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
福德 巴利经文选读
(英译、编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Merit
A Study Guide Prepar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美国慈林寺,仅限于免费发行。慈林寺许可人们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文与其它衍生作品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8 良稹, 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引言
佛教所有核心概念之中,福德(puñña)在西方是最不为人知且最不受欣赏的一项。或许这是因为,修福德似是一种专注"得利"与“造我”(selfing)的低级修持,而高等佛教修持则专注"放开"、特别是放开一切自我感。我们西方人由于常为时间所迫,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低级修持上,而想直接去往那些更高层次。然而,佛陀反复告诫说,人们若非已培养了坚实的基础,不可能稳定从事高层次的修练。求福德,正是在为此提供基础。转述一位现代佛教心理学家的话来说,一个人除非已培养起明智的自我感,是不可能明智地放开他的自我感的。福德的追求,正是佛教对明智的自我感的培养方式。
以下选读材料解说的是福德的修持之道。作为开端的<基本智慧>揭示出,最终引生「放开」之智的那些问题,何以首先专注对某些东西的「抓紧」: 这是指那些善巧素质,它们在初级层次上,为人们在放开粗相有害品性时提供安全的立足点。佛家智慧以专注无常想、苦想、非我想而著称,然而该智慧的运用,是在追求那些相对较常、较乐之事的过程中增长起来的,并且要求具备一个成熟的「我」,即: 能够为将来作计划、预料危险过患、为了长久幸福而牺牲短暂快乐、顾念他人之需、在追求一种智慧、纯净、慈悲的幸福之中培养起有力的自我依止感。
接下来,<福德>一章概述了引生那类喜乐的诸种福德业形式,它们主要集中于三类: 布施、持戒、禅定。此后三章分别讲述如何施行这些业才能够引生最大的喜乐。例如,<布施>一章讨论了如何可以藉著明智地选择适当的施礼动机、适当的礼物、适当的受礼者,获得最大的布施喜乐。<持戒>一章解说了如何从以往的错误中学习,同时又不陷入内疚、消沈。<禅定>一章不仅讨论了发展慈心观——最常与福德相提并论的禅修法门——如何趋向即刻当下的幸福,而且讨论了它如何还可以使过去不智之业的果报化至最小。
所有这三种福德形式都助益于最高的福德形式:入流果的证得,即对不死之法的第一瞥。因此,本材料的倒数第二章专讲来自该成就的幸福与安宁。
结束章节提醒我们,尽管福德业果报丰厚,对乐的追求最终导向超越对福德的追求。实际上,本书属于计划中涵盖佛教求乐之道两集系列的上集,下集讨论的无常想、苦想、非我想,作为下一阶段达到不死之乐的阿罗汉道。虽如此,把这两个阶段视为截然二分是不正确的。藉著追求福德,培养起明智的自我感,该过程本身便是已在修习如何放开不智的种种“造我”方式,因为人们正是藉著发展布施、持戒、慈心,学会克服吝啬、冷漠、无情。三种"想"的教导只是把同样的“去我”[de-selfing, 拆解自我]过程提升到更高层次,以达到一种更为真确之乐。
基本智慧
“有此情形,一个人被痛苦压倒,他内心疲惫,便悲伤、痛悼、哀叹、捶胸、昏乱起来。或者,一个人被痛苦压倒,他内心疲惫,便外出求索:‘有谁了解止息这苦痛的一两个办法?’ 比丘们,我告诉你们,该苦或者导致昏乱、或者导致求索。”
“此为趋向明辨[慧]之道: 往诣沙门、婆罗门时问:‘大德: 何为善巧? 何为不善巧? 何为有咎? 何为无咎? 何应长养? 何不应长养? 我一直在做的何事,将对我有长期的伤害与苦迫? 我一直在做的何事,将对我有长期的裨益与安乐?’”
“你认为如何,罗睺罗,镜子有何用途?”
“大德,用于观照。”
“同样地,罗睺罗,对于身业、语业、意业[身、语、意之动作]应当反复观照
“每当你想作某个身业时,应当观照它:‘我想作的这个身业——它会导致害己、导致害人、或导致两害么? 它是不善巧的身业,是有苦报、苦果的么?’ 你若在观照中得知,它会导致害己、导致害人、或导致两害; 它是不善巧的身业,是有苦报、苦果的,那么那样的身业是你绝对不适合作的。但你若在观照中得知,它不导致害己……它会是善巧的身业,是有乐报、乐果的,那么任何那样的身业,是你适合作的。
“每当你正在作某个身业时,应当观照它:‘我正在做的这个身业——是在导致害己、导致害人、或导致两害么? 它是不善巧的身业,是有苦报、苦果的么?’ 你若在观照中得知,它在导致害己、导致害人、或导致两害……你应当放弃。但是你若在观照中得知,它并不……你可以继续。
“你在作了某个身业之后,应当观照它…… 你若在观照中得知,它导致了害己、导致害人、或导致两害; 它是不善巧的身业,是有苦报、苦果的,那么你应当在尊师处或者善知的梵行同伴处忏悔、披露、公开这个身业。忏悔、披露、公开这个身业后,你应当在未来行使自制。但你若在观照中得知,它不导致害己、不导致害人、不导致两害……它是善巧的身业,是有乐报、乐果的,那么你应当住于喜悦,日夜训练诸善巧素质。
(同理于语业与意业,除了有关意业的最后一段如下:)
“每当你在作了某个意业之后,应当观照它……你若在观照中得知,它导致了害己、害人、或两害; 它是不善巧的意业,是有苦果、苦报的,那么你应当对那样的意业焦虑、惭耻、嫌弃。焦虑、惭耻、嫌弃后,你应当在未来行使自制。但你若在观照中得知,它不导致害己、不导致害人、不导致两害……它是善巧的意业,是有乐报、乐果的,那么你应当住于喜悦,日夜训练诸善巧素质。
“罗睺罗,凡是过去净化了身业、净化了语业、净化了意业的诸沙门、婆罗门,他们全都是如此反复观照后净化了身业、反复观照后净化了语业、反复观照后净化了意业。
“凡是未来将净化身业、将净化语业、将净化意业的诸沙门、婆罗门,他们全都是如此将反复观照后净化身业、将反复观照后净化语业、将反复观照后净化意业。
“凡是当前在净化身业、在净化语业、在净化意业的诸沙门、婆罗门,他们全都是如此在反复观照后净化身业、在反复观照后净化语业、在反复观照后净化意业。
“因此,罗睺罗,你应当训练自己:‘我将反复观照后净化身业。我将反复观照后净化语业。我将反复观照后净化意业。’ 你应当如此训练。”
“至于那行之不乐,但行后趋向增益之处[行动轨迹],正是借此处,可知其人——在勇士的耐力、勇士的毅力、勇士的精进力方面——是愚人还是智者。因为愚人不想:‘此处虽行之不乐,然而行后趋向增益,’于是他不行,故此该处之不行趋向他的损失。然而,智者观想:‘即便此处行之不乐,然而行后趋向增益,’于是他行之,故此该处之行趋向他的增益。
“至于那行之有乐,但行后趋向损失之处,正是借此行,可知其人——在勇士的耐力、勇士的毅力、勇士的精进力方面——是愚人还是智者。因为愚人不想:‘此处虽行之有乐,然而行后趋向损失,’于是他行之,故此该处之行趋向对他的损失。然而,智者观想:‘即便此处行之有乐,然而行后趋向损失,’于是他不行,故此该处之不行趋向他的增益。”
自己是自己的依靠,自己是自己的向导。 因此你当自己照看自己,如行商照看良马。
“何谓以己为行事准则?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前往野外、树下、空居,如此观想:‘我离家出家,非是为了僧袍; 我离家出家,非是为了钵食……为了居处……为了这等那等(来世的)缘起。而是因为我为生、老、病、死、忧、哀、痛、悲、惨所困,为苦所困,为苦所制,(我期待:)“这一整团苦与忧的终结或者可被证知!”我若寻求离家出家时已弃绝的同类感官之乐——或者更糟——那于我是不合适的。’他于是如此观想:‘我的精进将奋发而不松懈; 我的念住将确立而不混淆; 我的色身将平息而不动荡; 我的心将入定、一境。’在把自己作为行事准则之后,他弃绝不善巧、培养善巧,弃绝有咎、培养无咎,以清净方式照顾自己。此谓以己为行事准则。”
(阿难:)“‘此色身由自满而生成。然而该自满之弃绝,乃藉自满。’有此一说,指哪方面而说? 道友姐妹[听者为比丘尼],有一比丘听闻:‘他们说,名为某某的比丘,经由终结心漏,在即刻当下亲证自知,已进入、安住于无漏的心解脱与慧解脱。’他想到:‘他们说,名为某某的比丘,经由终结心漏,在即刻当下亲证自知,已进入、安住于无漏的心解脱与慧解脱。何以我不能?’于是后来,他借此自满,得弃自满。”
[1] | 据英译者,指涅槃,又指不受任何事扰动。 |
“比丘们,这四种业已由我亲知、自证、宣讲。哪四种? 有得黑果的黑业。有得白果的白业。有得黑白果的黑白业。有得不黑不白果、趋向业止息的不黑不白业。
“何为得黑果的黑业? 有此情形,某个人造作了伤害性的身体造作……伤害性的言语造作……伤害性的心理造作……他重生于一个伤害性的域界……他在该处受伤害性的接触……他只体验痛受,譬如地狱的众生。是谓得黑果的黑业。
“何为得白果的白业? 有此情形,某个人造作了无伤害的身体造作……无伤害的言语造作……无伤害的心理造作……他重生于一个无伤害的域界……他在该处受无伤害性的接触……他只体验乐受,譬如光明的天神。是谓得白果的白业。
“何为得黑白果的黑白业? 有此情形,某个人造作了既有害又无害的身体造作……既有害又无害的言语造作……既有害又无害的心理造作……他重生于一个既有害又无害的域界……他在该处既受有害又受无害的接触……他体验伤害与无伤害之受,苦乐混合,譬如人类、某些天神、某些低等域界的有情。是谓得黑白果的黑白业。
“何为得不黑不白果、趋向业的止息的不黑不白业? 对此得黑果的黑业,当下弃绝其动机……对此得白果的白业,当下弃绝其动机……对此得黑白果的黑白业,当下弃绝其动机。是谓得不黑不白果、趋向业止息的不黑不白业。”
另一篇相关经文大部分与上文重复,用以下例子定义得黑果的黑业:“有此情形,某人杀生、不予而取、行不当性事、说谎、饮用造成失慎的蒸馏与发酵饮料。”而把得白果的白业定义为:“有此情形,某人戒杀生、戒不予而取、戒行不当性事、戒说谎、戒饮用造成失慎的蒸馏与发酵饮料。”
“何为得非黑非白之果,趋向业之止息的非黑非白之业? 正见、正志、正言、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于是,薄伽梵针对家主优波离,作了一场循序渐进的开示,即,一段布施说,一段戒德说,一段天界说; 他宣讲了感官之欲的过患、降格、退败,以及出离的果报。接著,他见家主优波离的心已预备、可塑、五盖祛除、提升、明亮,便作了一场诸觉者特有的法义开示,即:苦、苦因、苦的止息、苦的止息之道。如无垢、洁净之布得以善吸染料,同样地,家主优波离正端坐原地,即升起内在无尘、无垢的法眼:「凡缘起者,皆趋向止息。」[凡缘起法,皆止息法]那时,屋主优婆离已见法,已达到法,已知法,已立足于法 [2] ,已消除疑惑,已再无疑问 —— 他已达到无畏,在师尊之教中为独立者,不需要依靠他人。"
[2] | 本注解与谢楚炎译坦尼沙罗尊者《法眼:文本与语境 》的注解4 是同一个讨论。「已立足于法」对应巴利文 pariyogālha dhamma. 据新版 PTS 词典 pariyogālha 为 pariyogāhati (PTS=goes deeply) 的过去分词,但此处坦尼沙罗尊者另译为 gained a footing. 尊者解释,是按照同源词 ogadha =firm footing in water, firm ground, a ford 来读. (同理于 amatogadha/ nibbānogadha: 立足于不死/立足于涅槃,都是入流/stream entry之意。) 据尊者: [it's the point where, when crossing a deep river, you are nearing the shore and your feet can touch thr [sic] riverbed.」这里用的比喻是渡河上岸。新版PTS 词典把 amatogadha 和 nibbānogadha 按旧版的 ogadha 释义读为 plunging, immersion into deathless /nibbana. 但描述入流者的动词之所以有别于 immerse, plunge, penetrate into, 是因为后者更似描述阿罗汉证悟。 SN12:68 有"井"的比喻: 入流者尚未「以身触水」,言下之意,证得阿罗汉的比喻,便是plunge into water. 又见 Sn2.1 《宝经》 「amataṃ vigayha」 = 跃入不死( ger. vigāhati ). |
