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後一步看大局


退後一步看大局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Stepping Back
by Ven. Ṭhā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原文版權所有 © 2006 坦尼沙羅比丘。免費發行。 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10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禪定時,很容易氣餒。你在這裡觀氣,就像阿姜李說的: “才只有四禪,你卻掌握不了。” 心不停地溜開去,不管你如何下決心跟氣待在一起,你發現自己到了別處。這個禪定經常好像不是在朝某個方向進展——光在東遊西蕩——你就會想: “這與涅槃不死有什麼關係? 這與真樂有什麼關係?” 這個時候,你應當退後一步,從大局看問題。

這個大問題,當然就是你的心。不管你住在哪裡,不管你去哪裡,你這個心就在那裡。如果你對它根本不能有一點掌控,那麼你是在和一個極其危險的東西住在一起,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會對它發生。體內稍微有點化學失調,心就極度憂鬱起來。它似乎不能把自己從那個憂鬱裡拉出來。或者,它開始出現幻覺。心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事,大腦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事。

在心和腦之間保持一種分別感,是很重要的。腦是身體的一個器官,而我們感興趣的心,只是基本的覺知。我們用那個器官思考,但假若它有任何損傷,有任何失衡,那麼我們的思想就會跟我們作對。那時你怎麼辦? 如果你有足夠的念,把自己拉出你的思維世界,你就安全了。如果你有足夠的念,把自己拉出心作的任何事,你就安全了。

我們講心對事物的執取,心對事物的緊抓,不過,並不是它有手去抓。當它“執取”某事時,只是說它在不停地想那件事,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想。放開那個執取,意思只是,你讓它停下來。你能夠做到讓它停下來的唯一辦法,就是出離其外,把它單看成內心的一個事件。

阿姜蘇瓦特去世前我最後一次拜訪他時,他提到,他的大腦在給他輸送各種怪異的訊息,他已經學會得對進入心的一切,打上問號。“不過,” 他說,“我從禪修中證得的那個東西: 它沒有離去。” 正是那個東西,使他能夠把自己從那些訊息中拉出來,看懂它們只是些怪異的訊息,自己沒有必要相信。他有一個基地,因此即便大腦在翻攪出不正常的辨識,他仍可以達到一個維度,在那裡他無需介入。

我們禪定,就是在朝那個維度修練。第一步是,藉著定,確立一個安全的地方,一個受保護的地方,讓我們的覺知[心]一直待在那個基地。為了到達那裡,我們付出各種各樣的努力,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經歷各種各樣的困難,都是值得的,因為隨之而來的那種真實的牢固和安全感是你想像不到的。你意識到,自己已經遊蕩了多久,被思維誤導了多久,過去自己是多麼癡迷,它導致了多少苦。等到你能夠踏出去——真正踏出去,甚至出離那個定的基地——一個巨大的負擔就被卸除了。代之而來的是,你得到了那個新維度的牢固感,同時也得到了什麼也不能碰觸它的自信,因為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至於時空內部將會發生什麼,那與業有關。即便覺醒者,也會老、病、死,但是他們已經找到了不老、不病、不死的那個維度。

他們是怎麼找到的? 是藉著做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每一次一個思想出現,這就是你的機會: 你是要跟隨它,還是從它那裡退後一步? 那些思想也許是瘋狂的,也許是你不該去想的,不過,只要你能夠從它們那裡退後一步,你就處在了一個良好的位置。你現在退到的這個地方,也許不如你希望的那麼徹底牢固,但是它帶引你的方向是正確的。如果你沒有這個地方,根本就沒有安全可言。根本沒有保護,沒有大局角度。沒有這個角度,就沒有智慧,沒有洞見。沒有洞見,你就徹底沈浸在癡迷之中。

徹底癡迷是什麼樣子? 你對事物沒有絲毫確定性。內心深處,事情似乎不那麼對頭,總有一股畏懼的成分。正如佛陀所說: “只要你對真法不確定,總會怖畏死亡。” 你在死亡時,將會發生什麼? 你能夠了解的唯一辦法,就是觀察內心的種種過程,因為它在一個細小的層次上,一直在經歷死亡與再生。它就在不停地回來,回來,回來。但凡你一直在心裡鼓勵哪些習慣模式,它們就一次又一次地回來。不過,所幸的是,你可以從它們當中走出來。

