離繫。諸比丘!如是之婦女征伏婦女性。
五
諸比丘!男子內則不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類、男欲、男聲、男飾,彼於是不歡喜、不喜悅;不歡喜、不喜悅之彼,外則不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類、女欲、女聲、女飾,彼於是不歡喜、不喜悅。不歡喜、不喜悅之彼,外則不希望偶合。彼不偶合故,不希望令生所樂、喜之偶合。諸比丘!於男子性不喜悅而不 [P.59] 著者,於婦女得離繫。諸比丘!如是之男子征服男子性。諸比丘!離繫者如是。
諸比丘!此為繫、離繫之法門。」
四十九
一
一時,世尊住瞻波揭伽池岸。爾時,眾多之瞻波優婆塞,詣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問訊具壽舍利弗,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等瞻波優婆塞,向具壽舍利弗如是言:「大德!我等於世尊之面前,自聞說法已久。大德!我等於世尊之面前,得聞說法。」「善哉!然而,諸賢!於此之齋日汝等應來,確實汝等於世尊之面前,可得聞說法。」彼等瞻波之優婆塞,從座而起回答具壽舍利弗:「大德!唯然。」問訊具壽舍利弗,右繞而去。爾時,彼等瞻波之優婆塞,於其齋日詣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問訊具壽舍利弗,坐於一面。爾時,具壽舍利弗與瞻波優婆塞,俱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言:
[P.60] 二
「大德!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無大果、無大稱讚耶?又,大德!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有大果,有大稱讚耶?」
「舍利弗!此處或者如是施,所與而無大果、無大稱讚。又,舍利弗!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有大果,有大稱讚。」
三
「大德!有何因、何緣,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無大果,無大稱讚耶?又,大德!有何因、何緣,此處或者如是施,所與而有大果,有大稱讚耶?」
「舍利弗!此處有人給與有所待望之施、給與心所繫縛之施、給與期望貯蓄之施、給與後是我應受用之施,彼將其所施之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住處、燈具給與沙門或婆羅門。舍利弗!汝如何思惟耶?此處有人應給與如是之施耶?」
「大德!唯然。」
「舍利弗!此中,給與彼所期待之施、給與心所繫縛之施、給與期望貯蓄之施、給與後是我應受用之施,彼給與其施已,身壞死後,生為四大王天眾之同僚,彼盡 [P.61] 其業而得其神通、其名譽、其王權,為還來者而來現在之世。
四
舍利弗!又,此處有人不給與所待望之施、不給與心繫縛之施、不給與期望貯蓄之施、不給與後我應受用之施,然而,布施給與善哉之施……乃至……亦,不布施給與善哉之施,而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給與非可損減往昔家系之施……亦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不給與非可損減往昔家系之施,然而,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給與非成熟者之施,乃給與不可有我之施……又,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給與非成熟者之施,乃不給與不可有我之施,但是,彼等昔之聖者,譬如對於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應疑羅沙、跋羅墮闍、婆悉咜、迦葉波、僕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如是我給與此應予分配之施,……亦彼等昔之聖者,譬如對於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 [P.62] 應疑羅沙、跋羅墮闍、婆悉咜、迦葉波、僕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然我不給與此應有分配之施,而給與此心滿足、生悅喜之施……亦,不給與此心滿足、生喜悅之施,但是給與為心莊嚴、心嚴飾之施。彼將其施之食、飲、衣、乘、鬘、香、塗香、牀、住處、燈具給與沙門或婆羅門。舍利弗!如何思惟耶?此處有人應給與如是之施耶?」
「大德!唯然。」
「舍利弗!此中,不給與彼所期待望之施、不給與心所繫縛之施、不給與期望貯蓄之施、不給與後我應受用之施;並亦,布施者不給與善哉之施;亦,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不給與不損減昔家系之施;亦,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給與非成熟者之施,乃至不給與不可有我之施;亦,彼等昔之聖者,譬如對於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應疑羅沙、跋羅墮闍、婆悉咜、迦葉波、僕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不給與此應有分配之施,……不給與此心滿足、生悅喜之施,然而給與為心莊嚴、心嚴飾之施,彼給與其施已,身壞死後生為梵眾 [P.63] 天之同僚,彼盡其業而得其神通、其名譽、其王權,為不還來者,是不來於現在之世。
舍利弗!此因,此緣,依彼此處有人給與如是之施,無有大果,無有大稱讚。舍利弗!又,此因,此緣,依彼此處有人給與如是之施,有大果,有大稱讚。」
五十
一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摩訶目犍連,與大比丘僧伽俱遊行於特櫬那祇梨。爾時,毘樓犍塔奇難陀母優婆夷,於夜明之時起身讀誦波羅延。爾時,為某事之毘沙門大王從北方行至南方,毘沙門大王聞難陀母優婆夷讀誦波羅延,聞已靜待讀誦之終而立,而難陀母優婆夷讀誦波羅延已而默然。爾時,毘沙門大王知難陀母優婆夷讀誦之終而歡喜:「善哉姊妹!善哉姊妹!」「賢友!卿者為誰耶?」「姊妹!我乃汝兄弟毘沙門大王。」「善哉賢友!依我所誦之法門,是為送卿之禮物。」「善哉姊妹!此乃給我之禮物。明日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 [P.64] 將來毘努建達伽村,供養其比丘僧伽已,即稱為我之布施,而此乃為給我之禮物。」
二
爾時,難陀母優婆夷過是夜時,自於住處,準備殊勝之嚼食、噉食。爾時,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往毘努建達伽村。爾時,難陀母優婆夷向某男子言:「來,汝男子!去園向比丘僧伽告〔食事之〕時,『是時矣,大德!於難陀母之住處作供食之準備。』」「然,聖女!」彼之男子回答難陀母優婆夷而去園,向比丘僧伽告〔食事之〕時:「時也,大德!於聖難陀母之住處作供食之準備。」其時,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於日之前分,著內衣,取鉢被衣而往難陀母優婆夷之住處,至已坐所設座。爾時,難陀母優婆夷從自己之手中將殊勝之嚼食、噉食給與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令其滿足。爾時,難陀母優婆夷坐於食已離鉢具壽舍利弗之一面,具壽舍利弗向坐於一面之難陀母優婆夷如是言:「難陀母!誰告汝比丘僧伽之到達耶?」「大德!此處我於夜明之時而起,讀誦波羅延已而 [P.65] 默然。大德!爾時,毘沙門大王知我讀誦終了而歡喜:『善哉姊妹!善哉姊妹!』『賢友!卿者為誰耶?』『姊妹!我乃汝之兄弟毘沙門大王也。』『善哉賢友!依我所讀誦之法門,為送卿之禮物。』『善哉姊妹!乃給我之禮物。明日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將來毘努建達伽村,供養其比丘僧伽已,即稱為我之布施,此乃為給我之禮物。』大德!施之一切福與利應為毘沙門大王之安樂也。」
三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實有如是大神力,如是大威力之天子毘沙門大王,於面前交談。」「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處我有名為難陀之可愛、悅意之一子,彼為諸王依某因帶去以暴力奪其命。大德!實我於其童子被捕之時、或正捕之時、或被殺之時、或正殺之時、或被傷之時、或正傷之時,我不知心之變異。」
四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汝清淨汝起伏變異之心。」「大德!對 [P.66] 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處,死後而生於某夜叉界之主人(丈夫),彼對我顯現昔之身體。大德!然而,依此因緣而我不知心之變異。」
五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汝清淨汝起伏變異之心。」「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我自從與年輕主人作為年輕婦而嫁以來,對於主人即使是心亦不知所犯,況於身耶?」
六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汝清淨汝心。」「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我作為優婆夷時,我知如何之學處亦不故意而犯。」
七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處我若意欲,則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樂,我具足初靜慮而住;以尋、伺寂靜故,內之等淨,心之一趣, [P.67] 無尋無伺,由定而生喜樂,我具足第二靜慮而住;以離喜貪故,以捨而住,以正念正知而受樂於身,聖者宣說於捨,有念,是樂住,我具足第三靜慮而住;以斷樂故,斷苦故,先已滅喜、憂故,不苦不樂捨念之清淨,我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八
「稀奇哉,難陀母!是未曾有哉,難陀母!」「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等依世尊所說之五順下分結,於我乃見彼等之任何之一亦非不斷。」「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其時,具壽舍利弗對難陀母優婆夷述說法要,令使信受、激勵、歡喜已,從座而起離去。
攝句:
第六 無記品
五十一
一
爾時,有某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比丘白 [P.68] 世尊言:「大德!有何因、何緣,具聞聖弟子於無記事而不生疑耶?」
二
「比丘!具聞聖弟子,於不說之諸事〔邪〕見滅故,不生疑。如來死後有,比丘!是邪見;比丘!如來死後是無,是邪見;比丘!如來死後是有或無,是邪見;比丘!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是邪見。比丘!無聞之凡夫不知見、不知見集、不知見滅、不知至見滅之道,彼見增長,我云彼不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能解脫苦。又,比丘!具聞聖弟子知見、知見集、知見滅、知至見滅之道,彼見滅,我云彼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苦。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說如來死後有,亦不說如來死後無,亦不說如來死後是有或無,亦不說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著如是無記事之無記法。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於無記事而不怖、不動、不震、不生畏。比丘!如來死後是有,是屬於愛、屬於想、屬於思惟、是戲論,是屬於取,是追悔;比丘!如 [P.69] 來死後是無,是追悔;比丘!如來死後有或無,是追悔;比丘!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是追悔。比丘!無聞之凡夫,不知追悔,不知追悔之集,不知追悔之滅,不知追悔滅之道。我云其追悔不滅,彼不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能解脫苦。又,比丘!具聞聖弟子知追悔,知追悔之集,知追悔之滅,知追悔滅之道,我云其追悔滅,彼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苦。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說如來死後是有,亦不說如來死後是無,亦不說如來死後是有或無,亦不說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著如是無記事之無記 [P.70] 法。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於無記事不怖、不動、不震、不生畏。比丘!依此因、此緣而具聞聖弟子,於無記事不生疑。」
五十二
一
「諸比丘!我當示七種之人趣與無餘涅槃,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諸比丘!如何為七種之人趣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之業報〕應不存在;我將來不作,又,將來屬我〔之業報〕應不存在;我斷捨存在、斷捨變化之物。彼於有不著,於生不著,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彼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隨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隨眠,非完全斷滅無明隨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生而消失,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將來不作,又,將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捨存在、斷捨變化之物。彼不著於有,不著於生,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 [P.71] 而彼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隨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隨眠,非完全斷滅無明隨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三
諸比丘!復次,於此,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將來不作,又,將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捨存在、斷捨變化之物。彼不著於有,不著於生,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彼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隨眠,彼非完全斷滅貪,彼非完全斷滅無明隨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發生、跳揚已而消失。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四
