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18冊
No.6 相應部經典(第48卷-第56卷) (9卷)
【雲庵譯】
第 51 卷

下一卷
 

[P.254] 第七 神足相應

第一 遮婆羅品

〔一〕第一 此岸

※二

「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資於由此岸至彼岸。以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修習四神足、多修者,則資於由此岸至彼岸。」

〔二〕第二 失

※二

「諸比丘!若有失四神足者,正失順苦盡之聖道。

諸比丘!若有得四神足者,正得順苦盡之聖道。

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P.255]

諸比丘!若有失此四神足者,正失順苦盡之聖道。諸比丘!若有得此四神足者,正得順苦盡之聖道。」

〔三〕第三 聖

※二

「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聖、出離;修此者,正至苦滅盡。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聖、出離;修此者,正至苦滅盡。」

〔四〕第四 厭患

※二

「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資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以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資於一向厭患、離貪、滅盡、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五〕第五 一分

※二

「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 [P.256] 多修。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以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六〕第六 全分

※二

「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以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沙門、婆羅門,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P.257] 〔七〕第七 比丘

※二

「諸比丘!過去世之比丘,依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未來世之比丘,由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諸比丘!現在之比丘,由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過去世之比丘,由諸漏盡,對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住者……住者,皆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八〕第八 佛

※二

「諸比丘!有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諸比丘!此為四神足也。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故名之如來、應供、正等覺者。」

[P.258] 〔九〕第九 智

※四

「諸比丘!『此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對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習……修習已』,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諸比丘!『此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習……修習已』,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諸比丘!『此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習……修習已』,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諸比丘!『此為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對此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習……修習已』,於未曾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〇〕第十 塔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

[P.259]

時,世尊於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毘舍離城乞食。至毘舍離城乞食。食後、由乞食歸,對具壽阿難告曰:

「阿難!取坐具,往至遮婆羅塔,行晝日坐。」

「唯唯!大德!」

具壽阿難應答世尊,即取坐具,隨從世尊之後。

時,世尊行至遮婆羅塔。至已,就所設座。具壽阿難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曰:

「阿難!毘舍離為樂、瞿曇塔為樂、優陀延塔為樂、七聚塔為樂、多子塔為樂、婆羅塔為樂、遮婆羅塔為樂。阿難!對四神足修習、多修,作乘、作地,隨成、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一劫或一劫有餘而住。阿難!如來對四神足修習、多修,作乘、作地,隨成、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如來一劫或一劫有餘而住。」

世尊如是示廣大之相、廣大之示現,阿難不能通達,請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餘,為眾生之利益,眾生之安樂,世間之哀愍,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為魔覆其心故。

六~七

二度世尊……

[P.260]

三度世尊告具壽阿難曰:

「阿難!毘舍離為樂、優陀延塔為樂、瞿曇塔為樂、七聚塔為樂、多子塔為樂、婆羅塔為樂、遮婆羅塔為樂。阿難!對四神足修習、多修,作乘、作地,隨成、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一劫或一劫有餘而住。阿難!如來對四神足修習、多修,作乘、作地,隨成、積習、善造作。阿難!若欲則如來一劫或一劫有餘而住。」

世尊如是示廣大之相、廣大之示現,阿難不能通達,請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餘,為眾生之利益,眾生之安樂,世間之哀愍,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為魔覆其心故。

一〇

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

「阿難!今知時矣。」

「唯唯!大德!」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由座而起,敬禮世尊,作右遶離世尊而去,於不遠處一樹下靜坐。

一一

時,具壽阿難離去未久,魔波旬來至世尊處,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請般涅槃,善逝請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時至矣。大德!世尊 [P.261] 有云此言:『波旬!若我諸比丘尚未達於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隨法行之弟子,末善自受師教、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誹謗,說法導引解脫時,我則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諸比丘,已達至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隨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師教、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誹謗,說法導引解脫。

一二

大德世尊!請般涅槃,善逝請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至矣。大德世尊曾說此言云:『波旬!若我諸比丘尼……

一三

若我諸優婆塞………優婆夷,尚未達於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隨法行、行和敬、隨法行之弟子,未善自受師教、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誹謗,說法導引解脫者,我則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諸優婆夷,已達明白、調順、無畏、得安穩為多聞、持法、法 [P.262] 隨法行、行和敬、隨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師教、宣說、教示、開示、顯示、開顯、分別、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誹謗,說法導引解脫。

一四

大德世尊!請般涅槃,善逝請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時至矣。大德世尊曾說此言云:『波旬!我梵行未達富榮、增廣、人多廣知、人天善說示時,我則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梵行已富榮增廣,人多廣知、人天善說示。

