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18冊
No.6 相應部經典(第48卷-第56卷) (9卷)
【雲庵譯】
第 48 卷

下一卷
 

[P.193] 相應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第四 根相應

第一 清淨品

〔一〕第一 清淨

一~二

舍衛城因緣。……於此處,世尊說示曰: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二〕第二 預流(一)

※三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聖弟子對此五根之味、過患、出離,如實知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為不墮法,決定趣於等覺。」

〔三〕第三 預流(二)

※三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聖弟子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故,諸比丘!此 [P.194] 聖弟子名為預流,為不墮法,決定趣於等覺。」

〔四〕第四 阿羅漢(一)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比丘對此五根之味、過患、出離,如實知,無取而解脫,諸比丘!故此比丘名為阿羅漢,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名為正知解脫是。」

〔五〕第五 阿羅漢(二)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比丘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無取而解脫,諸比丘!故此比丘名為阿羅漢。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名為正知解脫是。」

〔六〕第六 沙門婆羅門(一)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不能如實知 [P.195] 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之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認之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七〕第七 沙門婆羅門(二)

※三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不知信根、不知信根之集、不知信根之滅、不知信根之順滅道;不知精進根……乃至……不知念根……乃至……不知定根……乃至……不知慧根、不知慧根之集、不知慧根之滅、不知慧根之順滅道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知信根、知信根之集、知信根之滅、知信根之順滅道;知精進根……乃至……知念根……乃至……知定根……乃至……知慧根、 [P.196] 知慧根之集、知慧根之滅、知慧根之順滅道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八〕第八 應觀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應於何觀信根耶?四預流支是。應於此觀信根。

諸比丘!應於何觀精進根耶?四正勤是。應於此觀精進根。

諸比丘!應於何觀念根耶?四念處是。應於此觀念根。

諸比丘!應於何觀定根耶?四靜慮是。應於此觀定根。

諸比丘!應於何觀慧根耶?四聖諦是。應於此觀慧根。

諸比丘!此為五根。」

〔九〕第九 分別(一)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以何為信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信,對如來之菩提堅信:如是,彼世尊為應供、正等 [P.197] 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比丘!此名為信根。

諸比丘!以何為精進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發勤而住,為斷諸不善法、具足諸善法,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軛。

諸比丘!此名為精進根。

諸比丘!以何為念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對長久以前之所作、長久以前之所說,憶念、隨念。

諸比丘!此名為念根。

諸比丘!以何為定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以捨為所緣,得定、得心一趣。

諸比丘!此名為定根。

諸比丘!以何為慧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智慧、聖、決擇而正順苦盡,成就生滅慧。

諸比丘!此名為慧根。」

〔一〇〕第十 分別(二)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以何為信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信,堅信如來之菩提:如是,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比丘!此名為信根。

[P.198]

諸比丘!以何為精進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發勤而住,為斷諸不善法、具足諸善法,努力、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於軛。彼對未生之惡不善法,使之不生,生欲、精進、發勤、策勵於心;對已生之惡不善法,為使斷,生欲、精進、發勤、策勵於心;對未生之善法,使之生,生欲、精進、發勤、策勵於心;對已生之善法,為使住、不忘失、倍增、廣大、修習、圓滿,生欲、精進、發勤、策勵於心。

諸比丘!此名為精進根。

諸比丘!以何為念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對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說,憶念、隨念。彼於身觀身……於受……於心……於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諸比丘!此名為念根。

諸比丘!以何為定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以捨為所緣,得定、得心一趣。彼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對由離生喜與樂之初靜慮,具足而住。尋伺靜寂故,成內淨、心一趣,無尋無伺,對由定生喜與樂之第二靜慮,具足而住。離喜故,住於捨,對正念、正知之樂,於身正受,如諸聖者之所宣說,對捨與念樂住之第三靜慮,具足而住。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與喜故,對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具足而住。

諸比丘!此名為定根。

[P.199]

諸比丘!以何為慧根耶?

諸比丘!於此有聖弟子,有智慧、聖,決擇而正順苦盡,成就生滅慧。彼對此苦如實了知,此苦集如實了知,此苦滅如實了知,此如實了知順苦滅道。

諸比丘!此名為慧根。

諸比丘!此為五根。」

第一 清淨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清淨二預流
       二之阿羅漢
       沙門婆羅門
       應觀二分別

第二 軟弱品

〔一一〕第一 獲得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以何為信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信,對如來之菩提堅信:如是,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比丘!此名為信根。

諸比丘!以何為精進根耶?