諸比丘!復次,於此,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 [P.72] 屑發生、跳揚已,無損害而消失,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五
諸比丘!復次,於此,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損害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發生、跳揚已,觸地而消滅。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之故,為損害般涅槃者。
六
諸比丘!復次,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無行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生而跳揚,落於小草堆或薪柴之堆中,於彼生火、亦生煙,生火已,生煙已,其小草堆或薪柴之堆盡,無材料而消滅。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無行般涅槃者。
[P.73] 七
諸比丘!復次,此處,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有行般涅槃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生而跳揚,當落於廣大草堆或薪柴之堆中,於彼生火、亦生煙,生火已,生煙已,其廣大草堆或薪柴之堆盡,無材料而消滅。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有行般涅槃者。
八
諸比丘!復次,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將來不作,又,將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捨存在、斷捨變化之物。彼於有不著,於生不著,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隨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隨眠,非完全斷滅無明隨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上流而行色究竟者。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鉢時,鐵屑生而跳揚,落於大草堆或薪柴之堆中,於彼生 [P.74] 火、亦生煙,生火已,生煙已,其大草堆或薪柴之堆盡已,可燒草原,可燒森林,燒草原已,亦燒森林已,於綠草,或於高原,或於岩石,或於水,或於青翠野地已,無材料而消滅。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上流而行色究竟者。
諸比丘!此等,為七種之人趣。諸比丘!又,何等為無餘涅槃?
九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將來不作,又,將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捨存在、斷捨變化之物。彼於有而不著,於生而不著,以正慧而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非完全證得於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隨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隨,非完全斷滅無明隨眠。彼盡諸漏故……乃至……證已,具足而住。諸比丘!此稱之為無餘涅槃。諸比丘!此等,為七種之人趣與無餘涅槃。」
五十三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闍崛山。爾時,有二天〔人〕於後夜,以 [P.75] 絕妙之容色,徧照耆闍崛〔山〕已,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一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之比丘尼為解脫。」另一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之比丘尼為完全妙解脫。」彼等天〔人〕如是言,大師讚可。爾時,彼等天人思惟:大師讚可,問訊世尊已,右繞而消失。爾時,世尊於其夜過時分,告諸比丘:「諸比丘!此夜,有二天〔人〕於後夜,以絕妙之容色,徧照耆闍崛〔山〕已,來詣我處,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一天〔人〕對我如是言:『大德!彼等比丘尼為解脫。』另一天〔人〕對我如是言:『大德!彼等比丘尼為完全妙解脫。』諸比丘!彼等天〔人〕如是言,如是言已,問訊我,右繞消失。」
二
復次,爾時具壽摩訶目犍連坐於世尊之近處。其時,具壽摩訶目犍連如是思惟:「何之天〔人〕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耶?」其時,名為帝須之比丘,於最近死而生於某梵世,眾人知彼帝須梵有大神力、有大威力。爾時,具壽摩訶目犍連譬如有力之人或伸彎屈之臂、或屈伸直之臂,如是於耆闍崛山消失,出現於彼梵世。帝須梵見從遠方而來之具壽摩訶目犍連,見已,向具壽摩訶目犍連如是言:「來!賢者目犍連!善來,賢者目犍連!卿久違。賢 [P.76] 者目犍連!來此處作客。賢者目犍連!請坐!此座為汝所設。」具壽摩訶目犍連坐於所設之座。帝須梵問訊具壽摩訶目犍連,坐於一面。具壽摩訶目犍連向坐於一面之帝須梵如是言:「帝須!何天〔人〕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耶?何梵〔眾〕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帝須!一切之梵眾、天眾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耶?」
三
「賢者目犍連!非一切之梵眾、天眾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賢者目犍連!凡一切之梵眾、天眾喜梵壽、喜梵色、梵樂、梵名聲、梵王權,而不如實知其離脫,於彼無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賢者目犍連!又,凡一切之梵眾、天眾不喜梵壽、不喜梵色、梵樂、梵名聲、梵王權,而能如實知其離脫,於彼等有如是 [P.77] 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或於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
四
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俱分解脫,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為俱分解脫,彼身住之間,諸天人見彼,若身壞,則諸天人不見彼。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乃於無餘而〔知〕為無餘。
五
復次,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慧解脫,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為慧解脫,彼身住之間,諸天人見彼,若身壞,則諸天人不見彼。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乃於無餘而〔知〕為無餘。
六
復次,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身已證,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為身已證,實則此具壽用適當之牀座,與善友交往而制御諸根,諸善男子從家出家以非家為目的,將無上梵行之究竟於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智,乃於有餘而〔知〕為有餘。
七
復次,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見至……乃至……為信解,……為隨法行, [P.78] 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是隨法行,實則此具壽用適當之牀座,交往於善友之中交,制御諸根。諸男子從家出家以非家為目的,將無上梵行之究竟於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乃於有餘而〔知〕為有餘。」
八
爾時,具壽摩訶目犍連歡喜帝須梵之所說,隨喜已,譬如具力之人,或伸彎屈之臂、或屈伸直之臂,如是於梵世消失,出現於耆闍崛山。其時,具壽摩訶目犍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摩訶目犍連將與帝須梵談話之一切告世尊。「目犍連!帝須梵對汝不說第七無相住補特伽羅。」「世尊!是其時,善逝!是其時。世尊說示第七無相住補特伽羅,聞世尊〔之說〕已而諸比丘應受持。」「目犍連!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具壽摩訶目犍連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
九
「目犍連!世間有比丘,從一切諸相之不作意具足無相之心三摩地而住,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從一切諸相之不作意具足無相之心三摩地而住,實此具壽用適當之牀座,交往於善友之中,制御諸根。諸善男子從家出家以非家為目的,將無上 [P.79] 梵行之究竟於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於有餘而〔知〕為有餘。」
五十四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師子將軍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師子將軍白世尊言:「大德!現實可能令知布施之果耶?」
二
「果爾,師子!今我當問,應取汝適當之思惟作答。師子!汝如何思惟耶?若此處有二丈夫,一丈夫乃無信、慳吝而惡口;一丈夫則有信、喜施而為施主。師子!汝如何思惟耶?具哀愍之諸阿羅漢,初當哀愍何者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具哀愍之諸阿羅漢,初如何而哀愍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乎!然而,大德!具哀愍之諸阿羅漢,當哀愍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三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欲親近之諸阿羅漢,初當接近何者耶?或彼無信、慳 [P.80] 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親近之諸阿羅漢,初如何而接近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人乎!大德!欲親近之諸阿羅漢,當接近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四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欲攝受之諸阿羅漢,初當攝受何者耶?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攝受之諸阿羅漢,初當如何而攝受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乎!大德!欲攝受之諸阿羅漢,當攝受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五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欲說法之諸阿羅漢,初當說法於何者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說法之諸阿羅漢,初當如何而說法於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乎!大德!欲說法之諸阿羅漢,當說法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六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善稱讚之聲當對何者而起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善稱讚之聲,對於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當如何而起乎!大德!善稱讚之聲,當對於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起。」
七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詣任何之眾會,若剎帝利之眾會、若婆羅門之眾會、若 [P.81] 居士之眾會、若沙門之眾會,無畏、無愧堂堂是誰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彼如何詣任何之眾會,若剎帝利之眾會、若婆羅門之眾會、若居士之眾會、若沙門之眾會堂堂無畏、無愧乎!大德!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者,彼詣任何之眾會,若剎帝利之眾會、若婆羅門之眾會、若居士之眾會、若沙門之眾會是堂堂無畏、無愧。」
八
「師子!汝如何思惟?身壞死後,何者當生於善趣、天界耶?或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彼無信、慳吝、惡口之丈夫,身壞死後如何而生於善趣、天界乎!大德!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彼身壞死後當生於善趣、天界。
九
大德!依世尊所說此等之六種現實之布施果,我即使不信世尊,我亦知此等。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哀愍之阿羅漢初哀愍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親近之諸阿羅漢初親近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攝受之諸阿羅漢初攝受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說法之諸阿羅漢初對我說;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善稱讚之聲者, [P.82] 對我而起;『師子將軍乃施者、行者、僧伽之奉侍者。』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往詣任何之眾會,若剎帝利之眾會、若婆羅門之眾會、若居士之眾會、若沙門之眾會,我往詣而堂堂無畏、無愧。大德!依世尊所說此等六種現實之布施果,我即使不信世尊,我亦知此等。大德!世尊對我如是而語:『師子乃施者、施主,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我不知此等,而我信世尊而依之。」
「誠然,師子!誠然,師子!施者、施主之師子即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五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是如來之四不護與依三法而無罪。以何為如來之四不護耶?
