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18冊
No.6 相應部經典(第48卷-第56卷) (9卷)
【雲庵譯】
第 55 卷

下一卷
 

[P.342] 第十一 預流相應

第一 鞞紐多羅品

〔一〕第一 王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轉輪王主宰四洲,予以統治,身壞命終後,生善趣、天世,為忉利天之朋輩。於歡喜園為天女眾所圍遶,天之五欲足全備而住,但亦四法不得成就,不能解脫地獄,不能解脫畜生,不能解脫餓鬼趣,不能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諸比丘!聖弟子依摶食而活,著弊壞衣,然成就四法,於解脫地獄,於解脫畜生,於解脫餓鬼趣,於解脫惡生、惡趣、墮處。何為四法耶?

[P.343]

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

於法成就證淨,曰:『世尊之法為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也。』

於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謂四雙八輩者是。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乃成就四法。

一〇

諸比丘!於獲得四洲及獲得四法,獲得四洲是不及獲得四法之十六分之一。」

〔二〕第二 預流

※三

「諸比丘!聖弟子如成就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何為四法耶?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五~六

於法……於僧……

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P.344]

諸比丘!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如是世尊說示。如是善逝說已,師說曰:

       有信有戒有淨信
       若以如是觀法者
       時經安樂之梵行
       而於究盡可得至

〔三〕第三 長壽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其時,長壽優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

時,長壽優婆塞告乃父樹提居士曰:

「居士!去至世尊住處,至已,以我語向世尊之足行頭面禮,云:『大德!長壽優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彼向世尊之足行頭面禮。』并白:『願大德世尊哀愍,去至長壽優婆塞住宅。』」

「唯唯!吾兒!」

樹提居士應諾長壽優婆塞,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方。

坐於一方之樹提居士,白世尊曰:

「大德!長壽優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彼向世尊之足行頭面禮,彼白曰:『願大德世尊哀愍之,請至長壽優婆塞住宅。』」世尊默然聽許。

[P.345]

時,世尊著下衣、持衣鉢,來至長壽優婆塞住宅。至已,就設座。坐已,世尊對長壽優婆塞言曰:

「長壽!能忍否?能耐否?苦受有退不進、知減退不知增進否?」

「大德!難忍,難耐,病苦有進無退,知增進而不知減退。」

「長壽!然則汝當如是學:『我於佛成就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長壽!汝當如是而學。」

「大德!世尊所說之四預流支,於我而有,我亦與此法俱有。大德!我於佛成就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長壽!然汝依此四預流支,更當修習六順明分法。

長壽!汝於此一切諸行,當作無常觀,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而住。長壽!汝當如是學。」

「大德!世尊所說之六順明分法,於我有之,我亦與此法俱有。大德!我於一切諸行,以無常而觀。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而住。

大德!然則我滅後,但念令此樹提居士滅困惑。」

[P.346] 樹提居士曰:

「吾兒長壽!勿作如是念。吾兒長壽!唯對世尊之所說,當善作意。」

一〇

時,世尊如是對長壽優婆塞教誡後,即從座起離去。

一一

時,長壽優婆塞於世尊離去未久,即告命終

一二

時,有眾多之比丘,來至世尊之住在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長壽優婆塞略受世尊教誡後,即已命終。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

「諸比丘!長壽優婆塞為賢明,於法隨法行,以法事不惱於我。

一三

諸比丘!長壽優婆塞依五下分結盡,為化生者也,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之法。」

〔四〕第四 舍利弗(一)

一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阿難,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時,具壽阿難於夕時分由宴默起,至具壽舍利弗住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言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對依何法成就之彼眾生,世尊予以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記別耶?」

[P.347] 「友!對依四法成就之彼眾生,世尊予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何為四法耶?

友!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友!對依此四法成就之彼眾生,世尊予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

〔五〕第五 舍利弗(二)

※二

時,具壽舍利弗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曰:

「舍利弗!預流支、預流支之謂者,舍利弗!以何為預流支耶?」

「大德!親近善士為預流支,聽聞正法為預流支,如理作意為預流支,法隨法行為預流支。」

「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親近善士為預流支,聽聞正法為預流支,如理作意為預流支,法隨法行為預流支。

舍利弗!謂流、流者,舍利弗!以何為流耶?」

「大德!八支聖道為流也,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是。」

「善哉、善哉!舍利弗!八支聖道為流,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住、正念、正定是。

[P.348]

舍利弗!謂預流者、預流者,舍利弗!以何為預流者耶?」

「大德!成就此八支聖道者,名之為預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壽。」

「善哉!善哉!舍利弗!成就此八支聖道者,名之為預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壽。」

〔六〕第六 工匠

舍衛城因緣。

其時,眾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思念:「於三月後,世尊將整衣出外遊行。」

其時,有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因所需要而住於薩道卡(Sadhuka)村。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聞說:「眾多之比丘為世尊做衣服,思念:『於三月後,世尊將整衣出外遊行』。」

時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令一男子佇立一旁,并告之曰:

「男子!汝若見世尊、應供、正等覺者到來,即告我等。」

彼男子佇立二三日,始見世尊由遠方來,見已,來至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住處。至已,向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曰:

「大德!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來矣。」

時,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隨從於世尊之後。

時,世尊離道路來至一樹下。至已,就坐設座。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再次 [P.349] 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工匠梨師達多與富蘭那,白世尊曰:

「大德!聞世尊離舍衛城欲往拘薩羅遊行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大德!聞世尊離舍衛城至拘薩羅遊行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

大德!聞世尊離拘薩羅欲往摩羅遊行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大德!聞世尊離拘薩羅遊行至摩羅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

一〇

大德!聞世尊由摩羅遊行欲往跋耆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大德!聞世尊由摩羅遊行至跋耆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

一一

大德!聞世尊由跋耆遊行欲往伽尸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大德!聞世尊由跋耆遊行至伽尸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

[P.350] 一二

大德!聞世尊由伽尸遊行欲往摩竭陀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大德!聞世尊由伽尸遊行至摩竭陀時,以世尊遠離我等而不悅、有憂。

一三

大德!聞世尊由摩竭陀遊行欲往伽尸時,以世尊接近我等,歡悅而喜。大德!聞世尊由摩竭陀遊行至伽尸時,以世尊接近我等,歡悅而喜。

一四

大德!聞世尊由伽尸……至跋耆……乃至……

一五

……由跋耆……至摩羅……乃至……

一六

……由摩羅……至拘薩羅……乃至……

一七

大德!聞世尊由拘薩羅遊行往舍衛城時,以世尊接近我等,歡悅而喜。大德!聞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時,以世尊接近我等,大悅而大喜。」

一八

「工匠!然則在家為憒撓,是塵垢處;出家為空閑。工匠!應勿放逸。」

一九

「大德!比我等之憒撓,更為憒撓、更憒撓之類尚有。」

[P.351] 「工匠!何為比汝等之憒撓,更為憒撓、更憒撓之類耶?」

二〇

「大德!拘薩羅王波斯匿欲往遊園時,我等調御拘薩羅王波斯匿乘用之象,并將拘薩羅王波斯匿可愛可意之宮女,載之一人在前、一人在後。大德!彼姊妹有如是香,猶如掀開之香篋、亦如香莊嚴之王女。大德!彼姊妹若是身觸則如綿,猶如綿花、亦如生長於安樂之王女。大德!其時,應護象,應護彼姊妹,自亦應相護。

