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之樂


精進之樂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The Joy of Effort
by Ven. Ṭhā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原文版權所有 © 2007 坦尼沙羅比丘 。免費發行。 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10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佛陀在解釋禪定時,常常援引美術師、木匠、樂師、弓弩手、廚工的技藝作比較。他說,找到精進的恰當程度,就好比樂師為琵琶調音。解讀心在當下的諸種需要——喜樂、穩定、還是激勵——就好比御廚解讀王子口味的能力。

總體上,這些比喻說明一個要點: 禪定是一種技藝,掌握它的過程,應該如同掌握其它回報豐厚的技藝一樣,是令人愉快的。佛陀對他的幼子羅睺羅這麼說: “當你看見,你以善巧方式——也就是引生樂,同時不害己或害人的方式——行動、說話、思考時,你應當從中得到喜樂,繼續修練。

當然,說禪修應當是有樂趣的,並不意味著它將一直是容易或愉快的。每一位禪修者都知道,能夠多次忍受長久,不愉快的坐禪,解析心的所有那些難題,這是需要嚴格自律的。不過,如果你能夠以藝術家面對創作中的挑戰的那份熱心,去面對困難時,訓練就變得有樂趣了。難題是透過你自己的創意解決的,心得到激勵,去面對更大的挑戰。

這種愉悅的態度,對人們容易帶入禪定的較為悲觀的態度,是有用的對治。那些態度往往可分兩類.一方面,有人相信,禪定是一系列枯糙、沈悶的練習,沒有什麼想像和探索的餘地: 只要咬緊牙關,熬過長久一段時間,到時候你的心就會被整成覺醒狀態。另一方面,有人相信,精進與喜樂背道而馳,因此禪修絲毫不應涉及努力: 只要接受事物原本如此——硬要它們變好一點是愚蠢的——放鬆地進入當下就成了。

禪定中的重複與放鬆,在追求一方的同時如不排斥另一方,可以帶來果報; 對其中一方的追求到達排斥另一方的地步時,就會進入死胡同,這個道理是不錯的。不過,如果你能夠把兩者整合成一門更高等的技能,也就是,任何時候,修行要求什麼層次的精進,你都能付出相應的精進,那麼這兩者能把你帶很遠。這門更高等的技能,要求具備高度的念力、定力、辨察力。如果你堅持下去,它能把你引向佛陀傳授禪定的最終目的: 涅槃,一種全無緣起,脫離時空侷限的喜樂。

那是一個激勵人心的目標,但它需要修練。要能使日復一日的禪定工作維持下去,關鍵是把它作為遊戲——也就是,把它當作掌握實用技藝、提出問題、實驗、探索的一個愉快機會。這正是佛陀本人傳授禪定的方式。與其構思出一套刻板的模式,他首先訓練弟子培養誠實、忍耐等個人素養,這些素養都是作出可信賴的觀察所必需的。只有在作了這種訓練之後,他才開始傳授禪定諸種技能,即使那時,他也沒有把一切都解釋出來。他提出一些問題,建議一些探索的領域,希望他的問題能夠捕獲弟子們的想像力,讓他們自己發展出明辨,獲得洞見。

我們在佛陀教導羅睺羅如何禪定的做法上,可以看到這一點。一開始他講述的是忍耐的問題。他說,修練心智,使得你的心如同大地。穢物被扔到地上,地不為之驚駭。當你使你的心如同大地時,無論美好的還是可厭的感官印象都不能掌控它。

當然,佛陀並不是要羅睺羅變成一團被動的泥巴。他是在教導羅睺羅遇事堅定,他是在培養他的耐力,那樣他就能夠觀察身心內部的樂與痛這兩種事件,既不沈浸在樂中,也不被痛嚇住。這就是耐力的作用。它幫助你坐觀事物,直到充分理解它們,能夠善巧地應對它們。

為了發展禪定中的誠實,佛陀教導羅睺羅作一種進一步的修練.要觀察身心內部事件的無常性,使得你不圍繞著它們,發展出一種“我是”的感覺。佛陀在羅睺羅七歲時曾經專門給過他一次教誡,這裡他是在那堂課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指點。之前他說過,要學會在行動之前、在行動當中、在行動之後,觀察自己的動作[業]。如果你看到你的行為方式不善巧,造成了傷害,就要下決心不重複錯誤。然後把這件事與你尊敬的人說一說。