二
諸比丘!如來之身行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於如來無有所藏護身之惡行者。——諸比丘!如來之語行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於如來無有所藏護語之惡行者。——諸比丘!如來之意行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於如來無有所藏護意之惡行者。——諸比丘!如來之活命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於如來無有所藏護邪命者。
此等是如來之四不護。如何是依三法而無罪耶?
[P.83] 三
諸比丘!如來是善說法者,就此而言,實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誰於世間具備條理,欲反徵我:『如是,仁者之法亦非善說。』諸比丘!我不見此因。諸比丘!我若不見此因,則得安穩,得無怖畏,得無所畏而住。諸比丘!又,我之諸聲聞,盡諸漏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彼等依我而至諸聲聞涅槃之道,能予顯示。——就此而言,實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誰於世間具備條理,欲反徵我:『如是,仁者之諸聲聞,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依仁者而至諸聲聞涅槃之道,不能顯示。』諸比丘!我不見此因。諸比丘!我若不見此因,則得安穩,得無怖,得無所畏而住。諸比丘!又,我之數百聲聞眾會,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就此而言,實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誰於世間具備條理,欲反徵我:『如是,仁者之數百聲聞眾會,未盡諸漏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未於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諸比丘!我不見此因,我若不見此因,則得安穩,得無怖, [P.84] 得無所畏而住。依此等三法而無罪。
諸比丘!此等為如來之四不藏護與依三法而無罪。」
五十六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金毘羅之竹林。爾時,具壽金毘羅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金毘羅向世尊如是言:「大德!有何因、何緣,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不得久住耶?」「金毘羅!此處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恭敬不尊崇師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三摩地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金毘羅!依此因、此緣而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乃不久住。」
二
「大德!有何因、何緣,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得久住耶?」「金毘羅!此處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恭敬尊崇師而住,恭敬尊崇法而住,恭敬尊崇僧伽而住,恭敬尊崇學而住,恭敬尊崇三摩地而住,恭敬尊崇不放逸而住,恭敬尊崇承迎而住。金毘羅!依此因、此緣而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得久住。」
[P.85] 五十七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不久而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是有信、具戒、多聞、宴默、發勤精進、具念、具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久而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
五十八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婆祇尸收摩羅山之恐佈鹿林。爾時,具壽摩訶目犍連於摩揭陀之迦羅拉姆村,瞌睡而坐。世尊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於摩揭陀迦羅拉姆村瞌睡而坐之具壽摩訶目犍連。見已,譬如具力之人伸彎屈之臂,屈伸直之臂,如是,於婆祇尸收摩羅山之恐怖鹿林消失,出現於摩揭陀迦羅拉姆村具壽摩訶目犍連之面前。世尊坐於設座,世尊坐已,向具壽摩訶目犍連如是言:「汝目犍連!瞌睡耶?汝目犍連!瞌睡耶?」「唯然,大德!」
二
「果爾,汝目犍連!汝住於有想之時,其睡眠如出去,當作意其想!當再三作 [P.86] 意其想!實則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三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如聞,如通達,則依心而隨尋、隨伺法,以意當思惟,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四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如聞,如所念,當廣思惟法,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五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當搓拉兩耳,以掌摩擦身體,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六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從座而起,以水摩擦兩眼已,環視諸方,當瞻仰諸星、恆星之光,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七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作意光明想,當練日中之想,夜如於日中,於日中如於夜,如是依無所覆之心而修有光之心,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P.87] 八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當作前後想,諸根向內,心不向外,而為經行,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九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以右脇作師子臥,足與足重疊,為具念、正知,作意起立之想已,以覺醒,目犍連!汝速當起立,不受臥牀之樂、脇之樂、睡眠之樂,而當住,如是,目犍連!汝當修學。
一〇
果爾,目犍連!如是,當修學,我應不醉於高慢而趣良家,目犍連!汝應如是學習。目犍連!若比丘醉於高慢,而趣於良家,目犍連!於良家有多應為之諸事,因此而人人不歡迎前來之比丘。於是比丘當如是思惟:『今此良家妨礙我耶?今此等之諸人不喜歡於我。』如是,彼因無利養而有愧赧,於愧赧者有掉悔,於掉悔者有不律儀,不律儀者之心遠離三摩地。目犍連!當如是學習:我當不作諍論。目犍連!汝當如是修學。目犍連!於諍論者期待多辯,於多辯有掉悔,於掉悔者有不律儀,不律儀者之心遠離三摩地。目犍連!我不稱讚一切之雜居;又,目犍連!我不 [P.88] 僅不稱讚一切之雜居,目犍連!我不稱讚在家出家之雜居。然一切少雜音、寂靜、孤獨而適於人獨居之臥處、隱遁之牀座,於如是牀座之雜居者我皆稱讚。」
一一
如是而聞之具壽摩訶目犍連向世尊如是言:「大德!略說之,如何比丘盡渴愛而解脫,為究竟決定,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以究竟盡而為天人中之最勝者耶?」「目犍連!此處,比丘聞已,一切之諸法決不可貪著。目犍連!又,比丘如是聞已,一切之諸法決不可貪著,彼覺知一切法;覺知一切法已,而知悉一切法;知悉一切法已,而感一切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彼於此等之諸受,觀察無常而住,觀察離貪而住,觀察滅而住,觀察棄捨而住。彼於此等之諸受,觀察無常而住,觀察離貪而住,觀察滅而住,觀察棄捨而住,且於世間之任何者亦不取,無取而無怖,自無怖而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成就,所作已作,無他之存在。目犍連!如是比丘略盡渴愛而解脫,為究竟決定,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以究竟盡而為天人中之最勝者。」
[P.89] 「諸比丘!勿恐諸福業。諸比丘!此乃樂之同義語,此即是福業。
諸比丘!我了知於長時間作諸福業,有長時間之可愛、可樂、愉快之異熟生起。我修七年間之慈心,修七年間之慈心已,於七成壞劫,不再來此世。諸比丘!世界壞劫之時,我實生於極光淨天,世界成劫之時,我生於空虛之梵宮。諸比丘!於是,我實為梵、大梵、勝者、無能勝者、普觀察者、自在者。諸比丘!又,我為三十六次帝釋天,我為多百次轉輪王。為正法者、法王、四方之征服者、善治國者、七寶成就者。諸比丘!其我乃有此等之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及第七導師寶;又,諸比丘!我更有勇健、雄邁、破敵者之千子,我以無杖、無刀,乃以法征服海邊際之地已而住。」
見於望樂者 善功德異熟
[P.90] 諸比丘我七 年修慈心已
於七成壞劫 不再來此世
世界壞劫時 生極光淨天
世界成劫時 生空虛梵宮
因此七度我 為大梵自在
三六次天帝 為天之統治
成為轉輪王 為閻浮洲王
領納其灌頂 剎帝利人王
以無杖無刀 征服此地已
無有強制正 平等教誡之
即依法支配 此之國土已
大財大受用 富為一切欲
具足七之寶 生於此之族
諸佛能攝者 依諸佛善說
此乃大之因 依彼稱地王
我多財雜物 為殊勝之王
具神力名稱 為閻浮洲王
雖為惡生者 聞之誰不信
[P.91] 是故欲義利 依望威力者
正法當尊重 諸佛教憶念
五十九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日前時分,著衣持鉢,披衣而往給孤獨居士之處,至已,坐於設座。爾時,於給孤獨居士之住處有高聲、大聲之人群。其時,給孤獨居士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如是向坐於一面之給孤獨居士言:「居士!於汝住處中,人人如漁師於魚獵而高聲大聲實為何耶?」「大德!是為媳婦善生,生於富貴,彼女不侍奉姑,不侍奉翁,不侍候主人,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供養。」
二
爾時,世尊謂媳婦善生曰:「來!善生!」媳婦善生應諾世尊:「唯然,大德!」 [P.92] 乃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媳婦善生言:「善生!此等,為七種男子之妻。以何等為七耶?即:等同殺人者、等同盜賊者、等同支配者、等同母親者、等同姊妹者、等同朋友者、等同奴婢者。善生!此等者,為七種男子之妻。汝為其中之何者耶?」「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說,不廣知此義。善哉,大德!世尊對我說如實之法,如依世尊所略說,我當廣知此義。」「善生!果爾,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媳婦善生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曰:
「惡心不念夫 著他輕蔑夫
財贖望殺夫 男子如是妻
為殺人者妻
主為妻努力 得財農工商