二一

大德!我等於彼姊妹,并不認有起惡心。大德!然此憒撓為比〔在家〕更為憒撓、更憒撓之類。」

二二

「工匠!然而在家為憒撓,是塵垢處;出家為空閑。工匠!應勿放逸。

二三

工匠!聖弟子成就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二四

工匠!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法……於僧……

以離慳吝、垢穢之心於家而住,常布施、自布施。以棄捨為喜,於乞應施,以布施、以部分布施為喜。

[P.352] 工匠!聖弟子對此四法成就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二五

工匠!汝等於佛成就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法……於僧……

在家如有少分之施物者,則皆於具戒者、善法者,無有差別。

二六

工匠!於汝等之意云何?於布施,與汝等同等者,於拘薩羅國中有若干耶?」

二七

「大德!幸哉!福哉!世尊如是對我等之示知。」

〔七〕第七 鞞紐多羅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拘薩羅國,入一名曰鞞紐多羅之拘薩羅婆羅門村。

鞞紐多羅之婆羅門居士聞:「釋子沙門瞿曇,乃由釋種出家,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拘薩羅國至鞞紐多羅。又彼尊者瞿曇揚如是善名稱,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於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人天眾,說自證知、現證,彼對初善、中善、後善,說示義理文句具足之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善哉!得見如是之應供者。」

[P.353]

時,彼鞞紐多羅之婆羅居士,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者有之,與世尊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者有之,向世尊合掌坐於一面者有之,於世尊面前,告以姓名,坐於一面者有之,或默然坐之者亦有。

坐於一面之彼鞞紐多羅婆羅門居士,白世尊曰:

「尊瞿曇!我等有如是之欲、之志、之意趣,曰:於有多兒之憒亂處而住,受有迦尸衣、栴檀,持有華鬘、香、塗香,享有金銀,死後命終,生於善趣天世。尊瞿曇!請為有如是之欲、之志、之意趣之我等,說示法要,以使我等,得住於多兒之憒亂處,受有迦尸衣、栴檀,持有華鬘、香、塗香,享有金銀,死後命終,得生善趣天世。」

「居士等!我對汝等說自利之法門,且諦聽,當善作意,我即當說。」

「唯唯!大德!」

彼鞞紐多羅之婆羅門居士應諾世尊。

世尊說示曰:

「居士等!何為自利法門耶?

居士等!於此,聖弟子當如是思擇:『我欲生、不欲死,欲樂而厭苦。我欲生、不欲死,欲樂而厭苦,若有奪我命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他亦欲生、不欲死,欲樂而厭苦,若我奪其命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 [P.354] 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殺生,并勸他亦離殺生,讚歎離殺生。如是身行之邊際清淨。

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於我所不與而盜取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對他之所不與而盜取者,則我非為可愛、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於不與取,并勸他亦離不與取,讚歎離於不與取。如是身行之邊際清淨。

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若有與我妻交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與他妻交者,則我不為可愛、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於欲邪行,并勸他亦離於欲邪行,讚歎離於欲邪行。如是身行之邊際清淨。

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若有以虛誑語損我利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以虛誑語損他之利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 [P.355] 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虛誑語,并勸他亦離虛誑語,讚歎離虛誑語。如是語行之邊際清淨。

一〇

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若有以離間語,使我與友背離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以離間語,使他與友背離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離間語,并勸他亦離離間語,讚歎離離間語。如是語行之邊際清淨。

一一

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若有對我出麤惡語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對他出麤惡語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麤惡語,並勸他亦離麤惡語,讚歎離麤惡語。如是語行之邊際清淨。

一二

居士等!復次,聖弟子如是思擇:『若有對我出雜穢語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若我對他出雜穢語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如是思擇,則自離雜穢語,并勸他亦離雜穢語,讚歎離雜穢語。如是語行之邊際清淨。

一三

彼時,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P.356] 一四

於法成就證淨,曰:『世尊之法為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

一五

於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此謂四雙八輩者是。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一六

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一七

居士等!聖弟子成就此七正法故,依此四願處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成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一八

如是說示已。鞞紐多羅之婆羅門居士,白世尊曰:

「稀有哉!尊瞿曇!……乃至……我等歸依世尊瞿曇與法及比丘眾。尊瞿曇!容我等,自今日始,至命終止,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八〕第八 繁耆迦精舍(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那梨迦村之繁耆迦精舍。

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一名遮樓之比丘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難陀之比丘尼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須達之優婆塞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善生之優婆塞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

「阿難!遮樓比丘命終,依諸漏盡,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 [P.357] 現證,具足而住。阿難!難提比丘尼命終,彼五下分結徧盡,而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不還此世。阿難!須達優婆塞命終,三結徧盡,貪瞋癡弱而為一來,唯一之來此世,作苦之邊際。阿難!善生優婆夷命終,依三結徧盡,而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阿難!為人,命終并非稀有事,各各命終時,來我處問此義,阿難!此對如來是憒亂。阿難!故命名曰法鏡,而說法門。聖弟子成就於此,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阿難!聖弟子成就何之法鏡法門,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

阿難!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阿難!聖弟子成就此法鏡法門,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P.358] 〔九〕第九 繁耆迦精舍(二)

※二

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曰阿育之比丘已命終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比丘尼已命終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優婆塞已命終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優婆夷已命終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

三~六

「阿難!阿育比丘命終,依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同前經之因緣)

阿難!如成就此法鏡法門,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一〇〕第十 繁耆迦精舍(三)

※二

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曰罽迦舍之那梨迦優婆塞已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佉楞迦羅之那梨迦優婆塞……曰尼迦吒之那梨迦優婆塞……曰迦多梨沙婆……曰他梨舍[少/兔]……曰藪達利舍[少/兔]……曰跋陀羅……曰須跋陀羅之那梨迦優婆塞,已命終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

「阿難!罽迦舍優婆塞命終,五下分結盡,而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自彼世 [P.359] 不還。阿難!佉楞迦羅……尼迦吒……迦多梨沙婆……他梨舍[少/兔]……藪達利舍[少/兔]……跋陀羅……須跋陀羅優婆塞命終,五下分結盡,而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自彼世不還。

阿難!五十餘之優婆塞於那梨迦命終,五下分結徧盡,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自彼世不還。阿難!九十餘之優婆塞於那梨迦命終,三結徧盡,貪瞋癡弱,而為一來,唯一來此世,住苦之邊際。阿難!五百六之優婆塞於那梨迦命終,依三結徧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阿難!為人,命終并非稀有事,各各命終時,來我處問此義,阿難!此對如來是慣亂。阿難!故為說名曰法鏡之法門。聖弟子成就於此,若欲者,則自記別,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阿難!聖弟子成就何之法鏡法門,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

[P.360]

