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的算法
慈心的算法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中译]良稹
Metta Math
by Ven. Ṭhā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原文版权所有 © 2022 Thanissaro Bhikkhu。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5-2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每晚坐禅前,我们都会念诵四梵住:无量的慈、悲、喜、舍。由于每日念诵,即便念的是英译版,也容易念得有口无心,不去认真思考其义。因此,停下来作一番思考是有益的。问题有二:其一,为什么有此经诵?第二,我们是否真正领会它的意义?
念诵四梵住,目的是提醒我们坐在这里的动机。我们正在寻找一种坚实可靠的喜乐,而且正在以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寻找,这就意味著,需要考虑他人的喜乐。因此,我们在这里坐著,首先是为了自己。因为倘若我们对任何一个人可以心存恶意,那就意味著,我们有可能对那人作出不善巧行为。这将成为我们的恶业。它损耗我们的资源。
佛陀将慈心和另外几种无量心比喻为修行者的财富。这种财富颇具意味。它不是那种你得出去做些什么才能从他人那里攫取的东西。这种财富,你可以从内心培植。就好比自己拥有印刷机,可以随意印刷钱币。你印得越多越富有。
那么,我们的慈心账户为什么如此贫薄?我们为什么不把慈心视作财富?世人有强烈的记仇倾向:“某人对我说过这番话,另某人对我说过那番话”——都是你不喜的。那无异于收藏垃圾。就像癖好囤积的老鼠,搜罗垃圾藏起来,藏起来。老鼠把它当作财富,但它根本不是。何必用垃圾充塞心灵?你可以培养充沛的慈心,充沛的真财。
想一想佛陀对慈心财的种种形象比喻[1]。
慈心如大地:你要让自己的慈心,大如整个大地。有个渺小凡夫走过来,想使大地无地。他在这里挖掘,在那里吐唾,在这里撒尿,一边想:“让地变成无地,让地变成无地。” 但大地广袤无垠。你得把他人的不良行为视同那可怜的小人试图让地变成无地。你要让自己的慈心成为那样,广大得多,丰沛得多。
慈心如恒河。有人拿火把过来,试图烧干恒河水,但永不能得逞。河水只会灭火。
慈心如虚空。人们可以在虚空作画,但画作无处附著。你的心态要修成那样:无人可在其上作画。凭他们做什么,你都不放在心上,尤其是,不要记仇,不要去记谁欠了你什么债。
所以,令你的慈心宏大宽广。你想多富有,是做得到的。佛陀说,即使天落下金币雨,也无法满足我们的感官欲。而慈心不同。我们可以制造巨量的另一种财富,永无匮乏之虞。你的心态当成为:倘若人们以不良行为针对你,你要以慈心淹没他们。毕竟,看看这个世界:人们的慈心如此贫薄。小小分歧,便会引发人们站队、发怒,想要攻击对方。究竟为了什么?我们一直争斗、争斗、争斗[到老],然后死去。没什么值得的成就,除了一堆恶业。
然而,慈心[的修炼]提升心智层次。一开始,你只对某些人有慈心。人类的一般心态是,对某些人但并非对每个人付以慈心善意。但修炼 brahmavihārā——梵住,你是在努力把心提升到梵天的层次。梵天们对一切众生都付以慈心善意,还有余量。倘若你能学会以这种方式思考,你便在内心成为梵天。
所以,问问自己:是什么在妨碍你创造无限的财富?是什么态度在挡路?要提醒自己:待人大方,多予慈心善意,乃是审慎之举。正如佛陀所说,一切善巧素质皆以审慎为始,以审慎为根。慈心正是善巧素质之一。
有时会听到这等说法:我们只需接通内在本然的慈心,让它自然流露即可。不过,观察孩童行为就会发现,并非有人教过他们慈心当有偏颇。当你初次尝试教孩童[无量]慈心时,有的会说:“我做不到。我怎么可能对那人有慈心?他做过这件那件坏事。” 你需要提醒他们:“慈心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他们,而是为你自己。”
这意味著,无量慈心是一种需要被培养、被发展的态度。你必须一路思考,才能修成。
经典上提到 mettacittena——“以慈心”。 Citta 这个词指“心”,也指“意”。当然,慈的重点在“心”,但同时也需要用到一些经过头脑思索的“意”。当你想到某个让你难生慈心的人时,试著问问自己:为什么你的慈心如此吝啬?障碍是什么?