諸比丘!依四正勤獲得精進。

諸比丘!此名為精進根。

[P.200]

諸比丘!以何為念根耶?

諸比丘!依四念處獲得念。

諸比丘!此名為念根。

諸比丘!以何為定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以捨為所緣,得定、得心一趣。

諸比丘!此名為定根。

諸比丘!以何為慧根耶?

諸比丘!於此,聖弟子有智慧、聖、決擇而正順苦盡,成就生滅慧。

諸比丘!此名為慧根。

諸比丘!以此為五根。」

〔一二〕第二 略說(一)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不還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一三〕第三 略說(一)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不還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別,有果之差別;依果之差別,有人之差別。」

[P.201] 〔一四〕第四 略說(三)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不還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諸比丘!如是圓滿行者,成圓滿;一分行者,成一分。諸比丘!吾謂五根為不唐捐。」

〔一五〕第五 廣說(一)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中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損害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無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有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上流,至色究竟天;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一六〕第六 廣說(二)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中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損害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無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有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上流,至色究竟天;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別,有果之差別;依果之差別,有人之差別。」

[P.202] 〔一七〕第七 廣說(三)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中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損害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無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有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上流,至色究竟天;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諸比丘!如是,圓滿行者,成圓滿;一分行者,成一分。諸比丘!吾謂五根為不唐捐。」

〔一八〕第八 向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向阿羅漢果現證;較此軟弱者,則為不還者;較此軟弱者,則向不還果現證;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向一來果現證;較此軟弱者,則為預流者;較此軟弱者,則向預流果現證。

諸比丘!若總無此五根者,則為外道,謂屬凡夫之數。」

〔一九〕第九 寂靜

※二

時,有一比丘,來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在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根具足,所謂根具足者,大德!應以何為根具足耶?」

[P.203]

「比丘!於此,有比丘順寂靜、順等覺之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修習順寂靜、順等覺之慧根。

比丘!如是之比丘,為根具足。」

〔二〇〕第十 漏盡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諸比丘!比丘修習、多修此五根者,則由諸漏盡,對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第二 軟弱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獲得三略說
       與三之廣說
       向乃至寂靜
       以及漏盡等

第三 六根品

〔二一〕第一 後有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我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不能如實證知時,諸比丘! [P.204] 我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生界中,不被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者。

諸比丘!然而我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證知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生界中,被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者。又,我生智見,知:『我心解脫不動,此為最後之生,更不受後有。』」

〔二二〕第二 命

※二

「諸比丘!有三根。以何為三根耶?謂:女根、男根、命根是。

諸比丘!此為三根。」

〔二三〕第三 知

※二

「諸比丘!有三根。以何為三根耶?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

諸比丘!此為三根。」

〔二四〕第四 一種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為五根。

諸比丘!對此五根滿足、圓滿者,則為阿羅漢;較此軟弱者,則為中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損害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無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 [P.205] 則為有行般涅槃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上流,至色究竟天;較此軟弱者,則為一來者;較此軟弱者,則為一種者;較此軟弱者,則為家家;較此軟弱者,則為七返有;較此軟弱者,則為隨法者;較此軟弱者,則為隨信者。」

〔二五〕第五 清淨

「諸比丘!有六根。以何為六根耶?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諸比丘!此為六根。」

〔二六〕第六 預流

※二

「諸比丘!有六根。以何為六根耶?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諸比丘!聖弟子,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之為預流,為不墮法,決定趣等覺。」

〔二七〕第七 阿羅漢(一)

※二

「諸比丘!有六根。以何為六根耶?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諸比丘!比丘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無取解脫故,諸比丘!此比丘名為阿羅漢,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名為正知解脫。」

〔二八〕第八 阿羅漢(二)

※二

「諸比丘!有六根。以何為六根耶?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P.206]

諸比丘!我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未如實證知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生界中,不被稱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者。

諸比丘!然而我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證知故,諸比丘!我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生界中,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者。又,我生智見:『我心解脫為不動,此為最後之生,更不受後有。』」

〔二九〕第九 沙門婆羅門(一)

※二

「諸比丘!有六根。以何為六根耶?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未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對此六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之。」

〔三〇〕第十 沙門婆羅門(二)

※三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不知眼根、不知眼根之集、不知眼根之滅、不知眼根順滅之道,不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知意根、不知意根之集、不知意根之滅、不知意根之順滅之道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P.207]