僅欲從彼取 男子如是妻
為盜賊者妻
不事懈怠食 粗暴語粗語
壓服勤夫住 男子如是妻
為支配者妻
[P.93] 時常念夫為 如母子護夫
從護彼蓄財 男子如是妻
稱母親者妻
如妹尊敬姊 尊敬己家主
慚心從順夫 男子如是妻
稱姊妹者妻
又友許久來 見友而歡喜
具戒妻喜主 男子如是妻
稱友人者妻
杖打脅不怒 無惡對夫忍
不怒順從夫 男子如是妻
稱奴婢者妻
此妻謂殺人 云賊支配者
破戒粗不敬 死後行地獄
謂母姊妹友 稱為奴婢妻
住戒時自律 死後行善趣
善生!此等,為七種男子之妻,汝為彼等之何者耶?」
[P.94] 「從今日以後,大德!世尊!我等同奴婢,存念為主人之妻。」
六十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七法,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此處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願為醜。』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美。諸比丘!此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彼雖善洗浴,善塗油,剃鬚髮,著白衣,然彼被勝於瞋恚而醜。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一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三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當苦痛而眠。』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樂眠。諸比丘!此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彼雖敷毛深之黑毛氈,敷白色之羊毛毯,敷有花紋之羊毛毯,敷迦達里鹿之最勝毛毯,上具覆帳,坐於兩邊有丹枕之牀鋪上,然被勝於瞋恚,彼當苦痛而眠。諸比丘!此乃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二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四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益利豐富。』彼為何因耶? [P.95] 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益利豐富。諸比丘!彼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受不利益已,彼以為受利益,受利益已,彼以為受不利益,此等之法相違而解,給予長時間之不利與苦痛。諸比丘!此乃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三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五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富者。』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富。諸比丘!彼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凡彼起精進而得、以臂力所集、汗額而儲、如法正當所得之財富,亦為被勝於瞋恚之諸王令入王庫。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四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六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有名聲者。』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之名聲。諸比丘!彼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依彼之不放逸而得、依其名聲而戰勝於瞋恚者乃不存在。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五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七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勿為朋友者。』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不喜敵有友。諸比丘!彼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凡彼之友人同僚、親戚血族遠離彼瞋恚者而避之。諸比丘!此乃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第六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P.96] 八
諸比丘!又,敵者對敵而如是希望,『嗚呼!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彼為何因耶?諸比丘!敵者是不喜敵行於善趣。諸比丘!彼被勝於瞋恚、執著於瞋恚之男子補特伽羅,以身行惡,以語行惡,以意行惡;彼以身行惡行已……乃至……彼勝於瞋恚,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此乃對敵希望,對敵而作之第七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諸比丘!對敵而希望,對敵而作之此等七法,是於瞋恚之女人或男子而來。」
瞋恚即醜陋 彼即苦痛眠
復取得利益 同得不利益
瞋恚即因此 身語作破壞
被勝瞋恚人 領受財亡失
醉瞋恚醉者 領受不名譽
親戚友同僚 遠離瞋恚者
瞋恚生不利 瞋恚心動搖
自內生怖畏 人即不覺彼
瞋恚不生利 瞋恚無見法
瞋恚征服人 時彼為闇冥
[P.97] 容易亦困難 瞋恚破壞故
彼離瞋恚時 如火燒苦盡
瞋恚之發生 彼弟子叱責
彼如火示煙 初示不快顏
彼無慚無愧 加之不恭敬
被勝瞋恚人 決無休息所
於遠離諸法 當痛惜諸業
我有所談論 諦聽如實語
瞋恚乃殺父 瞋恚乃殺母
瞋殺婆羅門 瞋恚殺凡夫
母親所養育 出現此世間
給與生命母 瞋恚殺凡夫
彼眾生等我 為己最可愛
瞋色失本心 乃殺各自我
以劍殺自己 如愚癡食毒
以繩縛自己 山落洞中死
[P.98] 殺他令自死 亦唯為造業
而且無覺悟 生瞋恚者亡
由是瞋恚類 魔捕心覆者
調御慧精進 依見應可斷
賢者各如是 乃為斷不善
於法應當學 勿作嫌惡事
遠離瞋無惱 遠離貪無嫉
調御斷瞋恚 無漏般涅槃
攝句:
無記、人趣、帝須、師子、第五護
金毘羅、七法、睡眠、七妻、瞋恚
[P.99] 第七 大品
六十一
一
「諸比丘!慚愧不具時,損缺慚愧者,損毀根防護之所依;根防護不具時,損缺根防護者,損毀戒之所依;戒不具時,損缺戒者,損毀正定之所依;正定不具時,損缺正定者,損毀如實智見之所依;如實智見不具時,損缺如實智見者,損毀厭背離貪之所依;厭背離貪不具時,損缺厭背離貪者,損毀解脫智見之所依。諸比丘!譬如損缺樹之枝葉時,其幼芽不圓滿,皮、木、心亦皆不圓滿。如是,諸比丘!慚愧不具時,損缺慚愧者……乃至……損毀解脫智見之所依。
二
諸比丘!慚愧具有時,具足慚愧者,具足根防護之所依;具有根防護時,具足根防護者,具足戒之所依;具有戒時,具足戒者,具足正定之所依;具有正定時,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具有如實智見時,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背離貪之所依;具有厭背離貪時,具足厭背離貪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諸比丘!譬如具足樹之枝葉時,其幼芽圓滿,皮、木、心亦皆圓滿。如是,諸比丘!具有慚愧時,具足慚愧者……乃至……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P.100] 六十二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毘舍離之菴婆波梨林。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大德!」世尊如是言:
二
「諸比丘!諸行是無常,諸比丘!諸行是不堅固,諸比丘!諸行是不安故。諸行為失,諸比丘!於一切諸行實應厭離、實應遠離、實應解脫。諸比丘!須彌山王長有八萬四千由旬,廣有八萬四千由旬,入於海中,從海突出者是八萬四千由旬。諸比丘!其時,即多歲、多百歲、多千歲、多百千歲之間,天不雨。諸比丘!天不雨之時,凡各種之種子類、植物類、藥草森林,乾燥而不存在。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堅固,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安故。諸行為失,諸比丘!於一切諸行實應厭離、實應遠離、實應解脫。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二太陽出現之時。
三
諸比丘!從第二太陽之出現,凡小川、小池者,皆涸渴而不存在。諸比丘!如 [P.101] 是諸行是無常……乃至……實應解脫。諸比丘!即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三太陽出現之時。
四
諸比丘!從第三太陽之出現,凡大河,譬如恆河、閻摩那、阿致羅符底、舍牢浮摩醯等河,皆涸渴而不存在。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四太陽出現之時。
五
諸比丘!從第四太陽之出現,是故此等諸大河之所生,凡大湖水,譬如阿耨達、斯呵波達、羅達迦拉、勘納文達、俱納拉、荼坦達、曼那吉尼等,皆涸渴而不存在。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五太陽出現之時。
六
諸比丘!從第五太陽之出現,於大海百由旬之水減退,又於大海二百由旬之水減退,又於大海三百由旬之水減退,……乃至……又於大海七百由旬之水減退,而於大海存七多羅〔樹高〕之水、又六多羅〔樹高〕、又五多羅〔樹高〕、又四多羅 [P.102] 〔樹高〕、又三多羅〔樹高〕,又二多羅〔樹高〕、又於大海存一多羅〔樹高〕之水,又於大海存七人〔高〕之水,又六人〔高〕、又五人〔高〕、又四人〔高〕、又三人〔高〕、又二人〔高〕、又一人高、又半人〔高〕、又唯腰〔高〕、又唯膝〔高〕、又唯踝〔高〕之水而存於大海。諸比丘!譬如秋季天之雨神降雨時,處處存有牛足跡之水。諸比丘!於如是之大海處處存有似牛足跡程度之水。諸比丘!從第五太陽之出現,於大海中如指節程度之水亦無。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諸比丘!即長時間經過,有第六太陽出現之時。
七
諸比丘!從第六太陽之出現,此之大地及須彌山王燃燒,普徧燃燒,普徧極其燃燒。諸比丘!譬如陶師之窯點火而初燃,普徧燃燒,普徧極其燃燒。諸比丘!如是,從第六太陽之出現,此之大地及須彌山王燃燒,普徧燃燒,普徧極其燃燒。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實應解脫。諸比丘!長時間經過,遲早有第七太陽出現之時。
[P.103] 八
諸比丘!從第七太陽之出現,此之大地及須彌王燃燒而為一炎。諸比丘!此之大地及須彌山王所燃燒之炎,為風所吹飛達於梵界。諸比丘!燃燒而壞,戰勝之大火炎聚,須彌山王百由旬之峯崩落,又二百由旬之峯……又三百由旬……又四百由旬……又五百由旬之峯崩落。諸比丘!所燃燒之大地及須彌山王之灰不見,炭不能見。諸比丘!譬如所燃之酪或油之灰不見、炭不能見。諸比丘!如是所燃燒之大地及須彌山王之灰不見,炭不能見。諸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堅固,諸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安故。諸比丘!諸行為失,於一切諸行,是實應厭離、實應遠離、實應解脫。諸比丘!此中除現見彼燃燒者外,此大地及須彌山王應時燒壞而不存在,誰預思惟、誰信耶?
