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22冊
No.7 增支部經典(第6卷-第7卷) (2卷)
【郭哲彰譯】
第 6 卷
[P.279] 增支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六 集
第一之五十
第一 應請品
一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言:「唯然,大德!」世尊曰——
二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是極應請、是應施、是應合掌、是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三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以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以捨而住;以耳聞聲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覺所觸已……以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以捨而住。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是極應請、是應施、是應合掌、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世尊說是已,彼等諸比丘聞世尊所說,歡喜信受。
[P.280] 二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領受各種之神通,以一為多,以多為一,顯現、隱匿、過壁、穿牆、越山,無滯礙而行,猶如於虛空;出沒於地中,猶如於水;於水上行而不沈,猶如於地上;趺坐於空中而行,猶如有翼之鳥;如是彼有大威神,彼有大威德以手撫摸日月,乃至令身達於梵世。
三
或以超人清淨之天耳界,亦可聞或遠、或近、或天、或人之任何音聲。
四
以心了解而知其他有情、補特伽羅之心。〔謂〕:有貪心而知有貪心、或離貪心……或有瞋心……或離瞋心……或有痴心……或離癡心……或略心……或散心……或大心……或非大心……或有上心……或無上心……或定心……或不定心……或解脫心……或不解脫心而知不解脫心。
五
隨念種種之宿住,譬如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 [P.281] 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者,我乃於其處,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有如是食、有如是苦樂受、有如是壽量,歿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如是之狀貌,隨念處所之種種宿住。
六
或以超過人清淨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劣、勝、美、醜、幸、不幸,知因有情之應業而行。謂:是等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心懷邪見、領受邪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或復:是等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誹謗聖者、心懷正見、領受正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上。如是以超過人清淨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劣、勝、美、醜、幸、不幸,知因有情之應業而行,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
三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P.282] 二
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又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是極應請、應施、是應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
四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二
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又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於現法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之無上福田。」
五
一
「諸比丘!成就六支王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王善良馬,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具美於色。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支之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P.283] 三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堪於法。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
六
一
「諸比丘!成就六支之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王善良馬,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具力。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支之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三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堪於法。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
七
一
「諸比丘!成就六支之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王善良馬,堪於色、堪於聲、堪於香、堪於味、堪於所觸,又有勢速。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支之王善良馬,相宜於王、堪於王之使用、稱為王之股肱。 [P.284] 諸比丘!正如是,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三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堪於色、……乃至……堪於法。
諸比丘!成就是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乃至……是世間無上福田。」
八
一
「諸比丘!此等,是六種無上。以何為六耶?
二
即: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念無上。
諸比丘!此等,是六種無上。」
九
一
「諸比丘!此等,是六隨念處。以何為六耶?
二
即: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
諸比丘!此等,是六隨念處。」
十
一
一時,世尊住釋迦迦毘羅衛之尼拘盧陀園。爾時,釋迦氏之摩訶那摩,往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迦氏摩訶那摩,白世尊言: [P.285] 「大德!一切之聖弟子得果、了解教者,多住於如何之狀態耶?」「摩訶那摩!一切之聖弟子得果、了解教者,多住於如是之狀態:
二
摩訶那摩!世有聖弟子,隨念如來而謂:『此世尊是應供、正自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如來之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痴;彼心其時即依如來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得定。
摩訶那摩!聖弟子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佛隨念。
三
復次,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法而謂:『世尊善說之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內證。』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法之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彼心其時即依法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得定。
摩訶那摩!是聖弟子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眾中,無惱害而住, [P.286] 入於法流,名為修法隨念。
四
復次,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僧而謂:『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質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所謂四雙人、八補特伽羅者。是世尊之弟子僧為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是世間無上福田。』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僧之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彼心其時即依僧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得定。
摩訶那摩!聖弟子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僧隨念。
五
復次,摩訶那摩!聖弟子己戒之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自在、智者稱讚、無執,能隨念發三摩地。摩訶那摩!聖弟子者隨念己戒之時,彼心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彼心其時即依戒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是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之心得定。
[P.287] 摩訶那摩!是聖弟子乃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戒隨念。
六
復次,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己之捨而謂:『嗚呼!於我有利。嗚呼!於我有善利。我於慳垢所纏眾中,心離慳垢而住家,施無所惜,舒展其手〔而施〕,樂棄捨,容乞,樂於分與施物。』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己之捨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痴;彼心其時即依捨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得定。
摩訶那摩!聖弟子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捨隨念。
七
復次,摩訶那摩!聖弟子修天隨念而謂:『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兜率陀天、有樂變化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眾天、有其上之天,彼諸天成就信,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信;彼諸天成就戒,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戒;彼諸天成就聞,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聞;彼諸天成就捨,歿於此 [P.288] 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捨;彼諸天成就慧,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慧。』摩訶那摩!聖弟子隨念己與諸天之信、戒、聞、捨、慧之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彼心其時即依天而質直。復次,摩訶那摩!心質直之聖弟子,隨義而得欣,隨法而得欣,得法所引之欣,可欣者生喜,有喜意之身者輕安,身輕安者受樂,受樂者心得定。
摩訶那摩!聖弟子於不平等眾中,得平等而住,於有惱害之眾中,無惱害而住,入於法流,名為修天隨念。
摩訶那摩!一切聖弟子得果、了解於教者,多住於此狀態。」
攝句:
第二 可念品
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是六可念法。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身業,是可念法。三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語業,是可念法。
四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意業,是可念法。
[P.289] 五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一切法得如法之利養,下於鉢中所受之量,如是之利養,皆與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無不分而受用,是可念法。
六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一切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自在、智者稱讚、無執、能發三摩地之戒,以其戒,或顯、或隱,遵同戒律,與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七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所謂令出離之聖見,令起彼正見而至於苦盡,以其見,或顯、或隱,具同見解,與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法。」
十二
一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身業,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三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現起慈之語業……乃至……於同梵行者中,或顯、或隱,現起慈之意業,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四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一切法得如法之利養,下於鉢中所受之量,如是之利養,皆與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無不分而受用,是亦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 [P.290] 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五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一切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自在、智者稱讚、無執、能發三摩地之戒,以其戒,或顯、或隱,遵同戒律,與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六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於所謂令出離之聖見,令起彼正見而至於苦盡,以其見,或顯、或隱,具同見解,與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是一趣之法。」
十三
一
「諸比丘!此等,是六出離界。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言:『我已修慈心解脫,已多所作,已為車乘,已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極善發企。然而,瞋縛我心而存。』應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修慈心解脫,多所作,為車乘,為所止,住,普集,極善發企,瞋縛彼心而存, [P.291] 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瞋之出離,所謂慈心解脫。』
三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言:『我已修悲心解脫,已多所作,已為車乘,已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極善發企。然而,害縛我心而存。』應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修悲心解脫,多所作,為車乘,為所止,住,普集,極善發企,害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害之出離,所謂悲心解脫。』
四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喜心解脫,已多所作,已為車乘,已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極善發企。然而,不樂縛我心而存。』應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修喜心解脫,多所作,為車乘,為所止,住,普集,極善發企,不樂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不樂之出離,所謂喜心解脫。』
五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捨心解脫,已多所作,已為車乘,已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極善發企。然而,貪縛我心而存。』應告彼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修捨心解脫,多所作,為車,為所止,住,普集,極善發企,貪 [P.292] 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貪之出離,所謂捨心解脫。』
六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我已修無相心解脫,已多所作,已為車乘,已為所止,已住,已普集,已極善發企。然而,隨相識縛我心而存。』應告彼而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修無相心解脫,多所作,為車乘,為所止,住,普集,極善發企,隨相識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一切相之出離,所謂無相心解脫。』
七
復次,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欲作如是之言:『謂我遠離我有,又不觀見此我。然而,疑與猶豫之箭,纏縛我心而存。』應告彼而曰:『勿如是思惟,具壽勿作此言,勿誹謗世尊,誹謗世尊者非正,對世尊勿如是言。具壽!不論謂遠離我有,又不觀見此我,疑與猶豫之箭纏縛彼心而存,是無處、無容、無有是處。具壽!此是疑與猶豫箭之出離,謂「我有」慢之永除。』
諸比丘!此等,是六出離界。」
十四
一
於彼處,具壽舍利弗言諸比丘曰:「賢者!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 [P.293] 弗:「賢者!」具壽舍利弗曰:
二
「諸賢!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則不安,命盡不善。諸賢!又如何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不安,命盡不善耶?
三
諸賢!世間有比丘,好事業,欣事業,愛樂事業而不止;好談說,欣談說,愛樂談說而不止;好睡眠,欣睡眠,愛樂睡眠而不止;好伴侶,欣伴侶,愛樂伴侶而不止;好雜鬧,欣雜鬧,愛樂雜鬧而不止;好戲論,欣戲論,愛樂戲論而不止。諸賢!如是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不安,命盡不善。諸賢!是比丘,深愛樂有身,不正盡苦故,名為不斷有身。
四
諸賢!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乃安樂,命盡良善。諸賢!又如何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臨終安樂,命盡良善耶?
五
諸賢!世間有比丘,不好事業,不欣事業,非愛樂事業而不止;不好談說,不欣談說,非愛樂談說而不止;不好睡眠,不欣睡眠,非愛樂睡眠而不止;不好伴侶,不欣伴侶,非愛樂伴侶而不止;不好雜鬧,不欣雜鬧,非愛樂雜鬧而不止;不好戲論,不欣戲論,非愛樂戲論而不止。諸賢!如是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 [P.294] 臨終安樂,命盡良善。諸賢!是比丘,深愛樂涅槃,正盡苦故,名為斷有身。」
慣一切戲論 樂戲論獸者
遠離軛安穩 是無上涅槃
一切戲論斷 若樂無戲論
圓滿軛安穩 是無上涅槃
十五
一
於彼處,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
「諸賢!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有悔。諸賢!又如何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有悔耶?
二
諸賢!世間有比丘,好事業,欣事業,愛樂事業而不止;好談說……好睡眠……好伴侶……好雜鬧……好戲論,欣戲論,愛樂戲論而不止。諸賢!如是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有悔。諸賢!是比丘,深愛樂有身,不正盡苦故,名為不斷有身。
三
諸賢!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無悔。諸賢!又如何有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無悔耶?
四
諸賢!世間有比丘,不好事業,不欣事業,無愛樂事業而不止;不好談說…… [P.295] 不好睡眠……不好伴侶……不好雜鬧……不好戲論、無愛樂戲論而不止。諸賢!如是比丘之住法,為如是住法之比丘,命終之時無悔。諸賢!是比丘,深愛樂涅槃,正盡苦故,名為斷有身。」
慣一切戲論 樂戲論獸者
遠離軛安穩 是無上涅槃
一切戲論斷 若樂無戲論
圓滿軛安穩 是無上涅槃
十六
一
一時,世尊住婆祇尸收摩羅山恐怖林中之鹿園。爾時,長者那拘羅之父罹病,苦痛,病重。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語長者那拘羅之父曰:
二
「長者!汝命終之際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然而,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在我逝後,養育兒輩,不能經營無過之家居。』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我乃巧於紡綿、剪〔毛〕、編織者。 [P.296] 長者!我在汝逝後,能養育兒輩,經營無過之家居。因而,長者!汝命終之際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若復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在我逝後,欲往他家。』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汝應知汝與我等十六年來嚴守在家之梵行。因而,長者!汝命終之際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若復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在我逝後,不欲謁見世尊,不欲謁見比丘僧。』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汝逝之後,我願更多謁見世尊,又願更多謁見比丘僧。因而,長者!汝命終之際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若復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在我逝後,不圓滿諸戒。』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有圓滿戒者,我是其隨一。然而,有疑或異意者,世尊、應供、正自覺者若在婆祇尸收摩羅山恐怖林中之鹿園,則可往 [P.297] 詣問彼世尊。因而,長者!汝命終之時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若復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內心不得寂靜。』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有得內心寂靜者,我是其隨一。然而,有疑或異意者,世尊、應供、正自覺者若在婆祇尸收摩羅山恐怖林中之鹿園,則可往詣問彼世尊。因而,長者!汝命終之時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若復長者!汝謂:『長者婦那拘羅之母於此法律中,未入、未安住、未蘇息、未度疑、未遠離猶豫、未得無畏、未遠離對他之信而住〔大〕師之教中。』然而,長者!勿作如是見。長者!彼世尊之白衣在家女弟子,於此法律中,為已入、已安住、已蘇息、已度疑、已遠離猶豫、已得無畏、已遠離對他之信而住〔大〕師之教中者,我是其隨一。然而,有疑或異意者,世尊、應供、正自覺者若在婆祇尸收摩羅山恐怖林中之鹿園,則可往詣問彼世尊。因而,長者!汝命終之時勿殘想,長者!殘想者之命終是苦。又,世尊訶責命終者之殘想。」
[P.298] 三
爾時,長者那拘羅之父乃接受長者婦那拘羅母之教授,彼病乃立即痊癒,長者那拘羅之父即脫離其病。復又,長者那拘羅父之病則如是斷滅。其時,長者那拘羅之父即脫離其病,病癒未久即拄拐搋而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長者那拘羅父言:
四
「長者!於汝有利,長者!於汝有善利。彼長者婦那拘羅母乃欲憐憫、利益於汝而教授、教誡。長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而圓滿其戒者,長者婦那拘羅母是其隨一。長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而得內心寂靜者,長者婦那羅母是其隨一。長者!我白衣在家女弟子,於此法律中,為已入、已安住、已蘇息、已度疑、已遠離猶豫、已得無畏、已遠離對他之信而住〔大〕師之教中者,長者婦那拘羅母是其隨一。長者!於汝有利,長者!於汝有善利。其長者婦那拘羅母乃欲憐憫、利益而教授、教誡。」
十七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於日晡時,自宴坐起,而往講堂。至已,設座而坐。具壽舍利弗亦於日晡時自宴坐起,往詣講堂。至已,問訊 [P.299] 世尊,坐於一面;具壽摩訶目犍連、具壽摩訶迦葉、具壽摩訶迦旃延、具壽摩訶拘絺羅、具壽摩訶周那、具壽摩訶劫賓那、具壽阿那律、具壽隸婆哆、具壽阿難〔等〕皆於晡時,自宴坐起,往詣講堂。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於久過夜分,自座起而入房。彼具壽等亦於世尊去後不久,自座而起,回入各自之房。然而,於其處有初入此律中,出家未久之新比丘眾,彼等乃至日出,咀齒而眠,世尊乃以超越人清淨之天眼,觀見彼等比丘至日出還咀齒而眠。見已,而往講堂。至已,設座而坐。世尊坐已,而告彼等比丘眾言:
二
「諸比丘!舍利弗於何處?摩訶目犍連於何處?摩訶迦葉於何處?摩訶迦旃延於何處?摩訶拘絺羅於何處?摩訶周那於何處?摩訶劫賓那於何處?阿那律於何處?隸婆哆於何處?阿難於何處?諸比丘!彼等長老諸弟子往何處耶?」「大德!彼具壽等自世尊起座而去不久,已各自回房去。」「諸比丘!如是汝等〔得〕為長老耶?〔汝等〕新比丘眾既至日出,猶咀齒而眠。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剎帝利灌頂王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 [P.300] 倚樂、睡眠樂而住,欲終生統治,對國民而言,是可愛、可意耶?」「大德!此否也。」「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剎帝利灌頂王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欲終生統治,對國民而言,是可愛、可意。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封侯、遺產相續者、將軍、村落主、眾主者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欲終生終於眾主之位,於眾是可愛、可意耶?」「大德!此是否。」「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眾主者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住,欲終生居於眾主之位,於眾是可愛、可意。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或沙門、或婆羅門,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不守護根門,食不知量,不勤覺醒,不觀善法;於初夜、後夜,不勤菩提分法之修習,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而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耶?」「大德!此否也。」「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 [P.301] 此:或沙門、或婆羅門,隨心所欲而耽溺於臥樂、倚樂、睡眠樂而不守護根門,食不知量,不勤覺醒,不觀善法;於初夜、後夜,不勤菩提分法之修習,諸漏已盡故,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了知、作證、具足而住。諸比丘!故應如是學。
三
我等守護根門,食知其量,勤於覺醒,諦觀善法。於初夜、後夜,勤菩提分法之修習而住。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十八
一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於憍薩羅〔國〕。世尊入於大道,於某處見漁夫投網捕魚殺魚而賣。見已,離於道路,敷座於隨一樹下而坐。世尊坐已,告諸比丘曰:
二
「諸比丘!汝等見彼漁夫投網捕魚殺魚而賣耶?」「大德!然。」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漁夫投網捕魚殺魚而賣,依其業,依 [P.302] 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耶?」「大德!不然。」「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漁夫投網捕魚殺魚而賣,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是何故耶?諸比丘!彼於當殺之欲殺魚時,見惡意,故彼不乘象、不乘馬、不乘車、不乘輿、不享富樂、不擁大財聚而住。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屠牛者殺牛,殺而賣之,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耶?」「大德!此是不然。」「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屠牛者殺牛,殺而賣之,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是何故耶?諸比丘!彼於可殺欲殺牛之時,以惡意見者,故彼不乘象、不乘馬、不乘車、不乘輿、不享富樂、不擁大財聚而住。
[P.303] 諸比丘!汝等謂何耶?汝等或見、或聞屠羊者……乃至……屠豚者……捕鳥者……屠鹿者殺鹿,殺之而賣,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耶?」「大德!不然。」「諸比丘!然。諸比丘!我亦不見、不聞於此:屠鹿者殺鹿,殺之而賣,依其業,依其活命,或乘象、或乘馬、或乘車、或乘輿、或享富樂、或擁大財聚而住。是何故耶?諸比丘!彼於當殺之欲殺鹿時,見惡意,故彼不乘象、不乘馬、不乘車、不乘輿、不享富樂、不擁大財聚而住。諸比丘!彼於當殺之欲殺傍生有情時,若以見惡意者,則不乘象、不乘馬、不乘車、不乘輿、不享富樂、不擁大財聚而住,云何於當殺之人欲殺時,以見惡意耶?諸比丘!是彼長夜之無益,引苦,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
十九
一
一時,世尊住那提迦之塼瓦堂。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 [P.304]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諸比丘!若修念死,多所作,則有大果、有大利,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諸比丘!汝等修汝等之念死耶?」
三
語如是之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一日一夜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四
復次,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一日,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五
復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食一鉢食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六
復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 [P.305] 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嚼四五摶食嚥下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七
復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嚼一摶食嚥下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八
復有其他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我亦修念死。」「比丘!若然,汝云何修念死耶?」「大德!今我謂:『願我活或入息已而出息、或出息已而入息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大德!如是我修念死。」
九
語如是之時,世尊告彼等諸比丘言:
「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一日一夜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謂:「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一日,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謂:「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食一鉢食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謂:「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嚼四五摶食嚥下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諸比 [P.306] 丘!此等比丘,放逸而住,為盡諸漏,緩慢修念死。
然而,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嚼一摶食嚥下之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又謂:「諸比丘!比丘修念死:『願我活或入息已而出息、或出息已而入息間,思惟世尊之教,我欲多所作。』諸比丘!此等比丘,不放逸而住,為盡諸漏,猛利修念死故。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一〇
『我等乃不放逸而住,為盡諸漏,當修猛利之念死。』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二十
一
一時,世尊住那提迦之塼瓦堂。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二
「諸比丘!若修念死,多所作,則有大果、有大利,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諸比丘!又云何修、云何多所作,則念死有大果、有大利,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耶?