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知眼根、知眼根之集、知眼根之滅、知眼根之順滅道,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知意根、知意根之集、知意根之滅、知意根之順滅道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沙門、婆羅門,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第三六根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後有與命知
       一種與清淨
       預流阿羅漢
       沙門婆羅門

第四 樂根品

〔三一〕第一 清淨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諸比丘!此為五根。」

〔三二〕第二 預流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諸比丘!聖弟子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趣於等覺。」

[P.208] 〔三三〕第二 阿羅漢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諸比丘!比丘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無取解脫故,諸比丘!此比丘名為阿羅漢,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盡有結,名為正知解脫。」

〔三四〕第四 沙門婆羅門(一)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不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對此五根之集、滅、味、過患、出離,如實知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三五〕第五 沙門婆羅門(二)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不知樂根、不知樂根之集、不知樂根之滅、不知樂根之順滅道,不知苦根……喜根……憂根……不知捨根、不知捨根之集、不知捨根 [P.209] 之滅、不知捨根之順滅道者,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我不認許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又,彼諸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亦非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三六〕第六 廣說(一)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諸比丘!以何為樂根耶?

諸比丘!身樂、身悅、身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樂根。

諸比丘!何為苦根耶?

諸比丘!身苦、身不悅、身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苦根。

諸比丘!以何為喜根耶?

諸比丘!意樂、意悅、意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喜根。

諸比丘!以何為憂根耶?

諸比丘!意苦、意不悅、意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憂根。

諸比丘!何為捨根耶?

諸比丘!身或意之非悅、非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捨根。

諸比丘!此是五根。」

〔三七〕第七 廣說(二)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P.210]

諸比丘!以何為樂根耶?

諸比丘!身樂、身悅、身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樂根。

諸比丘!以何為苦根耶?

諸比丘!身苦、身不悅、身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苦根。

諸比丘!以何為喜根耶?

諸比丘!意樂、意悅、意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喜根。

諸比丘!以何為憂根耶?

諸比丘!意苦、意不悅、意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之為憂根。

諸比丘!以何為捨根耶?

諸比丘!身或意之非悅、非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捨根。

諸比丘!此中,樂根與喜根可視為樂受;諸比丘!此中,苦根與憂根可視為苦受;諸比丘!此中,捨根可視為非苦非樂受。

諸比丘!此是五根。」

〔三八〕第八 廣說(三)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諸比丘!以何為樂根耶?

諸比丘!身樂、身悅、身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樂根。

諸比丘!以何為苦根耶?

諸比丘!身苦、身不悅、身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苦根。

諸比丘!以何為喜根耶?

諸比丘!意樂、意悅、意觸所生之樂、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喜根。

[P.211]

諸比丘!以何為憂根耶?

諸比丘!意苦、意不悅、意觸所生之苦、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憂根。

諸比丘!以何為捨根耶?

諸比丘!身或意之非悅、非不悅之所受,諸比丘!此名為捨根。

諸比丘!此中,樂根與喜根可視為樂受;諸比丘!此中,苦根與憂根可視為苦受;諸比丘!此中,捨根可視為非苦非樂受。

諸比丘!如是之此五根,為五作三;差別之,則三作五。」

〔三九〕第九 鑽木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諸比丘!緣生樂受之觸生樂根,彼樂則知『我是樂』;彼生樂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樂受之觸生樂根,彼滅彼止息。』

諸比丘!緣生苦受之觸生苦根,彼苦則知『我是苦』;彼生苦受之觸滅,則知: [P.212] 『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苦受之觸生苦根,彼滅彼止息。』

諸比丘!緣生喜受之觸生喜根,彼喜則知『我是喜』;彼生喜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喜受之觸生喜根,彼滅彼止息。』

諸比丘!緣生憂受之觸生憂根,彼憂則知『我是憂』;彼生憂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憂受之觸生憂根,彼滅彼止息。』

諸比丘!緣生捨受之觸生捨根,彼捨則知『我是捨』;彼生捨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捨受之觸生捨根,彼滅彼止息。』

諸比丘!譬如以二木觸摩,則生熱出火焰,將彼木片分離,則如是之熱滅止息。諸比丘!如是,緣生樂受之觸生樂根,彼樂則知『我是樂』,彼生樂受之觸滅,則知: [P.213] 『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樂受之觸生樂根,彼滅彼止息。』諸比丘!苦受……喜受……憂受……緣生捨受之觸生捨根,彼捨則知『我是捨』,彼生捨受之觸滅,則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緣生捨受之觸生捨根,彼滅彼止息。』」