福德(Puñña)
薄伽梵如是语、阿罗汉如是语,我如是闻:“比丘们: 不要畏惧福德业。这是幸福、如意、喜乐、可亲、愉悦的别语——福德业。我知道,我曾经长久地行福德,因此长久地体验著幸福、如意、喜乐、可亲、愉悦的果报。修习慈心禅七年后,长达七个收缩扩张之劫,我未回此世界。凡于收缩之劫,我往生光音天。凡于扩张之劫,我重现空旷的梵天界。在那里,我是大梵天、不可征服的胜者、无所不见者、大威力者。接著,我做了三十六次帝释天王。我做了几百次国王、转轮皇帝、正法王、四方的胜者,稳坐江山,拥有七宝 [p1] ——更不必说做地方国王的次数了。我想:‘是什么业成就此果、是什么业成就此报,如今我拥有如此的大力与威力?’接著我想到:‘是我的三种业果、三种业报,使得我如今拥有如此的大力与威力: 那就是布施、自律[身行语行]、自御[心意]。’”
[p1] | 原注:七宝为:圣轮、圣[理想的]宝石、圣象、圣马、圣妻、圣司库、圣顾问。 |
[p2] | 中译注:[samacariya] 直译为和谐的生活。 |
薄伽梵如是语、阿罗汉如是语,我如是闻:“有福德的活动,其场地有这三种。哪三种? 布施福德活动的场地[福德行处,行福德的方式]、持戒福德活动的场地、禅定福德活动的场地。这就是三种福德活动的场地。”
薄伽梵如是语、阿罗汉如是语,我如是闻:“我见过诸有情——拥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不曾辱骂圣者,持正见,受正见影响而行动[正见业]——身坏命终时,重生善趣、天界。我非是从其他僧侣行者处听来后告诉你们,我见过诸有情——拥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不曾辱骂圣者,持正见,受正见影响而行动——身坏命终时,重生善趣、天界。而是我亲知、亲见、亲证之后告诉你们,我见过诸有情——拥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不曾辱骂圣者,持正见,受正见影响而行动——身坏命终时,重生善趣、天界。”
坐于一边后,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对薄伽梵说:“大德,我方才独处时,觉知中升起这个想法:‘谁爱惜自己,谁不爱惜自己?’接著,我想到:‘那些行不良身业、不良语业、不良意业者,不爱惜自己。即便他们也许说我们爱惜自己,”然而他们并不爱惜自己。为什么? 他们自己对待自己,如同仇敌对待仇敌; 因此他们不爱惜自己。然而,那些行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者,爱惜自己。即便他们也许说:“我们不爱惜自己,”然而他们的确爱惜自己。为什么? 他们自己对待自己,如同亲人对待亲人; 因此他们爱惜自己。’”
“正是如此! 大王,正是如此! 那些行不良身业、不良语业、不良意业者,不爱惜自己。即便他们也许说:‘我们爱惜自己,’然而他们并不爱惜自己。为什么? 他们自己对待自己,如同仇敌对待仇敌; 因此他们不爱惜自己。然而,那些行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者,爱惜自己。即便他们也许说:‘我们不爱惜自己,’然而他们的确爱惜自己。为什么? 他们自己对待自己,如同亲人对待亲人; 因此他们爱惜自己。’”
那就是薄伽梵所言。言毕,这位善逝者、导师,又道:
坐于一边后,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对薄伽梵说:“大德,是否有一种素质,可以安稳保障两种福利——此生的福利与来生的福利?
“大王,有一种素质,可以安稳保障两种福利——此生的福利与来生的福利。
“尊者,是什么素质……”
“大王,是审慎[不放逸]。正如一切有足众生的足印为大象足印所包容,大象足印以其巨大被推为首位; 同样地,审慎的素质可以安稳保障两种福利——此生的福利与来生的福利。”
那就是薄伽梵所言。言毕,这位善逝者、导师,又道:
布施(Dana)
“未弃绝这五类素质,他不能进入、住于第一禅那……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 不能证得初果……一还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哪五类?对本寺院(指住宿)的吝啬、对家族(指护持者)的吝啬、对个人收益的吝啬、对个人地位的吝啬、对法的吝啬。”
以布施征服悭吝。
“何为布施的宝藏? 有此情形,一位圣者的弟子,觉知已洗清了悭吝之染,居于家中、慷慨、广施、乐于大方、回应所求、喜供钵食。此谓布施的宝藏。”
接著另一位天神在薄伽梵面前大声说:
“这是布施的五种果报: 他在人们眼里可亲、有魅力; 他得善士的景仰; 他的善名广传; 他不偏离家主的正当责任; 身坏命终时,他重生善趣、天界。”
“众生若了解布施与分享的果报,如我所了解那样,他们不布施不会吃。悭吝之染也不会制服他们的心。即便那是他们的最后一嚼、最后一口,若有人接受布施,他们也不会不分享。但因为众生不了解布施与分享的果报,不如我所了解那样,他们不布施就吃。悭吝之染制服了他们的心。”
村长刀师儿对薄伽梵说:“尊者,难道薄伽梵不曾多方赞扬对家庭的仁慈、爱护与同情么?”
“是的,村长,如来曾多方赞扬对家庭的仁慈、爱护与同情。”
“那么,尊者,为什么薄伽梵在饥荒之中、匮乏之际,在庄稼枯萎发白、转为干草之时,带著大批比丘在那烂陀游方? 薄伽梵是为了家庭的毁灭而修行。薄伽梵是为了家庭的消亡而修行。薄伽梵是为了家庭的衰败而修行。”
“村长,回忆过往九十一劫,我未知有任何家庭因布施煮熟之僧食而衰败。相反,凡是殷富之家,有多少财富、多少财产、多少金钱、多少宝饰、多少用品,一切皆来自布施、来自[行事]真实、来自自御。”
“借由布施一餐饭: ,施主施予受者五件礼。哪五件? 他/她施予生命、美貌、喜乐、力量、与急智。既施予了生命,他/她得以分享人界、天界的长寿。既施予了美貌,他/她得以分享人界、天界的美貌。既施予了喜乐,他/她得以分享人界、天界的喜乐。既施予了力量,他/她得以分享人界、天界的力量。既施予了急智,他/她得以分享人界、天界的急智。由布施一餐饭,施主施予受者这五件礼。”
接著有位天神,在深夜时分,身放强光、遍照祇林,走近薄伽梵。走近跟前,向薄伽梵顶礼后,立于一边。立于一边后,她在薄伽梵面前口说此偈:
其时,苏摩那公主带领五百贵族女伴,乘五百辆车,前往佛陀居处。近前顶礼后,坐于一边。坐下后她对薄伽梵说:
“假定有薄伽梵的两位弟子,信念、戒德与明辨等同,但其中一位布施僧食、另一位未曾布施。身坏命终时,他们将重生善趣、天界。在成为天神后,两者是否有任何不同、任何区别?”
“是的,有区别。” 薄伽梵说。“那位布施僧食者,生为天神后,将在五方面超过另一位: 天界的寿命、天界的美貌、天界的喜乐、天界的地位、天界的威力……”
“那么,假若他们从该界落下,重生此地: 生为人后,两者是否有任何不同、任何区别?”
“是的,有区别。” 薄伽梵说。“那位布施僧食的,生为人后,将在五方面超过另一位: 人界的寿命、人界的美貌、人界的喜乐、人界的地位、人界的威力……”
“那么,假若他们出家成为比丘: 出家后,两者是否有任何不同、任何区别?”
“是的,有区别。” 薄伽梵说。“那位布施僧食的,出家后,将在五方面超过另一位: 他会时常被供养[被请用]僧袍,罕有未受供养的情形。他会时常被供养食物……他会时常被供养居处……他会时常被供养医药,罕有未受供养的情形。他的圣道同伴们会时常待之以愉快的行动……愉快的言语……愉快的想法,并赠予他愉快的礼物,罕有待之以不愉快的行动……
“那么,假若两人都证得阿罗汉果,两者是否有任何不同、任何区别?”
“我告诉你,在该种情形下,就他们的解脱来说,两者并无不同。”
“太惊奇了,乔达摩大师,太震惊了,只此理由足以使人想布施僧食、足以使人想行福德,因为它使人在重生为天神、人类、比丘时皆得利益。”
婆罗门生漏往诣薄伽梵,到达后,与他交换友好问候。在交换友好的问候言辞之后,坐于一边。坐下后,他对薄伽梵说:“乔达摩大师,您知道,我们婆罗门作布施、作供养,(说:)‘愿此供礼增益我们死去的亲戚们、愿我们死去的亲戚们享用这件供礼。’那么乔达摩大师,那件供礼是否增益我们死去的亲戚? 我们死去的亲戚们是否享用到那件供礼?”
“婆罗门,在可能之处,它有增益,但在无可能之处则无。”
“那么乔达摩大师,何为有可能之处? 何为无可能之处?”
“婆罗门,有此情形,某人夺取生命、不予而取、行不当性事、讲谎言、谗言、恶语、闲谈、有贪意、有恶意、持妄见。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于地狱。他藉著地狱生灵之食在那里活、在那里住。这是那件供礼对居者有增益的一个无可能之处。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夺取生命、不予而取、行不当性事、讲谎言、谗言、恶语、闲谈、有贪意、有恶意、持妄见。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为动物。他藉著动物之食,在那里活、在那里住。这也是那件供礼对居者有增益的一个无可能之处。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戒夺取生命、戒不予而取、戒不当性事、戒妄语、戒谗言、戒恶语、戒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为人。他藉著人类之食在那里活、在那里住。这也是那件供礼对居者有增益的一个无可能之处。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戒夺取生命、戒不予而取、戒不当性事、戒妄语、戒谗言、戒恶语、戒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为天神。他藉著天神之食在那里活、在那里住。这也是那件供礼对居者有增益的一个无可能之处。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夺取生命、不予而取、行不当性事、讲谎言、谗言、恶语、闲谈、有贪意、有恶意、持妄见。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为饿鬼。他藉著亲友供养之食,在那里活、在那里住。这才是那件供礼对居者有增益的那个有可能之处。”
“不过,乔达摩大师,假若那位死去的亲戚未重生于那个可能之处,是谁享用那件供礼?”
“婆罗门,是重生于那个可能之处的其他亲戚。”
“不过,乔达摩大师,假若那位死去的亲戚未重生于那个可能之处,而其它死去的亲戚未重生于那个可能之处,是谁享用那件供礼?”
“婆罗门,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那个可能之处缺少他死去的亲戚 [an1] ,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能够的。不过不管怎样,施者是不会没有果报的。”
“乔达摩大师能否讲述[往生]那些无可能之处的准备?”
