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14冊
No.6 相應部經典(第12卷-第21卷) (10卷)
【雲庵譯】
第 18 卷

下一卷
 

第七 羅睺羅相應

第一 界品

〔一〕第一 眼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羅睺羅白世尊言:「善哉,大德!請世尊為我說法,我願奉聞,退居一處、不放逸,熱誠專注而住。」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P.245]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認為「無常而苦,是變易之法、並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我之我』是適當耶?」

「大德!不然。」

略予當如是解說之:

「耳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鼻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舌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身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無常。」

「意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或是樂耶?」

「大德!是苦。」

認為「無常而苦,變易之法,並以『此為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為適當耶?」

大德!「不然。」

一〇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生厭意,於耳生厭意,於鼻生厭意,於舌生厭意,於身生厭意,於意生厭意。』

一一

生厭意、離貪、解脫,於解脫生『我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

一二

依此等之解說應知十經矣。

〔二〕第二 色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P.246] 「大德!是無常。」

三~六

「聲是……香是……味是……觸是……

法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生厭意,於聲……於香……於味……於觸……於法生厭意。』

生厭意……而知……。」

〔三〕第三 識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也。」

三~六

「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

意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識生厭意,於耳識生厭意,於鼻識……於舌識……於身識……於意識生厭意。』

生厭意……而知……。」

〔四〕第四 觸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羅睺羅!汝對此所如何思惟耶?眼觸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三~七

「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觸生厭意,於耳觸……鼻觸……舌識……身觸……意觸生厭意。』

[P.247]

生厭意……而知……。」

〔五〕第五 受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觸所生之受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三~六

「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七~八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觸所生之受生厭意,於耳……鼻……舌……身……意觸所生之受生厭意。』……而知……」

〔六〕第六 想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想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三~七

「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八~九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想生厭意,於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生厭意。』……而知……。」

〔七〕第七 思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思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P.248] 三~七

「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八~九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思生厭意,於聲思……香思……味思……觸思生厭意,於法思生厭意。』……而知……。」

〔八〕第八 愛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愛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三~七

「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八~九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愛生厭意,於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生厭意。』……而知……。」

〔九〕第九 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地界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三~七

「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八~九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地界生厭意,於水界……火界…… [P.249] 風界……空界識界生厭意。』……而知……。」

〔一〇〕第十 蘊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三~六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生厭意,於受生厭意,於想生厭意,於行生厭意,於識生厭意。』

生厭意、離貪、解脫,於解脫生解脫智,當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無再生。』」

此頌曰:

       眼色以及識     乃至於受觸
       想思並至愛     界蘊等為十
       慢離等謂品

第二 界蘊品

〔一一〕第一 眼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

[P.250]

爾時,尊者羅睺羅!來詣世尊座前。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方。世尊如是言於坐在一面之尊者羅睺羅曰: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認「無常而苦,是變易之法,並以『此即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為適當耶?」

「大德!不然。」

六~一七

「耳、鼻、舌、身……

一八

意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一九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二〇

「認無常而苦、是變易之法,並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是適當耶?」

「大德!不然。」

二一

「羅睺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生厭意,於耳、於鼻、於舌、於身生厭意。』

二二

生厭意、離貪、解脫、於解脫生解脫智,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無再生。』」

由此等之解述,十經應知。

〔一二~二〇〕第二~第十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羅睺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

[P.251] 〔一二〕第二 色

三~五

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六~二〇

「聲、香、味、觸法……」

〔一三〕第三 識

三~二〇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一四〕第四 觸

三~二〇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一五〕第五 受

三~二〇

「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

〔一六〕第六 想

三~二〇

「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一七〕第七 思

三~二〇

「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一八〕第八 愛

三~二〇

「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一九〕第九 界

三~二〇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P.252] 〔二〇〕第十 蘊

三~二〇

「色、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三~二二

「羅睺羅!如是見……知更無再來生。」

〔二一〕第十一 使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爾時,尊者羅睺羅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羅睺羅,白世尊言:

「大德!如何知?如何見?則對此有識身及外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無慢使耶?」

「羅睺羅!任何之色——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麤、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對此如實以正慧而見。任何之受……任何之想……任何之行……任何之識……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麤、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之識,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而見。

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見,則對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為慢使。」

[P.253] 〔二二〕第十二 遠離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爾時,尊者羅睺羅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羅睺羅白世尊言:

「大德!如何知?何見?對此有識身及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心依遠離慢心、超越慢,得寂靜解脫耶?」

「羅睺羅!任何之色——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麤、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而見,則無取著解脫。

對於五蘊,亦復如是。

任何之受……

任何之想……

任何之行……

任何之識——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麤、或細、或劣、或勝、或近、或遠——一切之識,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而見,則為無取著解脫。

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見,則於此有識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依遠離慢心,超越慢,得寂靜善解脫。」

此頌曰:

        [P.254] 眼色以及識     乃至於觸受
       想思並至愛     界蘊等為十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4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12卷-第21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