這就是佛陀的業力教導的歸結所在。內心裡的事件,並非都是先決的。在每一個當下,作出新決定、做出新選擇的機會,總是存在的,但我們多數人放棄了那個自由,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沿著同樣的舊模式在飄流。我們需要學著認出自己擁有退後一步,看一看大局,把自己從思維世界中拉出來的那種能力。在修練過程中,不管你退出的那一步,時間似乎是多麼短暫,每次你那麼做,就是在強化內心的善巧習性,那個習性,實際上就是你的聖道。

阿姜摩訶布瓦講過,阿姜曼去世時,他被一種絕望感所衝擊: 現在他的人生該怎麼辦? 禪定中出現問題時,他去找誰求教? 他說,他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多年依賴某位醫生的人,現在那位醫生離去了。那就好比林子裡的野生動物,沒有醫生的照看。不過接著,他回憶起自己過去從阿姜曼那裡得到的所有教誨。如今那些東西就是他的老師了。阿姜曼最強調的要點是什麼? “不管任何事在你心裡出現,你對它不確定時,就要退後一步,與那個知者的感覺,那個基本的覺知,待在一起。不管心裡那個東西是什麼,它就會過去,你就安全了。” 僅僅作一個監察者、觀察者,似乎太不起眼了,但它能夠使你保持安全,因為它就是能夠把你拉出來的心的那個能力。

即便當風暴在心裡掃過時,你也處在一個安全的位置。你的安全港就在這裡,只要你不讓自己被拉入那些風暴之中,因為它們可能會把你吹到各種地方。佛陀有一次說: “看一看動物世界。看它何等繁雜多樣——那許許多多種類的動物,它們呈現的種種不同的形狀,它們生活的種種不同的方式。” 接著他又說: “心比那還要多變。” 它可以使自己陷入各種各樣的困境。不過,你也有自己的保護,就在這裡。它就在手邊。比你的眼睛還要近。禪定的目的就是為了學會識得它,重視它。盡管它也許現在似乎不穩定,你要不停地回來,回來,回來。如果你不回來,等待你的是什麼? 你在旋風中給吹來吹去,就像但丁《地獄篇》裡的魂靈。不過,如果你真退後一步,就會發現你是在強化一個極其重要的習慣。每一次你記得回來,都會在心裡造起一條通道。

你到這樣一個地方來禪定時,就好比你已經讓鼻子升出了水面,你已經把自己從洪水裡略微拉出了一點。經上是那麼稱的——“洪水”——從心裡奔湧出來的所有這些東西。如果你不仔細,它們可以把你徹底淹沒。你會給淹死。不過在這裡,你已經讓鼻子升出了水面。你可以呼吸了。也許還不是最穩定的位置,不過佛陀說,它可以成為你的洲島。

你在這裡有了洪水中自己的洲島。這片洲島也許不大,不過足夠了。隨著你發展它,它就會開啟內心更好的那些東西。

沒有這股覺知感,你會有什麼? 什麼也沒有。什麼可以抓得住的東西都沒有。你會被心造作出來的風暴吹來吹去。有了這個地方,你就有了希望——這不是遙遠的希望。它就在這裡。如果你學會重視它,它將會向你開啟,展示它可以提供的一切——多於你的想像。它就像童話裡橋下那個醜陋的特羅爾侏儒,其實他藏著金子。生命中的寶貴東西,往往就在你最沒有想到的地方找到,它們比你想像的要近得多。

因此記住這一點。就在這裡,你有金子,但它被泥灰覆蓋著,那些泥灰可以被清除掉。除了這塊金子,你一無所有。有了這塊金子,你不再需要什麼。

(根據2005年5月13日開示錄音整理,本文來自坦尼沙羅尊者開示集《禪定——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