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


布施

Generosity
dana(布施), caga(舍离)

[编者] 约翰-布列特
[中译] 良稹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5-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宝藏

“何为舍[大方的素养,丰厚感]的财富[圣者拥有的七种财富之一]? 有此情形,一位圣者的弟子,他的觉知[心]已洗净悭吝之染,居于家中、舍予丰厚、慷慨、乐于大方、回应所求、乐于布施。此谓舍的财富。”
——AN VII.6 (增支部)

灵性进步的资粮

“不弃绝这五类素质,他不能证入、住于第一禅那……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不能证得入流果……一还果……不还果……阿罗汉。哪五类?对本寺院(指住宿)的吝啬、对家族(指护持者)的吝啬、对个人收益的吝啬、对个人地位的吝啬、忘恩的素质。不弃绝这五类素质,他不能证入、住于第一禅那……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不能证得入流果……一还果……不还果……阿罗汉。

“弃绝了这五类素质,他能够证入、住于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证得入流果……一还果……不还果……阿罗汉……”

——AN V258-259 (增支部)

布施的果报

“此为布施的五种果报: 他在人们眼里可亲、有魅力; 他得善士景仰; 他的善名广传; 他不偏离家主的正当责任; 身坏命终时,他重生善趣、天界。”
——ANV35 (增支部)

(佛陀:)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离杀生、离不予而取、离不当性事、离谎言、离馋言、离辱骂、离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乘、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处、灯具布施给僧侣与行者。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于人界。在那里,他经历五条人界的感官之乐(原按: 愉悦的景色、声音、气息、味觉、触觉)。正因他离杀生、离不予而取、离不当性事、离谎言、离馋言、离辱骂、离闲谈、无贪意、无恶意、持正见,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乘、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处、灯具布施给僧侣与行者。身坏命终时,他重生于人界。在那里,他经历五条人界的感官之乐。”

(类似地重生于天界)“……正因他离不予而取……有正见,他重生为天神。正因他把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油膏、床、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与行者,他经历五条天界的感官之乐。不管怎样,婆罗门,施者是不会没有果报的。”

(婆罗门遮努索宁:)“太惊奇了,乔达摩大师,太震惊了,施者是不会没有果报的,那多么足以使人想布施、足以使人想供养。”

“正是如此,婆罗门,正是如此。施者是不会没有果报的。”

——AN X.177 (增支部)

永不低估小礼的力量

“即使一个人把涮完杯或碗的水倒入村里的池塘时,想著:‘凡是住在此处的动物,愿它们以此为食,’那也是福德的一个来源。”
——ANIII57 (增支部)

不布施便失却

因此,当世界
  随著衰老与死亡起火时,
他应当藉布施抢救(他的财富),
  布施了的,便是完好抢救下来的。
布施之物,带来愉快的果报,
  不布施之物,则无果报,
盗贼、君王会抢走,
  它或者被烧、或者丢失。
——SNI41(相应部)

克服悭吝

以无瞋征服忿怒,
以良善征服邪恶,
以布施征服悭吝,
以真语征服谎言。
——Dhp 223(法句经)
吝啬者不愿布施,
  所惧怕的,
正是当他不布施时,
  将出现的。
——SNI32(相应部)
吝啬者去不了
  天神的世界,
不赞美布施的
  真是愚人。
开悟者
  随喜布施,
因此在来世
  有自在。
——Dhp 177(法句经)

布施最后一餐

“众生若了解布施与分享的果报,如我所了解那样,他们不布施不会吃饭。悭吝之染也不会制服他们的心。即使那是他们的最后一嚼、最后一口,如果有人接受布施,他们也不会不分享。但因为众生不了解布施与分享的果报,不如我所了解那样,他们不布施就吃饭。悭吝之染制服了他们的心。”
——Iti26(如是语)

适时布施

有明辨、回应所求、不吝啬者——
  他们适时布施。
带著受圣者们激励与纠正之心,
  适时布施之后,
他们的供养果报丰盛。
  随喜、协助该布施者
他们也得以分享福德,
  供养不因此失散。
因此,他应当心不迟疑,
  在有大果报处布施。
正是福德
  决定了众生的来世。
——ANV36 (增支部)

得到最高果报,我们应当布施谁?

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坐在一边时,问薄伽梵:“世尊,一件礼物应送往何处?”
“大王,应送到使心有自信感之处。”
“但是,世尊,一件礼物送往何处,才得大果报?”
“大王,‘一件礼物应送往何处’是一回事,而‘一件礼物送往何处,才得大果报’则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了。赠予一位有德者——而不是失德者——得大果报。”
——SNIII 24(相应部)

正直者如何布施

“这五类为正直者的布施: 哪五类? 正直者带著信念布施、正直者带著专注布施、正直者应时布施、正直者带著同情心布施、正直者布施时不伤害自己与他人。”
——AN V148 (增支部)

多样果报

(西诃将军:)“世尊可否指出一件布施,在即时即地可见果报?”

