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的平穩
凝視的平穩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中譯]良稹
The Steadiness of Your Gaze
by Ven. Ṭhā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原文版權所有 © 2006 坦尼沙羅比丘。免費發行。 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9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進入禪定的位置是不太難的。首先,使身體就位:腰背挺直,面向前方,閉眼,兩手置於腿根。
接下來,使你的心就位:只專注氣。氣就在這裡。你不需要花太多工夫到處找就可以找到。難的是使心在那個位置上不動,維持一股平穩的覺知。那是需要一些工作的,因為心習慣於不平穩。它習慣於到處跳。它覺得到處跳有某種娛樂價值。對同一件事物感到無聊了,於是就跳到什麼新的事物上。
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的自由就體現在那裡:他們可以願意想什麼,就想什麼。不過,你真正追究一下,那樣跳來跳去,究竟得到多少幸福?一旦跳到了某件事上,你知道自己還得跳到另一件事上,接著又是別的事。因此,不管著落到哪裡,你會發現自己立即緊繃起來,準備接著再跳,這就使心一直處於一種緊繃狀態。
因此,禪定時,我們給它一個良好、堅固的地方待著,接著提醒它:你可以待在這裡。你不需要跳。那樣,心就可以開始鬆弛大量的張力,還可以真正融入禪定對象[所緣]。你專注氣時,要與氣合一。你專注身時,要讓你的覺知與身合一——不是隨時準備跳到別處去的覺知,而是滲入身體、飽和一切、一直到達你的手指腳趾的覺知。
正是你的凝視的平穩性,將會幫助那些東西在這裡,在當下相互滲透,相互匯合。因此,隨著你跟氣待在一起,要試著使你的凝視——也就是你對氣的專注——盡可能平穩,盡可能連續。你的專注越連續,你越看見,事件是怎樣真正連貫、真正相關的。如果你的凝視不平穩,結果你會在想像中連接事件。
這就像是玩連點成線的遊戲。這裡有一點點覺知,那裡有一點點覺知,別的地方還有一點,至於它們的間隔當中在發生什麼,你並不確定。不過你會猜,於是你就自作主張地連起線條,把那幾個點變成一隻鴨子,或者一架飛機。那些線條是否真正符合實情,那些點是否真是鴨子的一部分,還是飛機的一部分,還是根本屬於別的東西,你並不真正知道,因為你沒有在那裡。你跑到別處去了。多數人對世界的知識就是這樣構造起來的:它是一場連點成線的遊戲,裡面沒幾個點,卻有很多線。
因此,我們禪定時,是在試著擦去所有想像出來的線條,使覺知本身,成為連接事物的線條。佛陀之所以證得覺醒,是因為他看見了因和果,並且看見了它們是怎麼連貫起來的。此是,則彼是。由此的升起,來彼的升起。那就是他描述覺醒的核心洞見之一的方式。他直接看見了這些東西的連貫過程,因為他的覺知是連貫的。
因此,我們藉著與氣待在一起,來發展這股連續、連貫、平穩的覺知。如果你發現自己鬆懈了專注,要馬上回來。
開始時,我們的覺知就像是音樂裡的樂句:一個樂句,接著是一個休止,再來一個樂句,再接一個休止。但是,你在禪定中要做的,是發展一種不帶樂句和休止,而是連續、連續、連續不停的那種覺知,就像是氣連續不停一樣。
呼吸動作也許存在一種節奏,但是在出入息之下,另外還有一個層次的氣能連續存在著。它就像是體內一種背景雜音。要使你的覺知連續起來,那就是你要專注的地方:就是這股背景能量。有時你在入息與出息之間、在出息與入息之間的停頓當中注意到這股身體的能量。呼吸動作略略停頓,然而身內仍然存在著能量,讓你知道身體正坐在這裡。它不會完全消解。