三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應思擇:晝往夜來之時,我之死緣多,或有〔毒〕蛇咬我、或有蠍子螫我、或有百足螫我,是故我當死,是我之障礙。或躓礙而仆、或我食物受災殃、或我熱狂而亂、或我痰堵而亂、或我刀風而亂,是故我當死,是我之 [P.307] 障礙。諸比丘!此比丘應如是思擇:我未斷惡不善法耶?是夜命終當為我之障礙。諸比丘!若比丘觀察我未斷惡不善法,是夜命終當為我之障礙,諸比丘!若如是知,則彼比丘為斷其惡不善法故,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諸比丘!譬如衣之燃燒、或頭之燃燒,如為止滅其衣或頭〔之燃燒〕,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正如是,諸比丘!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故,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復次,諸比丘!若比丘觀察我猶未斷惡不善法,是夜命終為我之障礙,諸比丘!若如是知,則彼比丘,晝夜隨學善法而以其喜、欣而住。
四
諸比丘!復次,世間有比丘,應思擇:夜往晝來之時,我多死緣,或有〔毒〕蛇咬我、或有蠍子螫我、或有百足螫我,是故我當死,是我障礙。或躓礙而仆、或我食物受災殃、或我熱狂而亂、或我痰堵而亂、或我刀風而亂,是故我當死,是我障礙。諸比丘!此比丘,應如是思擇:我未斷惡不善法耶?是晝命終當為我障礙。 [P.308]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我未斷惡不善法,於晝命終當為我障礙。諸比丘!若如是知,則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故,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諸比丘!譬如衣之燃燒、或頭之燃燒,如為止滅其衣或頭〔之燃燒〕,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正如是,諸比丘!彼比丘為斷其惡不善法故,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復次,諸比丘!若比丘觀察我猶未斷惡不善法,是晝命終為我之障礙,諸比丘!若如是知,則彼比丘,晝夜隨學善法而以其喜、欣而住。諸比丘!若如是修念死、如是多所作,則〔念死〕有大果、有大利,沐浴於甘露、究竟於甘露。」
攝句:
[P.309] 第三 無上品
二十一
一
一時,世尊住釋迦族舍摩迦之補迦羅尼耶。時,有一天女,於中夜有絕妙之色,徧照補迦羅尼耶,並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天女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以何為三耶?即: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彼天女如是言,〔大〕師即同意。時彼天女思惟:「大師已同意。」問訊世尊,右遶而立即消失。
二
時,世尊乃於是夜過後之時,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此夜有一天女,於中夜有絕妙之色,徧照補迦羅尼耶,且詣我處。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女語我言:『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以何為三耶?即: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大德!此等三法,能令比丘退失。』諸比丘!彼天女如是言。如是言已,問訊我,右遶而立即消失。諸比丘!彼等〔三法〕乃無利於汝等,令汝等退失。連天女皆知彼等能退失善法。諸比丘!我復說其他之三退法,諦聽!極善作意,我當說。」「大德!唯然。」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曰:
[P.310] 三
「諸比丘!以何為三退法耶?
即:好伴侶、惡言、惡友。
諸比丘!是等者是三退法。
四
諸比丘!於一切過去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諸比丘!於一切當來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諸比丘!於一切現〔在世〕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退失善法。」
二十二
一
「諸比丘!我當說此等六不退法,且諦聽!……
二
諸比丘!又,何者為六不退法耶?
即:不好事業、不好談說、不好睡眠、不好伴侶、善言者、善友。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順不退法。
三
諸比丘!於一切過去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不退失善法。諸比丘!於一切當來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之六法而不退失善法。諸比丘!於一切現〔在世〕不退失善法者,皆依此六法而不退失善法。」
二十三
一
「諸比丘!怖是欲之增語。諸比丘!苦是欲之增語。諸比丘!病是欲之增語。
[P.311] 諸比丘!癰是欲之增語。諸比丘!著是欲之增語。諸比丘!泥是欲之增語。
二
諸比丘!又,何以故,怖是欲之增語耶?
諸比丘!樂彼欲貪者,纏縛於欲貪而不脫離現法之怖,亦不脫離當來之怖,故怖者是欲之增語。
三
諸比丘!又,何以故,苦是……病是……癰是……著是……泥是欲之增語耶?
諸比丘!樂彼之欲貪者,纏縛於欲貪而不脫離現法之泥,亦不脫離當來之泥,故泥者是欲之增語。」
怖苦病或癰 著泥等為二
此等名為欲 異生執此處
引起生與死 執著者見怖
生與死盡時 離執而解脫
彼等安穩樂 現世得涅槃
一切怖過去 出度一切苦
二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能破壞雪山王,何況下劣之無明乎?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入於三摩地是巧、住於三摩地是巧、起自三摩地是巧、安於三摩地是巧、於三摩地之境界是巧、引發於三摩地是巧。
[P.312]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能破壞雪山王,何況下劣之無明乎?」
二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是六隨念處。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聖弟子,隨念如來而謂: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聖弟子隨念如來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之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三
復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隨念法而謂:世尊之法是善說、……乃至……是智者內證。諸比丘!聖弟子隨念法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成為如是清淨。
四
復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隨念僧而謂: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乃至…… [P.313] 是世間無上福田。諸比丘!聖弟子隨念僧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五
復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隨念己戒而謂:無缺、……乃至……能引定。諸比丘!聖弟子隨念戒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六
復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隨念己捨而謂:嗚呼!有利於我。嗚呼!有善利於我。……乃至……容乞,樂分與施物。諸比丘!聖弟子隨念捨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P.314] 七
復次,諸比丘!有聖弟子,隨念天而謂: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有其上天,彼之諸天者成就信,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信;彼之諸天者成就戒、聞、捨、慧,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慧。諸比丘!聖弟子隨念己與彼等諸天之信、戒、聞、捨、慧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比丘!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比丘!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清淨。
諸比丘!此等是六隨念處。」
二十六
一
於其處,具壽摩訶迦旃延致問比丘眾:「諸比丘!」彼等比丘眾回答具壽摩訶迦旃延:「賢者!」具壽摩訶迦旃延曰:
二
「諸賢!世尊、知者、見者、應供、正自覺者於〔五欲〕迫促中,覺得〔隨念處之〕寬容處,以令有情清淨、令超越憂愁、令滅苦惱、令得智慧、令證涅槃,是希有、是未曾有,所謂六隨念處是。以何為六耶?
三
諸賢!世間有聖弟子隨念如來而謂: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師、覺者、世 [P.315] 尊。諸賢!聖弟子隨念如來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之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之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四
復次,諸賢!有聖弟子隨念法而謂:世尊之法是善說、……乃至……是智者內證。諸賢!聖弟子隨念法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五
復次,諸賢!有聖弟子隨念僧而謂: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乃至……是世無上福田。諸賢!聖弟子隨念僧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之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 [P.316] 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為如是淨性。
六
復次,諸賢!聖弟子隨念己戒而謂:無缺、……乃至……是能引定。諸賢!聖弟子隨念戒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七
復次,諸賢!聖弟子隨念己捨而謂:嗚呼!有利於我。嗚呼!有善利於我。……乃至……容乞,樂分與施物。諸賢!聖弟子隨念捨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八
復次,諸賢!聖弟子隨念天而謂:有四大王天、三十三天、……乃至……有其 [P.317] 上之天,彼諸天成就信,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信;彼諸天成就戒……乃至……成就聞、捨、慧,歿於此處而生彼處,我亦同有慧。諸賢!聖弟子隨念於己及彼等諸天之信、戒、聞、捨、慧時,彼心不纏縛於貪、不纏縛於瞋、不纏縛於癡。其時,彼心為質直,由結而出、解脫、生起。諸賢!所謂結者,是五種欲之增語。諸賢!彼聖弟子完全以廣大、無量、無怨、無害,等於虛空之心而住。諸賢!世間一類有情,依此所緣而有如是淨性。
諸賢!世尊、知者、見者、應供、等正覺者於〔五欲之〕迫促中,覺得〔隨念處之〕寬容處,以令有情清淨、令超越憂愁、令滅苦惱、令得智慧、令證涅槃,是希有、是未曾有。所謂六隨念處。」
二十七
一
爾時,有一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何時可謁見修意比丘耶?」
二
「比丘!謁見修意比丘之時,有此等六者。以何為六耶?
三
比丘!世間有比丘,心纏縛於欲貪,制於欲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欲貪,制於欲 [P.318] 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欲貪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斷欲貪之法。比丘!此為第一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四
復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於瞋恚,制於瞋恚而住,又,已生之瞋恚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瞋恚,制於瞋恚而住,又,已生之瞋恚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瞋恚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斷瞋恚之法。比丘!此為第二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五
復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於惛沈、睡眠,制於惛沈、睡眠而住,又,已生之惛沈、睡眠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惛沈、睡眠,制於惛沈、睡眠而住,又,已生之惛沈、睡眠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惛沈、睡眠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斷惛沈、睡眠之法。比丘!此為第三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六
復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於掉舉、惡作,制於掉舉、惡作而住,又,已生之掉舉、惡作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 [P.319] 纏縛於掉舉、惡作,制於掉舉、惡作而住,又,已生之掉舉、惡作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掉舉、惡作之法。』修意之比丘,為彼說斷掉舉、惡作之法。比丘!此為第四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七
復次,比丘!有比丘心纏縛於疑,制於疑而住,又,已生之疑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疑,制於疑而住,又,已生之疑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疑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斷疑之法。比丘!此為第五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八
復次,比丘!有比丘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諸漏已盡,不知不見此相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盡諸漏,我不知不見其相。具壽!願為我說盡諸漏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盡諸漏之法。比丘!此為第六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比丘!此等為第六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P.320] 二十八
一
一時,眾多之長老比丘眾,住波羅奈〔國〕仙人墮處之鹿苑。時,彼等長老比丘眾自乞食食後而還,坐於食堂,於〔彼等之〕間集起議論而謂:「諸賢!何時可謁見修意比丘耶?」
二
如是言時,有一長老比丘,告諸比丘曰:「諸賢!修意比丘,自乞食食後而還,洗足已,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已之時,是為可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三
如是言時,有一比丘,語彼比丘曰:「賢者!此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賢者!修意比丘自乞食食後而還,洗足已,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彼遊行之疲勞未息,其時彼食事之惱熱未息,是故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賢者!修意比丘,於晡時自宴坐而起,於房影之中,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是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四
如是言時,有一比丘,語彼比丘曰:「賢者!是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賢者! [P.321] 修意比丘,於晡時自宴坐而起,於房影之中,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思惟於彼之日中,三摩地相乃現行於彼,是故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賢者!修意比丘夜明之時,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是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五
如是言時,有一比丘,語彼比丘曰:「賢者!此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賢者!修意比丘夜明之時,結跏趺坐,端身直置,對面令念住之時,彼之身者盈於精氣,彼者思惟是諸佛教之安樂。是故非為謁見修意比丘之時。」
六
如是言時,具壽摩訶迦旃延長老告諸比丘曰:「我如是由世尊現聞、現受。〔謂〕:『比丘!此為謁見修意比丘之六時。以何為六耶?
七
比丘!世間有比丘,心纏縛於欲貪,制於欲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我心纏縛於欲貪,制於欲 [P.322] 貪而住,又,已生之欲貪不如實知出離。具壽!願為我說斷欲貪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斷欲貪之法。比丘!此為謁見修意比丘之第一時。
八
復次,比丘!有比丘,心為瞋恚所纏縛……心纏縛於惛沈、睡眠……心纏縛於掉舉、惡作……心纏縛於疑……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盡諸漏,不知不見此相之時,詣修意比丘已,對彼應如是語而謂:「賢者!依相思惟其相,欲無間而盡諸漏,我乃不知不見其相。具壽!願為我說盡諸漏之法。」修意比丘,為彼說盡諸漏之法。比丘!此為謁見修意比丘之第六時。』
賢者!我如是自世尊現聞、現受。比丘!此等為謁見修意比丘之六時。」
二十九
一
爾時,世尊問具壽優陀夷而言:「優陀夷!隨念處有幾何耶?」如是問時,優陀夷默然。世尊再次問優陀夷:「優陀夷!隨念處有幾何耶?」具壽優陀夷乃再次默然。世尊三度復問優陀夷:「優陀夷!隨念處有幾何耶?」具壽優陀夷即三度默然。爾時,具壽阿難告具壽優陀夷而曰:「賢者優陀夷!〔大〕師告汝。」「賢者阿難! [P.323] 我從〔大〕師聽聞。大德!世間有比丘,隨念多種之宿住,譬如一生、二生、……乃至……行相與處所皆俱隨念多種之宿住。大德!是隨念處。」時,世尊告具壽阿難言:「阿難!我知此優陀夷癡人,不勤於增上心而住。阿難!隨念處有幾何耶?」
「大德!有五隨念處。以何為五耶?
二
大德!世間有比丘,離欲,……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大德!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修者,則能引現法樂住。
三
復次,大德!有比丘,思惟光明想,住於晝想。如晝夜亦同,如夜晝亦同,如是心開,修無纏蓋心與照俱之心。大德!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令獲得智見。
四
復次,大德!有比丘,此身自足裏而上,自髮頂而下,以皮為邊,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謂:此身中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髀、肺、腸、肛、胃、糞、膽、痰、膿、血、汗、脂、淚、膏、唾、胰、黃水、尿。大德!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則能斷欲貪。
五
復次,大德!有比丘,譬如於塚間所棄之屍,或經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三日, [P.324] 可見膨脹、變色、膿爛;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之身亦如是,如是所成,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於塚間所棄之屍,可見或為鴉所啄、或為鷹所啄、或為鷲所啄、或為狗所咀、或為野干所食、或為種種之有情所啖;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身亦如是,如是所成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於塚間所棄之屍,有肉與血、為筋所繫之骨鎖,無肉有血、為筋所繫之骨鎖,肉與血皆無、為筋所繫之骨鎖,於諸方隅而散亂,可見無連絡之骨、餘〔處〕之手骨、餘〔處〕之足骨、餘〔處〕之膝骨、餘〔處〕之大腿骨、餘〔處〕之腰骨、餘〔處〕之脊骨、餘〔處〕之頭蓋骨;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身亦如是,如是所成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或又,譬如於塚間所棄之屍,可見如珂貝之白骨、所堆積之骨、經年累月腐敗粉碎 [P.325] 之骨;彼乃如是比較己身,謂:我身亦如是,當如是構成,不能避免如是之事。大德!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斷我慢。
六
復次,大德!有比丘,於樂斷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大德!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抉擇種種界。
大德!此等為五隨念處。」
七
「善哉,善哉!阿難!然則,汝阿難!亦持此第六之隨念處。阿難!世間有比丘,從正念而往、正念而還、正念而住、正念而坐、正念而臥、正念而作業。阿難!此之隨念處,若如是修、如是多所作者,則能引正念正智。」
三十
一
「諸比丘!此等是六無上。以何為六耶?
二
即: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念無上是。諸比丘!云何為見無上耶?
三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往觀象寶、往觀馬寶、往觀珠寶,或復往觀大小事,或往觀沙門、婆羅門具邪見、邪行者,諸比丘!此是見,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 [P.326] 諸比丘!此見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諸比丘!然而,往觀如來或如來之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見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往觀如來或如來之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見無上。以上為見無上。又,云何為聞無上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往聽鼓聲、或往聽箜篌聲、或往聽歌聲,或往聽大小事,或往聽沙門、婆羅門具邪見、邪行者之法,諸比丘!此是聞,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聞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諸比丘!然而,往聽如來或如來弟子之法,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聞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往聽如來或如來弟子之法,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聞無上。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又,云何為利無上耶?
五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得子之利、得妻之利、得財之利,或復得大小之利,或 [P.327] 於沙門、婆羅門具邪見、邪行者中獲信。諸比丘!此是利,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利是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諸比丘!然而,於如來或如來之弟子中獲信,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利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於如來或如來之弟子中獲信,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利無上。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又,云何為學無上耶?
