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18冊
No.6 相應部經典(第48卷-第56卷) (9卷)
【雲庵譯】
第 52 卷

下一卷
 

[P.294] 第八 阿那律相應

第一 獨一品

〔一〕第一 獨一(一)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那律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時,具壽阿那律,獨於一靜處,生如是心念:

「若對四念處有失者,則正如失順苦盡之聖道。若對四念處有得者,則正如得順苦盡之聖道。」

時,具壽大目犍連心知具壽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屈腕伸展、伸腕屈,以如是之速,現於具壽阿那律之前。

時,具壽大目犍連對具壽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處耶?」

[P.295]

「友!於此有比丘,於內身觀集法、於內身觀滅法、於內身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於外身觀集法、於外身觀滅法、於外身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於內外身觀集法、於內外身觀滅法、於內外身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彼若於非違逆,欲以違逆想而住者,即以違逆想住;若於違逆,欲以非違逆想住者,即以非違逆想住;若於非違逆與違逆,欲以違逆想住者,即以違逆想住;若於違逆與非違逆,欲以非違逆想住者,即以非違逆想住;若將非違逆與違逆俱遮,欲以捨、正念、正知住者,即捨、正念、正知而住。

於內受觀集法、於內受觀滅法、於內受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〇

於外受觀集法、於外受觀滅法、於外受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P.296] 一一

於內外受觀集法、於內外受觀滅法、於內外受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二

彼若……乃至……

一三

於內心……乃至……

一四

於外心……乃至……

一五

於內外心觀集法、於內外心觀滅法、於內外心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六

彼若……乃至……

一七

於內法、乃至……

一八

於外法、乃至……

一九

於內外法觀集法、於內外法觀滅法、於內外法觀集滅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二〇

彼若於非違逆,欲以違逆想而住者,即以違逆想住……乃至……以捨、正念、正知住。

二一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處。」

〔二〕第二 獨一(二)

舍衛城因緣。

時,具壽阿那律獨一靜處,生如是心念:

「若對四念處有失者,正如失順苦盡之道。若對四念處有得者,正如得順苦盡之道。」

[P.297]

時,具壽大目犍連心知具壽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將屈腕伸、或將伸腕屈,如是之速,出現於具壽阿那律之前。

時,具壽大目犍連對具壽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處耶?」

「友!於此有比丘,於內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於外身觀身……於內外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於內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於外受觀受……於內外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於內心……於外心……於內外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於內之諸法、於外之諸法、於內外之諸法觀法,以熱法、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處。」

〔三〕第三 手成浴池

一時,具壽阿那律住舍衛城手成浴池之側。

時,有眾多比丘來至具壽阿那律住處。至已,與阿那律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P.298]

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對具壽阿那律曰:

「具壽阿那律!對何法之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等!我對四念處之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何為四念處耶?

友等!於此我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悟劣法為劣法,悟中法為中法,悟勝法為勝法。」

〔四〕第四 坎它契(一)

一時,具壽阿那律與具壽舍利弗及具壽大目犍連住於裟祇城坎它契林。

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大目犍連,夕時由宴默起,來至具壽阿那律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那律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對具壽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有學之比丘,應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有學之比丘,應具足四念處而住。何為四念處耶?

[P.299]

友!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舍利弗!有學之比丘,應對此四念處具足而住。」

〔五〕第五 坎它契(二)

一~二

裟祇城因緣……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對具壽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無學之比丘,應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無學之比丘,應具足四念處而住。何為四念處耶?

友!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舍利弗!無學之比丘,應對此四念處具足而住。」

〔六〕第六 坎它契(三)

一~二

裟祇城因緣……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對具壽阿那律曰:

「具壽阿那律!對何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我對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何為四念處耶?

友!於此,我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

友!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悟千世間。」

[P.300] 〔七〕第七 愛盡

舍衛城因緣。

於此,具壽阿那律對諸比丘告曰……乃至……

「友等!對四念處之修習多修者,則資於渴愛之滅盡。何為四念處耶?