九
諸比丘!昔時有名為妙眼之師,為祖師而遠離諸欲。諸比丘!妙眼師有數百之 [P.104] 弟子,妙眼師於諸弟子中說梵界同伴之法。諸比丘!凡了解妙眼師所教說梵界同伴之法者,其身壞死後,生於善趣、梵界;凡不了解其教說者,其身壞死後,一類生於他化自在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化樂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兜率陀史多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夜摩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忉利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四大王天眾之類,一類生於剎帝利長者之類,一類生於婆羅門長者之類,一類生於居士長者之類。
一〇
諸比丘!爾時,妙眼師如是思惟:『我當來與諸弟子全然同一趣,實乃不易,然而,我當修最上之慈。』諸比丘!其時,妙眼師修七年間之慈心,修七年間之慈心已,於七成壞劫,不再還來此世。諸比丘!世界為壞劫之時,實行於極光淨天, [P.105] 世界為成劫之時,則生於空虛之梵天宮。諸比丘!於是,實為梵、大梵、勝者、無能勝者、普見者、自在者。復次,諸比丘!為三十六次之帝釋天,為數百回之轉輪王,為正法者、法王、四邊之征服者、善治國者、七寶具足者,彼更有千子,皆是勇健、雄邁、破敵者。彼以無杖、無刀之法,將海邊際之地征服已而住。諸比丘!我云:彼之妙眼師即雖有如是之長壽,如是之久住,然而卻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憂苦惱,不得由苦解脫。其何因耶?不覺四法,不了解故,以何為四耶?
一一
諸比丘!即聖戒之不覺、不了解,聖三摩地之不覺、不了解,聖慧之不覺、不了解,聖解脫之不覺、不了解。諸比丘!聖戒之覺悟、了解,聖三摩地之覺悟、了解,聖慧之覺悟、了解,聖解脫之覺悟、了解,有愛即斷,有索乃盡,不再受後有。」
[P.106] 世尊如是言,如是說已,善逝、師者又復如是云:
戒與正定慧 無上之解脫
此等諸法譽 而依瞿曇覺
如是作苦邊 為般涅槃者
佛者了知法 宣示諸比丘
六十三
一
「諸比丘!當王之國境其城鎮之七種資具有所完備,四食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之時,諸比丘!此王之國境城鎮,老有外之侵略者,敵而不能征服。如何是城鎮有七種資具完備耶?
二
諸比丘!於此,王之國境城鎮,有柱而植下深根,能往下掘而不動,是無震動。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一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三
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有深且廣之濠溝,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二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為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P.107] 四
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有高且廣之交通路,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三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五
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蓄有眾多武器,弓及擲器。王之國境城鎮,此第四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六
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有眾多軍隊之止住,例如:象兵、騎兵、車兵、弓射手、旗手、參謀、食糧部隊、強王子、突入隊、大龍隊、勇士、胸甲兵、奴僕子。王之國境城鎮,此第五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七
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有守門將,為賢者、智者、具慮者;拒絕未知者,而令已知者進入。王之國境城鎮,此第六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
八
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有高且廣,又外觀塗粧具足之牆。王之國境城 [P.108] 鎮,此第七種之資具,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所完備。此等,是七種城鎮之資具有所完備。如何為四食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耶?
九
諸比丘!於此,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為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眾多之草、木、水。
一〇
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為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眾多之米、麥。
一一
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守護、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眾多之胡麻、黍、豆、穀物。
一二
諸比丘!復次,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為防禦,而蓄有眾多之藥品,即:熟酥、生酥、油、蜜、糖霜、鹽。此等之四種食,亦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諸比丘!王之國境城鎮,此等七種之資具有所完備,此等四食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故,諸比丘!此王之國境城鎮,若有外之侵略者,敵不能有所征服。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成就七種正法,又,四靜慮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而 [P.109] 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故,諸比丘!此聖弟子,謂魔不能破,波旬不能破。如何是成就七種之正法耶?
一三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柱而植下深根,往下掘而不動、不震動。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有信柱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一之正法。
一四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深且廣之濠溝。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有慚而慚於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慚於行惡、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有慚濠溝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二之正法。
一五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高且廣之交通路。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有愧而愧於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愧於行惡、 [P.110] 不善之諸法。諸比丘!有愧交通路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三之正法。
一六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蓄有眾多之武器。諸比丘!如是聖弟子為多聞,持有所聞,積集所聞,為初善、中善、後善之法,宣示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多聞而持有如是諸法,以語熟練,以意思惟,以見善通達。諸比丘!持有聞武器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四之正法。
一七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眾多軍隊之止住,譬如:象兵、騎兵、車兵、弓射手、旗手、參謀、食糧部隊、強王子、突入隊、大龍隊、勇士、胸甲兵、奴僕子。諸比丘!如是聖弟子,為斷不善之諸法,為圓滿具足諸善法,啟發精進而住,努力勇猛,負荷善法而不捨。諸比丘!有精進軍眾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五之正法。
一八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是賢者、智 [P.111] 者、具慮者;拒絕未知者,而令已知者進入。諸比丘!如是聖弟子具足念慧,憶念、隨念久往以前之所住,久往以前之所說。諸比丘!有念門銹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六之正法。
一九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為對內部之守護、對外部之防禦,有高且廣,又外觀塗粧具足之牆。諸比丘!如是聖弟子具慧,聖能決擇,正導苦盡,成就通達生滅之慧。諸比丘!有慧之外觀塗粧具足之聖弟子斷不善,修善,斷有罪,修無罪,自保清淨,此乃成就第七之正法。
有成就此等七種之正法、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者,如何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耶?
二〇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之防禦而蓄有眾多之草、木、水。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離諸欲,離諸不善法,具足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樂之初靜慮而住。
[P.112] 二一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對外部之防禦,有蓄眾多之米、麥。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尋、伺寂靜故,具足內之等淨,心之一趣,無尋、無伺,由定而生喜、樂之第二靜慮而住。
二二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之防禦,蓄有眾多之胡麻、黍、豆、穀物。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離喜貪故,捨而住,為正念正知,身受樂,具足聖者宣說於捨、念、樂住之第三靜慮而住。
二三
諸比丘!譬如王之國境城鎮,對內部為喜、無怖畏、為樂、對外部之防禦,蓄有眾多之藥品,即:熟酥、生酥、油、蜜、糖霜、鹽。諸比丘!如是聖弟子自為喜、無怖畏、為樂、為入涅槃,為斷樂故,為斷苦故,已先滅喜、憂故,具足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
此等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者,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
[P.113] 諸比丘!聖弟子成就此等七正法;又,此等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者,如實而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故,諸比丘!此聖弟子,謂魔不能破,波旬不能破。」
六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法、知義、知自己、知量、知時、知眾會,及知補特伽羅之勝劣。諸比丘!以何為比丘知法耶?
