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05冊
No.3 附隨 (19卷)
【通妙譯】
第 11 卷

下一卷
 

[P.160] 第十一 呵責品

檢問者應問呵責者:「友!汝呵責此比丘,依何而呵責彼耶?依戒壞而呵責耶?依行壞而呵責耶?依見壞而呵責耶?」若彼言:「我依戒壞而呵責、或依行壞而呵責、或依見壞而呵責」者,應對彼如是言:「具壽!汝知戒壞否?……〔大品四.一六(一一)~(一五)。『禁止此比丘自恣』改為『呵責此比丘』。『我禁』、『彼禁』、或『禁自恣』改為『我呵責』、『彼呵責』〕……由外道之弟子聞而疑耶?」

見與見一致,見與見合致。

〔若然〕因見而不清淨之疑不來。

彼人依〔清淨之〕自白,應與彼共為布薩。

聞與聞一致,聞與聞合致;因聞而……應為……。

覺與覺一致,覺與覺合致;因覺而……應為……。

何為呵責之初、何為中、何為後?求聽羯磨為呵責之初,羯磨之執行為中,滅諍為後。

呵責有幾種根、有幾種事、有幾種地、有幾種行相耶?

呵責有二根、有三事、有五地,依二種行相而呵責。

何為呵責之二根?有根或無根,呵責有此二根。

何為呵責之三事?由見,由聞,由疑,呵責有此三種事。

[P.161] 何為呵責之五地?我以時而言,不以非時;以實有而言,不以非實;以柔軟而言,不以粗暴;以有利而言,不以無利;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責有此五種地。

依何等之二種行相而呵責耶?以身而呵責,或以語而呵責,依此二種之行相而呵責。

呵責者應如何行?被呵責者……僧眾……檢問者應如何行?

呵責者應如何行耶?呵責者應立於五法而呵責他:以時而言,不以非時……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責者應如是行。

被呵責者應如何行耶?被呵責者應立於二法而行:真實與不瞋也。被呵責者應如是行。

僧眾應如何行?僧眾應知有欲無欲,僧眾應如是行。

檢問者應如何行?檢問者依法、依律、依師教,如滅彼諍事,應如是滅諍事,檢問者應如是行。

布薩為何?自恣為何?別住為何?本日治為何?摩那埵為何?出罪為何?

布薩是為和合,自恣是為清淨,別住是為摩那埵,本日治是為懲誡,摩那埵是為出罪,出罪是為清淨。

由貪、瞋、怖、癡而非難長老者,是無智而傷〔害〕並破壞〔身等之五根〕,愚癡而且不恭敬學者,身壞而至地獄。

不依利養又不依人,此等俱捨,而應如法行。

有忿、有怨、又粗暴而惡口者,對無罪者告發有罪,如是呵責者,是燒亡自己。

行耳語,求惡失,〔無視決斷〕而交往,說邪道(罪),對無罪者告發有罪,如 [P.162] 是呵責者,是燒亡自己。

以非時而呵責,以非實,以粗暴,以不利,有瞋心而呵責,無慈心,對無罪者……是燒亡自己。不知法、非法,對法、非法無智,對無罪者……是燒亡自己。

不知律、非律,對律、非律無智,對無罪者……是燒亡自己。

……所言、非所言……。

……常法、非常法……。

……所制、非所制……。

不知有罪、無罪,對有罪、無罪無智……。

……輕罪、重罪……。

……有殘罪、無殘罪……。

……粗罪、非粗罪……。

……前說、後說……。

不知適用之語法,對適用之語法無智,對無罪者告發有罪,如是呵責者,是燒亡自己。

———呵責品終———

攝頌

   呵責與檢問     初.根與布薩
   於呵責品趣     令確立教說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05 冊 No. 0003 附隨(第1卷-第19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