阿難!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樂,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阿難!聖弟子如成就此法鏡法門,若欲者,則自記別,得:『地獄盡、畜生盡、餓鬼趣盡、惡生惡趣盡、墮處盡,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第一 鞞紐多羅品(終)

此中攝頌曰:

       王以及預流
       長壽舍利弗
       工匠鞞紐羅
       繁耆迦精舍

第二 千品(王園品)

〔一一〕第一 千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王園。

時,千比丘尼眾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立於一面。

時,世尊告立於一面之諸比丘尼曰:

「諸比丘尼!聖弟子如成就四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諸比丘尼!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P.361] 五~六

於法……於僧……

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樂,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諸比丘尼!聖弟子如成就此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一二〕第二 婆羅門

一~二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諸婆羅門施設有名曰向上之道,以勸導弟子曰:『男子!晨朝起,往赴於東面,不避坑坎、不避堆阜、不避橛、不避荊地、不避污水溜、不避下水路,於墮處可遇死。男子!如是身壞命終,往生善趣、天世。』

諸比丘!此諸婆羅門之愚道、癡道,而不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諸比丘!我亦於聖者之律,施設向上之道,且資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諸比丘!何種向上之道,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耶?

[P.362]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對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諸比丘!此為向上之道,一向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一三〕第三 阿難

一時,具壽阿難與具壽舍利弗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時,具壽舍利弗夕時由宴默起,來至具壽阿難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感銘、歡喜之語,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言具壽阿難曰:

「友阿難!安住斷幾何之法?成就幾何之法?世尊對如是此等眾生記別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

「友!依斷四法、成就四法,世尊對如是此等眾生記別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友!若對佛成就誹謗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聖 [P.363] 弟子對佛不作如是誹謗。友!對佛成就證淨之有聞聖弟子,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世,彼對佛如是證淨,謂:『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友!若對法成就誹謗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聖弟子對法不作如是誹謗。友!對法成就證淨之有聞聖弟子,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世,彼對法如是證淨,謂:『世尊之法乃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

友!若對僧成就誹謗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聖弟子對僧不作如是誹謗。友!對僧成就證淨之有聞聖弟子,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世,彼對僧作如是證淨,謂:『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此謂四雙八輩。此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友!若成就破戒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惡生、惡趣、墮處、地獄,聖弟子不作如是破戒。友!若成就聖者之所樂戒,有聞聖弟子身壞命終後生善趣、天世,彼作如是聖者之所樂戒持,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能發三摩地。

[P.364]

友!依於斷除此四法、成就此四法者,世尊對如是此等眾生記別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一四〕第四 惡趣(一)

※三

「諸比丘!成就四法之聖弟子,超越一切惡趣之怖畏。以何為四法耶?

四~七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對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超越一切之惡趣怖畏。」

〔一五〕第五 惡趣(二)

※三

「諸比丘!成就四法之聖弟子,超越一切惡趣、墮處之怖畏。以何為四法耶。

四~七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對佛成就證淨……乃至……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超越一切惡趣、墮處之怖畏。」

〔一六〕第六 朋友(一)

※三

「諸比丘!汝等思念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汝等則應對彼等勸導於習住四預流支。以何為四預流支耶?

[P.365]

對佛,應勸導於習住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樂,不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勸導習住。

諸比丘!汝等思念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汝等則應對彼等勸導於習住此四預流支。」

〔一七〕第七 朋友(二)

※三

「諸比丘!汝等思念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汝等應對彼等勸導於習住四預流支。以何為四預流支耶?

對佛,應勸導習住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諸比丘!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之四大或有變異,但對佛成就證淨之聖弟子無有變異。此中,對佛成就證淨之聖弟子,生於地獄、畜生、餓鬼趣之變異者為無有此理。

五~六

對法……對僧……

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於能發三摩地之戒,勸導習住。諸比丘!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之四大或有變異,但成就 [P.366] 聖者之所樂戒之聖弟子無有變異。此中,成就聖者之所樂戒之彼聖弟子,生於地獄、畜生、餓鬼趣之變異者為無有此理。

諸比丘!汝等思念應所哀愍、應所聽聞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汝等則應對彼等,勸導對此四預流支之習住。」

〔一八〕第八 天上遊行(一)

舍衛城因緣。

時,具壽大目犍連譬如力士之屈臂伸、伸臂屈,以如是之快速沒於祇樹林,現於忉利天。

時,眾多之忉利諸天,來至具壽大目犍連處。至已,敬禮具壽大目犍連,立於一面。時,具壽大目犍連對立於一方之彼諸天曰:

「友等!善哉!對佛以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友等!對佛因成就證淨,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世。

五~六

友等!善哉!對法……對僧……

友等!善哉!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 [P.367] 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友等!因成就聖者之所樂戒,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世。」

「尊者目犍連!善哉!對佛以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尊者目犍連!對佛因成就證淨,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世。

九~一一

尊者目犍連!善哉!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尊者目犍連!因成就聖者之所樂戒,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世。」

〔一九〕第九 天上遊行(二)

一時,具壽大目犍連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二~一一

時,具壽大目犍連、譬如力士之……乃至……於此有一類之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世……乃至……

〔二〇〕第十 天上遊行(三)

※二

時,世尊譬如力士之屈伸臂、伸臂屈,以如是之速,沒於祇樹林,現於忉利天。

時,眾多之忉利諸天,來至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立於一面。時,世尊對 [P.368] 立於一面之彼諸天曰:

四~七

「友等!善哉!對佛以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友等!對佛因成就證淨,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友等!善哉!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友等!因成就聖者之所樂戒,如是,於此有一類之有情,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八~一一

「尊者!善哉!對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尊者!因於佛成就證淨,如是,於此有一類眾生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尊者!善哉!對法……對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尊者!因成就聖者所樂之戒,如是此眾生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第二 千品(終)

攝頌曰:

       千與婆羅門
       阿難二惡趣
       二朋支乃至
       三天上遊行

[P.369] 第三 百手品

〔二一〕第一 摩訶男(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時,釋氏摩訶男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大德!此迦毘羅衛城乃富饒、豐樂而民多、人集,是憒鬧。大德!我對世尊或意修習之比丘奉仕已,日夕時分,入迦毘羅衛城,遇狂奔之象、遇狂奔之馬、遇狂奔之乘、遇狂奔之車、遇狂奔之人。大德!其時,忘失世尊之念、忘失法之念、忘失僧之念。大德!我思念:若我其時命終者,將往何之趣?享何之生耶?」

「摩訶男!勿恐,摩訶男!勿怖。於汝無惡死、惡命終。摩訶男!若於長夜,其心對信徧修、其心對戒徧修、其心對所聞徧修、其心對施捨徧修、其心對慧徧修者, [P.370] 則此有色,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飯粥所集、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滅法之身,則為鴉所噉、為鷲所噉、為鷹所噉、為狗所噉、為野干所噉、為種種生類所噉。然於長夜,對信徧修、對戒徧修、對所聞徧修、對施捨徧修、對慧徧修者,則心為上昇、勝進。