三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法,即: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諸比丘!若比丘不知法,即:契經、應頌……未曾有法、吠陀羅,則不可稱之為知法。諸比丘!若比丘知法,即:契經、應頌……未曾有法、吠陀羅故,則可稱為知法。如是乃為知法。以何為知義耶?
四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諸所說義:是此所說之義,是彼所說之義。諸比丘!若比丘不知『是此所說義,是為彼所說之義』之各各所說義,則不可稱之為知義。諸 [P.114] 比丘!若比丘知『是此所說之義,是彼所說義』之各各所說義,可稱為知義。如是為知法、知義。以何為知我耶?
五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自己:我唯有依據信、戒、聞、捨、慧、辨才。諸比丘!若比丘不知自己『我唯有依據信、戒、聞、捨、慧、辨才』,則不可稱之為知我。諸比丘!若比丘知自己『我唯有依據信、戒、聞、捨、慧、辨才』,故可稱為知我。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以何為知量耶?
六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受衣、食、牀座、病緣藥、資具時,知量。諸比丘!若比丘於受衣、食、牀座、病緣藥、資具時不知量,則不可稱為知量。諸比丘!若於衣、食、牀座、病緣藥、資具而知量,故稱為知量。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知量。以何為知時耶?
七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時:是為說示之時,是為質問之時,是為修習之時,是為宴默之時。若比丘不知『是為說示之時,是為質問之時,是為修習之時,是為宴默之時』,則不可稱為知時。諸比丘!比丘若知『是為說示之時,是為質問之時,是為修習之時,是為宴默之時』,故稱為知時。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知量、知時。以何為知眾會耶?
八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知眾會:是剎帝利之眾會、婆羅門之眾會、居士之眾會、沙門之眾會;於其處應如是參禮、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說、如是默。諸比丘!若 [P.115] 比丘不知『是剎帝利之眾會、婆羅門之眾會、居士之眾會、沙門之眾會;於其處應如是參禮、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說、如是默』,則不可稱為知眾會。諸比丘!若比丘知『是剎帝利之眾會、婆羅門之眾會、居士之眾會、沙門之眾會;於其處應如是參禮、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說、如是默』,故稱之為知眾會。如是為知法、知義、知我、知量、知時、知眾會。以何為知補特伽羅之勝劣耶?
九
諸比丘!於此有之比丘知二種之補特伽羅,所謂二種之補特伽羅,即:一者欲見聖,一者不欲見聖。不欲見聖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欲見聖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有欲見聖,一者欲聞正法,一者非欲聞正法。非欲聞正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故,乃應予訶毀;欲聞正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有欲聞正法;一者熱心聞法,一者不熱心聞法。不熱心聞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熱心聞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是熱 [P.116] 心聞法;一者聞法已而受持,一者聞法已而不受持。聞法已不受持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聞法已而受持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聞法已而受持,一者堅持觀察諸法之義,一者堅持不觀察諸法之義。堅持不觀察諸法義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堅持觀察諸法義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堅持觀察諸法之義,一者知義已、知法已而得法隨法;一者知義已、知法已而不得法隨法。知義已、知法已而不得法隨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知義已、知法已而得法隨法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二種之補特伽羅,知義已、知法已而得法隨法,一者為得自己之利,不為他人之利;一者為得自己之利以及他人之利。為得自己之利,不為他人利之補特伽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訶毀;為得自己之利以及他人利之補特伽羅者,彼以如是之故,乃應予稱讚。諸比丘!如是比丘,知為補特伽羅之勝劣。
[P.117]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六十五
一
「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葉枯萎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葉枯萎,不久又將接連生出七葉。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七葉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者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已有七葉,不久又將接連生出花、葉之枝。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生出花、葉之枝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生出花、葉之枝,不久,又將接連生出有蕾。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蕾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者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蕾不久,又將接連開蕾。諸比丘!忉利天之波 [P.118] 利闍多伽、拘鞴陀羅開蕾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開蕾,不久又將接連有花。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花之時,諸比丘!爾時,忉利天眾心生喜悅,今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有花不久,又將接連花朵開滿。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花朵開滿之時,諸比丘!心生喜悅之忉利天眾於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之根本,天四月之間,得五妙欲,具備而供奉。諸比丘!復次,五百由旬,花滿開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依普光而徧滿,風送百由旬之香,此乃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之威力。
二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從家出家於非家而思惟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葉枯萎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剃除鬚髮,著壞色衣,從家出家於非家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有七葉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生出花、葉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於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有蕾之波利 [P.119] 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於離喜貪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開出有蕾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於斷樂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擁有花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聖弟子自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之時,諸比丘!爾時,聖弟子如忉利天花朵開滿之波利闍多伽、拘鞴陀羅。諸比丘!爾時,地居天眾出聲,為某長老同住之某長老自某街或某村,從家出家於非家,自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聞地居天眾之聲已而四大王天眾……忉利天眾……夜摩天眾……覩史多天眾……化樂天眾……他化自在天眾……梵眾天眾出聲,為某長老同住之某長老自某街或某村,從家出家於非家,自漏盡,無漏之心 [P.120] 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如是,聲於瞬間達到梵天乃止。此乃漏盡比丘之威力。」
六十六
一
爾時,獨自宴坐之具壽舍利弗,於心中起如是思惟:「比丘何以應恭敬、尊重、依止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耶?」爾時,具壽舍利弗如是思惟:「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其師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比丘應〔恭敬……〕其法……比丘者應〔恭敬……〕僧伽……比丘〔應恭敬……〕其學……比丘〔應恭敬……〕三摩地……比丘〔應恭敬……〕不放逸……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爾時,舍利弗如是思惟:「我於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即我詣世尊之前而告此等諸法,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譬如丈夫欲得清淨、潔白之金飾,彼應如是思惟:『我此金飾是清淨、潔白,即我應去鐵匠處展示此金飾,如是我當托此鐵匠使金飾清潔,又可稱為清淨。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即我詣世尊 [P.121] 座前而告此等諸法,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爾時,具壽舍利弗不久即自宴坐而起,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向世尊〕如是言:
二
「大德!我在此獨自宴坐,於心中起如是思惟:『比丘何以應恭敬、尊重、依止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耶?』大德!爾時我如是思惟:『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其師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比丘〔應恭敬……〕其法……比丘〔應恭敬……〕僧伽……比丘〔應恭敬……〕其學……比丘〔應恭敬……〕三摩地……比丘〔應恭敬……〕不放逸……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大德!爾時我如是思惟:『於我於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我詣世尊座前告此等諸法,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譬如丈夫欲得清淨、潔白之金飾,彼應如是思惟:「我此之金飾是清淨、潔白,即我應去鐵匠處展示此金飾,如是我當托此鐵匠使金飾清淨,又可稱為清淨。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是清淨、潔白,即我詣世尊座前告此等諸法,如是我於此等諸法應為清淨,又可稱為清淨。」』」
[P.122]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其師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其法……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僧伽……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其學……舍利弗!比丘〔應恭敬……〕三摩地……舍利弗!比丘〔應恭敬……〕不放逸……舍利弗!比丘應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當斷不善而修善。」如是聞之具壽舍利弗向世尊如是言:
三
「大德!我依世尊之所略說,而如是廣知此義。大德!彼之比丘,實謂不尊重其師,而當可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法。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之彼比丘,當可尊重僧伽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僧伽。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之彼比丘,當可尊重其學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學。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之比丘,當可尊重三摩地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之比丘, [P.123] 彼亦不尊重三摩地。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之比丘,當可尊重不放逸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彼亦不尊重不放逸。大德!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當可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承迎。
大德!實謂尊重其師之比丘,可不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尊重其法。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之比丘,可不尊重僧伽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之比丘,〔彼〕亦尊重僧伽。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者之比丘,可不尊重其學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之比丘,彼亦尊重其學。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之比丘,可不尊重三摩地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之比丘,彼亦尊重三摩地。大德!實 [P.124] 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可不尊重不放逸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彼亦尊重不放逸。大德!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可不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大德!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尊重承迎。大德!我依世尊之所略說,而如是廣知此義。」