在這些課程中,佛陀是在訓練羅睺羅對自己,對他人誠實。這種誠實的關鍵是,把你的諸種行為[業]當成是諸種實驗。然後,如果觀察到果報不良,你有改變做法的自由。

這種態度,對你在禪定中培養誠實素養,是最基本的。如果你把禪修中升起的一切——好的和不好的——都看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的標誌,那就很難誠實地觀察任何東西。如果一種不善巧的動機升起來,很可能你要麼會痛罵自己是一個拙劣的禪修者,或者把那個不良動機在否認心態的蓋罩下掩糊起來。如果一種善巧的動機升了起來,很可能你就變得驕傲自滿,把它解讀成自己具有美好內在天性的象徵。結果,你永遠看不見,這些動機究竟是否如初見之下那麼善巧。

為了避免這些陷阱,你可以學會把事件單單地看成事件,而不是你內在的佛性或惡性的象徵。接下來,你可以誠實地觀察這些事件。誠實,與忍耐一起,把你放到了一個較好的位置,可以利用禪定的技能,探索你自己的心。

佛陀教導幼子的主要技能,就是呼吸禪定。佛陀建議了練氣的十六步[見頁尾]。前兩步,是直接的指示; 其餘步驟提出探索的問題。以這種方式,呼吸變成了行使你的創意,解決新的難題的手段,成了行使你的敏感性,判斷其果報的手段。

一開始,只要注意,何時氣長,何時氣短。不過,在剩餘的步驟中,你訓練自己。換句話說,你必須自己研究出來,如何做佛陀建議做的事。前兩個訓練是,入息出息,敏感全身,然後平息氣對身的效應。這麼做呢? 你要實踐。什麼樣的節奏,什麼樣的認知氣的方式,才能平息氣對身體的作用? 試著把氣,不想成是出入肺部的空氣,而是貫穿全身,把氣拉進拉出的能量流。你在哪裡感覺到股能量流? 把它想成在頸後、手、足,沿著神經、血管、骨骼之中流進流出。把它想成從你的皮膚每個氣孔中流進流出。它在哪裡給阻塞住了? 你怎樣化解這些阻塞? 是使氣穿過它們? 繞過它們? 直接灌進去? 看什麼有效果。

隨著你以這種方式擺弄氣,你會犯一些錯誤——我曾經因為過於強迫氣,而有時給自己造成頭痛——但有正確的態度,那些錯誤就變成學習你的辨識如何影響你的呼吸方式的方式。你還會逮住自己不耐煩或氣餒,不過你也會看見,當你用氣貫穿這些情緒時,它們就離去了。你開始看見,氣對心的影響。

下一步,是出息入息,帶著一種清新感、充滿感、輕安感。這裡你同樣會需要既實踐你的出入息方式,也實踐你對氣的構想。要注意到,這些覺受與概念如何對心施加影響,如何你可以平息那種巨受,使心處於更輕安的狀態。

接下來,當氣平靜下來了,輕安與寂止之感令你清新之後,你就準備好觀察心本身了。不過,你不要離開氣。你稍微調整注意力,使得心與氣待在一起,同時你在觀察心。這裡佛陀建議在三個地方做實驗: 注意當心需要喜悅時如何令心喜悅,當心需要平穩時如何令心平穩,當它準備好解脫時如何令它從其執取和負擔中解脫出來。

有時,為了令心喜悅、令心平穩,需要帶入一些其它的禪思主題。譬如,為了令心喜悅,你可以修練無量慈心,你可以回憶自己過去持戒、布施的情形。當心被淫欲撞翻時為了令它平穩,或者當你感到昏睡或自滿時為了令它恢復專注,你可以思維死亡,意識到死亡隨時可能降臨,你若想有一點應對技巧,就需要讓心作好準備。還有的時候,你可以僅僅藉著專注氣,來令心喜悅,令心平穩。譬如,當心的定動搖起來時,令氣往手足方向流進去,真可以把心牢牢定住。當身體的一個部位不足以容納你的興趣時,試著同時專注兩個部位。

重要的一點是,你現在已經把自己放到了一個可以對心作實驗,並且越來越準確地解讀實驗果報的位置。你也可以在坐墊之外嘗試探索這些技能: 如何在病中令心喜悅? 如何在對付難纏的人時令心平穩?