“婆罗门,我可以讲述[往生]无可能之处的准备。有此情形,某人夺取生命、不予而取、行不当性事、讲谎言、谗言、恶语、闲谈、有贪意、有恶意、持妄见。然而,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沙门。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为大象。在那里,他得到食物、饮料、鲜花及各种饰品 [an2] 。因为他夺取生命、不予而取、行不当性事、讲谎言、谗言、恶语、闲谈、有贪意、有恶意、持妄见,他重生为大象。但因为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沙门,他得到食物、饮料、鲜花及各种饰品。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夺取生命……持妄见。但他把食物……布施给僧侣、沙门。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为马……牛……家禽。在那里,他得到食物、饮料、鲜花及各种饰品。因为他夺取生命……持妄见,他重生为家禽。但因为他把食物、饮料……布施给僧侣、沙门,他得到食物、饮料、鲜花及各种饰品。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戒夺取生命、戒不予而取、戒不当性事、戒妄语、戒谗言、戒恶语、戒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沙门。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为人。在那里,他体验人界的五条感官之乐(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是因为他戒夺取生命、戒不予而取、戒不当性事、戒妄语、戒谗言、戒恶语、戒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他重生为人。是因为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沙门,他体验五条人界的感官之乐。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戒夺取生命,戒不予而取……持正见。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沙门。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为天神。在那里,他体验五条天界的感官之乐。因为他戒夺取生命、戒不予而取、戒不当性事、戒妄语、戒谗言、戒恶语、戒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他重生为天神。因为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沙门,他体验五条天界的感官之乐。不过不管怎样,婆罗门,施者是不会没有果报的。
“太惊奇了,乔达摩大师,太震惊了,施者是不会没有果报的,那多么足以使人想布施、足以使人想供养。”
“正是如此,婆罗门,正是如此。施者是不会没有果报的。”
“胜哉!世尊,胜哉!乔达摩大师好比将颠倒之物置正、把隐秘之事揭开、为迷途者指路、在黑夜里举灯、使有眼者见形,同样地,乔达摩大师藉多方推理,阐明了法。我归依乔达摩大师、归依法、归依僧。愿乔达摩大师记得我这个从今天起一生归依于他的居家弟子。”
[an1] | 律藏把自祖父上朔七代世系算作亲戚——换句话说,指所有来自同一个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的子孙。 |
[an2] | 禽类的“饰品”似包括色泽鲜艳的羽毛。类似地,大象、马、牛的“饰品”似指美观的纹理。 |
尊者舍利弗与来自瞻波的居士们往诣薄伽梵,近前顶礼后,坐于一边。坐下后,他对薄伽梵说:“是否有此情形,某人布施某种礼物,未得到大果报、大利益,而另一人布施同种礼物,却得到大果报、大利益?”
“是的,舍利弗,有此情形……”
“世尊,何以有此情形……”
“舍利弗,有此情形,一个人布施是为己私利、内心执取(果报),为己积攒、(想)‘我死后要享受此物,’他把礼物——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行者。舍利弗,你觉得如何? 一个人是否会如此布施?”
“世尊,是的。”
“他为己私利、内心执取,为己积攒、(想)‘我死后要享受此物,’布施了那件礼品——身坏命终时,重生四大王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再者,有此情形,一个人布施非是为己私利、内心不执取,非为己积攒、不想 ‘我死后要享受此物,而想‘布施是善事,’他把礼物——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了僧侣行者。舍利弗,你觉得如何? 一个人是否会这样布施?”
“世尊,是的。”
“他想‘布施是善事,’而布施了这件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三十三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布施是善事,他想‘我的父亲、祖父过去曾这般布施、这般行事。我中断这个古老的家族传统是不对的,’而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夜摩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我的父亲、祖父过去曾这般布施、这般行事。我中断这个古老的家族传统是不对的,’他想‘我富裕,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布施那些不富裕的,是不对的,’而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兜率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我富裕,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布施那些不富裕的,是不对的,’他想‘正如过去那些古圣贤们——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罗、跋罗陀婆奢、婆悉得、迦叶、婆咎——他们曾作过奉献,我布施也为作这样的奉献,’而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化乐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 ‘正如古圣贤们——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罗、跋罗陀婆奢、婆悉得、迦叶、婆咎——他们曾作过大奉献,我布施也为作这样的奉献,’他想‘我布施这个礼物时,它使心安宁、升起满足与喜悦,’而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他化自在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 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我布施此礼,它使心安宁、升起满足与喜悦,’他想‘这是对心的美化、对心的支持,’而把他的礼物——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与行者。舍利弗,你觉得如何? 一个人是否会这样布施?”
“世尊,是的。”
“他布施了该礼物,不为己私利、内里不执取,不为己积攒、不想:‘我死后要享受此物。’
“……也不想:‘布施是善事。’
“……也不想:‘我的父亲、祖父过去曾这般布施、这般行事。我中断这个古老的家族传统是不对的。’
“……也不想:‘我富裕,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布施不富裕的,是不对的。’
“……也不想:‘正如古圣贤们——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罗、跋罗陀婆奢、婆悉得、迦叶、婆咎——他们曾作过大奉献,我布施也为作这样的奉献。’
“……也不想:‘我布施此礼,它使心安宁、升起满足与喜悦。’
“……而是想:‘这是对心的美化、对心的支持’——身坏命终时,重生为梵众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不还者、他不回这个世界。’
“舍利弗,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布施某种礼物,未得到大果报、大善益,而另一个人布施同种礼物,却得到大果报、大利益。”
“这五件为正直者[善人]的布施: 哪五件? 正直者带著信念[具信]布施; 正直者用心布施; 正直者适时布施; 正直者带著同情心布施; 正直者布施时不伤害自己与他人。”
“既带著信念布施,无论该礼物之果报异熟于何处,他富有,财富多、财产多。他健壮、英俊、令人景仰、肤色如莲。
“既用心布施,无论该礼物之果报异熟于何处,他富有,财富多、财产多。他的儿女、妻子、家奴、仆人、役工,用心听从他,仔细听从他,以善解之心事奉他。
“既适时布施,无论该礼物之果报异熟于何处,他富有,财富多、财产多。他的目标适时达成。
“既带著同情心布施,无论该礼物之果报异熟于何处,他富有,财富多、财产多。他的心倾向于享受五种奢华的感官之乐。
“既布施时不伤害自己或他人,无论该礼物之果报异熟于何处,他富有,财富多、财产多。他的财产无论在何处不遭破坏——无论来自火烧、水淹、王权、盗贼、还是恨心子孙。
“这就是正直者的五件布施。”
“有这五件适时之礼。哪五件? 他布施给新来者; 他布施给离去者; 他布施给患病者; 他在饥荒时布施; 他向有德者供养田地与果园的头期收获。这就是五件适时之礼。
于是弊宿王子为婆罗门、沙门、潦倒者、流浪者、穷人、乞者设了一次布施。在那次布施中,他施予了米糠粥与卤水; 他施予了边缘起结的粗布。有一名为郁多罗的婆罗门少年,是那次布施的主管。他在施予时如此发愿:“借此布施,愿我此生与弊宿王子交往,但不在来世。” 弊宿王子听说郁多罗在施予时如此发愿:“借此布施,愿我此生与弊宿王子交往,但不在来世,”便把他召来,对他说:“亲爱的孩子,听说你施予时如此发愿:‘借此布施,愿我此生与弊宿王子交往,但不在来世,’可是真的?”
“是,大人。”
“你何以如此发愿……? 难道我们这些求福德者,不期望布施的果报么?”
“可是大人,那次布施的食物是米糠粥与卤水: 你连脚都不愿碰触,何况食之。还有那边缘起结的粗布: 你连脚都不愿碰触,何况著之。大人待我们亲爱、和悦,因此我们如何能把亲爱、和悦[之果]与不悦[之果]结在一处?
“既如此,亲爱的孩子,那就以我所食、以我所著的等次作布施吧。”
“是,大人,” 婆罗门少年郁多罗答道,于是便以弊宿王子所食之食、以弊宿王子所著之衣的等次设立布施。后来,弊宿王子——因未用心布施、未亲手布施、布施时不体贴、布施如弃废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四大王天的天神,住在空荡的色里沙迦宫。然而婆罗门少年郁多罗,那次布施的主管——因为用心布施、亲手布施、布施时体贴、布施不似弃废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成为(更高的)三十三天的天神。”
“比丘们,如何是六支具足[六要素俱备]的供养? 有此情形,有施与者的三支,有受施者的三支。
“哪些是施与者的三支? 比丘们,有此情形,施与者在施与前心愉悦,在施与时心净信,在施与后心满足。这些是施与者的三支。
“哪些是受施者的三支? 比丘们,有此情形,受施者们是离贪者或调伏贪的修行者,是离嗔者或调伏嗔的修行者,是离痴者或调伏痴的修行者。这些是受施者的三支。
“这些便是施与者的三支,受施者的三支。比丘们,如此便是六支具足的供养。”
“比丘们,一份具备如此六支的供养,不容易用'有一个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乐的滋养,天界般的、得乐果的, 去往天界的、导向那欲得的、可爱的、适意的、利益的、安乐的'来衡量。只能称为不可估算、不可测度的大福德蕴[巨量福德]。
“比丘们,正如大海之水难以用'有这几桶、几百桶、几千桶、几十万桶水'来衡量。只能称为不可估算、不可测度的大水蕴[巨量之水]。」
其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于日中往诣薄伽梵。到达后对薄伽梵顶礼,坐于一边。坐下后,薄伽梵对他说: 「大王日中由何处前来?」
「大德,方才一位放贷人家主在舍卫城逝世。我刚把他的无嗣巨财转归王宫: 一千万银币,更不必提金币。然而,尽管身为放贷人家主,他的食物享受竟是如此: 吃碎米饭与卤水。他的衣物享受竟是如此: 穿三片麻布衣。他的车乘享受竟是如此: 坐以树叶为篷的破旧小车。」
「正是如此,大王,正是如此。那位放贷人家主过去有一世曾经给名为多迦罗尸弃的独觉佛供养钵食。他一边(对仆人们)说: 『给这位沙门布施钵食,』一边起座离去。不过在布施后他反悔了:『不如家奴或仆役们吃了那钵食。』……他给名为多迦罗尸弃的独觉佛供养钵食的业果是,他七次重生于善趣、天界。随着该业的余果,他就在舍卫城此地七次重生为放贷人。不过,他在布施后反悔——『不如家奴或仆役们吃了那钵食。』——借着该业果,他的心不倾向对食物的豪华享受、他的心不倾向对衣物的豪华享受、他的心不倾向对车乘的豪华享受、他的心不倾向对五条感官之欲豪华享受。」
游方者婆蹉衢多往诣薄伽梵,到达后,与他交换友好问候。交换友好问候言辞之后,坐于一边。坐下后他对薄伽梵说:“乔达摩大师,我听闻‘沙门乔达摩如是说: “只能对我布施,不能对他人。只能对给我的弟子布施,不能对他人。只有施予我而非他人之礼,方可生大果报。只有施予我的弟子而非他人弟子之礼,方可生大果报。”’传播此言者: 他们是在传播乔达摩大师的实言么? 他们未以不实之言误传他么? 他们是如法回驳,使得如法思考者无理由批评么? 因为我们不想误传乔达摩大师。”
“婆蹉,凡是说:‘只能对我布施……只有施予我而非他人之礼,方可生大果报。只有施予我的弟子而非他人弟子之礼,方可生大果报’的人士,并未传播我的实言,而是以不实不真之言误传我。
“婆蹉,凡是阻碍他人布施者,造成三种障碍、三种妨碍。哪三种? 他造成对施者福德的障碍、对受者利益的障碍、在此之前他破坏与伤害他自己。凡是阻碍他人布施者,即造成这三种障碍、这三种妨碍。
“我告诉你,婆蹉,即便一个人把涮完杯碗的水倒进村里的池塘时,想著:‘愿住在此处的动物以之为食,’那也是福德的一个来源,更不必说布施给人。但我实说,施予有德者之礼有大果报,施予失德者之礼果报不大。”
坐于一边后,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对薄伽梵说:“大德,一件礼物应送往何处?”
“大王,应送到使心有自信感之处。”
“不过大德,一件礼物送往何处,才生大果报?”
“大王,‘一件礼物应送何处’是一回事,而‘一件礼物送往何处,生大果报’则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了。赠予一位有德者——而不是失德者——会生大果报。既如此,大王,我反问一个问题。你方便回答。
“大王,你认为如何,有此情形,你有一场战争迫近,一场兵事将临。一位刹帝利青年前来加入——未受训、未练习、未整纪、未操练,怖畏、惧怕、怯懦、擅遁。你接纳他么? 你任用此种人么?
“不,大德,我不接纳他,我不用此种人。”
“接著,一位婆罗门青年……一位商贾青年……一位劳工青年前来加入——未受训、未练习、未整纪、未操练,怖畏、惧怕、怯懦、擅遁。你接纳他么? 你任用此种人么?”