六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或學〔乘〕象,或學〔乘〕馬,或學〔乘〕車,或學〔彎〕弓,或學劍〔法〕,或復學大小事,或學沙門、婆羅門之邪見、邪行者,諸比丘!此是學,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學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滅、寂、慧、覺、涅槃。諸比丘!然而,學如來所說之法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學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學如來所說之 [P.328] 法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學無上。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又,云何為行無上耶?
七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行〔調〕象行,行〔事〕婆羅門行,行〔事〕長者行,或行上下〔行〕,或行沙門、婆羅門之邪見、邪行者之行,諸比丘!此是行,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行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乃至……涅槃。諸比丘!然而,行〔事〕於如來或如來弟子之行,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行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行〔事〕於如來或如來弟子之行,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行無上。以上為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又,云何為隨念無上耶?
八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隨念子之利、隨念妻之利、隨念財之利,或復隨念大小之利,或隨念沙門或婆羅門之邪見、邪行者,諸比丘!此是隨念,此乃非正道,我不予說。諸比丘!此隨念是下賤,是異生之事,非聖,不引利,不能引厭、離貪、 [P.329] 滅、寂、慧、覺、涅槃。諸比丘!然而,隨念如來或如來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者,諸比丘!是諸隨念中之無上,能淨有情,能超憂悲,能滅苦愁,能證智,能令作證涅槃。即隨念如來或如來弟子,種植信、種植愛,一向篤信,諸比丘!此名為隨念無上。諸比丘!此等為六無上。」
凡得最勝見 更得無上聞
又得利無上 欣樂學無上
現住於所行 適於作遠離
趣不死安穩 修習隨順念
歡喜不放逸 常委擁護戒
彼應時苦盡 於處正覺知
攝句:
舍摩迦、順不退、怖、雪山、隨念
迦旃延、二時、優陀夷、無上是
第四 天品
三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六法,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以何為六耶?
[P.330] 二
即: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好伴侶、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此等之六法,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
三
諸比丘!此等之六法,不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以何為六耶?
四
即:不好事業、不好談說、不好睡眠、不好伴侶、守護諸根門、知食量。
諸比丘!此等之六法,不能令有學之比丘退失。」
三十二
一
爾時,有隨一天〔人〕,於中夜有絕妙之色徧照祇多林,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恭敬不放逸、恭敬承迎。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彼天〔人〕作如是語,大師即予讚同。時,彼之天乃言:「〔大〕師讚同於我。」問訊世尊,右遶而消失其處。
二
時,世尊其夜分過後,而告諸比丘:「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於中夜有絕妙之色徧照祇多林,詣我之處。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語我曰:『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 [P.331] 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恭敬不放逸、恭敬承迎。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諸比丘!彼天作如是語,如是語已,問訊於我,右遶而消失其處。」
〔大〕師恭敬法恭敬 或又僧伽極恭敬
承迎恭敬不放逸 是恭敬之比丘者
只顧一味為退失 唯有親近於涅槃
三十三
一
「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於中夜有絕妙之色徧照祇多林,詣我之處。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人語我曰:『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恭敬慚、恭敬愧。大德!此等六法,不能令比丘退失。』諸比丘!彼天人作如是語,如是語已,問訊於我,右遶而消失其處。」
〔大〕師恭敬法恭敬 或又僧伽極恭敬
具足恭敬慚與愧 若具有羞之恭敬
應當具足不退失 唯有親近於涅槃
三十四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摩訶目犍連於屏處宴坐時,心起如是尋思:「是何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是不墮於惡處,決定, [P.332] 趣於等覺。」復次,其時有名為帝須之比丘,正於命終,而生於隨一之梵世。彼等〔諸天〕,亦知帝須有大神通、大威德。
二
時,具壽摩訶目犍連,譬如力士之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沒於祇多林而呈現於彼梵世。帝須梵遙見具壽摩訶目犍連前來。見已,語具壽摩訶目犍連曰:「友,目犍連!來!友,目犍連!善來!友,目犍連!良久方作來此處時節。友,目犍連!於此處設席,坐!」具壽摩訶目犍連即坐於所設席。帝須問訊具壽摩訶目犍連,坐於一面。摩訶目犍連語坐於一面之帝須曰:「帝須梵!是何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友,目犍連!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帝須!一切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友,目犍連!一切四大王天,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友,目犍連!一切四大王天而不成就佛陀之證淨,不成就法之證淨,不成就僧伽之證淨,不成就聖所愛之戒,彼等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但,友,目犍連!一切四大王天成就佛陀之證淨,成就法之證淨,成就僧伽之證淨,成就聖所愛之戒,彼等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 [P.333] 覺。」「帝須!唯四大王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或三十三天……耶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皆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友,目犍連!他化自在天亦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帝須!一切他化自在天,有如是之智耶?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友,目犍連!一切他化自在天,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友,目犍連!一切他化自在天,不成就佛陀之證淨,不成就法之證淨,不成就僧伽之證淨,不成就聖所愛之戒,非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然,友,目犍連!一切他化自在天,成就佛陀之證淨,成就法之證淨,成就僧伽之證淨,成就聖所愛之戒,有如是之智,謂:我等乃預流,不墮於惡處,決定,趣於等覺。」
三
其時,具壽摩訶目犍連,信受隨喜帝須之所說。譬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 [P.334] 正如是,沒於梵世而呈現於祇多林。
三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順明分之法。以何為六耶?
二
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順明分之法。」
三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六者,是諍根。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忿、有恨。諸比丘!有忿、有恨之比丘皆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皆不圓滿於學。諸比丘!一切比丘而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圓滿於學者,於僧伽中生諍。其諍者為多人之無益、多人之無樂、多人之無利、人天之無益,為苦之故。諸比丘!汝等於內或外,若見如是之諍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為斷其惡之諍根而精勤!諸比丘!汝等於內或外,若不見如是之諍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當來為不起其惡諍根而應勤行,如 [P.335] 是而斷此惡諍根,如是當來此惡諍根不起。
三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有覆、有惱,……有嫉、有慳,……有諂、有誑,……有惡欲、有邪見,……取著自見、起堅固執、棄捨難。諸比丘!一切比丘起著自見、起堅固執、棄捨難者皆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皆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圓滿於學。諸比丘!一切比丘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不恭敬〕……法……乃至……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圓滿於學者,於僧伽中生諍。其諍者為多人之無益、多人之無樂、多人之無利、人天之無益,為苦之故。諸比丘!汝等於內或外,若見如是之諍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為斷其惡諍根而精勤!諸比丘!汝等於內或外,若不見如是之諍根,諸比丘!汝等其時,當來為不起其惡諍根而應勤行,如是而斷此惡諍根,如是當來此惡諍根不起。」
諸比丘!此等為六諍根。
[P.336] 三十七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復時,毘盧勘達卡〔村〕之住人難陀母優婆夷,向舍利弗、目犍連等比丘眾,作六支具足之施物。世尊乃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觀察毘盧勘達卡〔村〕之住人難陀母優婆夷向舍利弗、目犍連等比丘眾,作六支具足之施物。見已,而告諸比丘:「諸比丘!彼之毘盧勘達卡〔村〕之住人難陀母優婆夷,向舍利弗、目犍連等諸比丘眾,作六支具足之施物。諸比丘!又,云何為六支具足之施物耶?
二
諸比丘!施者有三支;受者有三支。何等為施者之三支耶?諸比丘!世間有施者,施之前意怡悅,正施而心歡喜,施已而意悅豫,此等乃施者之三支。何等為受者之三支耶?諸比丘!受者或已離貪,或為調伏貪而勤行;或已離瞋,或為調伏瞋而勤行;或已離癡,或為調伏癡而勤行,此等乃受者之三支。此等為施者之三支、受者之三支。諸比丘!如是乃六支具足之施物。
三
諸比丘!如是具足六支施物有若干福量?有福之等流,有善之等流,招樂,是天上之物。有樂之異熟,能令生天,能引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安樂,不易測知,唯入無數無量大福蘊之數而已。諸比丘!譬如大海中之水量,若干容量、或若 [P.337] 干百容量、或若干千容量、或若干百千容量乃不易測知,唯入無數無量大水蘊之數而已。諸比丘!正如是,如是具足六支施物有若干福量?有福之等流,有善之等流,招樂,天上之物。有樂之異熟,能令生天,能引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安樂,不易測知,唯入無數無量大福蘊之數。」
施先意之怡悅 正施時心歡喜
施已而意悅豫 是布施之圓滿
離貪欲離瞋恚 離愚癡而無漏
制約具梵行者 施與完全田地
自身洗滌清淨 親自作為布施
依已或依他人 此布施有大果
如斯布施賢人 心解脫而有信
智者遠離苦惱 生於安樂之世
三十八
一
爾時,有一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二
「尊瞿曇!我如是說,如是見,謂:無自作,無他作。」「婆羅門!我未曾見、未 [P.338] 曾聞如是說者、有自往、自還,云何而如是言,謂無自作,無他作?婆羅門!汝云何謂此,有發起界耶?」「尊者!然。」「有發起界時有發起之有情,有所施設耶?」「尊者!然。」「婆羅門!有發起界時,有發起之有情、施設,此乃有情之自作、他作。婆羅門!汝云何謂此,有出界耶?……乃至……有勇進界耶?……有勢界耶?……有持界耶?……有逼切界耶?」「尊者!然。」「有逼切界時,有逼切之有情,有所施設耶?」「尊者!然。」「婆羅門!有逼切界時,有逼切之有情、施設,此乃是有情之自作、他作。婆羅門!我未曾見、未見聞如是說者、如是見者。有自往、自還,云何而如是言,謂無自作,無他作?」
「尊瞿曇!奇哉!……乃至……從今日以後終生歸依。」
三十九
一
「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以何為三耶?
二
即:貪者集業之緣,瞋者集業之緣,癡者集業之緣。諸比丘!由貪不起無貪,然而,諸比丘!由貪唯起貪。諸比丘!由瞋不起無瞋,然而,諸比丘!由瞋唯起瞋。諸比丘!由癡不起無癡,然而,諸比丘!由癡唯起癡。諸比丘!以由貪而生之業、 [P.339] 由瞋而生之業、由癡而生之業,不施設天、人以及其餘若干善趣。然而,諸比丘!以由貪而生之業、由瞋而生之業、由癡而生之業,施設地獄、施設傍生、施設餓鬼以及其餘若干之惡趣。
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
三
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以何為三耶?
四
即:無貪是集業之緣,無瞋是集業之緣,無癡是集業之緣。諸比丘!由無貪不起貪,然而,諸比丘!由無貪唯起無貪。諸比丘!由無瞋不起瞋,然而,諸比丘!由無瞋唯起無瞋。諸比丘!由無癡不起癡,然而,諸比丘!由無癡唯起無癡。諸比丘!以由無貪而生之業、由無瞋而生之業、由無癡而生之業,不施設地獄、傍生、餓鬼境以及其餘若干之惡趣。然而,諸比丘!以由無貪而生之業、由無瞋而生之業、由無癡而生之業,施設天、人以及其餘若干之善趣。
諸比丘!此等是集業之三緣。」
四十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金毘羅之竹園。爾時,具壽金毘羅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金毘羅白世尊言:
[P.340] 二
「大德!是何因、何緣,如來滅後正法不久住耶?」
三
「金毘羅!於如來滅後,世間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恭敬、不尊崇〔大〕師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於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金毘羅!是為如來滅後正法不久住之因、緣。」
四
「大德!是何因、何緣,如來滅後正法久住耶?」
五
「金毘羅!於如來滅後,世間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恭敬、尊崇〔大〕師而住;恭敬、尊崇法而住;恭敬、尊崇僧伽而住;恭敬、尊崇於學而住;恭敬、尊崇不放逸而住;恭敬、尊崇承迎而住。金毘羅!此為如來滅後正法久住之因、緣。」
四十一
一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舍利弗住王舍〔城〕之鷲峯山。時,具壽舍利弗於日前時分,著內衣,披衣執鉢,與諸多比丘眾俱,由鷲峯山而下,見某處之大木聚。見已,而告諸比丘曰:「諸賢!汝等見彼大木聚耶?」「賢者!唯然。」
二
「諸賢!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若隨意,則此之木聚唯地與勝解可得。何故 [P.341] 耶?諸賢!於彼木聚中有地界。依彼而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彼之木聚唯地與勝解可得。
三
諸賢!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若隨意,則彼木聚唯水與勝解可得……乃至……唯火與勝解可得……唯風與勝解可得……唯淨與勝解可得……唯不淨與勝解可得。何故耶?諸賢!於彼木聚中有不淨界,依彼而具神通、得心由在之比丘,彼木聚唯不淨與勝解可得。」
四十二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遊行於憍薩羅〔國〕,與大比丘眾入伊奢能伽羅憍薩羅之婆羅門村。世尊住於伊奢能伽羅之伊奢能伽羅密林中。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聞尊貴釋子沙門瞿曇由釋迦族出家而到伊奢能伽羅,住於伊奢能伽羅之伊奢能伽羅密林中。復聞彼之尊貴瞿曇,有如是善美高揚稱讚之聲名:彼世尊是應供、等正覺者、明行具足、……乃至……佛、世尊。彼於此世、人界、天界、魔界……乃至……善哉!當謁見如是應供者。時,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其夜過後,各取許多嚼食、噉食,而往伊奢能伽羅密林。至已,發出高聲、大聲而立於樓門之外。
二
又復當時,具壽那祇多是世尊之侍者。其時,世尊告具壽那祇多:「那祇多! [P.342] 彼之高聲大聲者何耶?恰如漁夫爭相捕魚。」
「大德!彼等伊奢能伽羅之婆羅門居士,各取許多之嚼食、噉食而立於樓門之外,欲〔供養〕世尊及比丘僧伽。」
「那祇多!我不欲遇榮華,不欲求榮華。那祇多!此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不能隨意可得,不能得無艱難、無梗澀者,令彼得彼之不淨樂、睡眠樂、利養恭敬名聞樂。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隨意可得,得無艱難、無梗澀之我,當尋味耶?」
「大德!世尊今當接受,善逝當接受。大德!今乃世尊當接受之時。大德!今世尊所往不論何處,婆羅門居士、都市人及鄉下人皆趣向而來。大德!譬如有密雲而下雨之時,水隨低處而流注。大德!今世尊所往不論何處,婆羅門居士、都市人及鄉下人皆趣向而來,其故云何?大德!乃世尊之戒、慧故。」
「那祇多!我不欲遇榮華,不欲求榮華。那祇多!此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不能隨意可得,不能得無艱難、無梗澀者,令彼得彼之不淨樂、睡眠樂、利養恭敬名聞樂。無欲樂、遠離樂、寂靜樂、自覺樂,隨意可得,得無艱難、無梗澀之我,當尋味耶?