大德世尊!請般涅槃,善逝請般涅槃,大德世尊之般涅槃時至矣。」

一五

「波旬!且默!不久如來將般涅槃。今起三月過後如來將般涅槃。」

一六

時,世尊於遮婆羅塔正念正知而捨壽行。世尊捨壽行時,有大地震動、令人驚怖身毛豎立、天鼓作響。

一七

時,世尊知此義,於此時自說偈曰:

        [P.263] 限無限有生
       牟尼捨有行
       於內喜入定
       破如鎧我有

第一 遮羅婆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此岸與失聖
       厭患與一分
       悉皆與比丘
       佛智與此塔

第二 〔鹿母〕殿震動品

〔一一〕第一 前

舍衛城。

「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覺現等覺為菩薩時,生如是思念:

『有何因、何緣,修習於神足耶?』

諸比丘!其時,我如是思念——

『諸比丘!於此,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欲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P.264]

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勤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心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隱,過牆壁山崖無礙如於虛空,出沒地中如於水,行水上不沈如於 [P.265] 地,於虛空結跏趺坐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俱聞於遠近天人之聲。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對他人之心,以心徧知:以有貪心了知為有貪心,以離貪心了知為離貪心,以有瞋心了知為有瞋心,以離瞋心了知為離瞋心,以有癡心了知為有癡心,以離癡心了知為離癡心,以收心了知為收心,以散心了知為散心,以大心了知為大心,以非大心了知為非大心,以有上心了知為有上心,以無上心了知為無上心,以非定心了知為非定心,以定心了知為定心,以不解脫心了知為不解脫心,以解脫心了知為解脫心。

一〇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隨念於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 [P.266] 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歿於彼處、生於他處;於他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歿於他處、生於此處。如是具行相、名稱,隨念宿住。

一一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一二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由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P.267] 〔一二〕第二 大果

※二

「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欲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

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於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諸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七~一一

諸比丘!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乃至……

[P.268] 一二

諸比丘!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由諸漏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一三〕第三 欲

※二

「諸比丘!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獲心一境性,此名為欲三摩地。

彼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予斷,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已生之善法為令住、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之、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名為勤行。

以欲,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諸比丘!此名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比丘若依於勤修三摩地,獲心一境性,此名為勤三摩地。

彼對未生之惡……乃至……對已生之善法為令住、勿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之,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名之為勤行。

以勤,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諸比丘!此名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P.269]

諸比丘!比丘若依心修三摩地,獲心一境性,此名之為心三摩地。

彼未生之……乃至……已生之善法為令住、勿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之,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名之為勤行。

依心修三摩地,而勤行,諸比丘!此名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比丘若依觀修三摩地,獲心一境性者,此名為觀三摩地。

彼對未生之惡不善法,為令不生……乃至……對已生之善法,為令住、勿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之,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名之為勤行。

依觀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諸比丘!此名為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一四〕第四 目犍連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子母堂。

其時,眾多之比丘,住於鹿子母堂下,掉舉、憍慢、輕薄、饒舌、出雜語、失念、不正知、不能入定、心迷亂、根低劣。

時,世尊對具壽大目犍連告曰:

[P.270] 「目犍連!彼同梵行者住鹿子母堂下,掉舉、憍慢、輕薄、饒舌、出雜語、失念、不正知、不入於定、心迷亂、根低劣。目犍連!往嚇彼諸比丘。」

「唯唯!大德!」

具壽目犍連應諾世尊,現神力行,以足指動鹿子母堂搖震。

時,彼諸比丘恐懼得身毛豎立,立於一面曰:

「稀有哉!未曾有哉!實則,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風,且基深善埋,該是不震不搖,何得動搖震耶?」

時,世尊,至彼諸比丘之處。至已,世尊告彼諸比丘曰:

「諸比丘!云何汝等恐懼得身毛豎立,立於一面耶?」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實則,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風,且基深善埋,該是不震不搖,何得動搖震耶?」

「諸比丘!目犍連比丘欲嚇汝等,乃以足指使鹿子母堂動搖震。

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對何法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乃至……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受持。」

[P.271]

「諸比丘!然則且諦聽。

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以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目犍連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欲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一〇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乃至……至梵世以身威所及。

一一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由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一二

如是六神通亦應廣說。

〔一五〕第五 婆羅門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住拘睒彌瞿師羅園。

[P.272]

時,婆羅門來至具壽阿難之處。至已,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歡喜、感銘之語,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婆羅門對具壽阿難言曰:

「友阿難!為何之義,於沙門瞿曇之處修梵行耶?」

「婆羅門!為斷欲,於世尊之處修梵行。」

「友阿難!於斷欲,有道、有跡否?」

「婆羅門!斷欲,是有道、有跡。」

「友阿難!斷欲,有何之道、有何之跡耶?」

「婆羅門!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婆羅門!此為斷欲之道、之跡。」

「友阿難!若然,則為無邊而非有邊,以欲斷欲者,無有是處。」

「婆羅門!然則,我問汝,隨所好應答。

婆羅門!於汝意云何?汝先前有往阿蘭若之欲,已至阿蘭若,則其所生之欲止滅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蘭若之勤,已至阿蘭若,則其所生之勤止滅耶?」

[P.273]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蘭若之心,已至阿蘭若,則其所生之心止滅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蘭若之觀,已至阿蘭若,則其所生之觀止滅耶?」

「如是,友!」

「婆羅門!如是諸比丘成為阿羅漢,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成為正悟之解脫者。前有獲阿羅漢果之欲,已獲阿羅漢果,則其所生之欲止滅。前有獲阿羅漢果之勤,已獲阿羅漢果,則其所生之勤止滅。前有獲阿羅漢果之心,已獲阿羅漢果,則其所生之心止滅。前有獲阿羅漢果之觀,已獲阿羅漢果,則其所生之觀止滅。

婆羅門!於汝意云何?若然,為有邊耶?為無邊耶?」

「友阿難!若然,則為有邊,非無邊。

一〇

希有哉!友阿難!……乃至……自今日起,乃至命終,當予歸依。」

〔一六〕第六 沙門婆羅門(一)

※二

「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

諸比丘!現在世之沙門、婆羅門,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對四神足修習、多修。

何為四神足耶?

[P.274]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過去世之諸沙門、婆羅門,有大神通、大威德者……大神通、大威德者……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依此四神足之修習、多修。」

〔一七〕第七 沙門婆羅門(二)

※二

「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隱;過牆壁山崖無礙如於虛空;出沒地中如於水、行於水上不沈如於地上;於虛空結跏趺坐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皆因對此四神足之修習、多修。

諸比丘!未來世之沙門、婆羅門,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隱;過牆壁山崖無礙如於虛空;出沒地中如於水、行於水上不沈如於地 [P.275] 上;於虛空結跏趺坐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日月;乃至於以身威及於梵世;皆因對此四神足之修習、多修。

諸比丘!現在世之沙門、婆羅門,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現或隱;過牆壁山崖無礙如於虛空;出沒地中如於水;行於水上不沈如於地上;於虛空結跏趺坐如飛鳥;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捫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皆因對此四神足之修習、多修。

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過去世之沙門、婆羅門,領受多端神變……未來世之……現在世之……皆因對此四神足之修習、多修。」

〔一八〕第八 比丘

※二

「諸比丘!比丘對四神足之修習、多修者,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P.276] 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一九〕第九 說示

※二

「諸比丘!為汝等說神力與神足,及順神足修習之道,且諦聽。

諸比丘!以何為神力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為多身……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

諸比丘!此名之為神力。

諸比丘!以何為神足耶?

諸比丘!得神力,於獲得神力所資之道跡。

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

諸比丘!以何為神足之修習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之修習。

諸比丘!以何為神足修習之順道耶?

此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修習之順道。」

〔二〇〕第十 分別

※二

「諸比丘!對四神足之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對四神足之修習、多修,有大果、大功德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欲不過分退縮、 [P.277] 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無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諸比丘!以何為欲,過分退縮耶?

諸比丘!欲,與懈怠俱行、與懈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欲過分退縮。

諸比丘!以何為欲,過分精勤耶?

諸比丘!欲,與掉舉俱行、與掉舉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欲為過分精勤。

諸比丘!以何為欲,於內為收耶?

諸比丘!欲,與惛眠俱行、與惛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欲,於內為收。

諸比丘!何為欲外散耶?

諸比丘!欲,依外之五妙欲而擴散。

諸比丘!此名之為欲,於外為散。

諸比丘!以何為比丘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耶?

[P.278]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對前後想善持、善作意、善觀、於慧善通達。

諸比丘!如是比丘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

諸比丘!比丘以何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觀察由足蹠以上、由髮頂以下至皮為邊際,充滿種種不淨之此身,此身為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淚、漿、唾、鼻液、髓、尿是。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

一〇

諸比丘!比丘以何為夜如晝、晝如夜而住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於晝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於夜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夜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於晝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夜如晝、晝如夜而住。

一一

諸比丘!何為比丘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善攝持光明想。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P.279]

一二

「諸比丘!以何為勤,過分退縮耶?