“不,大德,我不接纳他。我不用此种人。”
“那么大王,你认为如何,有此情形,你有一场战争迫近,一场兵事将临。一位刹帝利青年前来加入——已受训、已练习、已整纪、已操练,无畏、无惧、不怯、不遁。你接纳他么? 你任用此种人么?
“是,大德,我会接纳他,我任用此种人。”
“接著,一位婆罗门青年……一位商贾青年……一位劳工青年前来加入——已受训、已练习、已整纪、已操练,无畏、无惧、不怯、不遁。你接纳他么? 你任用此种人么?
“是,大德,我会接纳他,我任用此种人。”
“同样地,大王,当某人已离家、出家——无论来自何等种姓——并且已离弃了五种素质、拥有了五种素质时,施予他的礼物生大果报。
“他离弃了哪五种素质? 他已离弃了感官之欲……恶意……昏睡……掉举……疑。这是他离弃的五种素质。他拥有了哪五种素质? 他拥有了成就者 [sn324] 的戒德蕴……成就者的定力蕴……成就者的明辨蕴……成就者的解脱蕴……成就者的知见蕴。这是他拥有的五种素质。
“离弃这五种素质、已拥有这五种素质者,施予他的礼物生大果报。”
那就是薄伽梵所言。言毕,这位善逝者、导师又说:
[sn324] | 直译为无学,成就圆满不更修学者,指阿罗汉。 |
薄伽梵如是语、阿罗汉如是语,我如是闻:“这是三种无上的信仰对象。哪三种?
“凡一切有情中——无足类、双足类、四足类、多足类、有色身与无色身者、有感受者、无感受者、非感非非感者——如来、阿罗汉、正自觉者被尊为无上。那些对这位觉者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得无上果报。
“凡一切造作与非造作的素质中,无欲的素质——制服沈醉、消灭渴欲、拔除执取、中断轮回、摧毁贪爱、无欲、止息、证得解脱——被尊为无上。那些对无欲的素质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得无上果报。
“凡一切造作的素质之中,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被尊为无上。那些对八圣道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得无上果报。 [iti90-1]
“凡一切团体之中,如来弟子的僧伽被尊为无上——即四双八辈者。那些对僧伽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得无上果报。
比丘们,这就是三种无上的信仰对象。”
中译注:据英译者,
[iti90-1] | 三对象为佛、法、僧,此处第二与第三节属于法的两个层次。 |
[iti90-2] | 指该界中的至高果报。 |
薄伽梵如是语、阿罗汉如是语,我如是闻: “有这两类礼: 财礼与法礼。两者之中,此为至高: 法礼。有这两类分享: 财的分享与法的分享。两者之中,此为至高:
中译注
[iti98-1] | 据英译者,指法礼助他们证得清净。 |
“阿难,向他人传法不易。法只能由一位五种素质兼备者来传。哪五种?
“传法时应作如是想:‘我愿一步一步讲。’
“传法时应作如是想:‘我愿讲解(因果)顺序。’
“传法时应作如是想:‘我愿出于同情心而讲。’
“传法时应作如是想:‘我不为物质报酬而讲。’
“传法时应作如是想:‘我讲时不诋毁自己与他人。’
“阿难,向他人传法不易。法只能由一位五种素质兼备者来传。”
持戒(Sila)
“何为戒德的宝藏? 有此情形,一位圣弟子戒夺取生命、戒不予而取、戒不当性事、戒谎言、戒导致失慎的醉品。此谓戒德的宝藏。”
“何谓不善巧? 夺取生命为不善巧,不予而取……不当性事……说谎……辱骂……谗言……闲谈为不善巧。贪欲……恶意……妄见为不善巧。此为不善巧。
“何谓善巧? 戒夺取生命为善巧,戒不予而取……戒不当性事……戒说谎……戒辱骂……戒谗言……戒闲谈为善巧。离贪欲……离恶意……离妄见为善巧。此为善巧。”
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自宫楼走下,往诣薄伽梵。近前顶礼后,坐于一边。坐下后,他对薄伽梵说:“方才我与末利王后同在宫楼。我对她说:‘有谁比你更爱惜你自己?’
‘陛下,没有。’她答。‘没有人比我更爱惜我自己。那么陛下你呢?有谁比你更爱惜你自己?’
‘末利,没有。没有人比我更爱惜我自己。’”
接著,意识到那件事的重要性,其时薄伽梵大声道:
“有此五件赠礼、五件大礼——独特、持久、传统、古老、纯净,从起始便纯净——不容置疑、永远不容置疑、是多闻的沙门、婆罗门无可指责的。
“有此情形,一位圣者的弟子戒夺取生命、离夺取生命。他这样做时,便使数量无限的生灵免于危险、免于敌意、免于压迫。藉著向数量无限的生灵赠予无危险、无敌意、无压迫的自由,他也得以分享这个无危险、无敌意、无压迫的无限自由。这是第一件礼物、第一件大礼——独特、持久、传统、古老、纯净、从起始便纯净——不容置疑、永远不容置疑、是多闻的沙门、婆罗门无可指责的。
“再者,这位圣者的弟子戒不予而取、离不予而取。他这样做时,便使数量无限的生灵免于危险、免于敌意、免于压迫。藉著向数量无限的生灵赠予无危险、无敌意、无压迫的自由,他也得以分享这个无危险、无敌意、无压迫的无限自由。这是第二件礼物……
“再者,这位圣者的弟子戒不当性事、离不当性事。他这样做时,便使数量无限的生灵免于危险、免于敌意、免于压迫。藉著向数量无限的生灵赠予无危险、无敌意、无压迫的自由,他也得以分享这个无危险、无敌意、无压迫的无限自由。这是第三件礼物……
“再者,这位圣者的弟子戒谎言、离谎言。他这样做时,便使数量无限的生灵免于危险、免于敌意、免于压迫。藉著向数量无限的生灵赠予无危险、无敌意、无压迫的自由,他也得以分享这个无危险、无敌意、无压迫的无限自由。这是第四件礼物……
“再者,这位圣者的弟子戒醉品、离醉品。他这样做时,便使数量无限的生灵免于危险、免于敌意、免于压迫。藉著向数量无限的生灵赠予无危险、无敌意、无压迫的自由,他也得以分享这个无危险、无敌意、无压迫的无限自由。这是第五件礼物、第五件大礼——独特、持久、传统、古老、纯净、从起始便纯净——不容置疑、永远不容置疑、是多闻的沙门、婆罗门无可指责的。这是福德的第八种果报: 是善巧、喜乐的滋养、如天界、得快乐、趋向天界、趋向愉快、喜悦、适意、福利、与幸福的果报。”
“纯陀,净化身业有三种方式、净化语业有四种方式、净化意业有三种方式。
“那么,如何以三种方式净化身业?有此情形,某人戒杀生、离杀生。他为了一切众生的福祉,放下棍、放下刀,谨慎、仁慈、有同情心。他戒不予而取、离不予而取。他不以盗贼的方式,在村中野外,拿走属于他人、未曾赠与之物。他戒不当性事、离不当性事。对有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的监护、有法庇护的人(指出家人),对有丈夫的、服刑役的、另有男子赠花为冠的人,他不与之行任何性事。此谓如何以三种方式净化身业。
“那么,如何以四种方式净化语业?有此情形,某人戒谎言、离谎言。当他被乡镇集会、团体集会、家族集会、行业集会、或王家集会征召,若他被要求作证:‘来吧,善男子,讲你所知的事’,其时他若不知,就说‘我不知’。他若知,就说‘我知’。他若不曾见,就说‘我不曾见’。他若见过,就说‘我见过’。如此,他不为己为人、为任何奖赏而故意说谎。他戒谎言、离谎言。他说真话、坚持真相、坚定可靠、不欺骗世界。他戒馋言、离馋言。他在此处听见的,不在彼处讲,为了不离间彼处与此处之人。他在彼处听见的,不在此处讲,为了不离间此处与彼处之人。如此,他团结彼此分裂者,巩固相互联合者。他爱好和睦、喜好和睦、乐于和睦,言语间制造和睦。他戒辱骂、离辱骂。他的言辞悦耳、慈爱、进入人心、有礼、令众人宽心愉悦。他戒闲谈、离闲谈。他的言谈应时、符合实际、循照目标、法与律。他的言谈值得珍视、及时、合理、谨慎、关乎目的。此谓如何以四种方式净化语业。
“那么,如何以三种方式净化意业?有此情形,某人不贪。他不贪他人所有,想著: ‘啊,那个属于他人的可以成为我的!’他无恶意、内心坚定、不受败坏。(他想)‘愿这些有情离敌意、离压迫、离困难,愿他们平安照顾自己。’他有正见,看事物的观点不扭曲:‘有布施、有供养、有奉献。善行恶行有果有报。有此世来世。有父母。有生灵自发轮回;有僧侣沙门,藉正行正修,在自知亲证之后,宣说此世来世。’此谓如何以三种方式净化意业。
“纯陀,此谓十善业道。”
坐于一边后,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对薄伽梵道:“大德,我方才在独处时,觉知中生起此念:‘是谁自得护卫,是谁自缺护卫?’接著我想:‘那些行不良身业、不良语业、不良意业者,自缺护卫。即便有一队象军、一队马军、一队车军、一队步军的护卫,他们仍自缺护卫。为什么? 因为那是外在护卫、非是内在护卫。故此他们自缺护卫。然而,行良好身业、良好语业、良好意业者,自得护卫。即便无一队象军、一队马军、一队车军、或者一对步军的护卫,仍自得护卫。为什么? 因为那是内在护卫、非是外在护卫。故此他们自得护卫。”
“正是如此,大王! 正是如此! 那些行不良身业、不良语业、不良意业者,自缺护卫。即便有一队象军、一队马军、一队车军、一队步军的护卫,他们仍自缺护卫。为什么? 因为那是外在护卫、非是内在护卫。故此他们自缺护卫。然而,行良好身业、良好语业、良好意业者,自得护卫。即便无一队象军、一队马军、一队车军、或者一队步军的护卫,仍自得护卫。为什么? 因为那是内在护卫、非是外在护卫。故此他们自得护卫。”
那就是薄伽梵所言。言毕,这位善逝者,导师又道:
坐于一边后,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对薄伽梵道:“大德,方才我(在皇家法庭)断案时看见,即便是富裕的刹帝利、富裕的婆罗门、富裕的家主——富有巨量的财物产业、巨量的金币银币、巨量的宝物用品、巨量的资财粮食——也以感官之欲为因、以感官之欲为缘、为著感官之欲,故意说谎。于是我想:‘我再不欲断案了! 让其他善士断案出名吧!’”