摩訶男!譬如有人,將酥瓶、油瓶投入深水池壞之,其破片瓦石雖沈,其酥、油則上昇、勝進。摩訶男!如是,若於長夜,其心對信徧修、其心對戒徧修、其心對所聞徧修、其心對施捨徧修、其心對慧徧修者,則此有色,四大之所成、父母所生、飯粥所集、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破法之此身,為鴉所噉、為鷲所噉、為鷹所噉、為狗所噉、為野干所噉、為種種生類所噉。然於長夜,對信徧修、對戒徧修、對所聞徧修、對施捨徧修、對慧徧修者,則心為上昇、勝進。

摩訶男!汝於長夜,其心對信徧修、其心對戒徧修、其心對所聞徧修、其心對 [P.371] 施捨徧修、其心對慧徧修。摩訶男!勿恐,摩訶男!勿怖。於汝無惡死、惡命終。」

〔二二〕第二 摩訶男(二)

如是我聞……乃至……

時,釋氏摩訶男……乃至……

大德!此迦毘羅衛城……乃至……

「摩訶男!勿恐,摩訶男!勿怖。於汝無惡死、惡命終。摩訶男!成就四法之聖弟子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以何為四法耶?

摩訶男!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摩訶男!譬如有樹,其向東、傾東、臨東,若將其根截之則倒向何方耶?」

「大德!必是其所向傾臨之方。」

「摩訶男!如是,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二三〕第三 沙陀

迦毘羅衛城因緣。

時,釋氏摩訶男來至釋氏沙陀處,至已,對釋氏沙陀曰:

[P.372]

「沙陀!可知於人成就幾何之法,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

「摩訶男!是知於人成就三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三法耶?

摩訶男!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此謂四雙八輩。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摩訶男!是知於人成就此三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摩訶男!汝知於人成就幾何之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

「沙陀!我知於人成就四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何為四法耶?

沙陀!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沙陀!我知於人如成就此四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稍待,摩訶男!稍待,摩訶男!世尊方知此法之成就不成就。」

「沙陀!走!往世尊住處,至已,向世尊將此義奉告。」

[P.373]

時,釋氏摩訶男與釋氏沙陀,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大德!我來至釋氏沙陀住處,至已,對釋氏沙陀言曰:『沙陀!可知於人成就幾何之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耶?』大德!作如是言,釋氏沙陀對我言曰:『摩訶男!當知於人成就三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涅槃。摩訶男!汝可知於人成就幾何之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趣耶?』

大德!作如是言,我對釋氏沙陀言曰:『沙陀!我知於人成就四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沙陀!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沙陀!我知於人如成就此四法,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大德!作如是言,釋氏沙陀對我言曰:『稍待,摩訶男!稍待,摩訶男!世尊方知此法之成就不成就。』

[P.374] 一〇

大德!於此法事之起,如一方為世尊,一方為比丘眾者,我則隨順世尊。大德!我如是信為記。

一一

大德!於此法事之起,如一方為世尊,一方為比丘眾、比丘尼眾者,我則隨順世尊。大德!我如是信為記。

一二

大德!於此法事之起,如一方為世尊,一方為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者,我則隨順世尊。大德!我如是信為記。

一三

大德!於此法事之起,如一方為世尊,一方為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者,我則隨順世尊。大德!我如是信為記。

一四

大德!於此法事之起,如一方為世尊、一方為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者,我則隨順世尊。大德!我如是信為記。」

一五

「沙陀!對如是言之釋氏摩訶男,汝作何言耶?」

「大德!對如是言之釋氏摩訶男,我無何所言,但除妙與善。」

[P.375] 〔二四〕第四 百手(一)

迦毘羅衛城因緣。

其時,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

於此有眾多之釋氏集合,作私語,憤怒、毀議曰:

「是稀有、未曾有者,今此處誰非為預流者?所以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而釋氏百手曾犯戒飲酒。」

時,釋氏摩訶男來至世尊之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大德!於此,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作『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大德!於此,眾多之釋氏集合,作私語,憤怒、毀議,而謂:『是希有、未曾有者,今此處誰非預流者?所以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作「是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記別,而釋氏百手曾犯戒飲酒。』」

「摩訶男!若於長夜為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者,則云何往墮處耶?

摩訶男!若予正說,於長夜為優婆塞,謂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釋氏百 [P.376] 手應如是正說,摩訶男!釋氏百手於長夜為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云何往墮處耶?

摩訶男!於此有一類之人,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成就捷慧、速慧而解脫。彼依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雖成就捷慧、速慧而不得解脫。彼依五下分結盡成為化生,於彼處則解脫,由彼世不歸還。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不得捷慧、不得速慧而不得成就解脫。彼三結盡,貪瞋癡弱,為一來,而唯一來此世作苦之邊際。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P.377] 一〇

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不得捷慧、不得速慧而不得成就解脫。彼依三結盡,而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一一

摩訶男!此處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不得成就證淨、於法不得成就證淨、於僧不得成就證淨,不得捷慧、不得速慧,不得成就解脫。然彼具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諸法,又能對如來所說之法,以慧少分觀察。摩訶男!此人則不往地獄、不往畜生、不往餓鬼趣、不往惡生惡趣、墮處。

一二

摩訶男!此處又一類之人,於佛不得成就證淨、於法不得成就證淨、於僧不能成就證淨,不得捷慧、不得速慧,不得成就解脫。然彼具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又以如來為唯所信、唯所愛樂。摩訶男!此人不往地獄、不往畜生、不往餓鬼趣、不往惡生惡趣、墮處也。

一三

摩訶男!若彼諸大眾了知善說與惡說,則我為彼諸大眾記別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況釋氏百手耶?摩訶男!釋氏百手臨命終時受戒也。」

[P.378] 〔二五〕第五 百手(二)

迦毘羅衛城因緣。

其時,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以「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記別之。

此處眾多之釋氏集合,作私語,憤怒、毀議曰:

「是稀有、未曾有者,於今此處任何人誰非預流者?所以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以『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記別之。釋氏百手於戒并未成圓滿。」

時,釋氏摩訶男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大德!於此,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以『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記別之。大德!於此,眾多之釋氏集合,作私語,憤怒、毀議曰:『是稀有、未曾有者,今此處誰非預流者?所以釋氏百手命終,世尊對彼以「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記別,而釋氏百手於戒并未成圓滿。』」

「摩訶男!若於長夜為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云何往墮耶?

摩訶男!若予正說,謂於長夜為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則釋氏百手正說應如是而言,摩訶男!釋氏百手於長夜為優婆塞,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云何往墮處耶?