[P.343] 三
那祇多!我於此處,住於村邊,見得定而坐之比丘,那祇多!我隨彼而如是思惟:今或守園人侵此具壽、或沙彌令彼自其定而起,故那祇多!我不贊許住於彼比丘之村邊。
四
復次,那祇多!我於此處,見坐於林中,睡眠住林之比丘。那祇多!我隨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壽當除遣彼睡眠與疲勞,當祇一心思惟閑寂想。以故,那祇多!我贊許住於彼比丘之林中。
五
復次,那祇多!我於此處,見坐於林中,而未得定住林之比丘。那祇多!我隨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壽當令定不定之心,或當得定之心。是故,那祇多!我贊許住於彼比丘之林中。
六
復次,那祇多!我於此處,見坐於林中,而得定住林之比丘。那祇多!我隨彼而如是思惟:此具壽當令解脫未解脫心,或當已解脫心。是故,那祇多!我贊許住於彼比丘之林中。
七
復次,那祇多!我於此處,見住於村邊,得衣服、飲食、牀座、治病藥及資具 [P.344] 之比丘。彼期望利養、恭敬、名聞,廢除宴座,廢除坐臥於閑寂、林藪、山巖之邊際。是故,那祇多!我不贊許住於彼比丘之林中。
八
又,那祇多!我於此處,見得衣服、飲食、牀座、治病藥等資具之林住比丘,彼棄其利養、恭敬、名聞、不廢宴座,不廢閑靜、林藪、山巖邊際之坐臥,是故,那祇多!我贊許住彼比丘之林中。
然,那祇多!我行於大路要道,前或後皆不見少物安穩,那祇多!乃至我之大小便利亦如是。」
攝句:
有學、二不退、目犍連、順明分、諍
施、自作、緣、金毘羅、木聚與那祇多
第五 曇彌品
四十三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日前時分,著內衣,披衣執鉢,為乞食而入舍衛〔國〕。於舍衛〔國〕中乞食訖,食後,由托鉢而還。告具 [P.345] 具壽阿難言:「阿難!為白晝之憩息,今當詣東園鹿子母講堂。」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大德!唯然。」爾時,世尊與具壽阿難同詣東園鹿子母講堂。時,世尊於日晡時分,自宴坐起,告具壽阿難言:「阿難!今詣布婆俱陀〔河〕沐浴肢體。」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大德!唯然。」時,世尊與具壽阿難為沐浴肢體而往布婆俱陀〔河〕。於布婆俱陀〔河〕沐浴肢體已,出著一衣擦拭肢體而立。
二
復次,其時憍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名之白象,伴隨盛大之音樂,由布婆俱陀〔河〕上來。眾人見彼已,而如是言:「嗚呼!端正莊嚴哉王象!嗚呼!人見而樂哉王象!嗚呼!容貌殊妙哉王象!嗚呼!肢體圓滿哉王象!象!嗚呼象!」〔眾人之〕如是語時,具壽優陀夷白世尊言:「大德!眾人祇見象之壯大肢體圓滿而作如是讚美耶?『象!嗚呼象!』或復見其他異於壯大肢體圓滿之何者,眾人亦將如是讚美耶?『象!嗚呼象!』」「優陀夷!眾人見壯大肢體圓滿之象,如是讚美:『象!嗚呼象!』優陀夷!即使見馬……乃至……優陀夷!……見牛……乃至……優陀夷……見蛇…… [P.346] 乃至……優陀夷……見樹……乃至……優陀夷!即使見壯大肢體圓滿之人,眾人亦如讚美:『象!嗚呼象!』且又,優陀夷!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國王、民眾中,凡身、語、意皆不作不善事之人,我皆稱為象。」「大德!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世尊之此語:『且又,優陀夷!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國王、民眾中,凡身、語、意皆不作不善事之人,我皆稱為象。』是為善說。又,大德!我即將世尊之此善說,以如次之偈頌而隨喜讚歎:
自覺受人身 御己得正定
住於清淨道 愛樂心止寂
窮盡一切法 眾人所敬重
亦為天所敬 我聞是應供
超越一切結 欲出得涅槃
愛樂諸欲捨 如石出真金
象越一切光 凌眾嶽雪山
一切象名中 相應無上士
以尊為象我 象不作惡事
柔和及不害 此二是象足
守禁與梵行 象餘之二足
大象信為鼻 保有捨白牙
念項智慧頭 觀察法思惟
法腹成熟處 遠離彼之尾
彼靜慮息好 內心得深定
象行亦在定 象住亦在定
象臥亦在定 象坐亦在定
[P.347] 象普徧防護 象如是具足
受用無罪者 不受有罪者
受得菜被服 遠離斷蓄積
一切無小大 截已結與縛
彼行何處時 正行無希望
猶如白蓮花 水生水長養
泥水不能染 淨香悅意色
世中善生者 覺者住世中
不染蓮花水 無染於世間
猶如大火熾 無薪而消滅
歸於諸行寂 為涅槃者說
智者說此喻 欲令解其義
大象眾所識 象與象所說
遠離貪與瞋 離癡而無漏
象捨離其身 無漏者圓寂」
四十四
一
一時,具壽阿難於日前時分,著內衣,披衣執鉢,往鹿住優婆夷家。至已,坐於所設之席。爾時,鹿住優婆夷詣具壽阿難之處。至已,問訊具壽阿難,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鹿住優婆夷白阿難言:
二
「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其後世當生於同一趣。大德!我之父富蘭那為梵行者,遠離〔世俗〕,遠離婬欲鄙劣, [P.348] 彼死後,世尊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之眾中。大德!我所愛之叔父梨師達多是非梵行者,滿足於自妻,彼死後,世尊復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之眾中。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生於同一趣。」「姊妹!如是乃世尊之所記耳。」
三
爾時,具壽阿難於鹿住優婆夷家,受食已,即從座起而去。具壽阿難自乞食食後,還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我今日於日前時分,穿著內衣,披衣執鉢,往鹿住優婆夷家。至已,坐於所設之席。大德!其時,鹿住優婆夷來詣我處。來已,問訊於我,坐於一面。大德!坐於一面之鹿住優婆夷語我曰:『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同生於一趣。大德!我之父富蘭那為梵行者,遠 [P.349] 離〔世俗〕,遠離婬欲鄙劣,彼死後,世尊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於兜率陀天之眾中。大德!我所愛之叔父梨師達多是非梵行者,滿足於自妻,彼死後,世尊復受記為一來之有情,而生於兜率陀天之眾中。大德阿難!世尊所說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謂梵行者與非梵行者之兩人,於後世同生於一趣。』大德!如是語時,我語鹿住優婆夷而曰:『如是乃是世尊之所記耳。』」
「阿難!是愚而不明,此女人與稱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補特伽羅之勝劣是幾何耶?阿難!有此等六種補特伽羅,存在於世中,以何為六耶?
四
阿難!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惡〕,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歡共住。然彼聞不得益,亦不勤多聞,見亦不通達,亦不得時解脫。彼身壞死後,退而不勝進,唯祇退失,無有勝進者。
五
阿難!復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惡〕,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歡共住。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彼身壞死後,勝進不退失,唯祇勝進,無有退失者。阿難!此中有思量者,籌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故此等兩者之一則劣,一則勝耶?阿難!如是〔思量〕者於長夜是無益,是苦。阿難!此中凡有補特伽羅,離〔惡〕,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歡共住。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阿難!此補特伽羅比先之彼補特伽羅更美、更勝。 [P.350] 何故而然耶?阿難!法流使此補特伽羅進而不退失,如來之外誰知此因?阿難!因此勿為補特伽羅之思量者,勿籌量補特伽羅。阿難!量補特伽羅者墮失。阿難!我,或等於我者,唯能量補特伽羅。
六
阿難!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貪,彼聞不得益,亦不勤多聞,見亦不通達,亦不得時解脫。彼身壞死後,退而不勝進,唯祇是退失,無有勝進者。
七
阿難!復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有忿與慢,又,彼再三起貪,彼聞得益,……乃至……
八
阿難!復次,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有忿與慢,又,彼再三起語行,彼聞不得益,亦不勤多聞,見亦不通達,亦不得時解脫。彼身壞死後,退而不勝進,唯祇退失,無有勝進者。
九
阿難!復次,世間有一類補特伽羅,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語行。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彼身壞死後,唯祇勝進,無有退失者。阿難! [P.351] 此中有思量者,思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故此等兩者之一則劣、一則勝耶?阿難!如是〔思量〕者,於長夜是無益,是苦。阿難!此中有忿、慢之補特伽羅,又,彼再三起語行,彼聞得益,亦勤多聞,見亦通達,亦得時解脫。阿難!此補特伽羅比先之彼補特伽羅更美、更勝。何故而然耶?阿難!法流使此補特伽羅進而不退失,如來之外誰知此因?阿難!因此勿為補特伽羅之思量者,勿籌量補特伽羅。阿難!量補特伽羅者墮失。阿難!我,或等於我者,唯能量補特伽羅。
阿難!是愚而不明,此女人與稱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補特伽羅之勝劣是幾何耶?阿難!有此等之六種補特伽羅,存在於世間中,阿難!若富蘭那成就之戒與梨師達多所成就之戒同,此時富蘭那應不同於梨師達多之所趣。阿難!又若梨師達多成就之慧與富蘭那所成就之慧同,此時梨師達多應不同於富蘭那〔智〕之所趣。阿難!此等之兩補特伽羅,是〔互〕缺一支。」
四十五
一
「諸比丘!世間有欲人貧窮為苦耶?」「大德!唯然。」「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 [P.352] 有、無富而負債,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負債亦為苦耶?」「大德!唯然。」「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負債,約利息,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利息亦為苦耶?」「大德!唯然。」「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約利息已,若不付應時之利息,則〔債主〕督促於彼,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財主督促亦為苦耶?」「大德!唯然。」「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被督促,若不付則〔債主〕追隨於彼〔而辱於彼〕。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財主追隨亦為苦耶?」「大德!唯然。」「諸比丘!若貧窮人無所有、無富而被追隨,若不付則〔債主〕收縛於彼。諸比丘!世間有欲人以財主收縛亦為苦耶?」「大德!唯然。」「如以上,貧窮為世間有欲人之苦,負債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利息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督促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追隨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束縛亦為世間有欲人之苦。
諸比丘!正如是,凡於善法而無信,於善法而無慚,於善法而無愧,於善法而無精進,於善法而無慧者,是於聖者之調伏為貧、無所有、是無富。
二
諸比丘!彼之貧、無所有、無富之人,於善法而無信之時,於善法而無慚之時,於善法而無愧之時,於善法而無精進之時,於善法而無慧之時,以身行惡行,語行惡行,意行惡行,我乃稱為彼之負債。彼為隱覆彼身惡行而起惡欲,欲作不令人知 [P.353] 之事,思惟不令人知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語,作不欲人知之舉動。彼為隱覆彼語惡行而……乃至……彼為隱覆彼意惡行而起惡欲,欲作不為人知之事,思惟不為人知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語,作不欲人知之舉動,我乃稱為彼之利息。純淨之同梵行者呼彼而曰:『具壽如是作,如是行。』我乃稱為彼之督促。彼居於林中,坐於樹下,或居於空屋之時,與追悔俱行之惡不善尋者現起,我乃稱為彼之追隨。
三
諸比丘!彼貧窮而無所有、無富之人,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束縛於地獄之縛或傍生之縛。諸比丘!我不見更有縛如是可怖,如是劇烈,障於證如是無上軛安穩。諸比丘!所謂地獄縛或傍生縛也。」
世間貧窮苦 負債他錢財
貧人負債已 受用而衰亡
財主故追隨 因此收繫縛
此縛諸多苦 人人樂欲利
聖調伏亦然 何人皆無信
[P.354] 無慚亦無愧 決意無惡業
造作身惡業 語惡業亦同
造作意惡行 欲求無人知
彼以身與語 或以心揣測
若有到處行 惡事作增上
彼以愚作惡 承認己之過
貧窮負債起 受用而衰亡
依此彼心中 自追悔苦痛
思惟追隨彼 聚落及森林
彼以愚作惡 承認己之過
隨一墮傍生 或為地獄縛
此縛最痛苦 智者之所離
財寶正所得 惠施而心澄
在家之信者 獲得兩幸福
隨現法中利 又隨當來樂
如是在家施 增上彼福業
與此同聖律 安立信於中
有慚又有愧 具慧而守戒
彼於聖律中 名為安樂住
獲得無染樂 安住平等性
除去離五蓋 常起行精進
具足諸靜慮 趣常委正念
如實一切者 知結永盡已
徧離去所取 正得心解脫
如彼正解脫 於人皆有結
滅盡我解脫 不動為有智
此即最勝智 無有上安樂
無憂離塵安 最上無負債
[P.355] 四十六
一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摩訶周那住支提〔國〕沙訶茶祇〔村〕。於其處,具壽摩訶周那問候諸比丘:「諸賢比丘眾!」彼等諸比丘回答具壽摩訶周那:「賢者!」具壽摩訶周那曰:
二
「諸賢!世間有法相應之比丘眾,毀靜慮之比丘眾而曰:『彼等謂:「我等靜慮,我等靜慮。」而靜慮,極靜慮。彼等如何靜慮,彼等為何靜慮,彼等因何之故而靜慮耶?』於此,法相應之比丘不歡喜,靜慮之比丘亦不歡喜,又不為群眾之益、群眾之樂、群眾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樂而行。
三
復次,諸賢!世間有靜慮之比丘眾,毀法相應之比丘眾而曰:『彼等謂:「我等與法相應,我等與法相應。」而揚舉,自滿,高搖,多言,語不謹慎,失念,不正知,不專心,心迷亂,根不修練。彼等為法相應耶?彼等如何為法相應耶?彼等因何之故為法相應耶?』於此,靜慮之比丘不歡喜,法相應之比丘亦不歡喜,又不為群眾之益、群眾之樂、群眾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樂而行。
四
復次,諸賢!世間有法相應之比丘眾,唯稱讚法相應之比丘眾,不稱讚靜慮之比丘眾。於此,法相應之比丘眾亦不歡喜,又,靜慮之比丘眾亦不歡喜,又不為群 [P.356] 眾之益、群眾之樂、群眾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樂而行。
五
復次,諸賢!世間有靜慮之比丘眾,唯稱讚靜慮之比丘眾,不稱讚法相應之比丘眾。於此,靜慮之比丘眾亦不歡喜,法相應之比丘眾亦不歡喜,又不為群眾之益、群眾之樂、群眾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樂而行。是故諸賢!應如是學:
六
我等有與法相應之時,當稱讚靜慮之比丘眾。
諸賢!汝等應如是學,何故而然耶?諸賢!世間中此等之補特伽羅難得。謂:乃以甘露界觸證於身而住。是故諸賢!應如是學:
七
我等有靜慮之時,當稱讚與法相應之比丘眾。
諸賢!汝等應如是學,何故而然耶?諸賢!世間中此等之補特伽羅難得。謂:乃以慧徹見甚深之句義。」
四十七
一
爾時,普行者目離耶悉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普行者目離耶悉白世尊言:「大德!法是現見,法是現見。大德!限於幾何之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內證耶?」
[P.357] 二
「目離耶悉!然則我今當問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目離耶悉!汝於意云何,若內心有貪,則汝知我之內心有貪;或若內心無貪,則〔汝〕知我之內心無貪耶?」「大德!唯然。」「目離耶悉!汝若內心有貪則知我之內心有貪,或若內心無貪則知我之內心無貪之故,如是,目離耶悉!法是現見,……目離耶悉!於汝意云何?若內心有瞋……乃至……若內心有癡,或若內心有貪法,或若內心有瞋法,或若內心有癡法,則知我之內心有癡法,或若內心無癡法,則知我之內心無癡法耶?」「大德!唯然。」「目離耶悉!汝若內心有癡法,則知我內心有癡法;或若內心無癡法,則知我內心無癡法之故,如是,目離耶悉!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內證。」
「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終生歸依。」
四十八
一
爾時,有一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尊者瞿曇!法是現見,法是現見。尊 [P.358] 者瞿曇!限於幾何之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內證耶?」
二
「婆羅門!然則我今當問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婆羅門!汝於意云何,若內心有貪,則汝知我內心有貪;或若內心無貪,則〔汝〕知我之內心無貪耶?」「大德!唯然。」「婆羅門!汝若內心有貪,則知我之內心有貪;或若內心無貪,則知我之內心無貪之故,如是,婆羅門!法是現見,……婆羅門!汝於意云何,若內心有瞋,或內心有癡,或內心有身穢,或內心有語穢,或內心有意穢,則知我之內心有意穢,或若內心無意穢,則知我之內心無意穢耶?」「大德!唯然。」「婆羅門!若汝內心有意穢,則知我之內心有意穢,或若內心無意穢,則知我之內心無意穢之故,婆羅門!如是,法是現見、是無時、是來觀、是引導、是智者內證。」
「尊者瞿曇!奇哉!尊者瞿曇!奇哉!……尊者瞿曇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終生歸依。」
四十九
一
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具壽差摩尼與具壽蘇摩那近〔住〕於舍衛〔國〕之安陀林。爾時,具壽差摩尼與具壽蘇摩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 [P.359] 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差摩尼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為應供、漏盡、已住、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則彼不念:有比我勝者,或等於我者,或比我劣者耶?」具壽差摩尼說此已,〔大〕師讚可。時,具壽差摩尼思:〔大〕師讚可我,即從座而起,問訊世尊,右遶而去。時,具壽蘇摩那於具壽差摩尼離去不久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為應供、漏盡、已住、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諸盡有結、正智解脫,則彼不念:『有非比我勝者,非等於我者,非比我劣者。』」具壽蘇摩那說此已,〔大〕師讚可。時,具壽蘇摩那思:「〔大〕師讚可我。」即從座而起,問訊世尊,右遶而去。
二
其時,世尊於具壽差摩尼與具壽蘇摩那離去不久,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善男子等如是記說正智,說義而自身未達。復又,世間有一類之癡人,有如取笑誇張記說正智,彼等於後受苦。」
[P.360] 五十
一
「諸比丘!若無防護根,則缺根之防護故,毀戒之所依;若無戒,則缺戒故,毀正定之所依;若無正定,則缺正定故,毀如實智見之所依;若無如實智見,則缺如實智見故,毀厭離之所依;若無厭離,則缺厭離故,毀解脫智見之所依。
二
諸比丘!譬如樹缺枝、葉時,則樹之幼芽不成長,皮亦不成長,木亦不成長,心亦不成長。正如是,諸比丘!若無防護於根,則缺根之防護故,毀戒之所依;……乃至……毀解脫智見之所依。
三
諸比丘!若有根之防護,則具根之防護故,具足戒之所依;若有戒,則具戒故,具足正定之所依;若有正定,則具正定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若有如實智見,則具如實智見故,具足厭離之所依;若有厭離,則具厭離故,具足解脫知見之所依。
四
諸比丘!譬如樹具枝、葉時,則樹之幼芽成長,皮亦成長,木亦成長,心亦成長。正如是,諸比丘!若有防護於根,則具根之防護故,具足戒之所依……乃至……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P.361] 五十一
一
爾時,具壽阿難詣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互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語具壽舍利弗曰:
二
「賢者舍利弗!限於幾何是比丘聞未聞之法,又不忘失於已聞之法,又現行於昔曾思惟之法,又了別未了別耶?」「具壽阿難乃多聞,具壽阿難當善說。」「然則,賢者舍利弗!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賢者!唯然。」具壽舍利弗回答阿難,具壽阿難言曰:
三
「賢者舍利弗!世間有比丘,通利於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之法。多聞、通利,彼廣為他人說法;多聞、通利,廣為他人讀誦;多聞、通利,廣為諷誦;多聞、通利,以心隨尋隨伺其法,以意而隨觀。於何處有多聞而傳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長老比丘,彼住居於長老比丘之住處,時時詣其比丘。『大德!云何而有如是耶?』彼質問此義如何。其長老具壽於彼聞其不聞,顯其隱,又於種種生疑之諸法除疑。賢者舍利弗!限於此, [P.362] 比丘聞未聞之法,又不忘失於已聞之法,又現行於昔曾思惟之法,又了別未了別。」
四
「賢者!是希奇,賢者!是未曾有。善哉!具壽阿難之所說!我等作思:阿難成就此等之六法。
五
其實,具壽阿難通利於契經、應頌、記說、諷頌、無問自說、如是說、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羅之法。具壽阿難多聞、通利而廣為他人說法。具壽阿難多聞、通利而廣為他人讀誦法。具壽阿難多聞、通利而廣為諷誦法。具壽阿難多聞、通利,以心隨尋隨伺其法,以心隨觀。具壽阿難於何處有多聞、傳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長老比丘,彼住居於長老比丘之住處,時時詣其比丘。『大德!云何而有如是耶?』彼質問此義如何。其長老比丘於具壽阿難聞其不聞,顯其隱,又於種種生疑之諸法除疑。」
五十二
一
