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的算法


慈心的算法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Metta Math
by Ven. Ṭhā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原文版權所有 © 2022 Thanissaro Bhikkhu。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編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2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每晚坐禪前,我們都會念誦四梵住:無量的慈、悲、喜、捨。由於每日念誦,即便念的是英譯版,也容易念得有口無心,不去認真思考其義。因此,停下來作一番思考是有益的。問題有二:其一,為什麼有此經誦?第二,我們是否真正領會它的意義?

念誦四梵住,目的是提醒我們坐在這裡的動機。我們正在尋找一種堅實可靠的喜樂,而且正在以不傷害他人的方式尋找,這就意味著,需要考慮他人的喜樂。因此,我們在這裡坐著,首先是為了自己。因為倘若我們對任何一個人可以心存惡意,那就意味著,我們有可能對那人作出不善巧行為。這將成為我們的惡業。它損耗我們的資源。

佛陀將慈心和另外幾種無量心比喻為修行者的財富。這種財富頗具意味。它不是那種你得出去做些什麼才能從他人那裡攫取的東西。這種財富,你可以從內心培植。就好比自己擁有印刷機,可以隨意印刷錢幣。你印得越多越富有。

那麼,我們的慈心賬戶為什麼如此貧薄?我們為什麼不把慈心視作財富?世人有強烈的記仇傾向:“某人對我說過這番話,另某人對我說過那番話”——都是你不喜的。那無異於收藏垃圾。就像癖好囤積的老鼠,搜羅垃圾藏起來,藏起來。老鼠把它當作財富,但它根本不是。何必用垃圾充塞心靈?你可以培養充沛的慈心,充沛的真財。

想一想佛陀對慈心財的種種形象比喻[1]

慈心如大地:你要讓自己的慈心,大如整個大地。有個渺小凡夫走過來,想使大地無地。他在這裡挖掘,在那裡吐唾,在這裡撒尿,一邊想:“讓地變成無地,讓地變成無地。” 但大地廣袤無垠。你得把他人的不良行為視同那可憐的小人試圖讓地變成無地。你要讓自己的慈心成為那樣,廣大得多,豐沛得多。

慈心如恒河。有人拿火把過來,試圖燒乾恒河水,但永不能得逞。河水只會滅火。

慈心如虛空。人們可以在虛空作畫,但畫作無處附著。你的心態要修成那樣:無人可在其上作畫。憑他們做什麼,你都不放在心上,尤其是,不要記仇,不要去記誰欠了你什麼債。

所以,令你的慈心宏大寬廣。你想多富有,是做得到的。佛陀說,即使天落下金幣雨,也無法滿足我們的感官欲。而慈心不同。我們可以製造巨量的另一種財富,永無匱乏之虞。你的心態當成為:倘若人們以不良行為針對你,你要以慈心淹沒他們。畢竟,看看這個世界:人們的慈心如此貧薄。小小分歧,便會引發人們站隊、發怒,想要攻擊對方。究竟為了什麼?我們一直爭鬥、爭鬥、爭鬥[到老],然後死去。沒什麼值得的成就,除了一堆惡業。

然而,慈心[的修煉]提升心智層次。一開始,你只對某些人有慈心。人類的一般心態是,對某些人但並非對每個人付以慈心善意。但修煉 brahmavihārā——梵住,你是在努力把心提升到梵天的層次。梵天們對一切眾生都付以慈心善意,還有餘量。倘若你能學會以這種方式思考,你便在內心成為梵天。

所以,問問自己:是什麼在妨礙你創造無限的財富?是什麼態度在擋路?要提醒自己:待人大方,多予慈心善意,乃是審慎之舉。正如佛陀所說,一切善巧素質皆以審慎為始,以審慎為根。慈心正是善巧素質之一。

有時會聽到這等說法:我們只需接通內在本然的慈心,讓它自然流露即可。不過,觀察孩童行為就會發現,並非有人教過他們慈心當有偏頗。當你初次嘗試教孩童[無量]慈心時,有的會說:“我做不到。我怎麼可能對那人有慈心?他做過這件那件壞事。” 你需要提醒他們:“慈心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他們,而是為你自己。”

這意味著,無量慈心是一種需要被培養、被發展的態度。你必須一路思考,才能修成。

經典上提到 mettacittena——“以慈心”。 Citta 這個詞指“心”,也指“意”。當然,慈的重點在“心”,但同時也需要用到一些經過頭腦思索的“意”。當你想到某個讓你難生慈心的人時,試著問問自己:為什麼你的慈心如此吝嗇?障礙是什麼?