摩訶男!於此有一類之人,於佛一向篤信,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於法……於僧……捷慧、速慧而成就解脫。彼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摩訶男!此人則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一向篤信,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捷慧、速慧,但不得成就解脫。彼依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得損害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得無行般涅槃……得上流而至色究竟天。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一向篤信,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脫。彼三結盡,貪瞋癡弱,為一來而唯一來 [P.379] 此世作苦之邊際。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一〇

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一向篤信,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脫。彼依三結盡,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摩訶男!此人已解脫地獄、解脫畜生、解脫餓鬼趣、解脫惡生、惡趣、墮處。

一一

摩訶男!此處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不成篤信、於法不成篤信、於僧不成篤信,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脫,然彼具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諸法,又能對如來所說之法,以慧少分予觀察。摩訶男!此人不往地獄、不往畜生、不往餓鬼趣、不往惡生、惡趣、墮處。

一二

摩訶男!於此又有一類之人,於佛不成篤信、於法不成篤信、於僧不成篤信,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脫。然彼具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諸法,又以如來為所唯信、唯所愛樂。摩訶男!此人不往地獄、不往畜生、不往餓鬼趣、不往惡生、惡趣、墮處。

一三

摩訶男!譬如未除農作根碴之惡田、惡地,種子為壞、腐、為風熱所損,無核,未善予貯藏,又逢天不降雨,彼種子得能生長增廣耶?」

「大德!不能。」

「摩訶男!如是,於此惡說、惡示之法,不成出離、不資寂靜,非正等覺者之 [P.380] 所說,稱為惡田。於此法之弟子,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而住,稱為惡種子。

一四

摩訶男!譬如已除農作根碴之良田、良地,種子不壞、不腐、不為風熱所損,有核,善為貯藏,又正逢天雨,彼種子能生長增廣耶?」

「大德!實然。」

「摩訶男!如是,於此法之善說、善示、出離、資於寂靜,為正等覺者之所說,稱為良田。於此法之弟子,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而住,稱為良種子。況釋氏百手耶?摩訶男!釋氏百手臨命終時,圓滿戒行。」

〔二六〕第六 破戒(一)

舍衛城因緣。

其時,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困苦重患。

時,給孤獨居士告一男子曰:

「男子!往具壽舍利弗住處,至已,以我語對具壽舍利弗之足行頭面禮,言:『大德!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壽舍利弗之足行頭面禮。』又曰:『大德!願具壽舍利弗來給孤獨居士住處,以哀愍故。』」

[P.381] 「唯唯!大德!」

彼男子應諾給孤獨居士後,前往具壽舍利弗住處。至已,禮敬具壽舍利弗,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男子,向具壽舍利弗言曰:

「大德!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壽舍利弗之足行頭面禮。又曰:『大德!願具壽舍利弗來給孤獨居士住處,以哀愍故。』」

具壽舍利弗默然允許。

時,具壽舍利弗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以具壽阿難為隨從沙門,往給孤獨居士家。至已,就設座。坐已,具壽舍利語給孤獨居士曰:

「居士!能忍否?可耐否?苦受退而不進,知減退而不知增進否?」

「大德!難忍、難耐,痛苦有進而無退、知增進而不知減退。」

「居士!若於佛成就不信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於佛,則無如是之不信。居士!汝於佛具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汝自思於佛具此證淨,則苦受將忽止。

居士!若於法成就不信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 [P.382] 獄。汝於法,則無如是不信。居士!汝於法具證淨,曰:『世尊之法為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汝自思於法具此證淨,則苦受將忽止。

居士!若於僧成就不信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於僧,則無如是不信。居士!汝於僧具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此謂四雙八輩。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汝自思於僧具證淨,則苦受將忽止。

居士!若成就破戒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破戒。居士!汝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汝自思具聖者之所樂此戒,則苦受將忽止。

一〇

居士!若成就邪見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見。居士!汝具正見,汝自思此正見,則苦受將忽止。

一一

居士!若成就邪思惟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思惟。居士,汝具正思惟,汝自思具此正思惟,則苦受將忽止。

[P.383] 一二

居士!若成就邪語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語。居士!汝具正語,汝自思具此正語,則苦受將忽止。

一三

居士!若成就邪業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業。居士!汝具正業,汝自思具此正業,則苦受將忽止。

一四

居士!若成就邪命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命。居士!汝具正命,汝自思具此正命,則苦受將忽止。

一五

居士!若成就邪精進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精進。居士!汝具正精進,汝自思具此正精進,則苦受將忽止。

一六

居士!若成就邪念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念。居士!汝具正念,汝自思具此正念,則苦受將忽止。

一七

居士!若成就邪定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定。居士!汝具正定,汝自思具此正定,則苦受將忽止。

[P.384] 一八

居士!若成就邪智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智。居士!汝具正智,汝自思具此正智,則苦受將忽止。

一九

居士!若成就邪解脫之無聞異生,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汝無如是邪解脫。居士!汝具正解脫,汝自思具此正解脫,則苦受將忽止。」

二〇

時,給孤獨居士之苦受忽止。

二一

時,給孤獨居士向具壽舍利弗與具壽阿難,自將釜中飲食予以供養。

二二

時,給孤獨居士見具壽舍利弗食訖,手離鉢,乃取一低床几,坐於一面。

二三

時,具壽舍利弗對坐於一面之給孤獨居士,以此偈隨喜:

       於如來之信心
       於不動善安立
       稱讚聖者之樂
       於戒當自善持
       於僧伽生信樂
       於所見之直人
       其活命為不空
       得名之為不貧
       故賢者僅以佛
       念念持佛之教
       精勤信心持戒
       勉勵淨信法見

二四

時,具壽舍利弗以此偈隨喜給孤獨居士,乃從座而起離去。

[P.385] 二五

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曰:

二六

「阿難!汝晨朝由何處來耶?」

「大德!具壽舍利弗對給孤獨居士作如是教誡。」

「阿難!舍利弗為賢者、大慧者,所以以四預流支予分別十相。」

〔二七〕第七 破戒(二)

舍衛城因緣。

其時,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

三~四

時,給孤獨居士告一男子曰:

「男子!往具壽阿難住處,至已,以我語向具壽阿難之足行頭面禮曰:『大德!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壽阿難之足行頭面禮。』又曰:『大德!願具壽阿難能來給孤獨居士住處,以哀愍故。』」

「唯唯!大德!」

彼男子應諾給孤獨居士,往具壽阿難住處,至已,禮敬具壽阿難,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男子白具壽阿難曰:

「大德!給孤獨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壽阿難之足行頭面禮。又曰:『大德!願具壽阿難能來給孤獨居士住處,以哀愍故。』」

具壽阿難默然許諾。

時,具壽阿難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往給孤獨居士住處。至已,就所設座。坐已,具壽阿難言給孤獨居士曰:

「居士!能忍否?可耐否?苦受退而不進,知減退而不知增進否?」

[P.386] 「大德!難忍、難耐,痛苦有進無退、知增進而不知減退。」

「居士!於成就四法之無聞異生,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以何為四法耶?

居士!於此有無聞之異生,於佛成就不信,又自思於佛具此不信故,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

居士!又無聞之異生,於法成就不信,又自思於法具此不信故,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

居士!又無聞之異生,於僧成就不信,又自思於僧具此不信故,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

居士!又無聞之異生,成就破戒,又自思具此破戒故,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

居士!對此四法成就之無聞異生,有驚懼、怖畏之後世,故畏命終。

居士!於成就四法之有聞聖弟子,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以何為四法耶?