四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依我之所略說,而如是廣知此義。舍利弗!實謂不尊重其師之比丘,當可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舍利弗!任何不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法……舍利弗!實謂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當可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舍利弗!任何不尊重其師、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學、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承迎。
舍利弗!實謂尊重其師之比丘,當可不尊重其法者,無有是處。舍利弗!任何 [P.125] 尊重其師之比丘,彼亦尊重其法……舍利弗!實謂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當可不尊重承迎者,無有是處。舍利弗!任何尊重其師、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學、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尊重承迎。舍利弗!依我之所略說,而可如是廣見此義。」
六十七
一
「諸比丘!對於不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希於『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使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心決不取於由諸漏而解脫,其故如何耶?彼當答:『不熟習故。』何為不熟習之故耶?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之不熟習〕。諸比丘!譬如有八或十或十二鷄卵,彼等依鷄不能正當 [P.126] 以翼孵卵,不能正當加溫,不能正當薰〔鷄香〕。其鷄,嗚呼!『我之雛鷄實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能安全出生!』即生如是希望,然而彼等雛鷄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卻不能安全生出,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因於鷄彼等之卵不能正當以翼孵卵,不能正當加溫,不能正當薰〔鷄香〕之故。諸比丘!如是對於不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希於『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生如是希望,然而彼心不取由諸漏而解脫,其故如何耶?對彼應答:『不熟習之故。』何為不熟習之故耶?即: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不熟習〕。
二
諸比丘!對於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不希於『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不生如是希望,然而彼心由諸漏解脫,其故如何耶?對彼當答:『熟習之故。』何為熟習耶?即: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熟習〕。諸比丘!譬如有八或十或十二鷄卵,彼等依鷄能正當以翼孵卵,能正當加溫,能正當薰〔鷄香〕,其鷄不希,『嗚呼!我之雛鷄實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能安全地出生!』即不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等雛鷄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殼已、應能安全出生,其何故耶?諸比丘!因於鷄彼等之卵能正當以翼孵卵,能正當加溫,能正當薰〔鷄香〕 [P.127] 之故。諸比丘!如是對於行修習而住之比丘,嗚呼!實則不希『我心由諸漏而解脫!』即不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心不取由諸漏而解脫,其故如何耶?彼當答:『熟習之故。』何為熟習耶?即: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熟習〕。
三
諸比丘!譬如石匠或石匠弟子之手斧把柄,可見手指痕跡,可見姆指痕跡,然而對彼則不可如是思惟:『今日我之手斧把柄之減損如此,昨日是如此,將來是如此。』然而於已減損之時,有已減損之思惟。諸比丘!如是對於行修習而住之比丘,『今日我漏已盡唯有如此,昨日唯有如此,明日唯有如此』,不作任何如是思惟,然而於已盡之時,有已盡之思惟。諸比丘!譬如以籐蔓之繩索纏縛海船六個月期間,於水上漂浮,冬季漂著於陸上,繩結為風與日所曝曬,彼等為帶雨之雲所浸濕,容易柔軟而腐敗。諸比丘!對於如是行修習而住之比丘,諸結容易寂靜,腐敗。」
[P.128] 六十八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眾多之比丘僧伽俱於憍薩羅行乞,世尊進入大道,見某處之大火蘊燒著、燃燒、燒毀而滅,見已,穿越道路,於大樹之根處敷座而坐,坐已,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汝等是否見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毀而滅?」「唯然。大德!」「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抱著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熱而坐或臥,與抱著擁有溫柔手足之剎帝利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臥,何者好耶?」「大德!抱著擁有溫柔手足之剎帝利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臥較好。大德!抱著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熱而坐或臥者是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為惡性,為不淨,為招其他驚訝之行,隱覆所作,非沙門而稱為沙門,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內心腐敗,漏泄,有等於塵芥,則抱此大火蘊燒著,燃燒,燒熱而坐或臥者較好,其何故耶? [P.129] 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性,為不淨,為招其他驚訝之行……乃至……等於塵芥,而懷抱擁有溫柔手足之剎帝利少女,或婆羅門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臥,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二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欲以強靭之髮索卷起兩脛而摩擦,乃切外皮,切外皮已而切內皮,切內皮已而切肉,切肉已而切筋,切筋已而切骨,切骨已而壓骨髓方止,與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問訊自己而喜,何者好耶?」「大德!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問訊自己而喜為好。大德!有力之丈夫,欲以強靭之髮索……乃至……壓骨髓方止者為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於塵芥,有力之丈夫,欲以強靭之髮索卷起兩脛……乃至……壓骨髓方止者為好。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其緣故,於身壞死後,當不 [P.130] 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自問訊而樂者,諸比丘!對彼長時間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三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銳刀擊胸,與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合掌自己令樂,何者較好耶?」「大德!剎帝利之長者、婆羅門之長者、居士之長者,合掌自己令樂較好。大德!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銳刀擊胸者苦也。」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於塵芥者,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銳刀擊胸者好,其何故耶?其因故,諸比丘!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質……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合掌自己令樂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四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板卷身,與受 [P.131] 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衣,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乃至……信施之衣較好。大德!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板卷身者是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於塵芥者,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毀之鐵板卷身者好,其故如何耶?其因故,諸比丘!彼至死,或當受與苦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衣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五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釘,開口已將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丸插入口中,燒彼之脣、亦燒口、亦燒舌、亦燒咽喉、 [P.132] 亦燒胃、亦通過腸或腸間膜而從〔身體之〕下部出,與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食,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食者較好。大德!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釘,開口已將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丸插入口中,是燒彼之脣,亦燒口,亦燒舌……乃至……從〔身體之〕下部出者是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於塵芥者,有力之人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釘,開口已,將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丸插入口中,是燒彼之脣……乃至……從〔身體之〕下部出者是好,其故如何耶?其因故,諸比丘!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質……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食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六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捉頭、或捕肩,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 [P.133] 鐵牀,或令坐於鐵牀,或令臥,與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牀,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牀是好,大德!有力之人捉頭,或捕肩……乃至……令臥者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乃至……有等於塵芥者,有力之人捉頭……乃至……令臥者是好,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性……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牀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七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頭之下部,投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鍋中,彼於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橫行, [P.134] 與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房,何者較好耶?」「大德!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房較好。大德!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頭之下部,投入熱著、燒著、燃燒、燒熱之鐵鍋中,彼於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橫行者是苦。」
「諸比丘!告示汝等,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為惡質……乃至……等於塵芥者,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頭之下部……乃至……亦一度橫行者好,其故如何耶?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當受與死相同之苦,然而緣其故,於身壞死後,當不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諸比丘!彼破戒,為惡性……乃至……等於塵芥者,可是受用剎帝利之長者或婆羅門之長者或居士之長者信施之房者,諸比丘!對彼長時不利益,齎苦,彼於身壞死後,當生惡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是故應如是學。
對於我等所受用之衣、食、牀座、病緣藥、資具,因汝所作當有彼等之稱讚、大果、大讚歎。又此之出家者對於我等當有果,不壞之結果。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八