〔四〇〕第十 生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是。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不放逸、熱誠、精勤而住,其時生苦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苦根,此為有相、有因、有行、有緣;無相、無因、無行、無緣生苦根,則無有此之理。』彼知苦根、知苦根之集、知苦根之滅、知已生苦根、無餘滅處。

已生之苦根,於何處滅無餘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於由離生喜與樂之初靜慮具足而住,已生之苦根於此處滅無餘。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悟苦根之滅,引心於涅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放逸、熱誠、精勤而住,其時生憂根。彼如是知: [P.214] 『我生此憂根,此為有相、有因、有行、有緣;無相、無因、無行、無緣生憂根,則無此理。』彼知憂根、知憂根之集、知憂根之滅、知已生憂根滅無餘處。

已生之憂根,於何處滅無餘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尋伺寂靜故內淨,心是一趣、無尋無伺,於由定生喜與樂之第二靜慮具足而住,已生之憂根於此處滅無餘。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悟憂根之滅,引心於涅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放逸、熱誠、精勤而住,其時生樂根。彼如是知:『我生此樂根,此為有相、有因、有行、有緣;無相、無因、無行、無緣生樂根,則無此之理。』彼知樂根、知樂根之集、知樂根之滅、知已生樂根滅無餘處。

已生之樂根,於何處滅無餘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離喜故住於捨,正念、正知,對樂身正受,如諸聖者之所宣說,對有捨與念樂住之第三靜慮具足而住,已生之樂根於此處滅無餘。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悟樂根之滅,引心於涅槃。

[P.215]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放逸、熱誠、精勤而住,其時生喜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喜根,此為有相、有因、有行、有緣;無相、無因、無行、無緣生喜根,則無此之理。』彼知喜根、知喜根之集、知喜根之滅、知已生喜根滅無餘處。

已生之喜根,於何處滅無餘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樂斷苦故、及先早滅憂與喜故,為不苦不樂,於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具足而住,已生之喜根於此處滅無餘。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悟喜根之滅,引心於涅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放逸、熱誠、精勤而住,其時生捨根。彼如是知:『我生此捨根,此為有相、有因、有行、有緣;無相、無因、無行、無緣生捨根,則無此之理。』彼知捨根、知捨根之集、知捨根之滅、知已生捨根滅無餘處。

已生之捨根,於何處滅無餘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已生之捨根於此處滅無餘。

[P.216] 諸比丘!此名為比丘悟捨根之滅,引心於涅槃。」

第四 樂根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清淨與預流
       乃至阿羅漢
       沙門婆羅門
       與三之廣說
       鑽木與說生

第五 老品

〔四一〕第一 老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子母堂。

其時,世尊晡時,由宴坐起,坐於西之溫處以暖背。

時,具壽阿難至世尊之處。至已,敬禮世尊,以手摩擦世尊之手足,白世尊曰: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今世尊之膚色不能清淨皎潔,手足弛緩,一切多皺,身前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諸根有變異。」

[P.217]

「阿難!如是,於少壯有老法,於無病有病法,於壽命有死法,膚色不能清淨皎潔,手足弛緩,一切多皺,身前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諸根有變異。」

世尊如是說示,如是說示已,善逝師更說曰:

       禍哉可憐老
       醜者成為老
       暫時可意像
       因老而破壞
       譬如活百歲
       終不免一死
       老為無可逃
       一切為破壞

〔四二〕第二 溫那巴婆羅門

舍衛城。

時,溫那巴婆羅門至世尊之處。至已,與世尊俱相交談可慶慰、歡喜、感銘之語,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溫那巴婆羅門,白世尊曰:

「尊瞿曇!五根有異對境,有異行境,對他境互不能領受。以何為五根耶?眼 [P.218] 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尊瞿曇!此五根有異對境,有異行境,對他境互不能領受。以何為歸趣耶?對何之境為領受耶?」

「婆羅門!五根有異對境,有異行境,對他境互不能領受。以何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羅門!此五根有異對境,有異行境,對他境互不能領受,以意為歸趣,意領受其境。」

「尊瞿曇!意以何為歸趣耶?」「婆羅門!意以念為歸趣。」

「尊瞿曇!念以何為歸趣耶?」「婆羅門!念以解脫為歸趣。」

「尊瞿曇!解脫以何為歸趣耶?」

「婆羅門!解脫以涅槃為歸趣?」

「尊瞿曇!涅槃以何為歸趣耶?」

「婆羅門!所問過甚矣。所問不能取邊際。婆羅門!梵行立,即入涅槃,趣於涅槃、盡於涅槃。」

時,婆羅門對世尊之所說,歡喜、隨喜,即由座起,敬禮世尊,行右繞離去。

一〇

時,世尊於溫那巴婆羅門離去未久,告諸比丘曰:

一一

「諸比丘!譬如於重閣或重閣堂,日出時由東窗照入之光,止於何處耶?」

「大德!是西壁。」

[P.219] 一二

「諸比丘!如是溫那巴婆羅門之於如來,信仰確固,如根之安住、堅固,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世間之任何人不能奪。諸比丘!溫那巴婆羅門若於此位命終,則無結繫於彼,溫那巴婆羅門將不再還此世。」

〔四三〕第三 沙祇城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沙祇城安闍那鹿苑。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願對此說之義述示,諸比丘聞世尊之所說,當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說示曰:

「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耶?

諸比丘!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進根即精進力,精進力即精進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諸比丘!譬如有趣向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之河。其中有洲,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一。諸比丘!又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二。

[P.220]

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一耶?諸比丘!彼洲之東水與西水是。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一。

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二耶?諸比丘!彼洲之北水與南水是。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稱為二。

諸比丘!如是,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進根即精進力,精進力即精進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諸比丘!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諸漏盡,依之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現證、證知,具足而住。」

〔四四〕第四 東河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之東河。

於此處,世尊告具壽舍利弗曰:

「舍利弗!汝對信根之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相信否?」

[P.221]

「大德!於此,我對世尊信仰故,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修習、多修,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得成。大德!若對此不知、不見、不悟、不現證,於慧無觸者,則其信他故,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不成。大德!若對此知、見、悟、現證,觸於慧者,則無猶豫、無疑惑,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則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大德!我對此知、見、悟、現證,觸於慧,對其無猶豫、無疑惑,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則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對此不知、不見、不悟、不現證,於慧無觸者,則其信他故,對信根之修習、多修,則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則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舍利弗!若對此知、見、悟、現證,觸慧者,則於其無猶豫、無疑惑, [P.222] 對信根之修習、多修,則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習、多修者,則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

〔四五〕第五 東園(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子母堂。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對幾何之根修習、多修者,則得成漏盡比丘,於悟記別,對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得知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願對此所說之義述示,諸比丘當對所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且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說示曰:

「諸比丘!對一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再不受後有。何為一根耶?慧根是。

諸比丘!聖弟子具慧者,則隨住於信、隨住於精進、隨住於念、隨住於定。

諸比丘!對此一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四六〕第六 東園(二)

因緣同前

「諸比丘!對幾何之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願將此所說之義說示,諸比丘當對所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世尊。世尊說示曰:

[P.223]

「諸比丘!對二根之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何為二根耶?

諸比丘!聖慧與聖解脫是。諸比丘!聖慧即此慧根。諸比丘!聖解脫即此定根。

諸比丘!對此二根之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四七〕第七 東園(三)

因緣同前

「諸比丘!對幾何之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願將此所說之義說示,諸比丘當將所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說示曰:

「諸比丘!對四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何為四根耶?

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對此四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四八〕第八 東園(四)

因緣同前

「諸比丘!對幾何之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大德世尊!願將此所說之義說示,諸比丘當將所聞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說示曰:

「諸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何為五根耶?

[P.224]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對此五根之修習、多修者,則為漏盡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四九〕第九 賓頭盧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睒彌國之瞿師羅園。

其時,具壽賓頭盧頗羅墮闍記別於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時,眾多之比丘至世尊之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具壽賓頭盧頗羅墮闍記別於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大德!觀何之義趣故,具壽賓頭盧頗羅墮闍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耶?」

「諸比丘!對三根修習、多修故,賓頭盧頗羅墮闍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何為三根耶?

念根、定根、慧根是。

諸比丘!對此三根之修習、多修故,賓頭盧頗羅墮闍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諸比丘!此三根以何為邊際耶?以滅盡為邊際。為何以滅盡為邊際耶?生老死 [P.225] 是。諸比丘!觀生老死之滅盡故,賓頭盧頗羅墮闍比丘於悟記別,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

〔五〇〕第十 信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鴦伽國一名阿惒那之鴦伽種族聚落。

於此,世尊告具壽舍利弗曰:

「舍利弗!聖弟子若對如來一向信仰,彼對如來之教說生猶豫、疑惑否?」

「大德!聖弟子若對如來一向信仰,彼則對如來之教說不生猶豫、疑惑。大德!於有信之聖弟子,發勤而住,斷不善法、具足諸善法,精進、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其軛,是可期。