爾時,生聞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
[P.363] 二
「尊者瞿曇!剎帝利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剎帝利者欲求財物,以慧為近行,以軍為所托,於地而起思慕,以自在為究竟。」
「又,尊者瞿曇!婆羅門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婆羅門者欲求財物,以慧為近行,以真言為所托,思慕祀祠,以梵世為究竟。」
「又,尊者瞿曇!居士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居士者欲求財物,以慧為近行,以工巧為所托,思慕作業,以作業之完了為究竟。」
「又,尊者瞿曇!女人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女人者欲求男子,以莊嚴為近行,以兒子為所托,思慕不共有之夫,以自在為究竟。」
「又,尊者瞿曇!賊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賊者以取為欲求,以稠林為近行,以刀杖為所托,思慕闇黑,以不現為究竟。」
「又,尊者瞿曇!沙門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何之究竟耶?」「婆羅門!沙門者欲求忍辱柔和,以慧為近行,以戒為所托,思慕無所有,以涅槃為究竟。」
三
「尊者瞿曇!是希奇。尊者瞿曇!是未曾有。尊者瞿曇了知剎帝利之欲求、近行、所托、思慕與究竟。又,尊者瞿曇了知婆羅門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曇了知居士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曇了知女人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曇了知賊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曇了知沙門之欲求、近行、所托、思慕與 [P.364] 究竟。尊者瞿曇!奇哉!……乃至……尊者瞿曇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以後,終生歸依。」
五十三
一
爾時,有一婆羅門,詣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共相慶慰,交談歡喜感銘之語已,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二
「尊者瞿曇!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耶?〔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婆羅門!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尊者瞿曇!又,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者何耶?〔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
三
「婆羅門!祇有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婆羅門!譬如一切步行有情之足迹,攝於象迹之中,象迹可謂為第一。婆羅門!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者,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婆羅門!譬如家屋一切之椽木,皆向於屋頂、趣於 [P.365] 屋頂、集於屋頂,屋頂可謂椽木之上首。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割取燈心草之人,割取燈心草已,捉住其尖端,上下振動,左右振動而予綑縛。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將一群之菴婆果自莖割取,附著於莖之一切菴婆果,則悉為其同類。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一切小王皆隨屬於轉輪王,轉輪王可謂諸小王之上首。婆羅門!正如是,……乃至……婆羅門!譬如任何之星光,亦不值當月光之十六分之一,月光可謂為彼等光之上首。婆羅門!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是。婆羅門!若多修此一法、多所作,則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現法之利及當來之利。」
「尊者瞿曇!奇哉!尊者瞿曇!奇哉!……乃至……尊者瞿曇存念我為優婆塞,我自今日以後,當終生歸依。」
[P.366] 五十四
一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鷲峯山。爾時,具壽曇彌為當地之人,住於生地七僧院之全境。然而,具壽曇彌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於彼處之客比丘眾。又,彼等客比丘眾為具壽曇彌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捨棄住處。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眾謂:「我等以衣服、臥具、牀座、病緣藥及資具,供事於諸比丘,然而客比丘眾卻去而不留,捨棄住處。有何因、何緣,而客比丘眾卻去而不留,捨棄住處?」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眾念言:「彼之具壽曇彌,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於客比丘眾,又,彼等客比丘眾為曇彌所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捨棄住處,我等宜驅逐具壽曇彌。」時,當地之優婆塞眾,詣具壽曇彌之處。詣已,告具壽曇彌曰:「大德具壽曇彌!請離去此住處!汝不宜住於此處。」
二
爾時,具壽曇彌,從其處離去,而往其他住處。具壽曇彌亦於其處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客比丘眾,又,彼等客比丘眾為具壽曇彌所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捨棄住處。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眾謂:「我等以衣服、 [P.367] 飲食、臥具、牀座、病緣藥及資具,供事於諸比丘,然而客比丘眾卻去而不留,捨棄住處,有何因、何緣,客比丘眾去而不留,捨棄住處耶?」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眾念言:「彼之具壽曇彌謾罵……乃至……冷笑客比丘眾,又,彼等客比丘眾為具壽曇彌所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則去而不留,捨棄住處,我等宜當驅逐具壽曇彌。」時,當地之優婆塞眾,即詣具壽曇彌之處。詣已,告具壽曇彌曰:「大德具壽曇彌!請離去此住處!汝不宜住於此處。」
三
爾時,具壽曇彌,又由其住處往其他之處。於其處曇彌亦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客比丘眾。又彼等客比丘眾亦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具壽曇彌,則去而不留,捨去住處。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等,謂:「我等以衣服、飲食、臥具、牀座、病緣藥及資具供事比丘眾,然而客比丘眾捨住處而離去,有何因、何緣客比丘眾去而不留,捨去住處耶?」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等,作如是念:「彼具壽曇彌,罵……乃至嗤誹客比丘眾;又彼客比丘眾亦謾罵、訶責、煩惱、打擊、冷笑具壽曇 [P.368] 彌,則去而不留、捨棄住處。我等宜驅逐具壽曇彌。」其時,當地之優婆塞等,即詣具壽曇彌之處,詣已,告具壽曇彌曰:「大德具壽曇彌!請離去此住處,汝不宜住於此處。」
四
爾時,具壽曇彌自謂:「我為當地之優婆塞眾,從生地七住處被驅逐,我今將往何處去耶?」時,具壽曇彌念言:「我宜當詣世尊之處。」時,具壽曇彌,披衣執鉢,詣王舍〔城〕,次第而往王舍〔城〕之鷲峯山,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語於坐在一面之具壽曇彌曰:「婆羅門曇彌!汝從何處來耶?」「大德!我為當地之優婆塞眾,從生地七住處被驅逐而來。」
「婆羅門曇彌!既為如此,汝不可予以非難,彼等從汝所到之處予驅逐汝,汝從所到之處被驅逐而來我處。
五
婆羅門曇彌!往昔有航海諸商人,攜視岸鳥上船入海,彼等不能發見陸岸,即由船上放縱視岸鳥,鳥則往前方,往後方,往北方,往南方,往上方,往海隅,彼若得見近岸則去,又,彼若不見近岸,則返回其船。婆羅門曇彌!正如是,彼等從所到之處予驅逐汝故,汝從所到之處被驅逐而來我處。
[P.369] 六
婆羅門曇彌!往昔,高羅婆王有名為善住之尼拘律樹王,彼有五條枝,蔭涼而悅意。又,婆羅門曇彌!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所覆者,為十二由旬,根之入〔地〕者有五由旬。又,婆羅門曇彌!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果,大而宛如二升之釜。又,其樹王之果,甘美而宛如蜜蜂之生蜜。又,婆羅門曇彌!善住尼拘律樹王之一幹,為王及后妃之所食;一幹為軍眾之所食;一幹為市民與地方民之所食;一幹為沙門、婆羅門之所食;一幹為禽獸之所食。又,婆羅門曇彌!無有守護善住尼拘律樹王果之人,然而,不相互損害其果。然而,婆羅門曇彌!有一人,飽噉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果,折枝而去。其時,婆羅門曇彌!住於善住尼拘律樹王之天神謂:『嗚呼!是希奇,嗚呼!是未曾有。彼之惡人,飽噉善住尼拘律樹王之果,折枝而去。善住尼拘律樹王,令無生當來之果。』婆羅門曇彌!因此,善住尼拘律樹王,爾後不生果。 [P.370] 婆羅門曇彌!其時,高羅婆王詣天帝釋迦之處。至已,白天帝釋迦言:『尊者!善知,善住尼拘律樹王不生其果。』婆羅門曇彌!其時,天帝釋迦起神通之行,令暴風雨〔吹〕倒善住尼拘律樹王,使連根拔起。婆羅門曇彌!其時,住於善住尼拘律樹王之天神而於一邊苦痛、憂愁、流淚,哭泣。婆羅門曇彌!其時,天帝釋迦詣住於善住尼拘律樹王天神之處,語住在善住尼拘律樹王天神曰:『汝天神!何故而立一邊苦痛、憂愁、流淚,哭泣耶?』『是則,尊者!暴風雨生起,〔吹〕倒我之住處,連根拔起。』『天神!汝雖然住於樹法,但仍暴風雨生起,吹倒住處,連根拔起耶?』『尊者!云何樹住於樹法耶?』『天神!於世間之中,求樹根者取根,求皮者取皮,求葉者取葉,求花者取花,求果者取果。因此,天神!依彼而不可發不歡心或不喜心。天神!如是之樹乃如實住於樹法。』『尊者!我不住於樹法之故,暴風雨生起,〔吹〕倒住處,連根拔起。』『天神!汝若住於樹法,則汝之住處當可如前。』 [P.371] 『尊者!我應住樹法,願我之住處如前。』婆羅門曇彌!其時,天帝釋迦起神通之行,令暴風雨而起善住尼拘律樹王,生起美根。正如是,婆羅門曇彌!當地之優婆塞眾將住於沙門法之汝,從生地七住處之全境予驅逐耶?」「大德!云何沙門住於沙門法耶?」「婆羅門曇彌!世間有沙門,即使被罵,不以罵而報;即使被瞋,不以瞋而報;即使被嘲弄,不以嘲弄而報。婆羅門曇彌!如是,沙門住於沙門法。」「大德!當地之優婆塞眾以我不住於沙門法,而將我從生地七住處之全境予驅逐。」
七
「婆羅門曇彌!往昔有名妙眼之離諸欲外道師,婆羅門曇彌!又,外道師妙眼有數百之弟子,師妙眼為諸弟子說生梵世之法。又,婆羅門曇彌!於心不信其師妙眼〔為諸弟子〕說生於梵世法者,凡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婆羅門曇彌!於心深信於其師妙眼〔為諸弟子〕說生梵世法者,凡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世。婆羅門曇彌!往昔有名牟犁破群那之師,……有名阿羅那之師,……有名為瞿陀梨之師,……有名害提婆羅之師,……有名儲提摩麗離諸欲之外道師,婆羅門曇彌!又,師儲提摩麗,有數百弟子,師儲提摩麗為諸弟子說生梵世之法。 [P.372] 婆羅門曇彌!然而,於心不信其師儲提摩麗〔為諸弟子〕說生梵世之法者,凡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然而,婆羅門曇彌!深信師儲提摩麗為諸弟子說生梵世法者,凡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世。婆羅門曇彌!於汝意云何,以惡心訶罵離諸欲,擁有數百眷族、弟子之六師耶?彼當生多之非福。」「大德!唯然。」
八
「婆羅門曇彌!若以惡心訶罵離諸欲,擁有數百眷族、弟子之六師外道之人,則彼當生於諸多之非福。凡以惡心訶罵具有正見一人補特伽羅,則彼自此更當生諸多非福。何故爾耶?」「婆羅門曇彌!我不說有更大非福較於損傷同梵行者。故婆羅門曇彌!應當如是學:
九
我等對於同梵行者,應不懷惡心。
婆羅門曇彌!汝應當如是學:
[P.373] 妙眼牟梨破群那 阿羅那之婆羅門
隨著瞿陀梨之師 儒童之害提婆羅
牛群主儲提摩麗 於七國王之國師
於過去世而不害 保持名譽之六師
離腥氣而住於悲 超越諸欲之結使
遠離諸欲之貪得 且生於梵之世界
彼所有諸弟子眾 其量有幾百千數
遠離腥氣住於悲 超越諸欲之結使
遠離諸欲之貪得 且生於梵之世界
此等外仙乃貪離 已為靜慮之蔓者
持有惡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訶責者
當生起多之非福 有如是之人者則
為佛弟子之一人 隨著正見之比丘
持有惡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訶責者
從此以後更增加 生於非福之人者
有捨棄見處之人 勿傷害善性之事
彼乃聖眾之第七 是名為補特伽羅
未能遠離其諸欲 信與念以及精進
寂止以及觀察者 五根之下隨一者
擴伸遭遇於比丘 首先第一被毀傷
擴伸毀傷於自己 爾後損惱於他人
一切防護於自己 人善於保護他人
於是乎防護自己 恆自無損而賢智」
[P.374] 攝句:
王象、鹿住、負債、周那、二之現見者及與
差摩尼、根、阿難、剎帝利、不放逸、曇彌
第二之五十
第六 大品
五十五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鷲峯山。又,爾時具壽守籠那住王舍〔城〕之寒林。其時,具壽守籠那宴坐屏處而心起此念:「我乃世尊諸弟子中,發精進而住者之隨一,雖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脫。我家有財寶,我受用財寶而能得作福,我寧可棄學而返劣,受用財寶且作福。」其時,世尊以心了知具壽守籠那心之所念,猶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消失於鷲峯山,現於寒林具壽守籠那之前。世尊坐於設席。具壽守籠那問訊世尊,而坐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具壽守籠那曰: [P.375] 「守籠那!汝宴坐屏處而心豈非作如是念耶:『我乃世尊諸弟子之中,發精進而住者之隨一,雖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脫。我家有財寶,我受用財寶而能得作福,我寧可棄學而返劣,受用財寶且作福?』」「大德!唯然。」「守籠那!汝於意云何,汝往昔在家時,曾巧於彈琴耶?」「大德!唯然。」「守籠那!汝於意云何,若汝之琴絃太強張,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耶?或堪於使用耶?」「大德!不然。」「守籠那!汝於意云何,若汝之琴絃太緩,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耶?或堪於使用耶?」「大德!不然。」「又,守籠那!汝之琴若不太強張,若不太緩,調於中庸,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或堪於使用耶?」「大德!唯然。」「守籠那!正如是,若發勤精進太過則為掉舉,若精進過緩則為懈怠。是故守籠那!汝住於平等之精進,又守根之平等,又於此中取相。」「大德!唯然。」具壽守籠那回答世尊。其時,世尊以此教授具壽守籠那已,猶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於寒林消失,現於鷲峯山。
[P.376] 二
爾時,具壽守籠那住於平等之精進,又守根之平等,又於此中取相。時,具壽守籠那,單獨遠離,不放逸,熾然精勤而住,不久善男子等正由家而趣向非家,所希求者,彼無上梵行之究竟,於現法中,自以通慧作證,具足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住,所辦已辦,無再還現狀。而又,具壽守籠那為阿羅漢之一。其時,具壽守籠那得阿羅漢果已,而作此念:「我寧可詣世尊之處。詣已,於世尊前,說究竟智。」於是,具壽守籠那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守籠那白世尊:
三
「大德!凡比丘為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者乃信解六處,即:出離信解、遠離信解、無惱害信解、受盡信解、取盡信解、無癡信解。
四
大德!世間有一類之具壽,有如是思惟者,謂:『此具壽唯依信而信解出離。』大德!不可如是見。大德!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之比丘,不見己之所辦、已辦之增益;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出離;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出離;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出離。
[P.377] 五
大德!世間有一類之具壽,有如是思惟者,謂:『此具壽貪著利養、恭敬、名聞而信解遠離。』大德!不可如是見。大德!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之比丘,不見己之所辦、已辦之增益;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遠離;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遠離;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遠離。
六~九
大德!世間有一類之具壽,有如是思惟者,謂:『此具壽信戒禁取為最勝,信解無惱害。』大德!不可如是見。大德!諸漏已盡,〔梵行〕已住,已辦所辦之比丘,不見己之所辦、已辦之增益;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無惱害;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無惱害;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無惱害。……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愛盡;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愛盡;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愛盡。……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取盡;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取盡;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取盡。……依貪之盡,離貪之故,信解無癡;依瞋之盡,離瞋之故,信解無癡;依癡之盡,離癡之故,信解無癡。
一〇
大德!如是心正解脫之比丘,即使見眼前多眼所識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於滅。〔即使聞〕多耳所識之聲……乃至……〔嗅多〕鼻所識 [P.378] 之香……〔舔多〕舌所識之味……〔觸多〕身所識之觸……〔乃至〕了別多意所識之法,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於滅。
一一
大德!譬如石山之不缺,不脆,堅合於一,即使從東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不動,極不動不震。又,即使從西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乃至……又,即使從北方而來之暴風雨亦……又,即使從南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不動,極不動不震。正如是,大德!如是心正解脫之比丘,即使見眼前多眼所識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於滅。〔即使聞〕多耳所識之聲……乃至……〔嗅多〕鼻所識之香……〔舔多〕舌所識之味……〔觸多〕身所識之觸……〔乃至〕了別多意所識之法,彼心不捉,彼心不雜,堅住而不動,唯觀於滅。」
信解出離時 又心之遠離
信解無惱害 又信解取盡
信解愛盡時 又心之無癡
曉了處生〔滅〕 心正得解脫
心正之解脫 寂靜心比丘
已辦之情事 無增無所辦
[P.379] 一厚之石山 如風無搖動
如是色與味 聲香觸亦全
可愛非可愛 如是人弗動
心堅住解脫 唯隨觀謝滅
五十六
一
爾時,具壽叵求那患病、苦痛、極危篤。其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具壽叵求那患病、苦痛、極危篤。大德!願世尊哀愍,往具壽叵求那之處。」世尊默然而許。如是,世尊於日晡時分,從宴坐起,往具壽叵求那之所。具壽叵求那遙見世尊來,見已,欲於牀上而起。時,世尊告具壽叵求那:「且止!叵求那,汝於牀上勿起,此處設有席,我可安坐。」世尊即坐設席。世尊坐已,而告具壽叵求那:「叵求那!汝病痊癒耶?得予存命耶?苦受減退不進耶?不增進而病情知減退耶?」「大德!我病不得痊 [P.380] 癒,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大德!譬如力士以利刀刃毆頭,正如是,大德!最強之風毆我之頭。大德!我病不得痊癒,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大德!譬如力士以革紐纏縛其頭,正如是,大德!我之頭最為劇痛。大德!我病不得痊癒,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大德!譬如善巧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執利牛刀刳腹,大德!正如是,最劇之風刳我之腹。大德!我病不得痊癒,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大德!譬如有二人之力士,執持羸人之兩臂,在火坑之中炙焦,正如是,大德!身最甚熱。大德!我病不得痊癒,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劇增而不減退,不減退而病情知增進。」其時,世尊以法語向具壽叵求那示現,勸導,讚勵,慶喜已,從座起而去。
二
如是,具壽叵求那於世尊去後不久命終,命終之時,彼之諸根歡喜。於是,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詣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P.381] 「大德!具壽叵求那於世尊去後不久即命終,命終之時,彼之諸根歡喜。」
「阿難!叵求那比丘之諸根,何不歡喜耶?阿難!叵求那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聽說法已,彼之心自五順下分結而解脫。阿難!時時聽法,時時研求其義,則有六種勝利,以何為六耶?