居士!於此有聞之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自思於佛具此證淨故,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

居士!又有聞之聖弟子,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 [P.387] 不穢,離脫,智者所讚,成就不執取之戒。又自思具聖者所樂之戒故,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

居士!對此四法成就之聖弟子,無驚懼、怖畏之後世故,不畏命終。」

「大德阿難!我不畏懼。云何而畏耶?大德!我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大德!在家和敬之戒,世尊之所說,我自觀未少有所缺。」

一〇

「居士!幸哉!居士!福哉!居士!汝當記別為預流果。」

〔二八〕第八 怨讎

舍衛城因緣。

時,給孤獨居士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給孤獨居士曰:

「居士!聖弟子當止息五種怖畏、怨讎,成就四種預流,以慧善觀聖理,善通達時,若心欲者,則自得記別,而曰:『於我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趣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而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以何為五種怖畏、怨讎之止息耶?

居士!殺生者,緣殺生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生怖畏、怨讎,心中受 [P.388] 苦憂。離殺生者,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不與取者,緣不與取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離不與取者,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邪淫者,緣邪淫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離邪淫者,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妄語者,緣妄語而於現法生怖畏、怨讎,於來世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離妄語者,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居士!飲酒者,緣飲酒而於現世生怖畏、怨讎,於來世生怖畏、怨讎,心中受苦憂。離飲酒者,則如是之怖畏、怨讎止息。

此為五種怖畏,怨讎之止息。

以何為成就四種預流支耶?

居士!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為成就四種預流支。

以何為慧善觀聖理,善通達之耶?

居士!於此有聖弟子,對緣善作意,而曰:『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謂:緣無明生行,緣行生識,緣識生名色,緣名色生六處,緣六處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渴愛,緣可愛生取,緣取生有,緣有生生,緣生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為一切苦蘊之集起。又:無明無餘離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渴愛滅,渴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此為一切苦蘊之滅。

[P.389] 此為以慧善觀聖理,善通達。

居士!聖弟子於此五種怖畏、怨讎當止息,成就此四種預流支,以慧善觀聖理,善通達時,若心欲者,則自得記別,而曰:『於我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趣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而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二九〕第九 怖畏

舍衛城因緣。

時,有眾多之比丘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曰:

三~六

「諸比丘!於聖弟子……乃至……(準前經)

諸比丘!聖弟子於五種怖畏、怨讎當止息,成就此四種預流支,以慧善觀聖理,善通達時,若心欲者,則自得記別,而曰:『於我地獄滅盡、畜生滅盡、餓鬼趣滅盡、惡生惡趣、墮處滅盡,而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三〇〕第十 離車

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

時,離車大臣難陀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離車大臣難陀曰:

[P.390] 「難陀!成就四法之聖弟子,為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難陀!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難陀!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為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難陀!又,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與天、人之壽相應,與天、人之色相應,與天、人之樂相應,與天、人之稱相應,與天、人之增上力相應。

難陀!此非我聞於他之沙門、婆羅門所說之,乃我自知、自見、自悟而說。」

如是說時,有一男子對離車大臣難陀曰——

「大德!是沐浴之時矣。」

〔難陀答曰:〕「無須於外面之沐浴,以內自之沐浴為已足。此乃謂於世尊之信心。」

第三 百手品(終)

此中攝頌曰:

       二之摩訶男
       沙陀二百手
       二破戒怨讎
       怖畏與離車
       以十說此品

[P.391] 第四 福德潤澤品

〔三一〕第一 潤澤(一)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有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以何為四耶?

諸比丘!於此處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為第一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成就證淨,而曰:『世尊之法為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

此為第二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僧成就證淨,而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謂四雙八輩。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

此為第三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諸比丘!此為第四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三二〕第二 潤澤(二)

※二

「諸比丘!有四之福澤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以何為四耶?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 [P.392] 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為第一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四~五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

諸比丘!又,聖弟子以離慳吝之垢穢心住於家,常施、親手施、喜棄捨、應乞、喜於分與布施。

此為第四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諸比丘!此為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三三〕第三 潤澤(三)

※二

「諸比丘!有四種福澤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以何為四耶?

三~五

諸比丘!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為第一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

具慧以聖決擇而順正苦盡,成就生滅慧。

此為第四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諸比丘!此為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

〔三四〕第四 天道(一)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諸天之天道有四,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以何為四耶?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為諸天之第一天道,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

[P.393] 四~六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此為諸天之第四天道,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

諸比丘!諸天之天道有此四種,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

〔三五〕第五 天道(二)

※二

「諸比丘!諸天之天道有四,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以何為四耶?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思擇:『以何為諸天之天道耶?』知:『我聞說,諸天以無為最上。我亦於或無怖或能安者,不起瞋恚,必成就天道之法而住。』

此為諸天之第一天道,能令未清淨之眾生得清淨,未潔白之眾生得潔白。

四~五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

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可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彼思擇:『如何為諸天之道耶?』知:『我聞諸天以無恚為為最上。我於或怖或安者,不起瞋恚,必成就天道之法而住。』

[P.394] 此諸天之天道有四,未清淨之眾生而令清淨;未潔白之眾生而令潔白。

諸比丘!於諸天之道有此回,未清淨之眾生而令清淨;未潔白之眾生而令潔白。」

〔三六〕第六 朋輩

※二

「諸比丘!若成就四法者,諸天歡喜,而稱說為朋輩。何者為四耶?

諸比丘!此處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諸天於佛成就證淨,此處歿後,往生彼處者,如是思惟:『我等於佛成就證淨,於彼處歿,而生來此處,聖弟子亦如是,於佛成就證淨,當來諸天之處。』

四~五

諸比丘!又於法……於僧……

成就聖者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可執取、〕能發三摩地之戒。諸天成就聖者所樂戒,於此處歿,往生彼處者,如是思惟:『我等成就聖者所樂之戒,於彼此處歿,來生此處,聖弟子亦如是,成就聖者所樂之戒,當來諸天之處。』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者,諸天歡喜,稱說為朋輩。」

[P.395] 〔三七〕第七 摩訶男

一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時,釋氏摩訶男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大德!云何為優婆塞耶?」

「摩訶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故,摩訶男!依此為優婆塞。」

「大德!云何為優婆塞戒具足耶?」

「摩訶男!優婆塞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虛誑語、離飲酒故,摩訶男!依此為優婆塞戒具足。」

「大德!云何為優婆塞信具足耶?」

「摩訶男!於此有信之優婆塞,信如來之菩提,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摩訶男!依此為優婆塞信具足。」

「大德!云何為優婆塞棄捨具足耶?」

「摩訶男!於此有優婆塞,以離慳吝垢穢之心住於家,常施、親手施、喜棄捨、應乞、喜分與布施。摩訶男!依此為優婆塞棄捨具足。」

「大德!云何為優婆塞慧具足耶?」

「摩訶男!於此有優婆塞,具慧以聖決擇而順正苦盡,成就生滅慧。摩訶男!依此為優婆塞慧具足。」

[P.396] 〔三八〕第八 雨

※二

「諸比丘!譬如山上降大雨時,水流往低處,展轉山巖溪澗而滿。山巖溪澗滿則小池滿,小池滿則大池滿,大池滿則小河滿,小河滿則大河滿,大河滿則大海滿。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佛證淨、於法證淨、於僧證淨,成就聖者所樂之戒、法,為流至彼岸,資於諸漏之盡。」