大德!其精進者,即其精進根是。

大德!於有信、發勤之聖弟子,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對其長久以前之所作,長久以前之所說,憶念隨念是可期。

大德!其念者,即其念根是。

大德!有信、發勤、繫念之聖弟子,以捨為所緣,得定、得心一趣,是可期。

大德!其定者,即其定根是。

大德!於有信、發勤、繫念、定心之聖弟子,以『輪迴為無始,眾生為無明所 [P.226] 蓋,為渴愛所繫,致流轉、輪迴、不知其前際,然無明、闇聚無餘滅盡,則為寂靜位,此為殊勝位,謂:當知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棄捨、愛盡、離欲、滅盡、涅槃』是可期。

大德!其慧者,即其慧根是。

大德!有信之聖弟子,如是再三發勤,如是再三憶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聞之諸法,今於身觸而住,於慧通達而觀。』

大德!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聖弟子若對如來一向信仰,彼則於如來之教說,不生猶豫、疑惑。舍利弗!有信之聖弟子,發勤而住,為斷諸不善法、具足諸善法,精進、勇健堅固,於諸善法不捨其軛,是可期。

一〇~一三

舍利弗!其精進者,即其精進根是。

舍利弗!於有信,發勤之聖弟子……乃至……

舍利弗!有信之聖弟子,如是再三發勤,如是再三憶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 [P.227] 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聞之諸法,今於身觸而住,於慧通達而觀之。』

一四

舍利弗!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此品之攝頌曰:

       老與婆羅門
       沙祇城東河
       四者之東園
       賓頭盧信十

第六 拘薩羅

〔五一〕第一 拘薩羅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薩羅國之拘薩羅婆羅門村。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乃至……

「諸比丘!譬如於諸傍生中,以師子獸王稱為其最勝,乃依勢力、勢速、勇猛者。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之為最勝,乃資於菩提者。

諸比丘!何為覺分法耶?

諸比丘!信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精進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念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定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慧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

[P.228]

諸比丘!譬如於諸傍生中,以師子獸王稱之為最勝,乃依勢力、勢速、勇猛者。諸比丘!如是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之為最勝,乃資於菩提者。」

〔五二〕第二 末羅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末羅國一名鬱鞞羅劫波之末羅村。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乃至……

「諸比丘!於聖弟子,若尚未生聖智者,則無四根之等住,無四根之安住。諸比丘!於聖弟子,若已生聖智,則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

諸比丘!譬如於重閣,尚未建屋頂,則無重簷之等住,無重簷之安住。諸比丘!於重閣若已建屋頂,則有重簷之等住,有重簷之安住。諸比丘!如是於聖弟子,若聖智尚未生,則無四根之等住,無四根之安住。諸比丘!於聖弟子,若聖智已生, [P.229] 則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為四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是。

諸比丘!聖弟子若有慧,則隨信等而住,隨精進等而住,隨念等而住,隨定等而住。」

〔五三〕第三 有學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睒彌城瞿師羅園。

於此,世尊告諸比丘曰……乃至……

「諸比丘!有何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無學之比丘住無學地,知『我為無學』耶?」

「大德!我等於法,以世尊為根本……乃至……」

「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無學之比丘住無學地,知『我為無學。』

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耶?諸比丘!此處有有學之比丘,對此為苦亦如實知,此為苦集亦如實知,此為苦滅亦如實知,此為順苦滅道亦如實知。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

諸比丘!復次,有學之比丘如是思擇:『其餘之沙門、婆羅門,有如世尊之如 [P.230] 是真實、如是說法者耶?』彼如是知:『其餘之沙門、婆羅門,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實、如是說法者,無也。』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

諸比丘!復次有學之比丘,知於五根,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勝、其果、其究竟,於身不觸而住,於慧通達而觀。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知『我為有學。』

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何之理趣故,無學之比丘,住無學地,知『我為無學』耶?諸比丘!於此無學之比丘,知於五根。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勝、其果、其究竟,於身觸而住,於慧通達而觀。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無學之比丘,住無學地,知『我為無學。』

諸比丘!復次,無學之比丘,知於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總此六根一切一切種,皆可滅於一切無餘,於任何他處不再生六根,此當知。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無學之比丘,住無學地,知『我為無學。』」

