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心勝喜
令心勝喜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中譯]良稹
Gladdening the Mind
by Ven. Ṭhā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原文版權所有 © 2006 坦尼沙羅比丘。免費發行。 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9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令心勝喜。這是禪定的一個重要技能。佛陀把它列為出入息念法的一個基本步驟。如果你的禪修枯燥起來,就會像發動機沒有潤滑油那樣給卡住。因此,你在修持當中,有必要使心保持潤滑,保持清新。
做法有很多。阿姜李講過一個比喻,就像一位家長聽見孩子在哭泣,懂得什麼時候帶他出去透氣、什麼時候給他玩具、什麼時候餵食。換句話說,你要學會解讀哭泣,看看小孩在幹什麼,以便了解使孩子轉哭為笑的辦法。心與孩童極其相似——你必須時常照料它的情緒。
辦法之一是,放下出入息念,專注佛陀推薦過的其它幾種憶念: 憶念佛、憶念法、憶念僧。
憶念佛陀時,要提醒自己,你正走在一條由一位徹底除滅雜染的人指明的修行道——這個人,不存在絲毫為一己之滿足或樂趣而推行什麼的企圖或者意圖。他找到了成功的途徑,他直接無私地傳授。
這樣的一件事,世界上你到哪裡找得到?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在大學裡如此盛行,是因為人們常常為了支配他人而推行某種思想,他們想影響別人以自己樂見的方式行動。解構主義的目的是為了看穿那些意圖。不過,就佛陀來說,他唯一要求的是人們如法修法。在他去世的夜晚,當天神們為禮敬他而唱起樂歌,撒下花朵和香屑時,他說: “這不是禮敬佛陀的方式。禮敬佛陀的方式是如法修法”——意思是,為了離欲、為了出離、為了解脫而修練。換句話說,你要憑著給自己證得苦的解脫向佛陀表達禮敬。他要求的就是那麼多。他的動機是最慈悲的。因此,當你對修行道有挫折感時,不妨考慮一下自己可能走上的其他途徑,就會意識到沒有一條比得上它。即使我們還沒有達到修行道的終點,我們正在走的仍然是一條善道。
憶念法也是同樣道理。想一想法要求你在內心培養的所有那些好品質。當然,走在修行道上,說明它們還沒有圓滿修成,不過至少你是在沿著正確的方向走。佛陀提到過尚未證得道果的悲哀,但是他說,那種悲哀比起追逐色、聲、香、味、觸求之不得的悲哀——他稱為“家主的悲哀”——要強多了。這種悲哀引向何處? 它把人們引向爭鬥、打架、抓取那些將會從指隙間溜走的東西。來自修行的悲哀,是不會引生衝突的,它引向正確的方向。僅僅那麼想,就應該可以激勵你繼續修行。唯一的問題是,當那個悲哀感太沈重時,當那個挫折感太沈重時——那就是你需要藉著憶念自己在修行道上作過的一切好事,令心勝喜的時候了。
而且這條修行道要求你做的,都是些善事,你可以為之自豪的事,給你尊貴、高尚感的事。它沒有要你在修法時損害你的理想。實際上,它要你把自己的理想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準。
接下來,是憶念僧伽。當你的心感覺到充滿雜染時,要提醒自己,聖僧伽的成員們都曾經有過你現在的情形。形形色色的人——男人、女人、兒童、富人、窮人、知識分子、未進學的人、健康人、病人——他們都能夠在內心找到克服弱點的力量。如果你的修行道有一段路漫長、枯燥,可以讀一讀《長老偈》和《長老尼偈》,聽聽那裡面比丘和比丘尼們講述他們修行中那些漫長、枯燥的路段: 三十年或者更多。然而最終,他們還是證得了覺醒。因此,你可以從那裡獲得激勵。
你還可以憶念自己的布施、戒德——你在修行道上做過的所有那些好事。這也是令心勝喜的一種有效的憶念,一種良好的憶念。
至於憶念天神: 這不是要你坐著觀想天神。你要觀想令一個人轉生天神的那些素質。第一個是當你想做降格之事時升起的知恥感,意識到自己的人格高於它。第二個是畏懼不善巧行為之後果的畏惡感——那就意味著你擁有一個統一和諧的自我感,能夠為了當前可能不樂、但將來引生善果的業,抵制未來將會有長期惡果的即刻快感。正是這兩種素養,使人轉生為神,而你在內心擁有它們。因此那樣觀想有助於令心勝喜。