毕竟,慈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愿那人幸福”。那人如何获得幸福?通过他/她的[意语行]业。所以,基本上你是在祈愿:“若此人以不善巧方式行事,愿他/她觉察错误,愿意改正,愿意变得更善巧。” 这是你可以对每个人都抱有的态度。然后你可以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助此人变得更善巧?” 与其记恨他过去所做的一切坏事,你把他看作一个有潜力的人,一个有潜力变好的人。因此,给自己一个挑战:你能做些什么,助此人变得更善巧,愿意变得更善巧?
也许你听过“太阳与风”的民间故事。有一天它们争论:谁更强?谁更有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更强。看那个在地球上裹著毯子走路的人。我能把他的毯子吹走。你做不到。” 于是风呼呼刮个不停,当然,那人只把毯子越裹越紧,风吹不去。太阳说:“好吧,让我试试。” 太阳只慢慢散发出光热。那人感受到温暖,便自动褪去毯子。故事的寓意很明显:你若试图强迫他人接受你的是非观,他们只会更固执于自己的一贯做法。但是,你若找到某种方法让他们自己想要改变,他们就会乐意去做。
所以,无量慈心的修炼,需要的不仅是采取一种心态,还需要作一些思考。正因此,佛陀给出大地、恒河、虚空等形象,并且称慈心为财富。这都是助你塑型思维的认知[perceptions]。
一旦慈心生起,如同一切财富,你当加以守护,因为总会有人行为不善,你不能让它损耗你的慈心。以母亲保护孩子为例。诗偈说:“当如母亲以命随护独子一般[随护慈心]。” 这句偈语有时被误译为:“当如母亲爱护独子一般爱护一切众生。” 但,“爱护”[cherish]一词在偈中并未出现,原偈用词是“随护”[protect] [2]。 不是要你随护众生,而是要你随护你自己的慈心,无论发生什么,即使面临死亡,也不弃离你的慈心。
佛陀还给了一个相关比喻:匪徒用双人锯试图将你肢解。佛陀说,倘若你让自己的心对匪徒生起丁点恶意,便是不遵循法,不遵循他的教导。即便在临死之际,你也须对他们保持慈心。因为,你若怀恨而终,死时便带著复仇心态,想报复那些匪徒。这会把你往下拉扯。这也说明,缺乏慈心对自己是有害的。
所以,这不是一个他人是否值得你施予慈心的问题。我们在资源有限,需要进行分配时谈论“值得”:“这人值得给那么多,那人值得给这么多。”但在这里,[作为梵住心]你所修的慈心应当是无限制的。你给予无限慈心,无量慈心,再给更多无穷尽的慈心。这就好比某些奇怪的数学问题,其中“无穷大”有多层次。你可以给予无穷慈心,第二天给予更多的无穷慈心,接下来的每一天给予更多的无穷慈心。无需限量。当你拥有那么多时,就不操心谁值得,谁不值得了,四面八方所有人你只管给。
所以,要学会大方地施予慈心。你越大方,收获越多,拥有越多。不要用小商小贩的态度施予慈心,斤斤计较,唯恐亏本。你应当致力于“无穷大”的算法。无需算计得失,只管不断制造。正如佛陀所说,施予丰沛,必将收获丰沛。或许你不能从他人那里收到慈心善意,但有一种内在安宁在你的慈心修炼中造就起来,你要让那个东西丰沛、丰饶。
而且,这是你可以做到的。倘若你心里有任何抵触,你必须质疑它,审问它。不要让它拥有丝毫力量,因为它只会令你贫穷。你必须问自己:为什么当你可以富有时,却要选择贫穷?
所以,记住这个比喻:慈心是你的财富。如前所说,就像拥有自己的印钞机,可以随意印刷钱钞。而且,不同于世俗钱钞,慈心的价值不随著它的量增而下降。慈心的算法不同于贫穷的算法,它是无限财富的算法。
[1] | 见中部21《锯喻经》。 |
[2] | 随护,原偈巴利动词为 anurakkhati. 《慈经》相关偈句为: “Mātā yathā niyaṁ puttaṁ āyusā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ūtesu māna-sambhāvaye aparimāṇaṁ.” “他应当如母亲以命随护亲子、独子一般,对一切众生无量地发展[慈]意。” “以命随护......”修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