“正是如此,大王! 正是如此! 即便是富裕的刹帝利、富裕的婆罗门、富裕的家主……也以感官之欲为因、以感官之欲为缘、为著感官之欲,故意说谎。那将引导他们趋向长久的伤害与痛苦。”
那就是薄伽梵所说。言毕,这位善逝者、导师,又道:
“我告诉你们,有一件事,违反的人,没有什么恶事他不会做。哪一事?是这件事:故意说谎。”
“比丘们,有这五种缺失。哪五种? 亲戚的缺失、财富的缺失、因病的缺失、戒德的缺失、见的缺失。非是因为亲戚的缺失、财富的缺失、或者因病的缺失——有情于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匮乏处、恶趣、低等界、地狱。而是因为戒德的缺失、见的缺失——有情于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匮乏界、恶趣、低等域、地狱。这就是五种损失。
“有这五种具足。哪五种? 亲戚具足、财富具足、无病具足、戒德具足、见具足。非是因为亲戚具足、财富具足、无病具足——有情于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而是因为戒德具足、见具足——有情于身坏命终之时——重生于善趣、天界。这就是五种具足。”
“拥有戒德、具足戒德有此五种利益。哪五种? 有此情形,一位有戒德者,藉行事不失慎,聚集大量财富……他的善名远扬……与任何团体打交道——贵族武士、婆罗门、家主、沙门——他/她有自信、不窘怯……他死时不昏乱……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这是拥有戒德、具足戒德的五种利益。”
薄伽梵如是语,阿罗汉如是语。我如是闻: “期望此三种喜乐的智者,应守护他的戒德。哪三种? (想:)‘愿褒扬来我处,’智者应守护他的戒德。(想:)‘愿财富来我处,’智者应守护他的戒德。(想:)‘愿我身坏命终时重生善趣、天界,’智者应守护他的戒德。期望此三种喜乐的智者,应守护他的戒德。”
凡以杖为难无辜、无杖者,将迅速陷入十事之一:
“世间有这四种人。哪四种? 有此情形,某人夺取生命、不予而取(偷盗)、行不当性事、妄语、谗言、恶语、闲谈、有贪欲、有恶意、持妄见。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于匮乏处、恶趣、低等界、地狱。
又有此情形,某人夺取生命……持妄见。身坏命终时,他却重生于善趣、天界。
又有此情形,某人戒夺取生命、戒不予而取、戒不当性事、戒妄语、戒谗言、戒恶语、戒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于善趣、天界。
又有此情形,某人戒夺取生命……持正见。身坏命终时,他却重生于匮乏处、恶趣、低等界、地狱。
凡某人夺取生命……身坏命终时,却重生于善趣、天界者——此种情形: 或者他先前曾作过善业,令有乐受,或者他在死亡时刻改持正见。因此,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至于他那些夺取生命……持妄见的果报,他或者在即刻当下、或者在(此生)后期、或者在来世感受。
凡某人戒夺取生命……持正见,身坏命终时,却重生于匮乏处、恶趣、低等界、地狱者——此种情形: 或者他先前曾作过恶业,令有痛受,或者他在死亡时刻改持妄见。因此,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匮乏处、恶趣、低等界、地狱。至于他那些戒夺取生命……持正见的果报,他或者在即刻当下、或者在(此生)后期、或者在来世感受……”
“村长,有的沙门、婆罗门持这类教义、持这类观点:‘一切杀生者,即刻当下经历痛苦。一切不予而取者……行不当性事者……说谎者,即刻当下经历痛苦。’
“有此情形,人们看见某人配带花环、饰品、沐浴梳洗、修剪须发、享受女色,如一位国王。他们探问:‘朋友,此人做了什么,得以配带花环……如一位国王?’ 答:‘朋友,此人攻击了国王的敌人,夺取了他的生命。国王感谢他、奖赏他。那就是何以他配带花环……如一位国王。’
“又有此情形,人们看见某人被坚绳捆绑、双臂反缚、头发剃光、随著凶厉的鼓声被迫游街,从一街到另一街、从一路口到另一路口,逐出南门,在城南郊被砍头。’他们问:‘朋友,此人做了什么,被坚绳捆绑……在城南郊被砍头?’答:‘朋友,此人是国王的敌人,他夺取了某男子或女子的生命。那就是何以官家派人抓住他,对他施以此等刑罚。’
“村长,你觉得如何: 你是否见过、听过此种情形?”
“世尊,我见过、听过,将来还会听闻此种情形。”
“那么,村长,持此教义、持此见——‘一切杀生者,即刻当下经历痛苦’ ——的沙门、婆罗门,他们所说是真是假? ”
“是假,世尊。”
“那些信口说空洞假话者,他们道德不道德?”
“不道德,世尊。”
“那些修持错误者,他们持的是正见、妄见?”
“妄见,世尊。”
“信任持妄见者是否合适?”
“不合适,世尊。”
“那么,村长,有此情形,人们看见某人配带花环、饰品……如一位国王。他们探问:‘朋友,此人做了什么,得以配带花环……如一位国王?’人们答:‘朋友,此人攻击了国王的敌人,盗窃了他的财宝。国王感谢他、奖赏他。那就是何以他配带花环……如一位国王。’
“又有此情形,人们看见某人被坚绳捆绑……在城南郊被砍头。他们问:‘朋友,此人做了什么,被坚绳捆绑……在城南郊被砍头?’答:‘朋友,此人是国王的敌人,他犯了盗窃罪,从某村某林中盗窃了某物事……’
“又有此情形,人们看见某人配带花环、饰品……如一位国王。他们探问:‘朋友,此人做了什么,得以配带花环……如一位国王?’答:‘朋友,此人诱惑了国王敌人之妻……’
“又有此情形,人们看见某人被坚绳捆绑……在城南郊被砍头。’他们问:‘朋友,此人做了什么,被坚绳捆绑……在城南郊被砍头?’答:‘朋友,此人诱惑了良家妇人与少女……’
“又有此情形,人们看见某人配带花环,饰品……如一位国王。他们探问:‘朋友,此人做了什么,得以配带花环……如一位国王?’答:‘朋友,此人用一句谎话使国王大笑……’
“又有此情形,人们看见某人被坚绳捆绑……在城南郊被砍头。’他们问:‘朋友,此人做了什么,被坚绳捆绑……在城南郊被砍头?’答:‘朋友,此人用一句谎话使某家主或家主之子的志向被毁灭。那就是何以官家派人抓住他,对他施以此种刑罚。’
“村长,你觉得如何: 你是否见过、听过此等情形?”
“大德,我见过、听过,将来还将听闻此等情形。”
“因此,村长,持此教义、持此见——‘一切说谎者,即刻当下经历痛苦。一切不予而取者……行不当性事者……说谎者,即刻当下经历痛苦。’ ——的沙门、婆罗门,他们所说是真是假? ……信任持妄见者是否合适?”“不合适,大德。”
“比丘们,夺取生命——耽溺、培育、发展之——乃是趋向地狱、趋向畜生界、趋向饿鬼界之事。来自夺取生命的一切果报中最轻者,是当他重生为人时导致短命。
“偷盗——耽溺、培育、发展之——乃是趋向地狱、趋向畜生界、趋向饿鬼界之事。来自不偷盗一切果报中最轻者,是当他重生为人时导致失去财富。
“不当性事——耽溺、培育、发展之——乃是趋向地狱、趋向畜生界、趋向饿鬼界之事。来自不当性事的一切果报中最轻者,是当他重生为人时导致敌对与报复。
“说谎——耽溺、培育、发展之——乃是趋向地狱、趋向畜生界、趋向饿鬼界之事。来自谎言的一切果报中最轻者,是当他重生为人时导致被诬陷。
“离间馋言——耽溺、培育、发展之——乃是趋向地狱、趋向畜生界、趋向饿鬼界之事。来自离间馋言的一切果报中最轻者,是当他重生为人时导致失去友谊。
“粗言恶语——耽溺、培育、发展之——乃是趋向地狱、趋向畜生界、趋向饿鬼界之事。来自粗言恶语的一切果报中最轻者,是当他重生为人时导致嗓音粗糙。
“琐碎闲谈——耽溺、培育、发展之——乃是趋向地狱、趋向畜生界、趋向饿鬼界之事。来自琐碎闲谈的一切果报中最轻者,是当他重生为人时导致言辞不为重视。
“饮用发酵、蒸馏的醉品——耽溺、培育、发展之——乃是趋向地狱、趋向畜生界、趋向饿鬼界之事”。来自饮用发酵、蒸馏的醉品的一切果报中最轻者,是当他重生为人时导致精神混乱。”
尼乾陀的弟子、村长刀师儿往诣薄伽梵,近前顶礼后,坐于一边。坐下后,薄伽梵对他说:“村长,尼乾陀-若提子如何对弟子说法?”
“大德,尼乾陀-若提子如此对弟子说法:‘一切夺取生命者,必定堕匮乏处、必定堕地狱。一切偷盗者……一切行不当性事者必定坠匮乏处、必定坠地狱……凡是某人常行之事,即随其引导而重生。’那便是尼乾陀-若提子对弟子的说法方式。”
“假若‘凡是某人常行之事,即随其引导而重生’为真,那么照尼乾陀-若提子之言,无人必定堕匮乏处、必定堕地狱,你以为如何:假定某人为夺取生命者,那么考虑他作此事与不作此事的时间,不论日夜,何者长久: 是他夺取生命的时间,还是未夺取生命的时间?
“大德……他夺取生命的时间较短,未夺取生命的时间较长。假如‘凡是某人常行之事,即随其引导而重生’为真,那么依照尼乾陀-若提子之言,无人必定堕匮乏处、堕地狱。”
“村长,你以为如何: 假定某人偷盗……行不当性事……说谎,那么他作此事的时间与不作此事的时间,不论日夜,何者长久: 是他说谎的时间,还是未说谎的时间?
“大德……他说谎的时间较短,未说谎的时间较长。假如‘凡是某人常行之事,即随其引导而重生’为真,那么依照尼乾陀-若提子之言,无人必定堕匮乏处、堕地狱。”
“村长,有此情形,某位导师持此教义,持此见[观点]:‘一切夺取生命者,必定堕匮乏处、必定堕地狱。一切偷盗者……一切行不当性事者必定坠匮乏处、坠地狱。” 一位弟子信仰那位导师,想道:‘我们的导师持此教义,持此见:“一切夺取生命者,必定堕匮乏处、必定堕地狱。”我曾经杀死有情,我也必定堕匮乏处、必定堕地狱。他便抓紧了那个见。假若他不放弃该教义,不放弃该心态,不舍弃那个见,那就如同他已被带走,他已被置于地狱。’
“(他想:)‘我们的导师持此教义,持此见:‘一切盗窃者……一切行不当性事者……一切说谎者,必定堕匮乏处,必定堕地狱。”我曾说过谎,我也必定堕匮乏处,必定堕地狱。他便抓紧了那个见。假若他不放弃该教条,不放弃该心态,不舍弃那个见,那就如同已他被带走,他已被置于地狱。’
“有此情形,村长,一位如来出现于世,他是阿罗汉、正自觉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间解、无上调御者、天人之师、佛陀、薄伽梵。他以种种方式,批评与责备夺取生命,并且说:‘戒夺取生命。’他批评与责备偷盗,并且说:‘戒偷盗。’ 他批评与责备不当性事,并且说:‘戒不当性事。’ 他批评与责备说谎,并且说:‘戒谎言。’
“一位弟子信仰这位导师,想道:‘薄伽梵以种种方式,批评与责备夺取生命,并且说:“戒夺取生命。”我或多或少曾经夺取过有情的生命。那是不对的。那是不善的。但假若我对此悔恨,我的那件恶行不会消解。’他如此观想之后,当即戒夺取生命,在未来离夺取生命。如此才有该恶行的弃绝,如此才有该恶行的超越。
“(他想:)‘薄伽梵以种种方式,批评与责备偷盗……行不当性事……批评与责备说谎,并且说:“戒谎言。” 我或多或少曾经说过谎言。那是不对的。那是不善的。但假若我对此悔恨,我的那件恶行不会消解。’他如此观想之后,当即戒说谎,在未来离说谎。如此才有该恶行的弃绝,如此才有该恶行的超越。”
一时,薄伽梵住那烂陀附近的波婆离迦芒果林中。村长刀师儿往诣薄伽梵,近前顶礼后,坐于一边。坐下后,他对薄伽梵说:“大德,西部地方的婆罗门——那些手持水瓶、佩带西瓦罗[某种水生植物]花环、以水为净化媒介的拜火者——能够把死者(的灵魂)取出、托起、指教它、送它生天。不过,薄伽梵、阿罗汉、正自觉者能够使全世界有情,于身坏命终后,重生于善趣、天界吧。”
“好吧,村长,我就此事问你,你看怎么合适就怎么答。你觉得如何: 有此情形,有人是一位破坏生命、偷盗、行不当性事、谎言、谗言、粗语、闲谈、有贪欲、有恶意、持妄见者。又有众人聚集、集会、祈祷、持颂、合掌于心前绕行(说):‘愿此人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你觉得如何,那人——得到众人的祈祷、持颂、合掌于心前绕行——身坏命终时,能否重生善趣、天界?”
“不能,大德。”
“假定有人把一块巨石投入深湖,又有众人聚集、集会、祈祷、持颂、合掌于心前绕行(说):‘大石啊,上升吧! 大石啊,浮起吧!大石啊,漂上岸吧!’你觉得如何,那块大石——得到众人的祈祷、持颂、合掌于心前绕行——能否上升、浮起、漂上岸?”