(佛陀:) “西诃,可以。布施者、布施的大师,在人们眼里可亲、有魅力。布施者、布施的大师,在人们眼里可亲、有魅力,这就是布施时即时即地可见的一件果报。

“再者,善士与正直者钦佩布施者、布施的大师。善士与正直者钦佩布施者、布施的大师,这就是布施时即时即地可见的一件果报。

“再者,布施者、布施的大师,他的善名广传。布施者、布施的大师,他的善名广传,这就是布施时即时即地可见的一件果报。

“再者,布施者、布施的大师,与任何团体打交道——贵族武士、婆罗门、家主、行者——他/她有自信、不窘怯。布施者、布师的大师,与任何团体打交道——贵族武士、婆罗门、家主、行者——他/她有自信、不窘怯,这就是布施时即时即地可见的一件果报。

“再者,布施者、布施的大师,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布施者、布施的大师,身坏命终时,重生于善趣、天界: 这是布施时来世的一件果报。”

此话说完后,西诃将军对世尊说:“对于世尊所指出的、布施时即使即地可见的四种果报,我并非只是相信世尊这般说,我也是了解的。我是布施者、是布施的大师,我在人们眼里可亲、有魅力。我是布施者、是布施的大师,受善士人与正直者的钦佩。我是布施者、是布施的大师,我的善名广传: ‘西诃好施,是做实事者,是僧伽的护持者。’ 我是布施者、是布施的大师,与任何团体打交道——贵族武士、婆罗门、家主、行者——我有自信、不窘怯。

“不过,当世尊对我说:‘身坏命终时,布施者、布施的大师,重生于善趣、天界’,那却是我不知的。那一句话上,我相信世尊。”

“正是如此,西诃,正是如此。身坏命终时,布施者、布施的大师,重生于善趣、天界。”

——AN V.34 (增支部)

多样动机,多样果报

“舍利弗,有此情形,一个人布施是为己私利、内心执取[果报],为己积攒、[心想]‘我死后要享受它。’ 他把礼物——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行者。舍利弗,你觉得如何? 一个人是否会如此布施?”

“世尊,是的。”

“他为己私利、内心执取[果报],为己积攒、[心想]‘我死后要享受它’,布施了该礼——身坏命终时,重生四大王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再者,有此情形,一个人布施非是为己私利、内心不执取[果报],非为己积攒、不想 ‘我死后要享受它。’ 而作此想‘布施是善事,’他把礼物——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行者。舍利弗,你觉得如何? 一个人是否会这样布施?”

“世尊,是的。”

“他作此想‘布施是善事’,布施此礼。身坏命终时,重生为三十三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布施是善事’,他作此想‘我的父亲、祖父过去曾这般布施、这般行事。我中断这个古老的家族传统是不对的’,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夜摩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我的父亲、祖父过去曾这般布施、这般行事。我中断这个古老的家族传统是不对的’,他作此想‘我富裕,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布施那些不富裕的,是不对的’,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兜率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我富裕,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布施那些不富裕的,是不对的’,他作此想 ‘正如过去那些古圣贤们——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罗、跋罗陀婆奢、婆悉得、迦叶、婆咎——他们曾作过奉献,我布施也为作这样的奉献’,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化乐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 ‘古圣贤们——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罗、跋罗陀婆奢、婆悉得、迦叶、婆咎——他们曾作过大奉献,我布施也为作这样的奉献’,他作此想‘我布施这个礼物时,它使心安宁、升起满足与喜悦’,布施了该礼物。身坏命终时,重生为他化自在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返回者、又回到这个世界。

“或者,不想 ‘我布施此礼,它使心安宁、升起满足与喜悦’,他作此想‘这是对心的美化、对心的支持’,把他的礼物——食物、饮料、布匹、车辆、花环、香料、软膏、床具、住地、灯具——布施给僧侣与行者。舍利弗,你觉得如何? 一个人是否会这样布施?”

“世尊,是的。”

“他布施了该礼物,不为己私利、心里不执取[果报],不为己积攒、不想:‘我死后要享受这个。’

“……也不想:‘布施是善事。’

“……也不想:‘我的父亲、祖父过去曾这般布施、这般行事。我中断这个古老的家族传统是不对的。’

“……也不想:‘我富裕,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布施不富裕的,是不对的。’

“……也不想:‘正如古圣贤们——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罗、跋罗陀婆奢、婆悉得、迦叶、婆咎——他们曾作过大奉献,我布施也为作这样的奉献。’

“……也不想:‘我布施此礼,它使心安宁、升起满足与喜悦。’

“……而是想:‘这是对心的美化、对心的支持’——身坏命终时,重生为梵众天的天神。接著,那个业、那个力、那个地位、那个权威耗尽之后,他是个不还者、他不回这个世界。’

“舍利弗,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布施某种礼物,未得到大果报、大善益,而另一个人布施同种礼物,却得到大果报、大利益。”

——ANVII49(增支部)

最大的礼物

法的礼物,高于一切赠礼。
——Dhp354(法句经)

相关连接:
  渴求
  莉莉-德西尔瓦: 巴利经典中的布施

https://www.accesstoinsight.org/ptf/dhamma/d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