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卷

漢譯南傳大藏經 第05冊
No.3 附隨 (19卷)
【通妙譯】
第 8 卷

下一卷
 

[P.144] 第八 伽陀集

以衣覆於一肩而合掌,如願求,汝〔優波離〕為何來此?兩種律制,於布薩誦出,有多少學處?彼於多少城市制之耶?汝之質問是賢善,汝如理遍問,我(佛)盡善巧實為汝說示。

兩種律制,於布薩讀誦,有三百五十,彼等制立於七城市。

制立於何處之七城市耶?今我此解說注意令入此言路,於我等有利益。

於毘舍離、王舍城、舍衛城、阿羅毘、憍賞彌、釋迦國及婆祇國制之。

於毘舍離制立多少?於王舍城作多少?於舍衛城有多少?於阿羅毘為多少?於憍賞彌制立多少?於釋迦國說多少?於婆祇國制立多少?請問此,為我說示。十制立於毘舍離,二十一制立於王舍城,二百九十四皆作於舍衛城,六制立於阿羅毘,八制立於憍賞彌,八制立於釋迦國,三制立於婆祇國。

制立於毘舍離,汝應如實聞:不淨法,人體,上人,長衣,黑〔羊毛〕,實有,數數食,楊枝,裸形,於比丘尼戒之責罵,此等之十項,於毘舍離制之。

制立於王舍城,汝應如實聞:不與取及二誹謗於王舍城,二種破僧,安陀會, [P.145] 金銀,線,譏嫌,斡旋食,別眾食,非時食,往詣,沐浴,未滿二十,與衣後不平,此等制立於王舍城。山上行,同與欲之二十一。

制立於舍衛城,汝應如實聞:波羅夷有四,僧殘有十六,不定有二,捨墮有三十四,小戒計說百五十六,十非難法,七十二學法,二百九十四皆制立於舍衛城。

制立於阿羅毘,汝應如實聞:房,絹絲,〔共〕宿,掘〔地〕,至樹神,澆有蟲水,此六制立於阿羅毘。

制立於憍賞彌,汝應如實聞:大精舍,惡口,異〔語〕,窗,酒,輕侮,如法,第八為乳飲物。

制立於釋迦國,汝應如實聞:羊毛,鉢〔五綴〕,教誡〔比丘尼住處〕,藥〔請〕,針〔筒〕,阿蘭若者,此等之六於迦毘羅衛城,於比丘尼戒,於水洗淨,於說教誡。

制立於婆祇國,汝應如實聞:燃火溫身,於食物混飯粒〔之三〕。

四波羅夷,七僧殘,八捨墮,三十二小戒,二非難法,三學法之五十六,於六城依日種佛陀而制。

凡二百九十六於舍衛城,依有光輝之瞿曇而作。

問我等之尊師,為我等說示,彼一一說無誤。我問他,願說此:重與輕,有殘無殘,粗與非粗,至三次罪,共通不共通,失壞,依此而滅之滅法。答復此一切,我等聽聞師語。

[P.146] 有三十一重罪,此中八為無殘罪。重罪即粗罪,粗罪即戒壞。波羅夷與僧殘稱為戒壞。偷蘭遮,波逸提,提舍尼,惡作,為戲樂惡口之惡說,此罪為行壞。抱顛倒之見,以非正法為尊,誹謗正覺者,無智而覆愚癡,此罪為見壞。

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持惡求,性貪欲而主張空無之上人法。活命之因,依活命故,行媒介。活命之因,依活命故,說:「住汝精舍彼比丘是阿羅漢。」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比丘為自己乞求美味之食而食。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比丘尼為自己乞求美味之食而食。活命之因,依活命故,無病而為自己乞求羹與飯而食,此罪為命壞。

有十一至三次為罪,彼等汝應正聞:有隨擯八至三次為罪,阿利吒戒,旃達加利戒,此等至三次為罪。

有幾何應切斷之罪耶?有幾何應破之罪耶?有幾何應拔除之罪耶?有幾何非他〔理由〕之波逸提?有幾何比丘許可耶?有幾何如法行耶?有幾何決定最高之戒耶?有幾何「知」而依日種佛陀而制耶?