畢竟,慈心究竟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願那人幸福”。那人如何獲得幸福?通過他/她的[意語行]業。所以,基本上你是在祈願:“若此人以不善巧方式行事,願他/她覺察錯誤,願意改正,願意變得更善巧。” 這是你可以對每個人都抱有的態度。然後你可以問自己:“我能做些什麼助此人變得更善巧?” 與其記恨他過去所做的一切壞事,你把他看作一個有潛力的人,一個有潛力變好的人。因此,給自己一個挑戰:你能做些什麼,助此人變得更善巧,願意變得更善巧?

也許你聽過“太陽與風”的民間故事。有一天它們爭論:誰更強?誰更有力?風說:“我來證明我更強。看那個在地球上裹著毯子走路的人。我能把他的毯子吹走。你做不到。” 於是風呼呼刮個不停,當然,那人只把毯子越裹越緊,風吹不去。太陽說:“好吧,讓我試試。” 太陽只慢慢散發出光熱。那人感受到溫暖,便自動褪去毯子。故事的寓意很明顯:你若試圖強迫他人接受你的是非觀,他們只會更固執於自己的一貫做法。但是,你若找到某種方法讓他們自己想要改變,他們就會樂意去做。

所以,無量慈心的修煉,需要的不僅是採取一種心態,還需要作一些思考。正因此,佛陀給出大地、恒河、虛空等形象,並且稱慈心為財富。這都是助你塑型思維的認知[perceptions]

一旦慈心生起,如同一切財富,你當加以守護,因為總會有人行為不善,你不能讓它損耗你的慈心。以母親保護孩子為例。詩偈說:“當如母親以命隨護獨子一般[隨護慈心]。” 這句偈語有時被誤譯為:“當如母親愛護獨子一般愛護一切眾生。” 但,“愛護”[cherish]一詞在偈中並未出現,原偈用詞是“隨護”[protect] [2]。 不是要你隨護眾生,而是要你隨護你自己的慈心,無論發生什麼,即使面臨死亡,也不棄離你的慈心。

佛陀還給了一個相關比喻:匪徒用雙人鋸試圖將你肢解。佛陀說,倘若你讓自己的心對匪徒生起丁點惡意,便是不遵循法,不遵循他的教導。即便在臨死之際,你也須對他們保持慈心。因為,你若懷恨而終,死時便帶著復仇心態,想報復那些匪徒。這會把你往下拉扯。這也說明,缺乏慈心對自己是有害的。

所以,這不是一個他人是否值得你施予慈心的問題。我們在資源有限,需要進行分配時談論“值得”:“這人值得給那麼多,那人值得給這麼多。”但在這裡,[作為梵住心]你所修的慈心應當是無限制的。你給予無限慈心,無量慈心,再給更多無窮盡的慈心。這就好比某些奇怪的數學問題,其中“無窮大”有多層次。你可以給予無窮慈心,第二天給予更多的無窮慈心,接下來的每一天給予更多的無窮慈心。無需限量。當你擁有那麼多時,就不操心誰值得,誰不值得了,四面八方所有人你只管給。

所以,要學會大方地施予慈心。你越大方,收獲越多,擁有越多。不要用小商小販的態度施予慈心,斤斤計較,唯恐虧本。你應當致力於“無窮大”的算法。無需算計得失,只管不斷製造。正如佛陀所說,施予豐沛,必將收獲豐沛。或許你不能從他人那裡收到慈心善意,但有一種內在安寧在你的慈心修煉中造就起來,你要讓那個東西豐沛、豐饒。

而且,這是你可以做到的。倘若你心裡有任何抵觸,你必須質疑它,審問它。不要讓它擁有絲毫力量,因為它只會令你貧窮。你必須問自己:為什麼當你可以富有時,卻要選擇貧窮?

所以,記住這個比喻:慈心是你的財富。如前所說,就像擁有自己的印鈔機,可以隨意印刷錢鈔。而且,不同於世俗錢鈔,慈心的價值不隨著它的量增而下降。慈心的算法不同於貧窮的算法,它是無限財富的算法。

[1]見中部21《鋸喻經》。
[2]隨護,原偈巴利動詞為 anurakkhati. 《慈經》相關偈句為: “Mātā yathā niyaṁ puttaṁ āyusā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ūtesu māna-sambhāvaye aparimāṇaṁ.” “他應當如母親以命隨護親子、獨子一般,對一切眾生無量地發展[慈]意。” “以命隨護......”修飾“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