至於把心從負擔中結果,為了準備好涅槃的最後自由,你首先是把心從定的任何當中解脫出來。一旦心安定下來,要審視是否存在任何方式你可以使那個止境更為精細。例如,在修定的初始諸階段,你需要連續把你的思維指向氣,評估它,調整它,令它更舒適。不過,到了後來,心寂止到相當程度,就不再需要評估氣了。於是你就想辦法令心與氣合一,那樣,你就把心解脫出來,達到一種更為集中、清新的輕安狀態。

隨著你以這種方式擴展自己的技能,你一直在用來塑造身心體驗的那些動機就變得越來越透明了。在這個時候,佛陀建議重探無常這個主題,學會在每一種動機的諸種效應中尋找它。你會看見,即使是由善巧動機製造出來的最佳狀態——也就是最牢固、最精細的定境——仍然會動搖、變化。意識到這一點時,就誘導出對一切動機[意圖,意向]的一種離欲感,一種無欲感。你看見,超越這種擅變性的唯一辦法就是讓一切動機止息。你看著包括聖道在內的一切被捨離。剩下的正是非緣起: 不死涅槃。你對氣的探索欲望已經把你引到了超越欲望、超越氣的境界,一路到達涅槃。

不過,聖道並沒有把它的一切喜樂都保存到最後才呈現出來。它把成就徹底覺醒的艱難前景,分解成一些可以掌握的階段性目標——也就是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挑戰,那些目標,隨著你達到它們,會讓你看見自己的修道進展。這件事本身使修道饒有趣味,成為喜樂的來源。

同時,你也不是在做無用功。你是在發展對因果關係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有助於使身心透明。只有當它們完全透明時,你才放得開它們。藉著在禪定中體驗全身之氣,你是在對某個覺知領域敏感起來,等到你足夠敏銳時,涅槃不死將會在其中出現。

因此,即便聖道需要精進,這種精進能夠不斷地開啟在當下獲得喜樂與安康的新的可能性。並且,即便呼吸禪定的那些步驟最終導致一種離欲與無欲之感,它們並非是以無樂的方式進行的。佛陀從未要求任何人採取一種否定世界——當然也沒有要求人們採取肯定世界——的心理框架。反之,他要求的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態度,你把全身之氣這個內在世界,當作實驗室,來探索心在平穩、清明時,那一整個世界將為你提供那些無害之樂。你會學得平息身體,培育清新、充滿、輕安覺受的種種技能。你學會令心靜止,令心平穩,令心歡喜,令心從其負擔中解脫的技能。

只有當你遇到這些技能的極限時,你才會準備好把它們放下,探索更大喜樂的可能性。這樣一來,離欲的發展,不是出自一種狹窄或悲觀的態度,而是來自必有上善的希望性態度。這就像一個孩子在掌握了某種簡單遊戲之後準備接受更具挑戰性的遊戲時所具有的那種離欲感。它是成熟者的態度。我們都知道,成熟的過程不是藉著從世界中退縮出來被動地觀察它,或者強求它娛樂你。人是藉著探索世界,透過擺弄來擴大可用技能的範圍,才成熟起來的。

呼吸禪定16步

  1. 長入息,他辨察: “我正在長入息;” 或者,長出息,他辨察: “我正在長出息。”
  2. 或者,短入息,他辨察: “我正在短入息;” 或者,短出息,他辨察: “我正在短出息。”
  3.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敏知全身。”
  4.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平息身造作(原按: 即出入息)。”
  5.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敏知喜。”
  6.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敏知樂。”
  7.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敏知心造作。”
  8.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平息心造作。”
  9.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敏知心。”
  10.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令心喜。”
  11.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令心平穩。”
  12.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令心解脫。”
  13.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專注無常。”
  14.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專注無欲。”
  15.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專注止息。”
  16. 他訓練自己: “我將隨著出入息,專注離棄。”

——中部62,坦尼沙羅比丘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