[P.231] 〔五四〕第四 足迹

※二

「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類之足迹,皆為象迹所攝、以象迹稱為最上,以此為大故。諸比丘!如是,資於菩提之諸句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諸比丘!何為資於菩提之句耶?諸比丘!信根為資於菩提之句,精進根為資於菩提之句,念根為資於菩提之句,定根為資於菩提之句,慧根為資於菩提之句。

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類之足迹,皆為象迹所攝、以象迹稱為最上,以此為大之故。諸比丘!如是,於資於菩提之諸句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句。」

〔五五〕第五 核

※二

「諸比丘!譬如於諸核香中,以赤檀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諸比丘!何為覺分法耶?諸比丘!信根為資於菩提之覺分法,精進根為資於菩提之覺分法,念根為資於菩提之覺分法,定根為資於菩提之覺分法,慧根為資於菩提之覺分法。

諸比丘!譬如於諸核香中,以赤檀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P.232] 〔五六〕第六 依止

舍衛城。

「諸比丘!比丘依止一法,對五根修習、多修。以何為一法耶?不放逸是。

諸比丘!以何為不放逸耶?諸比丘!於此比丘,於漏與隨有漏之諸法護心,彼於漏與隨有漏之諸法護心,則信根修習圓滿,精進根修習圓滿,念根修習圓滿,定根修習圓滿,慧根修習圓滿。

諸比丘!如是,比丘依止一法,對五根修習、善修習。」

〔五七〕第七 梵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初成現等覺,住優樓頻螺村,尼連禪那河邊之阿闍婆羅榕樹下。

時,世尊靜居宴然生如是之心念:

「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信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精進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念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定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慧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

時,娑婆主梵天王對世尊之心念,以心知。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速沒於梵天,現於世尊之前。

[P.233]

時,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何為五根耶?對信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精進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念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定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慧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

大德!往昔,我於迦葉正等覺者修梵行。其時,我以娑婆比丘名被知於世人。大德!我對此五根修習、多修,於諸欲離諸欲,死後命終生善趣梵世,於此,我被知為娑婆主梵天王。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知此見此,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

〔五八〕第八 須迦羅迦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之……。

於此,世尊告具壽舍利弗曰:

「舍利弗!觀何之義趣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耶?」

「大德!觀無上之安穩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

[P.234]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觀無上之安穩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之敬禮。

舍利弗!云何觀無上之安穩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耶?」

「大德!於此,漏盡比丘對順寂止、順等覺之信根修習,對順寂止、順等覺之精進根修習,對順寂止、順等覺之念根修習,對順寂止、順等覺之定根修習,對順寂止、順等覺之慧根修習。大德!觀如是無上之安穩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觀如是無上安穩故,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之敬禮。

舍利弗!云何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耶?」

「大德!於此漏盡比丘,對師尊重恭敬而住,對法尊重恭敬而住,對僧尊重恭敬而住,對學尊重恭敬而住,對定尊重恭敬而住。大德!如是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作最勝敬禮。」

[P.235]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如是以最勝敬禮,漏盡比丘對如來或如來之教說以作。」

〔五九〕第九 生(一)

舍衛城。

「諸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未生亦生,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以何為五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未生亦生,但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不出現。」

〔六〇〕第十 生(二)

一~二

舍衛城……說曰——

「諸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無調伏。

以何為五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無調伏。」

第六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拘薩羅末羅
       有學與足迹
       核以及依止
       梵天二之生

[P.236] 第七 覺分品

〔六一〕第一 結

舍衛城。

諸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資於諸結之斷……

〔六二〕第二 隨眠

※二

……資於隨眠之永斷……

〔六三〕第三 徧知

※二

……資於行路之徧知……

〔六四〕第四 漏盡

※二

……資於諸漏之滅盡。

以何為五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資於諸結之斷……資於隨眠之永斷……資於行路之徧知……資於諸漏之滅盡。

〔六五〕第五 果(一)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是五根。

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二果之隨一果可期,於現法開悟,或多餘依得不還果。」

[P.237] 〔六六〕第六 果(二)

※二

「諸比丘!有五根。以何為五根耶?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諸比丘!此是五根。

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以何為七果、七功德耶?