諸比丘!或因觀察自利者,實則完成不放逸。諸比丘!或因觀察他利者,實則 [P.135] 完成不放逸。諸比丘!或因觀察兩利者,實則完成不放逸。」世尊如是宣說,說此記說之時,六十〔位〕比丘眾從口吐出熱血,六十〔位〕比丘眾拒絕是學而退轉於劣。「難作,世尊!難作,世尊!」然而,六十〔位〕比丘不取著,心從諸漏解脫。
六十九
一
「諸比丘!昔時有名稱為妙眼,遠離諸欲之外道師。諸比丘!而妙眼師有數百位之弟子,妙眼師對諸弟子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諸比丘!對於妙眼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不寂靜者,於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對於妙眼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寂靜者,於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二
諸比丘!昔時有位稱為牟犁破群那之師……稱為阿羅那之師……稱為瞿陀梨之師……稱為害提婆羅之師……稱為儲提摩麗之師……稱為阿羅迦,於諸欲離貪之外道師。諸比丘!阿羅迦有數百位弟子,阿羅迦師對諸弟子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諸 [P.136] 比丘!凡對阿羅迦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不寂靜者,於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諸比丘!凡對阿羅迦師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寂靜者,於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三
諸比丘!如何思惟耶?對於有此等數百之眷屬、弟子僧伽,於諸欲離貪之七外道諸師,有惡心,若加以呵責、誹謗,則彼當生多非福耶?」「唯然。大德!」
「諸比丘!對於有此等數百之眷屬、弟子僧伽,於諸欲離貪之七外道諸師,有惡心,若加以呵責、誹罵,則彼當生多之非福,對於一見具足之補特伽羅,有惡心,若加以呵責、誹罵,則彼以是故當生更多非福。是故如何耶?諸比丘!我於此〔佛教〕之外,於同梵行者之中,如是忍,不語如是語。其故,諸比丘!當如是學,於同梵行者之中,不可有諸惡心。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
七十
一
「諸比丘!昔時有稱為阿羅迦,遠離諸欲之外道師。諸比丘!阿羅迦師有數百之諸弟子。阿羅迦師對弟子眾宣示如是法。
二
『婆羅門!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 [P.137] 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草上之露滴,於太陽昇起之時,迅速消逝,無有長住。婆羅門!如露滴,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天降巨大之雨時,於水中之水泡迅速消逝,無有長住。婆羅門!如水泡,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水中之筏,迅速消逝,無有永住。婆羅門!如水中之筏,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從山而出之遠流,急流而夾略之河,其瞬時亦無停止,其時行而轉流。婆羅門!如從山而出之河,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乃至……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有力之人,持舌上之痰塊而來,當容易吐出。婆羅門!如痰塊,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乃至……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投入日中熱著鐵瓶中之肉片,迅速消逝,無有永住。
[P.138] 婆羅門!如肉片,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一時而…………生者無有不死。婆羅門!譬如被屠殺之牛,決定被屠殺之時,即於屠殺之現前,或於死之現前舉足。婆羅門!如牛之屠殺,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善作,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也。』
三
諸比丘!爾時,人人之壽量有六萬歲,而得婚嫁之少女為五百歲。諸比丘!爾時,人人唯有六病,即:寒、熱、饑、渴、糞、尿。諸比丘!即彼阿羅迦師如是之長壽,如是長住,於如是少病人中,向諸弟子宣示如是法:『婆羅門!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善作,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諸比丘!今正語者當如是語,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時而多苦多惱,因聰慧而應悟,應作善,應行梵行,生者無有不死。諸比丘!今長生者,彼為百歲前後。諸比丘!又生百歲之間者,生三百季節之間,即:百冬季、百春季、百夏季。諸比丘! [P.139] 又生三百季節之間者,生千二百月之間,即:冬之四百月、春之四百月、夏之四百月。諸比丘!又生千二百月之間者,生二千四百個半月之間,即:冬之八百個半月、春之八百個半月、夏之八百個半月。諸比丘!又生二千四百個半月之間者,生三萬六千夜之間,即:冬之一萬二千夜、春之一萬二千夜、夏之一萬二千夜。諸比丘!又生三萬六千夜之間者,食七萬二千之食,食母乳、食障礙,即:冬之二萬四千食、春之二萬四千食、夏之二萬四千食。此中,此等為食障礙,怒而不食食,苦而不食食,病而不食食,布薩而不食食,不得而不食食。諸比丘!以上我有百歲之壽,數人壽,亦數壽量,亦數季節,亦數年,亦數月,亦數半月,亦數夜,亦數日夜,亦數食,亦數食障礙。
四
諸比丘!哀愍故,望弟子眾之利益,為師當依哀愍而作者,我已作。諸比丘!此等為樹之根本,此等為空閑處。諸比丘!靜慮!勿放逸,勿後有追悔,此為我等之教。」
[P.140] 攝句:
慚、太陽、城、其譬喻、知法、波利闍多伽
恭敬、修習、大火蘊以及因妙眼與阿羅迦師
第八 律品
七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具戒而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行、具足行、親近、見怖畏於微細之罪。受學學處,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七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又彼之兩波羅提木叉者隨經,亦隨附屬分而能廣熟習,善分別,善轉,善決定,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得,得而 [P.141] 不艱難,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七十三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而住律不動,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如實得,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七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隨念種種宿住,即:一生、二生……乃至……具備狀貌與處所,隨念種種宿住,以超越人清淨之天眼……因應有情之業,而知行,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而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P.142] 七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為光耀。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具戒……受學學處,四靜慮之……乃至……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為光耀。」
七十六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為於彼之兩波羅提木叉者隨經,亦隨附屬分而能廣熟習,善分別,善轉,善決定,四靜慮之……乃至……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七十七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而住律不動,四靜慮之……乃至……得而不梗澀,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P.143]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七十八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以何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隨念種種宿住,即:一生、二生……具備狀貌與處所,隨念種種宿住,以超越人清淨之天眼……乃至……因應有情之業而知行,由諸漏盡,而……乃至……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為光耀。」
七十九
一
爾時,具壽優波利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優波利白世尊言:「善哉,大德!惟願世尊為我略宣說法,我自世尊聽聞其法已,獨自隱遁,熾然不放逸,不惜身命而住。」
二
「優波利!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諸法,如不能引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優波利!則是非法、非律、非師教,不必持。優波利!又,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諸法引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優波利!則是法、是律、是師教,必當持。」
[P.144] 八十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七者,是再三生起諍論之止,導引寂靜止諍之法。以何為七耶?
二
即現前毘奈耶應予制立、憶念毘奈耶應予制立、不癡毘奈耶應予制立、作自言者應予制立、多人〔語〕者應予制立、求彼罪者應予制立、草掩者應予制立。
諸比丘!此等之七者,是再三生起諍論之止,導引寂靜止諍之法。」
攝句:
品所不攝經
一
「諸比丘!比丘以破壞七法。以何為七耶?
二
即:破壞有身見、破壞疑、破壞戒禁取、破壞貪、破壞瞋、破壞癡、破壞慢。
諸比丘!比丘破壞此等之七法。」
一
「諸比丘!沙門以止息七法為……婆羅門者除外……吉祥者令消滅……洗浴者 [P.145] 洗浴……極智者了知……聖者破敵……阿羅漢者拒絕。以何為七耶?
二
即:拒絕有身見、拒絕疑、拒絕戒禁取、拒絕貪、拒絕瞋、拒絕癡、拒絕慢。
諸比丘!阿羅漢者拒絕此等之七法。」
一
「諸比丘!此等為七不正法。以何為七耶?
二
即: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此等為七不正法。」
一
「諸比丘!此等為七正法。以何為七耶?
二
即: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發勤精進、具念、具慧。
諸比丘!此等為七正法。」
一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眼觀察無常,思惟無常,覺悟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洞察而住。彼由諸漏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 [P.146] 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諸比丘!此乃第一之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之補特伽羅。
三
諸比丘!又,於此有一類補特伽羅,於眼觀察無常,思惟無常,覺悟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洞察而住。彼於非前非後,漏之永盡,以及命之永盡。諸比丘!此乃第二之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之補特伽羅。
四
諸比丘!又,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於眼觀察無常,思惟無常,覺悟無常,常恆不絕,以心勝解,依慧洞察而住。彼由五順下分結之盡,而中間般涅槃……損害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而行色究竟。諸比丘!此乃第七之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之補特伽羅。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
一
「諸比丘!此等七種補特伽羅,是應請……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於此有一類補特伽羅,於眼觀察苦而住……於眼觀察無我而住……於眼觀察盡而住……於眼觀察衰而住……於眼觀察離貪而住……於眼觀察滅而住……於眼觀察棄而住……於耳……於鼻……於舌……於身……於意……於色……於聲……於香……於味……於所觸……於諸法……於眼識……於耳識……於鼻識……於舌識……於身識……於意識……於眼觸……於耳觸……於鼻觸……於舌觸……於身 [P.147] 觸……於意觸……於眼觸所生之受……於耳觸所生之受……於鼻觸所生之受……於舌觸所生之受……於身觸所生之受……於意觸所生之受……於色想……於聲想……於香想……於味想……於所觸想……於法想……於色思……於聲思……於香思……於味思……於所觸思……於法思……於色愛……於聲愛……於香愛……於味愛……於所觸愛……於法愛……於色尋……於聲尋……於香尋……於味尋……於所觸尋……於法尋……於色伺……於聲伺……於香伺……於味伺……於所觸伺……於法伺……於色蘊……於受蘊……於想蘊……於行蘊……於識蘊觀察無常而住……觀察苦而住……觀察無我而住……觀察盡而住……觀察衰而住……觀察離貪而住……觀察滅而住……觀察棄而住。」
[P.148]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七法。以何為七耶?
二
即:念覺支……乃至……捨覺支。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此等之七法。」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七法。以何為七耶?
二
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斷想、離貪想、滅想。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此等之七法。」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七法。以何為七耶?
二
即:不淨想、死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諸比丘!為了知貪,當修此等之七法。」
一
「諸比丘!為貪之徧知……乃至……為究盡……為斷……為盡……為衰……為
離貪……為滅……為捨……為棄……當修此等之七法。
二
〔為〕瞋之〔了知〕……癡之……忿之……恨之……覆之……惱之……嫉之……慳之……誑之……諂之……傲之……憤激之……慢之……增上慢之……憍之……放逸之……為〔瞋〕之徧知……為究盡……為斷……為盡……為衰……為離貪……為滅……為捨……為瞋之棄,當修此等之七法。」
[P.149] 世尊如是說,彼等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