聖典中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比丘於某個節日夜晚在林間坐禪。遠處可以聽見人們在奏樂、玩樂,他感覺十分挫折。這裡自己一個人獨坐林間苦熬,那裡別人都在痛快地玩樂。接著有個天神過來說:“聽著,有很多人實在羨慕你,因為他們知道你往哪裡去; 至於那些玩樂的人,他們的生命沒有任何方向。”
因此,當修行道開始令你氣餒、你的心開始感覺枯竭時,可以思考這些事,提醒自己,你是走在一條善道上。它也許是一條漫長的道,但它遠遠好過根本沒有一條道,或者走的那條道要求你損害自己的理想,損害你的正直感和高尚感,所得的卻是對你一笑而去的[短暫]快樂。
另一個令心勝喜的好辦法是用氣: 找到給身與心在即刻當下同時帶來安適感、健康感、清新感的呼吸方式。不要怕那些覺受,以為它們是執取。你當然是在執取它們——但是執取好東西,比執取以有害的方式攪亂心的那些東西要強。開始時,這些清新感和喜樂感似乎來來去去沒有規律。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你開始意識到,其中確實是有規律的。當你對它們越來越熟悉時,就可以越來越經常地從中汲取[喜樂]。
以氣令心勝喜的另一種辦法,是探索不同的呼吸方式。試著設想一種你過去從未想到的呼吸方式,看看它對你的身感會做什麼。想像氣能不是從外面進來,而是從內中湧起。或者,用身體的不同部位呼吸: 用你的腿呼吸、用你的臂呼吸、用你的手指呼吸。注意身體的哪個部位是一直沒有人照管的繼妹——也就是得不到氣能——然後把注意力放在盡量給它氣能和關注上。換句話說,要運用你的想像力。如果你感受到身內的張力形式,可以想像有一把大刀,過來切、切、切、切,切掉所有那些張力形式。
換句話說,把你的想像力用在這裡——不是在幻想世界中遊蕩,而是探索當下的一些可能性。試著想像一些不可能的呼吸方式,然後嘗試一下——因為那樣你可以對自己的身體學到很多: 什麼是真有可能的,什麼是沒有可能的。這就好像讀量子力學。人們在實驗中注意到的一些現象,就他們所知,只能在考慮某些粒子可以逆時間而行的想法時,才能夠解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與直覺是背道而馳的。此處當下你的身感也有許多悖離直覺的潛勢。如果你只服從你的常規知覺,那麼你能看見只有那麼多: 也就是你期待看見的東西。試試你能否以氣的新奇設想令自己驚喜。
因此,令心勝喜有許多方法。正如阿姜李所說,這就像是做一個好家長。你得有各種各樣的錦囊妙計。如果小孩在哭泣,每次哭你只有餵食這一招,結果就會得到一個肥胖、乖戾的小孩。有時他需要的是如廁、有時他只是無聊、有時他需要一點新鮮空氣、改變一下環境。
如果一切都不成功,沒有一個法子能令你在禪定中振作,那麼就出去走一會兒。找點零活做一做。注意寺院裡哪裡不乾淨、哪裡不整齊,給它收拾一下。換句話說,學會在任何種類的善巧工作中找到喜樂。
阿姜放有一次說,當他還是一位年輕比丘時,經常躲避寺裡的工程建設。往往是稍微幫點忙,然後就悄悄走開去禪定了。阿姜李對此不置一詞,直到佛歷2500年紀念準備期間,當時阿姜李打算在阿育王寺舉行一次大型慶祝活動。有一天他對阿姜放說: “要知道,如果你不幫助我,我快要死了。”阿姜放於是想了一陣,最後對自己說: “好吧,寺院裡的建築工作是一種善巧的活動。如果我死的時候,手裡拿著榔頭和鋸子——起碼我是拿著榔頭、鋸子在做好事。”
因此,要做那種一直在找善巧事做的人,因為人這一輩子如此短促。如果你把時間放在抑鬱、灰心上,就浪費了多少行善的機會。世界上有那麼多善事需要人們去做。從小事做起,比如使我們的環境清潔整齊,然後逐步發展。這都是值得的。你有那麼多令心勝喜的辦法。
阿姜李的開示中講過一個故事,一位老婦去寺院,注意到行禪道沒有掃淨。於是她打掃了一遍,又端來一些洗足水。只那麼多,就令她升起了喜悅感。碰巧在回家路上,她死於心臟病發作。醒來時,發現自己成了一位天神,就是緣自把周圍環境打掃乾淨所得的這股喜悅。這個故事說明一個重要的道理: 任何能做到令心勝喜的有益、善巧法門,都可以是你作為一個善修者所持技能的一部分。
(根據2004年9月2日開示錄音整理,本文來自坦尼沙羅尊者開示集《禪定——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