於現法已得開悟;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則於命終時得開悟;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命終時亦不得開悟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命終時亦不得開悟,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中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損害般涅槃;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命終時亦不得開悟,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損害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得無行般涅槃;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命終時亦不得開悟,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損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無行般涅槃,則依五下分結盡,得有行般涅槃;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命終時亦不得開悟,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損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無行般涅槃,依五下分結盡,亦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則依五下分結盡,為上流至色究竟天。

諸比丘!對此五根修習、多修者,則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

〔六七〕第七 樹(一)

※二

「諸比丘!譬如於閻浮提之諸樹木中,以閻浮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諸比丘!何為覺分法耶?諸比丘!信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精進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念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定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慧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

諸比丘!譬如於閻浮提之諸樹木中,以閻浮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P.238] 〔六八〕第八 樹(二)

※二

「諸比丘!譬如於忉利天之諸樹木中,以波利質多羅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諸比丘!以何為覺分法耶?諸比丘!信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精進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念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定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慧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

諸比丘!譬如於忉利天之諸樹木中,以波利質多羅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六九〕第九 樹(三)

※二

「諸比丘!譬如於阿修羅之諸樹木中,以蘇質怛邏波吒羅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諸比丘!以何為覺分法耶?諸比丘!信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精進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念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定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慧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

諸比丘!譬如於阿修羅之諸樹木中,以蘇質怛邏波吒羅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七〇〕第十 樹(四)

※二

「諸比丘!譬如於金翅鳥之諸樹木中,以拘吒賒摩利樹稱為最上。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菩提之最上。

[P.239]

諸比丘!以何為覺分法耶?諸比丘!信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精進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念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定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慧根為覺分法,資於菩提。

諸比丘!譬如於金翅鳥之諸樹木中,以拘吒摩利樹稱為最上。諸比丘!如是,於諸覺分法中,以慧根稱為資於菩提之最上。」

第七 覺分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結以及隨眠
       徧知與漏盡
       二果與四樹
       以之說此品

第八 恆河廣說(遠離依止)

〔七一〕第一 遠離

※二

「諸比丘!譬如恆河,趣向於東、傾向於東、臨入於東。諸比丘!如是,比丘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諸比丘!比丘云何對五根修習、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信根。……修習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諸比丘!如是,比丘對五根修習,對五根多修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於涅槃。」

[P.240] 〔七二~八二〕第二~十二

如於根相應,如於道亦相應。

攝頌曰:

       趣向東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於十二
       共說恆河品

恆河若廣說,當依根可廣說也。

第九 不放逸品(遠離依止)

〔八三~九二〕第一~十

攝頌曰:

       如來與足迹
       屋頂與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於遠離依止之廣說,依根廣說不放逸品。

第十 力所作品(遠離依止)

〔九三~一〇四〕第一~十二

攝頌曰:

       力與種子龍
       樹與瓶及芒
       廣空與二雲
       船舶與客河

於遠離依止,廣說根相應之力作所品。

第十一 尋覓品(遠離依止)

〔一〇五~一一七〕第一~十二

攝頌曰:

       尋覓次第漏
       有以及三苦
       礙與垢及捨
       受乃至渴愛

以遠離依止可廣說根相應之尋覓品。

[P.241] 第十二 瀑流品(遠離依止)

〔一一八~一二七〕第一~九

〔一二八〕第十 上分結

※二

「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上分結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以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五根。以何為五根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信根。……修習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此五根。」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以及隨眠
       妙欲乃至蓋
       蘊與上下分

以遠離依止善廣說根相應之瀑流品。

第十三 恆河廣說(貪欲調伏)

〔一二九〕第一

※二

「諸比丘!譬如恆河……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調伏、為究盡瞋恚調伏、為究盡愚癡調伏,修習信根。……修習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傾入涅槃,臨入於涅槃。」

[P.242] 〔一三〇~一四〇〕第二~十二

攝頌曰:

       趣向東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成十二
       共說恆河品

依貪欲調伏,廣說根相應。

第十四 不放逸品(貪欲調伏)

〔一四一~一五〇〕第一~十

第十五 力所作品(貪欲調伏)

〔一五一~一六二〕第一~十二

第十六 尋覓品(貪欲調伏)

〔一六三~一七五〕第一~十二

第十七 瀑流品(貪欲調伏)

〔一七六~一八四〕第一~九

〔一八五〕第十 上分結

※二

「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為五上分結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為五上分結。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五根。何為五根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為究盡貪欲調伏、為究盡瞋恚調伏、為究盡愚癡調伏, [P.243] 修習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修習慧根。

諸比丘!為對此五上分結證知……徧知……徧盡……予斷,應修習此五根。」

攝頌曰:

       瀑流與軛取
       繫以及隨眠
       妙欲乃至蓋
       蘊與上下分

依貪欲調伏,廣說根相應之瀑流品

第四根相應(終)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8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48卷-第56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