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


想像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Imagine
by Ven. Ṭhā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原文版權所有 © 2003 坦尼沙羅比丘 。免費發行。 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9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心理學家對技術高手做過研究,試圖了解為什麼對於某種技能,有些人只是擅長,另一些人卻是真正地精通。他們發現的規律之一是,為了真正地精通某項技能,它必須捕獲人們的想像力。他們喜歡思考它。他們喜歡嘗試不同的構思方式和著手方式,喜歡以不同尋常、出乎意料的方式運用這種技能。雖然我們往往不認為禪定涉及到想像力——甚至以為禪定是抵制想像的——實際並非如此。與其它技能一樣,為了精通定,它必須捕獲你的想像力。

當你修定時,你在做什麼? 你在造作一種心態。那是需要想像力的。八聖道,總體上是一個造作起來的、合成起來的東西。它把你帶入當下。不過當你進入當下時,你發現,自己對每個當下時刻,輸入了多少的動機。聖道的修練過程,就是為了使你對這件事越來越敏感:看見自己怎樣合成、怎樣以造苦的方式合成,或者,怎樣可以以更善巧的合成方式,造作越來越少的苦,直到整個過程被拆散,不再有苦為止。

不過,為了達到最後一步,你必須懂得自己在做什麼。你不能單單決意不涉入當下、不參與一切,只當觀察者。因為那樣一來的結果是,你的參與就轉入了地下。你看不見它,但它仍然在那裡。因此,你必須對自己藉著對專注對象的選擇,正在影響[塑形]當下這件事開放不諱。就在那裡,那是一個決策:你選擇專注的那些覺受、你的專注方式,都將影響你對當下的體驗。你正在造作一種“有” 的狀態——該詞的巴利語是 bhava 。盡管我們試圖學會克服的事物之一正是造“有”的過程,它卻不可能被一扔了事。我們必須理解它,才能夠放得開它。我們必須對它理解到無欲的程度,然後放開。為此,我們必須連續地一造再造這些狀態,不過製造出來的,必須是可以舒適安住、易於分析、易於拆解的狀態——這就是我們修定的目的。

有一位曼谷高階比丘曾經問阿姜李:“當你修定時,難道不是在心裡製造‘有’的狀態嗎?” 阿姜李回答說:“是的,正是如此。”接下來他說,除非你精通這個“有”的製造過程,否則你是不可能真正做得好它的拆解過程的。他說:“這就好比有一隻下蛋的母雞。那些蛋,你吃掉一部分,另一部分你把它們敲開,解散。”換句話說,定的作用之一,是使心在修行道上獲得滋養。另一個作用是給你提供拆解的材料,同時又把心放到一個能夠拆解這些當下狀態的位置。

因此,當你意識到這回事時,就要看一看你合成當下的方式。要知道,你是有選擇的:你可以有不同的專注對象、不同的專注方式。如果你專注氣[觀息],你會發現,構想和觀察氣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你自己對氣感的標記方式; 你如何決定某個入息何時算夠長、何時算太長、何時算太短。這些決策,很多被放到了自動駕駛儀上[指任意不究],不過禪定當中,你有機會對它們作一番檢驗。你可以對它們作仔細的審視、調整,看一看是否存在一些更善巧的辦法,來決定入息多長算是夠長,有什麼跡象顯示它正好夠長。對出息的判斷――它的長度、節奏、質感――也是同樣。

這其中有許多可以擺弄[遊戲,把玩]的餘地,“擺弄”[play]一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得以享受這個過程。否則對禪定便無熱衷:你做一遍動作,只不過是因為禪定時間到了而已。當熱衷不存在、喜樂不存在時,堅持下去就難了。心將會失去興趣,轉為厭倦,試圖找別的東西來思考,找別的填料來充塞時間——乾草、紙片、泡沫塑料顆粒——其有益程度實在比不上了解氣。我們在這裡不只是為了投入時間,我們在這裡是為了看見,心是如何給它自己製造不必要的苦,並且學會終止這種做法。