諸比丘!勤,與懈怠俱行、與懈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勤,過分退縮。

一三

諸比丘!以何為勤過分精勤耶?

諸比丘!勤,與掉舉俱行、與掉舉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勤過分精勤。

一四

諸比丘!以何為勤,於內為收耶?

諸比丘!勤,與惛眠俱行、與惛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勤,於內為收。

一五

諸比丘!以何為勤,於外為散耶?

諸比丘!勤,依外之五妙欲擴散。

諸比丘!此名之為勤,於外為散。

一六~一九

……乃至……

諸比丘!何為比丘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對晝日想善攝持。

諸比丘!如是比丘為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二〇

「諸比丘!以何為心過分退縮耶?

諸比丘!心,與懈怠俱行、與懈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心過分退縮。

二一

諸比丘!以何為心過分精勤耶?

諸比丘!心,與掉舉俱行、與掉舉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心過分精勤。

二二

諸比丘!以何為心,於內為收耶?

諸比丘!心,與惛眠俱行、與惛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心,於內為收。

[P.280] 二三

諸比丘!以何為心,於外為散耶?

諸比丘!心,依外之五妙欲而擴散。

諸比丘!此名之為心,於外為散。

二四~二七

……乃至……諸比丘!如是比丘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二八

「諸比丘!以何為觀過分退縮耶?

諸比丘!觀,與懈怠俱行、與懈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觀過分退縮。

二九

諸比丘!以何為觀過分精勤耶?

諸比丘!觀,與掉舉俱行、與掉舉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觀過分精勤。

三〇

諸比丘!以何為觀,於內為收耶?

諸比丘!觀,與惛眠俱行、與惛眠相應。

諸比丘!此名之為觀,於內為收。

三一

諸比丘!以何為觀,於外為散耶?

諸比丘!觀,依外之五妙欲而擴散。

諸比丘!此名之為觀,於外為散。

三二~三五

……乃至……諸比丘!如是比丘為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三六

諸比丘!對四神足如是修習、對四神足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諸比丘!比丘對四神足如是修習、如是多修時,則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乃至……。

[P.281] 三七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如是修習、如是多修時,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三八

六神通亦可廣說。

第二鹿母殿震動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前與大果欲
       目連婆羅門
       沙門婆羅門
       比丘與說示
       分別共為十

第三 鐵丸品

〔二一〕第一 道

舍衛城。

「諸比丘!我先前未成等覺、現等覺,為菩薩時,曾思念:

『有何道、何跡,可修習神足耶?』

諸比丘!其時,我如是思念:

『(諸比丘!)於此,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欲不過分退縮……乃至……修習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有前後想而住,後如前、前如後,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晝、晝如夜,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P.282]

諸比丘!比丘對四神足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於梵世。

諸比丘!比丘對四神足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六神通亦可廣說。

〔二二〕第二 鐵丸

舍衛城。

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之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稱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於梵世者耶?」

「阿難!我稱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者。」

「大德!世尊稱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者耶?」

「阿難!我稱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

[P.283]

「大德!世尊能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大德!世尊稱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大德!此於世尊乃稀有、未曾有。」

「阿難!諸如來成就稀有法,而稀有。阿難!諸如來成就未曾有法,而未曾有。

阿難!如來時而攝身於心、攝心於身,置樂想、輕想於身而住。阿難!其時,如來之身成輕軟堪任清淨。

阿難!譬如將鐵丸晝日加熱,乃成輕軟堪任清淨。阿難!如是,如來時而攝身於心,攝心於身,置樂想、輕想於身而住,阿難!其時,如來之身乃成輕軟堪任清淨。

阿難!如來時而攝身於心、攝心於身,置樂想、輕想於身而住。阿難!其時,如來之身無所作為,而能由地騰於虛空,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

[P.284]

阿難!譬如棉花葉、輕棉,受風吹拂,縱無所致力,亦能由地騰於虛空。阿難!如是如來時而攝身於心、攝心於身,置樂想、輕想於身而住。阿難!其時,如來之身無所作,亦能由地騰於虛空,領受多端神變而住,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

〔二三〕第三 比丘

※二

「諸比丘!有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此為四神足。

諸比丘!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二四〕第四 清淨

※二

「諸比丘!有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此為四神足。」

[P.285] 〔二五〕第五 果(一)

※二

「諸比丘!有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此為四神足。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二果之隨一果可期之,於現法得開悟、或為餘依得不還果。」

〔二六〕第六 果(二)

※二

「諸比丘!有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此為四神足。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為七果、七功德耶?