有六種應切斷之戒。有一種應破之戒。有一種應拔除之戒。有四種非他波逸提。有四種比丘許可。有七種如法行。有十四種決定最高之戒。有十六種〔知〕而依日種佛陀而制。

二百二十比丘之學處,於布薩讀誦;三百四比丘尼之學處,於布薩讀誦。

比丘四十六與比丘尼不共通,比丘尼百三十與比丘不共通。

百七十六兩者不共通。百七十四為兩者共通之學。

[P.147] 二百二十比丘之學處,於說戒誦出,於斯汝應正聞:

波羅夷有四,僧殘有十三,不定有二,捨墮有三十,小戒有九十二,四提舍尼,七十五學法。比丘之學處有二百二十,於說戒誦出。

三百四比丘尼之學處,於說戒誦出,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有八,僧殘有十七,捨墮有三十,小戒有百六十六,八提舍尼,七十五學法。

比丘尼之學處有此三百四,於說戒誦出。

比丘四十六戒與比丘尼不共通,此汝應如實聞:

六僧殘與二不定為八,捨墮十二,依此等為二十,二十二小戒,四提舍尼,比丘戒中此四十六與比丘尼不共通。

比丘尼戒之百三十與比丘不共通,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之四,從僧〔殘〕出十戒,捨墮之十二,九十六小戒,八提舍尼,比丘尼戒中此百三十與比丘不共通。

百七十六兩者不共通,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有四,僧殘有十六,不定有二,捨墮二十四,舉百十八之小戒,十二提舍尼,此百七十六兩者不共通。

百七十四為兩者之共學,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有四,僧殘有七,捨墮有十八,小戒七十,學法七十五。

此百七十四為兩者之共學。

[P.148] 八波羅夷難近,如陀羅樹,〔犯此〕彼人如枯葉、如破大石、如切斷陀羅樹之頭,彼等不成長。

二十三僧殘、二不定、四十二捨墮、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七十五學法依三種滅法而滅罪。

現前、自言與如草覆地、二種說戒、二種自恣、四種羯磨依勝者而說示。

〔比丘〕有五種讀誦,〔比丘尼〕有四種,其他無有。有七種罪聚。四種諍事依七種滅法而滅之。〔口論諍事乃依其中〕二種,〔非難諍事〕依四種,〔罪過諍事〕依三種,事〔諍事〕依一種而滅之。

所謂波羅夷(被他所勝),汝應如實聞:

依正法而令消失、見失、墜落、放棄者也,於彼不共住,故如是言。

所謂僧殘,汝應如實聞:

僧伽與別住,行本日治,與摩那埵,解罪,故如是言。

所謂不定,汝應如實聞:

不定而不決定,為不確定之言,不決定三者(波羅夷,僧殘,波逸提)中任何之一處,故言不定。

所謂偷蘭遮,汝應如實聞:

自受悔於一根〔罪〕,〔重〕罪依彼不滅,故如是言。

所謂捨墮,汝應如實聞:

於僧中,於別眾中,或對一人,依一人捨而自白懺悔,故如是言。

所謂波逸提(墮),汝應如實聞:

令善法墮沒,傷聖道,為心愚惡處,故如是言。

所謂提舍尼(悔過),汝應如實聞:

比丘由非親里〔比丘尼〕困難而得之食,自取而食者,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受招待食之比丘,其處之比丘尼依愛而指圖,不拒〔彼〕而食,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P.149] 至貧窮之信士家,無病,於其處而食,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住於具危險恐怖之阿蘭若者,不〔豫〕告而於其處食,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比丘尼於非親里之其他愛好者,自乞酥、油、蜜、砂糖、魚、肉、牛乳、酪者,比丘尼於善逝之教,應墮非難之罪。

所謂惡作,汝應如實聞:

過失,失敗,惡行即惡作。人若於陰、或於陽而為惡者,為惡作,故如是言。

所謂惡說,汝應如實聞:

惡說惡語等言,智者呵責彼,故如是言。

所謂學,汝應如實聞:

此最初之行,又為初之禁制律儀,順於直道而行修有學之學法者,無有如是學,故如是言。

強雨降於有覆者,不降於露者,是故覆者露,如此,強雨不降。

森林獸之趣,虛無羽翼之趣,滅是法之趣,涅槃阿羅漢之趣也。

———伽陀集終———

攝頌

   於七城制之     四種之失壞
   比丘比丘尼     共通不共通
   此乃為慈悲     教法伽陀集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05 冊 No. 0003 附隨(第1卷-第19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