理解這個過程的一個有益辦法是,看一看心理學家們是如何分析想像力的。他們發現,想像的過程包含著四種技能。首先,是能夠在心裡產生一個意象——想像出這種或那種形象。第二,是能夠維持住那個意象。第三,是審視它,觀察它的細節,探索它的分枝。第四,是能夠對那個意象作出變動,作出改變,接著再審視它,看看你變換它時會發生什麼。盡管發現這四種技能的心理學家主要關心的是心造的圖像,你會發現,任何創意活動——寫作、作曲,等等——都包含了同樣這四步。

當你用這四步對照禪定時,會發現,它也適用。實際上,它們對應著四神足:欲、勤、心、智。

就禪定來說,第一步對應的是,在當下此處升起一種舒適愉悅的狀態。你能夠做到嗎? 如果你想,是可以做到的。正如佛陀所說,一切現象根植於欲。那麼,你如何利用欲來升起那個愉悅的狀態?你可以調整呼吸[氣]。你可以調整你的專注。以一種能夠在身體至少一部分升起愉悅之受的方式呼吸。

一旦你學會製造那個狀態,下一步是維持那個狀態,使它繼續下去。你會發現,你需要念住、警覺、平穩才能後做到。有時侯,你發現這就像衝浪:身下的水波在變,但你學會維持平衡。換句話說,身體的需要會變,但盡管在變,你可以做到維持那股樂感。剛開始坐下時,身體也許需要比較深重的呼吸才能感覺舒適,不過隨著它舒適起來,身體的需要會發生變化。因此你必須學會騎在波浪的形變之上。調整呼吸的頻率,使得它恰好符合當下、當下、當下身體的需要。它使你對身體的需要會發生變化這件事越來越敏感,不過,隨著你越來越敏感地回應那些需要,越來越敏感地給提供身體它需要的呼吸方式,你可以學會維持某種特定的平衡。當然身體不會坐那裡說:“我要這。我要那。”但是你可以對那些徵兆,對告訴你身體某些部位缺乏氣能的那些覺受,越來越敏感,你可以有意地把氣輸入那裡。

第三步是審視。觀察身內你所處的狀態:哪些地方仍然不舒適、仍然有張力、有緊張感? 那麼你可以想辦法改變呼吸[氣]。那就是第四步。第三和第四步是這樣相互依賴的:一旦你作了變化,你再審視,看那個變化是造成了良好的效果,還是使情形更糟。如果它使情形更糟,你可以再作改變。繼續審視,繼續調整。在巴利文中,這叫做 vicara ,即,評估[伺]。隨著情形越來越舒適,你會發現,你能給自己製造的舒適範圍開始擴大。你的入息方式,可以使身內的氣能在各處相互連通。你的出息方式,可以使氣能相互連通:你的覺知連續地填滿全身,飽和全身。

過了一陣,你達到了實在不能再改良氣的地步。它就是那樣了。正如阿姜放有一次說,這就像是倒水入罐,最後罐滿,到了無論加多少水,也不能再滿的地步。於是你停止加水。氣也一樣:當你達到充滿的地步,就可以終止作這麼多調整、這麼多變動了。你可以只與氣住在一起。從這裡開始,問題主要變成是:心與氣如何相關,它是否覺得它是獨立於氣而在作觀察,還是沈浸在氣中。隨著它越來越沈浸在氣中,呼吸的頻率會發生變化,主要不是因為你決意改變,而只是因為你已經改變了你與氣的關係。

隨著你更完全地沈浸在身內和氣內,你會發展出一種牢固的合一和安適感。氣會越來越精細,以至於最後停止,不是因為你迫使它停止,而是心已經減慢到足夠程度,使得它的需氧度越來越低。皮膚表面的氧氣交換足以維持身體功能,不需要繼續把氣泵進泵出。阿姜李把這個狀態比作一塊冰,水汽從上面蒸發出來:身體感覺極其寂止,不過在[身體]邊緣,隨著出入息,你會感到一種不費力的蒸汽。接著,再過一陣,連它也停了下來,一切全部寂止。