三
阿難!世有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得會如來,如來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聽其說法,彼之心自五順下分結而解脫。阿難!是乃時時聽法之第一勝利。
四
復次,阿難!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然而得會如來之弟子,如來之弟子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聽其說法,彼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二勝利。
[P.382] 五
復次,阿難!比丘之心,五順下分結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又,亦不得會如來之弟子,然而如聞,如通達,以心隨尋、隨伺、隨觀其法。彼如聞,如通達,以心隨尋、隨伺、隨觀其法之故,〔彼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阿難!是時時研求其義之第三勝利。
六
阿難!世間有比丘,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心於無上之依未滅盡,於心未得解脫,彼命終之時得會如來,如來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中善……乃至……〔清淨之〕梵行,彼聽說法已,心於無上之依滅盡而解脫。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四勝利。
七
復次,阿難!比丘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心於無上之依未滅盡,不得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然而得會如來之弟子,如來之弟子對彼說法,開示初善、……乃至……清淨之梵行,彼聽其說法,心於無上之依滅盡而解脫。阿難!是時時聽法之第五勝利。
八
復次,阿難!比丘之心,由五順下分結而解脫,而心於無上之依未滅盡,不得 [P.383] 解脫,彼命終之時,不得會如來,又不得會如來之弟子,然而,如聞,如通達,以心隨尋、隨伺、隨觀其法。彼如聞,如通達,以心隨尋、隨伺、隨觀其法之故,〔彼〕心於無上之依滅盡,而得解脫。阿難!是時時研求其義之第六勝利。
阿難!此等乃時時聽法,時時研求其義之六種勝利。」
五十七
一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鷲峯山。爾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二
「大德!富蘭那迦葉施設六生類,〔謂〕:施設黑生類、施設青生類、施設赤生類、施設黃生類、施設白生類、施設極白生類。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黑生類,〔謂〕:屠羊者、屠豬者、捕鳥者、捕獸者、凶暴者、捕魚者、盜賊、殺賊者、獄卒以及其餘一切之殘忍業者。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青生類,〔謂〕:黑信解之比丘以及其餘一切之業因論者、業果論者。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赤 [P.384] 生類,〔謂〕:尼乾提外道,一布者。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黃生類,〔謂〕:在家之白衣與裸形之弟子。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白生類,〔謂〕:活命者、女活命者。大德!於此中,富蘭那迦葉施設極白生類,〔謂〕:難陀互茶、吉舍刪吉茶、末迦利瞿舍梨。大德!富蘭那迦葉施設此等六生類。」
三
「阿難!一切之世人同意富蘭那迦葉施設此等六生類耶?」「大德!不然。」
「阿難!譬如貧窮無所有之窮困人,取得人所不欲之一〔肉〕片:『閣下!汝噉食此肉,而給與代價!』正如是,阿難!富蘭那迦葉施設彼等沙門婆羅門所不同意之此等六生類,宛如如此之幼稚,不明,不知適用法,同於拙作。阿難!我亦施設六生類,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阿難!以何等為六生類耶?
四
阿難!世間有一類,為黑生類而生起黑法。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黑生類而生起白法。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難!世間亦有 [P.385] 一類,為白生類而生起黑法。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生起白法。阿難!世間亦有一類,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難!云何為黑生類生起黑法耶?
五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卑賤之家,生於旃陀羅家、或獵師家、或竹匠家、或車匠家、或補羯婆家,貧窮而缺乏飲食受用,活命困難且衣食乏少。又,彼乃色惡,形醜,矮陋,病多,或眼眇、或手殘、或跛者、或半身不遂而不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臥具、座敷、燈明。彼乃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黑法也。又,阿難!云何為黑生類生起白法耶?
六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卑賤之家,〔生於〕旃陀羅家……乃至……不得……臥具、座敷、燈明。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彼以身行善行已,以語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白法。又,阿難!云何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七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卑賤之家,〔生於〕旃陀羅家……乃至……又,彼乃 [P.386] 色惡,形醜,矮陋。彼即剃除鬚髮,披著袈裟,由家出而趣向非家。彼則如是出家而斷五蓋,以慧衰損心之隨煩惱,心則安住於四念住,如實修七覺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難!如是為黑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又,阿難!云何為白生類生起黑法耶?
八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尊貴之家,生於剎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羅門大族之家,或長者大族之家,有大財富,有大受用,有眾多之金銀,有眾多之資生具,有眾多之財穀。又,彼成就形色端正、眾所樂見、顏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臥具、座敷、燈明,彼乃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彼以身行惡行已,以語行惡行已,以意行惡行已,身壞死後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黑法。又,阿難!云何為白生類生起白法耶?
九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尊貴之家,生於剎帝利大族之家……乃至……且得〔……〕臥具、座敷、燈明。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彼以身行妙行已,以語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白法。又,阿難!云何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P.387] 一〇
阿難!世間有一類,生於尊貴之家,生於剎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羅門大族之家,或長者大族之家,有大財富,有大受用,有眾多之金銀,有眾多之資生具,有眾多之財穀。又,彼成就形色端正、眾所樂見、顏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飲、衣、乘、鬘、香、塗油、臥具、座敷、燈明。彼即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自家而出,趣向非家。彼則如是出家而斷五蓋,以慧衰損心之隨煩惱,安住於四念住,如實修七覺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難!如是為白生類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難!此等為六種生類。」
五十八
一
「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六耶?
二
比丘!世間有比丘,一切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一切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一切漏以忍受可斷者,則以忍受而斷;一切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一切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一切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耶?
三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諸比丘!不以眼根律 [P.388] 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以眼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不存在。如理思擇,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律儀防護而住。諸比丘!不以意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以意根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不存在。諸比丘!不以律儀防護而住者,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以律儀防護而住者,則彼等諸漏與衰損之嬈惱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漏以律儀可斷者,則以律儀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受用衣服,唯為防寒、防熱、防蚊、虻、風、日、蛇之觸,乃至為覆蔽陰部。如理思擇而受用飲食,不為遊戲,不為迷醉,不為莊嚴,不為莊飾,唯為此身之住,為持續,為防止傷害,為攝受梵行;又,思擇如是我昔之受可亡,又新受當不生,又我當生存,應無罪,且應住於安穩。如理思擇而受用牀座,唯為防寒、防熱、防蚊、虻、風、日、蛇之觸,乃至除去季節之侵害,為得樂宴坐。如理思擇受用病緣藥與資具,唯為防已生惱害之受,無惱害最為第一。諸比丘!彼若不受用其(衣、食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受用彼者, [P.389] 其諸漏與衰損之嬈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受用可斷者,則以受用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忍受可斷者,則以忍受而斷耶?
五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堪忍,〔忍受〕寒、熱、饑、渴,〔忍受〕蚊、虻、風、日、蛇之觸,〔又忍受〕毀嗤之語,〔又忍受〕已生之劇、麤、利、不悅,非可意,能忍受奪息,身之苦受。諸比丘!彼若不能忍受其〔寒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忍受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嬈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忍受可斷之漏者,則以忍受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耶?
六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避凶暴之象,避凶暴之馬,避凶暴之牛,避凶暴之狗,〔避〕蛇、橛、荊地、坑坎、堆阜、污水處以及漂不潔物之處。謂坐於所不應之座,謂遊於所不應之境,謂親近於所不應之惡友,有智之同梵行者深信作於惡處者,彼如理思擇而避此不應之座、或此不應之境、或此不應之惡友。諸比丘!彼若不避其(象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避脫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嬈惱則不存在。
[P.390]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避脫可斷者,則以避脫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耶?
七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欲尋,令斷、除、遣、滅。如理思擇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恚尋,……乃至……已生之害尋……乃至……不能忍受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除、遣、滅。諸比丘!彼若不除遣其(欲尋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除遣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嬈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除遣可斷者,則以除遣而斷。又,諸比丘!云何為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耶?
八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理思擇而依遠離,依離欲,依滅,以棄捨了悟修習念覺支;〔又〕如理思擇而〔……〕修習擇法覺支;〔又……〕修習精進覺支;〔又……〕修習喜覺支;〔又……〕修習輕安覺支;〔又……〕修習定覺支;〔又……〕而依遠離,依離欲,依滅,以棄捨了悟修習捨覺支。諸比丘!彼若不修習其(念覺支等),則諸漏與衰損之嬈惱當生;如是,修習彼者,其諸漏與衰損之嬈惱則不存在。
諸比丘!是名為漏以修習可斷者,則以修習而斷。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應請、極應請、應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P.391] 五十九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那提迦之塼瓦堂。時,木材商之居士,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彼木材商居士曰:
二
「居士!汝曾布施於家族耶?」「大德!我曾布施於家族。又有比丘眾住於林,托鉢,著糞掃衣,或阿羅漢或已入於阿羅漢果道者,大德!如是之比丘眾,亦作布施。」
三
「居士!汝在家而受用欲,甘於為子所煩累,使用迦尸迦之栴檀,攜帶鬘、香、塗油,愛好金銀。欲知何者是阿羅漢,或知何者已入於阿羅漢果道者甚難。居士!即使林住比丘,若貢高、傲慢、輕躁、多辯、語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亂、根放縱,則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訶責也。居士!林住之比丘,若不貢高、不傲慢、不輕躁、不多辯、不語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護其根,則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讚。居士!聚落邊住之比丘,若為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訶責。居士!聚落邊住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讚。居士!托鉢之比丘,若為貢高、…… [P.392] 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訶責。居士!托鉢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讚。居士!受請之比丘,若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應有所訶責。居士!受請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應有所稱讚。居士!著糞掃衣之比丘,若貢高、……乃至……彼依此等之〔失〕分,應有所訶責。居士!著糞掃衣之比丘,若不貢高、乃至……彼依此等之〔德〕分,應有所稱讚。居士!著居士衣之比丘,若貢高、傲慢、輕躁、多辯、語散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亂、根放縱,彼依此等之〔失〕分,應有所訶責。居士!著居士衣之比丘,若不貢高、不傲慢、不輕躁、不多辯、不語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護其根,彼依此等之〔德〕分,應有所稱讚。居士!汝布施於僧伽!若布施於僧伽,則汝心歡喜。汝起歡喜心,身壞死後,當生於善趣、天界。」「大德!我從今以後當布施於僧伽。」
六十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波羅奈之仙人墮處鹿苑。爾時,許多長老比丘眾由托鉢而還,坐於講堂,集作阿毗曇之論。彼時,質多羅象舍利子遮止長老比丘眾之阿毘曇論,時時〔陳述〕〔自〕說。此時,具壽大拘絺羅告於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 [P.393] 曰:「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勿遮止長老比丘眾之阿毘曇論,時時〔陳述〕〔自〕說。具壽質多羅須待論訖。」
如是語時,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比丘眾,語具壽大拘絺羅曰:「具壽拘絺羅不可輕視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是智者。又,質多羅象舍利子能與長老比丘眾作阿毘曇之論。」「諸賢!等於不知他人心之差別者,此事難知。
二
諸賢!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在師或其餘隨一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謙敬,真寂靜。惟是,彼自師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後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著,耽溺於放縱、笑談而住故,貪著心荒,彼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食苗芽之牛為繩所縛,或禁閉於欄中時,諸賢!有人如是言:『此食苗芽之牛,可不再侵入苗芽之中。』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食苗芽之彼牛,斷繩或破欄,有再次侵入苗芽中之理。」「諸賢!正 [P.394] 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在師或其餘隨一之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和,真謙敬,真寂靜。惟是,彼由師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後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著,耽溺於放縱、笑談而住故,貪著心荒,彼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於下劣。
三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初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雨天降雨而使四衢道之塵埃平息,而生泥濘時,諸賢!有人如是言:『於此四衢道之塵埃可不再生起。』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此之四衢道,或有人可通過,或有牛羊可通過,或有風與日可乾燥濕氣,其時,有再次生起塵埃之理。」「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欲……乃至……具足初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初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
[P.395] 四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第二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近於村落或城邑,有一大池,其處雨天降雨,而使蠣、貝、石、礫隱藏時,諸賢!有人如是而言:『於此池中之蠣、貝、石、礫等可不再出現。』諸賢!如是言者,謂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此池〔之水〕人亦可飲,或牛羊亦可飲,或風與日可乾燥濕氣,其時,有再次出現蠣、貝、石、礫之理。」「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尋伺寂靜故,……乃至……具足第二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第二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
五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第三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有人,食勝妙之食已,不再欲前晚之所食時,諸賢!有人如是言:『此人 [P.396] 可不須再食。』諸賢!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食勝妙之食已,於其人之身中,養分存在之間,則不欲其餘之食;然彼養分消耗之時,即有再次欲食之理。」「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離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第三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
六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斷樂故,又斷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得第四靜慮。』……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山間之湖水不動搖,乃無波浪,諸賢!有人如是言:『彼之 [P.397] 湖水可不再生起波浪。』諸賢!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有從東方而來之暴風雨,於其湖水中,生起波浪;有從西方……乃至……從北方……乃至……有從南方而來之暴風雨,於其湖水中,有生起波浪之理也。」「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斷樂故,又斷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靜慮而住。彼即稱:『我具足第四靜慮而住。』……比丘、比丘尼……乃至……棄學,歸於下劣。
七
諸賢!又,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無相心三摩地而住。彼即稱:『我得無相心三摩地。』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著,耽溺於放縱、笑談而住故,貪著心荒,彼之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於下劣。諸賢!譬如王或大臣,隨著四支部隊進行於大道,在某密林處渡過一夜,於其處蟋蟀之聲則因象聲、馬聲、車聲、步聲、鼓聲、細腰鼓聲、螺聲、妓鼓聲響而隱沒。諸賢!有人如是而言:『在此密林,蟋蟀之聲,可不再次生起。』諸賢!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賢者!此乃不然。賢者!彼王或大 [P.398] 臣離去其密林之時,蟋蟀之聲則有再次生起之理。」「諸賢!正如是,世間有一類之補特伽羅,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無相心三摩地而住。彼即稱:『我得無相心三摩地。』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雜處。彼則雜處,愛著,耽溺於放縱、笑談而住故,貪著心荒,彼之心為貪所荒而棄學,歸於下劣。」
八
此後,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棄學,歸於下劣。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諸比丘,即詣具壽大拘絺羅之所。至已,白具壽大拘絺羅曰:「具壽大拘絺羅以心了悟質多羅象舍利子之心,了知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後棄學,歸於下劣。或有天神,告曰:『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後棄學,歸於下劣』耶?」「諸賢!我以心悟心,了知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後棄學,歸於下劣。天神亦言:『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後棄學,歸於下劣。』將此義告我。」其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之親朋諸比丘,即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 [P.399] 之彼等比丘眾白世尊言:「大德!質多羅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後棄學,歸於下劣。」「諸比丘!質多羅則不久將思念出家事。」
九
爾時,質多羅象舍利子,不久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自家趣向非家。爾時,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離群獨處,不放逸,熾然精進而住。不久,善男子等自家趣向非家,得無上梵行已,於現法自了知、知證,具足而住。〔知〕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作,不再還復現狀。如是,具壽質多羅象舍利子亦為阿羅漢之一。
六十一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波羅奈仙人墮處之鹿苑。時,有眾多長老比丘食後,自乞食還,坐於講堂,集作此論,謂:「諸賢!於波羅延彌德勒所問之中,世尊說:
諸賢!以何為一邊耶?以何為第二邊耶?以何為中耶?以何為縫耶?」
二
如是所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 [P.400] 邊,觸之滅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於現法苦盡。」
三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過去是一邊,未來是第二邊,現在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於現法苦盡。」
四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樂受是一邊,苦受是第二邊,不苦不樂受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乃至……於現法苦盡。」
五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名是一邊,色是第二邊,識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乃至……於現法苦盡。」
六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六內處是一邊,六外處是第二邊,識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賢!比丘唯此而 [P.401] 了知可知,……乃至……於現法苦盡。」
七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薩迦耶是一邊,薩迦耶之集是第二邊,薩迦耶之滅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賢!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於現法苦盡。」
八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告長老比丘眾曰:「諸賢!我等皆按照己辯才而記說。諸賢!我等當詣世尊之所。至已,當告此義於世尊,如世尊之所記說,我等則當受持。」長老比丘眾回答彼比丘:「賢者!唯然。」時,長老比丘眾詣世尊之所。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長老比丘眾,將諸〔比丘〕所談論之一切白世尊言:「大德!何為善說耶?」「諸比丘!汝等之異門說者悉是善,復又,我乃於波羅延彌勒所問中之所說:
[P.402] 此事我當解。諦聽!善思作意!」長老比丘眾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諸比丘!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觸之滅是中,渴愛是縫。所以渴愛為起各各之有,則以彼為縫。諸比丘!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時,於現法苦盡。」