“不能,大德。”
“同理于任何破坏生命、偷盗、行不当性事、说谎、谗言、粗语、闲谈、有贪欲、有恶意、持妄见者。哪怕有众人聚集、聚会、祈祷、持颂、合掌于心前绕行(说)——‘愿此人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那人身坏命终时,仍将重生于匮乏处、恶趣、低等界、地狱。
“再者,你觉得如何: 假定有人是一位戒破坏生命、戒偷盗、戒不当性事、戒谎言、戒谗言、戒粗语、戒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者。又有众人聚集、集会、祈祷、持颂、合掌于心前绕行(说):‘愿此人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匮乏处、恶趣、低等界、地狱。’你觉得如何,那人——得到众人的祈祷、持颂、合掌于心前绕行——身坏命终时,能否重生于匮乏处、恶趣、低等界、地狱?”
“不能,大德。”
“假定有人把一罐酥油投入深水湖中,油罐破坏、残片下沈、酥油则上升。又有众人聚集、集会、祈祷、持颂、合掌于心前绕行(说):‘酥油啊,沉没吧! 酥油啊,淹没吧! 酥油啊,下沈吧!’你觉得如何,那酥油——得到众人的祈祷、持颂、合掌于心前绕行——能否沉没、淹没、下沈?”
“大德,不能。”
“同理于任何破坏生命、偷盗、行不当性事、说谎、谗言、粗语、闲谈、有贪欲、有恶意、持妄见者。哪怕有众人聚集、集会、祈祷、持颂、合掌于心前绕行(说)——‘愿此人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身坏命终时,仍将重生于匮乏处、恶趣、低等界、地狱。”
禅定(Bhavana)
“趋向自发重生(天界)之一切福德活动场地[福德行处],不若慈心解脱(指藉修慈达心解脱)的十六分之一。慈心光明、光绚、光辉——远胜它们。
“正如一切星光不若月光的十六分之一,因为月光光明、光绚、光辉——远胜它们,更如此,趋向自发重生天界之一切福德活动场地,不若慈心解脱的十六分之一,因为慈心光明、光绚、光辉——远胜它们。”
“正如在雨季的末月、在秋季,天空晴朗无云,太阳升起时,光明、光绚、光辉,占领了被黑暗浸没的空间,更如此,趋向自发重生天界的一切福德活动场地,不若慈心解脱的十六分之一,因为慈心光明、光绚、光辉——胜于它们。”
“正如晨星在黎明前的暗色中光明、光绚、光辉,更如此,趋向自发重生天界的一切福德活动场地,不若慈心解脱的十六分之一,因为慈心光明、光绚、光辉——胜于它们。”
“何为不善巧之根? 贪为不善巧之根,嗔为不善巧之根,痴为不善巧之根。此谓不善巧之根。
“何为善巧之根? 离贪为善巧之根,离嗔为善巧之根,离痴为善巧之根。此谓善巧之根。”
于是卡拉玛人往诣薄伽梵。到达时,有的向他顶礼后,坐于一边。有的与他相互问候,在友好的问候与礼节后,坐于一边。有的合掌于胸前向他致意,坐于一边。有的自报姓名,坐于一边。有的不出声,坐于一边。
坐于一边时,克萨普达的卡拉码人对薄伽梵说:“大德,有些僧侣行者来到克萨普达。他们阐述、颂扬自己的教义,但对他人的教义,却贬低、辱骂、鄙视、毁谤。又有其他僧侣行者来到克萨普达。他们阐述、颂扬自己的教义,但对他人的教义,却贬低、辱骂、鄙视、毁谤。他们根本让我们疑惑不定: 这些尊敬的僧侣行者们,哪些讲真话,那些在欺骗?
“卡拉玛人,你们当然不确定。你们当然有疑惑。当有某些原因使你们疑惑、不确定,就像此种情形时,卡拉玛人,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导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法]是缺乏技巧的;这些素质是该受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批评;这些素质采纳施行时,趋向伤害与苦痛’——那时你应当弃绝它们。”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贪欲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大德,是有害。”
“此贪人为贪意左右,心受贪意控制: 他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伤害与苦痛。”
“正是,大德。”
(同理于嗔与痴。)
“因此,卡拉玛人,我说过:‘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 这些素质是善巧的;这些素质是无可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赞扬;这些素质采纳奉行时,趋向安宁与幸福’——那时你应当进入、安住其中。’是这样说的,是指这方面而说。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离贪之意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大德,是有益。”
“此离贪之人不为贪意左右,心不受贪意控制: 他戒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安宁与幸福。”
“正是,大德。”
(同理于离嗔与离痴)
“因此,卡拉玛人,我说过:‘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善巧的;这些素质是无可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赞扬;这些素质采纳奉行时,趋向安宁与幸福’——那时你应当进入、安住其中。’ 是这样说的,是指这方面而说。
“卡拉玛人,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离贪、离嗔、离痴、警觉、决意——以满怀善意的觉知[具慈之心],朝第一方向(东方)、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善意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他以满怀同情的觉知[具悲之心],朝第一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同情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他以满怀随喜的觉知[具喜之心],朝第一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随喜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他以满怀舍离的觉知[具舍之心],朝第一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舍离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卡拉玛人,一位圣者的弟子——其心如此无敌意、无恶意、清净无染——即时即地便得四种保障。
“‘如果死后另有世界,如果善行恶行各有果报,那么以此为依据,身坏命终时,我将重生善趣、天界。’这是他所得的第一种保障。
“‘不过,如果死后另无世界,如果善行恶行各无果报,那么此生此地,我离敌意、离恶意、离困顿,自在地照顾自己。’这是他所得的第二种保障。
“‘如果恶由行为造成,我却不曾对任何人有过恶意。既未造恶业,苦又从何处触及我?’这是他所得的第三种保障。
“‘如果,如果行为不造恶业,那么我可以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是清净的。’这是他所得的第四种保障。
“一位圣者的弟子——其心如此离敌意、离恶意、清净无染——即时即地便得此四种保障。”
尔时有众比丘往诣薄伽梵,近前顶礼后,坐于一边。坐于一边后,他们对他说:“大德,方才在舍卫城,一比丘被蛇噬中后死去。”
“比丘们,那位比丘必定未曾以满怀善意的觉知[具慈之心]遍传四蛇王族。因为,他若以慈心遍传四蛇王族,他不会死于蛇噬。哪四蛇王族? 毗楼帕卡蛇王族、伊罗钵多蛇王族、舍婆子蛇王族、黑瞿昙蛇王族。那位比丘必定未曾以慈心遍传四蛇王族。他若以满怀善意的觉知遍传四蛇王族,他不会死于蛇噬。比丘们,我准许你们,为了自我保护、自我护卫、自我生存,以满怀善意的觉知遍传此四蛇王族。”
“比丘们,他人对你们说话,也许随带这五方面: 适时或非时、真或假、亲切或粗暴、有益或无益、慈心或恨意。
“他们对你们说话,也许适时,也许非时。
“他们对你们说话,也许为真,也许为假。
“他们对你们说话,也许亲切,也许粗暴。
“他们对你们说话,也许有益,也许无益。
“他们对你们说话,也许怀著慈心,也许怀著恨意。
“不管怎样,你们应当训练自己:‘我们的心决不受影响,我们决不讲恶语。我们将住于善意、无恨、同情那人的福利。我们将以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他,以他为出发点,以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包容一切的宇宙——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你们应当那样训练自己。
“假若有一人执锄、筐来说:‘我要使这大地成为非地。’他处处挖掘、处处撒土、处处吐唾、处处解尿,一边说:‘成为非地,成为非地。’你们觉得如何——他能否使这大地成为非地? ”
“不能,大德。为什么? 因为这大地既深又广。不易成为非地。那人只会得到疲倦与失望。”
“同样地,比丘们,他人对你们所说之语也许随带这五方面: 适时或非时、真或假、亲切或粗暴、有益或无益、慈心或恨意。他们对你们说话,也许适时,也许非时。他们对你们说话,也许为真,也许为假。他们对你们说话,也许亲切,也许粗暴。他们对你们说话,也许有益,也许无益。他们对你们说话,也许怀著慈心,也许怀著恨意。不管怎样,你们应当训练自己: ‘我们的心决不受影响,我们决不讲恶语。我们将住于善意、无恨、同情那人的福利。我们将以等同大地之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他,以他为出发点,以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包容一切的宇宙——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你们应当那样训练自己。
“假若有一人手执紫胶、雌黄、绽蓝、或者锗红来说:‘我要在此虚空之中,画出图像、显现图像。’你们觉得如何——他能否在虚空之中,画出图像、显现图像? ”
“不能,大德。为什么? 因为虚空无形、无相。不易在虚空之中画出图像、显现图像。那人只会得到疲倦与失望。”
“同样地,比丘们,他人对你们所说之语可能包含这五方面……不管怎样,你们应当训练自己: ‘我们的心决不受影响,我们决不讲恶语。我们将住于善意、无恨、同情那人的福利。我们将以等同虚空之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他,以他为出发点,以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包容一切的宇宙——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你们应当那样训练自己。
“假若有人执干草火炬来说:‘我要以此干草火炬令恒河升热、沸腾。’你们觉得如何——他能否用这把干草火炬使恒河升热、沸腾? ”
“不能,大德。为什么? 因为恒河既深又广,不易以干草火炬使它升热、令它沸腾。那人只会收获疲倦与失望。”
“同样地,比丘们,他人对你们所说之语可能包含这五方面……不管怎样,你们应当训练自己: ‘我们的心决不受影响,我们决不讲恶语。我们将住于善意、无恨、同情那人的福利。我们将以等同恒河之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他,以他为出发点,以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包容一切的宇宙——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你们应当那样训练自己。
“假若有一猫皮袋——捶击、善捶、捶透、柔软、如绸、无沙沙咯咯之声响。一人执杖或砾来说:’我以此杖或砾,将此猫皮袋——捶击、善捶、捶透、柔软、如绸、无沙沙咯咯之声响者——令它发出沙沙咯咯之声响。那么你们以为如何——他能否以此杖或砾,将此猫皮袋——捶击、善捶、捶透、柔软、如绸、无沙沙咯咯之声响者——令它发出沙沙咯咯之声响? ”
“不能,大德。为什么? 因为那猫皮袋已被捶击、善捶、捶透、柔软、如绸、无沙沙咯咯之声响。不易以杖或砾令它发出沙沙咯咯之声响。那人只会得到疲倦与失望。”
“同样地,比丘们,他人对你们所说之语可能包含这五方面……不管怎样,你们应当训练自己: ‘我们的心决不受影响,我们决不讲恶语。我们将住于善意、无恨、同情那人的福利。我们将以等同猫皮袋的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他,以他为出发点,继续以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包容一切的宇宙——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你们应当那样训练自己。
“比丘们,即使强盗们野蛮地用一把双柄锯将你逐肢锯去,你们当中那些让自己的心升起嗔怒者,还没有听从我的教导。即便那时,你们仍应训练自己:‘我们的心决不受影响,我们决不讲恶语。我们将住于善意、无恨、同情那人的福利。我们将以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他,以他为出发点,我们将以具慈的觉知连续遍传包容一切的宇宙——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你们应当那样训练自己。
“比丘们,假若常念此双柄锯之教喻,还有任何细微或粗糙的语言形式你们不堪忍受么? ”
“没有,大德。”
“那么应当常念此双柄锯之教喻,那将是为了你们长远的利益与幸福。”
“贤明,念住,你们应当修无量定[即以无量慈、悲、喜、舍为修行业处所得之定]。一个人贤明、念住,修成无量定时,当即自得五种智。哪五种?
“‘此定当下极乐,将来亦得极乐。’ 之智当即自得。
“‘此定为圣定,非与肉欲之诱相关。’ 之智当即自得。
“‘此定非由低俗者证得。’ 之智当即自得。
“‘此定宁静、精致、得轻安、证一境、非藉造作约束维持境界。’ 之智当即自得。
“‘我具念入此定、具念出此定。’ 之智当即自得。
“贤明、念住,你们应当培育无量定。一个人贤明、念住,修成无量定时,当即自得五种智。”
“比丘们,一位慈心解脱得以培育、发展、修习、给予传播手段、给予根基、稳定、牢固、善持者,可预期十一种利益。哪十一种?