〔三九〕第九 沙陀

一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時,世尊於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去往釋女沙陀住宅,至已,就所設座。

時,釋女沙陀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坐於一面之釋女沙陀曰:

「沙陀!成就四法之聖女弟子,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沙陀!於此有聖女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 [P.397] …以離慳吝垢穢之心住於家,常施、親手施、喜棄捨、應乞、喜於分布布施。

沙陀!成就此四法之聖女弟子,得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大德!世尊所說之此四預流支之法,於我為有,我亦與此法俱。大德!我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家若有少分之應施物者,則皆於具戒善法者無差別。」

「沙陀!幸哉!沙陀!福哉!沙陀!汝當記別為預流果。」

〔四〇〕第十 難提

一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時,釋氏難提來至世尊住處。至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難提,白世尊曰:

「大德!若於聖弟子,徧一切處皆無具四預流支者,則聖弟子名為住於放逸。」

「難提!若徧一切處皆無具四預流支者,我則將此另名為異生之數。

難提!對聖弟子之住於放逸與不住放逸,我將說,且諦聽,善自作意。」

[P.398] 「唯唯!大德!」

釋氏難提應諾世尊,世尊說曰:

「難提!云何聖弟子,住於放逸耶?

難提!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如是於佛滿足證淨,對更精進而不為,於晝不遠離,於夜不宴默。彼如是住於放逸,則無勝喜,無勝喜則無歡喜,無歡喜則無輕安,無輕安則住於苦,有苦則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則諸法不顯現,諸法不顯現則入住放逸數。

難提!又,聖弟子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彼如是以聖者之所樂戒為滿足,對更精進而不為,於晝不遠離,於夜不宴默。彼如是住於放逸,則不得勝喜,無勝喜則無歡喜,無歡喜則無輕安,無輕安則住於苦,有苦則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則諸法不顯現,諸法不顯現則入住放逸之數。難陀!如是之聖弟子,住於放逸。

難提!云何之聖弟子,住於不放逸耶?

難提!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如是於佛滿足證淨,更精進而於晝遠離,於夜宴默。彼如是住於不放逸,則生勝喜,有勝喜則生歡喜,意歡喜則身輕安,身輕安則受樂,有樂則心得定,得心定則諸法顯現,諸法顯現則入住於不放逸之數。

[P.399] 難提!又,聖弟子於法……於僧……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彼如是對聖者之所樂戒不滿足,更精進於晝遠離,於夜宴默。彼如是住於不放逸則生勝喜,有勝喜則生歡喜,意歡喜則身輕安,身輕安則樂受,有樂則得心定,得心定則諸法顯現,諸法顯現則入住於不放逸之數。

難提!如是之聖弟子,住於不放逸。」

第四 福德潤澤品(終)

攝頌曰:

       三種之潤澤
       二種之天道
       朋輩摩訶男
       雨沙陀難提

第五 有偈福德潤澤品

〔四一〕第一 潤澤(一)

※二

「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四種,以何為四耶?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為福德潤澤、安樂食之第一。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此為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之第四。

[P.400] 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此四種。

諸比丘!稱量成就此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之聖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其稱量是為不易。謂入無數無量大福德聚之數。

諸比丘!譬如稱量大海水,以幾瓶、幾百瓶、幾千瓶、幾百千瓶之稱量,是為不易。謂入無數無量大水聚之數。諸比丘!如是稱量成就此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之聖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其稱量實不易。謂入無數無量大福德聚之數。」

世尊如是說示。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大海洋為無量
       藏寶有大怖畏
       人皆用諸河川
       廣注入於大海
       飲食衣牀座具
       施智者亦似此
       入此福德之流
       如川流之入海

[P.401] 〔四二〕第二 潤澤(二)

※二

「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四種。何為四種耶?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為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之第一。

諸比丘!又,聖弟子於法……於僧……以離慳吝、垢穢之心住於家,常施、親手施、喜棄捨、應乞、以布施之分布為喜。此為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之第四。

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此四種。

諸比丘!稱量成就此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聖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其稱量是為不足。謂入於無數無量大福德聚。

諸比丘!譬如彼諸大河俱,其流之合流,謂:恆河、耶符那河、伊羅跋提河、薩羅遊河,摩醯河。於彼水之稱量,雖以幾瓶、幾百瓶、幾千瓶、幾百千瓶,其稱量實為不易。是謂入於無數無量大水聚之數。諸比丘!如是稱量成就此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之聖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其稱量實為不易。謂入於無數無量大福德聚之數。」

世尊如是說示。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大海洋為無量
       藏寶有大怖畏
       人皆用諸河川
       廣注入於大海
       飲食衣牀座具
       施智者亦似此
       入此福德之流
       如川流注入海

〔四三〕第三 潤澤(三)

※二

「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四種。何為之四耶?

[P.402]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於法……於僧……具慧以聖決擇,而順正苦盡,成就生滅慧。此為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之第四。

諸比丘!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有此四種。

諸比丘!稱量成就此四種福德潤澤、善潤澤聖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福德潤澤,善潤澤、安樂食,其稱量實為不易。謂入於無數無量大福德聚之數。」

世尊如是說示。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欲得福者須立善
       為得不死應修道
       若證法核則盡樂
       死王來時不顫懼

〔四四〕第四 大寶(一)

※二

「諸比丘!成就四法之聖弟子,得富饒而有大寶、大財之大名稱。以何為四法耶?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得富饒而有大寶、大財之大名稱。」

〔四五〕第五 大寶(二)

[P.403] 〔四六〕第六 比丘

※二

「諸比丘!聖弟子成就四法者,則成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諸比丘!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成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四七〕第七 難提

迦毘羅衛城因緣。

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釋氏難提曰:

「難提!聖弟子成就四法者,則成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難提!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難提!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成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四八〕第八 跋提

迦毘羅衛城因緣……(述說來詣之次第)……

時,世尊對坐於一面之釋氏跋提曰:

「跋提!聖弟子成就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跋提!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難提!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P.404] 〔四九〕第九 摩訶男

迦毘羅衛城因緣……

時,世尊言坐於一面之釋子摩訶男曰:

「摩訶男!聖弟子成就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摩訶男!此處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摩訶男!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五〇〕第十 支

※二

「諸比丘!有四種預流支。以何為四預流支耶?

諸比丘!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

諸比丘!此為四種預流支。」

第五 有偈福德潤澤品(終)

此中攝頌曰:

       三種之潤澤
       二種之大寶
       比丘與難提
       跋提摩訶男
       以及支之十

第六 有慧品

〔五一〕第一 有偈

※二

「諸比丘!成就四法之聖弟子,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以何為四法耶?