六十二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遊行於憍薩羅〔國〕,與大比丘眾俱入名為檀荼迦波迦之都邑。爾時,世尊於道外一樹下設席而坐。又,彼諸比丘為求住處而入於檀荼迦波迦。時,具壽阿難與眾多之比丘俱,為沐浴身體乃往阿致羅筏底河,在阿致羅筏底河沐浴已,上來纏著一衣,為乾支體而立。
二
爾時,有一比丘,詣具壽阿難之所,至已,白具壽阿難曰:「賢者阿難!世尊曾記說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墮於地獄,歷經一劫,不可救濟。所言則完全存念於心耶?或者為天神所告耶?」〔阿難曰〕:「賢者!世尊如是所記說。」
三
爾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世尊!我與眾多之比丘俱,為沐浴身體,而往彼阿致羅筏底河,在阿致羅筏底河沐浴已,上來纏著一衣,為乾支體而立。大德!其時,有一比丘,來 [P.403] 詣我所,來已告我曰:『賢者阿難!世尊授記說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墮於地獄,歷經一劫,不可救濟。所言則完全存念於心耶?或為天神所告耶?』大德!如是說時,我告彼比丘曰:『賢者!世尊如是所記說。』」「阿難!其比丘應為出家未久之新學,或若不然,則應為愚昧無智之長老。我記一向之事者,何有二意之理?阿難!如是我對提婆達多完全存念於心而記說之補特伽羅亦不見。阿難!若提婆達多有毛之尖端之白法,我不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墮於地獄,歷經一劫,不可救濟。』然而,阿難!以提婆達多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墮於地獄,歷經一劫,不可救濟。』阿難!譬如有〔深〕逾人頂之糞坑,其糞充滿邊緣,有人〔落〕入其中且沒〔至〕彼頂。有人欲彼之利、欲益、欲安穩、欲自其糞坑救出〔彼〕。其人繞行其糞坑之周圍,彼人不見有如毛之尖端不塗糞之處,可捉住其處而撈起,即不見於是。正如是, [P.404] 阿難!我不見提婆達多有如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記說提婆達多而言:『提婆達多乃往惡處者,墮於地獄,歷經一劫,不可救濟。』阿難!汝曾聞如來分別人之根智,則得信〔如來〕。」「世尊!今是時。善逝!今是時。世尊賜予分別人之根智,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應予受持。」「阿難!若爾,則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具壽阿難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三
「阿難!我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善法隱沒,不善法現起。惟是,彼之善根乃未斷,故善當生由彼善根。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阿難!譬如有種子,不破、不腐、不為風與熱所傷害,播種於良田——善熟、善保存、善修治之地中,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
[P.405] 「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而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善法隱沒,不善法現起。惟是,彼之善法乃未斷,故善當生由彼善根。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法。
四
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不善法隱沒,善法現起。惟是,彼之不善根未斷,故不善當生自彼不善根。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阿難!譬如有種子,不破、不腐、不為風與熱所傷,播種於善熟、善保存之大石上,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羅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隱沒,善法現 [P.406] 起。惟是,彼之不善法未斷,故不善當生自彼之不善根。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五
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阿難!譬如有種子,是破、腐、為風與熱所傷,播種於良田——善修治之地中。阿難!汝了知此種子,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壞死後,當生於惡處、惡趣、險難、地獄。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如是說時,具壽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類之補特伽羅外,相對三類之 [P.407] 補特伽羅能施設耶?」「阿難!能。」世尊曰:
六
「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善法隱沒,不善法現起。惟是,彼之善法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阿難!譬如有石炭之燃,熾然,置於石上之一焰。阿難!汝了知此燃燒之石炭,是不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阿難!又,譬如夕暮日落之時,阿難!汝了知光明應沒,黑暗當生耶?」「大德!唯然。」「阿難!又,譬如於中夜食時,阿難!汝了知光明已沒,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此人、此補特伽羅其善法隱沒,不善法生起。惟是,彼之善根仍未斷, [P.408] 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退法。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此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七
又,阿難!我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於彼、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隱沒,善法現起。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阿難!譬如有燃燒之石炭,熾然之一焰,欲置於枯草堆上,或薪堆上。阿難!汝了知此燃燒之石炭,當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阿難!又如夜明,日昇之時,阿難!汝了知黑暗當沒,光明當生耶?」「大德!唯然。」「阿難!又譬如於中夜食時,阿難!汝了知光明已沒,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於彼,此補特伽羅其不善法隱沒,善法現起。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斷,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補特伽羅,應為當來不退法。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 [P.409] 觀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八
又,阿難!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如是以心觀心,了知於彼,此補特伽羅無有毛尖端之不善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白無罪法,當於現法圓寂。阿難!譬如冷而無火之石炭,欲置於乾燥之草堆,或薪堆之上。阿難!汝了知此石炭,應不〔燃燒〕而增、長、廣大耶?」「大德!唯然。」「阿難!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觀心,了知世間一類之補特伽羅,此補特羅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於後時,以心觀心,了知彼,此補特伽羅無有毛之尖端不善法。此補特伽羅成就一向之無罪白法,當於現法圓寂。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補特伽羅。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難!如是,如來以心觀心了知當來所生之法。
阿難!於此中,前三類補特伽羅中之一類補特伽羅,是不退法,一類補特伽羅,是退法,一類補特伽羅,是墮於地獄。阿難!於此中,後三類補特伽羅中之一類補特伽羅,是不退法,一類是退法,〔一類〕是般涅槃法。」
[P.410] 六十三
一
「諸比丘!我當說決擇法之法門。諦聽,善思作意!我當說。」彼等比丘眾即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二
「諸比丘!以何為決擇法之法門耶?
諸比丘!應知欲,應知欲之緣起,應知欲之差別,應知欲之異熟,應知欲之滅,應知趣欲滅之道。諸比丘!應知受,應知受之緣起,應知受之差別,應知受之異熟,應知受滅,應知趣受滅之道。諸比丘!應知想,應知想之緣起,應知想之差別,應知想之異熟,應知想之滅,應知趣想滅之道。諸比丘!應知漏,應知漏之緣起,應知漏之差別,應知漏之異熟,應知漏之滅,應知趣漏滅之道。諸比丘!應知業,應知業之緣起,應知業之差別,應知業之異熟,應知業之滅,應知趣業滅之道。諸比丘!應知苦,應知苦之緣起,應知苦之差別,應知苦之異熟,應知苦之滅,應知趣苦滅之道。
[P.411] 三
諸比丘!應知欲,應知欲之緣起,應知欲之差別,應知欲之異熟,應知欲之滅,應知趣欲滅之道。如是說者,是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此等五欲繩也。〔謂〕:眼所識之色可愛、可樂、可喜、可意,能引諸欲,隨順染著。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又,諸比丘!此等雖是非欲,但等於欲繩,即於聖人毘奈耶中所說:
人之分別貪為欲 世之妙者不為欲
人之分別貪為欲 為妙者唯住於世
智者於此中去欲
四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欲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差別耶?
諸比丘!色之欲是差別,聲之欲是差別,香之欲是差別,味之欲是差別,觸之欲是差別。諸比丘!是名為漏欲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欲之異熟耶?
諸比丘!不論欲何者,皆生起於各類之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諸比丘!是名為漏欲之異熟。
諸比丘!何為欲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乃欲之滅。即此八支聖道,乃趣向欲滅之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欲, [P.412] 如是知欲之緣起,如是知欲之差別,如是知欲之異熟,如是知欲之滅,如是知趣於滅欲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欲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欲,……乃至……應知趣欲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五
諸比丘!應知受,……乃至……應知趣受滅之道。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三種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
六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受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差別耶?
諸比丘!即:有染污之樂受,無染污之樂受,有染污之苦受,無染污之苦受,有染污之不苦不樂受,無染污之不苦不樂受。諸比丘!是名為受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異熟耶?
諸比丘!不論受何者,皆生起於各類之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諸比丘!是名為受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受之滅。即此八支聖道,乃趣向受滅之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又,比丘!聖弟子如是知受,如是知受之緣起,如是知受之差別, [P.413] 如是知受之異熟,如是知受之滅,如是知趣受滅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受滅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受,……乃至……應知趣受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七
諸比丘!應知想,……乃至……應知趣想滅之道。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六想。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是。
八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想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差別耶?
諸比丘!色之想是差別,聲之想是差別,香之想是差別,味之想是差別,觸之想是差別,法之想是差別。諸比丘!是名為想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異熟耶?
諸比丘!我說:想以言說為異熟,隨想而我乃如是想。諸比丘!是名為想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想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想之滅。即此之八支聖道,是趣向想滅之道。所謂:正見、 [P.414] 乃至……正定。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想,如是知想之緣起,如是知想之差別,如是知想之異熟,如是知想之滅,如是知趣想滅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想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想,……乃至……應知趣想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九
諸比丘!應知漏,……乃至……應知趣漏滅之道。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有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一〇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緣起耶?
諸比丘!無明是漏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差別耶?
諸比丘!有令行地獄之漏,有令行傍生之漏,有令行餓鬼境之漏,有令行人界之漏,有令行天界之漏。諸比丘!是名為漏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異熟耶?
諸比丘!無論何者無明,生起各類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諸比丘!是名為漏之異熟。
又,諸比丘!何為漏之滅耶?
諸比丘!無明之滅是漏之滅。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漏滅之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漏,如是知漏之緣起,如是知漏之差別,如是知漏之異熟,如是知漏之滅,如是知趣漏滅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漏之梵行。
[P.415] 諸比丘!應知漏,……乃至……應知趣漏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一一
諸比丘!應知業,……乃至……應知趣業滅之道。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諸比丘!我說思業,思已而以身、語、意造業。
一二
又,諸比丘!何為業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業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業之差別耶?
諸比丘!有業受地獄,有業受傍生,有業受餓鬼,有業受人界,有業受天界。諸比丘!是名為業之差別。
諸比丘!何為業之異熟耶?
諸比丘!我說業之異熟有三種。〔謂〕:於現法〔受業〕,於〔次〕生〔受業〕,於後次〔受業〕。諸比丘!是名為業之異熟。
諸比丘!何為業之滅耶?
諸比丘!觸之滅是業之滅。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業滅之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業,如是知業之緣起,如是知業之差別,如是知業之異熟,如是知業之滅,如是知趣業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業之梵行。
[P.416] 諸比丘!應知業,……乃至……應知趣業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一三
諸比丘!應知苦,應知苦之緣起,應知苦之差別,應知苦之異熟,應知苦之滅,應知趣苦滅之道。又,如是說者,乃緣何而說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愁惱亦是苦,所欲者不得亦是苦,略之則五取蘊是苦。
一四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緣起耶?
諸比丘!渴愛是苦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差別耶?
諸比丘!苦有大、有小、有遲去、有速去。諸比丘!是名為苦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異熟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謂求於外,凡為苦所克服,為心所捕捉而憂愁、疲勞、悲哀、椎胸而哭、陷於迷亂。或又凡為苦所克服,為心捕捉,誰知滅此苦之一句〔或〕二句〔之咒文〕耶?諸比丘!我名為以迷亂為異熟或以求為異熟之苦。
又,諸比丘!何為苦之滅耶?
諸比丘!渴愛之滅是苦之滅。即此八支聖道,是趣向苦滅之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又,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苦,如是知苦之緣起,如是知苦 [P.417] 之差別,如是知苦之異熟,如是知苦之滅,如是知趣苦滅之道。故彼知此決擇法是滅苦之梵行。
諸比丘!應知苦,應知苦之緣起,應知苦之差別,應知苦之異熟,應知苦之滅,應知趣苦滅之道。如是說者,乃緣此而說。
諸比丘!是所謂決擇法之法門。」
六十四
一
「諸比丘!如來有六種如來力,如來成就此力,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如來於世間中,如實知處是處、又非處是非處。諸比丘!又,如來如實知處是處、非處是非處,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三
復次,諸比丘!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及因。諸比丘!又,如來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及因,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P.418] 四
復次,諸比丘!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諸比丘!又,如來……乃至……此亦如來之如來力也。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五
復次,諸比丘!如來隨念多種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行相與處俱,隨念多種之宿住。諸比丘!又,如來隨念多種宿住,所謂一生、二生、……乃至……行相與處俱,隨念多種之宿住,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六
復次,諸比丘!如來以超人清淨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應業而生。諸比丘!又,如來以超人清淨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應業而生,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七
復次,諸比丘!如來由漏盡……乃至……以通慧作證,具足而住。諸比丘!又,如來由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諸比丘!此亦如來之如來力。如來依此力而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吼、轉梵輪。
[P.419] 諸比丘!此等為如來之六種如來力。如來成就此力,自稱為最勝位者,於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
八
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處為處、非處為非處。諸比丘!如〔問〕處為處、非處為非處,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依處為處、依非處為非處而作問。
九
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與因。諸比丘!如〔問〕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與因,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緣與因而作問。
一〇
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諸比丘!如〔所問〕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問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
一一
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宿住隨念。諸比丘!如 [P.420] 〔所問〕宿住隨念,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問宿住隨念。
一二
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有情生死。諸比丘!如〔所問〕有情之生死,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說彼以如實智問有情之生死。
一三
諸比丘!若於此中,有他人詣如來已,問如實智之漏盡……。諸比丘!如〔所問〕漏盡……如來如實知而證。如是,如來記彼以如實智問漏盡……。
一四
諸比丘!於此中,所謂依處為處、依非處為非處,如實智是說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謂過去、未來、現在之受業異熟,依因與果,如實智亦說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及〕出離,如實智亦說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謂宿住隨念,如實智亦為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謂有情之生死,如實智亦為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謂由漏盡……如實智亦為入定者,非非定者。諸比丘!如是,定是道,非定是邪道。」
[P.421] 攝句:
守籠那、叵求那、六生類、漏、木材商
象中脇麗、波羅延、水、決擇法與師子吼
第七 天神品
六十五
一
「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能證不還果。以何為六耶?
二
即: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不還果。
三
諸比丘!若斷六法,則能證不還果。以何為六耶?
四
即: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者,則能證不還果。」
六十六
一
「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以何為六耶?
二
即:惛沈、睡眠、掉舉、惡作、不信、放逸。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
[P.422] 三
諸比丘!若斷六法,則能證阿羅漢果。以何為六耶?
四
即:惛沈、睡眠、掉舉、惡作、不信、放逸。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者,則能證阿羅漢果。」
六十七
一
「諸比丘!比丘以惡人為友,伴隨惡人陷於惡,親近奉事惡友,又墮於惡友之見,而言圓滿上進之法者,無有是處。不圓滿上進之法,而言圓滿於學法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於學法而言圓滿於戒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於戒而言可斷欲貪、或色貪、或無色貪者,無有是處。
二
諸比丘!比丘以善人為友,伴隨善人進善,親近奉事善友,又懷善友之見,而言圓滿上進之法者,則有是處。若圓滿上進之法,而言圓滿於學法者,則有是處。若圓滿於學法,而言圓滿於戒者,則有是處。若圓滿於戒,而言可斷欲貪、或色貪、或無色貪者,則有是處。」
六十八
一
「諸比丘!比丘欣於雜處、樂於雜處、耽溺於雜處之樂,欣於眾、樂於眾、耽溺於眾之樂,而言樂遠離、獨處者,無有是處。不樂遠離、獨處,而言取心相者,無 [P.423] 有是處。不取心相而言圓滿於正見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於正見而言圓滿於正定者,無有是處。不圓滿於正定,而言斷結者,無有是處。不斷結而言證涅槃者,無有是處。
二
諸比丘!比丘不欣於雜處、不樂於雜處、不耽溺於雜處之樂、不欣於眾、不樂於眾、不耽溺於眾之樂,而言樂遠離、獨處者,則有是處。若樂遠離、獨處,而言取心相者,則有是處。若取心相,而言圓滿正見者,則有是處。若圓滿於正見,而云圓滿於正定者,則有是處。若圓滿於正定,而云斷結者,則有是處。若斷結,而言證涅槃者,則有是處。」
六十九
一
爾時,有一天人於後夜,容色絕妙而遍照祇多林,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善言、有善友。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如是,彼天說已,〔大〕師許可。時,彼天思:「〔大〕師許可我。」問訊世尊,右遶已,即消失。
[P.424] 二
時,世尊是夜過後,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昨夜有一天人,於後夜,容色絕妙,遍照祇多林,來詣我所,至已,問訊於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彼天白我言:『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以何為六耶?即:恭敬大〔師〕、恭敬法、恭敬僧伽、恭敬學、善言、有善友。大德!此等六法能令比丘不退失。』諸比丘!如是,彼天語已,問訊我,右遶已,即消失。」
三
如是語時,具壽舍利弗問訊世尊言:
「大德!我知世尊所略說之廣義。大德!世間有比丘,自恭敬〔大〕師,又稱讚恭敬〔大〕師:又勸請不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恭敬〔大〕師,又真實再三稱讚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又自恭敬法,……乃至……恭敬僧伽,……乃至……恭敬學,……乃至……善言,……乃至……有善友,又稱讚有善友,又勸無有善友之其他比丘令有善友,又真實再三稱讚有善友之其他諸比丘。大德!我如是知世尊所略說之廣義。」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汝如是知此我略說之廣義。善哉!舍利弗! [P.425] 世間有比丘,自恭敬〔大〕師,又稱讚恭敬〔大〕師,又勸不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恭敬〔大〕師,又真實再三稱讚恭敬〔大〕師之其他諸比丘。又自恭敬法,……乃至……恭敬僧伽,……恭敬學,……善言,……有善友,又稱讚有善友,又勸無有善友之其他諸比丘令有善友,又真實再三稱讚有善友之其他諸比丘。舍利弗!此乃我略說之廣義,應如是知。」
七十
一
「諸比丘!比丘不寂止、不勝妙、不得除滅,依一趣性而不證,然依三摩地而當受用多種神通,謂:一已為多,多已為一,……乃至……乃至梵界可轉身自在者,無有是處。謂:以超人清淨之天耳界,可聞天及人、遠與近之聲,無有是處。謂:以心觀,了知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心,〔即:〕以有貪心可知有貪心,……乃 [P.426] 至……以不解脫心可知不解脫心者,無有是處。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行相與處所皆可隨念種種之宿住者,無有是處。謂:以超人清淨之天眼,可見有情,……乃至……隨業而往,可見有情者,無有是處。謂:由漏盡……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者,無有是處。
二
諸比丘!比丘寂止、勝妙,得予除滅,依一趣性而證,且依三摩地而可受用多種神通,……乃至……乃至梵界可轉身自在者,則有是處。謂:以超人清淨之天耳界,可聞天與人、遠與近之聲,則有是處。謂:以心觀,了知他有情、他補特伽羅之心,〔即:〕以有貪心可知有貪心,乃至……以不解脫心可知不解脫心者,則有是處。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行相與處所皆可隨念種種之宿住者,則有是處。謂:以超人清淨之天眼,知有情之死與生,劣與妙,好色與惡色,善趣生與惡趣生,隨業而往,可知見有情者,則有是處。謂:由漏盡,以無漏之心解脫……乃至……作證,具足而住者,則有是處。」
七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隨彼彼之事,雖有原因,然不堪得〔其〕證見之力。以何為六耶?