你越多地調入這股更精細的能量,就越少需要把出入息當作你的專注處。出入息變成只是一個更大的氣能場的一個側面,那個氣能場開始變得越來越靜止,越來越靜止,因為你往下到達了另一個層次。你已經調入了另一個層次,它更加連續,它可以作為洞見的基礎。當你的覺知連續,你的氣連續時,你就一起待在那裡。那就是我們修練的方向。
因此,試著對覺知當中哪怕最細微的空檔敏感起來。不要等心已經離開了氣,然後才覺察到。有時你可以感到覺知裡的一個攪動。某樣東西想動。或者是情形不如先前那麼有趣,或者是這個那個的原因,心開始鬆懈一點點,還沒有真正移到別處。要學會探測到那一步。接著修練氣,修練你的專注,使得你能夠避免那種在微微攪動後離開的傾向。
這就是為什麼,氣的舒適是如此重要的緣故。它越舒適,跟它待在一起就越容易。一旦它舒適起來,接著你就得警惕心將會失去焦點、失去敏銳的傾向。那就是為什麼我們練習把氣能,傳播到全身,同時覺知身體的各個部位,藉此使自己即使在情形舒適起來時,保持警覺與警醒——因為禪定時,我們是在這裡工作,不是單為了發呆或者來點兒放鬆。
我們鬆減了張力,使心更舒適地待在當下的目的,是為了它在當下有工作必須要做。它有事情必須弄明白。它必須弄明白它為什麼在造苦,究竟它是在哪裡造苦。佛陀曾經強調過業和動機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找找,看心裡有些什麼動機在那裡使我們受苦?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它們? 為什麼我們覺得那些選擇是如此必要,甚至忘記它們是選擇?
這就是我們必須弄明白的一些大問題。把它們弄明白的唯一辦法,就是連續地定在這裡,因為那些選擇往往是在我們跑到別處時留下的覺知的那些空檔、縫隙當中作出的。實際上,覺知有一個縫隙或者空檔時,那就是心裡將要作出某個選擇的徵兆。心就是用這種方式欺騙自己,把它的選擇全部隱藏在屏幕後面。
因此,當你覺察到那個想離開的傾向時,要記住: 某個重要的事件正要發生。如果你不在這裡看,就會錯過它。不要服從你已經服從了誰知道多少次的老習慣,讓心對自己隱藏起重要的事件。究竟是什麼使它不好意思? 是什麼使它羞於對自己顯示? 是什麼它試圖否認? 當你從一股平穩安適感出發時,就比較容易探索這些事情,而不是逃走了。
因此這個平穩性是十分重要的。它允許你看見否則看不見的東西。它一路耕犁過去,消滅覺知裡的那些空檔,心把種種事件隱藏在其中,不讓自己看見,而且,它[平穩性]瞄準心裡的那些大問題直接觀察: 為什麼心給自己造苦? 為什麼它以一種不必要的方式給自己造苦?
在三相[三辨識]的語境裡,佛陀的確指出,任何造作的東西都是苦,但是在四聖諦當中,他主要專注的是執取和渴求之苦。渴求導致執取,而對五蘊的執取[五取蘊]是他對苦迫的基本定義。我們必須對付的就是它。因為那個部分的苦迫是不必要的。一旦把它處理好了,那麼世界上的其它苦就不是問題了。
那麼,這個執取是什麼? 這個渴求是什麼? 我們是怎樣,又是為什麼把它對自己隱藏起來? 我們怎樣才能學會看穿它? 是無明允許這些東西在心裡發生。對付無明的唯一辦法是盡可能平穩、持恒地維持你的覺知。
這就意味著,保持你的覺知的平穩不單是一個修定的問題。它是讓明辨升起的基礎——因為你就在這裡,當你就在這裡觀察正在發生什麼時,你不可能看不見。問題是,我們時常不在這裡。我們的凝視被挪開了。我們的注意力溜到了別處。
因此,要連續瞄準氣觀察,瞄準氣觀察。不要讓任何其它東西把你的專注拉走。
(根據2001年3月某日開示錄音整理,本文來自坦尼沙羅尊者開示集《禪定——第二集》)