[P.405]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聖弟子,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於如來之信心
       不動而善安立
       聖者之樂稱讚
       於戒善自受持
       於僧伽具信樂
       所見之直心人
       其活命名之為
       不空以及不貧
       故賢者唯以佛
       之教而誠持念
       精勤信心持戒
       勉勵淨信法見

〔五二〕第二 雨安居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其時,有一比丘於舍衛城,住雨安居已,因事至迦毘羅衛城。

迦毘羅衛城之諸釋氏得聞:「有一比丘於舍衛城,住雨安居已,因事至迦毘羅衛城。」

時,迦毘羅衛城之諸釋氏,來至彼比丘處。至已,禮敬彼比丘,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迦毘羅衛城之諸釋氏,對彼比丘言曰:

「大德!世尊無病強健否?」

「友等!世尊無病強健。」

[P.406] 「大德!舍利弗、目犍連無病強健否?」

「友等!舍利弗、目犍連無病強健。」

「大德!比丘眾無病強健否?」

「友等!比丘眾無病強健。」

「大德!於此雨安居中,有於世尊之所親聞、親受否?」

「友等!我由世尊所親聞、親受為:『諸比丘!依諸漏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之比丘少;依五下分結盡,而成為化生者,當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法之比丘多。』

友等!又,我由世尊所親聞、親受為:『諸比丘!依五下分結盡,而成為化生者,於彼處般涅槃,由彼世得不還法之比丘為少;三結盡,貪瞋癡弱,成為一來,唯只一來此世,作苦邊際之比丘為多。』

友等!又,我由世尊之所親聞、親受為:『諸比丘!三結盡,貪瞋癡弱,成為一來,唯只一來此世,作苦之邊際之比丘為少;依三結盡成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之比丘為多。』」

〔五三〕第三 達摩提那

一時,世尊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園。

[P.407]

時,優婆塞達摩提那與五百優婆塞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優婆塞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請教授我等,大德!世尊請教授我等,以使長夜得利益安樂。」

「達摩提那!然則汝等應如是學:『如來所說之經為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時時將此具足而住。』達摩提那!汝等應如是學。」

「大德!住於有兒童憒亂之臥處,用迦尸衣、栴檀,持鬘香、塗香,享受金銀之我等,對如來所說之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之經,能時時具足而住為不易。大德世尊為依住五戒之我等,請說示上法。」

「達摩提那!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達摩提那!汝等應如是學。」

「大德!世尊所說四預流支之法,我等有之,我等當與此法俱存。

大德!我等於佛成就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 [P.408] 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達摩提那!汝等幸哉!達摩提那!汝等福哉!達摩提那!汝等當記別為預流果。」

〔五四〕第四 疾病

一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

其時,眾多之比丘,為世尊做衣,為「三月後,世尊整衣外出遊行。」

釋氏摩訶男聞得眾多之比丘,為世尊做衣,為「三月後,世尊整衣將出遊行。」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白世尊曰:

「大德!聞眾多比丘,為世尊做衣,為『三月後,世尊整衣將出遊行。』大德!曾於世尊處有親聞親受『有慧之優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應對有慧之優婆塞教誡。』」

「摩訶男!有慧之優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對有慧之優婆塞,應以四蘇息法令得活命,而曰:『具壽,當得活!於佛有證淨,而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具壽,當得活!具壽!於法……於僧……於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讚,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P.409]

摩訶男!有慧之優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對有慧之優婆塞,以此四蘇息法令得活已,應如是言:

『具壽顧戀父母耶?』若彼如是言:『我顧戀父母。』於彼當如是答言:『具壽,有死法;若具壽顧戀父母亦唯死,若具壽不顧戀父母亦唯死,具壽願斷父母之顧戀。』

若彼如是言:『我斷父母之顧戀。』於彼當如是答言:『具壽顧戀妻子耶?』彼若如是言:『我顧戀妻子』,於彼當如是答言:『具壽,有死法;具壽若顧戀妻子亦唯死,具壽若不顧戀妻子亦唯死。具壽願斷妻子之顧戀。』

彼若如是言:『我斷妻子之顧戀』。於彼當如是答言:『具壽,對人之五妙欲顧戀耶?』彼若如是答言:『我顧戀人之五妙欲』,於彼應如是答言:『友!天之欲比人之欲為更勝、更妙,具壽唯願心由人欲遠離,心當於勝解四大天王天。』

一〇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人欲遠離,心勝解於四大天王天』,於彼當如是答言: [P.410] 『友!忉利天比四大天王天為更勝、更妙,具壽唯願心由四大天王天遠離,心當勝解於忉利天。』

一一~一六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四大天王天遠離,心勝解於忉利天』。於彼應如是答言:『友!比忉利天,耶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一七

……友!梵世比他化自在天為更勝、更妙,具壽唯願心由他化自在天遠離,心當勝解於梵世。』

一八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他化自在天遠離,心勝解於梵世』,於彼當如是答言:『友!梵世亦無常、無恒,為有身所攝,具壽唯願心由梵世遠離,攝心於有身之滅盡。』

一九

若彼如是言:『我心由梵世遠離,攝心於有身之滅盡。』摩訶男!如是心解脫之優婆塞,與百歲心解脫之比丘無有少異,我謂:依解脫而解脫。」

〔五五〕第五 果(一)

※二

「諸比丘!對此四法修習、多修者,則資於預流果現證。以何為四法耶?

[P.411]

乃: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

諸比丘!對此四法修習、多修者,則資於預流果現證。」

〔五六〕第六 果(二)

※二

「諸比丘!對此四法修習、多修者,則資於一來果現證……」

〔五七〕第七 果(三)

※二

「……資於不還果現證……」

〔五八〕第八 果(四)

※二

「……資於阿羅漢果現證……」

〔五九〕第九 獲得

※二

「……資於智慧獲得……」

〔六〇〕第十 增長

※二

「……資於智慧增長……」

〔六一〕第十一 廣大

※二

「……資於智慧廣大……」

第六 有慧品(終)

攝頌:

       有偈與雨安居
       達摩提那疾病
       四果以至獲得
       增長以及廣大

[P.412] 第七 大慧品

〔六二〕第一 大

※四

「……資於大慧……」

〔六三〕第二 廣

※四

「……資於廣慧……」

〔六四〕第三 廣大

※四

「……資於廣大慧……」

〔六五〕第四 深

※四

「……資於深慧……」

〔六六〕第五 無等

※四

「……資於無等慧……」

〔六七〕第六 宏慧

※四

「……資於宏慧……」

〔六八〕第七 多多

※四

「……資於慧之多多……」

〔六九〕第八 迅

※四

「……資於迅慧……」

〔七〇〕第九 輕

※四

「……資於輕慧……」

〔七一〕第十 捷

※四

「……資於捷慧……」

[P.413] 〔七二〕第十一 速

※四

「……資於速慧……」

〔七三〕第十二 利

※四

「……資於利慧……」

〔七四〕第十三 決擇

※二

「……資於決擇慧。以何為四耶?

乃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

諸比丘!對此四法修習、多修者,則資於決擇慧。」

攝頌:

       大廣與廣大
       深無等與宏
       多多迅輕捷
       速利與決擇

預流相應中、第七大慧品(終)

第十一預流相應(終)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8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48卷-第56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