[P.427]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不知此等為順退分之法,如實不知此等為順住分之法,如實不知此等為順勝進分之法,如實不知此等為順決擇分之法,不恭敬而作,又不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隨彼彼之事,雖有原因,然不堪得〔其〕證見之力。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隨彼彼之事,有原因之時,則堪得〔其〕證見之力。以何為六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知此等為順退分之法,如實知此等為順住分之法,如實知此等為順勝進分之法,如實知此等為順決擇分之法,恭敬而作,又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隨彼彼之事,有原因之時,則堪得〔其〕證見之力。」
七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三摩地不堪得力。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善巧入於三摩地,不善巧住於三摩地,不善巧自三摩地起,不恭敬而作,又恆常不作,又不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於三摩地不堪得力。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三摩地堪得力。以何為六耶?
[P.428]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善巧入於三摩地,善巧住於三摩地,善巧由三摩地起,恭敬而作,又恆常而作,又作順益之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於三摩地堪得力。」
七十三
一
「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六耶?
二
不能如實以正智見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及諸欲之過患。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三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六耶?
四
能如實以正智見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及諸欲之過患。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七十四
一
「諸比丘!若不斷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六耶?
二
即:欲尋、恚尋、害尋、欲想、恚想、害想。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三
諸比丘!若斷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以何為六耶?
四
即:欲尋、恚尋、害尋、欲想、恚想、害想。
[P.429]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堪具足初靜慮而住。」
攝句:
不還、阿羅漢、友、天神、彼(比丘)
證見、力、初靜慮其他之二者
第八 阿羅漢果品
七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現法苦痛、困難、煩惱、苦惱,身壞死後,必墮惡趣。以何為六耶?
二
即:欲尋、恚尋、害尋、欲想、恚想、害想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於現法苦痛、困難、煩惱、苦惱,身壞死後,必墮惡趣。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現法快樂、不困、不惱、不煩、身壞死後,則必往善趣。〔以何為六耶?〕
四
即:離欲尋、無恚尋、無害尋、離欲想、無恚想、無害想。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於現法快樂、不困、不惱、不煩、身壞死後,必往善趣。」
[P.430] 七十六
一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以何為六耶?
二
即:慢、卑慢、過慢、增上慢、傲慢、卑卑慢。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能證阿羅漢果。
三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則能證阿羅漢果。以何為六耶?
四
即:慢、卑慢、過慢、增上慢、傲慢、卑卑慢。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能證阿羅漢果。」
七十七
一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則不能證過人之法,為聖,殊勝之智見。以何為六耶?
二
即:失念、不正智、不守護根門、於食不知量、詭詐、虛談。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則不能證過人之法,善為聖,殊勝之智見。
三
諸比丘!若斷六法,則能證過人之法,善為聖,殊勝之智見。以何為六耶?
四
即:失念、不正智、不守護根門、於食不知量、詭詐、虛談。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能證過人之法,善為聖,殊勝之智見。」
[P.431] 七十八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於現法多安樂,且善住,又彼具備漏盡之因。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樂於法、樂於修、樂於斷、樂於遠離、樂於無惱害、樂於無戲論。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於現法多安樂,且善住,又彼具備漏盡之因。」
七十九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或得未得之善法,或不能增大已得之善法。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不巧來,不巧去,不巧方便,為得未得之善法而不生欲,不護已得之善法,不勤恆常所作。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或得未得之善法,或不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或能得未得之善法,或能增大已得之善法。以何為六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巧來,巧去,又巧方便,為生未得之善法而生欲,守護 [P.432] 已得之善法,勤恆常所作。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或能得未得之善法,或能增大已得之善法。」
八十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久將於諸法得大、廣之性。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多光明,多觀行,多歡喜,多不喜足,又於善法不捨精進,又更精勤。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久將於諸法得大、廣之性。」
八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隨附,則墮地獄。以何為六耶?
二
即:殺生、不與取、行邪欲、虛誑語、懷惡欲及邪見。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隨附墮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隨附生天國。以何為六耶?
四
即:離殺生、離不與取、離行邪欲、離虛誑語、少欲及正見。
諸比丘!成就此等之六法者,如相偕隨附生天國。」
[P.433] 八十二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偕隨附墮地獄。以何為六耶?
二
即: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及傲慢。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附隨墮地獄。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如相附隨生天國。以何為六耶?
四
即: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及無傲慢。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如相偕附隨生天國。」
八十三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是不信、無慚、無愧、懈怠、無慧、顧念身及命。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以何為六耶?
[P.434]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發精進、有慧、又不顧念身及命。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能證阿羅漢果之最上法。」
八十四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退失,非增長。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大欲而不喜足於彼之衣服、飲食、牀座、臥具、病緣藥及資具,且惆悵、不信、破戒、懈怠、失念、無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退失,非增長。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增長,非退失。以何為六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無大欲而喜足於彼之衣服、飲食、牀座、臥具、病緣藥及資具,且是不惆悵、有信、具戒、發精進、正念、具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夜來晝來皆唯豫期善法之增長,非退失。」
攝句:
[P.435] 苦、阿羅漢果、過、安樂及得
大性、二地獄、最上法及夜
第九 清涼品
八十五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不堪證無上之清涼性。以何為六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應抑心之時而不抑心,應勵心之時而不勵心,應歡心之時而不歡心,應平等心之時而不平等心,信解下劣,愛樂薩迦耶。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不能證無上之清涼性。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堪證無上之清涼性。以何為六耶?
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應抑心之時而抑心,應勵心之時而勵心,應歡心之時而歡心,應平等心之時而平等心,信解勝妙,愛樂涅槃。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堪證無上之清涼性。」
八十六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P.436] 二
即:成就業障、成就煩惱障、成就異熟障、不信、不樂欲、無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四
即:不成就業障、不成就煩惱障、不成就異熟障、有信心、有樂欲、有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八十七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二
即: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惡心出如來之〔身〕血、破僧伽、無慧、癡呆而啞羊。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P.437] 四
即:不殺母、不殺父、不殺阿羅漢、不以惡心出如來之〔身〕血、不破僧伽、有慧而不癡呆不啞羊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八十八
一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二
即:如來宣說法律之時,不欲聽、不傾耳、不起解心、取無義利、捨義利、成就不隨順之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雖聽聞正法,於善法中,亦不堪入正性決定。
三
諸比丘!成就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以何為六耶?
四
即:如來宣說法律之時,欲聽、傾耳、起解心、取義利、捨無義利、成就隨順之忍。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者,若聽聞正法,則於善法中,堪入正性決定。」
[P.438] 八十九
一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者,則不堪證見具足。以何為六耶?
二
即:薩迦耶見、疑、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六法者,則不堪證見具足。
三
諸比丘!若斷六法,則堪證見具足。以何為六耶?
四
即:薩迦耶見、癡、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若斷此等六法,則堪證見具足。」
九十
一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已斷此等六法。以何為六耶?
二
即:薩迦耶見、癡、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者,已斷此等六法。」
九十一
一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生六法。以何為六耶?
二
即:薩迦耶見、癡、戒禁取、順惡趣行之貪、順惡趣行之瞋、順惡趣行之癡。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生此等六法。」
九十二
一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以何為六耶?
[P.439] 二
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大〕師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法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僧伽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敬、不崇學處不住;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於不應近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乃不生起第八有。
諸比丘!此等者,是不住處。」
九十三
一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以何為六耶?
二
即: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一切行為常;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一切行為樂;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一切法為我;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作無間業;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思惟奇特瑞相為清淨: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外求應施。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
九十四
一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以何為六耶?
二
即: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殺母;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殺父;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殺阿羅漢;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以惡心出如來之〔身〕血;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破僧伽;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說餘說。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
[P.440] 九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者,是六不住處。以何為六耶?
二
即: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自作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他作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自作與他作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非自生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非他自生苦樂之見;見具足之補特伽羅,不住非自與他自生苦樂之見。其何故耶?
諸比丘!見具足之補特伽羅,善徹見其因,而諸法乃自因而生者。」
攝句:
清淨、堪、障、說欲聽、應斷、我已斷
應生、於〔大〕師之所作、一切行、母與自作
[P.441] 第十 勝利品
九十六
一
「諸比丘!於世間中,此六種之出現是難得。以何為六耶?
二
即於世間中,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是難得;於世間中,說如來所宣說之法律補特伽羅,是難得;於世間中,生於聖處,是難得;於世間中,根之無缺,是難得;於世間中,為無癡無啞羊,是難得;於世間中,善法之欲,是難得。
諸比丘!於世間中,此等六者之出現,是難得。」
九十七
一
「諸比丘!此等是證預流果之六種勝利。以何為六耶?
二
即:於正法決定,不退法,於作彼〔生死之〕邊際者無苦,〔於異生〕成就不共之智,又,彼善徹見其因,又,〔見〕諸法由自因而生。
諸比丘!此等是證預流果之六種勝利。」
九十八
一
「諸比丘!謂:觀一切行是常之比丘,當成就隨順忍者,無有是處。謂:不成就隨順忍,而當入正性決定者,無有是處。謂:不入正性決定而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無有是處。
[P.442] 二
諸比丘!謂:觀一切行是無常之比丘,當成就隨順忍者,則有是處。謂:若成就隨順忍,當入正性決定者,則有是處。謂:若入正性決定,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則有是處。」
九十九
諸比丘!謂:觀一切行是樂之比丘,當……乃至……謂:觀一切行是苦之比丘比,……乃至……
一百
……謂:觀一切法是我……乃至……觀一切法是無我……乃至……
一百一
一
「諸比丘!謂:觀涅槃是苦之比丘,當成就隨順忍者,無有是處。謂:不成就隨順忍,而當入正性決定者,無有是處。謂:不入正性決定,而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無有是處。
二
諸比丘!謂:觀涅槃為樂之比丘,當成就隨順忍者,則有是處。謂:若成就隨 [P.443] 順忍,當入正性決定者,則有是處。謂:若入正性決定,當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者,則有是處。」
一百二
一
「諸比丘!觀六種勝利之比丘,於一切行不作限定,以善生無常想。以何為六耶?
二
即:我之一切行,不住而當盡;又,我之意,當不樂於一切世間;又,我之意,當出一切世間;又,我之意,當趣向涅槃;又,我之結,當斷;又,我當成就最上之沙門性。
諸比丘!觀此等六種勝利之比丘,於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無常想。」
一百三
一
「諸比丘!觀六勝利之比丘,於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苦想。以何為六耶?
二
即:我於一切行,當現起涅槃想,猶如拔刀之殺戮;又,我之心當由一切世間出;我當於涅槃見寂靜;又,我之隨眠〔當〕永害;又,我當作所作;又,我當以慈心奉事〔大〕師。
[P.444] 諸比丘!觀此等六種勝利之比丘,於一切行不作限定,足以善生苦想。」
一百四
一
「諸比丘!觀六種勝利之比丘,於一切法不作限定,足以善生無我想。以何為六耶?
二
即:我當於一切世間,而無有彼類;又,我之我〔見〕當滅;又,我之我所〔愛〕當滅;我當成就不共之智;又,我當善徹見其因;又,諸法由因而生。
諸比丘!觀此等六種勝利之補特伽羅,於一切法不作限定,足以善生無我想。」
一百五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三有,應斷;三學,應學。何為三有之應斷耶?
二
即:欲有、色有、無色有。
此等之三有,應斷。何為三學之應學耶?
三
即: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此等之三學,應學。
四
諸比丘!比丘已斷此等之三有,又,已學此等之三學時,諸比丘!此等之比丘可稱已斷渴愛,已解結,依慢之現觀,而已作苦之邊際。」
[P.445] 一百六
一
「諸比丘!此等之三愛,應斷;又,〔此等之〕三慢,亦〔應斷〕。何為三愛之應斷耶?
二
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此等之三愛,應斷。何為三慢之應斷耶?
三
即:慢、卑慢、過慢。
此等之三慢,應斷。
四
諸比丘!比丘已斷此等之三愛,又,已〔斷〕此等三慢時,諸比丘!此等之比丘,可稱已斷渴愛,已解結,依慢之現觀,而已作苦之邊際。」
攝句:
五十所不攝品
第十一 三法品
一百七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二
即:貪、瞋、癡。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P.446] 三
即:為斷貪,應修不淨〔觀〕;為斷瞋,應修慈〔觀〕;為斷癡,應修慧。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八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二
即: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何以為三耶?
三
即:為斷身惡行,應修身妙行;為斷語惡行,應修語妙行;為斷意惡行,應修意妙行。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九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二
即:欲尋、恚尋、害尋。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欲尋,應修離欲尋;為斷恚尋,應修無恚尋;為斷害尋,應修無害尋。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二
即:欲想、恚想、害想。
[P.447]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欲想,應修離欲想;為斷恚想,應修無恚想;為斷害想,應修無害想。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二
即:欲界、恚界、害界。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欲界,應修離欲界;為斷恚界,應修無恚界;為斷害界,應修無害界。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二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二
即:常見、隨我見、邪見。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常見,應修無常想;為斷隨我見,應修無我想;為斷邪見,應修正見。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P.448] 一百十三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二
即:不樂、害、非法行。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不樂,應修喜;為斷害,應修無害;為斷非法行,應修法行。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四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二
即:不喜足、不正知、大欲。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不喜足,應修喜足;為斷不正知,應修正知;為斷大欲,應修少欲。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二
即:惡言、惡友性、心亂。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P.449] 三
即:為斷惡言,應修溫順;為斷惡友性,應修善友性;為斷心亂,應修入出息念。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一百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以何為三耶?
二
即:掉舉、不律儀、放逸。
諸比丘!此等是三法。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三法。以何為三耶?
三
即:為斷掉舉,應修奢摩他;為斷不律儀,應修律儀;為斷放逸,應修不放逸。
諸比丘!為斷此等之三法,應修此等之三法。」
攝句:
第十二 品所不攝經
一百十七
一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者,則於身不堪循身觀而住。以何為六耶?
二
即:欲愛樂、談愛樂、眠愛樂、眾愛樂、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之六法者,則於身不堪循身觀而住。
[P.450] 三
諸比丘!若斷此六法者,則於身堪循身觀而住。以何為六耶?
四
即:欲愛樂、談愛樂、眠愛樂、眾愛樂、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若斷此等之六法者,則於身堪循身觀而住。」
一百十八
一
「諸比丘!若不斷此六法者,則於內身……乃至……於外身……於內外身……於受……於內受……於外受……於內外受……於心……於內心……於外心……於內外心……於法……於內法……於外法……於內外法,不堪循法觀法而住。以何為六耶?
二
即:欲愛樂、談愛樂、眠愛樂、眾愛樂、不守護根門、不知食量……
諸比丘!若不斷此等之六法者,則於內外法不堪循法觀而住。」
一百十九
一
「諸比丘!成就此六法提謂居士,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以何為六耶?
[P.451] 二
即:佛證淨、法證淨、僧伽證淨、聖戒、聖智、聖解脫。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提謂居士,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
一百二十
一
「諸比丘!成就此六法波利居士……善施長者給孤獨……質多居士摩師山……呵多阿羅婆……摩訶那摩釋迦子……毘舍離人郁伽長者……嗢羯吒長者……須羅阿摩晝……時縛迦養童子……那拘羅父長者……多婆乾尼迦長者……富蘭那長者……梨師達多長者……散陀那長者……毘闍耶長者……跋耆夜摩伊多長者……蜜荼哥長者……婆私多優婆塞……阿利吒優婆塞……薩羅伽優婆塞,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以何為六耶?
二
即:佛證淨、法證淨、僧伽證淨、聖戒、聖智、聖解脫。
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薩羅伽優婆塞,固信如來,見甘露,證甘露而住。」
一百二十一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六法。以何為六耶?
[P.452] 二
即:見無上、聞無上、利無上、學無上、行無上、念無上。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六法。」
一百二十二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六法。以何為六耶?
二
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諸比丘!為了知於貪,應修此等六法。」
一百二十三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六法。以何為六耶?
[P.453] 二
即:無常想、無常之苦想、苦之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諸比丘!為了知貪,應修此等六法。」
一百二十四
一
「諸比丘!為貪之徧知……乃至……為漏盡……為斷、為盡、為謝、為離貪、為滅、為捨、為徧棄,應修此六法……
二
諸比丘!為了知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傲、憤激、慢、過慢、憍、放逸……為徧知、為徧盡、為斷、為盡、為謝、為離貪、為滅、為捨、為徧棄……乃至……應修此等六法。」
世尊如是所說,彼等諸比丘,對世尊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六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