於現法已得開悟。若於現法未得開悟者,則於命終時得開悟。若於命終時不得開悟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結盡,不得中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損害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結盡,不得損害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無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結盡,不得無行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有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結盡,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為上流至色究竟天。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二七〕第七 阿難(一)

舍衛城因緣。

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P.286] 「大德!何為神力、何為神足、何為神足之修習、何為神足修習之順道耶?」

「阿難!於此有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阿難!此名之為神力。

阿難!何為神足耶?阿難!得神力、獲得神力所資之道跡。阿難!此名之為神足。

阿難!何為神足之修習耶?阿難!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阿難!此名之為神足之修習。

阿難!何為神足修習之順道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阿難!此名之為神足修習之順道。」

〔二八〕第八 阿難(二)

※二

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時,世尊向具壽阿難言曰:

「阿難!何為神力、何為神足、何為神足之修習、何為神足修習之順道耶?」

「大德!我等於法,皆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乃至……」

三~六

「阿難!於此有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乃至……阿難!此名之為神足修習之順道。」

[P.287] 〔二九〕第九 比丘(一)

※二

時,眾多比丘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何為神力、何為神足、何為神足之修習、何為神足修習之順道耶?」

三~六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乃至……至梵世……乃至……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修習之順道。」

〔三〇〕第十 比丘(二)

※二

時,眾多比丘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彼諸比丘曰:

「諸比丘!何為神力、何為神足、何為神足之修習、何為順神足修習之道耶?」

「大德!我等於法皆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乃至……」

「諸比丘!何為神力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為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諸比丘!此名之為神力。

諸比丘!以何為神足耶?諸比丘!得神力、獲得神力所資之道跡。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

諸比丘!以何為神足之修習耶?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諸比丘!此名之為神足之修習。

[P.288]

諸比丘!以何為順神足修習之道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之為順神足修習之道。」

〔三一〕第十一 目犍連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對何法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於法皆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乃至……」

「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目犍連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欲不過分退縮……乃至……修習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於內不收、於外不散……乃至……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一〇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

[P.289] 一一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目犍連比丘依諸漏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三二〕第十二 如來

※二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對何法修習、多修故,如來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大德!我等於法,皆以世尊為根本……乃至……」

「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故,如來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如來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欲不過分退縮、不過分精勤……乃至……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於觀不過分退縮、不過精勤……乃至……如是以廣大不纏之心,修習光耀心。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如來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P.290] 一〇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如來領受多端神變: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於梵世。

一一

諸比丘!對此四神足修習、多修故,如來依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第三 鐵丸品(終)

此中攝頌曰:

       道鐵丸比丘
       清淨與二果
       以及二阿難
       乃至二比丘
       目犍連如來

第四 恆河廣說

〔三三〕第一

※二

「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對四神足多修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對四神足修習、對四神足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P.291] 諸比丘!比丘如是修習四神足、多修四神足者,則趣向於涅槃、傾向於涅槃、臨入於涅槃。」

〔三四~四四〕第二~十二

攝頌:

       趣向東者六
       趣向海者六
       共有一十二
       以說恆河品

依神足可廣說恆河廣說。

第四品(終)

第五 不放逸品

〔四五~五四〕第一~十

諸比丘!諸有情之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可廣說。

攝頌曰:

       如來與足迹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依神足可廣說不放逸品。

第五品(終)

第六 力所作品

〔五五~六六〕第一~十二

諸比丘!譬如作諸力所作之事業……乃至……可廣說。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與瓶及芒
       虛空與二雲
       船舶與客河

依神足可廣說力所作品。

第六品(終)

第七 尋覓品

〔六七~七六〕第一~十

諸比丘!有三種尋覓。何為三種尋覓耶?……乃至……可廣說。

攝頌曰:

        [P.292] 尋覓次第漏
       有以及二苦
       礙與垢及捨
       受乃至渴愛

依神足可廣說尋覓。

第八 瀑流品

〔七七〕第一 瀑流

諸比丘!有四種瀑流。何為四種瀑流耶?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是……乃至……可廣說。

〔七八~八五〕第二~九

〔八六〕第十 上分結

※二

「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何為五上分結耶?謂: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種上分結。

諸比丘!對此五上分結,為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四神足。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對此五上分結,為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此四神足。

依神足可廣說瀑流品。」

[P.293] 如念處(相應),可廣說神足相應。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以及隨眠
       妙欲乃至蓋
       蘊與上下分

第七 神足相應(終)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8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48卷-第56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