“他安眠。安醒。不见恶梦。为人敬爱。为非人敬爱。天众守护他。火、毒、武器不能碰触他。他的心入定迅速。他的肤色明亮。他临终不混淆。并且——若不能洞穿更高境界——他将往生梵天界。
“此为一位慈心解脱得以培育、发展、修习、给予传播手段、给予根基、稳定、牢固、善持者,可预期的十一种利益。”
“既已离弃杀生,他戒杀生……(圣者的弟子)戒偷盗……他戒不当性事……他戒说谎……他戒谗言……他戒谩骂……他戒闲谈。既已离弃觊觎,他无觊觎。既已离弃恶意与忿怒,他成为无恶意者。既已离弃妄见,他成为持正见者。
“村长,圣者的那位弟子——如此离贪、离嗔、离痴、警觉、坚定——以满怀善意[具慈]的觉知,朝第一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善意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如一位强力的螺号手可以朝四方无碍地传讯,同样地,慈心解脱如此发展、修习时,凡已行之任何有限度之事,不再留在那里,不再停在那里。
“圣者的那位弟子……以满怀同情……随喜……舍离的觉知,朝第一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舍离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如一位强力的螺号手可朝四方无碍地传讯,同样地,舍心解脱如此发展、修习时,凡已行之任何有限度之事,不再留在那里,不再停在那里。”
“ 比丘们,我不说,已完成及累积之业[有动机的行为],(其果报)未在此地此刻或在未来状态体验,即可消除。我也不说,已完成与累积之业,(其果报)尚未体验,即[成就]止息苦之业。
“圣者的那位弟子——由此离贪、离嗔、离痴、警觉、念住——他以满怀善意的觉知,朝第一方向(东方)、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具慈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他明辨:‘过去,我之此心有限、未修。如今,我之此心已无量、善修。凡已行之任何有限度之事,不再留在那里,不再停在那里。’
“比丘们,你们以为如何: 假若那位青年,从少时起,即修慈心解脱,他会作任何恶业么? ”
“大德,不会。 ”
“既不作恶业,他会触及苦么? ”
“大德,不会,因为当他不行恶业时,从何处触及苦? ”
“此慈心解脱,无论男女,皆当修。无论男女,皆不能带此色身离去。比丘们,死亡只有一念之遥。(修此心解脱者)他明辨:‘此色身由业所生,凡此身已行之恶业,将全部在此(此生)体验。以后将不再来。’如是修成之慈心解脱,将使在此地证得直觉智而未成就更高解脱的比丘趋向不还。
“圣者的那位弟子——由此离贪、离嗔、离痴、警觉、念住——他以满怀同情的觉知,朝第一方向……
“圣者的那位弟子——由此离贪、离嗔、离痴、警觉、念住——他以满怀随喜的觉知,朝第一方向……
“圣者的那位弟子——由此离贪、离嗔、离痴、警觉、念住——他以满怀舍离的觉知,朝第一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舍离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他明辨:‘过去,我之此心有限、未修。如今,我之此心已无量、善修。凡已行之任何有限度之事,不再留在那里,不再停在那里。’
“比丘们,你们以为如何: 假若那位青年,从少时起即修慈心解脱,他会作任何恶业么? ”
“大德,不会。”
“既不作恶业,他会接触苦么? ”
“大德,不会,因为当他不行恶业时,从何处接触苦? ”
“此舍心解脱,无论男女,皆当修。无论男女,皆不能带此色身离去。比丘们,死亡只有一念之遥。(修此心解脱者)他明辨:‘此色身由业所生,凡此身已行之恶业,将全部在此(此生)体验。以后将不再来。’如是修成之舍心解脱,将使在此地证得直觉智而未成就更高解脱的比丘趋向不还[得不还法]。
原注: 巴利圣典协会增支部10-11的翻译者F.L.伍德华提到本经似由数处来源连缀成。他举本段与下一段之间、下一段与其后段之间的骤然中断为例证。
“比丘们,说‘某人凡以何等方式造业,那即是它的体验方式’之任何者,不可能梵行,无缘正确止息苦。但是说‘当某人令业得如此如此之感受,那就是它的果报的体验方式’之任何者,有可能梵行,有缘正确止息苦。
“有此情形,某人所行之一件小恶把他带入地狱。有此情形,另一人所行之同样一件小恶在即刻当下被体验,大部分仅显现于刹那间。
“那么,何种人所行之一件小恶把他带入地狱? 有此情形,某人未修身(不净观)、未修戒德、未修心、未修明辨: 狭促、心小、住于苦。这种人所行之一件小恶把他带入地狱。
“那么,何种人所行之一件小恶在即刻当下被体验,大部分仅显现于刹那间? 有此情形,某人修身、修戒德、修心、修明辨: 无限、心大、住于无量(心解脱)。这种人所行之一件小恶在即刻当下被体验,大部分仅显现于刹那间。
“假若一人把一块盐投进杯中少量水里。你们觉得如何? 杯中水是否因那块盐而变得味咸、不适饮? ”
“大德,是的。为什么? 杯中水只有少量,因为那块盐而变得味咸、不适饮? ”
“那么,假若一人把一块盐投进恒河。你们觉得如何? 恒河水是否因那块盐而变得味咸、不适饮? ”
“不,大德。为什么? 因为恒河水巨量,不会因为那块盐而变得味咸、不适饮。”
“同样地,有此情形,某人所行之一件小恶把他带入地狱; 有此情形,另一人所行之同样一件小恶在即刻当下被体验,大部分仅显现于刹那间。
“有此情形,某人因半钱(卡哈巴那)被投进监狱、因一钱被投进监狱、因一百钱被投进监狱。有此情形,另一人不因半钱被投进监狱、不因一钱被投进监狱、不因一百钱被投进监狱。那么,是什么人因半钱……因一钱……因一百钱被投进监狱? 有此情形,某人贫穷、少资、寡财。是这种人因半钱……因一钱……因一百钱被投进监狱。那么,是什么人不因半钱……不因一钱……不因一百钱被投进监狱? 有此情形,某人富有、多资、多财。是这种人不因半钱……不因一钱……不因一百钱被投进监狱。
“同样地,有此情形,某人所行之一件小恶把他带入地狱; 有此情形,另一人所行之同样一件小恶在即刻当下被体验,大部分仅显现于刹那间。
“正如屠羊者对一盗羊者有魄力打、绑、杀、或任意处置、但对另一盗羊者无魄力打、绑、杀、或任意处置。那么,何种人盗羊时,屠羊者有魄力打、绑、杀、或任意处置? 有此情形,某人贫穷、少资、寡财。是这种盗羊者,屠羊者有魄力打、绑、杀、或任意处置。那么,当何种人盗羊时,屠羊者无魄力打、绑、杀、或任意处置? 有此情形,某人富有、多资、多财,是一位国王或国王的大臣。是这种人盗羊时,屠羊者无魄力打、绑、杀、或任意处置。他只能双手合于心前乞求: ‘请大人把羊或羊的价钱给我。’
“同样地,有此情形,某人所行之一件小恶把他带入地狱; 有此情形,另一人所行之同样一件小恶在即刻当下被体验,大部分仅显现于刹那间。
“那么,何种人所行之一件小恶把他带入地狱? 有此情形,某人未修身、未修戒德、未修心、未修明辨: 狭促、心小、住于苦。这种人所行之一件小恶把他带入地狱。
“那么,何种人所行之一件小恶在即刻当下被体验,大部分仅显现于刹那间? 有此情形,某人修身、修戒德、修心、修明辨: 无限、心大、住于无量(心解脱)。这种人所行之一件小恶在即刻当下被体验,大部分仅显现于刹那间。
“比丘们,说‘某人凡以何等方式造业,那即是它的体验方式’之任何者,不可能梵行,无缘正确止息苦。但是说‘当某人令业得如此如此之感受,那就是它的果报的体验方式’之任何者,有可能梵行,有缘正确止息苦。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也许说:‘尽管善意作为我的心解脱,已被我发展、修习、调御、作为基础、稳定、牢固、善持,恶意仍继续控制我的心。’应当告诉他: ‘不要那样说,不应那样讲。不要误传薄伽梵,因为误传薄伽梵是不对的,薄伽梵不会那样讲。当善意作为心解脱,已被发展、修习、调御、作为基础、稳定、牢固、善持时——恶意仍继续控制心,是不可能的,是不能够的。那个可能性不存在,因为这就是逃离恶意: 慈心解脱。’
“再者,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也许说:‘尽管同情作为我的心解脱,已被我发展、修习、调御、作为基础、稳定、牢固、善持,害意仍继续控制我的心。’应当告诉他:‘不要那样说,不应那样讲。不要误传薄伽梵,因为误传薄伽梵是不对的,薄伽梵不会那样讲。当同情作为心解脱,已被发展、修习、调御、作为基础、稳定、牢固、善持时——害意仍继续控制心,是不可能的,是不能够的。那个可能性不存在,因为这就是逃离害意: 悲心解脱。’
“再者,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也许说:‘尽管随喜作为我的心解脱,已被我发展、修习、调御、作为基础、稳定、牢固、善持,怨意仍继续控制我的心。’应当告诉他:‘不要那样说,不应那样讲。不要误传薄伽梵,因为误传薄伽梵是不对的,薄伽梵不会那样讲。当随喜作为心解脱,已被发展、修习、调御、作为基础、稳定、牢固、善持时——怨意仍继续控制心,是不可能的,是不能够的。那个可能性不存在,因为这就是逃离怨意: 喜心解脱。’
“再者,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也许说:‘尽管舍离作为我的心解脱,已被我发展、修习、调御、作为基础、稳定、牢固、善持,欲意仍继续控制我的心。’应当告诉他:‘不要那样说,不应那样讲。不要误传薄伽梵,因为误传薄伽梵是不对的,薄伽梵不会那样讲。当舍离作为心解脱,已被发展、修习、调御、作为基础、稳定、牢固、善持时——欲意仍继续控制心,是不可能的,是不能够的。那个可能性不存在,因为这就是逃离欲意: 舍心解脱。’”
“慈心解脱[借由修慈入定得心解脱]既修成,它的趣向是什么,它的殊胜、果报、终极是什么?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以慈心培育念觉支,依靠独居……离欲……止息,得以放开。他以慈心培育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依靠独居……离欲……止息,得以放开。他若愿意,则在非可厌存在的情形下住于辨识可厌。他若愿意,则在非可厌存在的情形下住于辨识可厌。他若愿意,则在非可厌与可厌存在的情形下住于辨识可厌。他若愿意,则在可厌与非可厌存在的情形下住于辨识非可厌。他若愿意——在可厌与非可厌存在的情形下——使自己断离两者,住于舍离、警觉、念住。或者,他可以进入、安住善妙[美好]的解脱。我告诉你们,比丘们对一位未穿透更高解脱者——慈心解脱以善妙为其殊胜。
“那么,悲心解脱既修成,它的趣向是什么,它的殊胜、果报、终极是什么?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以悲心培育念觉支……他若愿意——在可厌与非可厌存在的情形下——使自己断离两者,住于舍离、警觉、念住。或者,随著对色(身体)之辨识的彻底超越,随著对阻碍之辨识的消失,不注意辨识多样性,(而辨识):‘空无边,’他进入、安住空无边的域场。我告诉你们,比丘们,对一位未穿透更高解脱者——悲心解脱以空无边处为其殊胜。
“那么,悲心解脱既修成,它的趣向是什么,它的殊胜、果报、终极是什么?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以喜心培育念觉支……他若愿意——在可厌与非可厌存在的情形下——使自己断离两者,住于舍离、警觉、念住。或者,随著彻底超越空无边处之辨识,(想):‘识无边,’他进入、安住识无边的域场。我告诉你们,比丘们,对一位未穿透更高解脱者——喜心解脱以识无边处为其殊胜。
“那么,舍心解脱既修成,它的趣向是什么,它的殊胜、果报、终极是什么?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以舍心……培育念觉支……他若愿意——在可厌与非可厌存在的情形下——使自己断离两者,住于舍离、警觉、念住。或者,随著彻底超越识无边处之辨识,(想):‘无所有,’他进入、安住无所有的域场。我告诉你们,比丘们,对一位未穿透更高解脱者——舍心解脱以无所有处为其殊胜。”
“有此情形,某人以满怀善意的觉知[具慈之心],朝第一方向(东方)、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善意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他品尝它、渴望它、借此得满足。住于它——固定于它、常居于它、不离落它——那么,死时,他重现于梵众天之天神之中。比丘们,梵众天之天神的寿命有一劫。凡夫在彼处,耗尽天神的寿命后,去地狱、动物胎、饿鬼界。然而,薄伽梵的弟子在彼处,耗尽天神的寿命后,就在该生存态得解脱。比丘们,这就是圣者弟子与凡夫,有趣向、有重现时,两者之间的不同、差异、区别。