友等!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等!對此四念處之修習多修者,則資於渴愛之滅盡。」

〔八〕第八 松林精舍

一時,具壽阿那律住舍衛城松林精舍。

於此,具壽阿那律對諸比丘告曰……乃至……

「友等!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時有眾人持鋤與筐來,謂曰:『我等作此恆河,使趣向於西、傾向於西、臨入於西。』友等!於汝等之意云何?彼眾人得作將恆河,使趣向於西、傾向於西、臨入於西否?」

「友!不也。」

「何以故耶?」

「友!恆河乃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東,而欲將之趣向西、傾向西、臨入西者為非易事,彼眾人唯蒙困苦損惱而已。」

「友等!如是,比丘對四念處修習、對四念處多修者,縱令王、王臣、友、朋、 [P.301] 親戚、親族,以財物相伴而引誘云:『當今,汝意云何,於此袈裟衣為煩耶?云何作剃髮往來者耶?不如還俗受用財物作福業。』友等!彼比丘對四念處修習、對四念處多修者,則無棄學還俗之理。何以故?友等!其心若長夜趣向遠離、傾向遠離、臨入遠離,則絕無還俗之理。

友等!云何比丘對四念處修習、對四念處多修耶?

友等!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等!如是,比丘對四念處修習,對四念處多修。」

〔九〕第九 一切

一時,具壽阿那律與具壽舍利弗,住毘舍離城,菴婆婆梨園。

時,具壽舍利弗於夕時分由宴默起,至具壽阿那律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那律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對具壽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汝之諸根是清澄,顏色是清淨皎潔,具壽阿那律!今多依何而住、令住耶?」

「友!我今多於四念處,善能將心繫住。何為四念處耶?

[P.302]

友!於此我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友!我今多對此四念處,善能將心繫住。

友!若比丘成阿羅漢,諸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捨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正悟、解脫者,則多對此四念處,善能將心繫住。」

「友!幸哉、幸哉!我等得聞具壽阿那律之親說雄辯。」

〔一〇〕第十 重患

一時,具壽阿那律住舍衛城安陀林,因病困苦重患。

時,有眾多比丘,來至具壽阿那律住處。至已,對具壽阿那律言曰:

「具壽阿那律,依何而住、令住故,已生之身苦受,永盡於心而不住耶?」

「友等!我對四念處,善能繫心而住故,則已生之身苦受,永盡於心而不住。何為四念處耶?

友等!於此我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友等!我對此四念處,善能繫心而住故,已生之身苦受,則永盡於心而不住。」

第一 獨一品(終)

此中攝頌曰:

        [P.303] 二種之獨一
       與手成浴池
       坎它契愛盡
       松林一切患

第二品

〔一一〕第一 千

一時,具壽阿那律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二~三

時,有眾多比丘來至具壽阿那律住處。至已,與具壽阿那律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對具壽阿那律曰:

「具壽阿那律!對何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等!我對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何為四念處耶?

友等!於此,我於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得大神通。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之故,憶念一千劫也。」

〔一二〕第二 神變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

[P.304] 〔一三〕第三 天耳界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對遠近天人之聲俱得聞。」

〔一四〕第四 心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他有情、他人之心,以心可徧了知,對有貪心者,了知為有貪心……乃至……了知為解脫心。」

〔一五〕第五 處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處為處,非處為非處,如實可了知。」

〔一六〕第六 業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過去、未來、現在業報之異熟,其處與因,可如實了知。」

〔一七〕第七 道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徧行道,得如實了知。」

〔一八〕第八 世間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多界、種種界之世間,得如實了知。」

[P.305] 〔一九〕第九 種種勝解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眾生之種種勝解,得如實了知。」

〔二〇〕第十 根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得如實了知。」

〔二一〕第十一 靜慮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對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淨、出離,得如實了知。」

〔二二〕第十二 明(一)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具如是行相、名稱,隨念宿住。」

〔二三〕第十三 明(二)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有情隨業……而受者,可了知。」

〔二四〕第十四 明(三)

※五

「友等!我對此四念處修習、多修故,依諸漏盡而對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 [P.306] 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此中攝頌曰:

       千神變天耳
       心處業與道
       世間種勝解
       根靜慮三明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8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48卷-第56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