這一切,都發源於在身內製造出一個待著有舒適感的地方。然後學會維持它。接著審視它,看看在哪裡你可以擴大它,在哪裡可以使它更穩定。然後,以種種方式調整它:運用你的想像力,至少思考一下氣可以更舒適,氣可以飽和身體的可能性。你可以觀想身內所有細胞浸浴在氣中——總之,任何氣的構思方式,只要能使它越來越舒適、越來越變成一個好居處。

正是以這種方式,想像力的四個側面適用於你正在這裡做的事,盡管你不是在試圖構造一個心的圖像。有時,它的背後會有一些心的圖像,不過你更關心的是氣在進來時、出去時、你在擺弄它時、你在這裡製造出一種高度的康樂感時,氣的實際覺受。盡管它是製造出來、造作出來的東西,它卻是製造出來的好東西,造作出來的好東西。正如佛陀所說,正定是聖道的核心。其它的因子是它的配備。為了使明辨在當下作觀,道的核心必須保持健康強壯。你必須透過定,製造和維持一個良好、牢固的基礎。

因此,正因為它是造就的狀態,你必須有創意,有想像力。你會發現,你的想像力對現存的諸種可能性越開明,它就越能夠開啟更多的新的可能性。只要你坦然面對這個過程,懂得你在製造這個狀態,你不必擔憂自己會粘取它——盡管你很可能會粘取它——因為內心深處,你知道它是你製造出來的、最終必須拆解開來的東西。不過,與此同時,你要學會善加製造。定越牢固,你就越想住在這裡。你越住在這裡,你會對地盤越熟悉。正是透過那種熟悉,定的修練轉為觀[洞見]的修練,就是能夠令你解脫的那種觀。沒有這種穩定和熟悉,你的洞見只不過是你從法義開示中聽來的、從書裡讀來的想法,從外面拾來的觀念而已。它們不會深透地滲入內心,因為心尚未軟化當下這裡的地盤。只有透過定的修練,當下的堅硬才能夠開始軟化,給觀賦予滲透得越來越深的機會。

因此,當你對自己正在做什麼,有了這等領悟時,你會發現做起來容易多了。你開始意識到,這不是一個機械的過程,而是一個創意的過程。那樣,它就能捕獲你的想像力。當它捕獲了你的想像力時,你對練氣,就會越來越有興趣,不僅當你閉眼坐在這裡時,而且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候。懂得如何操縱氣,如何定在氣中,就可以幫助你對付嗔怒。你會更敏感於嗔怒的身體效應,你可以令氣貫穿嗔怒的身體諸症狀,而不覺得被它們占了上風。

當恐懼存在時,你可以嘗試用氣對付它。你設法找到恐懼的身體效應,用氣貫穿它。你會注意到,氣如何可以幫助你對付厭倦、對付疾病、對付痛感。這裡可以探索的地方有很多了。隨著氣的種種可能性抓住了你的想像力,你會發現,這種技能,不僅在你閉眼入定時有用,而且不管當下在哪裡,不管當下你在哪裡,都是有用的。無論背景是什麼,無論處境是什麼,你會發現氣都有可用之處——假如你探索它的用處。為了探索它,你必須對它可以捕獲你的想像力這件事有所領悟。它會給你那樣一種挑戰,同時,隨著你的探索,發現某種新東西、新技能,它也會給你一種報償感。

這就是禪定如何可以滲透你的整個生活。當它滲透你的整個生活時,當你對它越來越熟悉時,那就是洞見升起之時:意想不到的洞見,你不總能在書本裡找到、然而是及其私密、與身心事件極其相關的種種洞見。你會意識到,它們之所以來到你這裡,是因為你對如何應用當下的原材料,開啟了你的想像力。

(根據2003年4月20日開示錄音整理,本文來自坦尼沙羅尊者開示集《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