“有此情形,某人以满怀同情的觉知[具悲之心],朝第一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同情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他品尝它、渴望它、借此得满足。住于它——固定于它、常居于它、不离落它——那么,死时,他重生于光音天之天神中。比丘们,光音天之天神的寿命有两劫。凡夫在彼处,耗尽天神的寿命后,去地狱、动物胎、饿鬼界。然而,薄伽梵的弟子在彼处,耗尽天神的寿命后,就在该生存态得解脱。比丘们,这就是圣者弟子与凡夫,有趣向、有重现时,两者之间的不同、差异、区别。
“有此情形,某人以满怀随喜的觉知[具喜之心],朝第一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随喜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他品尝它、渴望它、借此得满足。住于它——固定于它、常居于它、不离落它——那么,死时,他重生于遍净天之天神中。比丘们,遍净天之天神的寿命有四劫。凡夫在彼处,耗尽天神的寿命后,去地狱、动物胎、饿鬼界。然而,薄伽梵的弟子在彼处,耗尽天神的寿命后,就在该生存态得解脱。比丘们,这就是圣者弟子与凡夫,有趣向、有重现时,两者之间的不同、差异、区别。
“有此情形,某人以满怀舍离的觉知[具舍之心],朝第一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舍离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他品尝它、渴望它、借此得满足。住于它——固定于它、常居于它、不离落它——那么,死时,他重生于广果天之天神中。比丘们,广果天之天神的寿命有五百劫。凡夫在彼处,耗尽天神的寿命后,去地狱、动物胎、饿鬼界。然而,薄伽梵的弟子在彼处,耗尽天神的寿命后,就在该生存态得解脱。比丘们,这就是圣者弟子与凡夫,有趣向、有重现时,两者之间的不同、差异、区别。” [an4.125-2]
[an4.125-1] | 原注:光音天、遍净天[直译:黑美]、广果天的天神都是色界层次的梵天。 |
[an4.125-2] | 原注:本经与增支部4.123一起读时给人印象是,以修习无量慈心只能得初禅,而下两个无量境界——悲与喜——只能分别得第二与第三禅那。然而,下文的AN8.63表明,这四种无量境界都能一路引向第四禅。那部经与本经的不同之处在于修习这些境界的行者对该境界的态度。在那部经中,此人特意以该境界作为培育所有四禅的基础。本经中,此人只享受该境界而住于其中。 |
某比丘往诣薄伽梵,到达顶礼后,坐于一边。坐下后他对薄伽梵说:“善哉薄伽梵若为我简要说法,使我从薄伽梵处闻法后,独居远离: 审慎、精勤、决意。”
“不过,某些低俗之人正是如此求法,为说法后,却以为应该紧随于我。”
“愿薄伽梵为我简要说法! 愿善逝者为我简要说法! 也许我能领悟薄伽梵之言。也许我能成为薄伽梵言教的继承者。”
“那么,比丘,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我的心将朝内确立、善持。恶法、非善巧法[素质]一旦升起,无一将继续毁坏心。’你应当那样训练自己。
“接下来,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慈,作为我的心解脱,应当发展、修习、给予传播手段、给予根基、稳定、牢固、善持。’你应当那样训练自己。当你修得此定时,应以寻想与评估发展此定、应以无寻想[寻]与少量评估[伺]发展它、应以无寻想与无评估发展它、应以喜感……非喜感……乐感……应以舍离发展它。
“当此定如此发展、如此善修之后,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悲,作为我的心解脱……随喜,作为我的心解脱……舍,作为我的心解脱,应当发展、修习、给予传播手段、给予根基、稳定、牢固、善持。’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当你修得此定时,应以寻想与评估发展此定、应以无寻想与少量评估发展它、应以无寻想与无评估发展它、应以喜感……非喜感……乐感……应以舍离发展它。
“当此定如此发展、如此善修后,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我将住于观色身——精勤、警觉、念住——把对世间的贪与苦放在一边。’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当你修得此定时,应以寻想与评估发展此定、应以无寻想与少量评估发展它、应以无寻想与无评估发展它,应以喜感……非喜感……乐感……应以舍离发展它。
“当此定如此发展、如此善修后,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我将住于观受——精勤、警觉、念住——把对世间的贪与苦放在一边。’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当你修得此定时,应以寻想与评估发展此定、应以无寻想与少量评估发展它、应以无寻想与无评估发展它、应以喜感……非喜感……乐感……应以舍离发展它。
“当此定如此修习、如此善修后,凡行处,安适而行。凡立处,安适而立。凡坐处,安适而坐。凡卧处,安适而卧。”
于是那位比丘,被薄伽梵的训诫所训诫,离座起身,对薄伽梵右绕后离去。独居远离: 审慎、精勤、决意,他不久即达到、安住梵行生活的至上目标——族姓子为此正当出家,即时即地亲证自知。他了知: 生已止,梵行已圆满,任务已完成,此世界不再有为。”于是他成为另一位阿罗汉。
“有此情形,某人以满怀善意的觉知[具慈之心],朝第一方向(东方)、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善意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他把凡与色、受、想、形、识相关的一切现象视为无常、苦、病症、造作、箭、痛、疾、异物、破坏、空性、非我。身坏命终时,他重现于净居天的天神之中。这种重生是不同于凡人的。”
(同理于悲、喜、舍。)
“有此情形,某人以满怀善意的觉知[具慈之心],朝第一方向(东方)、又朝第二、第三、第四方向连续遍传。如此朝上、下、一切方向、处处、全部,他以满怀善意的觉知,朝包容一切的宇宙连续遍传: 广博、广大、无量、无敌意、无恶意。他对此观想,则明辨:‘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意作的。凡造作、意作者,皆是无常、会止息的。’正是住于彼处,他达到心漏的终结。或者,若未达到——则由于此法爱、此法喜、由于五下分结的彻底消褪——他将重生(净居天),在那里彻底解脱,从彼世界再不还此。
“家主,这也是薄伽梵——那位知者、见者、阿罗汉、正自觉者——所说之一法[素质],住于其中,审慎、精勤、决意,一位比丘解脱尚未解脱之心,灭尽尚未灭尽之漏,证得尚未证得的离轭之殊胜安稳。”
(同理于慈心解脱、喜心解脱、舍心解脱。)
证入流果的福德
“比丘们,有此四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哪四种?
“有此情形,一位圣者的弟子拥有对佛陀的确信:‘薄伽梵确是一位尊贵者、正自觉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间解、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薄伽梵。’这是第一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再者,圣者的弟子拥有对法的确信:‘法由薄伽梵善说,此时此地可见,无时相、邀人证实、贴切、由智者亲身证悟。’这是第二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再者,圣者的弟子拥有对僧伽的确信:‘薄伽梵的僧伽弟子们行道正善……他们行道正直……有方……卓越——换句话说,四双圣弟子们、八辈圣弟子们——他们是薄伽梵的僧伽弟子,值得布施、值得礼遇、值得供养、值得尊敬,他们是世界的无上福田。’这是第三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再者,圣者的弟子拥有为圣者们欣赏的戒德: 不破不坏、无暇无疵、使解脱、受智者赞扬、无染、趋向正定。”这是第四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这就是四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SN55.32 把第四种福德的富源定义为: “再者,圣者的这位弟子,居于家中,觉知洗净了悭吝之染,慷慨大方、宽宏大度、回应所求、乐于布施僧食物。”
SN55.33 如此定义: “再者,圣者的弟子有明辨,拥有明察生灭的能力——尊贵、有洞察力、趋向苦的正确止息。”
“正如大海之水难以用‘有这几桶、几百桶、几千桶、千万桶水’来衡量。只能说这是不可估算、不可测度的巨量之水,同样地,当圣者的一位弟子拥有此四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时,这福德难以用‘有这等数量的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养,如天界、果报成熟之喜乐趋向天界、趋向欣悦、愉快、适意、幸福与利益’来衡量,只能说这是不可估算、不可测度的巨量福德。”
(阿难尊者为给孤独讲前一组福德的富源:) “一位受圣者良好教育的弟子,拥有这四种素养,死时对来世无恐惧、无惊惶、无畏惧。”
“有此情形,那人已无疑问、混淆,已得对真法之确信[净信]。接著他得重病卧床。随著他重病卧床时,心有此想:‘我已无疑问、混淆。我已得对真法之确信。’他不悲伤、不痛苦、不哀哭、捶胸、狂乱。这也是一位临死时,对死亡无惧、无畏者。”
(佛陀与离车维族的大臣难陀迦谈到有关初果者的素养):“拥有此四素养[四法]的圣者的弟子,是一位初果者,已确定、永不坠恶趣[得不坠恶之法]、趋向自我觉醒。
“再者,拥有此四素养的圣弟子,与人界或天界的长寿相关联[相应]、与人界或天界的喜乐相关联、与人界或天界的地位相关联、与人界或天界的影响力相关联。
“难陀迦,我对你说此,非是从其他婆罗门、沙门处听来,而是我亲知、亲见、亲证之后告诉你的。”
讲此话时,有人对离车维族的大臣难陀迦说:“大人该沐浴了。”
(难陀迦答:)“我说,无需这外在沐浴了,我已满足这内在沐浴:对薄伽梵的净信。”
接著,薄伽梵以指端取起一粒微尘,对诸比丘说:“比丘们,你们以为如何? 哪个更多: 是我以指端取起之微尘,还是大地之土?”
“大德,大地之土量远多。薄伽梵以指端取起之微尘,根本不算什么。薄伽梵以指端取起之微尘,与大地之土相比,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万分之一。”
“比丘们,同样地,一位有具足见的圣者弟子,一位已突破(入流)者,总体终结与止息之苦量远多。所余至多七次的轮回,根本不算什么:与过去那大团苦相比,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万分之一。比丘们,突入法流之利益巨大如此。得法眼之利益巨大如此。”
超越福德
立于一边时,优多罗天子在薄伽梵面前口诵此偈:
名词解释
Arahant: 阿罗汉; 尊贵者; 清净者——心已无有杂染之漏,故不再重生者。这是佛陀及已证得最高果位诸圣弟子的称号。
Asava: 漏; 杂乱; 流出; 指四种素质——感官之欲、观念[见]、有生、无明——即制造死亡与重生轮回的洪流自心之“流出”。
Brahma: 梵天,高等无色界天的居住者。
Deva (devata): 意为“发光者”,天界居者。
Dhamma: 法。(1)事件; 行动; (2)现象本身; 事物本相; (3)心理素质; (4)教义; 教说; (5)涅槃(但又有段落把涅槃描述为对一切法的弃离)。梵文为 Dharma 。
Jhana: 禅那。以某一种体感或心理概念为单一专注对象的高度入定状态。与之同源的一个动词为 jhayati ,意为以安静、稳定之火的燃烧。
Kamma: 业,有动机的行为。梵文为 Karma 。
Nibbana: 真实意义上把心从贪、嗔、痴,从整个死亡重生当中“解脱”出来。由于该词也指火的熄灭,它因此带有寂止、冷却、宁静的涵义。“般涅槃”(彻底涅槃)在某些情形下指觉醒的体验;在另一些情形下指一位阿罗汉的最后逝世。梵文为 Nirvana 。
Sangha: 僧伽。常规意义上指佛教僧尼团体。理想意义上指佛陀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者之中,已至少证得第一觉醒层次者。
Sutta: 经文。
Tathagata: 如来; 意为“已成就真者(tatha-agata)”,该名号在古印度用以形容证得最高宗教目标者。在佛教中,通常指佛陀,但偶尔也指他的阿罗汉弟子。
Vinaya: 比丘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